標籤:

社交場合的禮儀

 

 握手的禮儀        手——它是交際一個部分。

  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達出握手對對方的不同禮遇與態度,顯露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個性,從而贏得交際的主動。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曾寫道:我接觸的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滿陽光,你會感到很溫暖......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握手是一種語言,是一種無聲的動作語言。

  今天,握手在許多國家已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禮節。通常,與人初次見面,熟人久別重逢,告辭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見面禮,告別禮。有時一些特殊場合,如向人表示祝賀,感謝或慰問時;雙方交談中出現了令人滿意的共同點時;或雙方原先的矛盾出現了某種良好的轉機或徹底和解時習慣上也以握手為禮。

        握手時,距離受禮者約一步,上身稍向前傾,兩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向受禮者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對方的手,顯示著一個人強烈的支配欲,無聲地告訴別人,他此時處於高人等的地位。應盡量避免這種傲慢無禮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里同他人的握手方顯示出一個的謙卑與畢恭畢敬,如果伸出雙手去拜捧接,則更是謙恭備至了。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態是兩手的手掌都處於垂直狀態。這是一種最普通也最穩妥的握手方式。

  握手時應伸出右手,不能伸出左手與人相握。西方習俗認為人的左手是髒的。戴著手套握手是失禮行為。男士在握手前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例外。當然在嚴寒的室外有時可以不脫。比如雙方都戴著手套,帽子,這是一般也應先說聲:「對不起」。握手者雙目注視對方,微笑,問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顯得心不在焉。   除了關係親近的人可以長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都是握一下即可。不可太用力,但漫不經心地用手指尖去點一下也是無禮的。握手時間應當長短適宜,一般以三五秒鐘為好。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誠和熱烈,也可較長時間握手,並上下搖晃幾下。

       長輩與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後,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上級伸手後,下級才能接握;主人與客人之間,主人宜主動伸手;男女之間,女方伸手後,男方才能伸手相握;當然,如果男方為長者,則遵照前面所說的方法。

       交際時如果人數較多,可只握相近幾個人的手,向其他人點頭示意,或微微鞠躬。為了避免尷尬場面發生,在主動和人握手之前,應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對方歡迎,如果已察覺對方無握手之意,也可點頭致意或微鞠躬,以免失禮。  社交中的肢體語言

        眼神:與陌生人初次交談,視線落在對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視對方眼睛的時間反而不宜過久,因為長時間凝視對方會令人不自在。當然,如果完全不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被認為是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表現,或者試圖去掩飾什麼。所以,學會察言觀色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盯著對方雙眼看時,發現對方在談話時目光從專註變得游移,這就說明對方可能因為你的注視而覺得不太自在了,這時不如就將視線移到對方的鼻部或者嘴部。

  

  輕撫:輕撫可以表達對人的關愛,一般是輕拍對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國的傳統習慣,應該注意輕撫一般是長輩對晚輩的行為,尤其是在異性之間、同齡且關係並不親近的男女同事、生意夥伴間要慎重以輕撫的肢體語言表達關切之情。

  

  嘴:嘴和眼一樣都有傳情達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動中,談話時盡量少努嘴和撇嘴,因為這樣的動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顯得不夠有涵養。站立、靜坐或握手時,嘴可以微閉,不要露出牙齒,如果能保持微笑狀就更完美了。  舉手致意和揮手道別禮

         有時看見相熟的同事、朋友,而自己正在忙碌,無暇分身相迎,常會以舉手致意。舉手致意既可伴以相關的言詞,也可代以手勢表示。舉手致意的正確做法是:1. 全身直立,面帶微笑,目視對方,略略點頭。2. 手臂輕緩地由下而上,向側上方伸出,手臂可全部伸直,也可稍有彎曲。3. 致意時伸開手掌,掌心向外對著對方,指尖指向上方。4. 手臂不要向左右兩側來回擺動。

  

  揮手道別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常規手勢,採用這一手勢的正確做法是:1. 身體站直,不要搖晃和走動。2. 目視對方,不要東張西望,眼看別處。3. 可用右手,也可雙手並用,不要只用左手揮動。4. 手臂儘力向上前伸,不要伸得太低或過分彎曲。5. 掌心向外,指尖朝上,手臂向左右揮動;用雙手道別,兩手同時由外側向內側揮動,不要上下搖動或舉而不動。   公共場合致意有禮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飛吻 別緻的社交吻

        全世界的男女似乎都不會不知道這樣一種社交吻——永遠都是別緻的,永遠都是輕佻的——那就是打飛吻。飛吻是對源於歐洲的貼面吻的成功演繹。這種吻看起來有些表演性,在咖啡廳、畫廊、機場、飯店、辦公室、小店、電影院、人行道——凡是人們進行交往和會面的地方,都很容易見到飛吻。進行交際性飛吻時,你根本不用讓嘴唇去碰對方的面頰,臉貼臉就更不必了。歐洲式飛吻要求打兩下,而北美人只是在面頰邊吧嗒一下嘴了事。至於飛吻的來歷,依照那些時髦人士的看法,非歐洲人的社交性飛吻可能和義大利米蘭時裝業有點關聯。他們認為,飛吻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產物,那時的北美買家和時尚編輯們都喜歡風格華麗的設計師,對地中海風格情有獨鍾。結果呢?A barrage of baci (義大利語,意思是義大利人的吻)就開始流行了。我自身的經驗告訴我(我在80年代中期曾和偶像大師喬治·范思哲共事過),模特們喜歡做的事,馬上就會有人去跟風。於是乎,吻就變成了沒有靈氣的吻。時裝業(還有娛樂業)被人看成是「摟摟、抱抱、親親」行業,這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大都市人害怕傳播疾病的心理也是飛吻流行的原因。飛吻是安全的,只需你把臉靠近對方擺個動作而已,兩人之間並沒有實質性的接觸。通常情況下,通常情況下,打飛吻的人只消通過吧嗒一下嘴,模仿出一個親嘴的聲音就行了,或者乾脆就簡單地說一聲「親親」。

  

  對義大利同行來說,吻兩下已經差不多了,但對荷蘭、瑞士、比利時人來說,吻兩下還不夠,他們要吻三下才行,這是他們的傳統。你若遇到這些國家的人,準保能搞糊塗了。頭一次經歷的人也許會認為,他們在碰第二下時就要結束了,但沒成想剛把臉綳起來就要接受第三次熱情洋溢的吻。不太精於此道的人往往是敲敲腦袋、碰碰鼻子,不知道該把哪半邊臉迎上去。

  

  不知該從何處開始?該親一下,兩下還是三下?該擁抱還是不該擁抱?該接觸還是不該接觸?該握手還是乾脆就笑笑?社交和職業性禮儀常常使今天的大都市人不知所措,這些禮節有時互相矛盾,彼此衝突。尤其是對那些商人來說,該親吻還是該握手往往讓他們進退兩難。有些人像握手一樣大方地互吻,而大多數禮儀專家認為,互相親吻的行為在生意場上是非常失禮的。親吻行為的論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爆發了,沒有人能夠找到一種讓全球生意人都能滿意的問候方式。許多人被吻之後會覺得很不舒服,而另一些人堅持認為,互吻沒什麼大不了了,沒必要妥協,它完全可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握手禮。   手機禮儀

        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無論是在社交場所還是工作場合放肆地使用手機,已經成為禮儀的最大威脅之一,手機禮儀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外,如澳大利亞電訊的各營業廳就採取了向顧客提供「手機禮節」宣傳冊的方式,宣傳手機禮儀。

  公共場合特別是樓梯、電梯、路口、人行道等地方,不可以旁若無人地使用手機。

  在會議中、和別人洽談的時候,最好的方式還是把手機關掉,起碼也要調到震動狀態。這樣既顯示出對別人的尊重,又不會打斷發話者的思路。而那種在會場上鈴聲不斷,並不能反映你「業務忙」,反而顯示出你缺少修養。因為在會場或會談的短短時間裡,你不和別人聯繫天也不會塌下來!

  在一些場合,比如在看電影時或在劇院打手機是極其不合適的,如果非得回話,或許採用靜音的方式發送手機簡訊是比較適合的。

  在餐桌上,關掉手機或是把手機調到震動狀態還是必要的。不要正吃到興頭上的時候,被一陣煩人的鈴聲打斷。

  無論業務多忙,為了自己和其他乘客的安全,在飛機上都不要使用手機。

  使用手機,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應該把自己的聲音儘可能地壓低一下,而絕不能大聲說話,以贏取路人的眼球。

  在一切公共場合,手機在沒有使用時,都要放在合乎禮儀的常規位置。無論如何,都不要在並沒使用的時候放在手裡或是掛在上衣口袋外。

  放手機的常規位置有:一是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這種位置最正規)。二是上衣的內袋裡。

  有時候,可以將手機暫放腰帶上,或是開會的時候交給秘書、會務人員代管,也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手邊、背後、手袋裡,但不要放在桌上。

  手機簡訊的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使得它也成為手機禮儀關注的焦點。在一切需要手機震動狀態或是關機的場合,如果簡訊的聲音此起彼伏,那麼和直接接、打手機又有什麼區別?所以,在會議中、和別人洽談的時候既使用手機接收簡訊,也要設定成震動狀態,不要在別人能注視到你的時候查看簡訊。一邊和別人說話,一邊查看手機簡訊,能說明你對別人的尊重嗎?

  在簡訊的內容選擇和編輯上,應該和通話文明一樣重視。因為通過你發的簡訊,意味著你贊同至少不否認簡訊的內容,也同時反映了你的品味和水準。所以不要編輯或轉發不健康的短,特別是一些帶有諷刺偉人、名人甚至是革命烈士的簡訊,更不應該轉發。  

如何處理找領導的電話?

        1、若熟人找領導且領導在的話,就立即轉告,讓領導接電話。當需要把電話轉給領導時,在傳達電話前,要清楚表達「xx公司xx先生打來的電話」,同時,要把從對方得到的消息,簡潔、迅速地傳給領導,以免對方再重複一次,同時讓你的領導有個思想準備。

  2、若是領導不願接的電話,對於需要搪塞的場合,則應靈活應付,恰當地把握講話的分寸,按領導意圖妥善處理;有時需要機智巧妙,避免給領導接通他所不想接的電話,秘書有責任使領導避開浪費時間的、不必要的電話,有責任辨別領導樂於和哪些人通電話,並應通曉如何巧妙地對待他人。如說:「對不起,先生。xx領導剛離開辦公室。」或:「我不知何時能找到他。」

  3、若領導正忙或已出差無法接電話時,可讓對方留話,表示會主動聯繫。

  4、若對方要求找其他人通話時,應馬上幫助傳達。

  5、若對方要找的人不在時,應溫和地轉告對方,並可主動提出是否需要幫助,是否可找別人講話以及對方的電話號碼等,以便再與其聯絡,絕不要簡單答「他不在」,這樣會顯得魯莽而無禮。要是對方有留言,必須確實記住留言內容:

  (1)何時何人來的電話?

  (2)有何要事?

  (3)需要回電話嗎?

  (4)回電話的對象是誰,如何稱呼?

  (5)是否再打過來?

  (6)對方電話號碼等等。記完後要複述一遍,並告其請放心,一定轉告,然後把留言條放到留言對象的桌上,以便他回來的時能看到。   不同場合的介紹禮儀

介紹的場合

  

  雙方見面後,賓主就應相互介紹。介紹分為自我介紹,為賓、主雙方充當介紹人和被第三者介紹給對方三種情況。在無第三者的情況要進行自我介紹,其常用語言是「我叫×××,在某單位工作。」「 恕我冒昧,我是某某單位的×××。」 「您就叫我×××好了」。如果一方是二人以上,則由身份最高者出面做自我介紹,然後再將其他人員按一定順序一一介紹給對方。

  

  如何介紹

  

  為賓、主充當介紹人,應按一定順序進行介紹。一般是,先將主人介紹給客人;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以示 對客人、年長者和女士的尊重。  

  

  被第三者介紹給對方時,要說「您好」「久仰久仰」或「見到您非常高興」,並主動握手或點頭示意,表示友善、創造良好氣氛。   

  

  有些國家(如日本)的客人習慣於以交換名片來介紹自己的姓名和身份,這樣 雙方見面時,只需將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遞給對方即可。   

  

  若賓主早已相識,則不必介紹,雙方直接行見面禮就可以了。  

  

  在雙方介紹時,如遇有外賓主動與我方人員擁抱時,我方人員可作相應的表示,萬不可推卻或冷淡處之。

  

  不同場合的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係,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點。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在非正式場合,自我介紹要注意一些細小的禮儀環節。比如,某甲或某乙正在交談,你想加入,而你們彼此又不認識,你就應該選擇甲乙談話出現停頓的時候再去自我介紹,並說一些:" 對不起,打擾一下,我是×××。""很抱歉,可以打擾一下嗎?我是×××。""你們好,請允許我自己介紹一下……" 之類的話。如果你參加一個集體性質的活動遲到了,你又想讓大家對你有所了解,你就應當說:"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對不起,我來晚了,我是×××,是×××公司銷售部經理,很高興和大家在此見面。請多關照!  自我介紹的禮儀

         在人際交往中如能正確地利用介紹,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廣交朋友,而且有助於自我展示、自我宣傳,在交往中消除誤會,減少麻煩。自我介紹,即將本人介紹給他人。從禮儀上講,作自我介紹時應注意下述問題:

  

  (1)自我介紹的時機:在下面場合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自我介紹。如:應試求學時、在交往中與不相識者相處時、有不相識者表現出對自己感興趣時、有不相識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紹時、有求於人,而對方對自己不甚了解,或一無所知時、旅行途中,與他人不期而遇,並且有必要與之建立臨時接觸時、自我推薦、自我宣傳時、 如欲結識某些人或某個人,而又無人引見,如有可能,即可向對方自報家門,自己將自己介紹給對方。

  

  (2)自我介紹的注意事項:

  * 注意時機:要抓住時機,在適當的場合進行自我介紹,對方有空閑,而且情緒較好,又有興趣時,這樣就不會打擾對方。

  

  * 講究態度:態度一定要自然、友善、親切、隨和。應鎮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既不能委委懦懦,又不能虛張聲勢,輕浮誇張。表示自己渴望認識對方的真誠情感。任何人都以被他人重視為榮幸,如果你態度熱忱,對方也會熱忱。語氣要自然,語速要正常,語音要清晰。 在自我介紹時鎮定自若,瀟洒大方,有助給人以好感;相反,如果你流露出畏怯和緊張,結結巴巴,目光不定,面紅耳赤,手忙腳亂,則會為他人所輕視,彼此間的溝通便有了阻隔。

  

  * 注意時間:自我介紹時還要簡潔,言簡意賅儘可能地節省時間,以半分鐘左右為佳。不宜超過一分鐘,而且愈短愈好。話說得多了,不僅顯得羅嗦,而且交往對象也未必記得住。為了節省時間,作自我介紹時,還可利用名片、介紹信加以輔助。

  

  * 注意內容: 自我介紹的內容包括3項基本要素:本人的姓名、供職的單位以及具體部門、擔任的職務和所從事的具體工作。這3項要素,在自我介紹時,應一氣連續報出,這樣既有助於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節省時間,不說廢話。要真實誠懇,實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誇大其辭。

  

  * 注意方法:進行自我介紹,應先向對方點頭致意,得到回應後再向對方介紹自己。如果有介紹人在場,自我介紹則被視為不禮貌的。應善於用眼神表達自己的友善,表達關心以及溝通的渴望。如果你想認識某人,最好預先獲得一些有關他的資料或情況,諸如性格、特長及興趣愛好。這樣在自我介紹後,便很容易融洽交談。在獲得對方的姓名之後,不妨口頭加重語氣重複一次,因為每個人最樂意聽到自己的名字。

  

  (3)自我介紹的具體形式:

  * 應酬式:適用於某些公共場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場合,這種自我介紹最為簡潔,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項即可。「你好,我叫XX。」「你好,我是XX。」

  

  * 工作式:適用於工作場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職單位及其部門、職務或從事的具體工作等。如 「你好,我叫XX,是XX公司的銷售經理。」 「我叫XX,在XX學校讀書。」

  

  * 交流式:適用於社交活動中,希望與交往對象進一步交流與溝通。它大體應包括介紹者的姓名、工作、籍貫、學歷、興趣及與交往對象的某些熟人的關係。如「你好,我叫XX,在XX工作。我是XX的同學,都是XX人。」

  

  * 禮儀式:適用於講座、報告、演出、慶典、儀式等一些正規而隆重的場合。包括姓名、單位、職務等,同時還應加入一些適當的謙辭、敬辭。如「各位來賓,大家好!我叫XX,是XX學校的學生。我代表學校全體學生歡迎大家光臨我校,希望大家……。」

  

  * 問答式:適用於應試、應聘和公務交往。問答式的自我介紹,應該是有問必答,問什麼就答什麼。   社交場合中如何介紹他人

        在社交場合,我們往往有為不相識者彼此引見一下的義務,這便是為他人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有三點應作得合乎禮儀:

  

  * 是介紹人的問題。在公務交往中,介紹人應由公關禮儀人員、

  秘書擔任;在社交場合,介紹人則應由女主人或被介紹的雙方均有一定交情者充任。

  

  * 是被介紹者的先後順序問題。禮儀規定:尊者有權先了解情況,因此男士應被介紹給女士、晚輩應被介紹給長輩、下級應被介紹給上級、客人應被介紹給主人、遲到者應被介紹給先到者。熟悉的人介紹給不熟悉的人,把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把家人介紹給同事、朋友。

  

  * 是介紹的內容問題。為他人介紹的內容,大體與自我介紹的內容相仿,可酌情在三項要素的基礎上進行增減。作為第三者介紹他人相識時,要先向雙方打一聲招呼,讓被介紹的雙方都有所準備。

  

  他人介紹

  

  他人介紹是經第三者為彼此不相識的雙方引見、介紹的一種介紹方式。他人介紹通常是雙向的,即將被介紹者雙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紹。

  

  遇到下列情況,有必要進行他人介紹。

  

  * 與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識的同事或朋友。

  

  * 本人的接待對象遇見了其不相識的人士,而對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 在家中或辦公地點,接待彼此不相識的客人或來訪者。

  

  *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際圈。

  

  * 受到為他人作介紹的邀請。

  

  * 陪同上司、長者、來賓時,遇見了其不相識者,而對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 陪同親友前去拜訪親友不相識者。 (曾經蒼海摘編) 


推薦閱讀:

社交禮儀的「六忌」
職場新人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
Facebook推出VR社交平台Spaces,VR社交會不會成為趨勢?

TAG:禮儀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