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1910年12月8日,卞之琳誕生。他是著名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新月派的代表詩人,詩《斷章》是他的不朽代表作。他師從徐志摩,與沈從文交好,傾心於才女張充和。他一生寫詩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被評價為中國詩壇的琢玉者。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6月25日,雨夜,天鑰橋路 羅威 - 鋼琴隨筆|羅威

卞之琳 · 詩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從你走了。"

"自從你來了,天天下雨。"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裡盛一隻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魚化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像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無題三》

我在門薦上不忘記細心地踩踩,  

不帶路上的塵土來糟蹋你的房間,

以感謝你必用滲墨紙輕輕掩一下, 

叫字淚不玷污你寫給我的信面。  

門薦有悲哀的印痕,滲墨紙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盡人間的煙火。  

白手絹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卻更愛它月台上綠旗後的揮舞。

(註:「門薦」即門檻)

《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裡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卞之琳 · 生平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抗戰時期,卞之琳曾隨軍在前線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回西南大後方後在西南聯大授課。1949年後,卞之琳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等職。

卞之琳與徐志摩、沈從文

1929年,卞之琳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其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徐志摩

卞之琳與張充和

1933年,23歲的卞之琳通過沈從文,認識了民國時代著名的「張家四姊妹」之一張充和,並對她一見鍾情。

△張家四姐妹,左一為張充和

之後卞之琳寫了很多詩表達愛慕之心,1937年他把所作的20首詩編成了《裝飾集》送給佳人,在扉頁上,他寫道:「獻給張充和」。可十年過去,張充和卻一直沒有回應。1948年,張充和與傅漢思結婚,後遠赴美國,留下卞之琳和那個「被裝飾過的夢」。卞之琳1955年和青琳結婚,時年45歲。幾十年過去,直到1980年,卞之琳訪美,他和張充和才見上一面。

《思念卞之琳》(有刪減)

作者/許覺民

你不必在橋上感到孤寂,樓上正有人在看你。

近日友人來訪,忽談起卞之琳先生來。提起卞老,就不由得想起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斷章》詩,詩的魅力,是在它的巧妙的想像中的一種哲理性的意蘊,由此聯想起人生空曠的徘徊和不盡的哀愁。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你在橋上看風景,你哪裡會知道另一個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的窗子上掩映著靜靜的明月,你怎麼想到別人在夢中想念你?這兩種不自知的回報,彷彿被一種神秘的人生感情交錯著,似乎在冥冥中對一切孤獨者的給予和慰藉,告知你不必在橋上感到孤寂,不正有樓上人在看你么?你在落寞的情懷中看窗前明月,而恰有別人的夢中端視著你的身影。詩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錯場合,展示著人生從孤寂到樂觀的情致,從徘徊中走近和諧。詩人筆下的情調未免有些「其境過清」,但是意趣卻是健康的、愜意的。

有一次我問卞老,我以為他寫這首詩的年代,不過二十幾歲光景,怎麼會有這類感悟在他思索中生髮出來?他笑著說,是不經意的,忽然想著這些場景,覺得有趣,覺得這裡有詩,就寫出來了。我想,這大約算是神來之筆罷,好的詩不管寫在多少年前,至今讀來猶覺齒頰流芬,一個詩人只要留下一首為後人不斷吟詠的詩,也就夠了。

他自青年時代至晚年謙遜始終,一謙到底。

卞之琳一生謙遜,和藹可親,連他寫的書的書名也自謙太過,他最早的詩集名《魚目集》,他晚年時編的《雕蟲紀程》,依然把艱苦的寫作看做只是一番「小技」,真是一謙到底了。謙遜是美德,他自青年時代至晚年謙遜始終,在作家中似還少見。

我見到卞之琳的詩論,是在前幾年他編的那本《人與詩·舊與新》的集子里。他對詩的格律問題的探討與別人的見解竟大相徑庭。他說,「不贊成機械模仿新民歌最表面的形式。」這觀點寫於50年代末,正是「大躍進」時提倡「人人寫詩」的年代,他的見地給那時膨脹得無以復加的新民歌浪潮一副清涼劑。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只是套用而不是創造,詩便沒有了藝術生命。

他的另一個新見是為譯詩而發的,他不贊成「信、達、雅」說,「神似形似」說,「直譯意譯」說等。他認為,「外國詩譯成漢語,既要顯得是外國語詩,又要在中文裡產生在外國所有的同樣或相似的效果,且在中文裡讀得上口,叫人聽得出來。」卞之琳倡議的翻譯方法,雖然要求嚴格,但合乎理路,是譯作達到高質量的途徑。他譯的莎士比亞詩體的四大悲劇便是佐證。

卞老的一生,伏案勤筆,做著冷門的工作。

我總覺得,卞老的一生,總是坐在冷板凳上默默地寫作與翻譯,做著一些別人看來冷門而他自己卻以為非常紮實的工作。他到晚年時步履艱難,我常去看他,見他只是伏案勤筆,寫點什麼或整理舊稿,他很想把有些書修訂後重新出版,他苦笑著說出書難。是的,與動輒印幾萬冊計的暢銷書比較起來,他的那些「冷門」書有誰來理睬呢?好在有幾家注重學術和藝術的出版社,還肯印他一點書。我看他並不因此氣餒,倒是益發珍惜自己多少年來心血凝成的卷帙。

他經常告誡家人,從事文學工作是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他的夫人青林是位小說家,筆墨也十分嚴謹,可惜她後來疾病纏身,先於卞老而逝。他們的女兒卞青喬,也從事文學工作,可以看得出,青喬是能繼父志而有所成就的。

本文原刊於2002年10月8日《文匯報》

作者許覺民系文學評論家

猜你喜歡

  • iPhone遭「黑客」鎖屏 蘋果稱愛莫能助 為啥?

  • 為救英國自閉男孩 中國廠家重啟13年前生產線

  • 用棉簽吃飯、用針線縫葡萄皮 ......他這是在幹啥

  • 牙籤扎、拽摔、恐嚇.....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 學前教育怎麼了?

  • 網約車出事故 司機、乘客、平台、保險公司都說自己沒責任 法院判了

  • 內蒙古-43.8℃ 誰是大雪節氣的帶頭大哥?

  • 銀行卡在兜里就安全了?有POS機被改裝 監管三道防線均失守

覺得不錯請點贊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編輯/孫毛寧


推薦閱讀:

王屋美景~手機壁紙
航拍丨俯瞰中國
創新BMW 6系GT有懂你的責任
家鄉的秋天
雲上的日子(上)

TAG: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