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原著 同濟學子改編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第一章 引言
一、關於命運的錯誤見解
二、命運的真相
三、真有命運這一回事
第二章 佛教因果原理
一、不信因果有多可怕
二、為什麼必須相信三世因果
三、從科學角度看因果觀
四、因果的種類
五、因果的普遍性
六、引業與滿業
七、獨業與共業
八、果報的加強
九、因果的迴向性
十、因果可以轉變
第三章 命運可以改變嗎?
一、改變命運的經典根據
二、行善和內心清凈才有自由
三、人有多自由?
四、誰是命運的主宰?
五、改變命運的實例一
六、改變命運的實例二------5年真實人生大事記
第四章 改變命運的原理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二、心地的清凈與污染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四、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五、惜福才會折福
六、施比受更有福
七、隨緣消舊業,更英造新殃
八、吉凶禍福的原因
九、惡可致凶
十、凶吉的變化
第五章 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和方法
一、改變命運的時效-----持之以恆
一)、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
二)、壞人作惡為何不見惡報
二、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
一)、至誠念佛
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改造命運的方法
甲:一般的方法
一)、明辨善惡
二)、察覺心念
三)、懺悔業障
四)、勇於改過
五)、發慈悲心,廣積陰德
六)、布施財物,利益眾生
七)、隨喜功德,善與人同
八)、謙己下人,虛懷若谷
乙:特別的方法
一)、改短命為長壽的方法
二)、改造貧窮為富貴的方法
三)、改造多病為健康的方法
四)、改造愚痴為智慧的方法
五)、改造不好的人緣為好人緣的方法
六)、在順境中應怎麼辦?
七)、遇到逆境應如何呢?
八)、看見別人行善,我能受福嗎?
九)、看見他人造惡,我能種福嗎?
第六章 對待財富的態度
一、怎樣看待財富
二、怎樣追求財富三、財富的支配與健康四、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五、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徑
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第七章 如何面對兩性關係
一、前世今生談愛情
二、勿做「第三者」
三、萬惡淫為首
四、子女與父母之業緣
第八章 結論
佛教網站摘錄
第一章 引言
一、關於命運的錯誤見解
一般人對於命運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論」和「自由論」這兩個圈子裡打轉。
贊成宿命論的人認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結果,只是白費心機。他們不努力,甚至變得消極頹廢了。另有一種人持著「眼不見為凈」的人生觀。他們認為只要拚命工作,拚命賺錢就好了,何必杞人憂天,去研究人生的大道理。反正知不知道命運都是那個樣子,該來的遲早要來!不知道也許還好一點,越知道,內心的恐懼可能越多。也有的有些年輕朋友支持激烈的自由論調,他們事事講求自由,而且對於宿命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實際他們的心中,人生閱歷越多,心中的困惑也越多。
二、命運的真相
事實上,單用「宿命」或「自由」這兩個名詞有時無法解釋人生的各種遭遇。語意學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永遠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完全。換句話說,語言文字和現象實物之間永遠有差距存在。
宿命論和自由論各可以解釋人生的若干遭遇。因此,這兩種理論都對了一部分。假如我們只贊成其中一種理論,而反對另一種理論,那就錯了!因為宿命論和自由論這兩種理論不但不相矛盾,而且還相輔相成。
這是什麼道理呢?宿命論是以因果法則作基礎的。前世修善,所以今生得樂報。前世做惡,所以今生得苦報。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請
宿命論和自由論這兩種思想雖然有偏差,但不見得一無可取。這兩種理論都像具有副作用的藥物一樣,對症下藥可以產生治療的效果。濫用過度卻反而因葯成病。譬如,有些人研究宿命的原理以後,內心的貪慾和惱慮一掃而空,因為他不再像從前那麼貪得無厭,那麼地死心眼,心中愈來愈寧靜,而且也變得隨遇而安,澹然無求了。
可是有些人卻適得其反,他相信宿命以後,不但得不到上面的好處,反而產生一大堆毛病。他變得敷衍不負責任,苟且偷安,放逸享樂,消極頹廢,甚至連有意義的正事也漠不關心,這豈不是像用藥過度而瀉肚子?
三、真有命運這一回事
如果我們深入地探討上面幾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一種神秘而不可思議的因素存在。例如:為什麼不能自由地選擇誕生地點、家庭和父母兄弟呢?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稱之為『命運』。佛家稱之為『過去的業力』—意即我們過去世在身體、語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
世上萬物都有規律,沒有規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是萬物之靈,更有自己的規律,因此研究人的命運,就是研究人的運動規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所組成的四柱為命,人從一歲至八十歲所經歷的時間為運,兩者合起來稱為人的命運。人不僅有命運,一個國家,一個組織都有命運。一個人的出生時間中,儲存了人一生的吉凶信息。
孔子曾經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命」字其實指的就是「因果」或「業力」。因為不知道三世因果,就無法了解命運的由來,就不能改變或創造命運。不了解命運的由來就會怨天尤人,不能隨遇而安、視富貴如浮雲。不能改造命運,那再多的學問和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各個好的機緣,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這個世界,一切法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修善法就是善因,善法成就,就是善業,善業成就,一定得到福報,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絕對的。就佛法來講,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運。一般人喜歡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風水,其實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靠他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作法便流於糊塗、顛倒。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從修善法做起。
第二章 佛教因果原理
一、不信因果有多可怕
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激烈地反對「因果報應」和「因果法則」,他們從沒有仔細地想一想這種見解給社會留下了多大的禍害。我們打開報紙瞧瞧,幾乎每天都有殺人、搶劫、邪淫或欺騙的事情發生,幹這種事的人都是不相信「因果報應」和「因果法則」,所以他們才敢鋌而走險,以身試法。
一個深信因果的人,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兇惡的事情。因為他恐怕別人的指責和評論,也畏懼將來的報應和自食惡果。可是不信因果的人就沒有這份敬畏和慚愧心,他既然不相信後世和因果,所以做起壞事必然肆無忌憚。他只顧目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將來。甚至為了獲取現在的利益,不擇手段,再兇狠的方法他都敢冒險嘗試。假如社會上人人這麼做,天下豈非大亂?所以這種心狠手辣的厚黑思想實在不能提倡。
只要不信因果的人越多,這社會上的問題就越複雜。不信因果的程度越強烈,社會上的問題也就越嚴重。看某一個地方的民俗好壞,只要看該區域的民眾是否深信因果就差不多了。
深信因果的人不會貪圖占別人的便宜,因為他知道將來會因為眼前所佔的便宜,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價。所以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占別人的便宜其實就是自己吃大虧。假如這個社會大家都不佔別人的便宜,那麼天下豈不是就太平了。
再者,深信因果的人通常願意自己吃眼前虧,而把好處讓給別人。因為他知道學習吃虧對自己的將來大有益處,學吃虧不但可以使別人歡喜,更可以藉此機會砥礪自己的堅忍和仁慈的品德。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吃虧就是佔便宜。眼前所吃的虧將來必定能得到更大的報償。這思想對於促進社會的安和樂利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涅槃經上說:真正明白善因產生善果,惡因產生惡果的人,就不會再做壞事情了。『知由善因生善果,知因惡因生惡果,惡遠惡離矣。』
二、為什麼必須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不但講「因果」,而且還特彆強調「三世因果」。—你前生種什麼因,這一生就會得什麼果。今生種了什麼因,來生也會受什麼果。就好像因果經上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我們可以運用推理或類推的方式去了解。試看普天之下那一樣東西不是由於過去的延續?俗語說:前人種樹,今人遮蔭。假如沒有過去種的樹,現在哪有蔭可以乘涼呢?桌子的前身是木材,木材的前身是樹榦,........哪一樣東西沒有過去呢?再說,三世因果並不一定就是前世和來世,也可能是去年、明天。更可能是前一分鐘,現在這一分鐘,以後那一分鐘或者前一剎那,後一剎那。現在的科學認為:宇宙中每一件現象都是有它的原因的。心理學也強調: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這種論點和三世因果的說法不謀而合。偏偏有許多人主張「一世論」:人不過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軀,思想和感覺不外是大腦和神經的運動現象。一死什麼都沒有了。他們處處都為這一生的物質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他們的生活充滿著短視、殘酷和功利的私慾,甚至為了個人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
從上面的觀念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一世論」和「無神論」、「唯物論」、「自私的功利主義」、「以物質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是相關連的。要提升人格和智力的境界,非突破「一世論」、「無神論」和「唯物論」不可。如同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說的:人們之所以成為無神論者,是因為對哲學沒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一個人能研究精深的哲學,那就不得不歸依宗教了。(見培根論文集)
另有些宗教進而主張二世論,他們認為:好人死了上天堂,壞人死了下地獄。善人死了為神,惡人死了變鬼。這種思想當然比無神論或唯物論好多了,至少它可以鼓舞人心向上,阻止人們犯罪,對於安定社會實在功不可沒。可是這種理論並不圓融,並同時也不完美。
第一、它不能合理地解釋:人是從何而來?為什麼人一出生在體重和智力上就有種種差異?再者,難道一個人今生做了一點惡,來世就永遠變鬼或者下地獄,而永不能翻身。萬一他當鬼或在地獄時,改過向上,就沒機會再轉生到比較好的世界?這種理論當然顯得十分死板。只有三世的理論才是圓滿的,它不但可以解釋宇宙間的種種現象,而且可以使一個人不致埋怨命運而怨天尤人,甚至還可以鼓勵人們努力奮發向上,積極造福社會。
有關生命輪迴,大家可在網上搜
三、從科學角度看因果觀
因和果的本質都只是失能量和得能量,而得失之間的平衡正是因果聯繫的動因
從科學的角度講因果律,則需要引入物理中熱學定律和時間緯度,首先講因果,我們必須引入時間這個概念,因為所謂的因果,必然來自時間的流逝和驗證,沒有時間,因果就會合一,就是沒有變化,也就是無因果。而研究時間的概念,我們則有必要探討熱學定律中對時間的定義:時間就是能量相互轉換和增減,沒有能量的轉換,我們就體會不到時間的存在,就無所謂時間的概念,比如一塊石頭,它的原子結構和所蘊含的熱量在億萬年中如果沒有任何增減,時間就相對於石頭不存在,而我們人類之所以感覺到時間的存在,就是因為我們不斷的散失能量又同時用各種辦法維持能量,於此同時我們在一個寒來暑往春華秋實的大能量轉化場中,在散失和維持能量的動機下,我們得以融入自然,得以進而創造了人類社會,通過能量更替生老病死繁華枯榮榮如沉浮,我們才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其實我們身體里的每一種元素,如果不考慮能量的增減與聚合,它們是萬世不竭,萬世不滅的,它們是時間之外的產物,所以,相對論研究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用改變物體速度的辦法,改變物體的能量和質量,當物體接近光速的時候,可以使時間停止,也就是能量的轉化趨於停止。
生命作為一種高級能量,必然遵循能量守恆與轉化規律,
六道輪迴其實是生命能量的轉化,這是客觀事實,也是普遍現象, 科學家也是輪迴中人,猶如井底之蛙,身在輪迴而不知。 佛教是超三界、出輪迴、了生死的大智慧,科學望塵莫及 佛祖不過是把事實真相如實告訴我們而已,所以從這樣的大系統來看,宇宙中的基礎能量來自恆星的核聚變,恆星如太陽,就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向太陽系包括地球輻射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在地球以各種形式儲存,但獲得和散失總量相當。於是能量在自然生態中以複雜的形式儲存或散失,於是我們有了對時間系統的感知,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從本質上說,都是能量的遞減或遞增,比如運動了,就可以消耗掉你體內儲存的熱量,你就可能瘦一些,這就是最基本的因果關係,而從複雜的因果關係來說,原理也相同。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因果在人類社會的定律就是,你聚集到的能量等於你散失出去的能量,你不能憑空產生能量,你也不能一直具有能量,因和果的本質都只是失能量和得能量,而得失之間的平衡正是因果聯繫的動因。人類的行為從這樣的高度去看,其實就是攪動了空間中現有的能量,通過人的意識和活動進行社會層面的轉化和分配,而人類在因果律面前扮演的腳色其實就是攪屎棍,毫無功過可言。
1、時空是假相
2、無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最後讓我引用現代科學之父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物質、時間、空間,實際上是人類的錯覺。」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佛學是至善圓滿的教育,佛學中一切學問,都建基於無上的智慧。佛學對宇宙的認識是非常深入獨到的,符合超級宇宙原理。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威斯柯夫說過:在科學上幾乎每一件事都是超過你直接經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該以主觀經驗去看待宇宙,對待人生。我們應該認真至誠地去研究和接受佛學的教育,要搞清佛理,反對迷信。一個宗教是否迷信,首先要看這個宗教的宇宙觀能否經得住科學的考驗。佛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接受科學考驗的宗教。科學越發展,越能證明佛學是超越時代的,這已在許多領域中得到了認證。
談到科學界,我們可以物理學的內涵來作考慮。在古典物理中,一物理現象總是有必然的、決定性的因果關係存在。例如,我們手中拿一顆石頭,我們一鬆手它就自由下落,落到地面某處一定的位置。在這「因」(鬆手放它)與「果」(掉落到地面某確定位置)中間的連繫,是由大自然中的物理定律所支配在這個自由落體的因果中,自然定律是牛頓的萬有引力或地心吸力定律。如果比較一下日常生活與科學上的因果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科學上的因果,有十分明確的因果關係,即是大自然的自然定律;生活中談的因果,則沒有十分嚴密明確的因果關係,更不易用數學公式寫出來,甚至常常在因果關係中摻雜著心理的因素,在因果關係的認定上,也有很大的出入。一定的因,會導致一定的果,表示因果關係是決定性的。
論證佛法符契科學的主力,是一批信仰佛教的科學家和具備科學知識的佛教徒,其中主要者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禎、黃明德、羅無虛、牛實為、馮馮等,他們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以通俗曉暢的文字論證、解說佛法,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其著述長期大量流通,影響不小。
王守益(1930—)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主任,發表有《佛光與人生》等文章以物理學解釋、論證佛學,輯為《物理與佛學》(1983)一書。王守益主要以量子力學理論解釋佛法,謂任何物質現象在其微觀層次皆顯現波粒二象性,代表質點波性顯現的波函數是不可見、不可測的,我們能看到、測到的形狀、能量、壓力、溫度等,只是該物質系統的性質之一而非其本來面目,故可說任何物質現象或其波函數本體是佛經所說的「空」,「這裡的空表示在實質世界或實數世界裡沒有實質存在」。又,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科學所能測到的實驗數據亦即佛學所謂「假有」,是在測量工具與被測物之間產生的,已非該系統未被干擾時的本來狀態,一切法絕對真實的物性是不可測到的,佛法說實相不可說,絕對正確。至於世人所感知的存在,有人類神經效應與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內,可以說具虛妄性。佛家修持的實質,可謂逐漸解除低度空間實數世界的限制,而到達本居於高度空間的自性或本體,此即是見性成佛。王守益還以量子力學超流體與超導體理論解釋佛教的修持方法,謂通過降伏妄念將心理溫度降至某值時,便會有開悟、神通等突破性的覺受,猶如超流體的超流性質突然發生及超流體的各種超流現象,為達基態(凈心)或共態而到達自性,學佛者必須斷除一切煩惱執著。
論述佛學與科學的關係,首先應如實地界定佛學非現今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學,是具有獨特性質的文化體系、社會教化體系。但佛學不但不反對而且相當重視科學,大乘以掌握科學技術為菩薩度化、利樂眾生的必備方便,列為般若度的修學項目之一。《華嚴經·十地品》謂菩薩若不能通徹世間的一切工巧技術,不能證入第五地;佛學尚智重真、真修實證的精神與科學的基本精神相通;因佛學的理論乃系對萬有理性的、如實的觀察,故科學的許多發現,都可做佛學的註腳,如太虛大師所言:「科學愈發達,佛教的真意愈顯。」(《佛學、科學及其它宗教之異同》)
威勒博士在新物理學上有很多卓越成就,創造了專門研究黑洞的『黑洞物理學』,他還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體系之內發展了新的『幾何力學』,被譽為『幾何力學之父』。他說:「宇宙的一切事態發生,都是循著因果關係而發生的。」 「假如沒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完全不是我們所知的物理現象了!宇宙中從顯微的生物到龐大星雲旋系,無論大小,一切運動都遵守因果律進行。」因果律的循環法則簡而言之:運行的方向與終點回歸到起點,從哪裡來的,還回到哪裡去。施人於惡,回報是惡,施人於善,回報也善。恰如俗話所講: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擺脫不掉。因為因果是通三世,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
四、因果的種類
宇宙各種事物在生成變化之過程中,皆有其因果作用,此一定理,可以包括物質現象和人類為謀求生存福樂而作的一切行為活動,其範圍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物質的因果;作善受福,作惡受殃,是行為的因果。行為的邪正,視乎心術,心術可分二種:一是質直心,一是機械心。質直心合於事物實際理體,稱為聖心,易招致人事失敗而感召業報的勝利;機械心偏重權謀思辨,稱為凡心,常能獲得人事勝利而感召業報上的失敗。因之,善惡之判別,不在於形式上手段之巧拙而在於加諸於人的損益關係。世俗每視巧妙的損人利己行為可以逃避法律道德的責任而博得人們的同情。如某甲為反抗某乙淆亂群眾視聽侵奪自由權益而作不平之鳴,在常人直覺的感官接觸之下,未能審察乙的手段內容,由於憎厭甲之態度而顛倒善惡是非的認識。因果律上並不以某乙手段之巧妙而不報或以某甲作不平之鳴而視為罪惡。相反地,某甲之鳴,為出於被侵害的必然表示,往往反能贏得人力控制以外自然異熟果的勝利。因此,果報在行為感受的迴向上,常有合乎事物客觀理體的平衡作用,而不同於一般常人的主觀看法。
凡同一事態,可以信其發生同一現象,根據同一現象,亦可逆料其為同一原因,此均齊之事理,稱為自然齊一律,適用於一般普通事理。佛教對行為因果,並非如此。唯識學分因果為等流,離系、士用、增上、異熟五種。除離系果為諸漏已盡證得善無為法之二乘聖者佛位之果報以外,凡由人力造作達成預期目的之果體,稱為士用果。加強業果功能之助力,稱為增上果。因結成果,果再為因,遞相變化,綿延不絕之業報現象稱為等流果。異熟果含三義:(甲)過去造業,現在感果,其成熟不一時,名異時而熟;(乙)業因善惡相間,乃至成熟共變為無記性,互相抵銷,是為異類而熟;(丙)善惡業因由未成熟到受果中間,必有許多變異,是為變異而熟。如按其有漏、無漏的性質作大體的劃分,可歸納為離系,異熟二種:離係為不生不滅的涅槃聖果;異熟為六道凡夫的生死業果;其餘士用、增上、等流三種只為異熟果加以人力助緣或時間伸延所呈現之各種動靜狀態而已。士用果雖有變化業用的功能,假令作者對事理之是非善惡認識不清,或昧於因果的回滅與酬償作用而採取機械性之動作,常可招致相反的報應而不能達成預期的果體。故人類一切行為聽任自然異熟果之反應,遠較人力造作之士用果為普遍。
五、因果的普遍性
在科學家未能捨棄目前動物繁殖方法而改用單獨的化學元素以培養細胞創造新的動物以前,我們不能否認宇宙間有靈魂之存在。因之,佛經對有靈性動物分為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和六道輪迴之說,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菩薩修行共分五十二位:十信是資糧位:中間三十位是三賢位;最後十地始登聖位。依仁王經『三賢十聖位果報』一偈的提示,自凡夫至十地聖菩薩的一切行為,皆在因果律支配範圍之內,為三界異熟報所攝,非任何功行法門所得斷滅。異熟果既有上述三種含義,遂使感果的方式和報期構成:(甲)時定報不定;(乙)報定時不定;(丙)報時俱定;(丁)報時俱不定四種類型。報時既有固定與非固定之分,現諸感受方面,既有現報(現生造業,現生感果);生報(現生造業,次生感果);後報(現生造業,歷二三生以至千萬世後感果)之別:例如親屬間因營共同生活而形成複雜關係,其行為有隨時互相酬償作用,感果的方式,亦無一定,報期常在次世,是為時定報不定之一種類型。人類精神、自由、地位、生命、財產、名譽、事業、幸福各有其不可侵犯的分際,倘無前因而加以侵害,必視其福力等差以定其反報期間的遲速;如被侵害者福力薄弱,侵害者福報方殷,必形成報定時不定的一種類型。如兩方福力相敵,或被侵害者福力高於侵害者,其反報必甚疾速;即使侵害者身居高位,被害者毫無權勢,亦不免在一定期間內感受轉移酬償之逆果(轉移酬償含義詳下文),此屬於報時俱定的一種類型(凡屬此類型之果報,常有其報期上的齊一性,近人凈土宗第十三袒印光法師每推崇太上感應篇有特殊的效驗,該篇指出人類第一年所造業因必於第三年現其果報,但無對準月份之規定,可供此一類型之參考)。人類宰殺牲畜,依因果律仍須互相酬抵,但其他動物果位界地低於人類,福力薄弱,鮮能即生回報,其報期必俟異世,未有一定的方式,此屬於報時俱不定的一種類型。一切行為業因的感果,並不限於同類之間,任何一界,皆可發生業因的交感作用。如以十法界因果的關係與報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作綜合的視察,即可瞭然於因果力具有無限的空間性和無限的時間性,此無限之空間與無限之時間,即因果力的普遍性。
六、引業與滿業
唐玄奘所著八識規矩頌裡面有『引滿能招業力牽』一偈,這句偈文的含義,指出構成果報的力量統稱業力。業有二種:一是引業、一是滿業。引滿二業表現在因果上,視報應之遲速而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甲)在同一生命階段內造業感果時,引業為導使善惡兩方互相酬對之引力,滿業為生命、財產、境遇、幸福因互相酬對而發生變化之情況(如兩方力量或地位不相等,必變為間接的酬償作用);(乙)現生造業,報在次生,則引業為導使六道受生趨向界地之力量,滿業為受生於某一界地後與其他同類差別之業報:如同一人類,由他道轉入人道之業力是引業;人道中千差萬別之命運,即為滿業。故引業之性質,有如物理學上之引力或力學上之攝力。滿業具依、正二種形式:正報為六道受生之根、身報體;依報為受生界地所依止之環境與苦樂感受(在人類為山河、大地、園林、舍宅、舟車、以及生活圈內各種遭遇等)。念佛人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之業為趨嚮往生之引業;蓮花化生為滿業之正報,莊嚴國土為滿業之依報。依報與正報有其共通性,亦有其差別性。同一人類,必生於同一界地,具備同一生活形式,此依報之共通性;同一人類中由於貴賤窮通之差異而形成各種不同之生活遭遇,此依報之差別性。
宇宙間普通物體或物質微粒互相攝引之力,常與其質量之乘積成正比例,因此物體大,攝力亦大;物體小,攝力亦小。因果上引業之攝力,使恩怨之對方受同一趨向果報之時間範圍,與此相同。除時間之遲速部分具詳上文外,磁石攝鐵引力之效用,常因所攝受鐵屑累積之間隔而遞減。人與人間的引業,亦可分成直接引業和間接引業(凡引業皆以造業之主角作直接論,不以其行為之直接與間接為判別):例如某乙困逐某甲出居丁地,不久乙被某丙困逐,亦出居丁地,是為甲、乙間直接的引業;乙居丁地後其親友眷屬隨同轉移,此隨同轉移之攝力,即為親友眷屬與某乙間相互的引業;就某甲論,則為間接的引業。至某乙親友眷屬以外有不隨同轉移者,則為攝力遞減的必然現象。
七、獨業與共業
法律對犯罪行為之懲罰有主、從之分,主犯與從犯之共同行為,稱為共犯。故多數人共同侵害一人權益之行為,多數人皆論罪,並不以被侵害對象之多寡而增減共犯罪責之人數。此一原則,亦可適用於因果方面:如(甲)一人造業而無第二者參與其間,只由一人受報,在佛學上稱為獨業。獨業因果的回受有二種方式:一是直接的酬償,一是轉移的酬償,如某乙侵佔某甲財產,致甲貧困以終,次生乙生甲家受貧困報,甲生乙家受富足報,此為怨對雙方直接之酬償作用。轉移的酬償作用有直接、間接之分:如甲、乙雙方互負不同的業債(業債種類包括自由、名譽、健康、苦樂、榮辱等精神方面的感受和事業、財產等物質的損益關係以及生命等),其等值可以相抵,必變為無記性,不受因果的回受,此為直接的轉移酬償作用;如乙負甲業債,丙負乙業債,乙甲之業債與乙丙之業債相等,即由丙代乙償甲業債,此為間接的轉移酬償作用,通常父祖造業由子孫感受,即屬此一原因。如子孫與父祖夙生無業債關係,其業報即轉變為直接的酬償。(乙)一人造業而群眾參與行動,或群眾授意一人以侵害某一對象人物自由權益之罪惡行為,群眾必同受其報,在佛學上稱為共業。一切共業常由群眾對事理之是非黑白認識不清,為有財勢者所利用,或為謠言所惑,附和盲從,養成錯誤觀念,進而現諸集體之行動,因以植下嚴重之惡因,招致無可挽救的業報。佛教天台宗(一名法華宗)教義認為人生一起心一動念,必落三千法界(依上述十法界每界自具十界,共成百界;百界各有十如,共為千如;五陰、國土、眾生各一千,共成三千法界,亦云三千世間),三千法界國土及眾生一切動態,皆群眾最初行為善惡一念所變成,故群眾加諸於一人的善惡行為,往往亦能招致國境各種天然以及人為現象的意外變化。仁王經有『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一偈,可為此一觀點之理論根據。
八、果報的加強
因果的迴向,並不以共業可感召普遍性的反應和善惡行為的對象人物按上述四種報應類型作機械式的酬對為限,願力與道力亦有加強業報功能的作用。四十二章經認為『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善與大皆處於果報上的優勝地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卷下佛對波斯匿王指出當政者系縛沙門,不聽出家,或待以獄囚與兵奴之法,能感國土各種災變,超出怨對雙方酬抵範圍之外而使舉國同受其殃。是為堅定的願力足以擴大業報力量的啟示:通常一枚小型乾電池在一定的蓄電量上,欲擴大其空間電源的供應,必減少時間的持久性,欲延長時間的持久性,必減低電源供應的負荷,遂使平面與線條的空時關係,成為它矛盾的焦點;如另一乾電池的蓄電量增加十倍或百倍以上,則在電源供應與持久性兩方面均能超越前者的仗用限度,解決空時兩方面的矛盾困難而得到統一的擴展。佛學上果位高低所能發生的業報現象,亦基於此一原則。十法界既各具依、正二報,依報境界的廣狹,常與果位成正比例:經言『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涅槃無名論有『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之說,因此應有三千大千世界依報者,可與天地同其根,萬物同其體,大千界內一切現象,等於其整體之各個細胞;應有萬里之依報者,其業力足以及於萬里之遙;應有千里依報者,其業力可以達於千里之境,是為善惡業報依果位的增進而擴張其空間性。四十二章經闡釋布施福報因受施對象之不同而有等差,教典述阿那律尊者過去布施辟支佛一缽飯感九十劫無貧如意報,其所得酬償的代價,非倍數所可計算,是為善惡業報依果位的增進而擴展其時間性,皆加強業報力量之明證。
九、因果的迴向性
六道凡夫有漏的異熟果,無論獨業或共業,皆引滿二業的綜合作用。善惡行為千差萬殊,而報應的形式,只有一個共通點,這共通點就是因果的迴向性。力學認為甲物體加力於乙物體使其運動時,則乙物體亦以反對方向加相等之力於甲物體,此稱作用,在物理學上稱為反作用,可以表示行為因果迴向的自然形態。因此,儒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兩語,至足概括一切因果的性質。除菩薩外,善惡的報應,概以加諸於人的實際行動為感果的因素,無實際行動的虛幻意業或心理狀態,不在異熟果感受之列,比丘戒身口七支而不戒意業,實值得從事佛學探討者的研究(上文天台宗一念落三千法界,以現諸實際行動之善惡念為限)。因果既有報時和性質的四種類型,雖因眾生福力果位的差別和兩種變化酬償方式的歧異而不易獲得和物質因果同樣的齊一性,但在注重實際的現代學術思潮之下,邏輯的應用,仍不失為自然科學以外其他各種學科研究的極理方法,假定對於有連續性的報時俱定因果問題之觀察與體認,苟有其時間及性質上的一致性,自應視為合乎科學的觀點而不宜斥為虛妄與神秘。人類內蘊的才德與形式的儀錶每不一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孔子之聖,尚且自悔犯過兩次品評人物的過誤,才德方面如此,善惡方面自不宜有所例外。世間法曹戴上主觀的有色眼鏡,以觀察人物表面某一角度的行為形態,每為憎愛的情感作用與片面的法條所左右而不能作正確之認識與判斷,惟有自然異熟果之感應,始為最公平的法官,縱使因高果位或其他因素而加強業報的力量,亦不過為當事人長期業因累積的結果,絕非幸致,況加強的力量包括善惡兩方面待遇的反應在內,未嘗偏差,自不宜有所嫉視!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欲免感受後果,除非勿造新因,常人各鑒於有道之士自然因果力反應之烈,尤其應當如此!
十、因果可轉變
(甲)因果定律
一、不消滅 在座的各位,有的必定會想:你講因果可以轉變,似乎不合佛法道理,佛法是講有因有果,因果定律是不消滅的,你為什麼說因果可以轉變呢?對!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經中也有一首偈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義是說:假若過了百千劫那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是不會消滅的;要知道因與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
二、不抵銷 假若過去作惡很多,現在作出很多的善來抵銷也不可能嗎?對!不可能!因為因果定律是無法可以抵銷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定的道理,好比一塊土地上同時種下瓜種,亦種下豆種,將來瓜種一定生瓜,豆種一定生豆,瓜是不會消滅豆,豆亦不會消滅瓜的;可是現在又講因果可以轉變,要怎麼個轉法呢?
(乙)知因斷緣轉果
一、明事理 諸位要知道,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此要分為三段來說明,因由緣而生果,學人今天所要講的是緣,什麼叫緣呢?我且問大家:『目前刀兵劫會來面前嗎?』諸位必定回答:『不會來。』這是刀兵劫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未成熟的時候,才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刀兵劫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沒有辦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成熟,即使你神通廣大亦沒辦法解決。
二、運方法 那麼刀兵劫的緣未成熟以前,要用什麼方法補救呢?那就是要用消滅『增上緣』的方法,好像大夫醫治病人要對症下藥,患者若是發燒,就要開涼葯,病人是寒症,就要開溫補劑,對症下藥就是良藥!假若患者熱病用補藥,寒病開涼葯,這種醫生就害死人。話說到這裡,有人也許會說:『要挽救刀兵劫的事情,多多為善,修橋造路就能息滅刀兵劫的災難。』這種話是不可靠的,因為受刀兵劫,不是你過去破壞道路、破壞橋樑的因,現在用修橋造路來抵銷,這是牛頭不對馬嘴,講不通的,這就好像庸醫不認識病症亂開藥方,患者發熱開補藥一樣,要知道受刀兵劫的報應,是過去造了殺因,所以要受殺的因果,現在要斷殺因就沒有緣,無殺緣就不結殺的果報,就不發生刀兵劫,這種斷緣的道理諸位假若聽不明白,我就講一個故事來引證。
故事:法師善喻
過去某地方有一座寺廟,有一位法師在那裡講經,同時有一個曾經造了大罪業的人,聽完了經就去請問法師說:『我過去殺生害命,已經造了大罪業,該怎麼辦呢?』法師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發心懺悔,現在還未結果,斷緣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與果,不明白緣的道理?法師就善巧方便,拿一包蒺藜給他,教他種在寺後空地的東西兩條小路邊,東邊種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澆水;西邊種的要天天澆水;法師又交待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東邊走走西邊走走,此人頭一次東走走西走走,沒有什麼感覺,法師就再叫他西邊依然天天澆水,東邊依然不可以澆水,再隔五天亦是赤著足兩邊走走,又隔了五天亦是如此走來走去,忽然看到西邊蒺藜已經出芽,再五天看到芽已長了三寸,且開出黃花,仍是走來走去。再五星期後在西邊赤足走時,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法師就問:『東邊呢?』那個人答:『不感覺什麼。』法師再說:『東西兩邊皆種蒺藜種子,為什麼東邊能走西邊不能走呢?』這時也才恍然覺悟,原來東邊撒的是石灰又不澆水,斷了緣就不發生作用,西邊的天天澆水,這水的增上緣,就發生了力量。所以同時下種,東邊的不發芽而西邊的卻茂盛,這就是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因果可轉變的道理。
因固可畏,無緣不生,
蒺藜絕水,難望結成!』
過去所造的許多惡因,固然是可怕的,但無增上的緣就不發生;好比前面所講法師教那個人種東邊西邊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惡果,足一踏就刺破皮血流,若不澆水,就難望生長結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被刺的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說:過去雖然造了很多殺生害命的惡業,只要現在戒殺護生,就會減少惡果。奉勸諸位,大家快快學佛,快快轉變因果吧!
第三章 命運可以改變嗎?
一、改變命運的經典根據
(一)詩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遠要說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話,我們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氣。
(二)書經:
(1)『天難堪,命靡常。』命運有時很難捉摸,因為不是呆板、固定的。
(2)『天作孽,猶可造;自作孽,不可活。』遺傳或先天上的缺陷仍可克服或避免。要是後天自己造的惡業,就很難逃避果報了。
(3)『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您做善就吉祥如意,您做惡就會遇到倒霉。
(三)易經:
(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積德的家庭,子孫必定昌隆。常行惡的家庭,子孫必有奇禍。
(2)『吉凶消長.........』吉和凶是會增多或減少的。
(3)君子以趨吉避凶。(假如命運不可改變,吉怎麼能趨,凶怎麼能避呢?)
(四)太上感應篇: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減算則貧耗,多逢憂患......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記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電神亦然。』
二、行善和內心清凈才有自由
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好比農夫有自由決定現在要不要下田工作。可是無論他有沒有去耕作,都會受到因果法則的影響。如果他去耕作,他受到「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因果法則的影響。假如他沒去耕作,他又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因果法則的支配。
有因果法則,我們才有自由;沒有因果法則,自由對我們就沒什麼意義。譬如,萬一「種豆不得豆」、「耕耘不會有收穫」那農夫下田和播種的自由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講自由一定不可以離開因果律。種自由的因,就會得自由的果。繫囚動物或剝奪他人自由的人來生就不自在。因此,我們這一生的自由受我們過去世所造善惡業的影響,前世種善因,今生自由快樂。前世為惡越多,今生越不自由越不快樂。因此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為善能得解脫,造惡則被束縛。」
明白這一個觀念以後,你就知道我們凡夫的自由是有限和相對的。只有『凡有所為皆不逾距』的聖人有絕對和無限的自由。換句話說:「行善不著善相,不造惡因不起妄念」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境界在佛經上稱之為「涅槃」或「解脫」。
佛陀很慈悲,他訂下了許多戒律來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自由,所以我們越遵守他的戒律,我們也就越自由。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因為不遵守戒律就沒有自由可言。譬如殺人、搶劫的人到處受追捕,那算什麼自由呢?所以妙法聖念處經的第一卷說:「做惡的人,如蠶作繭自縛。」
戒律就是告訴我們要愛護和恭敬所有的眾生,而不去干擾眾生或使眾生起煩惱,有許多外行人不了解戒律的精神,以為那是「吃人的禮教」,真是大錯特錯!我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使我的煩惱顯著地減少,因為以前都以自己為主,現在要處處關懷他人。從受戒迄今,每天我都法喜充滿,叫我怎能不感激懷念這些戒律呢?
三、蝴蝶效應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於各種的因素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由於一個人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生命改觀,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念頭,使人生有天壤之別的變化。轉變人生的這些因素,本身雖然至為細微,但是影響力卻非常巨大,好比將一枚小砂石投擲江海中,砂石雖小,卻能震動整個江面,泛起陣陣璉漪。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他自己所造成的。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因為「心」是命運的主人。問題是:由於過去世我們都曾造了許許多多惡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受了若干的限制,因此在這一生我們的自由都是相對有限的,而不是絕對或無限的。譬如,我們的膚色和容貌雖然可以透過後天的保養和努力而稍微改善,但不可能把一個醜八怪變得像仙女一般。你想做生意賺大錢,可是你卻受資金的限制。你可以自由旅行,可是要受地理、經濟、時間等因素的限制。甚至我們的一舉一動和心中的念頭,也深受經驗和業力的影響。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大腦一直動個不停,這是為什麼呢?你可曾仔細地探討這原因?過去我們妨礙別人的念頭、語言和行為越多,我們今世就越不自由。這乃是一定的道理。奉勸
所以孛經上說:行善的人一定有福,造惡的人必然遭殃。所做的陰德雖然隱蔽,將來沒有不得到大善報的。:『善則獲福,惡則受殃,天之所疾,禍無久遲,陰德雖隱,後無不彰。是故聖人,化惡授善,莫不蒙祐。』
在《罵意經》中世尊曾經告訴大家: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救活十方天下的人,都不如人守意一日。人如果能發善意,其福難量。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僅僅有了善念比救一切人的性命還要有福報呢?其實我們只要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清楚了。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每說一句話、每動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因。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如果遇到了合適的土壤、水分、陽光就會發芽,成長,開花結果。而果實還會提供更多的種子。《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我們是「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就是指我們婆娑世界的眾生,起心動念很難有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做為種子,將來一旦成熟就會引發我們的惡果、同眾生結下惡緣、輾轉牽連會導致眾多的惡業。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現在杜絕一個惡念,生一善念,或許就是杜絕了將來的惡事,救了將來眾生的性命。如果能夠一天沒有惡念,或許就是救了將來千萬人的性命。這其實是最徹底的放生。
四、誰是命運的主宰?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其實應該說:心才是命運真正的主宰。儒家、道家和佛教都有經典記載:天神在考察人間善惡的事實。我們要注意的是:鬼神雖然有神通能夠知道人的壽命、罪福,但不能生人、殺人,不能使人富貴或貧賤、夭折或長壽,因為今生的貧富、貴賤、夭壽都是眾生自己過去世的善惡業所造成的。(詳見譬喻經)所以書經上說:「並非上蒼使某一個人短命,短命是他自己的惡業造成的。」 『非天夭民,民終絕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行善的人自然得福報。這福報並不是鬼神給他的。」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遇到苦難不懺悔業障,不種善因,反而去求神問卜,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嗎?所以儒家說:「造了罪業,向神祈禱,神也幫不上忙。」 所以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命運既然如此奧妙,那麼佛教對於命運究竟有什麼看法呢?1、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除了慈悲能改變命運之外,修福也可以轉壞命為好命。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減輕,好比一把鹽,如果將它放入杯子之中,當然鹹得無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鹹味自然減淡。罪業的食鹽無論如何咸澀,只要福德因緣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為淡,甚至甘美可口。一塊田裡,雖然雜草和禾苗並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們持以精進,慢慢除去蕪雜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長大了,即使再多一些蔓草,也不會影響收成,因此深重的罪業可以藉著廣植福德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2、佛教重視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視未來的命運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佛教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因此佛教不沉溺於對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如何把過去坎坷的命運改變成未來美好的命運呢?那就要實踐改性、換心、回頭、轉身的工夫。如果能將難改的性格改變過來,把暴燥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現在醫學發達,有人得了心臟病,換個心臟,仍然如生龍活虎般充滿活力。我們的肉團心壞了,固然要動手術換掉,智慧妙心壞了更應該改換,把壞心換成好心,把噁心換成善心,把邪心換成正心,才能延續生命,常保健康。改性換心是改變命運的藥方,回頭轉身更是創造命運的良劑。人間有許多的紛爭、痛苦起因於不知回頭,平時我們只知道向前擠進,甚至把自己趕入煩惱的牛角尖而渾然不覺,凡事要留個轉身的餘地,回頭退一步想一想,以退為進,我們將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的寬廣遼潤!3、佛教不鼓勵人聽天由命,佛教希望人開創命運有的人遭遇困境的時候,就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於是消沉、沮喪,不知奮發振作,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人間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於是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獨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創造了自己廣大如虛空的生命,而一切的眾生也隨著佛陀的證悟,開創了未來正覺幸福的命運。人生的境遇並不是命定如此,絕對不變的。上天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4、佛教不光是希望人樂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命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到了心智漸趨成熟的中年,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見樂天知命的不容易,但是佛教主張除了順應天命之外,更要進一步的洗心革命。佛陀是一位慈愛眾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滿道德勇氣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階級制度的社會弊病,更要革除眾生心裡的種種毛病。佛陀所主張的革命不是傷害別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針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對自己內心的慾望所進行的一場搏門,唯有勇於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五、改變命運的實例
如果方法正確加上精誠努力,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很不幸的是,一般人大半都無法突破命運的難關和限制,這是由於智慧和陰德積得太少的緣故!
下面我們舉個實例來證明改變命運是可能的:
1、了凡四訓-----袁坤儀
有一天,他到棲霞山去遊玩,拜訪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由心生」的道理,並且積善可以得福的方法。回來之後,他就努力照雲谷禪師的話去做,並且發願要實行善事三千功。第二年他到北京去參加禮部的考試,
2、幾個不可思議的實驗
筆者由於上班的需要,數年前曾由故鄉(雲林縣古坑鄉)遷居嘉義。有一次筆者回鄉時,發現兩位年老的親戚夫婦均罹患宿疾,每當筆者回鄉探望他們之時,兩老無不老淚縱橫,甚至痛哭失聲,使人聽後不禁鼻酸。筆者當時認為要協助他們的困境,光是拿錢接濟他們並不一定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何況筆者經濟能力也十分有限),而最根本的辦法乃是釜底抽薪,使他們身體健康,如此不僅可以減少他們疾病的痛苦,也可以免除他們沉重的醫療負擔。
由於佛家經常表示因果報應的道理,一個人如果遭遇長期的病痛或不幸,往往與其過去或前世的業障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要減輕或消除其目前的痛苦,除了請良醫診療之外,努力行善積德,以贖前愆,可能便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另一個途徑。
因此筆者便決定利用這個機會作一次實驗,回嘉義後便至郵局匯款替這兩位老人家作了一次布施,並祈求他們消解冤孽,疾病早愈。事隔約兩周後,筆者再回鄉探望他們時,便意外的發現他們的病況已有明顯的改善,這時能夠坐在椅上與人聊天,氣色也更為良好,談話聲音也較為宏亮,筆者心中感到上次的布施和祈求似乎已經收效,為了使他們能夠更為迅速的獲得康復,後來除了繼續再替他們捐印善書之外,選替他們參加本地一個慈善團體(嘉義行善堂)定期布施孤兒院的活動。然後便也發現,每一次回鄉探望他們之時,他們身體也都一次比一次更健康,情況也一次此一次更為進步,真是十分奇妙。
更有一次,一位同事還在念大學的老大(平時很信佛,也喜歡布施)在騎機車郊遊時,不慎沖落深谷的水泥渠中,同行的友伴當場都大吃一驚,認為這次必定凶多吉少,沒想到事後他竟然自動爬起,而且發現毫無受傷痕迹,連摩托車也沒損壞,令人驚訝得無法相信這是一個事實,後來他說在跌落山谷的一刻,似乎有壹股非常奇特的力量將他扶住,因此也就奇蹟似的避免了一個大劫難。最近這位同事的女兒由一所私立大學畢業,許多同學都找不到工作,沒想到她一畢業,即被留下當助教,而且同時又找到一個極好的兼差,她的工作問題竟然能夠如此的順利,使人深深感到意外和羨慕。由於這位同事一再體會許多這種奇妙之遭遇,因此後來對於任何慈善活動也就比過去更加熱心。
3、柯太太的親身經驗
鄰
4、王姓學生的遭遇及筆者的實驗
筆者服務的學校,有一位王姓學生,過去由於受到某種重大的刺激以致精神不太穩定,曾經被強制護送至本地一家著名的精神病院接受醫療,由於該生家庭甚為清寒,父親平時只依賴打零工維持家計,母親也沒有接受什麼教育而一籌莫展,該生又是長子,也是其父母親將來唯一的希望,然而竟然罹患此種長期的宿疾,其遭遇實在令人十分同情。有一次行善堂的主持人林先生知道此事之後,便設法會見王生的父母,並且依據過去的經驗,大力勸告他們要『拚命做善事』,倘能如此,孩子的情況便可日益改善,將來可以恢復正常。王生父母聽後感到半信半疑,不過為了孩子,他們也都按期參加行善堂的布施工作,沒想到幾個月後,筆者前往醫院探望王生時,發現王生已經大有進步,而且不斷祈求筆者代向醫院說明,要求辦理離院,並且早日回校上課,以免影響學業(當時剛過暑假,開學不久),筆者當時故意與該生多方交談,以便深入了解是否真正恢復,後來發現該生確實已經正常,不必顧慮,因此乃向學校說明,並特准允其繼續就讀。該生精神狀況過去一度甚為嚴重,然而最後終能獲得痊癒,恢復健康,又能繼續復學就讀,許多人都認為實在十分幸運。
5、記者玩碟仙,筆仙及算命的經驗
以下是某記者的經驗:
我不建議任何人去碰這些東西,因為真的會帶來很多困擾,有的甚至會玩出命來。其實只要你好好修行,你不需要這些東西的。我之所以會接觸算命和靈異的東西是因為工作。九零年初,我曾在當時台灣最大的八卦雜誌擔任記者,算命是我主跑的路線之一,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到非常多的算命先生,這些人一看到我就要幫我免費算命,問我的八字,跟我拉拉關係。我不喜歡算自己的命,所以常一笑帶過,不讓他們算我的命。這一招可以對付批八字,用紫徵斗數和鐵板神書來算命的算命先生,但有的算命先生所用的〞工具〞不需要八字,譬如面相,手相,摸骨,卜卦等,就會不請自來地開始幫我〞批命〞。有一些真厲害的可以算得很準,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麽知道我的這麽多事,我當時相信算命可以預測我的大半生未來。我後來學佛信佛,並在九四年時皈依也受五戒了,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想起〞了凡四訓〞里袁了凡的遭遇。
我皈依並受戒之後又有幾位開了天眼的人幫我看命,結果他們看別人都很準但看我就是不準,大致上說,他們所」看〞到的結果總在一些足以扭轉生命的點上有些出入,我總能化險為夷,很驚險地得到一些當初料想不到的外力幫助而過關,細節我就不在此說了,但我希望各位了解,如果連天眼看的未來都可能因為修行而出現變化,那利用鬼神界的力量或算命所獲得的結果不就更不可靠了嗎?
學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真的。
這也就是世尊不讓弟子去學算命的原因。
六、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實例
1、地藏菩薩-無上滿願之王-5年真實人生大事記
下面文章讀起來讓人對修學很人信心,但是對於學生來說,讀書也不能鬆懈。要修行、學習兩不誤。
《了凡四訓》,是一本極適合現代人修學的善書,也是足以挽救世風的奇書。我接觸此書是在1994年春天,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當時我正在就讀於一所省重點中學的高三部。當時我經常頭痛,已經有半個年頭,我當時就在一處女眾寺廟裡,白天做樣子跟人去上課,晚上就到寺廟裡住,看看佛經,親近法師。1994年春天,一個下著濛濛細雨的夜晚,我從學校回到寺廟,走入僧人宿舍,看到我師傅在洗臉,我習慣向師傅問候一下,師傅邊洗臉,邊轉過身來,問「你想改造命運嗎?」我說,當然想。當時心裡有點奇怪,師傅怎麼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難道她老人家有什麼絕招,可使我以最快的速度走出困境,去面對高考嗎。過一會兒,師傅拿了一盒錄音帶,是凈空法師講述的了凡四訓(即修福積德造命法)。我當晚聽了兩盤,心裡對命運的轉變就象已很有底,明天我就請假在寺廟裡聽,大概聽到的立命之學完後,我就不再聽了,我當時感到我可以改造命運(可能此書與我有宿緣)。於是,我在寺廟裡就幫忙搞基建,做衛生,同時誦經。在生活中,我先吃素49天,並持八關齋戒。同時努力做善事,說話也很和氣,因為心裡很清靜。當時天氣很熱,我就煮茶水給大家喝,看到人有困難我就主動去幫忙,包括幫偏癱老人倒尿糞。每天下午都跑到學校附近一個寺廟誦《普門品》,省統考到了,我的成績竟然是名列前茅。我驚呆了,這樣我對改造命運就更有信心了。後來高考了,我的成績在中等,剛好在我報考的學校的中等。而在面試的前天,我親戚跟我去跑後門,並把我帶到一KTV,當
以上所述,涉及人生幾乎所有大事,均為本人5年來親身經歷,無有虛妄。
2、普通人快速修福改運專輯
1)佛力加持讓我找到了工作
我是05年畢業的大學生, 05年對於像我這樣在非名牌大學的法律畢業生是個災難, 在一個短暫的工作後,在06年5月,我就已經開始念誦准提咒和地藏經,由於自己業障重,總是缺少信心,斷斷續續,難以為繼。從9月到10月,我一直在念,但是依然覺得自己前途很黑暗。在2)如何找到好工作
論壇上經常看到找到好工作的感應事迹。就業難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呢?根據師兄們的經驗教訓和我看到的事實,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一定要嚴守邪淫戒,一定不要上黃網看黃片。邪淫消福報最快最猛,明天可能成功的事,可能因今晚的邪淫而不成功。在好的城市裡找到好工作,是需要福報的!所以一定要守好戒律。各位同學可看看那些在大學裡整天看黃片的大學後工作的地方是否都是較差的, 另外,看黃片上黃網如同喝鹽水越飲越渴,越渴越飲,會很快的消福報,並且因為迷於黃網和黃片,自己根本沒有精力和心思用在學業上,結果學業、精神體力也受很大影響。
第二:一定要多布施,布施修福報,有了福報事情就順利多了。我在北京就見過一個女孩學歷不高,但工作很好,主要是她媽很樂善好施,現在她家裡經商日子過得很好,有人主動給她介紹好工作。可見找到好工作與福報是很有關係的。布施里果報最快最猛的就是放生了,所以想找到好工作的師兄一定要多放生,如果自己放生不方便一定要讓別人代放。 第三:一定要多念佛菩聖號及咒語。可以看到找到好工作的師兄們都是認真念佛菩薩聖號及咒語的。所以師兄們有時間就要念佛念咒。如合肥居士講她投了10幾份簡歷, 沒有消息,念了1000遍心經, 結果兩個單位讓她去面試,並和一個達成了協議。 第四:一定要吃素,我和同事通過學佛實踐明白必須吃素,吃肉與殺生同罪,消福報是很快的。吃素一點都不影響健康,反而學東西更快,考試考得更好。吃素才能得福報。 如果做到上述幾點,在大城市裡找到一個好工作我想不是太困難的。3)念觀音菩薩解急難
1:我和幾個女孩一起想打車(夜晚十點)在火車站,有個人一定要我們坐他的車,還要按他的要價給錢,否則就要給我們好看(意思是這樣),當時我就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剛念幾聲(因為我平時就很虔誠的念),就來了一個很高大的人,對那個霸王說:兄弟!給我個面子,他們是我的了".然後沒想到那個霸王就說:"好吧",很痛快,沒有遲疑那個霸王走了後,這個高大的男子對我說:沒事了,你們走吧!" 我很感激的和他握了一下手,車開了,我心裡暗喜:觀音菩薩顯靈啦4)讀金剛經化解災難
我研究玄學星相,所以還能知道些自己運氣的大概走向。一日看到得出的結果是最近旅遊會遇到政府機關的麻煩,並且可能會受到傷害。那時已經天天讀金剛經了。正好當時一個朋友出差來法,讓我當他翻譯,去法國東邊談生意。運氣不好,我自然想躲這次的旅行了,不想去,最多幫他買車票。來到火車站,突然就圍上了兩個警察,來查護照,不停的在那裡吆喝,氣勢洶洶的樣子。有些驚奇,來法國好幾年了,第一次碰上街上被查護照。然後接著又圍上來好幾個警察,好像我們是恐怖分子一樣,把我們團團圍住。一個二個七嘴八舌的,都問我們情況。不停的刁難朋友的護照,其中一個警察突然輕輕對我說一句:放心,沒事的。隨後就感覺心口一陣抽疼,如同一把刀刺入一樣。隨後警察們就都散開了,笑呵呵的對我們說:沒事沒事,只不過最近罷工,要嚴加防範。不過我的心口依舊很疼,當時想的就是金剛經給我化災了。馬上回家,不停的繼續讀經,4,5遍後,心口漸漸不再疼了。這事給我映象很深,畢竟我能知道當時運氣不好,而且自己的心臟也從來沒毛病。所以,繼續努力讀啊,不是巧合了。感謝金剛經!俺有過2次讀金剛經把病弄好了! 一次是在電腦上看金剛經 看著看著睡著了 夢見吐髒東西病就好了!2次是讀金剛經突然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許指的是質能互換,腿上的一個腫塊突然發熱,1分鐘後消失了。金剛經的感應很多,大家可以在網上以「金剛經 感應」做關鍵詞來搜索下。
3、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
---南懷瑾老師最近常向身邊的人推薦的一本書。
作者陳 女士,現年62歲,於一九三九年出生在台灣省台中市。出生時因骨髓無造血功能,被判定為無存活希望。其後,仰賴家人變賣祖產及家產來進行定期輸血,乃得以勉強維持危脆之小生命。作者自未滿周歲即靠輸血、排鐵、打針吃藥來延續沒有明天的絕症生涯。來自貧困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她身患絕症卻多次死裡逃生?!1.壽命怎麼努力爭取?怎麼賺? 2.罹患絕症的人,如何與閻羅王拔河?我母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猛烈空襲中,背著我四處參訪深山中的名寺古剎,希望能巧遇隱世高人 或神僧來拯救她垂死的寶貝女兒。當時,她為了躲避美軍轟炸,匆匆忙忙逃入一所破廟。廟中有位師父很奇怪地問她為何甘冒這種炮火危險,背自己的幼嬰出門?我母親邊哭邊答:「孩子罹患絕症!快死了!」師父叫我母親到內殿,並不厭其詳地告訴她:「每個人的壽命都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靠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又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自己最為完美完善的一流藥廠, 可以生產出治療各種病的仙丹妙藥,所以,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自己治病的潛在神力。」又說:「不是絕人,即使得了絕症,也不會走入絕路。我們活在這有情世間,一定要有感情,不但對人要有感情,即使對任何生物,也要有感情,不可傷害他們,甚至對一滴水、一張紙、一分錢,也要有感情地去珍惜」。我十一歲時,整整病了一年。外婆跟媽媽很認真地告訴我:「都已長這麼大了,該自己去賺自己想活的壽命了,千萬不可做損福折壽的事。不管是人,或是微不足道的小動物,都要像自己親生骨肉那般去疼他、愛他,因為你讓對方長命百歲,自己也必長命百歲,想長壽,便不可做短命的事。還有,每一件東西,都必有它的使用壽命,要讓他盡量延長,不可使它夭折,或使它不該報廢而報廢。因為延長對方的壽命,便是延長自己的壽命。又千萬記住:福不用光,人必不會早死」。今天,很意外地我活了六十二歲,這其間我所仰賴的,應該不只是醫學或科學吧?或許真正影響我一生的,正是這些話吧!我從出生到今天,從沒傷害過一隻螞蟻、一隻蚊子、一條蟲或一隻蟑螂,也決不踐踏草地,任意摘折花草樹葉。一九七五年,我曾經因為延誤輸血而昏迷長達十一個,成了植物人,可是奇蹟似地,我又蘇醒了。當時,有位佛門高僧便很篤定地向我母親保證,我一定不會這樣就一去不回。這位大和尚說:「這孩子一臉慈祥,滿腔慈悲心腸,必定會再蘇醒過來的」。可見,決定我們生死的,不是病,也不是什麼絕症,而是我們有否一顆漂亮的心,慈悲的心,您信嗎?只要有漂亮的心,必有漂亮的一生。以上是我所要告訴病友的真心話,何妨參考,但願您也長命百歲,養兒育女,成家立業。建議大家去網路上搜一搜這篇文章「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相信一定會對您有幫助。
第四章 改變命運的原理------發慈悲心,廣積陰德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種善得吉;種惡得殃,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由施捨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惡念產生破壞性的行為,由破壞而使人產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所以華嚴經上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二、心地的清凈與污染
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分為「清凈的造作」(凈業)與「污染的造作」(染業)兩種。「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於「污染的造作」。「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凈的造作」。換句話說,清凈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
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干擾。再者,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致於物質享受太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貴的人形容為「三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有錢沒智慧,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凈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凈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只做壞事情才會產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產生惡果。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樁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來向他買瓜,某甲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卻很高興的賣給他。梁武帝看見這種情形,他大惑不解,於是就去問志公禪師。志公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禪師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當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某丙也在場。某乙心裡認為:「這個傢伙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為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產生同情心。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衛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衛仲達,他在翰林書院裡面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那裡知道他做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只有一小卷而已。陰司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衛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裡會有這麼多過失和罪惡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惡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產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衛仲達接看又問:「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裡面是記載那一件事呢?」陰官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採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篤彙編卷一)由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為利益眾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
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的機緣一定會產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行藏虛實自家知,湛湛青天不可欺。禍福因由更問誰?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勸君莫做虧心事。只爭來早與來遲,古往今來放過誰?」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產生的。心裡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禍福。」 『相從心生。心有善惡,有厚薄,而相之休咎系焉。』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為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於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 『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果報。』
四、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面來說,人實在很像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藏一切「善惡種子」。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照「習慣」來產生行為模式。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產生。因為念頭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為,行為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產生習慣,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特別提醒的是,年輕人不要沉迷於暴力的電腦遊戲,這種殺戮的暴力訓練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凈、不明了」(惑)就會「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為」(業)。善惡的行為發出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 『一切眾生,系屬於業,隨業自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倖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樂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地藏經地獄名號品第五)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會折福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里,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處世持家年復年,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莫待無錢想有錢。
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飯粒。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施捨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捨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捨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捨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捨,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當他接受別人的施捨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真正會施捨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捨,那麼他施捨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捨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併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捨。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捨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捨了財物,而不能捨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捨。所以說:心地清凈才是真正的施捨,心地清凈才是最大的福氣。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捨,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陰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飢施食、見病苦施捨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施棺槨以免屍骸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凡是有益大眾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儘力去做。(詳見陰騭文和感應篇)
有錢而不知行善積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憐了。因為一個人有錢而吝嗇施捨,就會把錢花在物質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許多惡業而卻還不曉得。將來可就慘了,這種人一定會生出不肖的子孫來。因此「積福歌」再三叮嚀我們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而且要修福重於享福: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普通人怕受苦果,聰明人怕種苦因—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惡業不除,苦果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緣經第四卷上說:「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不會消失,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一定會結果的。」 『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忘;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大乘造像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到倒霉的事情,我們便會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地」接受它。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鬆愉快嗎?
八、凶吉禍福的原因
(一)十來偈
佛經上有一首偈描述人們今生十種現象的由來,這首偈叫做「十來偈」: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詳見罪福報應經)
△儒家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有些類似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不行仁義禮智信,就是破戒。
(二)短命的原因
自己親身殺害動物。勸別人殺害動物。稱讚別人殺害動物的技巧高明。看見別人殺害動物心裡高興。希望我們所怨恨的人早日死亡。看見所怨恨的人死了以後,心生歡喜。破壞動物的窩穴。教導別人破壞動物的窩穴。捐錢建立神廟,然後殺害動物去祭祀。愛好鬥爭,並且教別人互相殘殺。
我們把小動物關在籠子里,以食物喂它,來生雖然可能使壽命長一點,但是來生也會因為束縛動物而自己不得自由。這實在不划算!你可以把食物放在室外,讓小鳥自己來吃,不要把小鳥關在籠子里喂它。不要用繩子去綁動物的脖子或四肢;請
(三)多病的原因
喜歡打人、虐待動物。勸別人虐待動物、打動物,看見別人虐待動物加以稱讚,看見別人打罵動物心生歡喜。
當老師或為人父母的人,如果為了學生或兒女變好,本著愛心去懲罰學生或子女,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但如以憤怒心打學生則來生多病。擾亂聖人或賢人。看見所怨恨的人生病,心裡高興。看見仇人病痛好了,心裡很不高興。等都是來生或今生將來多病的原因。今生身上長惡瘡,乃是因為前世鞭打眾生。今生膽子太小,乃是因為前生常以恐懼的東西嚇人。今生常入冤獄,乃是因為前生把動物關在籠子里。
印光大師說:「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纏繞。它們被我們殺害時產生無量的痛苦,這個怨恨就像無形枷鎖,讓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開解。它們痛苦如此之大,難怪今世遇到殺害它們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要討債──討回一個公道。我們看到人臨終時的痛苦現象,看起來都不忍心。為什麼會有那些現象?這都是他的冤親債主來找他算帳。他不懂這些道理,只知道跟眾生結罪緣,不懂自己累劫來的冤親債主,大部份都是被自己吃來的!
不僅是病苦,就連日常生活中許多不如意、不順遂的事,也常常是受到冤親債主幹擾而不自知。《地藏經》中提到:「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這些臨命終時現身的惡道鬼神,也都是冤親債主變現來誘騙我們前往三惡道受苦的。 因此,當我們遇到重大病苦或諸多不順時,理應依照佛法的教導來正確面對,而非到處求神問卜,藉卜卦改運來化解災難,這種做法即使花再多的錢,終究也是徒然!印光大師說:「世人有病及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 疾病的種類: 病有三種。第一種病是生理的疾病。飲食不當或寒暑不留意招惹的病,比如說感冒,發燒了,怎麼辦呢?趕快上醫院打針吃藥,絕對不能耽誤。因為身體發燒之後恐出現併發症,引起其它別的病變,耽誤不得,趕快去打針吃藥,幾天後也就好了。 第二種是業障病。凡是到醫院能檢查出來的病就叫業障病。你要肯真心念佛,就能消這個業障。大為什麼會有癌症?因為所造的業太多,所以才生這種不治之症。當知人有病,都是有業障,不是殺豬太多,便是殺人太多;不是偷盜太多,便是*詐、邪淫、掃妄語、吃麻醉藥等招來的。皆因不守五戒,頻造惡業,才有瘡疾纏身。於是常有惡病、怪病、不堪救治的病,來擾亂人身。而他們還不知道仟悔,發大菩提心,多做功德。功德做多了,冤孽才能消。如果功德做不夠,罪業不容易消除的。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仟悔。」從學醫到學佛——一個醫學工作者的體會
在德國學醫兩年,我發現西醫把人徹底物化了。西醫看病人,彷彿個個都不是人,而只是一堆細胞、組織、結構,或者是帶菌體,或者是病理、病源、病情的承載體。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僵化方式,只能治標、緩解癥狀而已,而不能除根治本,對於心志之類的疾病則更是一籌莫展,走投無路。所以,我在德國轉悠了幾年後又決定回國學中醫。
中醫的體系迥然不同於強調化學性的西醫,它的八綱辯證、陰陽表裡,以及中藥的升降沉浮、寒熱收澀等等名相,多與很難定量分析的氣、能量等中醫基本範疇有關。而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各大中醫院校、研究所,恰恰都是在套搬西醫化學性的定量分析方式,去給陰陽五行做定性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誤區和絕路。 隨著對中醫了解的深入,我漸漸體會到,中醫雖較西醫遠為優越,但似乎仍未探到疾病的本原與核心。後來接觸到佛法,才知道真正的病因乃在人的內心,唯有根除三毒(貪嗔痴)才能達到完美的生命健康。否則,心結打不開,目前再好的身體也是徒有其表,而逐漸有各類病痛。除了老和尚的開示。我自己覺得不太適合自己的根機,就放棄了原先的打算,又到印度學藏醫。可能我宿世與醫學有著不解之緣吧,總想利用醫學濟世救人。儘管由於不懂藏文,我只學了《四部醫典》中的前兩部,但已知它的理論確實比中醫究竟徹底。中醫對經脈的認識可分為經絡、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經絡可比作小溪,十二正經可比作河流,奇經八脈可比為海洋。但學了藏醫後,才知道「中脈」就那可比喻為宇宙了。而且藏醫中,氣脈的「氣」,不是空氣或喘氣,而是一種心氣、智慧氣,那是完全由大悲心和菩提心所攝的,跟中醫氣脈中的業劫氣大不相同。藏醫以貪、嗔、痴三毒引發的風、膽、痰來辯證論治,比如貪心重則脈管緊繃,嗔心重則脈管炸裂,痴心重則脈管鬆緩。現代人一般貪心重,故易頭痛。一般商人又特別多患心臟病,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心機太多,心臟束縛太大,最後就導致心肌梗塞。嗔心重的人常會發生腦溢血,或者心血管破裂或肝臟方面的毛病。愛生悶氣的人往往腦或心臟形成血栓。我在醫院看多了,這些病因基本上都八九不離十。藏醫學的這些見解和論述遠比西醫、中醫深入多了,非常接近佛教的道理。
(四)醜陋的原因
容易憤怒,喜歡生氣。常懷嫌惡與憎恨心。欺誑別人。擾亂眾生,使眾生心生煩惱。不敬愛父母兄長。不恭敬聖賢。侵奪聖賢維生的東西和田地。把佛塔、佛寺里的明燈弄滅。看見醜陋的人,加以輕視、挖苦或譏笑。習慣干損人利己的事情。
(五)人緣差(威望小)的原因
對於眾生起嫉妒心。看見別人獲得好處,心生惱熱。看見別人失去利益,心生慶幸。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起嫉妒和厭噁心。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生歡喜。退失道心,毀滅佛像。對於父母和聖賢,不盡心奉侍。勸別人做不得人緣的事情。阻礙別人修行廣得善緣的事情。輕視或譏笑人緣不好或威望較差的人。
(六)出生卑賤的原因
不知恭敬父親母親。不知恭敬出家學佛的人。不知恭敬修行清凈的人。不恭敬老師、朋友或尊長。不盡心奉請、迎接、供養師長。看見師長來,不起立恭迎,請他坐上座。不遵行父母的教誨。不接受聖賢的教誨。輕視或譏笑出生卑賤的人。今生常被驅使勞役,乃是前生負債不還。(安士全書)
(七)貧苦的原因
親自竊盜他人財物。教別人偷盜。看見別人偷盜,加以稱讚。看見別人偷盜,心生歡喜。侵犯或剝奪聖賢維生的物品。減少或撤走父母的維生物品。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心裡不高興。阻礙別人得到利益,或加以留難。看見別人施捨,不產生隨喜心。看見饑荒,不產生憐愍心,反而幸災樂禍。遇見能源危機,不生憐愍心,而認為對自己行業有益,也是過失。天道循環最為真,誰人常富更常貧。今朝受餓吞飢者,半是當年慳吝人
九、惡可致凶
華嚴經的十地品中記載:一切惡以十惡為根本,造了十惡,來世不但會墜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而且萬一再投生到人間,還會產生可怕的報應:
殺生:短命、多病 偷盜:一貧窮、和別人共用財物,使用財物不能自由自在,邪淫:妻子不忠貞不善良、得不如意的眷屬(親人常和你作對) 妄語:常被人誹謗、常被人欺騙。綺語:講話沒人接受、說話不清楚。兩舌:親朋好友背離、家人親族惡弊。惡口:常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常發生訴訟爭論。貪愛:心不知足、所求匱乏(或多欲無厭)。憎恨:常被人苛責缺點談論是非、常被別人煩惱或傷害。愚痴:生在沒有智慧的家庭、心地諂曲而不光明磊落。
十、凶吉的變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錢財卻不能享受到快樂,終日為財物憂愁。這是因為他前世施捨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勸他施捨,他才勉強施捨。或者因為施捨之後,又生後悔心。(見彌勒菩薩所問經)
(二)能享而沒主權 ——能受用財物,可是又苦無主權
有的人沒錢、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他雖然沒所有權,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這是因為前世時他只知勸別人施捨財物,可是他自己卻不能施捨。或者因為他看到別人布施時,只加以歡喜讚歎,但自己不布施。
(三)勞苦才致富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的人千辛萬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濟窮人,讓窮人跑了老遠的路途,辦了許多麻煩的手續,又等候了很久,才領到錢。
(四)輕鬆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財富得來全不費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輕鬆就可以賺到錢,別人把遺產捐贈給他。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者很輕鬆而不費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親自送財物到高山上的孤兒院,使孤兒們很愉快地獲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後貧
有的人起先富有後貧窮。這是因為他前世因為別人的勸告才布施,可是因為不明白施捨的意義,布施以後心裡後悔,變成吝嗇。(見業報差別經)
(六)先貧而後富
有些人起初貧窮,後來越來越富有。這是因為他前世本來不歡喜施捨,因為別人的勸告他才施捨,可是布施以後他心裡很高興,慢慢也喜歡施捨財物了。
(七)貧而能施
有些人雖貧窮可是喜歡布施,這是他前世雖然施捨,但沒有施給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產生的福報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報就完了,所以今生才會貧窮,但因為過去習慣布施,所以今生雖然貧窮但仍喜歡施捨。
(八)富而不施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卻很吝嗇,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過去世本來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兩位良師益友的勸導,他暫時布施了這麼一次,而且還布施給智德兼備的人。雖然只布施了這麼一次,可是因為福田好,所以福報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貴,可是因為他過去世就不習慣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嗇成性,不喜歡布施。
(九)決定福報的因素 —決定福報的三大要素
施捨必然可以產生福報,可是福報的大小不是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個要素的影響:
1、施捨的東西—東西越難得越貴重,所產生的福越大。
△施捨可分為施捨財物、施捨真理和解除恐懼煩惱等三種。其中以傳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錢財物來生可以得富貴。
△傳播真理來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眾生的困難恐懼、憂慮、緊張和煩惱,使他們得到平安和快樂,例如陪膽小的人走黑路,來生可以得到健康。
△釣魚桿、農藥、殺蟲劑、刀槍、不清凈的東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則無功而有罪)。
2、施捨時的心地—心地越清凈則福大。布施希望同報則得福少。為了名利而施捨則福報小。布施時為人所知(陽德)得福小。布施時不為果報則福報大。
3、接受施捨的對象—對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則施捨的福報就越大。布施聖賢一錢,勝過布施凡夫千萬錢。所以佛經上把產生福報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產生福報的田地)
阿毗曇甘露味經上說:布施畜生可受百世報,布施不善人受千世報,布施善人受萬世報,布施離惡欲的凡夫可以得千萬世報,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無數世報,布施佛則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種:
(1)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
(2)悲田(使我們產生憐憫、心的人,如饑渴、窮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聖賢,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報就是「財物」、「心地」和「對象」這三者的乘積。
一般人施捨講究「財物」和「對象」,菩薩的施捨則不分對象,而特別講究「清凈心」、「平等心」。因為心不平等、不清凈就有煩惱。而且這三個因素中,心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無限清凈,福報就無量無邊了。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對我們利益最大。「財物」和「對象」這兩個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發揮,譬如,我們的財物是有限的,施捨的對象也很難隨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論上說:「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十)施多福少
布施時心不恭敬,沒有歡喜心、沒有至誠心或者布施時心生傲慢......則布施的東西再多,所得到的福報仍然很少。
布施的對象(福田)沒有智慧也沒有道德,則布施的福報少。譬如把種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種子再多,所收穫的種子一定很少。(見菩薩本行經)
(十一)施少福多
以歡喜心、恭敬心、清凈心布施,而且布施給佛菩薩聖賢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財物雖然少,所得的福報多得不可計數。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種的種子雖然少,可是所收穫的果實卻很豐碩。所以法苑珠林上計載:八十億耳(人名)過去曾用一朵花供養佛塔,因此在天人間和天上快樂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聖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十二)同憂異果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很富有,一個很貧窮。有一天,這兩個人遇到乞丐,他們都感到很憂愁。那個窮人擔心自己沒有錢,不能施捨。那個富人擔心乞丐要錢,他的錢財會減少。那個有錢人死後出生做餓鬼,而那窮人死後卻升天上,這是因為吝嗇和慈悲心的不同。憂愁雖然相同,可是受報卻完全不同啊!
(十三)異壽同果
人壽百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與人壽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所得到的福報,等無有異。壽命一百歲的人行善五十年,與壽五十歲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報沒有兩樣。
(十四)為惡善終
有些人一生為非作歹,可是卻沒有橫死。這就是因為他今生種的惡果還沒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譬如說,從前有一個人七輩子都以殺羊為職業,而臨終不墜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但是到了第八輩子便墜三惡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殺業都一一償還果應了。(見大藏一覽)
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非無報,時機未到。
(十五)為善惡終
有少數人一生行善,臨終卻不得「好死」。這是因為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惡果已經先成熟了。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為是「惡終」,其實不是惡終的。例如,譬喻經上記載:有一個牧羊的孩子採花要供養佛,可是走到半路卻被牛觸死了,但是他的神識(一般人叫「靈魂」)卻升天了。經律異相這一部書也記載:有一隻猴子看見一個得道的高僧,心裡很高興,他開玩笑地披著裘袈,沒想到失足墜地而死,它的神識也生天。總而言之,因為行善而死的人,來世沒有不得善報的。只是我們凡失的肉眼一時認識不清而已。(見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明朝時揚州有一位開雜貨店發財的富翁;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孫子,生活相當富裕。後來他病倒了。臨終時,拿出一桿秤子,並且吩咐他的兒子說:「這是我賺錢的絕招!這一桿秤子裡面是中空的,而且還灌有水銀,所以我在買賣上佔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擁有這麼多財富。你可要善加利用這秤子啊!」他兒子聽了,心中暗暗驚訝,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然做出這麼不道德的事。可是父親正病重,只好唯唯隨順,不便說明。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就將秤子燒掉了,並且努力行善,救濟貧困,以彌補他父親的罪過。他這樣真誠為善,不到三年,家產已經耗費了一大半,但對他來說,那倒是心甘情願的。可是沒料到他的兩個愛子相繼夭折,使他傷心之餘,常怨嘆老天無眼,行善不得好報。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地方,形狀很像宮殿,見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當面告訴他說:「你父親能致富,是他前世施捨財物的結果。財富是命中應有的,其實並不必靠那水銀秤;可是他心術不正,運用這種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業,至死不悟,自受苦報,這正是他的迷痴。那時天帝知他用心貪惡,所以遣下破耗兩星,投做你的兒子,以敗毀你的家業。家敗之後,還要加以火燒。而你呢?也會受到你父親的餘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親以為有這麼多的家產遺留給子孫,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裡知道:兒子不能長壽,孫子是來敗家的呢?現在幸虧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誠為善,為父親懺悔罪業,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天帝特別命令所司收回這兩個敗家子,不久將另降賢子,以光耀你的後代,並增長你的壽命。你應該繼續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後,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後來果然連生了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
上面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印光大師全集的一段話,他說:』一個人生兒子大概有四種原因:一種是報恩,一種是報怨,一種是還債,一種是討債。報恩是:因為他父母對於兒子,過去世有恩惠,為了報恩,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服勞奉養,生事死葬都稱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賢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報怨是:因為父母對於兒女過去世有虧損的地方,為了報怨,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怨恨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為非作歹,闖下大禍,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的時候,不能得到兒子的奉養,等到死了,還因為兒子的不爭氣,帶著羞恥到九泉去,這是報怨的一種。還債是:因為兒子在過去世,欠父母的資財,為著償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倘若債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終身由他奉養;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讀書才得了些功名而喪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財利而身死的。討債是:因為父母在過去世,欠兒子的資財,為了討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小的債不過損失些學費聘金,等到還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業,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債,那做父母的損失,可就不止此數,必定要廢業蕩產、家破人亡才罷休。」
如果我們明白上面這番道理,當我們行善拜佛,求子女病癒而子女反而去世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因為說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來是來討債報怨的,因為我們現在的懺悔行善和佛菩薩的慈悲,才停止了惡運。這好比我們曾經得罪了某人,某人想來報仇,幸好我們透過了道歉賠償或有勢力的人為我們從中調解,才使對方怨恨消釋而不再想報仇。
第五章 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和方法
一、改變命運的時效-----持之以恆
時效取決於各人的業力多重,及各人改造命運的努力程度。如同同等智力水平的學生補習,基礎好(業力少)的學生收效快,基礎不好(業力大)的學生收效慢。努力程度不同也有影響,一個學生用心學,一個學生三心二意,急於求成,效果自然不同。
好比電視頻率未調較正確,接收受干擾,畫面時好時壞,聲音時有時無,而我們念佛時的心境,有時很誠心專註,有時又散亂敷衍,又怎能連續而穩定地,接收到佛光的加持護佑?有一位念佛很精進的朋友,談到有一位親人,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她於是勸他多做善事,並誠心念佛。可是求了一段時間,卻好象是泥牛入海,一點兒的反應也沒有。當時她在想:「他的孽障一定是很重的了(因為她以往為別人做善事及念佛,通常不太久便見效的)!況且,也一定是自己還未夠誠心!」她沒有氣餒,也沒有怨佛菩薩怎麼今次不「靈」了?於是每次她更加誠心地做善事,放生,更集中意志地念佛,終於,如俗語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好象氣球愈吹愈大,突然砰到一聲,爆破了!一切困境都突然轉了過來,剎那間豁然開朗,事情終於解決了! 堅持終於收到成效!
簡單來說,日常努力行善去惡,至誠念佛,誠心懺悔以往所犯的孽,不令再犯(雖然壞心思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全改得了的,但誠心懺悔確會消孽障,心中慚愧便能精進),否則日日加造新孽,便永遠也還不完了的!那便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了。殺生也是造罪孽,所以要戒吃肉,可能的話,漸漸學習吃素。
其實改運化劫無他法,也絕無快捷方式,只在消孽積福下手便可生效,很簡單,只是一條加減數而已!每日盡量不再增加新的孽債,每日老實念佛;平日隨緣隨喜行善,真心做,那怕是大病大劫,也肯定可以改運。
一)、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
好人行善為何不見好報?既然善有善報,為何有不少的好人,甚至努力行善的人,仍然遭遇挫折、災難與病苦,坎坷度日,無可奈何?前面一章說到因果通於三世的道理,大家一定了解;不管什麼人,遭遇挫折、災難與痛苦,當然是由於往世做了惡業,如今正在受報所致。這時他努力行善,以求旋轉逆境改變命運,可能的結果有四種:
1、各種條件未能配合,以致善行不能轉變業報。這時他當然必須繼續接受應受的惡報,直至報盡為止。(或許要到幾年、幾十年後,或者到死為止才報盡,或者未來世仍繼續受報。)所謂各種條件未能配合是指:缺乏真誠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寬容心、懺悔心、行善之心』以及不能力行十善或雖行而善行累積不夠。2、雖然各種條件配合很好,善行可以轉變惡報,使它由長期變為較短期,但因往世所做惡業太重,應受的惡報期間很久,目前行善雖可得到福報,但仍嫌不足,福報與惡報力量懸殊,善不敵惡,轉變了一部分業報後,仍有很多未能轉變掉的惡報,必須繼續接受,直到報完為止。(或許要到幾年、幾十年後,或到死,或到未來世才能報完。)假如今生至死仍無法受報完畢,當然今生就永遠難以脫離困境,只有期待來世了。譬如得了癌症,本應受劇烈痛苦折磨半年才死,並且耗盡錢財,連累子孫;行善的結果雖不能使他康復或減輕痛苦,但是卻使他提早四個月就死亡,使他得以減免了最後四個月的劇烈痛苦,並且節省了大筆醫藥費。以上的情形,表面上看來行善似乎沒有用,病人的癌症沒有治好,還是死了,實際上行善的結果使他獲得不小的好處,只因為因果律隱微難測的特性,使我們不能明白事實的真相罷了。3、各種條件配合很好,行善的結果,已經使原本較重的惡報,轉變為較輕的惡報;但因為表面上看來仍在受惡報的折磨,遂使人誤以為行善沒有功效。譬如大腸癌開刀後複發,原本應受劇烈痛苦折磨半年而死;由於平日行善積德的緣故,使他的痛苦程度比類似的患者輕很多,表面上苦報並未免除,實際上是減輕了。癌症患者確實有藉由努力懺悔、念佛、行善而完全康復的例子,因此上面所做的比喻雖然不是假設用來做說明,它當然也有可能存在,請參看第四篇第二章自可明白。4、各種條件配合很好,應受的惡報又不很重,或者即將受報完畢。行善的結果,到這一生的某個時期,善行累積夠多了,於是福報的機緣成熟,惡報結束,逆境轉順,疾病康復,雨過天晴,行善的功效,於焉大顯,慶快生平。5、此外有一種情形較為特殊,就是行善以及修行的好人,原本應於未來世承受的重大苦報,會因他的努力行善修行,轉變為較輕的苦報,而提早於現在受報。這種情形,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作好事沒好報,其實正好相反,因為行善修行使他獲得大利益,使重報轉變為輕報,只不過提早於現在受報而了債。由上可見,努力行善而能於今生就得到明顯效果的只有第四種情形。而我們所看到許多好人或努力行善的人,命運坎坷,無法改善,除了第五外都是屬於前面三種情形。這就好比你的附近搬來一位新鄰居,你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只見他很努力工作,收入也很可觀,也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及不正當的浪費,但是搬來這兒住了大半輩子,他們沒有一點存錢,遇到急難,還須向人伸手借貸,令人莫名其妙。但是當您獲知他未搬來這裡以前,欠人一筆極大的債務,必須隨賺隨還,抵銷欠債,不能稍有延誤,這時謎厎就揭開了。如上面所說『行善、修行的好人,由於正在承受過去世作惡應受的惡報而病苦、受災難,以致於看不到行善應有的善報,其實他們的苦難已因善行而減輕、減短,但是自己卻不知道』的情形,今舉二例為證:例1、 現果隨錄上記載:麻城有姓王的某人,吃素持齋,經過三年,某日身上忽然長了難治的惡瘡,對於持齋起了退悔的心。他的朋友安慰他:『你是持齋的人,佛與天神必會保佑你。』王答說:『我已持齋三年,卻得此惡報,持齋還有好處嗎?』朋友說:『你既然認為所持的齋沒有用,可否把它賣給我?』王某問他怎樣賣法,朋友告訴他,每持齋一天一分錢計算,吃素三年共可賣銀錢十兩八錢。王某很高興,立即寫了收據拿了錢,把持齋吃素的功德賣給朋友,打算次日就要吃肉破戒。不料當晚夢到二個鬼來責罵他:『本來十個月前你就該死了,因為你持齋修行,所以能延命到現在。你既賣去持齋功德,算起來反而讓你活過頭了。』說罷立即要捉他走。姓王的哀求鬼卒暫且寬容,延緩一天,願意將錢退還,恢復吃素持長齋。明日,找到他朋友,說明原委,想討回賣齋的收據,朋友說昨天回家就在佛前用火焚化了。王后悔不已,當天果然死了。王某人本來十個月前就應死亡,因持齋修善的功德,使死亡的重報,轉變為較輕的、只生惡瘡的苦報。卻因他的賣齋與立即死亡,而彰顯了其中的因果轉變情形,足以為本章所述因果原理作最好的印證。例2、 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師記錄下來的事: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位戒賢法師,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國。某一年身患惡病,痛苦極為慘烈,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指示他:『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惱亂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名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戒賢法師於是強忍病苦,力行懺悔,經過很久,終於康復。過了三年,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戒賢法師叫弟子述說病苦的情形,徒弟邊說邊哭,可見病苦的慘狀。若非菩薩指明往世因果,或許有人會說,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這樣的慘病,佛法有什麼靈感和利益嗎?其實這全是往世業因,以及轉『後報重報』成為『現報輕報』的緣故。二)、壞人作惡為何不見惡報
既然惡有惡報,為何有不少壞人,甚至無惡不做的人,仍然升官發財,輝煌騰達,事事如意,令人羨慕?由於因果通於三世,因此不管什麼人,今世做大官、賺大錢、享大名,當然是由於往世做了大善行,如今正在享受福報所致。這時他不修善而為非作歹,可能的結果有四種:1、若善惡不能互相抵銷,他當然可以繼續享受他應享的福報,繼續陞官到他所應得的職位為止,或繼續賺大錢,如他所應得的。直到福報享盡時,才會開始遭受為惡所應得的惡報。這個時間或許在幾年、幾十年後,或許到死為止,或許未來世仍繼續享受他未享完的福報。2、若其福報因作惡而發生轉變,但因往世所做的善行非常大,應享的福報期間非常長久,目前雖然作惡應受惡報,但比起福報的力量仍差很多。既使作惡轉變了一部分福報,但還有很多剩餘的福報,讓他一直到死也享受不完。如此一來,這一生中,他永遠過著好日子,當然看不出為惡所應得的下場。3、不斷作惡的結果,使原本很大的福報,減為比較輕的福報,但因表面上看來仍在享受福報,過著好日子,遂使人誤以為作壞事不會有惡報。4、應享的福報即將享受完畢,做壞事到某個程度,累積得夠多了,於是惡報的機緣成熟、福報結束,開始嘗到為惡的苦果,過著凄慘的日子,甚至得到惡疾、遭橫禍而死,後悔莫及。由上可知: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為非作歹,卻仍舊能步步高升、錢財滾滾、得意非常,都是屬於前面第一、二、三的情形。這就好比你家附近搬來一位陌生的新鄰居,他並沒有從事任何正當或不正當的、可以賺錢的行業,可是卻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錢財之多總是花不完,令人莫名其妙。但是當您獲知他未搬來以前,在銀行有一筆鉅大無比的存款,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假如有一天,你這位鄰居參加民間儲蓄會,把會款標走後就賴帳不按期交會款,被告到法院,法官當然判決他敗訴,必須還款。但絕不會判決沒收他的全部銀行存款,因為這樣做不僅有失公正,而且荒唐可笑。同理,一個正在享受大福報的人,若是作惡,頂多只是轉變掉一部分的福報,絕不會將其巨大的福報一筆鉤消,剝奪他應享的權利,因為因果律是極其公平的。像這種由於正在享受福報,以致於他雖然作了大惡業也沒看到他受惡報的事,在佛經里有一個最好的例子。雜譬喻經說: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某日,一位以殺生為業的屠夫前往見國王,並請王答應他一個請求,王問他有何願望,他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全部賜給我包辦。』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別人做,為什麼你卻那麼喜歡做?』屠夫答以:『我往世曾做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生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天上壽盡,又出生為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生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為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生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屠羊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請求。』王問:『就算真如你所說的,但你怎麼知道的呢?』屠夫答:『因為我具有能知宿命的能力,可以知道往世的事。』王不相信,認為他說謊,因為像屠夫這麼下賤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麼有能力知道宿命?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佛請教。佛答說:『屠夫所說全都真實,並非說謊。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善心隨生,由於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為人又能知宿命。因為敬佛的功德,造作於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見他受報。等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他將墮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接著無數次出生為羊,一一償還命債。這位屠夫,知宿命的能力很淺,只知過去世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於是誤認為屠羊是使他生天享福的原因。』阿闍世王至此恍然大悟。
二、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
一)、至誠念佛
每個人也不知道自己欠多少債,在理論上,如果可以在劫數這未發生之前,能夠及時把債清還了,使它根本不會出現,那可多好啊?可惜每一個人,在遭到災難之前,他們好端端的,也不會想到要「買」這種「保險」,當明白了以後,切實念佛,不用求福,只求了孽還債,若能持之以恆,寃孽輕了,智能自開,一切必定有改善!但需要多少時間才見效?那卻是要看我們自己了!因為關鍵在於每個人欠的債有多重,以及我們念佛時的誠意有多大了!最重要的是,一定又一定的要有恆心,只要天天不間斷,那怕最初時每晚只念十分鐘,但往後只增加,不能減少,真心念佛,從沒有不靈驗的!初念時一定要慢,不可草率了事,心中很多時候在胡思亂想,不用理它,也不須要去除妄念,只是專心一字一字清清楚楚的「從心想起,從口念出,從耳聽入」。用耳將每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心中自然會靜下來。這秘訣是「口念、耳聽、心印」。我最初弄不明白如何是心印,原來很簡單,用心聽得清清楚楚,便是心印。不斷一句接著一句,口念、耳聽、心印,漸漸不知誰先誰後,如連珠循環流轉不窒滯,又如走馬燈,規律地向同一方向「追逐」,心中卻又不急不緩,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好象不是自己在念似的,久久自然心中澄明瀅澈。
佛陀說我們都擁有像佛一模一樣的純善本性(佛性)智能,只不過因為被自己的孽識(貪、嗔、痴)所蒙蔽了,所以不能夠像佛一樣地看得清楚明白,看通了世間的一切成、住、壞、空的生滅現象,及人生的一切得、失、成、敗,其中的原因,都是「因果」!都是所有眾生(眾多生命個體)的「善業」及「惡業」在相互運作,循環不斷地「討債」,「還債」!所以要不斷的投胎轉世,不斷地交替,不斷地受那八「苦」的折磨。若我們真的明白了,這原來是因果循環,善惡相報的道理,便會很容易的理解,假使能夠離苦(先消孽,還債),便自然可以得樂了(孽消了,債還了,一切的煩惱、困擾也都突然解脫了!)這好比那千方百計地不斷「害」了我們多年的「小人」,突然主動地向我們道歉說,以往是他錯了,再也不「攪」我們了,那感覺,是不是突然「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此,我們必須要用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還債!否則的話,劫數一到,那時便真的要「自作自受」,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抵銷孽債,像報紙上每天也有很多「業報成熟」的人在還債了!
世間上的人,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積福的話,那麼他一生中所有的際遇,只好絲毫不變地,照著自己宿命既定的生命軌跡(命運),去接受不可預知的遭遇。有時幸運,有時悲慘,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卻又無可奈何。總會經歷到疾病、挫折,甚至意外、破敗、屈辱等痛苦,來抵償所欠的債。絕大多數的人,因為不了解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相報的道理,所以很難接受,自己明明沒有害人,卻平日無端端受苦受害,遭到不幸,自然怨憤難平,怨社會不公,怨制度累人,怨政府昏庸,怨命運坎坷,怨天地,罵神靈,憤激懷恨,渴求報復,所以到了下一世,因為又是相互追討不完,愈追愈烈,看看那些恐怖襲擊,不論是為種族,抑或是為宗教理由,他們的手段,是何等兇殘,何等冷血!不惜以自殺式襲擊來報復,但求同歸於盡,那怨毒狠戾,是何等的深,便可見一斑了。
那麼,除了以身受報外,還可以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去了孽,去積福呢?最快見效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方法很簡單,只要每日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便可以了。請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或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這全是誤解了,大家可知道,連文殊、普賢、觀音等無數大菩薩,在佛經上也極力讚歎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是在此末法時期,唯一可以令上智以至下愚的人,人人都可以實行,都可以得渡的功夫,正是「深者其得深,淺者得其淺」,可惜的是,這「念佛」法門古德稱為「易行難信」之法,世人若嫌它淺而不切實嘗試,便白白放失了這寶貴的方法,使這一生空過了,直至劫數到來,便後悔莫及了。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要改造命運就必須決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造惡業,就不會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積得廣,才能產生受用。否則一邊行善,一邊造惡,那豈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掃把,一手在灑土,地永遠也掃不幹凈。然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個「三歲的小孩都知道,八十歲老翁做不到」的問題。所以春秋時代,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遽伯玉,二十歲就開始下反省的工夫,每天都有缺點可以改進,到了五十歲時還發現四十九歲的缺點和過失。
可是有些人每天都認為沒什麼過失可以改,這實在是因為他不了解什麼叫做過失的緣故。所以要改造命運,必須先明辨善惡。下面我們先來談談善的種類:
一、真善——有益於人(雖打人罵人)是善。假善——有益於己(雖敬人禮人)是惡。(引中峰國師語錄)
二、直善——從良知出發,不計較名聞利養,不貪慾樂果報。邪善——抄襲別人,或追求物質,愛好名利,或期望未來的果報。
三、端善——行善完全出於濟世、愛人、敬人之心。曲善——行善夾帶媚世、玩世、侮弄之心。
四、陰善——為善而不被人知曉。陽善———為善而為人所知。
△朱柏盧治家格言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善希望別人知道最要不得,因為你做了一件善事被人知道,便會被人嫉妒或稱讚。被人嫉妒,你就可能會招到毀謗,惹來離奇的災禍。萬一被人稱讚,你做的福報就會報銷了一大部分,將來所結的善果就很少。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
五、是善———有些善惡,不可單從眼前的利害去決定,需要從長遠的流弊來判斷。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下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以後魯國人都會樂於拯救溺水的人了。」因為救人和感謝會造成風氣。
非善——只考慮到現在和某一個人,沒有考慮到久遠的影響。譬如: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作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失了。」在一般人的眼光,大都會以為子貢做善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不高尚的事,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這是孔子十分高明的地方。所以判斷善事不可以根據表面的行為,而要考慮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要看將來的結果;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非善的其他例子多得很,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成大患......等。(了凡四訓語譯)
六、偏善——以噁心來行善事,叫做「正中偏」。例如: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辭職返鄉後,鄉民都很尊重他。有一天一個鄉民酒醉後卻罵他一頓。當時他認為那鄉民講酒話因此不去計較。沒想到一年後,這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上了死刑罪。呂公才後悔地說:「當初我的寬宏大量害了他,假如稍微給他教訓一下,也許那醉漢今天不效於犯了大惡。」
正善——以善心來行惡事,叫「偏中正」。例如某地有次饑荒,暴民白天公然搶糧。富家告到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便愈放肆,變本加厲,那富家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懲治暴民,鄉里才平靜下來,不教演成大亂。
七、半善——沒盡心儘力行善,又著善相。滿善——全心全力行善,不著善相。
譬如,從前有一位女子,到廟裡去燒香,想施捨家境又困難,找遍身上只發現兩文錢。她就把這兩文錢全部捐獻,但是廟裡面的住持高僧還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她被皇帝選入皇宮。她富貴以後就帶了數千金來原先那個廟裡捐獻,主持高僧只派徒弟替她祈福迴向。因此她就問這是為什麼。那高僧說:「以前你的施捨雖然小,但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天你捐獻的雖多,卻不如從前真誠,所以有人代勞就行了。」
八、大善——利在天下,雖少而大。小善—利在自己,雖多而小。
九、難善——以多年的積蓄施給可憐的窮人。易善——送小禮物給親朋好友。
十、急善——濟人危急,放生救命。緩善——撿路邊的小紙屑。
十一、悲善——雪中送炭,憐憫貧苦病人。敬善——恭敬父母尊長,良師聖賢。平等善——隨緣行善,不論對象的貧富愚智。
十二、常善——時常行善,精勤不懈。間善——心血來潮,偶而行善,忽勤忽怠。
△我們的善行或可稍停,善念則必定不可間斷。這道理還盼望
△每天都以十塊錢行善,其功德勝過每個月月底花三百塊錢行善。因為前者比較能夠養成習慣。
十三、歪善——行善時我見未泯,善相不忘。圓善——行善時人我平等,不著名相。
十四、下善——關懷自己的子女或親友,本應如此。中善——關懷陌生人,勉強可以。上善——關照自己怨仇,難能可貴。
請注意:對父母師長聖賢不敬是大惡。對陌生人不敬是中惡。對怨仇不敬是小惡。
十五、凈善——沒有造作和企求的是凈善。染善——有所造作和企求的是染善。
△ 染善心裡有煩惱,功德福報少。凈善心裡沒有負擔,功德福報無量無邊。
三、改造命運的方法
習慣、迷信、感情、權勢、慾望、業力雖然能控制我們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定型而不可改變。因為一切的習慣乃至業力,都是我們自己造作的,只要我們善加攝持正念、謹言慎行,仍然可以將乖舛的命運轉變為美好的命運。那麼命運又如何改變?改變命運有什麼方法呢?
1、觀念可以改變命運佛陀成道之後,為我們揭示世間充滿痛苦的真理,並且進一步告訴我們減除痛苦的方法──實踐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見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準則依據,才不致於出差錯。所謂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念。正確觀念的建立對於我們個人修身立業、社會繁榮進步、世界和平安樂,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譬如希特勒雖然有超人的聰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見,妄想征服世界人類,並且建築許多集中營,以虐待無辜的戰俘為樂事。他個人的邪知邪見,不僅改變了歐洲歷史,帶來了慘絕人寰的浩劫,並且影響德國的命運。因此佛教認為一個人行為上有了瑕疵,還有挽救的機會;但是如果觀念偏邪不正,則遺害人類的禍患將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難了。2、結緣可以改變命運人為社會的一員,不能離開社會,我們一生的命運和社會大眾有著密切的關係。譬如我們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賴社會各階層的分工合作,搬有運無,才能日用無缺。入學校求知識,由甲、一般的方法
一)、明辨善惡
一切凶苦都是由惡業來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發生就必須不造惡業,。要不造惡業則必須明辨善惡。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惡草,先得知道惡草長成什麼樣子。要在心地播種良善的好花,也需先了解好花的形態和灌溉的方法。
要判斷善惡最好以聖賢的經典為主。例如:自知錄、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
二)、察覺心念
我們應時時反省,檢點一天當中起了多少善念、多少惡念、多少無善無惡的雜念。好比農夫要使田地上的作物成長得順利,就必須常檢查田地中是否有雜草出生或野兔來偷食。所以古今中外的聖賢都教人檢察自己的心念、行為和語言。例如:曾子每天反省三次,宋朝太子的老師趙閱道每天的所作所為,到了晚上,一定燒香稟告天帝,凡是不敢稟告蒼天的事情,絕不敢做出來。
時常察覺心念,才能進而止惡行善。這就是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不為,禍轉為福。
不要沉迷於電腦遊戲
目前的電腦遊戲充斥暴力,各類攻擊性遊戲如同在對青少年進行殺人訓練,先在淺意識里將人性殘忍血腥的一面激發出來,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挫折,這強化了的攻擊性的意識,輕則易會有口頭紛爭,重則易有武力傾向。這是非常危險的,對青少年是非常有害的。西方社會已經有若干例子,學生沉迷於網路槍擊遊戲,最後真槍實彈,血洗校園。
和氣致祥,兇惡殘暴,是傷天害理最不好的事情。俗語說:天地人三才,一脈相通。意思是說:人心好比天地之心,心惡就是惡人,心善就是善人,人心凶暴,天地也會變凶暴,自然災害也變多。戾氣致殃,好比有一個人一肚子暴戾之氣,此人一定會招災殃,假若一個家庭有戾氣,這一個家庭就招災殃,一個國家若有暴戾之氣,人民就招災殃。大學生剛走向社會,這個社會的本身已經很浮躁,若這個學生常打攻擊性遊戲,心理逐漸狂躁,那他人際關係難以處理好,工作也難做好,。
三)、懺悔業障
懺悔是捨棄惡業必經的過程。要除去惡業,必須先澈底明白惡業的害處,然後心中才會對壞事情深惡痛絕。這麼一來,要改過就容易多了。
懺悔等於是把心地中的雜草和毒樹的根部挖起來曬太陽。心地中的雜草和毒樹被連根拔起後,當然會枯萎而死。懺悔一定要向別人公開懺悔才有效果。。一旦你勇於向大眾承認錯誤,那罪惡的行為就會立刻停止紮根或蔓延。再者,當你把所犯的錯誤告訴別人以後,別人可能責罵或教導你改過的方法。讓越多的人責罵我們,我們的惡業將來所受的苦報就越輕微。越隱藏罪惡,那罪惡將來所產生的果報也就越嚴重可怕。我們寧願惡業早日報消減輕,而不願將來連本帶利加倍地報償。
所以經上再三叮嚀我們要時常懺悔,才能減輕罪業: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業報差別經
四)、勇於改過
有過最好馬上改,千萬不要拖延。萬一不能立即改過來,就必須訂立一個期限來改。但一定要從今天就開始改,不要等黃道吉日了。因為改過是刻不容緩的,越快越好,以免時間拉長了,「夜長夢多」!
改過好比在心地上拔除雜草和砍伐毒樹。只要我們一息尚存,縱使我們過去犯下了滔天大罪,我們仍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改過可以從事上改,也可以從理上或心上改。如我們砍伐樹木時可以從枝葉上開始砍,也可以從樹榦或根部開始砍。從事相上改過,好比枝枝葉葉地修剪,今天改這個缺點,明天改那個缺點,後天又將改某一個缺點......這樣子改過,當然很緩慢又很費時。因為這種改過的方法,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沒有把病根切除,所以不是根本的辦法。
改過最好先明白道理。譬如說要改掉殺生的壞習慣,先想一想:殺生有那些壞處?我為什麼一定要殺生呢?不殺生對我有什麼好處呢?動物有多可愛?......,把這些問題想通了,自然而然就不會殺生了,不致於今天改殺雞,明天改殺魚,後天改殺螞蟻......這麼瑣碎麻煩。
所謂從心上改過,當然是最直接了當的。因為一切過失都是從心上產生的。只要一心向善,無有私慾,那就不會有過失了。也不必逐樣檢討好名、好利、好色、好財、好怒等千百種過失,只要內心清凈,自然一塵不染,萬過不生。這叫做從根本上改過的方法。所以宗鏡錄第八十六卷上說:「假如一個修行人,時常喜歡坐禪,明白心中沒有妄念,而且不執著一切內外境界,這叫做大懺悔。」『若人行道,常好坐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是名大懺悔。』
五)、發慈悲心,廣積陰德
前面四個方法都是針對改過的,第五個方法以後則才談及如何積善。善一定要積很多,才能發生大作用。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才能夠扭轉命運。然而行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時常關懷眾生,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心。所以華嚴經的凈行品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行、住、坐、卧都應發願希望眾生永離一切煩惱、痛苦和負擔,早日成就無上智慧。
慈悲心的具體表現就是愛惜物命。沒有條件和限制的愛心所產生的福德才是無量無邊,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
永遠不可以殺害或虐待動物。不要把金魚和小鳥關在籠子里剝奪動物的自由,來生我們也會受束縛。你最好每個月都撥出一些錢來救濟窮困的人。或者鼓勵孩子以撲滿儲蓄的錢來買動物放生。這些作為會使你今生或來生長壽而且沒有病痛。
吃素不但可以培養慈悲心,而且還可以減少殺生所帶的惡業。假如你不能吃長素,最好在「六齋日」或「十齋日」吃素。或者吃「三凈肉」(動物被殺時你沒有聽到它的叫聲,也沒有看見它的死亡,同時不是別人專為你殺的)。你要改造自己短命夭折的厄運至少必須先做到不傷物命。所以先聖先賢一再告誡我們「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又說:「口腹須臾間,禍福相倚伏。」吃一頓飯的時間雖然極為短暫,可是當我們用筷子夾菜或夾肉時,心中就已經種下凶吉禍福的種子了。
培養孩子的愛心,最好從幼小的時候就開始做起。
慈悲心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就是待人和藹,不發脾氣。憎恨心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使從前的善行和修養化得灰燼,而且給你帶來無數的煩惱和不安寧。所以說:「嗔火燒盡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發脾氣是修養不好與短命的象徵,如果我們有這個壞毛病,一定要澈底改過!
六)、布施財物,利益眾生
您相信嗎?只要花一點小錢,就可以實現您的愛心!所以古人說:「惠不在大,救人之急,可也。」助人的好處很多,比方說:使您得到好的人緣、心情愉快、晚上不會做惡夢、事業順利、出門平安、家庭幸福、轉愚成智、化險為夷、所求如意........。再者,當我們救助他人危難時,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貧困的痛苦、可憐、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受人歧視與冷漠等。有了這麼一個體認,您的慈悲心才會不斷增長,而且以後才不致於再重蹈他們的覆轍,因為您已經開始種善因了。
雖然我們知道施捨可以獲得無窮的利益和安樂,但我們施捨絕不期望回報、不希求來世的富貴、也不夾雜任何名利和自私心,因為我們深深感覺到:自私和吝嗇是苦惱的根源。今生的貧窮都是吝嗇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歡喜心和恭敬心來布施,而且在施捨時,心中不存任何目的。
財物的可貴在於救人危急,愛的可貴在於持之有恆。布施一定要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捨起來才會輕鬆、愉快、自然而且沒有造作。然而,要養成布施的習慣,必須先明白施捨的好處,以及「世間無常」、「金錢是身外物」的道理。
七)、隨喜功德,善與人同
看見別人行善,我們一定要生歡喜心和恭敬心,千萬不可以生嫉妒心!生歡喜心就是造福,生嫉妒心就是造業。看見他人行善,我們一定要隨力隨分盡心去幫助,而且儘可能誠懇地稱讚別人良好的行為和長處。尤其沒有錢的窮人更應該下功夫好好學習這個辦法。因為窮人沒有很多錢可以布施,所以他看見別人施捨時更應隨時起歡喜心,所謂「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縱使沒有力可出,只要出歡喜心也仍然可以產生很多福德。我們應常觀想(想像)自己在施捨財物,幫助別人。因為如果觀想得逼真,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和實際去幫助別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想像或夢中行善的人有福了。行善不想得到功德,功德不但自然就會有,而且越大。當我們做了任何一件善事,我們都應該發願把功德讓給別人,迴向給一切眾生;把有為的福德,迴向無上的智慧,同時盼望大家早日體悟清凈的心性,行善而不執著我相和善相。
八)、謙己下人,虛懷若谷
易經上說:上天總是對傲慢的人看不順眼,而對謙虛的人給予利益。鬼神專找驕傲者的麻煩,而保護謙虛的人。驕矜自滿的人大家都討厭他,謙虛的人卻大受人歡迎。『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惟有虛懷若谷,我們才能保住所修的福德,使我們的福德不致於溢出或走失。在歷史上,凡是一個人公開地誇耀自己的聰明才智,其結局一定是不幸的。例如雅典的名將狄摩修斯在國會報告他的戰績時,說了一句不謙虛的話:「這和命運之神無關!」從此以後,他便沒有一件事情做得順利的。(培根論文集「論命運」)謙虛的人不但不吹噓自己的優點或成就,而且也不惡意地評論別人的過失。謙虛的人不斷進步,因為他比較客觀,而且不會固守成見。所以能時常吸取別人良好的意見或經驗。
乙、特別的方法
一)、改短命為長壽的方法
懺悔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從今以後,決心永遠不再殺害或虐待動物,並且改掉好鬥爭的習氣。發大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少吃葷辛肉類,或改吃長素。見別人病危時,盡心救助。到市場上買待宰的動物來放生。勸別人不要殺害動物。宏揚不殺生或慈悲的好處。看見死傷或夭折的眾生,生憐愍心。看見造殺業的眾生,替他們懺悔。遇到慈悲的人,心生歡喜。常願一切眾生永遠不互相殺害。造續命旗燈,修持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延壽法。(詳情請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學習並實行養生、養身和養心的方法。
二)、改造貧窮為富貴的方法
懺悔自己過去身體、語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盜的罪業。從今以後,決心不犯偷盜。看見別人從事偷盜時,設法加以勸導或阻止。看見偷盜的眾生,替他懺悔。常願一切眾生永遠不偷竊、不盜用別人的財物。看見別人不偷盜,加以稱讚。宣揚不偷盜的益處。看見別人獲得利益,不但不嫉妒而且生歡喜心。看見別人施捨財物生隨喜心。時常觀想自己在施捨。看見貧苦眾生,心生憐愍而不加以輕視或譏笑。看見富貴人家,勸他施捨,利益大眾。看見別人追求利益,不但不加留難,而且設法幫助他們達成願望。盡心幫助窮困的眾生。侍奉父母,不使老人家有所匱乏。常念『地藏王菩薩』等佛菩薩的名號。
具體闡述請看第六章:對待財富的態度
三)、改造多病為健康的方法
懺悔自己過去身體、語言和心念所造多病的業因。從今以後,決定永遠不再造多病的業因。不打罵或虐待一切動物。看見打罵或虐待動物的人,替他懺悔。看見別人打罵或虐待其他動物,設法加以阻止或勸導。
常願一切眾生永遠不相打罵或虐待。恭敬侍奉父母。探望照料有病的眾生。布施良藥或良方給生病的眾生。飲食有節制,不暴飲暴食。看見病苦眾生,心生憐愍心。看見怨仇痛苦消除,心生歡喜。常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或『地藏菩薩』的聖號。宏揚不打罵或虐待動物的益處。對不打罵或不虐待動物的人,加以稱讚。
△念佛是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之一。筆者利用懺悔和念佛這兩種方法治好病痛的經驗,達數十次之多,這絕不是巧合,盼望
四)、改造愚痴為智慧的方法
懺悔自己過去所造的愚痴罪業。決心從今以後不再重犯。常親近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常樂於教導別人,不求代價。聽聞、修持、弘揚正確的教法。有疑問立即請教師長。不說師長的過失和缺點。精勤學習,博學多聞。遠離不信三世因果的邪惡思想。印經書送人。不輕視或譏笑愚笨的人們。憐愍關照愚痴的人。常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或其他佛菩薩的聖號和智慧。
五)、改造不好的人緣為好人緣的方法
懺悔自己過去所造損人利己的惡業。從今天起,決不再做出妨礙別人的事情。不嫉妒別人。看見別人得到好的名譽和利益,心生歡喜。常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和好的人緣。勸導別人不要嫉妒他人。看見別人嫉妒,替他懺悔業障,並生憐憫心。看見別人名譽減損,設法幫助他。稱讚不嫉妒的人。宣揚不嫉妒的好處。時時關心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常做廣結善緣的好事情。盡心侍奉父母尊長。不說別人的過失。適時適地讚美別人的優點。不輕視或譏笑人緣不好的人。多做福利大眾的事業。常懷念佛菩薩的功德。
六)、在順境中應怎麼辦?
我們遇到順境,應當這麼想:「我家現在很富足,這一定是過去世布施得來的善果,今生我更慷慨施捨,救人危急,幫助眾生。」「我的身體現在很健康,沒有病痛,這一定是慈悲心所導致的善果。今生我更應不殺害動物,愛護眾生。」及時行善好比趁燈火未滅時趕緊添油,以免燈火滅了,連油都找不到,添油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在順境中正好行善積德!
七)、遇到逆境又應如何?
遇到逆境,我們要自己想一想:「我現在的困難災禍都是過去世的惡業所造成的。如果我能逆來順受,隨遇而安,那麼豈不是就可以消掉罪業了嗎?不只如此,當我窮困時,我常願天下人人富足。當我多病時,我願天下人人健康。當我遇到爭鬥時,我願天下人人和睦相處。我頭腦不好,但願普天之下人人具有智慧。當我五官不全,我願天下眾生長相莊嚴。......」遇到任何苦難,我們就發願來世能救度這類苦難的眾生。那豈不是「煩惱即智慧」嗎?(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這本書的下卷還提供,化逆境為助境的方法:
1、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
2、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是故聖人設化,以患難為消遙。
3、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所學臘等,是故聖人設化,以遮障為解脫。
4、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不堅,是故聖人設化,以群魔為法侶。
5、謀事不求易成,易成則志存輕慢,是故聖人設化,以留難為成就。
6、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者虧損道義,是故聖人設化,以淡交為資糧。
7、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是故聖人設化,以逆人為園林。
8、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是故聖人設化,以布德為棄屣。
9、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是故聖人設化,以疏利為富貴。
10、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是故聖人設化,以屈抑為行門。
八)、看見別人行善,我能受福嗎?
別人做善事,我們也可以種福。例如:在他還沒有做善以前,我們勉勵他做,這叫做以勉勵來生福。在他正在做善事的時候,我們則幫助他做,替他歡喜,這叫做以隨喜來生福。當他的善事已經做完成了,我們就讚美他的功德和長處,使別人能夠效法他,這叫做以讚歎來生福。假如我們能這麼做,則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事,都可以給我們造福,這豈不是很妙嗎?
九)、看見他人造惡,我能種福嗎?
當他人想作惡事而還沒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可以勸導他不要做或者加以阻止,我們就有福了。萬一他已經正在作惡事,我們就憂愁不樂,心中常憐憫作惡的眾生,我們也有福了,當他的惡事已經完成,而別人還不曉得,或者惡名還未傳播出去時,我們儘力設法加以隱蔽,而且不去談論它,我們就有福了。當大家都已經知道他做的惡事,或者他的惡名已經遠播了,我們就引以為戒,用他的例子來告誡朋友或晚輩。我們豈不也有福了。
第六章 對待財富的態度
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了激烈的競爭,競爭使今天的人變得特別浮躁,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並不多。相反,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無序,都使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如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煩惱,固然起源於現實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的觀念。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關係到個人幸福,更影響著整個社會。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如何看待及使用財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怎樣看待財富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準。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的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 佛經中也把財富當做凈財。所謂凈財,就是清凈的財富。凈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凈財呢? 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的貪慾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積聚資糧 廣度眾生
菩薩道的修行與解脫道又有著不同的特點。菩薩不僅要自我完善,還要慈悲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在菩薩奉行的六度四攝中,都是布施為先,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 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時,曾發十二大願,幫助一切為饑渴所惱的有情。他教導我們:「應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可見物質給予也是幫助眾生的方式之一。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賺錢,可以擁有很多財富。只有擁有更多的財富之後,才有相應的能力幫助眾生。但前提是不能有貪著之心,否則就不是菩薩的境界了。 與財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眾生真正地離苦得樂。法布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諦。對於生活無著的人來說,物質救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幫助他在社會上自強自立,才能使他得到更大的受用。而更為究竟的方式,則是引導他契入佛法,「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所以說,作為學佛的人,關鍵是看自己的發心,看自己是在哪一個層面上修行。如果從出世解脫的層面來說,就不應追求財富;如果想進一步發菩提心,那麼,以財富來利益眾生,也是行菩薩道的途徑之一。二、怎樣追求財富
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分不開的,應該如何追求財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
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的力量為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就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也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倖心理去為非作歹。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的需求、致富的機遇等等。 2、廣種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穫。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 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裡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來成就。
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里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工巧明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財
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為修行的內容,足見其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
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範;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準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嘆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眾。 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污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對為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 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三、財富的支配與健康
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映了他的智慧。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穫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於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於我們所有,因為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產緊緊地鎖在保險柜中,又能有幾分保險係數?所以佛法認為,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會為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穫。很多人都認為,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佔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為慾望是被逐漸激發出來的,佔有得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往往是錢越多就感覺缺得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圍繞這個軸心運轉,從而忘卻了人生的根本。
有個比喻說,假如把財富、事業、榮譽、地位都比作0的話,健康就是前面的那個1。否則,即使擁有再多,也還是等於0。這個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當我們為謀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傷害和困擾,或許不會在短時間顯現出來,但它的影響卻會隨著時間日益明顯。四、從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一個人當他的物質財富可以滿足基本生存的時候,他應該進而追求精神財富。 1、何為精神財富
我們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人生經驗組成。一個擁有美德的聖賢,不論處於什麼樣的時代,都能潔身自好;一個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論遭逢什麼樣的人生境遇,都能從容面對。所以說,只要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有能力抵禦外界的一切干擾。 2、法財甚於世財
如果智慧、慈悲、愛心和信仰也會失去的話,那只是由於我們不加珍惜而選擇了放棄,選擇了自甘墮落。我們嘆息世風日下,嘆息人心不古,事實上,這正是由於人們的精神世界貧乏所致。失去物質財富,只會使生活受到暫時的影響;而一旦失去精神財富,不僅會影響到我們一生,更會殃及後代。不難想像,一個精神空虛的父母會給子女什麼樣的教育?一個見利忘義的長者會給後代什麼樣的影響?所以,精神文明建設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未來人生,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後代,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前景。
所以,我們要培養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生命內在的信仰與智慧。對於人生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才是永遠可以從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作為佛教徒來說,除了追求世俗財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財。什麼是功德法財呢?那就是佛法。 功德法財似乎是無形的,但它卻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這善的種子還會不斷為我們帶來豐厚的饋贈。從這個角度來說,法財對於人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有形的錢財。 佛經中處處強調法財遠比世俗財富的重要性。因為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樹立人生的正確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可以幫助我們開發生命中無盡寶藏。成就智慧,成就無量功德,這絕不是物質財富能夠代取代的。五、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徑
這個世間學術,講什麼樣的學術都講不過佛。你看現在多少人研究經濟,怎麼樣能發財?學校裡面開很多這個課程,諸位如果要細心想一想,就有笑話出來了。那個經濟學的教授,講的那麼多的道理、那麼多的方法,他自己為什麼當個窮教授,他沒發財,這什麼道理?有沒有人在這個地方起過疑問?照理說,他懂得這些道理,應該世間他頭一個發財,世界上經濟學
佛告訴我們,發財的原因是什麼?財布施,這是真因。那個經濟學教授沒有找到因。他所研究的那是什麼?那是緣。這個人命裡頭沒有財,學了許許多多發財的理論、發財的方法,他一生還是窮困,命裡頭沒有財。所以他所研究的是什麼?那是緣。佛法講因加上緣,後面果報就現前了。發財的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過去生中或者是這一生當中財布施多!這個多不是數量多,是你的心真、是你的心廣大;你有多少,除了自己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多下來的都肯幫助別人,這叫大布施,這個有真因,這是因。你命裡頭有財,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財源滾滾而來,果報現前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學,是最有效的經濟學。
聰明智慧的真因是法布施,絕不吝法,自己知道多少,教給別人多少,無畏布施是憐憫貧窮苦難的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他們,這一種布施是健康長壽的因。照顧老人、照顧貧窮的人、照顧生病的人,你得健康長壽。
《保富法》是曾國藩的外
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能夠使子孫有飯吃,所以拚命想發財。今天看看
六、推薦兩本書
1、《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Joe Vitale,除了身為當今世界最頂尖的5名營銷專家之一, Joe 還是一名正式的牧師,合格的超自然修行家、催眠師,及氣功治療師。他還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他的著作寫到:如果你想得到金錢的話,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將你的錢布施出去。布施給那些幫助你觸及您的精神世界的人們。布施給那些啟發過你,服侍過你,治療過你,愛過你的人們。布施,而不要期待回報,但是要堅信:回報一定會從某個地方來到你的面前,並且回報的數量會超過你的施與。
John D. Rockefeller(洛克菲勒,美國「石油大王」)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身體力行這件事。數十年來一直堅持布施,他成為億萬富翁。Andrew Carnegie(卡耐基,美國「鋼鐵大王」)也做了。他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亨。Bruce Barton,著名的BBDO廣告公司的創立者之一,他也相信布施原理。著名慈善家Paul說:「我認為,布施的秘密就在於,你要完全不去想你的布施是否能獲得回報。」 Paul 說:「不論是在商業界或其他任何領域的成功,都更多的是依賴於你和宇宙及其無限法力之間的融洽程度,而不是依賴於你如何完美的操縱你周圍的時間和空間。布施,無私地幫助他人,使圍繞你的磁場更和諧,這是每一個大亨的秘密 —— 不論他們意識到這點沒有。
在我將「布施法則」作為自己的生活哲學身體力行以後不久,我開始注意到,一個不同尋常的「附帶現象」的發生。當受施者接受我的禮物的時候,他會無意識的立即進入一種對等的心理互換狀態。確實如此。當受施者接受我無條件的禮贈後,他會立即像被編了程序的機器人一樣,迫切的去尋找一種可以等價的回報與我的途徑。有時,這可能只是對他們自己的朋友們宣揚我的「功德」,但更多的,是為我介紹兩三個客戶。「附帶有條件的禮物不是禮物,是賄賂。無條件的布施是超值回報的前提。要徹底放棄對禮物的執著。要在整個宇宙的大尺度上體證布施法則。只有這樣,你布施的禮物才能有機會周流、倍增、循環並最終回歸於你 —— 雖然我們不知道你的福德要走多遠才能再回來,但其中最為美妙和令人鼓舞的是:它周遊得越遠,經歷和利益的眾生也越多,所因此而獲得的附加值也越多,其最終回歸時候的增值也越多。」
從過去數年的經驗,我知道:布施得越多,獲得的也越多。但是,有一段時間,我基本上沒有什麼(金錢上的)東西去布施,連支撐我的日常生活的錢都很緊張。在那些早期的日子裡,我學到這樣一個道理:我的「布施」不一定要來自我的銀行賬號。我學到,在艱難的日子裡,我不需要布施金錢;但我一定要堅持布施,以建立我未來獲得福德的「儲蓄」。 我學到,如果我停止布施,我就阻斷了上蒼為我準備的「善」的倉儲。因此我開始布施我確實擁有的東西 —— 時間,祈禱,以及幫助那些需要我的專業技術的人們。 回首往事,那些艱難的日子就像是一場考試,來測試我是否已經學會:即使在布施做起來很痛苦的時候,也不能夠放棄。回首往事,我還要感謝上蒼 ,感謝我的這個經歷和它所教給我的 —— 也就是 —— 永遠不要停止布施。以我的經驗,為了讓金錢、成功、健康、愛和幸福在你的生命中永不停息的周轉,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ID=55671&page=23
2、《當和尚遇到鑽石》
美
羅區格西(Geshe Roach)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1974年家人接連病故,如此接踵而至的人生變化,使他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後來他到印度的達南沙拉學習佛學,進的是大名鼎鼎的色拉寺,在那裡學習梵文、藏文、俄文,可是,在色拉寺的最大收穫是:他發覺到從印度傳入的《金剛經》。尤其是當他了解到蒙古人對《金剛經》的崇仰之情,因此通過上師的指導,對這本書落力研究。在他看來,《金剛經》不但深含人生智慧,還是生意成功的一部秘典。 他對《金剛經》的理解,主要是在「空觀」一點上,他的最高與最大的體驗是:一件事物的好壞,全是你個人的觀感,是問題或新的契機,要學會專註凝神來加以認識,化危機為轉機。
羅區格西不只是一名成功商人。他也在美國成立「亞洲經典機構」,還是「亞洲經典輸入電腦計劃」的負責人。在美國,證悟商業機構(Enlightened Business Institute)依託著名暢銷書《當和尚遇到鑽石》,開創了著名的商業智慧培訓課程,來教導商界人士通過心靈的力量,來增長創意和商業智慧,提供一個具體、有效、且融合「快樂、積極、有意義」的賺錢之道。在上海,也有慧匠文化傳播http://www.witway.org/,代為推廣。
第七章 如何面對兩性關係
一、前世今生談愛情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為什麼在結婚之後,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不是冤家不聚頭』,有的卻能依信仰,共修過一生呢?本文便來探討這些問題,提供同修參考。
愛情本質上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
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願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意願』;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願』。兩者力量會促使愛情的發生。(當然世間角度,會有各種理由,如溫柔體貼,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願力』來說,如一對夫妻感情本來很恩愛,更希望來生續為夫妻,故在佛前發願,希望來生再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為夫妻,永不分離,這種願力,將來時機成熟後就會發生(不管人變成什麼模樣)。或者今生相愛至深,因戰亂或家庭反對,以致今生無緣的男女情人,兩人相互約定,希望下輩子再來成為夫妻。因為彼此都惦記這個約定,故在輪迴中兩人再次相遇,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決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種情況,因受到對方的恩惠,無以回報,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幫忙償還債務,或者救回爹娘至親,故願意來生做牛做馬回報,所以因為感恩報恩的心愿,來生可能成為妻子侍候,心甘情願,毫無怨言,這種『願力』經過多生多世之後,仍會發生。
就『業力』來說,如一個人欠下巨債,無以償還,雖然今生至死都沒有還清債務(有些人還故意拒還),然後就有一股力量,在未來世發生作用。如果是成為夫妻的情況,先生(太太)便有一種無奈,為
由於願力和業力的相互作用,加上兩個的習性、家庭、教育、觀念等不同,並且還和其他人的牽扯,交錯複雜,因此男女之間便產生不同的形式,也構成大千世界男男女女之間的愛情了。
二、勿做「第三者」
現在的社會物慾橫流,人人都想走捷徑,許多女孩子一心想嫁個有錢人。這本身沒有什麼大錯,但若過於自私,選擇有婦之夫,破壞別人的家庭,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那罪過就太大了,何況能「轉正」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各方面的阻力很大,最後結局是每個人都受到傷害。就算僥倖「轉正」,一個背叛過妻子的男人是不值得信賴的,很快你就將重蹈他前妻的復轍。這就是現世報!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想找到幸福的婚姻是要有福報的!陷入溫柔陷阱的女子們,清醒一點,少做些損人利己的事情,積累些福報,或許能求得如意夫君。陷入愛河是容易的,但是找到健康美滿的愛情是很不容易的。不健康的感情,本身就包含著風險。暫時的歡娛畢竟無法逃避現實,這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負荷,不管你怎麼看,它終究是一片陰霾,越痴情就越可能喪失理智,最終必是終身的悔恨。
年輕的女子,天涯何處無芳草。愛情不是唯一,何況已婚男人。不要到那時才悔當初,虛耗了自己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成本。路還長,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另外,女孩子一定要潔身自好,風流的有婦之夫或鼓吹性解放的男子們大多是不懷好意,因為這些漢子們平常最大的煩惱就是找不到隨意可供發泄的女人。勾引良家婦女就是他們最大的出路,當整個社會比較乾淨的時候,他們做起來、行動起來就比較麻煩,當女人們整體墮落時,他們就如魚得水。此是不爭事實,嚴肅的醫學報告都證實女性越早性交越可能得癌症,越亂越可能得絕症死亡的時候,你說這是因果報應也行,你說是嚴肅科學也行。
三、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淫念多的人,則他的善念必定就會少;而淫念少的人,則他的善念自然就會多;所以淫念全部消除的人,五福之中,就能夠獲得三種福報;第一是長壽,第二是康寧,第三是善終。而常起淫念的人,必定會有疾病的困擾;和兇險夭亡的災禍。
【故事一】邪淫感得不如意姻緣和削折功名之實例
某君的志向是很高的,前途錦繡,而且他從來不和女孩子亂來,也算是朋友之間的清高之士呢。就在大概8-9年前,此君大學畢業,在申請出國等待結果的時候,非常無聊。恰好一位損友偷偷給他一包黃色碟片,於是一看不可收拾。結果,他申請學校當中的兩所學校,一所在外國排名還不錯的,原來對他很中意, 系主任給他寫信,讓他暫時不要接受其他學校的offer (就是錄取信和獎學金), 後來莫名其妙就沒有了消息。還有一個學校,是有他國內導師的好友在
【故事二】戒淫一年來的福報
在戒除淫邪的這一年來,是我三十多歲的人生最幸福最幸運最開心的一年。我並沒有SY的習慣,但一直都深受淫邪所害。年少時已經經常進入色情場所。這導致我的運氣一直很差。我的條件並不很差,但卻一直都找不到合意的女朋友,看著以前的同學一個個成家立室,自己卻還是孤單一個,這種心理很不好受。其它的不如意還有自己因為經常淫邪,染上隱疾,父親一直的身體都不好,患上精神病。而我的工作一般般,也沒有財運。
但自從我立志戒淫邪後,我將所有色情DVD扔掉,今年我沒有上過一次色情網站,連一些就算不是色情但可能與之有關的文章圖片都一概有意避開,色情場所更是避之不及,平時供奉菩薩,儘可能多念佛。運氣開始好轉,先是有了好的工作,又找到的賢淑的女友,家人的沉痾也好,福報很快來臨,來得如此之快,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四、子女與父母之業緣
小嬰兒在母體的十個月,主要是發展身體器官組織,這時嬰孩之神識會陷入極昏沈狀態,而家中夫妻睡覺休息之主卧房的周圍,及每個牆角時空會形成母體中嬰兒的磁場能,也可說房間內是孕化嬰兒精神世界的一個窩,故常聽家中老人家說,於懷孕期之婦女,家裡及房內,不可釘牆敲地,不可搬床鋸木,不可移動傢具等,怕動胎氣,輕者懷孕當事人腹痛不停,嚴重的話會生出畸型兒或流產,故家中有身孕之人,最好能供養觀世音菩薩,且常用大悲水灑凈及飲用,保證生出之子女平常聰明秀麗又孝順。
父母修身養性信佛禮佛,孝順長輩,而所生之子女多為善緣也,所以在社會上常發現,資優兒童或天才小子其父母多為教師、工程師及較聰明之人。在胎教懷孕期,每星期最好能為其誦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或每天念普門品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如此做大多可以化解這親子間未來之仇恨果報。但也有的子女是來還債的,故還債之子女會特別超乎尋常之孝順。
西風東進,男歡女愛,情慾愛欲橫流,再加上很多婚前性知識貧乏,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而墮胎者,一般傳統的良心與道德上,對於墮胎而造成殘殺小生命的感受都很不好。墮胎基本上也算是造殺業,如果萬一這被你拿掉之小孩是來討債的,那你就罪加一等了。而且這小孩子會成為嬰靈,整天盤據在母親身邊,會等待下次你懷孕時再轉世,所以有墮過一、兩胎之女孩,日後所生下之小孩叛逆性強,對父母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怒火及仇恨。而你如不幸造此殺業,應誠心於佛前懺悔,以後永不再犯。
墮胎是罪業極大的殺生罪,果報也重。做流產(墮胎)是夫妻間的殺生罪。比殺雞鴨魚豬牛羊罪業還要重。所招致的疾病,尤以心臟病為最,多以女方為主。
五、學佛的婚姻誤區
一、追求無性婚姻的誤區
學佛居士,因有家庭、親友等種種障礙,竟不約而同地發明了追求無性婚姻。在中國,婚姻不僅涉及男女雙方,還涉及兩個家族等世俗關係。一相情願的追求無性婚姻,到頭來弄不好事與願違。同時,也為將來的婚姻家庭埋下了重大隱患。未婚而又想過斷欲生活的居士,一定要理性、謹慎、冷靜地面對此事。因為實踐證明:勉強斷欲,便要承擔種種風險與過患,希諸位青年朋友三思。二、出家的誤區如果因緣、條件不具備,則不要勉強出家,以免增添諸多煩惱。出家的情結,有時會演變成強烈地執著,並影響到我們的人生觀及婚姻家庭生活。想要出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裡面體會的;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上班當中體會的;也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會、關愛社會裡面體會的。人只要能夠無私的關愛別人,能夠認識自己、體諒別人,這個人不管有沒有出家,都是真正的修行。
應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積極的人生態度,搞好本職工作,服務社會,造福大眾;應盡到普通人應盡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還應負起指引人類文明航向,以佛的覺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涅槃是遍一切處的,因為遍一切處,所以修行不需捨近求遠。「安禪何必須山林,滅卻心頭火亦涼!」第八章 結論
信佛勿入誤區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禁區逐漸打破,受人的本性的使然,信佛拜佛的人越來越多,對佛法的理解越來越深,還有不少人真正走入了正法修鍊,證悟到了很高的法理,在一定層次上明了了自然、宇宙、生命之特性和存在的意義。但也有人對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步入了誤區,給佛法、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鍊法門,是從內心去參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法理,修去心靈上存在的污垢與愚見,達到至真至善之純凈境界,在此基礎上使生命得以升華。而不是去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和安逸享受。佛講的法是用於指導修鍊的,燒香拜佛只是對佛的一種敬意。而現在有的人信佛完全是求佛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成把成把地燒香,見到佛像就磕頭,這是對佛的一種褻瀆的骯髒心理。特別是有些貪官,一方面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國家和他人利益,一方面又在燒香拜佛。其實佛是不會按人的要求去保護他們,反而會為了他不繼續做壞事,增加無盡的業力,免得墮入無間地獄,用人間的制度法律等手段制止其繼續行惡。還有些旅遊景點和寺廟引誘遊客花高價燒高香、請佛像,這都是污辱佛敗壞法的邪惡行為。
二、遍覽經書而不實修。
釋迦牟尼傳法49年,雖然沒有親自留下文字,但其弟子根據記憶回憶整理了大量經典著作,加上後來歷代各宗各派高僧參空悟道也留下了不少名篇,佛家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但再多的經書實質就三個字「戒、定、慧」。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只有圍繞這三個字去實修才能理解佛講的法的真正含義。但現在不少人把佛家經典當作學問在研究而不是按佛講的法去實修,有的甚至在所謂批判地學習和繼承。人是因為有無明的執著才成為人的,佛講的法則是告訴人如何去掉心中的執著,人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去修才能去掉心中的執著,才能得以升華。如果抱著批判的態度去學習,就會出現符合自己觀念的才認為是對的,不符合自己觀念的認為是錯的現象。而許多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本身與佛法是背道而馳的,是需要清除的,怎麼能用觀念去衡量佛法呢?!這樣只會歪曲和篡改佛法的原意,最終亂法。對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在《佛說法滅盡經》中早就作了預言。
三、重行善事輕悟法理。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因此許多信佛的人心地善良,能廣行善事。但佛法是修鍊,不僅需要做善事,更需要在法理上去正悟,使內心空凈明了。可有人由於對法理認識不清,把行善事當作了修鍊,從而為做善事陷入了新的執著。或專門放生,或只吃齋等。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信奉佛法的梁武帝蕭衍在全國廣建廟宇以為積了很大的功德,達摩卻告訴他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位皇帝先生執著於做善事,使內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沒有真正悟到更高的法理,沒有使內心達到空無的境界。正象神秀只悟到了「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拭拂,莫使惹塵埃。」而慧能則悟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慧能對於佛法的覺悟更透。
四、追求神通或忌談神通。
修鍊人在長期不斷的堅實的修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超越常人的功能,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的本能。由於人在常人社會中有七情六慾,心緒很難有片刻安定寧靜,加上業大封身,使這些功能沒有能量加持而退化。而修鍊可以使人內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純真,同時能演化能量加持功能,從而使人的一些潛在能力得到加強。這些超常的功能令許多人心馳神往。但是如果我們在修鍊中只追求這些功能而忽視心性的提高,不僅不會有什麼功能而且還可能入魔道,最後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所以說修鍊中追求功能是不可取的。但有人擔心自己因為談神通就好象在追求神通一樣,就盡量迴避不談或不去真正了解,這也沒必要。神通畢竟是佛法修鍊中出現的一種現象,而且有些更高的法理是需要通過神通得到證實的,所以對於神通要順其自然,在心中看淡它,無求而自得。有人說沒有神通,有神通為什麼不拿出來看看,這都是常人的想法。越是功能強的人心性也是越高的,他知道神通的真正意義,他絕對不會去炫耀自己的神通。
總而言之
陰德要積得深廣,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轉變命運。不積陰德,我們就會隨著過去世所造的業力流轉,這就是被命運限制住了。廣積陰德最好,因偽遺留書本給兒孫,兒孫未必能讀。留財富給子孫,常反而害了他們,使他們好吃懶做。我們必須深深體會到:我們人生總難免一死。一旦大限到來,一切東西都無法保留住。縱使自己的身體,仍然會捨棄,何況那些身外之物呢?一個人死了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帶走,而只有帶走自己今生所做的善惡業,隨著這善惡業去投胎受生(參見孛經抄)。所以古人說:
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將不去,
唯有業隨身。
不要以為財富是你所擁有的。財物是「五家」所共有的。那五家呢?盜賊、水災(天災)、火災(人禍)、官府、敗家子。告訴你,如果你沒有廣積陰德,當心這五家隨時都可發生在你身上。你何不趁早利用這會朽壞的財物來做永恆的功德呢?財物太多別人看了會眼紅嫉妒,肖小之徒知道了可能會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可是陰德和智慧沒人搶得走,最保險。而且陰德和智慧對於你的子孫和來世幫助太大了。不然,易經上怎麼斬釘截鐵地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為什麼一般人大都「富不過三代」,而范仲淹的家族竟能興盛了八百年而不衰呢?因為一般人大都不懂得行善,而且無時無刻不在造惡念惡業,所以容易出敗家子。一出了敗家子,你再多的財富也完了。可是范仲淹不同,他積得陰德太多了。他當宰相,可是他死後,他家人卻居然沒有錢買棺材。因為他平時把所有的錢財都拿去救助貧困了。假如你也好像
行善貴在及時努力。我們大家現在就開始積陰德吧!否則恐怕會太遲了。因為生命無常,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臨,所以應該趁早修善積福。
心田種德急修持,
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
為人能有幾多時?
—宋士元
今天我
佛教網站摘錄
般若文海 http://bookgb.bfnn.org/
佛眼導航 http://www.foyan.cn/
地藏論壇 http://www.bskk.com/
戒邪淫網站http://www.jiexieyin.org/
或在百度上用「因果」「佛 科學」「地藏論壇」及如下網站名搜索。
佛 眼 |
| 佛教在線 |
| 地 藏 網 |
| 佛 音 網 |
| 戒 邪 淫 |
| 般若文海 |
| 佛典寶庫 |
| 佛寶商務 |
| 慧海佛光 |
| 回歸家園 |
| 隴原佛學 |
| 佛教城市 |
| 聖域佛教 |
| 中華素食 |
| 佛教導航 |
| 佛教信息 |
| 解脫之路 |
| 清涼書屋 |
| 印經公益 |
| 萬 佛 格 |
| 弘德家園 |
| 佛學在線 |
| 佛子在家 |
| 世界佛教 |
| 浙江佛教 |
| 寺 廟 網 |
| 妙智人生 |
| 學 佛 網 |
| 佛 樂 網 |
| 世間雜誌 |
| 網海蓮舟 |
| 中華佛教 |
推薦閱讀:
※關於《夜訪吸血鬼》的一些問題?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和原著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說電影《亂世佳人》超越了原著《飄》?
※為什麼說李一桐扮演的黃蓉更貼近原著?
※讀外國著作關於譯本的選擇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