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第365期丨保密和創新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這裡是羅輯思維。

有一本歷史名著叫《天朝的崩潰》,是寫鴉片戰爭的,作者是茅海建先生。最近,重讀這本書,又看到了一個新的角度。

就是中國的科技,到底是怎麼落後的?

請注意,科學和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鴉片戰爭之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思維,中國人確實是空白。但是在那個時代,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還沒有絕對的相關關係。

也就是說,沒有科學思維,技術上也不見得有那麼大的差距。沒有科學指導,中國古代史上也有輝煌的技術成就啊。

所以當時,科學落後和技術落後不能混為一談,它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鴉片戰爭對陣雙方,並不是熱武器的英國和冷兵器的中國之間的戰爭。中國的火器不僅發展得早,而且直到清代初葉也並不落後。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也不是一支靠大刀長矛的冷兵器軍隊,是有火器的。

明朝有一位名將叫戚繼光,是抗倭英雄,在他的軍隊里就配備了一種叫「鳥銃」的火器。別看「鳥銃」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土,實際上它就是葡萄牙的火繩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槍械。

而除了鳥銃之外,明朝還引進了小型的佛郎機炮和口徑130毫米的紅夷大炮,這種大型火器。清代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就在紅夷大炮下吃過大虧。直到清軍也成功的仿製了這些火器之後,才把戰場上的劣勢扳過來。

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火器技術的巔峰,是清代康熙年間。當時,清軍掌握著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清軍在和葛爾丹作戰的時候,葛爾丹就用一萬隻駱駝布了一座「駱駝城」,原本是想防止清軍的衝鋒,沒想到讓清軍的一頓火炮給轟成了渣。你想,那得是多大的場面。

雖然說,這些武器都不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些技術,而且從明朝末年到清代康熙年間,中國的火器技術一直在發展。

中國武器技術真正開始落後,是在清代初年平定葛爾丹、吳三桂這些大亂之後。

首先,大亂之後,軍事技術就沒有直接的發展需求了,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對於武器技術的態度是嚴防死守,秘不外傳。當然,這也不是清政府的特點,這個傳統從秦始皇時代就有。

秦始皇就曾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繳起來,鑄成12個金人。在皇權看來,控制武器,是防止內亂的最好方法。我掌握先進技術,但你沒有,我就能在軍事上壓制你。

這樣一來,清政府在武器技術上的基本制度,就不是研究,而是保密了。既然是保密,那就越少人參與越好,甚至越少人知道越好。

比如,即使在軍隊之中,八旗軍隊配備的就是燧發槍,是比火繩槍更先進的槍械;而綠營,也就是漢人組成的軍隊,配備的還是鳥銃。這麼做的目的當然是保持滿族自己人的武力優勢,可是從鴉片戰爭開始,對外作戰的主力恰恰是裝備差的綠營軍隊。

而那些先進的火器,保密時間一長,甚至到了被人遺忘的地步。比如,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就有了引入爆破彈的技術,俗稱為開花炮彈,殺傷力是很大的。但是因為保密體制,以至於到鴉片戰爭的時候,連林則徐都不知道「開花炮彈」是什麼東西。最後,又重新引進了一遍。

保密制度的後果,不僅是生產技術的遺忘,更重要的是社會分工的萎縮。

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並不是抽象的,它就具體體現為你的社會分工有多細。保密制度天然是反分工的,所以技術水平必然是大倒退。

最典型的例子,是1835年,也就是鴉片戰爭五年之前,廣東為了加固虎門的防禦,鑄造了40門大炮。結果,這40門大炮在試炮的過程中,有10門火炮當場炸裂,還有5門不能使用,破損率竟然高達37%。注意,這可是破碎率,剩下的雖然能使用,但究竟合格程度如何,還是不知道。

這是因為,清朝的武器製造機構都嚴格的保密和控制,時間一長就造成其他工藝水平脫節的現象。你想,一般的民間作坊和鐵廠,鍛造出來的鐵最多是用來製造鎧甲和箭頭,差的甚至是造鍋碗瓢盆的。

用這樣的鐵來鑄炮,炮管很難經得起炮彈的衝擊。據說,廣東那些炸裂的火炮中,炮身中的空洞居然可以裝下四碗水。

鑄鐵工藝達不到,只能想法彌補。第一種辦法,是改鐵炮為銅炮,這麼做工藝雖然達到了,但是中國銅礦少,銅炮不可能大規模裝配。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給炮管加厚,這樣做雖然能保證炮不會炸裂,但是移動它卻成了難題,喪失了機動性。

火藥方面也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很多人還會背火藥的配比公式「一硝二磺三木炭」,這可是中國人的驕傲啊。可是這只是一個大概比例,它只能讓火藥發生燃燒爆炸反應,卻不能讓它達到最好的爆炸狀態。

鴉片戰爭時英國軍隊的火藥配比,已經精確到百分比的個位數:75%的硝、10%的硫和15%的炭。而清朝軍隊使用的火藥配方是:80%的硝,10%的硫和10%的木炭。

你別看只有幾個百分比的差距,就這點微小的差別就大幅度降低了中國軍隊子彈和炮彈的爆炸率和爆炸威力。同時,在火藥生產上,中國依然是小作坊手工生產,原材料都是靠碾等等研磨的。結果生產出來的火藥十分粗糙,嚴重影響了火藥的威力。

上面幾個例子說明啥?說明,在軍事技術上,中國和西方的差距,還不僅僅是技術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社會協作網路上的差距。

過去我們理解新技術的誕生,常想像是白鬍子科學家爺爺,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沒日沒夜攻克課題的結果,像個煉丹的道士在獨自配置秘方。一旦研究出來什麼,也是高深莫測,是各家各國的的秘密。

但是實際上,正好相反,現代技術的演化場景要開放得多。

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支撐它的一定是一個複雜的協作網路。《技術的本質》這本書中就說到,技術想要進步、發展和創新,一定不能離開它的兩個本質,就是模塊和重組。

所謂模塊,就是前人或者是其他人已經發明的成熟技術。這些成熟技術再一重組,就是新技術。現代技術,因為高度複雜化,這種模塊化的特徵就越來越明顯。用這個模塊的人,已經不必再打開這個模塊,搞清楚它裡面是什麼了。

有一次和菜頭跟我講,他當年在航空公司工作,他說所謂的修飛機,並不是修,其實是用儀器判斷,哪個部分,也就是哪個模塊出了問題,然後整體換掉就可以了。

其實現在修手機也是這樣,哪裡不好換哪裡,已經沒有所謂的修理過程了。

這是模塊化、重組化發展的極致。所以,技術和技術之間的開放、傳承、交流、交易,就變得特別重要。

回到今天的主題,清朝火器發展過程中,清政府設計的是一套保密體制。他這一保密,技術不斷重組的進程就被打斷了。不僅技術本身得不到發展和進步,甚至連火藥、鑄鐵這樣的上一級技術模塊,都因為沒有需求而消失了。這可能也是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讀茅海建老師《天朝的崩潰》這本書的一點心得。

另外,剛才提到的《技術的本質》這本書,正好在「得到」商城限時特價,有興趣的話點擊下圖就可以看到它。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得到 - 聽知識漲見識 #iOS #Android
得到甚麽.?矢去甚麽
得到|獨家分享:Keep的產品心法
想得到太多,註定不會快樂

TAG:創新 | 保密 | 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