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廟首:詩意的棲息地

生態廟首:詩意的棲息地

2013-10-06 22:31閱讀: 生態廟首:詩意的棲息地 來源:宣城日報 2013-06-07

   導讀:旌德廟首不僅風光綺麗,物產豐富,有文化底蘊,而且人傑地靈:清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達5萬餘人,是徽杭古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徽文化和徽商的發祥地之一。近日,記者來到這個人文故事頗多的小鎮採風——

  1.歷史文化 璀璨奪目

  鎮宣傳幹事小陳告訴記者,廟首又稱首廟,始建於唐代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據說唐代為祭祀在「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而壯烈獻身的忠義將領張巡,在這裡建了一個忠烈廟,這是廟首建立的第一個廟,故稱首廟。此後,隨著廟宇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在口耳相傳中,將「首廟」叫成了「廟首」。

  廟首鎮的真正形成是晚唐詩人呂從慶的第四代呂延翰。延翰公將舉家遷至定居,他是廟首村的呂氏始祖。今天的廟首中學門就是晚清時期的「文會所」遺址。當年文會所內懸掛著100多塊匾額,有「進士第」、「兩鄉魁元」,有欽點探花、朝元、翰林匾,因此,昔日廟首被人稱作「翰林鎮」之美譽。

  廟首在清朝鼎盛之時,人口有5萬餘人。咸豐年間太平軍的戰火,使之人口銳減,房屋十不存一。昔日巍峨的萬戶祠、七分祠、高聳的牌坊、寺廟都成了過眼雲煙。如今在廟首的老街上,還能依稀見到青石板,永豐橋依然守候豐溪河上。

  廟首呂氏一族文人墨客不勝枚舉,尤以清代為多。像父子翰林呂賢基、呂錦文、呂朝瑞、呂佩芬;著有《說文箋》、《五代史補註》等5部著作的呂培公;著有《韻軒詩稿》的女詩人王安人;進士呂光亨、呂雲棟。呂鳳岐與族弟呂佩芬先後入翰林院。而首倡修建皖贛鐵路的呂佩芬則是胡適夫人江冬秀的外祖父。陳玉堂編《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收錄呂姓名人63人,僅旌德呂氏一族就佔了全國近現代呂姓名人的近六分之一!依次為呂飛鵬、呂鳳岐、呂世芳、呂賢鍾、呂賢基、呂賢滿、呂佩芬、呂美蓀、呂朝瑞、呂碧城,都出於同一個家族。

  2.一代才女呂碧城

  記者走在廟首的老街上,徽派建築,隨處可見。位於廟首村北端的肇修堂便是一代才女呂碧城的故居了。記者特地來到這裡一尋芳跡。有18個天井的肇修堂是縣文物保護單位。

  肇修堂始建於清代早期,迄今近300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正中主廳及東西樓房組成。走進肇修堂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深邃幽暗,大間套小間,一間連一間,結構獨特,氣勢宏闊。肇修堂那徽磚的門樓,飛揚的翼角,雕花的窗欞,靈動古樸;磚雕、木雕精美完整。懸樑的木雕上有「八仙過海」、「西施、王嬙、昭君、貂蟬」四大美女等精美圖案,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肇修堂內的大小18個天井,大的與一般清居四水歸堂的天井差不多,但最小的天井就個把平方。正是因為有了18個天井的布局,才使窗戶狹小的72個房間能夠採光。據說房子里每道開關的聲音都不一樣,住在屋子裡的人,能夠通過聲音辨別出是哪道門在開關。這座旌德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建築展示著呂氏家族曾經的輝煌。」陳幹事一邊拍照一邊介紹道。

  呂碧城故居就在肇修堂內。她生於旌德一個書香門第,其父呂鳳岐為光緒三年進士,母親能詩文。呂碧城天資聰穎,幼而能詩,與兩個姐姐均富才華而少年得名。

  呂碧城12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又遭家禍,只好遵母命在天津舅舅家住了好幾年。呂碧城是位反封建的女性,她的許多詞作都在《大公報》發表。

  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這位有才華的女詩人,人們只知道她號鑒湖女俠,卻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曾以「碧城」為號。秋瑾她從報上讀到呂碧城的進步言論,非常欣賞,立刻引為同調。加之許多人將呂碧城所發表的文字,當作了秋碧城之作,所以秋瑾慕名而欲往天津探訪呂碧城。秋瑾和呂碧城,是上個世紀中國極著名的兩位女性,兩人光緒三十年在天津相見,成為一段佳話。那次見面後,秋瑾因呂碧城名已大著,從此不再用「碧城」之號。之後秋瑾獨赴日本,呂碧城以文字為事。隨後秋瑾東渡扶桑,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日本所辦《中國女報》,發刊詞即為呂碧城署名之作。後革命失敗,秋瑾在紹興被捕遇難,呂碧城也因此受牽連而險遭不測。秋瑾赴日後,呂碧城在英斂之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經多方努力,在天津創辦北洋女子公學,並任總教習。那年她才21歲。北洋女子公學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女學之一。呂碧城實為校長。

  因通曉數種外語,呂碧城後來多次赴歐美遊歷求學並居瑞士多年,她潛心著述,名播海外,被人稱作足跡遍天下的巾幗英雄。1929年5月她出席了維也納國際保護動物大會,作為與會代表中唯一的中國人,她的丰采和講演,贏得一片讚歎。

  呂碧城人生事業獲得極大成功,成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女詞人,更成為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之一。

  「屈指算來,曾經在中國近代史上風雲一時的呂碧城,離開這個世界已有70年了。我們廟首人為能有這樣頂級的世界文化名人而驕傲與自豪。」張曉新說。(記者曹小兵 通訊員 陳冬秀 李亞楠)

江冬秀外婆家

《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清代皖南寧國府旌德縣豐溪呂朝瑞宗族盛衰變遷述略」記載,清代皖南寧國府旌德縣豐溪呂朝瑞宗族:胡適的夫人江冬秀,1890年出身於旌德江村,江冬秀的父親江世賢早逝,母親呂賢英是旌德廟首呂朝瑞探花的孫女,呂崐佩芳翰林的女兒,江冬秀母親可謂大家閨秀,江冬秀也可說是名門之女。

呂朝瑞(1812~?),派名偉嶷,字九霞,一字廷雲,號輯侯,又號蘭痴,安徽旌德廟首鎮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舉人。咸豐三年(1853)4月21日,咸豐帝御試貢士於保和殿。親制《兵法》、《開礦行鈔》、《鑄大錢》等題。25日,咸豐帝御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呂朝瑞中癸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八年(1858)出任山西會試副考官。咸豐十年(1860),出任上書房行走。咸豐十一年(1861),授呂朝瑞侍孚郡王奕軾讀。同治元年(1862),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京察一等,從道府記名,署日講起居注官。同治二年(1863),呂朝瑞以編修提督湖南學政,出任會試同考官。誥授奉政大夫。

(呂朝瑞,字九霞,號輯侯,旌德人。咸豐癸丑,以一甲第三人成進士,授編修,歷充日講、起居注官、上書房行走、國史館纂修、翰林院撰文教習庶吉士。咸豐戊午,充山西副考官。同治壬戌,充河南正考官。癸亥,充會試同考官,簡湖南督學使,先後在任五年。丁卯,假歸,掃墓過蕪湖,因卜居焉。庚午,終老蕪宅。生平好學專精,為文章理致深曲,朴而不華。居京師家貧甚,日食粥,晏如也。咸豐庚申,清文宗狩熱河,隨扈行在。次年,文宗崩,肅順當國,逆跡顯著,兩宮密與恭邸謀誅之,時朝瑞直講廬恭邸,召草誅肅順詔,戒勿泄。及肅順誅,世莫知詔出何人手筆也。督學湖南,多拔寒畯,文必親覽,不假手幕僚。比任滿,鬚髮盡白。晚歲不治事,唯以書畫自娛,善畫蘭,世爭寶之。嗜醫,著有《金匱懸解補註》若干卷,藏於家。)

呂佩芬(1855-1913),派名烈英,號曉初,又號筱蘇,外號季蘭子,清末安徽旌德廟首人。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福建、順天、貴州、湖南鄉試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經濟特科收掌官,國史館、武英殿和起居注協修,編修處總纂、功臣館纂修、文處行走、文淵閣校理、直隸永定河道員以及二品銜侍講等職。光緒三十一年(1905)6月呂佩芬等奏准設立「安徽省鐵路公司」,倡修皖贛鐵路,計議該路北起蕪湖,經灣沚、宣城、寧國、旌德、歙縣、屯溪、婺源達江西景德鎮。後因朝政腐敗,宏圖未展。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家鄉廟首倡辦正蒙初等小學堂,為旌德縣五所最早的新學之一。呂佩芬著有《東瀛參觀學校記》、《湘軺日記》和《特科記事》等書。

據考證,廟首的呂氏一族,是周朝太師呂尚(姜子牙)的後裔,呂氏六十八世祖、晚唐詩人呂從慶,早年曾隨祖父寓居金陵,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攻打金陵時,為避戰亂,呂從慶和他的弟弟呂從善從金陵徙至徽州歙縣,此後呂從善定居在歙縣許村,而他的哥哥呂從慶則不「安分」,廣游徽州的山山水水,之後覺得旌德廟首豐溪(今廟首里仁村和祥雲村黃土一帶)這裡風水比較好,於是卜居於此。呂氏一族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尤以清代為多,像父子翰林呂賢基、呂錦文;呂朝瑞、呂佩芬,著有《說文箋》、《五代史補註》等5部著作的呂培公,著有《寫韻軒詩稿》等作品的女詩人王安人。清末民初,出自旌德廟首的呂碧城,是一代傑出的女詩詞家,她的父親呂鳳岐,為晚清進士,入翰林院,當時與其族弟呂佩芬有「奕世翰林」、「旌德二呂」之稱,而呂佩芬是胡適夫人江冬秀的外祖父。呂碧城姐妹四人,都是才女,文采出眾。廟首之所以出了許多人才,與這裡的文風興盛、讀書氣氛濃厚有關。據介紹,清初以來,這裡建有英萃堂、白山書屋、遜敏文會等15所學館。

http://www.waheaven.com/Genealogy/Article02/Article02List.aspx?Number=9138

旌德呂氏宗譜 (地址http://www.waheaven.com/JP009138)

江冬秀老家

江冬秀老家江村,也是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地,她座落在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臨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7公里。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澤民主席新臨江村,並題字留念。

江村江村建村近1400年。據江氏宗譜記載,夏禹國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兒子啟封於江國,是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孫文學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時考城人,任宣城太守。江淹五世孫江韶性愛山水,是位著名的風水學家,他遍游黃山、白岳,發現旌德金螯山渾然淳厚,有蓬勃不可遏之勢,是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徙卜居旌西金螯建村族居,始稱江村。

江村始建於隋末唐初,有1300餘年的歷史。據記載,咸豐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達8萬餘口,號稱「小杭州」。全村共有書屋9所,「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明經126人,發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這在中國的古村落中,極屬罕見。1938年,寧國府屬六縣聯中師生員工兩千餘人由宣城遷址旌德江村,八年間,在江村求學就讀的學生竟達八千餘人,在海內外頗有聲譽。發達的文化蘊育了江村英才輩出: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澤民主席之父);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編修、書法家江志伊;中國社會黨領袖江紹銓;《語絲》發起人、民俗學家江紹原;著名數學家江澤涵;胡適夫人江冬秀等都是江村的驕傲。民國代總理江朝宗;民國安徽省長江紹傑;民國海軍將領江澤澍等也出自江村。「父子進士」、「兄弟博士」更是世代傳誦。

明清時代,江村漸入鼎盛,村中最多時建有八座宗祠,巍峨壯觀;老街牌坊接踵林立,巋然雄踞;二十四天井古民居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數十畝之廣的聚秀湖匯聚金鰲山飛流直下的雙溪之秀。歷經千年滄桑,現在江村境內牌坊、老街、宗祠、民居風韻依舊。周圍「黃峰曉日」、「天都聳翠」、「箸嶺晴雪」、「獅山著雨」、「羊岡夕照」,景色旖旎,如詩如畫。進村有故事,入目皆文章。

江冬秀婆家

上庄村,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城西41餘里,黃山東麓。原稱上川,清乾隆以後改稱上庄,別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適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當時的績溪縣長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將上庄改為"適之村"。不久仍恢復上庄原名。上庄村襟山帶水,是群山環抱著的一塊大盆地。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聳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穿過楊林橋,婉蜒東去,匯入新安江。清人劉汝驟贊云:"竹縈峰前,山縈水聚;楊林橋旁,棋布星羅。"其山清以曠,其水環以幽,是上庄的神韻所在,村內蒼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錯落有致。白牆黛瓦在蒼松翠竹的映襯下,引人入勝。村內居民歷來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傳。短的有300餘年,長的達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歷史上名人輩出,清光緒年間有任過兵部主事、員外郎的胡寶鋒,台灣台東知州胡鐵花以及白話文倡導者、著名學者胡適,當代著名詩人汪靜之等。馳名國內外的胡開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號,其創始者也是上庄人。至今上庄仍保存著胡適故居、汪靜之故居和胡開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還有新石器時代遺址。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見字如面,是漢字書寫最詩意的表達。
詩意綠江
構築詩意的造園要素
最近喜歡的一個畫家/插畫家/藝術家Dan-ah Kim (2007——2009)
詩詞閑話若干

TAG:生態 | 詩意 | 棲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