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政明:都是自由行,香港冷了台灣熱了

聞政明:都是自由行,香港冷了台灣熱了

觀察者網   2015-04-21 09:53   評論 我要分享

4月15日,國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第五批11個城市赴台個人游正式啟動,至此大陸赴台個人游開放城市已達47個。但是與台灣循序漸進開放自由行相反的是,香港方面要求內地收緊「一簽多行」政策以減少水貨客的呼聲自今年以來格外強烈。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表示,內地赴港旅客增速較快,給香港的旅遊承載力造成了較大壓力。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請求,中央政府決定作出調整,13日起,深圳市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簽注改為簽發「一周一行」簽注。

香港直接與旅遊業相關人員達25萬,算上關聯行業,數量或達100萬人。根據觀察者網聞政明的盤點,數字表明,「佔中」、「反水客」之後赴港內地客的數量大縮水,對香港旅遊業、零售業產生巨大震蕩。而這次的直接收緊「自由行」政策,會否使本已下行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成為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自由行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在台灣俗稱「機加酒」,即機票加酒店。與團體旅遊相同的是,由旅行社安排住宿與交通,但自由行沒有導遊隨行,飲食也由旅客自行安排。自由行還不同於半自助旅遊,因為旅客在航空公司航班與飯店的選擇上均受到限制,但行程安排的彈性與半自助旅遊相同。相較於香港收緊陸客自由行政策的紛擾爭論,一衣帶水的台灣卻按部就班的擴大開放陸客自由行的試點,一增一減恰恰凸顯了不同策略所導致的不同結果。《香港商報》評論指出,香港一戳而就的「狼吞虎咽」,台灣則傾向循序漸進的細水長流。階段性的擴容給了台灣評估和調整的空間,也給了配套設施完善的時間。

2003年7月,為了支持香港應對非典疫情的衝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中央政府推出了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首批試點4個城市。此後幾年,「自由行」逐步擴大到內地49個城市。2009年,為幫助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內地又開放「一簽多行」,即允許符合條件的深圳戶籍居民申辦一年多次往返香港簽注。

隨著內地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赴港「自由行」的規模也日漸壯大,給香港的服務功能、接待能力、基礎設施等帶來較大挑戰。統計顯示,2014年訪港旅客超過6000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4720多萬人次、「自由行」旅客約3100萬人次。人潮帶來了財源,也帶來了壓力。特別是近一段時期,日漸凸顯的「水貨客」問題,更是給香港部分區域市民的生活、出行造成一定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討論,香港社會普遍希望有關部門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對「自由行」進行調整和優化。

另一邊的台灣,大陸於2011年啟動陸客赴台自由行,今年4月15日實施新一批開放城市(11個):海口、呼和浩特、蘭州、銀川、威海、徐州、常州、舟山、惠州、桂林、龍岩。加上此前開放的三批36個城市,迄今已共開放47個城市,數量與赴港自由行相當。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大陸遊客赴台自由行人數為52萬多人次,跟團游遊客為168萬多人次。2014年大陸遊客赴台灣旅遊人數達到393萬人次,其中自由行增長明顯,同比增幅達到125%。預計今年大陸遊客赴台自由行人數在總人數中佔比還會進一步提高。

2012~2015年/1-2赴台旅遊人數(圖片來自台灣《中時電子報》)

但是從人數上來說,每年赴台自由行遊客最多也就100萬多,與香港3100萬人次的內地「自由行」遊客相比,僅僅是個零頭。對此,有香港媒體表示,香港應該在流量管控方面借鑒台灣經驗。無法把控總量,就會連帶影響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這就得說到香港的配套措施,地鐵上永遠都是人山人海,酒店供不應求、價格高企,熱門景點幾年來依舊還是迪士尼、海洋公園、星光大道等等。相反,台灣的觀光酒店和民宿數量屢創新高,而台當局和旅行業者也不斷開發旅遊線路和觀光景點,達到分流效果,才不會產生擁擠和過量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直言「香港接待能力有限」,他表示,這一決定(收緊「自由行」)來之不易,特區政府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旅遊承受能力的理解。一方面是赴港遊客激增對當地居民生活的「衝擊」,一方面是經濟下行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仍需要港府權衡。


推薦閱讀:

香港真的出現奶粉滯銷了嗎?
《小時代》在香港、台灣與海外的口碑與票房是怎麼樣?
香港人來內地居住和工作的困難有哪些?
一帶一路超級工程(3):定向降准何止放水這樣簡單│梁隼
香港的道路工程中最讓你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TAG:香港 | 台灣 | 自由行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