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整脊---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
完整版央視視頻:沈彤教授主講《頸椎錯位不可忽視》
1.脊椎錯位莫忽視 上
2.脊椎錯位莫忽視 中
3.脊椎錯位莫忽視 下
龍層花教授龍層花,著名脊椎病專家、教授。廣州醫學院畢業,從醫50多年,曾任廣州軍區總醫院康復理療科主治醫師,現任中國廣州脊椎相關疾病研究所副所長,香港骨傷學會終身會長,中華推拿學會、中國脊椎相關疾病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頸椎病研究會研究員,首屆中華脊柱醫學論壇大會名譽主席;創立有「脊椎病因學說」和「龍氏治脊正骨推拿療法」
概述:由於脊柱關節錯位或脊椎及其周圍組織退變而造成植物神經損傷(神經根、脊髓、椎動脈、靜脈等)而致病者,稱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論作為指導,應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治療保種病症(異病同治法),稱為治脊療法。
龍氏治脊療法包括幾方面: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針對椎關節錯位牽引(主要針對椎間盤退變及骨質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壓迫對神經、血管、損傷。
2 輔治法:熱療(理療);脫水療法:(藥物)消除無菌性炎症(神經根水腫)其目的為放鬆頸後肌群、止痛;水針療法:(針剌、電針、埋線)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1)——概述及治療範圍
整理:章瑛 審定:龍層花
概述:由脊柱關節錯位或脊椎及其周圍組織退變而造成神經、血管損傷(神經根、脊髓、椎動脈、靜脈等)而致病者,稱為脊椎病因。以脊椎病因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治療這種病症(異病同治法),稱治脊療法。
治脊療法包括三方面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針對椎關節錯位。牽引主要針對椎間盤退變及骨質增生。其目的去除骨性壓迫對神經、血管的損傷。
2 輔治法:熱療(理療)、脫水療法(藥物)可消除無菌性炎症(神經根水腫)。目的放鬆頸後肌群起止痛作用。水針療法可促進勞損組織吸收及內固定作用。
3 預防複發:練保健功、太極拳、氣功等。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糾正不良生活姿勢,防止外傷、受涼、勿過疲勞等。
(針刀療法及練保健功可治療脊椎失穩。保健枕及防止外傷可預防複發。)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2)——治脊療法需要掌握的技術和要領、口訣
脊椎病因學基本理論
1 三步定位診斷法(神經癥狀定位診斷、觸診定位診斷、X線片定位診斷)。
2 熟練掌握頸椎小關節錯位類型。
3 頸椎病臨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練掌握正骨推拿法。
學習治脊療法要領
1 要求做到穩、准、輕、巧,手法中須柔中帶剛。
穩:對病情要細心分析,排除治脊療法禁忌症。觸診脊椎偏歪時,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還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診斷),避免誤診誤治。對於頸椎錯位須分清類型,儘可能以少而準的正骨手法糾正。防止急於求成,判錯方向又粗暴複位,發生意外損傷而加重病情。對於病情複雜者,須分析清楚,先易後難,逐步複位。
准:病因分型準確(主治法選准),臨床分型準確(輔治法選准),三步定位診斷準確(治療部位選准),錯位類型準確(正骨手法選准)。
輕:手法能輕勿重,先輕後重,老少弱者用緩慢複位法。
巧:利用體位、槓桿力、對頂力、對拉力、牽引力複位。
2 治脊療法中須採取標本並治,預防複發等綜合措施。
3 鑒別傳統診斷、治療與脊椎病因學中診斷、治療的異同點。治療中須調動醫生及患者兩個積極性,其中醫生佔60%,而病者佔40%,共同努力才能徹底治癒。
正骨推拿口訣:關節錯位需正骨,動中求正是要訣,肌肉放鬆勿對抗,切勿粗暴傷病人,「定點」、「動點」選得准,椎間狹窄加牽引,關節開合要充分,輕巧「閃動」定成功。
配合療法
1 對於嚴重的灼性神經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閉。
2 有椎間盤病變或脊髓損害者,同時應用微波治療。
3 椎間關節炎症水腫者,治後應用超聲波(或磙療)治療。
4 椎間盤失穩者,每次治療後水針作半環形注射,椎旁分層注射法,連續3-5次,起內固定作用。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3)——治脊療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
四步十法
1 放鬆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滾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選用。
3 強壯手法:(分筋、理筋法)、調和陰陽:彈(撥)法、拿(捏)法;推(擦)法、點(穴)法。
4 痛區手法:鎮靜止痛法及興奮調理氣血法,揉(捏)法、撫(摩)法、搓(擦)法,點(穴)法,叩(打)法、震(顫)法、運動法。
快速複位法:適用於青壯年(閃動力)。緩慢複位法:適用於老年人,小孩,體弱者(生理運動)。
正骨十法
1 搖正法:仰頭搖正主要針對C1、2關節錯位;低頭搖正及側頭搖正主要針對C2-5關節錯位;搖肩法主要針對C6-T2關節錯位。目的糾正左右旋轉式錯位。
2 推正法:側(仰)卧推正法主要針對C1-6關節錯位;俯卧(床邊懸吊)衝壓法主要針對C7-T3關節錯位。目的糾正前後滑脫式錯位。
3 搬正法:側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針對C1-6(C6-T2)錯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針對C2,3關節錯位。可糾正側彎、側擺式錯位。
4 牽引下正骨法:主要針對椎間盤變性並錯位、椎間盤突出、多關節多型式錯位者。
5 反向運動法:對拉舒筋及對頂複位(凍結肩),適用於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攣縮
。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4)——正骨推拿療法
正骨推拿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病因分型中頸椎關節功能紊亂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國醫學傳統的傷科正骨、內科推拿法為基礎,與現代脊柱生理解剖學、生物力學相結合,根據脊椎小關節錯位的病理變化,研究出的治療脊柱關節錯位,椎間軟組織勞損,關節滑膜嵌頓和椎間盤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種手法既治骨又治軟組織、具有準確、輕巧、無痛、安全及有效的特點。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為四步,即放鬆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及痛區手法。
1 放鬆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頸椎上下6個椎間以內的軟組織充分放鬆,主要通過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應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橫突附著的肌腱緊張壓痛點處做震法。手法應柔和輕鬆,避開椎小關節腫痛處,或者使用輕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複位法和慢速複位法兩種。前者多適用於青壯年及健壯者。後者適用於兒童及有骨質疏鬆的老年人,對體質弱和急性期疼痛劇烈不能接受快速複位手法者,也可應用緩慢複位法。快速複位法應先選好「定點」及「動點」,在操作中加一個有限制的「閃動力」,以使頸椎關節因受短速有力的「閃動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的動作與快速複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閃動力」,重複3-5次的連續動作,讓關節在運動中受「定點」的阻力和「動點」的動力而還納複位。
3 強壯手法:對於椎旁硬結粘連組織,可用彈撥、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結調理軟組織的平衡機能。對於松馳、萎縮的軟組織,可用指針點、捻、叩打、摩擦生熱等法,以溫熱補氣與強壯,並可選取一組穴位行調和陰陽,行氣活血的補益法。強壯手法對病程長,體質虛弱和老年病人尤為必要,同時對頸椎關節失穩有康復作用。
4 痛區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於神經、血管繼發性損害,還可在四肢、頭、胸、腹部出現癥狀和病症。傳統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療為主,治脊療法的正骨推拿法則是以脊柱部位治療為重點,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壓迫,臨床癥狀常可立竽見影地減輕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對病程長,癥狀重的病人,在結束治療之前,於脊柱複位後,應在痛區局部常規施行簡易手法,起到促進局部組織康復的作用。根據局部癥狀可以選用補虛瀉實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彈法、捏拿法、震顫法、叩打法,點穴法和運動法等,必要時隨症選用。
正骨推拿的要領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隨症變通選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達到複位。一般選1-4種正骨手法即可,治療時間短暫而快捷。揉法可以貫穿於整個手法治療的每個階段(開始、結束及每個重手法之後),故又稱調整手法。病情輕者只用放鬆手法與正骨手法即可,無頸椎關節錯位或關節錯位已復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強強壯手法。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5)——整脊療法各配合療法
1 對於嚴重的灼性神經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閉。
2 有椎間盤病變或脊髓損害者,同時應用微波治療。
3 椎間關節炎症水腫者,治後應用超聲波(或磙療)治療。
4 椎間盤失穩者,每次治療後水針作半環形注射,椎旁分層注射法,連續3-5次,起內固定作用。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6)——三步定位診斷法
第一步:神經定位診斷(癥狀表現部位):詢問病情時,根據其疼痛、麻木的部位(無麻痛癥狀者,根據主要癥狀的器官部位),按神經定位診斷分析脊神經根損害部位,初步定出發病的脊椎或關節。
1 有麻木、疼痛的肢體,按周圍神經分布作出發病脊椎範圍的初步診斷。
2 有內臟、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經節段進行判斷,例如室上性心動過速,檢查頸上交感節段(頸上心支屬加速神經)所在的頸椎1-3是否錯位或壓痛。
3 有脊柱局部癥狀的,除檢查脊椎外,還應檢查所支配肌肉及韌帶附著點是否勞損。
第二步:觸診、檢查診斷定位法:根據術者進行脊椎檢診結果,包括發現其橫突、棘突及關節突偏歪,椎旁壓痛,病理陽性反應物(硬結、摩擦音、彈響音、肌萎縮或代償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項試驗、神經系統檢查結果結合第一步定位診斷,進行第二次定位診斷,進一步確定發病的脊椎、關節及分型。
1 橫突、關節突觸診法:術者用右手拇、食指輕置患者頸椎橫突後方與關節突處(先從乳突尖處觸及第一頸椎橫突,然後向下後方移至2、3頸椎後關節處),向上下滑動對比,觸清關節突有無隆起和橫突左右是否對稱。如有異常,應檢查是否同時有壓痛和病理陽性反應物——硬結,肌痙攣的索狀物、摩擦音等,若有即為小關節錯位體征,若無則為先天性畸形。
(由於頸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長短懸殊,觸診容易有誤差,以檢查橫突關節突較好。)
2 棘突觸診法:用於下位頸椎及胸椎的檢查。術者右手食、中二指併攏置於棘突兩旁作上下滑動對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橫突觸診法鑒別是否為病現性的還是先天性畸形。
3 陽性反應物觸診法:術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橫突、關節突上下揉按觸摩,並檢查與患椎相連的肌肉遠端附著點有無摩擦音、壓痛和硬結。若有,即為勞損點或損傷的反應物(如無菌性炎症或肌痙攣)。
第三步:X線頸椎照片定位診斷:觀察頸椎X線片各椎間關係的變化,脊柱軸線變異情況,椎體後緣聯線變異情況。環椎錯位時會出現的仰位、傾位、仰旋、傾旋和側旋等改變。各椎間關節形態或位移都屬頸椎關節錯位的表現。觀察各椎間盤變性、椎間關節骨質增生,各韌帶鈣化的部位、程度等。並與第一、二步定位診斷結合分析,作出最後定位診斷結果。
1 排除脊柱腫瘤、結核、骨折、脫位及類風濕、痛風等病症。
2 分析椎間關節錯位的部位,方向(類型)、有椎間盤突出者可行CT檢查
3 分析椎間盤變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過牽引下正骨法治療),骨質增生部位與癥狀部位的關係。
4 觀察椎間關節有無炎症,骨質松疏及鈣化部位,為治療提供參考。
不宜治脊療法治療者:脊柱腫瘤、結核、骨折、脫位,局部有化膿病灶,有出血傾向及各種危重病人。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7)——小關節錯位、複位機理
頸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側屈、旋轉運動。
伸屈運動時可引起前後滑脫式錯位。X線側位片呈:椎體後緣聯線中斷,成角、反張現象。正骨手法可選用推正法。
側屈運動時可引起側彎、側擺式錯位。X線正位片呈椎體、棘突、鉤突排列側彎、側擺現象。正骨手法可選用搬正法。
旋轉運動時易引起左右旋轉式錯位。頸椎X線側位片呈雙邊、雙突征。正位片見棘突左、右旋轉,糾正錯位可選用搖正法。
伸屈運動時暴力損傷易引起傾位、仰位式錯位。X線側位片除椎體後緣連線中斷、成角、反張外,還可見椎體傾、仰變化。糾正錯位可選用牽引下推正法及牽抖衝壓法等。
混合式錯位(綜合上述變化在同一椎體間);多關節錯位(一種錯位型式發生在多個關節處);多關節多型式錯位(二種以上錯位型式發生在多個關節處)。頸椎X線片兼有上述表現,治療根據情況分別選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搖正法等。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8)——頸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頸椎病分期
早期——椎體輕度骨質增生
中期——椎體中度骨質增生(早、中期出現椎間失穩)
晚期——骨橋形成,椎間重新穩定。
2 頸椎病臨床分型
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臨床癥狀為基礎,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頸交感型、頸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頸椎病病因分型
骨關節損害型、關節功能紊亂型,軟組織損害型及混合型四種
3.1 骨關節損害型:病因為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及椎小關節炎(骨關節炎)。其X線片顯骨質增生浸入椎管、椎間孔、橫突孔。椎間隙變窄,椎小關節炎引起小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改變,骨質增生部位與臨床癥狀的定位相一致,發病多緩慢。
3.2 關節功能紊亂型:病因為頸椎小關節錯位、頸椎小關節滑膜嵌頓或椎間盤突出。其X線表現為頸軸變異:變直、中斷、成角、反張,雙邊征、雙突征,椎間孔變形狹窄,椎體輕度滑脫,韌帶鈣化,臨床上增生部位與癥狀的定位多不一致。發病易突然。
3.3 軟組織損變型:病因為頸部急性損傷後軟組織痙攣,或頸肌慢性肌纖維織炎。X線多無變化,臨床上增生部位與癥狀定位診斷多不一致。起病緩慢者多於突發者。
3.4 混合型:臨床癥狀兼上二或三型。頸椎X線表現同樣兼上二或三型。發病多突然。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9)——頸椎關節錯位型式
頸椎小關節錯位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病因。頸椎椎間關節包括頸椎間盤、左、右鉤突關節及左、右後關節五對,不同姿勢引起的作用力可導致不同關節錯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後滑脫式錯位:當椎間盤損傷、退變時易發生椎間盤關節滑移。觸診同一平面橫突左、右兩側均隆起或凹陷。X線側位片椎體後緣聯線中斷,上一椎體向後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轉式錯位:椎間盤尚好,頸椎扭轉時易發生。觸診錯位椎的橫突偏歪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線側位片可見錯位椎體雙邊、雙突影,或椎體後緣聯線中斷、成角或反張,斜位片見椎間孔內小關節移位而致椎間孔變形、變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間孔。
3 側彎側擺式錯位:椎間盤受損或已變性,頸椎側屈過度或頸椎側位挫(撞)傷時易發生(習慣高枕或偏一側睡者多見)。橫突觸診頸椎向一側偏歪或側彎隆突,另側 陷(癥狀常出現在錯位關節的凹陷側)。X線正位片可見頸軸側彎,或某二個椎間鉤突關節偏歪不對稱(側擺),病程長者常見鉤突關節變尖。
4 傾位或仰位式錯位:多見於急性外傷或有外傷史者(尤以揮鞭性損傷常見),有時合併有旋轉錯位。橫突觸診兼有前後滑脫式和側擺式的關節偏歪情況,棘突觸診間距不正常(一寬一窄)。側位X線片可見椎體(棘突)傾位或仰位(上寬下窄為仰位,反之為傾位)。
5 混合型錯位:與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鉤突關節型錯位:好發於早期變性的椎間盤部位。後關節錯位觸診易於發現,鉤椎關節錯位,除側彎側擺式易於觸診外,輕度的扭傷或滑膜嵌頓,雖癥狀較明顯,但關節變形不易觸診。檢查確診時,注意下列三個特徵:1.斜角肌緊張呈索狀硬結;2.術者以手指沿此索狀硬結向上觸診至橫突處,重症者可觸及綠豆大的粒狀硬結,為橫突間肌及軟組織痙攣形成;3.該處壓痛明顯,重按可誘發癥狀。當關節複位後,癥狀可即行緩解或消失。X線正位片可見椎體側擺,病程長者,可見鉤突關節骨質增生(變尖)。
7 後關節滑膜嵌頓:由於後關節襄松馳,當關節張開在某種姿勢較久致關節內膜牽張松馳後,突然活動關節,襄中的內膜(又稱滑膜,分泌滑液,內含豐富交感神經組織,由脊膜返回支神經支配,痛覺十分敏感)因松馳而被關節蛟合於關節內,稱為關節滑膜嵌頓。最常見於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頸部因劇痛引起反射性肌痙攣而致活動功能顯著受限,出現斜頸。觸診於發病關節處有包塊樣隆起,(關節內膜受傷後,滲出水腫至關節腫脹),多呈半球形,按之劇痛,其有關頸部肌肉保護性緊張。頸部X線側位片可見該椎間關節椎間隙後緣增寬,密度略增高(關節炎表現)。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10)——頸椎病正骨十法
1 仰頭搖正法:適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 側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4 俯卧搖肩法: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複位。
5 側向搬正法:適用於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適於C2-6後關節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卧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7 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適於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卧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8 側卧推正法:適用於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卧,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 牽引下正骨法:方法:用QY-6型牽引椅。
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肌)
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徒手複位困難者)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併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於前後滑脫式錯位的複位。牽引後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複位,對小關節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複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於重症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複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於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卧位徒手複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於QY-4型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後,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後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後擺動,頸肌放鬆,此為預備(放鬆)手法。
9.1 牽引下推正法:適於前後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於後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於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於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後推,拇指「定點」於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於病人的側方。
9.2 牽引下搖正法:適用於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紊亂的常規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複位角度後,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後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後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後突,C5左側後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坶指「定點」於C4右側後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複位。可重複2-3次(緩慢複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複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後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複位,可加「閃動力」或重複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於橫突後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後推肩,(單側肩後旋使上體活動),重複3-5次,再如法做另一側。
9.3 牽引下搬按法:適用於側彎側擺式錯位(鉤突關節錯位)。術者一手虎口扶於錯位椎旁隆起之橫突側方(力點以第二指掌關節處為主)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頸部側屈20度左右,此時「定點」手加力推按,然後還原,重複3-5次,頸椎關節側擺復正即完成。若為系列「C」形側彎或「S」形側彎,則應按序列每個按壓複位,先作健側(無癥狀側),後作患側(有癥狀側)。
10 反向運動法:用於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肉的攣縮。如頸椎病正骨治療後屈頸時仍感頸連背處有牽拉性疼痛者。患者坐於凳上,術者立於其後,用同側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點(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囑患者頭先仰,然後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頭時,術者用力按住痛點,力的方向與屈頭方向相反,使痛點肌肉因兩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覆1-3次,常可使頑固性痛點消失。又如,鉤突關節錯位引起斜角肌痙攣,用牽引下正骨複位後,觸診時仍有肌緊張者,亦可應用牽引下反向運動法使之松解,對於頸肩綜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觸診時有後斜角肌緊張者,同時可觸及C5-C7橫突前方隆突處壓痛,作頭手對抗或肩手對抗法,同樣可起到作用。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11)——輔治法:
脊柱錯位,必然導致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或慢性勞損,只有同時治療軟組織損害,才能促使椎間失穩的徹底痊癒。脊柱損害可造成椎小關節和神經根無菌性炎症,臨床表現為損害局部或其神經支配區疼痛,易引起脊柱功能障礙,神經根受骨性壓迫或剌激,在其後支支配的頸背部肌肉會出現緊張狀態,表現為局部板硬、壓痛。交感神經損害時,可引起內臟功能障礙及血管痙攣,並出現肢體冷劂感,故在綜合療法中,除主治外,應配合輔助治療,以促進康復和徹底治癒病症。
龍氏正脊療法與頸椎病(12)——保健操及保健枕
保健操及保健枕的使用是頸椎病預防和康復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龍氏治脊療法的組成部分。
脊柱病治療中,有關固定制動和積極鍛煉在不同階段應各有側重。固定有利於創傷修復,在創傷急性期,短時間適量制動,能儘快減輕劇痛的表現。當頸椎關節複位,骨性壓迫和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後,如果仍採用固定制動法,則不但不利於各肌群的鍛煉,影響脊柱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長期固定還會使有關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給脊柱的穩定性帶來危害。因此龍氏治脊療法認為「動靜結合以動為主」的治則。在急性期,應勸告患者注意休息。有脊髓損害的重症患者,必要時可用頸托作短期制動。康復期(急性癥狀改善後)則應鼓勵患者進行醫療體育,按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作出適宜的鍛煉方案。指導患者進行鍛煉,注意防止鍛煉不當而加重病情。康復後,要選擇一些保健功作為強身健體,預防複發。
脊柱保健功可加強脊柱的穩定性。其中包括三部分,自我推拿:具有舒筋活血作用;自我複位:對各段脊柱骨小關節不穩定及輕度錯位,能在脊柱運動中得以糾正;增強體質:包括脊肌練習,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作用,保健功最好在每晨醒後練習15-20分鐘。
龍氏簡易脊柱保健功操
1 側卧轉體法:側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後轉體活動,輻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轉,左右各3-6次。
2 仰卧推肩法:仰卧位,雙臂平放床上,屈肘,雙手放胸前,頭轉右時,右肩用力向前推動(右肘不離床),頭轉左側,如法推動左肩,左右各3-6次,(雙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幾遍,肩周炎患者加聳肩、搖肩動作,再配合鎖骨上窩痛點按壓法)。
3 拿捏後頸法:仰卧位,一手托頭後,另手掌放在頸後部,用2、3、4指與掌部用力捏拿後頸,手指觸及腫痛或隆突的椎關節時,可停在該處多拿捏幾次,左右兩側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複2-3遍,達到左右轉頸均感舒適為佳。
4 仰頭搖正法:仰卧位,以右側為例,左手托頭後部,頭向右轉30度,右手掌托下頜部,(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頜部,使頭作仰頭向右上方復正,每次2-3下。雙手換位,如法作左側,如有頭頸單側麻痛的,應先做健側,後做患側。
5 引身舒脊法:仰卧位,雙手重疊托住後頸枕部,雙下肢屈曲,足跟儘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輕微抬起離床,雙下肢同時用力將雙膝向下按壓,足部向上蹬,使身體受牽引力而下移,由於雙手將頭頸部穩住,達到頸、胸、腰椎椎間受牽引而使各椎間距增寬,對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療脊椎病的作用。如遇病痛較重時,可先作單腿牽引法,左右側各牽拉2-3下後再行雙下肢牽引法2-3次結束。
6 仰卧挺胸法:此法能提高脊柱穩定性,減少發病。仰卧位,雙手重疊托後頸部,雙下肢伸直自然舒適,以頭、臀部作支點將背部抬起離床,(同時吸氣),用力將背放回床上,(同時呼氣),動作自然、輕快為佳,10-100下。初練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順暢後繼續練至30下。
(以上六法,於每晨起床前操練一次。)
熟練後只需8-10分鐘完成。初期每天一次,三個月後有效時改為每周2-3次,持之以恆,保持健康。
保腱枕的使用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睡眠姿勢不正確是頸椎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科學選擇枕頭是解決睡眠時頸椎過度扭曲的唯一手段。脊椎病因學的創始人之一龍層花教授根據人體生物力學原理,通過對幾千例正常人生理指標測量,研製出可適合不同體形、肩寬的頸椎舒適枕系列。30年來經過近萬例頸椎病患者的使用,證實頸椎舒適枕不僅可以預防頸椎病,也是正常人頸椎保健、舒適安眠的好伴侶,保腱枕另外對頭痛、頭暈、失眠、打鼾、高血壓、神經衰弱、頸肩疼痛等疾病也有明確的輔助治療作用。
使用方法
1 仰卧:頭宜睡枕部中央。本枕設計了兩種弧度,使患者可根據個人頸部弧度選擇舒適的一側。
2 側卧:頭宜睡枕部一端,注意側卧時頭頸部均睡在枕上,頸部不能懸空,以舒適自然為度。
3 本枕附有兩個枕墊,置於枕袋內。當仰卧時,感到枕高不夠時,可將小枕墊放在枕中央的低部或邊緣部,調節至頸部舒適為度;如感覺枕頭過高時,可將底層大枕墊抽出,用一段時間後再將此墊放回底層。
4 頸椎舒適枕應嚴格按肩寬選擇使用,肩寬等於兩側肩關節盂段(肩胛岡外段)之間的距離;也可按穿中號襯衫者用小號枕,以此類推,但依據肩寬選擇最標準。
龍層花教授的三步定位診斷法
第一步:神經定位診斷(癥狀表現部位):
詢問病情時,根據其疼痛、麻木的部位(無麻痛癥狀者,根據主要癥狀的器官部位),按神經定位診斷分析脊神經根損害部位,初步定出發病的脊椎或關節。
1、有麻木、疼痛的肢體,按周圍神經分布作出發病脊椎範圍的初步診斷。
2、有內臟、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經節段進行判斷,例如室上性心動過速,檢查頸上交感節段(頸上心支屬加速神經)所在的頸椎1-3是否錯位或壓痛。
3、有脊柱局部癥狀的,除檢查脊椎外,還應檢查所支配肌肉及韌帶附著點是否勞損。
第二步:觸診、檢查診斷定位法:
根據術者進行脊椎檢診結果,包括發現其橫突、棘突及關節突偏歪,椎旁壓痛,病理陽性反應物(硬結、摩擦音、彈響音、肌萎縮或代償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項試驗、神經系統檢查結果結合第一步定位診斷,進行第二次定位診斷,進一步確定發病的脊椎、關節及分型。
1、橫突、關節突觸診法:術者用右手拇、食指輕置患者頸椎橫突後方與關節突處(先從乳突尖處觸及第一頸椎橫突,然後向下後方移至2、3頸椎後關節處),向上下滑動對比,觸清關節突有無隆起和橫突左右是否對稱。如有異常,應檢查是否同時有壓痛和病理陽性反應物??硬結,肌痙攣的索狀物、摩擦音等,若有即為小關節錯位體征,若無則為先天性畸形。(由於頸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長短懸殊,觸診容易有誤差,以檢查橫突關節突較好。)
2、棘突觸診法:用於下位頸椎及胸椎的檢查。術者右手食、中二指併攏置於棘突兩旁作上下滑動對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橫突觸診法鑒別是否為病現性的還是先天性畸形。
3、陽性反應物觸診法:術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橫突、關節突上下揉按觸摩,並檢查與患椎相連的肌肉遠端附著點有無摩擦音、壓痛和硬結。若有,即為勞損點或損傷的反應物(如無菌性炎症或肌痙攣)。
第三步:X線頸椎照片定位診斷:
觀察頸椎X線片各椎間關係的變化,脊柱軸線變異情況,椎體後緣聯線變異情況。環椎錯位時會出現的仰位、傾位、仰旋、傾旋和側旋等改變。各椎間關節形態或位移都屬頸椎關節錯位的表現。觀察各椎間盤變性、椎間關節骨質增生,各韌帶鈣化的部位、程度等。並與第一、二步定位診斷結合分析,作出最後定位診斷結果。
1、排除脊柱腫瘤、結核、骨折、脫位及類風濕、痛風等病症。
2、分析椎間關節錯位的部位,方向(類型)、有椎間盤突出者可行CT檢查
3、分析椎間盤變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過牽引下正骨法治療),骨質增生部位與癥狀部位的關係。
4、觀察椎間關節有無炎症,骨質松疏及鈣化部位,為治療提供參考。
不宜治脊療法治療者:脊柱腫瘤、結核、骨折、脫位,局部有化膿病灶,有出血傾向及各種危重病人。
龍層花的頸椎整復手法
1、仰頭搖正法:適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側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4、俯卧搖肩法: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複位。
5、側向搬正法:適用於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適於C2-6後關節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卧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7、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適於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卧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8、側卧推正法:適用於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卧,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牽引下正骨法:用QY-6型牽引椅。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肌)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徒手複位困難者)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併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於前後滑脫式錯位的複位。牽引後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複位,對小關節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複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於重症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複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於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卧位徒手複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於QY-4型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後,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後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後擺動,頸肌放鬆,此為預備(放鬆)手法。
9.1 牽引下推正法:適於前後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於後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於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於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後推,拇指「定點」於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於病人的側方。
9.2 牽引下搖正法:適用於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紊亂的常規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複位角度後,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後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後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後突,C5左側後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坶指「定點」於C4右側後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複位。可重複2-3次(緩慢複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複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後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複位,可加「閃動力」或重複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於橫突後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後推肩,(單側肩後旋使上體活動),重複3-5次,再如法做另一側。
9.3 牽引下搬按法:適用於側彎側擺式錯位(鉤突關節錯位)。術者一手虎口扶於錯位椎旁隆起之橫突側方(力點以第二指掌關節處為主)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頸部側屈20度左右,此時「定點」手加力推按,然後還原,重複3-5次,頸椎關節側擺復正即完成。若為系列「C」形側彎或「S」形側彎,則應按序列每個按壓複位,先作健側(無癥狀側),後作患側(有癥狀側)。
10、反向運動法:用於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肉的攣縮。如頸椎病正骨治療後屈頸時仍感頸連背處有牽拉性疼痛者。患者坐於凳上,術者立於其後,用同側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點(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囑患者頭先仰,然後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頭時,術者用力按住痛點,力的方向與屈頭方向相反,使痛點肌肉因兩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覆1-3次,常可使頑固性痛點消失。又如,鉤突關節錯位引起斜角肌痙攣,用牽引下正骨複位後,觸診時仍有肌緊張者,亦可應用牽引下反向運動法使之松解,對於頸肩綜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觸診時有後斜角肌緊張者,同時可觸及C5-C7橫突前方隆突處壓痛,作頭手對抗或肩手對抗法,同樣可起到作用。
(文章轉自世界脊柱聯盟,藉此感謝龍層花教授前輩們的辛苦付出和無私奉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