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讀李白詠月詩/求風

[詩詞鑒賞]讀李白詠月詩(作者:求風)
 

        李白在民間廣受歡迎,但人們對李白生活方式的興趣要遠遠大於對其詩歌藝術的興趣。善於飲酒的人都知道「李白斗酒詩百篇」,桀驁不馴的人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成了一種神話,這既是李白的幸運,也是我們作為讀者的不幸。因為我們在藝術鑒賞方面還面臨著危險,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我們的鑒賞能力就變成了對於道德格言的珍視,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本身並不具備詩歌的自足性,它依賴著全詩的支撐,但許多人對此完全採取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李白因此也被降低為一位格言詩人,或者更有甚者,被降低為一個反抗封建統治的酒鬼。

但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李白的詩歌藝術,因為他真是一個罕見的天才。如果說杜甫的詩歌具有一磚一瓦一絲不苟的建築性的話,那麼李白的詩歌則像一陣長風的音樂性。正如埃茲拉?龐德所說:「不要說話,讓風說話,天堂就是一陣風。」這幾乎就是對李白詩歌的最好的總結。

李白一生愛月,月亮好象是他生命中的組合。他是我國古代寫月寫得最多的詩人,他的詠月詩流傳最多,數量也最多,他的詠月詩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二百多首。

翻開全唐詩,幾乎處處都閃爍著月亮的清輝。李白的吟月詩歌在我國眾多的古代詩人當中,表現得最為複雜、最為全面、也最完美。可以這樣說,李白的詠月詩歌代表了我國古代詩人關於詠月詩歌的最高成就。

把自己的情感幻想跨越,寄寓於月的時空幻想跨越,這是李白詠月詩歌的一個顯著特色。

如他的《把酒問月》一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闋,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這首詩歌中,李白直接用到「月」字就達七次。特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詩人在古人、今人與古月、今月的大時空的跳躍下,跨越了時空的界線,掘發了「人若流水,明月如斯」的人類共同感覺。

但是,在宏大的時空跨越中發掘人類共同感覺的同時,李白也非常注意自我情感的跨越。如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詩中寫道:「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師子乘高座,白玉簏尾談重玄。我似浮去滯吳越,君逢聖土游丹關。一撮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在這首詩歌中李白又有意地將自己推入追憶的時空跨越之中,這種追憶的跨越,以主觀的浪漫主義色彩為基本格調,塑造出了一種詩人幻想中的月亮意象:「月出峨眉照滄海」,「黃鶴樓前月華白」,「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跨越的極度追憶中,又從幻想回到現實「歸時還弄峨眉月」。

上面這首詩歌不僅集中展示了李白的幻想能力和語言能力,以及通過這兩種能力展現出來的李白的個性,還有意地將自我置身於情感的時空幻想跨越,這在李白很多詩歌,特別是他的詠月詩歌中都表露得非常明顯。可以說,這是李白詠月詩歌跨越特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李白對月亮幻想的跨越是很獨特的,他不僅把自己置於月亮的幻想之中,而且還藉助詩歌中的人物來巧妙地完成他月亮幻想中的情感跨越。比如他在的《塞下曲六首》中的第四首中這樣寫道:「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邊關萬里,閨閣遙憶;螢飛秋窗,月度霜閨。冷落清秋節,何堪以愁。在這裡詩人把女子閨閣思念丈夫的那份情感以月度之。而在這千里的跨越的情感傳遞之中,使那本來無心的明月,也不禁暗暗生出一絲莫明的惆悵來。

在李白的詠月詩歌中,最有特點的是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比如他的《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二首「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彎弓辭漢月」這句是不通的,彎弓怎麼辭漢月?是人辭漢月?還是彎弓辭漢月呢?李白這句詩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只能說是一種幻想。所以,我們只要用一種潛意識的幻想去感悟,才會發現李白正是以不通為大通,表現了我們以正常語言和思維所無法表達的感受。

但是李白的詠月詩歌中,使用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的最佳之作應該是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他在詩中這樣寫道:「海客談贏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況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上面這首詩和同樣述說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的《蜀道難》不同,《蜀道難》從概嘆遙遠的歷史開始,進入對於風光的描述,而《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從友人的敘說開始,進入天姥山,然後超越天姥山,上升到恍惚的神思之中。

許多批評家都已經指出,李白的這種思維方式,既受到了屈原巫祝思維方式的影響,也與他的道教信仰有關。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道教信仰起源於濱海地區。海市蜃樓直接刺激了道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使得仙班鼓樂、玉宇瓊樓成為道教理想的最具體的內容之一。道教給這個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內陸文明國家注入了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的活力。

但是,道教影響所及並不僅限於李白一人,何以獨有李白獲得了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的能力呢?我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還應該指出兩點:首先,李白不是純漢人,而是漢族與羌族的混血兒;其次,李白不是生在一個家規森嚴的書香門第,而是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蘊藏在他身上的自由精神與道教理想和巫祝思維匯合,便形成了他頭腦中偉大的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

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李白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如果說《蜀道難》對於幻想中自然風光的描述還能激發我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的話,那麼《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則純粹屬李白的個人幻想。這種幻想的無意義述說實在缺乏普遍性。但為什麼他還能像閃電一樣照亮我們呢?

在藝術作品中,意義有時並不那麼重要。在李白自由奔騰的無意義述說中,我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能感受到他豐沛和張揚的生命力,這生命力噴涌為文字,就形成一派喧想,將之乎者也、道德習俗和意識形態之下的我們深深地激動,使我們獲得解放的欣喜。或許這就是李白無意義述說的最大意義吧!

這首詩集中展現了李白的潛意識的幻想和時空跨越能力和他的語言能力,以及通過這兩種能力展示出來的李白的個性。

在李白詠月詩歌的創作中,這種以作者潛意識與讀者潛意識碰撞所產生的新的幻想的創作方法與技巧,是一般常人所無法學習到的。也許正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認為李白是常人無法模仿和學習的天才詩人。

但寫冷月清輝,李白則與別的古人一樣,喜歡借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思。如他在《長相思》一詩中這樣寫道:「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凄凄簞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上面這首詩充滿了淪落的惆悵。據記載這首詩大概創作於李白初入長安未遇之時。這首詩歌是古樂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全篇最能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淪落之感的正是那兩句詠月詩句:「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望月空嘆,詩人借月言愁,道盡了自己淪落的那種無可奈何和「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的仕途艱辛。

李白的一生都幻想著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能建功立業,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為人真率狂放,蔑視權貴,故不為群小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卻不盡人意,仕途坎坷,屢遭讒毀,他在不少詩歌中都寫下了自己的這種愁苦傷感之情。如他在《古風》一詩中寫道:「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輝,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情風吹,香氣為誰發?」

李白一生共有兩次步入仕途,第一次是天寶元年,由玉真公主推薦(另一說法是由道士吳筠推薦,這兩種說法尚無考究哪一種正確),以召赴闕,供奉翰林;第二次是投效永王,被放夜郎。如果按照上面這首詩歌的內容來看的話,應該是李白被讒於長安,也就是說作於天寶三年左右。「雖照陽春輝,復悲高秋月。」陽春輝,指的是玄宗恩浴;而秋月高則當把讒毀之悲慨。這裡借月抒發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嘆自己仕途的坎坷,正是李白詠月詩歌複雜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李白的思想也最為複雜,在我國古代詩人中應該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他把吟月詩這一幻想同自己主觀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過程,也就注入了自己豐富情感的思想內涵。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關門月》)李白心境開闊,其月也具備著開闊。「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這是何等的開闊和雄壯啊!讀之,任人心胸一振,全無一絲狹氣。在這裡我們卻找不到他一絲惆悵的借月詠愁情的意象。

又如,李白在他的《玉壺吟》一詩中寫道:「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據《世說豪爽篇》中云:「王處仲每酒後則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唾壺,壺口盡缺。三杯興起,拂劍揮舞於秋月之下。」這裡的月光劍影,顯示出詩人那種拔劍而起的遊俠豪情。月亮,在這裡不再萎靡惆悵,而是體現了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壯志。

李白一生最渴望的就是出入邊關,做一名儒將,他一生沒有機會進行嘗試,所以他把自己這種強烈的願望寫進了自己的詩歌作品中。比如:他在《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五首中這樣寫道:「塞擄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卧龍沙。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李白的這一類詩歌則充滿了一種俠肝儀膽的豪情。「邊月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他詠關塞而悠悠閑談,正是李白儒俠的風格,但在這首詩歌中,月亮這一幻想,對這悠悠閑談風格的形成,則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李白在這方面的幻想,我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及時行樂的享性,另一個就是超然物外的解脫性。如他在《宮中行樂詞八首》中寫道:「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後庭未入,輕輦夜相過。笑出花間語,嬌來燭下歌。莫教時月去,留著醉恆娥。」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李白是個典型的道教享樂主義者,他一貫主張行樂。他的《宮中行樂詞八首》正體現了他樂不知疲的隨意性。「莫教時月去,留著醉恆娥」這一句,詩人藉助了月亮這一意象,表達了自己但願時光停止轉動,讓自己能永久地享受到眼前這一切的心意。李白還常常把自己的享樂思想暗藏在自己的詩歌作品中。

又如他在《贈僧崖公》一詩中寫道:「昔在朗俊東,學禪白眉空。大地了鏡澈,迴旋寄輪風。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晚偈太山君,親見日沒雲。中夜卧山月,佛衣逃人群。授余金仙道,曠劫未始聞。」這是一首佛道氣氛很濃的詩歌,觀其「中夜卧山月,佛衣逃人群。」雖然說「逃人群」乃是為其仙道,然而這無拘無束地公然避逃,又隱含著詩人那種曠達的幻想,為其「中夜卧山月」才使得他這種道義相揉的思想,也顯示出李白一種超然物外的無所謂和清爽。

由於人的感情是極其複雜多變的。比如朋友之間的親情,這是一種從生活中的社會關係直接產生的情感。這種關係既具備著社會性,又具備著獨立性,社會性是其社會關係下個人感情的產物,獨立性是在特定關係下個人的產物。李白寫了很多關於朋友親情的詩歌,他也通過詠月來表達自己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各種情感。

比如他在《江上贈竇長史》一詩中寫道:「漢求季布魯朱家,楚逐伍胥去章華。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聞道青雲貴公子,錦帆遊戲西江水。人疑天上坐樓船,水凈霞明兩重綺。相約相期何太深,焯歌搖艇月中尋。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

上面這首詩可以說是李白交友詩歌作品中的佳作。「相約相期何太深,焯歌搖艇月中尋。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正如「疾風知勁草,日久見人心」啊!不以榮華富貴為交友的標準。詩人流放夜郎三年,歸來後他們仍然是好朋友。可是李白他們如此相交的基點是什麼呢?「焯歌搖艇月中尋」是他們的同氣相求,是他們的淡泊,是月亮這一優美的意象付於了他們共同的生活內涵、思想內涵和高尚的人格內涵。

朋友之間的情誼是真摯的,李白對朋友的情誼是真摯,他為人豪爽坦蕩,喜結交,講義氣,他以朋友的喜怒哀樂為自己的喜怒哀樂,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時心裡非常不平靜,他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這樣寫道:「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寄愁心與明月,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的消息,卻無法與之餞行,只好異地遙寄,將自己的一顆愁心寄之與明月,伴隨著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與愁苦。

又如他在《下尋陽城汛彭蠡寄黃判官》一詩中寫道:「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詩中表達了作者與自己朋友的心靈是共通的。

李白常常舉目對月,寄託著自己的相思之情。在這裡,月亮則成了他寄託友情的信使。無生命的月亮,在李白情感的浸泡下,也變得情真意切了。

但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不同之處只是親情多了一層血緣關係。親友,即是親戚又是好朋友。為此,便更是無拘無束了。如他在《別中都明府兄》一詩中寫道:「吾兄詩酒繼陶君,試宰中都天下聞。東樓喜奉連枝會,南陌愁為落葉分。城隅綠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雲。取醉不辭留夜月,雁行中斷惜離群。」

從李白「東樓喜奉連枝會」這句我們可以看出,李白與明府確實具備著親情關係。為其是兄弟,所以人家才讚譽明府兄的政績,他可以不讚譽。他讚譽的是明府兄的詩酒。這種交往的隨意性正是親友與朋友的區別。「取醉不辭留夜月」正是親友的眷戀與不舍。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親戚朋友很多,親戚朋友卻不可多得。親戚只講究血緣,親友則包含著人生深層次情感的共鳴。這很首詩的「取醉不辭留夜月」與前面我們講到過的「莫教明月去,留著醉恆娥」雖然詞語相近,但詞意卻相去甚遠。前者是濃郁的親情友情不舍之情,後者則是行樂享樂及時行樂的縱情。李白就是這樣,同樣的月亮,相近的詞語,卻表達出種種複雜多變的不同情感。

我們縱觀李白所有的詠月詩歌,在他的筆下的月亮,就其形態而言有「園月」、「彎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雲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冰月」、「石上月」等等;就其地點而言有「天門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樓月」、「三江月」、「蘆洲月」;就其時節而言有「秋月」、「曉月」、「寒月」、「古時月」、「漢月」;另外還有「孤月」、「新月」、「高月」、「歸月」、「薄月」、「禪月」、「夢月」等等。李白筆下的月亮真是千姿百態,豐富宜人啊!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關於月亮意象整體組合性的完美。

通讀李白的詠月詩,李白在詠月時,還特別喜歡以云為伴。比如  「王侯如星月,賓客如雲煙。」  (《古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行路難三首》第三首);「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相逢行》);「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園吟》);「若無雲間月,誰可比光輝。」(《贈裴司馬》);「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在這些詩歌中,李白以雲作為月的陪襯。

除了雲之外,還有花。李白也常常把花作為月的陪襯:「夜凄寒月靜,朝步落花閑。」(《贈黃山湖公求白鶴》);「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然。」(《寄韋南陵冰余江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襄陽曲四首》第一首);……這裡以花、雲來陪襯月亮,不僅襯托出了月亮的靜美,而且於它們迷濛的交融中,又產生一種更新的,能更完美地表達作者意象的新的意境。

月光如流水一般,前人在描寫月亮時都從流動的角度來描寫和刻劃,而李白在詠月時則打破了前人的規範,刻划了前人從未描寫過的月的意境。李白對月描寫,有兩種是前人所沒有過的,一個是「沙月」,另一個是「石上月」。這兩種月的意境描寫給人的感覺是凝固性多於流動性。如「海樹成陽春,江沙皓月明。」(《淮海對雪贈傅靄》);「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南蘭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號》);「手舞石上月,膝橫花間琴。」(《獨酌》);「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春日獨酌二首》);……從這裡的「沙月」和「石上月」的詩句本意來看,詩人是希望通過這些物象印襯出月之皓皎。

按理說,月光的皓皎白要強於沙和石的,但是,月光投射在沙和石上卻是顯示出更高的皓皎。這中間不僅有光的色彩,還有心境糅合於其中。心如止水,投射在沙和石上的月光反映的心境已經不再是流動的了,而是流動後的凝固。「沙月」和「石上月」遙皎是大自然身付於人們的感應。可是,千百年以來,人們卻沒有認真注意和發掘。只有李白,才把這千百年以來湮滅於塵世中瑰麗景色,從人們遺忘的角落裡發掘了出來。以沙和石作月的陪襯,從人們流動的意象中發掘出超流動的意象,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學創作中所作出的貢獻。

另外,李白在其詩歌藝術中還非常善於塑造月之氣魄。何為月之氣魄呢?月之氣魄就是寧靜。在李白的詩歌中,他用不同的筆觸,塑造了兩種不同的月之氣魄,一種是寧靜平和;另一種是寧靜淡愁。如「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二首》);……在這裡,月的寧靜隨著心境的平和,使人產生了一種毫無纖塵的新的意境。

又如「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贈崔秋浦三首》第二首);「橫笛弄秋月,琵琶彈陌桑。」(《夜別張五》);……在這裡,抱琴、橫笛、彈琵琶,則在月下本身就非常淡雅,然而這些彈奏卻是「取意任無弦」沒有定型的曲調,只是隨意的彈撥,這種寧靜可以說是已經靜到空明的境界了。也許有的人一生都沒有經歷過這種平和的寧靜,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李白體驗並描繪了那種高文化、高修養,才可能領悟到的人生真諦。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憂傷和哀愁,……然而真正的憂傷和哀愁,不是那種撕心裂肺的,而是那種泌人肺腑的連綿不絕的淡淡的憂傷和哀愁。這裡面有幾分惆悵,有幾分傷感。如「清泉映疏鬆,不知幾千古。寒月搖清波,流光入朱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無因見宏道,興盡愁人心。」(《望月有懷》);「月色慾盡花含煙,月色如素愁不眠。」(《長相思》);……在詩中,李白通過對月的寧靜的氣氛來塑造和渲染,勾起人們潛意識的惆悵,而又讓人們於這種潛意識的掘起中生出一種新的享受。這就是李白,這就是不同尋常人的李白,他細微地品嘗著屬於自己的那份人生,並從中悟出了人類本來存在的,而又沒有被人們認真發掘的那份情感。

《靜夜思》是最為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婦孺皆知的,是他的名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該詩的字裡行間流露出自己淪落天涯、眷戀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雖短,內涵卻非常豐富,表達了久離故鄉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發起人們的共鳴,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而真實。該詩還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語言樸素無華,淺顯易懂。另外,他在《贈崖侍御》:「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一詩中也以詠月表達了因失意愁苦而思念故鄉親人的那份深情。可是現在又有幾個人真正地在月夜去仔細品嘗過那份月夜下寧靜的思鄉愁情呢?

另外,以月寄情亦是李白詠月詩中的一大特點,如:「花間一壺酒,獨酌天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竹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自散。永結無情游,相期藐雲漢。」(《月下獨酌》第一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夜泊牛渚懷古》);「長風吹月渡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等等表達了詩人愛月的痴情及以月托情深切懷念友人的那份真摯情感。

而他的《子夜吳歌》之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則如泣如訴地描繪了「萬戶」婦人在月光下、搗衣聲中祈期盼征的丈夫早日結束戰爭回家的心情。描繪此種心情的還有諸如:「船下廣陵去,明月征虜亭」、「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碧空紛紛下落花,青樓寂寂空明月」、「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等等。

對於李白的詠月詩歌的完美還體現在他把月之物象直接引入到生活。他感覺到塵世的艱辛,便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吟道:「獨酒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獨酒篇》);他想稱讚自己的外甥,便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吟道:「賢甥即明月,聲價動天門。」(《贈別從甥高五》);……

但是,真正最能反映李白以月注入生活的完美性的是他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爐火照高天,紅星亂紫煙。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一首描寫勞動人們冶煉的詩歌,詩歌作品中的月是不可少的,他是勞動人們冶煉勞動時的大背景,月光下的爐火才能呈現出紫煙,大背景的寧靜,才更顯得出局部的熱鬧和美麗,才能把這冶煉場的冶煉更集中、更忘情。這種月光下的冶煉的勞動情景和感受,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永遠無法體會的。

下面,  我們再採擷一些李白的詠月詩來與大家一起共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娥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館娃日落歌吹深,月寒江清夜沉沉」、「高堂月落燭已微,玉釵掛纓君莫違」、「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捲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等等,這些詠月詩既貼切又形象生動。

翻閱我國古代的詩集,很多詩人都曾讚美過李白的詠月詩,而且人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他進行了評述。比如唐寅在他的《把酒對月歌》一詩中這樣寫道:「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李白筆下的月亮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呢?我想可能是因為他把自己的至情至愛溶入了月亮這一物象之中吧!並通過獨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給月付於了新的生命。

往事如煙,明月千古。千古明月,我無言地默默注視著塵世的滄海桑田。也許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看見了什麼?但是人們卻從明月的陰晴圓缺里勾連起了種種俗念,泛出了種種遐想,蕩漾起了圈圈漣漪。

浩瀚縹緲的漫長的歷史長河,曲折複雜的坎坷人生。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裡。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對象。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溶進月光里,注入明月中,從而使月亮這一無生命的物象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詠月之意象。


推薦閱讀:

CTPN論文解讀
解讀《官煞相混來問我,有可有不可》
房市解讀(26):恆基賣麵包買麵粉│脫苦海
深度解讀:中國夫妻為何難覓忠貞
《催官篇》解讀02

TAG:李白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