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有哪些禁忌
05-26
喪家有哪些禁忌
人死後之喪祭之禮,客家人所以特別重視,乃由於生者對死者無盡悠久之情誼。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送死之所以當大事,乃表示我們對於死者的情誼,有達於幽冥,生死不逾,而傳之久遠,而使生者與死者之精神永不分離,維繫生命之源遠流長,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生命得以安頓,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歸宿。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對於慎終追遠的喪葬禮俗,做得十分週到,哀戚嚴肅,且二百年來遵守古禮,少有變動。當尊親病危時,遠親近鄰,紛紛前來探視,家人如有遠出的,必盡可能趕回省視,以盡孝思。彌留時,由近親壯男健婦,為其潔淨身體,換穿潔淨衣服,抬至廳堂左邊,首內腳外,不掛蚊帳,此即古體所謂「壽終正寢」。然後剃髮或綰髮、穿壽衣。當尊親始卒,一面舉哀、一而焚燒冥紙(銀紙)。死者腳尾要供奉插有筷子一雙、鴨蛋一隻的飯,叫做「腳尾飯」,(或設置瓦油燈一盞,叫做「腳尾燈」),在未殮以前,親屬日夜輪流看守,以防蟲鼠啃傷,和狗貓跳抓。祖堂中祖牌、神位等或取下、或遮蔽。神桌上供奉紙製的臨時牌位「魂帛」。同時派人向至親好友報喪。大門口貼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紙條。擇定出殯時日之後,趕印訃聞向戚友報喪。
喪家至市買棺材回來,喪家男女要舉哀至大門匐伏迎棺。作法事完畢,抬入廳中,擇定時刻入殮。殮前要洗屍換壽衣,棺內薦以草紙或茶葉和殉葬物品,然後抬屍安放,喪家男女環跪棺旁哀號,這叫做「親視含殮」。再由法師作法事畢,由工匠用大鐵釘分在四角釘牢,叫做「封棺」。封棺後,停柩在廳,傍置靈位,請行家做「旗旛」,為三尺多長的布條,男綠女黃,上面剪些花紋,寫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繫在一支帶竹葉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靈。喪家富有的,必向紙紮店定製紙紮冥器,所有床帳被褥衣裳鞋帽,和日常用具,無不維妙維肖。積習相沿,父母喪多數請和尚或尼姑來「做功德」,念經做法事超渡亡靈,日數多寡,量力而為。祭奠在死後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舉行(現在多縮減日期提前舉行)。除喪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儀,或親臨弔奠,都應及時行之,方不失禮。靈堂用白布聯綴成闈,遮蔽靈樞,叫做「孝闈」,孝子長日躲在孝闈內陪伴靈柩,叫做「苫塊」,不飲酒、不吃肉,僅以粗食充飢,每當弔客祭奠完畢,孝子麻衣芒鞋執杖俯首弓身匐匐門前叩謝。一般人家,出殯多在「首七」左右學行,望族世家,出殯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擬好「諡法」恭送到喪家,叫做「迎局」。普通人的諡法,男人由族長合擬,女人由外家擬定。出殯當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兒媳孫兒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帶孝」,一般親屬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啟靈之前舉行,祭儀行三獻禮,戚族姻親均在前一夕備祭品送來,在此時致祭。其餘親鄰朋友,亦多於此時來弔祭拈香,孝子孝孫則匐伏一旁回禮,婦女則在旁哭泣。禮畢,即鳴大炮竹三響,便蓋上棺罩出殯了。開弔前,要禮請有地位的人來「點主」,就是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執新毛筆沾了株砂高唱:「天地開張,日吉時良,點王為主」(唱到這句,即用硃筆在「王」字之上加一點使成主字。)繼唱:「世代永昌。」便算禮成。孝子孝孫則在下面匐伏叩謝出喪的行列依次為銘旌、諡法紅紙金字,輓聯花圈等,香亭、遺像亭、樂隊、僧尼、木主、香爐、靈柩、送葬者居後。另外有一人提籃在先頭撒紙錢,沿途有兩堂路祭,一為族祭、一為戚祭。第二路祭完後,孝子孝孫要回頭向送葬者跪謝,並請止步,除至親人外,一般送葬者即行解散。出殯時孝子和眷屬應俯首弓身,沿途哀號,充分表現哀毀備至,就是執紼親友,也要絕對緘默,表現戚容:連路人也要在路傍側立,不得喧笑。柩到墓地,先祀「后土」,然後奉安人穴,再由僧尼做法事,使動土掩埋,埋畢設祭,男婦冉繞墓三周。並將魂帛斗內五穀,撒於墓上,又取墓土一塊,放入斗內,名為「返主」。回喪之後,便在家堂中設置靈壇,正中供死者遺像,諡法,還有木主,前面是香爐燭台,或是一盞常明燈。媳婦每天要在靈前上飯,供洗臉水,燒冥紙,早晚兩次,一直做到百日除靈。
人死之後第七天叫做頭七,再過七天叫做二七,以此推算,至第七個七天叫做七七。七七完了之後,便做「百日」,這日設祭後便除靈除孝。把手臂上帶的麻衣布塊除下,與紙紮的靈壇等一起焚化。喪事至此結束。第一次墓葬之後,經三年五年,就擇吉開墓,拾骨入金甕中,找尋吉地,擇日安葬,墓地之大小精簡,喪家量力而為。關於喪家的期限?在喪家儀式中 有十巡的儀式 意思是經過地獄內的十個王殿官之後 遠親到了九巡就有一個叫做脫孝的儀式 近親則是到等到十巡才行 一般時間大概死亡後半年內會把全部做完結婚、納屋、周歲...等一切喜慶最好都不要參加。原上要等到出殯之後才可以,但也有些人家是等到「做七」(七巡,49天後)之後才可以,看各地習俗。現在一般是在出殯之後就可以參加.但因為中國人的習俗喪禮和婚禮是喪禮為先,最快也要到百日後,慢則到滿一年,但以滿一年為最佳.因此若想參加婚禮的話,在出殯或百日後即可,到廟宇拜拜的話,則是出殯或百日後可以去但不拿香,用雙手拜拜,滿一年後才可拿香拜拜.而看剛出生的寶寶的話,滿一年再去為佳,因為是新生兒,對於此點比較嚴謹!!!將遺體放入棺材裡,倒拷(台語)~請亡者將是上親人的病痛一起帶走
辭生--供奉亡者於人是最後一餐~一般備12菜碗.並由師父念好話.討個好吉利!瞻仰儀容,封釘見祖--道士會請亡者的祖先來接亡者回去(漳州人才需要做)開銀路--這樣以後亡者才會收到後人燒給他的紙錢過橋--叫亡者過奈何橋準備過地府生活,長孫在旁燒腳尾錢直到過橋圍庫錢道教告別式的流程:移柩完後要在放棺材原地放上:一個竹框內有(你家幾個兄弟+長孫)的碗筷例如:你家2兄弟+一個長孫所以準備3打碗3打筷子象徵子孫吃飯不用愁在竹框邊點上12支蠟燭,上碗筷最上面放一個大發糕 和一個火爐要點火越旺越好象徵:子孫旺
1.轉西方:道士帶亡者由西方一圈,點七星燈,完後移柩2.治煞3.媳婦和孫女,女兒,做孝在棺木邊哭4.道士會開天眼到地府引亡者和亡者祖先魂來接受祭拜5.家祭:兒子,媳婦,女兒開始拜>內孫>內曾孫>亡者親兄弟姊妹>亡者的堂兄弟姊妹>叫亡者叔叔或伯伯>(跟亡者同姓氏先拜屬親堂)>叫亡者舅舅>亡者的姊妹的小孩外孫和外孫媳>外曾孫>女婿>亡者的堂或親姐夫妹婿>妻舅(跟亡者不同姓氏最後拜)6.中場會安排一段:唸經或孝女白瓊7.公祭:亡者的朋友和一些政商名流8.自由捻香9.將輓聯和罐頭桶收一收和花牌和花山拆除
10.封釘11.擲杯詢問亡者是否要出門12.抬棺準備出門,長子跪外家(自己的舅舅)不要外家送不然會窮13.長子"旁到"次子或長孫拿魂幡,其餘家屬扶棺14.由道士走前面引棺出門15.到山上或到火葬場,土葬:(1)安葬,淹土(2)安墓碑,安后土碑,安水溝必須量到好方位(3)拜拜,燒金包含,亡者和土地公,(4)灑五穀子16.回程,長孫換好乾淨衣服,褲子以藍色為主,帽子做魂轎"旁到"回來17.到家後,拜拜,吃飯18.道士再開天眼看亡者和祖先有沒有回到家中19.洗淨,將貼在鄰居門口的紅只換成淨符
20.見祖:道士帶亡者去見祖先,由祖先帶亡者去陰間生活21.跑下馬,由五位道士,中間拿紙馬,其他拿法器,作用:用馬將亡者送回地府(不一定需要依照道士的修行高低)21.燒庫錢22.安靈,幫金童玉女開眼做七法會:做七法會共七次另加百日,對年,三年共10次頭七是亡者死後第六天(頭尾算七天)2~7七是第七天道教做法頭七做上西天
3七女兒七,做過橋5七如果是生病死亡就做跑藥懺77做寄飯幫金童玉女開天眼這樣喪加只要初一15幫亡者端飯就不必天天端飯百日,對年可以自己拜三年:撤靈和上祖先牌位注意的禁忌:1.不要去別人家,把晦氣帶到別人家2.不要抱3歲以下小孩,他們比較敏感3.不可剪頭髮:三七之後女兒方可剪頭髮五七之後孫女方可剪頭髮,滿七兒子,媳婦,男孫,曾孫方可剪頭髮4.未出殯時間不可參加喜宴,喪禮除自家親戚外5.禁止一切娛樂活動
請問喪家的禁忌(禮儀公司部分)生與死,是人生的大事,台灣社會深受宗教影響,尤其以道教跟佛教的影響最為深遠,一般人大多相信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存在,多數國人又相信命運風水之說,認為亡故先人對後代子孫的榮枯大有影響,因此對於喪葬之禮,一向非常慎重,各種儀節也非常複雜,除了表達慎終追遠之外,喪禮中的每一儀節,都代表生者對死者的懷念與尊敬。而在中國的節日中,有兩個跟人死後有密切關係的節日,那就是清明祭祖,中元祭孤魂,透過這兩個節日的祭祀習俗,可以更進一步的認識台灣人的生死觀。另外,在台灣原住民社會中,死亡同樣受到各族群的重視,也有許多繁複的習俗與禁忌,很多甚至是外人不易了解的,面對不同族群或不同宗教的喪葬文化,應該要以開放的胸襟,學習彼此尊重。喪葬禮俗的緣由與意義遠古時代的人,穴居野處,對死者只以茅草覆蓋身上,屍首置於荒野,往往會遭野獸咬食,故孝子會張弓護葬、守喪,這是其喪禮的源始。至殷商始用木葬,而後才用棺,用棺後始有棺殮,殮前須沐身沐頭,口含飯,以布束屍,按服斬衰,另以明器、實物伴葬。此種種喪儀、喪服、喪制加上儒家的思想啟發,則發展成為一大套完整而繁複的喪禮。然而我國較完整的喪葬禮俗,源自於周禮。周武王時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製作,木主為祖先神靈的依附之所。遠在殷商時代的人,已經相信人死後靈魂升天就會升格為神,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左右子孫的災禍與幸福。更相信靈魂也和活人一樣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會有各種祭拜禮品及儀式的產生。人有靈魂的存在及不滅的定律,因而人的身上是三魂七魄的結合,去逝時魄會隨著身體回到土裏,而魂則離開肉體飄盪於另一個空間,並且會保護庇佑子孫,因此世人因此對於靈魂充滿了好奇與敬畏。由於對死亡後的世界,無法了解與接觸,所以世人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因為恐懼產生了許多趨吉避凶的禁忌行為,也因為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喪葬禮俗。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故有倫理道德的真諦。所以喪禮是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具體表現,其目的在盡哀與報恩,讓孝子賢孫能在各種儀式中抒發心中的哀痛,並藉以安頓死者的身心與魂魄,也是教化世人盡孝表現在外的一種禮儀。台灣人的生死觀在一般人心中,出生是可喜可賀的事,死亡則是恐怖不祥的事,因此死亡一直是大家忌諱的話題,事實上,死亡也是生命整體的一部分,如同出生一樣自然,不論貧富貴賤、美醜善惡,每個人都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這是老天對人類最公平的待遇。古人說「生死有命」,意思就是要人坦然面對死亡,那麼當大限來臨時,自己就可以走得無牽無掛。不過話雖如此,一般人還是害怕死亡,又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人們對死後的世界有許多想像,這些都影響著國人處理喪事的方式。在民間習俗中,喪葬禮俗一向都是極其繁複而莊嚴的,而且不同的宗教對死亡有不同的生死觀與葬禮儀式,譬如佛教認為死亡不足懼,死可以是輪迴的開始,也可以是解脫的來臨,因此佛教葬儀主張簡單隆重即可,遺體最好採用火化。道教與佛教在治喪、送喪的觀念習俗上,有相似之處,佛教講求超度亡靈,以求早日轉生,道教則講求「薦亡」,早日練成「真形」,因此道教特別強調「薦亡」儀式,希望藉著誦經超度亡者,免於沈淪地獄之中。〕目前台灣的傳統喪禮,大多採用佛教或道教的儀式,不過隨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國人的觀念已逐漸在改變,也有許多人以天主教、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做為人生的告別式。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宗教,在生命結束時進行的喪葬祭儀,都是生者對死者表示最後的禮敬與追思。值得深思的是,生命的死亡是無法阻擋的,如何讓精彩的生命,留下更多的貢獻給後世子孫,應該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標所在。一般喪葬儀節論語上說:「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關於人死後的一切喪葬祭祀之事,我國自古以來便很重視,台灣目前通行的喪葬禮俗很多都源自古禮,只是因為地域、時代、信仰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事實上,每一套喪葬習俗,其背後都有其賴以支持的信仰,每一道儀節的內容,都有其設計的構思,每一種禮制的流傳,也必有其適宜生活的效能,台灣的喪葬禮俗相當複雜,而且常常因為地區不同,習俗也有所差異。基本上,台灣地區的喪葬活動是由一系列的儀式所組成,而非單一的典禮,如果以一般性對後事的操作方法與相關禮俗而言,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也就是臨終處理、入殮停柩、出殯安葬以及完墳謝土。所謂臨終處理,是指人在彌留狀態時的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穿壽衣、買紙轎以備斷氣時,「燒轎」向天庭報告死亡的消息、通知親友等等。台灣民間習俗,老一輩的人,在知道自己大限即將來臨時,都會堅持「死要死在自己的家裡」,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同時也代表壽終正寢的「好命」觀念,所以即使在醫院已經病得不行了,也要想辦法趕回家。入殮停柩,是喪葬活動的第二階段,殮的工作又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包括沐浴、化妝、換壽衣,大殮是指入棺,買棺木又叫做「買柴」,「柴」,是台灣話對棺木的雅稱,也叫做「壽」,這是台灣人對不吉利之物予以吉利化的轉化手法,藉以避開不祥之氣。在這段居喪期間,家人應穿著樸素,習俗上直系親屬不理髮、不刮鬍子,並且百日之內子孫均需「帶孝」。另外,人過世之後的第七天稱為「頭七」,要請僧道誦經做法事,也叫做「做功德」,用意是為死者積功德,以免他在陰間受苦受難,這是台灣民間辦喪事時非常重視的一項活動,之後每七天做一次,一直做到七七。出殯安葬,是喪葬活動的第三個階段,出殯,也就是俗稱的「出山」,正式的說法叫「發引」,也就是哭送亡者上山頭安葬,這段過程當然也要藉助許多儀式來完成。出殯時,由道士或和尚先進行超靈儀式,然後舉行奠祭禮,也就是日式說法的「告別式」。告別儀式由家祭開始,家祭禮主要項目為上香、獻奠品。上香二支三拜,孝眷一般行三跪九叩首,孝男孝女等奠弔後爬行過靈棹下,男左女右分跪兩旁,叩謝親族之奠弔,家祭完畢即撒各種牲禮。家祭後即行公祭以及拈香禮,喪家對前來奠弔者,以面巾或手帕等答禮,至此儀式完成,之後在道士的「發引」之下出殯。到了墓地便可進行安葬儀式。牽亡歌陣牽亡歌陣,是台灣民間一種超度亡魂的喪葬陣頭,通常會在出殯前夕做完整的演出,目的是牽引亡魂上西天,一般都是由兒女、媳婦或女婿延聘前來表演。具有宗教信仰功能的牽亡歌陣,有說和唱兩類,主要以口白敘述為主,歌唱則是補充口白的不足,故事的發展則有一定的情節,整個表演分為「請魂就位」、「請神」、「調營」、「出路行」和「送神」五個階段。唱跳牽亡歌的目的,是希望藉由眾神仙的保護,在三壇法師和陰陽壇娘媽的導引下,帶領亡魂過陰府、遊十殿,最後抵達西方極樂世界。關於牽亡歌陣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漳泉移民由中國福建移植而來,傳播者是入贅於台南縣善化鎮的河洛人王鬧錫;另外一說認為是由歌仔戲蛻變而來,尤其歌仔戲逐漸沒落之後,一些戲伶為了生計,紛紛轉行參與牽亡歌陣的演出。牽亡歌陣屬於一種民間小戲,非常通俗化與生活化,表演的故事內容有佛有道,也有勸世善言,情節變化多端,表演則有唱有跳,有獨白有對答,表現活潑自由,可說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說唱藝術。喪葬活動的第四個階段「完墳謝土」,也就是監造墳墓和擇日謝土。由於多數國人都重視風水,相信風水好的墓地,會使家族興旺,子孫發達,反之,風水不好的墓地,則會導致家族衰敗,因此墓地的選擇,必須非常慎重。台灣民間的喪葬習俗,以土葬為主,通常在入殮的時候便開始尋找適合的墓地,而且都會請專業的地理師或師公來協助打理。等棺木入土,墳墓建好了,便可舉行「謝土」儀式。所謂「謝土」,就是拜謝「后土」,后土就是土地公,因為從此就要請他老人家多多照顧埋在此地的親人,拜謝土地公之後,再祭拜墓身,整個喪葬儀式,到此才算劃上句點。安葬的方式在傳統觀念裡,多數人喜歡入土為安的土葬,不過台灣地狹人稠,近年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之下,很多人選擇處理較為方便的火葬,而海葬的觀念也開始被大家接受,另外土葬之後,台灣民間有撿骨的習俗,撿骨之後也有不同的安葬方式。火葬:是在出殯後,將靈柩移至火化場,舉行火化禮,家屬祭拜燒銀紙後,由子孫點火予以燒化,也就是「火化」。火化儀式完成後,家屬奉遺像或靈位回去,並連絡時間取骨灰,裝入金斗甕後,擇日安置於納骨塔內。火葬的過程簡單寧靜、莊嚴肅穆,優點是節省空間土地、節省費用、合乎衛生、祭祀方便。而且目前現代化經營的納骨塔,都有專人管理,環境整齊乾淨,有的更設計的像花園一般,整體感覺比較不會讓人產生害怕的心裡。海葬:是在火化之後,把骨灰裝入瓦罐或金屬罐,再沈入海底,或者將骨灰散沒於海中,不過這當然是要申請辦理的,而且必須到一定距離以外的海域才可以進行。目前台灣施行海葬的措施才剛起步,辦理的人雖然不多,不過已經顯示台灣人的喪葬觀念正逐漸在改變之中。拾骨:俗稱「撿金」(台語)或「撿風水」,就是在祖先埋葬若干年後,選定吉日掘開墳墓,由拾骨師傅撿出遺骨,把骨頭上的泥土擦拭乾淨,放在陽光下曬乾,然後裝進骨罈裡,重新遷葬他處。近年多數人都是把骨罈放置在納骨塔,以節省土地空間的使用。上述都是一般情況下的安葬方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死亡的威脅常常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如果因為意外事故不幸罹難,譬如山難、海難,遺體無從尋覓時,按照台灣民間習俗,這時要進行招魂葬,就是請道士前往出事地點,以草紮偶,或以死者的衣服,引導亡者魂魄歸來,同時做法事超度亡魂。撿骨習俗,在中國內地各省並不多見,台灣地區之所以頗為盛行,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和中國閩粵南遷習性有關,一是受祖籍觀念影響。早年落戶南方的移民,為了安葬祭祀之便,多採薄棺土殮,以便三年之內能夠屍腐撿骨,等定居之後再予以改葬。另一方面,十七世紀末期,先民渡海來台,基於落葉歸根的觀念,稍有財力的人,一定會把亡故親人的靈柩運回內地家鄉安葬,而一般人也伺時撿拾遺骨送回家鄉改葬,這些因素再加上後來的「風水觀」,撿骨遷葬的「二墓制」,就成為台灣喪葬文化的常態了。撿骨的年限,民間傳統習俗認為,未滿十六歲亦即未成年者不撿骨,年齡愈大者撿骨的年限愈長。在台灣民間,撿骨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負責撿骨的人,叫做土公仔,一般多以「師傅」相稱。撿骨之後,由風
須執魂旛至出事地引魂,否則其魂將徘徊不去為厲鬼在該地而產生「抓交替」之惡性循環。溺死者尚需牽懺,牽亡魂出困境,否則永不得超生。車禍死者再開枉死城。投環者須作「放索」。服毒者要做「解藥」。被殺而死者,要作「解刀法」。在床上氣絕者要「打眠床架」。
祭品中不用鴨與蔥,鴨與押同音,蔥、娼同音故不用。死後若有仇不能報,則於棺內置木炭,能使死者至陰間報仇。將吊屍入棺的白布條,撕下一小塊塞入腰間,俗傳如此可使己身及兒孫身體健康永不腰痛。若兒孫或親戚中患有痼疾者,此時可至棺側,以銀紙在患部自上往下掃若干次並說:「請仙命挑到土州去丟掉。」俗信如此做病況多能痊癒或減輕。屍入棺,慎防眼淚滴落屍上,俗謂淚沾屍則死者靈魂即不能脫離肉身而超生。入木時子孫人影落入棺內為屍所壓,必犯煞致死。入木時如逢雷鳴,以為死人的肚子會脹起,因此要用鑼蓋其腹部。屍身左手執手巾,右手執摺扇供搧涼用,也表示亡者透心涼,無牽無掛而死。另置棉線若干條,其條數乃死者年歲再加一,俗稱「長命線」。難產而死者一屍兩命,則須再加一替身尪仔湊成三人,而免家人再有死亡之忌。死者入殮後,則將死者移舖時所用之諸物,棄之於荒野,謂之「送腳尾」。此時有洗淨之俗,即拔除邪穢之意,及驅除不祥。親朋至喪家慰問,謂之「埋(覓)喪」、「問喪」或「探青」。女婿祭時,席上加紅毯,因其為外人故加毯以示尊敬,然女婿不可跪在毛毯上,俗謂:「今世跪毛毯,來世睡豬穴」,須先上前將紅毯折一角示不用,乃行三進三退之大禮,上香、奠酒、叩頭,若逕用紅毯,將被笑為不知禮。朋友上香,昔日皆用二條香名為「參香」,近年來人人交遊廣闊,用線香則爐易滿,故改用香末,所以稱為「拈香」。其禮為朋友出葬時靈柩不可自喪宅後繞之,否則即謂之「纏龍」,俗信子孫將因此而窮困。
棺柩之放栓(放水)又稱為「開龍門」,俗信若未打通而埋之,子孫將有啞者。既通,孝男則以土丸封之,以免臭氣外溢。俗諺:「查某子灰及吹」即墓上之灰土由女兒出資,吹即鼓吹、八音等也由出嫁女兒等出資僱用。掩土時除了影子不可落入墓穴中外,足跡亦不可掩沒,若留有足印,須先以鋤面抹平,始可加土於其上。祭土地公之牲禮中必有鴨蛋,祭畢則剝其殼而撒於墳上,表示亡人能「脫殼」再生。祭墓之銀紙留下一些不燒化,與蛋殼同撒於墳上。喪鬮煞:目擊喪家推靈或出殯而致生病,俗信此為邪神作祟稱「喪鬮煞」,須於百日忌內取靈桌桌裙一端或香條等用以洗身,病就會痊癒。喪禮禮儀朋友上香,昔日皆用二條香名為「參香」,近年來人人交遊廣闊,用線香則爐易滿,故改用香末,所以稱為「拈香」。其禮為朋友推薦閱讀:
※菠蘿蜜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這3種客廳禁忌千萬別犯!不然財神不進門 !
※十大堅果的食用禁忌
※山楂陳皮茶的功效和禁忌有哪些?
※金銀花茶的功效與禁忌
TAG: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