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典詩詞的思路與步驟
具體來說,解詩句之義,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解詩題,得理解之線索;尋詩眼,定理解之基調;析結構,解意象,得全篇真義。
(一)解詩題,得理解之線索――整體把握的基礎
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題則是詩歌的眼睛。從這「眼睛」中,我們或可以、摸索到詩歌的大概目的,或可體會到詩歌的思想感覺,或可抓住描寫的事物,或可明白在什麼情境下寫的詩等,而這些內容是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基礎,以細緻分析詩歌墊定了基礎。
1、從題目可以推導出詩歌大概的目的。
臨洞庭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看題目,我們可以知道是寫給張丞相的,寫給張丞相干什麼呢?原來是求得功名。
書生「上」書丞相,目的可能是求得重用、提出治國之策略、表達不想出山的想法等,這些猜想內容,都是由「上」而得,然而繼續詩,與「欲濟無舟楫」聯繫,就知道「上張丞相」的目的了――想求得重用,希望丞相引薦。
2、從題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題中的「喜」字揭示了全詩的思想感情。
詩歌正文沒有「喜」字,但是卻處處見「喜」: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麼生動!
3、從題目知描寫對象
例4、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聽鄰家吹笙」這個題目,告訴我們,這首詩是寫聽笙的感受的。這樣對「疑有碧桃千樹花」的內容意思就能有準確的理解:
以花為意象描寫聽音樂的感覺。笙的聲音如千樹天上的桃花,是何等繁縟絢麗。象徵著那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
4、詩題中常見字詞的理解
詩題中的一些字,也有引導我們理解詩意的作用。
即事:就眼前有所觸發的景物寫詩,又稱即興。有這兩個字的詩多是借景抒情。這樣有利於學生判斷寫作手法。
例如,韓翃的《寒食日即事》:「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通過寒食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受寵權貴的諷刺之情。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帶有「詠」字的詩,從內容上分為「詠物」「詠史」「詠懷」等類別。
例如,李賀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這類詩多是酬和之作。
例如,蘇軾的《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濕芒屨。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這種寫清景的閑適小詩,能給人清幽高潔的美感。
歌、行、吟,詩歌的名稱。這類詩在理解時不要錯將其作為動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琵琶行》《梁甫吟》《夢遊天姥吟留別》《秋浦歌》等。
(二)尋詩眼,定理解之基調――詩句鑒賞之綱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只要抓住了詩眼,鑒賞詩歌時就能提綱掣領,準確理解詩義了。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詩眼,是我們解開詩歌內容的鑰匙。有了詩眼,下面的解讀步驟必須統一於詩眼之下,不能脫離詩眼的範圍。
由於詩眼是指一首詩歌內容的凝聚點,常常是詩中精練傳神的詞語,所以你發現了它就等於抓住了中心思想。
例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主要寫了一個「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卻是一個「深」字--詩人與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深」是詩眼。這個「深」不僅概括了詩的內容,而且將「譚水之深」與「友誼之深」巧妙地聯繫起來。
那麼,如何找到詩眼呢?
清代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詩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數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數句為眼者,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二字為眼者。」
這類詞往往是表現作者思想感情或動作的詞,它可以在詩句中,也可以就在詩題中。這樣的字眼有利於我們準確捕捉詩意。
1、一篇之眼
一篇之詩眼,是指能概括全詩的字詞。尋找一篇之眼,往往從可以找那些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入手,如「愁」「思」「涼」等字。
落日悵望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此詩的詩眼,在於「悵」,圍繞這個「悵」,作者寫了兩個「惆悵」內容:一是客中久滯、思鄉情切,二是年華漸老、感時傷逝。
2、數句之眼
數句之眼,就是指那在一字能統領數句的詩眼。要尋找數句之眼,關鍵要分清詩歌內容的層次,每個層次的總起句就是數句之眼。
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其中「看」「悵」「憶」「記」四字,便各領數句。
3、一句之眼
一句之眼其實屬於鍊字的範圍,它往往能很好的表現中心,或準確或生動。
例如: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後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卷」字是鍊字。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鬥力量的象徵。
對於一句之眼,尋找的方法往往從能準確生動地表現主題的字眼入手。一般有規律可循:
古人有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的說法,如「孤燈然(燃)客夢,寒件搗鄉愁」(岑參),「危峰入鳥道,深谷寫(一作「富」)猿聲」(鄭世翼),「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因而主張五言詩要在第三字上著力,七言詩要在第五字上著力。
(三)析結構,解意象,得全篇真義――詩句鑒賞的深化
1、首尾照應解全篇
所謂首尾照應,即結構上一開一合,此呼彼應,扣合嚴謹,能給人以嚴密完整的美感。照應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或從情景上或從時空上體現出來。
例如: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分析: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丰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於「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後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也照應了題目中的「早」字。
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鑒賞指要】讀完全詩,一定翻扣回題目或首聯想想。同時注意詩句內部的照應。整首詩的中心意思往往就在照應在顯現出來。
2、一字貫串解全篇
一字貫串,元人范梈稱之為「一字(即詞)貫篇格」,也有人稱之為「一字立骨法」。在這類詩篇中,這串珠的「紅線」,立骨的「一字」,同警句、詩詞之眼往往一致,段悉心體味。
例如崔灝《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這首詩以「空」立意。首聯突出了「樓空」,仙人乘鶴抵此樓後又飄然而去,此地只剩下一座空蕩蕩的樓閣。頷聯突出了「天空」,人去樓空,且一去不返,空曠的天際,只見白雲片片飛,不見仙人乘鶴來。頸聯突出了「洲空」,即使風和日麗,鸚鵡洲上也是瀰漫著萋萋芳草,一片寂寥。尾聯突出了「家空」,詩人自己漂流他鄉,久久不歸,家空無主。茫茫江面,蒙蒙煙霧,更增添了綿綿愁思。全詩緊扣「空」字,意脈清晰,表達了詩人一種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
【鑒賞指要】關鍵在於找出這「一字」。一字立骨的「字」不是指文章中的某些警句,而是指凝結著文章立意的關鍵性的一個詞,甚至一個字。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濃縮;又是文章結構的聚點,全文環之而開合變化,因之而一動萬隨。因此,這個詞或這個字就成了文章中的綱,舉綱而目張,以簡而馭繁。設置這樣「立骨」的字詞,需要把凝結著立意的字詞安排在最關鍵的層次。因為一篇文章無論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在其縱橫交織的結構中必然有各種力量交叉的中心環節,這就是力點,也是一字立骨的設立之處。並使這個相努或相近的字詞反覆出現,形成「意」脈,不必處處求顯,但要能「東雲出鱗,西雲露爪」,使人反覆揣摩。
另外也可以從意象組合的關係上來串聯全詩:
1、意象延伸連古今
所謂延伸性意象,是指「先以某種意象作時間上的延伸,再與其他意象組合起來。」(張其俊語)它對於我們理解那些撫今追昔、懷古傷今之作極助益。
以「鳥」作時間上的延伸。
大家熟悉的《烏衣巷》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借燕子運入昔日情形。燕子既看見過去王謝家的寶貴豪華,又看見了如今的衰敗荒涼,抒發了世事滄桑之慨。
以「石」作時間上的延伸。
黃庶《怪石》詩云:「山阿有人著薜荔,廷下縛虎眠莓苔。手磨心語知許事,曾見漢唐池館來。」
怪石曾見漢唐池館的興盛,也見過如今荒涼,盛衰之感寓於其中。
其他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等等,這類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詩句,都含有昔盛今衰之感。「山」、「石」、「燕」、「月」等都起著移遠入近,運古入今,今古對照作用,觸發著讀者的感慨,這種詩篇往往寄寓著某種傷感情調,而且多是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鑒賞指要】當「燕」「石」「花」「山」等詞有「依舊」「曾」「昔」等字時,這個意象往就有了連接古今的作用了,或感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通過昔盛今衰告誡統治者。
2、烘雲托出明月來
這種聚合式意象組合就是指各個意象彼此獨立,卻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或共同的旨意。
如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中「春江鴨戲」是全詩的中心意象。那一群鴨子在春江暖水裡戲逐,歡快,充滿生機。其他的景觀都是為鴨戲春江作陪襯鋪墊的:翠竹、桃花,是用來點明時令的;蔞蒿蘆芽,是顯示生機勃勃的;河豚是想像的等等。
所有這些周圍的景觀物象,從各個角度眾星拱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畫面上的主體「鴨戲」,從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鴨戲圖》。
【鑒賞指要】這種意象組合,有時會把中心意象隱藏起來,卻又從不同時空的角度緊緊圍繞這一中心意象展開題旨,呈向心狀態,如《微雨》《倦夜》等;有時又把中心意象突顯出來,如《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
3、今昔迥異現主題
即將不同時間出現的對立意象以鮮明對照的形式組合在一起。
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詞通過「月」「燈」「人」諸意象的今昔對比,將悲歡離合兩重情景,有意識地組合在一起,足以產生鮮明強烈對照藝術效果。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後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鑒賞指要】這種意象組合,在時間上有今昔之別,在感情上能給人強烈的衝擊。巨大的差別讓人感情倍加強烈。
4、並列意象顯詩意
將有關的幾組具象羅列出來,以達到某種旨趣。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風」就是並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組物象,從而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再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詩云:「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些相關事象等同並列地聯合在一起,以突顯出「焦仲卿妻」的成長過程。
【鑒賞指要】雖說是並列意象,有些是按時間順序來羅列的,有些是按空間順序來羅列的,無論哪種並列,最終是要表現某種旨趣,或早行的羈旅之苦(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或表現內心的激憤之情(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