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必修三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原文地址:必修三第二單元教學設計作者:鋼城語

必修三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紅星中學高一備課組

 

《蜀道難》  教學設計

                                     ——在誦讀中把握詩歌主旨及情感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及寓意;

2、把握詩歌寫景狀物寄懷的手法;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本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本詩,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及寓意;

2、把握詩歌寫景狀物寄懷的表現手法;

3、體會總結本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討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舊詩導引,進入新課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順江而下來馬鞍山途中所作的《望天門山》。李白一生多次遊歷馬鞍山,留下了50多篇傳世佳作。這位在中國文學歷史天空大放光彩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能給讀者營造一種怎樣的感受?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此詩。

 

二、  三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2、師分組讓3-4位同學合作完成詩歌朗誦,初次把握詩的朗誦節奏

   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同時讓其他學生注意有無讀錯的讀音並作標記。

 

3、聽錄音朗誦,並討論各段的基本內容

   提問一: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生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4、理解該詩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後,讓全班集體有感情朗誦全詩,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艱難蜀道。

三、  研讀全詩,重點感悟

1、 提問二: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即主旨句是哪一句?

   (學生討論並讓一位同學回答)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提問三:作者寫《蜀道難》,你覺得還有無其他深刻的寓意?談談自我理解。

(師生討論,交流)

明確:關於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係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因此說缺乏根據。

三說: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作業布置】:試圖按內容思路和情感路線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試圖背誦,溫故知新(配樂,帶領學生試圖邊誦讀邊記憶)

 2、提問一: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對此,你怎樣看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特色而言的。

 3、提問二:《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麼?請試圖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交流,並要求學生在具體詩句的反覆誦讀中去體會揣摩)

明確:①、章法靈活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②、氣象宏偉。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二、  拓展遷移,鑒賞美點

    提問三: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

      (學生討論,交流,仁者可見仁,智者可見智,不強求一致。)

明確: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餘。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想鉤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著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言登山之難,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像,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見景物,畫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畫面極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

 

三、  明晰形式,詩歌小結(誦讀出每點對應的具體詩句)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覆出現,激蕩心弦。)

(2) 兩處用典: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

                    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 三種主要情感:①、極言入署艱難,規勸友人蜀地不可久居。

                       ②、蜀道之難隱含仕途艱難、羈旅之愁。

③、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4) 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①、誇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

②、細節的動作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

③、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④、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長達十一言的句子。雜言的句子,使文章的節奏多變化,張合自由。

 

四、  師生齊背,鞏固舊識

讓學生在全面把握全詩的主旨大意和思想情感後,和老師一齊背誦全詩,鞏固記憶。

 

【作業布置】

  (1)熟練背誦本詩 。

(2)就課上討論的最喜歡的詩句擴展開來,寫篇小賞析,4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1、 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            

蜀道難                                                   蜀道之難

                2、 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            仕途之難

   李白                                                 國途之難

               3、  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

杜甫詩三首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

  2.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詩歌意境並體悟詩歌情韻,初步了解詩作者的創作風格。

  3.了解作家生平、詩歌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

  2.學會以散文語言講述詩歌內容。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基本方法和步驟,訓練誦讀詩歌四步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

 三、情感價值目標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和「致君堯舜上」的抱負。    

2.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學重點

  1.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2.感受詩人的高尚品格與愛國情操。

教學難點

  1.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

  2.品味重點字詞所包含的意蘊。

教學方法

  1.指導朗讀,強化背誦。

  2.提出問題,重視體悟。

  3.補充史料,知人論世。

4.合作探究,體悟意境。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秋興八首》(其一)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一代詩仙的豪放飄逸。今天我們一起來見證詩聖杜甫的沉鬱頓挫。杜甫,是唐代詩壇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詩歌星空中璀璨奪目的雙子星座。韓愈曾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絕不是虛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律詩來做個驗證。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聖」。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原籍襄陽遷居鞏縣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兵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至左拾遺,世稱杜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念更為強烈。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三、誦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請學生吟誦詩歌,讀准字音,感受音韻和節奏。

    注意節奏,節奏由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一字尺」構成,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

    明確:孤獨抑鬱的感情。

  3.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後齊讀。

四、詩歌賞析

  1.請學生串講每聯大體意思。

明確:首聯、頷聯描繪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由眼前的叢菊聯想到自己久不歸鄉,尾聯追憶故園的思緒被白帝城的搗衣聲打斷。

  2.提問:首聯僅僅是寫蕭森之景嗎?為什麼?

明確:主要寫蕭森之景。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瑟。「凋傷」本現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樹,反而在蕭瑟見出富麗。而「氣蕭森」則不僅指草木搖落,更指巫山巫峽,涵蓋江山萬千,為第二聯蓄勢,蕭森里見出壯闊。

  3.提問:頷聯怎樣寫景?是蕭瑟之景嗎?

明確:頷聯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雲在上,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對偶、誇張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而雄渾宏闊的氣象。

  4.提問:頸聯和尾聯又是寫了什麼?

明確:頸聯轉而由景生情,「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飄零。「他日淚」則生悲情於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於萬里。

尾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綿綿。

五、合作探究

  1.悟主旨

本首詩是秋興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為全詩中心所在。

  2.品藝術

前人評此詩前兩聯「因秋托興」,後兩聯「觸景傷情」。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明確:這兩句是情人仇兆鰲的評語,應該說對這首詩的結構和意境的把握是對的,只是言之過略。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者互為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巫峽景象和陰森氣氛: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罩地,又象徵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富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此詩,預習後兩首詩歌

 2.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寫一段文字,不少於200字。

 

七、板書設計

         

               首聯:霜葉山峽瑟

                         頷聯:浪高風雲怒      悲人生之秋

 《秋興八首》(其一)  頸聯:菊開相思重      傷家國之亂

                         尾聯:砧急歸意濃

                    第二課時《詠懷古迹》(其三)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麼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說誰么?【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其中的「落雁」說的是誰呢?【王昭君】。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僅因為她的美貌,而且因為她達成了漢朝與匈奴的和親,使老百姓免於戰亂而被世人銘記於心。後世歌頌她的詩詞數不勝數,對這位才情兼備的女子充滿同情與讚美。那麼當杜甫來到她的出生地時,他會有何感慨呢?

(板書:詠懷古迹)

   二、寫作背景

     《詠懷古迹》是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其內容分別是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課文所選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詩與《秋興八首》(其一)寫於同一年,大曆元年(766年),杜甫當時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鄉(秭歸、巴東兩縣唐武德二年前屬夔州)。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1) 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缺點。

 誦讀提示:前一層宜用敘述調讀,但其間略有變化,如「一去」兩句速度要慢點,後一層宜用詠嘆調讀。

     (2) 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明確:沉鬱怨憤的感情。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⑴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迹之意。 

     ⑶環珮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珮: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⑷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後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3、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找出這首詩的詩眼。(怨恨)。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詩人站在三峽西頭的夔州高山之上,遙看東頭地勢低落的香溪,群山萬壑,大江洪流奔赴荊門山,昭君就生在這萬山叢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自然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此聯起筆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長環境的奇秀,言外之意,只有這樣的奇山秀水才能養育出王昭君這樣的奇女子。用環境的雄奇來烘託人物形象的高大。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3、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主要講了昭君的什麼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紫台」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傳說昭君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這常青草是昭君品格的幻化,是她奉獻精神的延續,雖然她已香消玉殞,但是她會名垂青史。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讓我們想到荒漠的無垠,這位女子用自己柔弱的身軀連起了匈奴與大漢的和平之橋。「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青冢向黃昏」是多麼凄涼,漫漫荒漠上有她的辛酸血淚。

    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4、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5、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那麼多女子為他在宮中耗盡青春,但是他連自己挑選都懶得挑,如果當時漢元帝能夠親自挑選宮人,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昭君出塞》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五、探討主旨

《詠懷古迹(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 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迹》,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作者

絕代佳人  入宮見妒       連      絕代才子 入朝見妒

   不辨美醜 遠離漢宮  ←--  結 --→  不分忠奸  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  環佩空歸       點      漂泊西南 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曲中彈唱              深沉怨恨 借古抒懷

   方法指導:在鑒賞詠古詩時要找到古與今的連接點。

  六、拓展訓練 

     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迹(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內容、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其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白飄逸,杜詩沉鬱。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鬱怨憤之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此詩,體會其幽怨情感。

   2、預習《登高》

  3、為了對昭君和詩人杜甫有更深入的了解,請同學們就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的形象寫一篇短文。

八、 板書設計

 

 昭君                     作者

絕代佳人  入宮見妒       連      絕代才子 入朝見妒

   不辨美醜 遠離漢宮  ←--  結 --→  不分忠奸  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  環佩空歸       點      漂泊西南 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曲中彈唱              深沉怨恨 借古抒懷

 

       5 琵琶行

[教學目標]

1.領悟詩人用詩歌表現琵琶彈奏的技巧。

2.掌握疊韻、疊詞、擬聲等修辭手法。

3.認識詩人是如何將音樂與感情相結合的。

4.理解藝術虛構與真實的關係。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欣賞詩人如何描寫音樂的過程性。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精彩。

[媒體準備]

多媒體教具;《琵琶行》朗誦錄音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美讀詩歌,琵琶串珠。

一.導入示例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第二年的秋天的一個夜晚,白居易到江邊送友人。在中國詩歌史上,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夜晚,在這個夜晚,多情的詩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發,為我們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直到今天,詩中膾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時無聲勝有聲」,仍為我們所熟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琵琶行》。播放配樂詩朗誦《琵琶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他的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杜陵叟》、《上陽白髮人》、《後宮詞》、《賣炭翁》等。

三、檢測預習

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潯(xún)陽       荻(dí)花       管弦(xián)  

霓裳(ní cháng)  嘈嘈(cáo cáo)   冷澀(sè)  

迸(bèng)        闌(lán)        唧唧(jī jī)  

謫(zhé)         湓(pén)

四.美讀詩歌

1.初讀,讀節奏,讀韻律。

結合課後練習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感受七言詩的節拍。

二二三或四三拍。

學生自主揣摩詩歌。

2.再讀,品詩情,味詩心。

通讀全詩,所有的聲音都圍繞著什麼展開?

琵琶。

那麼請同學找出圍繞琵琶展開了幾次演奏。

分別品讀這三次或明寫或暗寫的演奏。感受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

3.共讀,摹詩調,繪詩意。

教師誦讀,學生跟讀。

五、布置作業

背誦《琵琶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重點鑒賞課文第二節。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通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語言品味音樂美。最後對比閱讀及課後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分別是:數學,文學,音符。」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那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寫音樂的。

二、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根據學生髮言總結                                                  

序曲——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點鑒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分組討論:本段音樂描寫的藝術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明確: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3. 對比欣賞:

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②昵昵:親昵的樣子。③蠐攀:登攀。④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裡借指音樂。⑤滂滂:流淌的樣子。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閱讀提示]

《聽穎師彈琴》一詩在音樂的描寫上也十分地成功,試與《琵琶行》作一比較分析。

[參考解說]

相同:1.兩詩均運用了「以形喻聲法」。在描摹琴聲的時候都能以形喻聲,賦形於聲,特別是比喻句的反覆運用,形象地描繪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琴聲巧妙地轉換成有形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使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2.都運用了「以情傳聲法」,將自己的傾聽的感受寫進去,並傳達給讀者,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3.都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法」,均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襯托為輔。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緻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2.《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3.《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並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另外,《聽》詩在形式上採用的長短不一的雜言體,與忽高忽低的琴聲及詩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適應。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像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四、 討論: 詩人何以與身份低下的的歌女產生情感共鳴?

琵琶女                          詩人

年少時:歡樂、風光       年少時:  歡樂、得意

年老時:色衰、門前冷落     年老時:被貶、漂淪憔悴

訴身世                        傷遷謫

商人婦:輕別離,啼淚                  江州司馬:孤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六、課外拓展:

關於「音樂」的引申擴展。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課後作業:

欣賞《幽蘭操》,然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八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音樂  ——   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錦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領會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重點、難點:準確把握這首詩的意境和詩意

學習方法:誦讀,理解,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入課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描寫音樂的著名詩文有許多。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蘇軾《赤壁賦》、劉鶚《明湖居聽書》、韓愈《聽穎師彈琴》、郎士元《聽鄰家吹笙》、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李商隱《錦瑟》(有人認為此詩是詠瑟之作),等等。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錦瑟》卻是一篇描寫音樂的獨特作品。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這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3.關於《錦瑟》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於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二、如何理解《錦瑟》的字面意義? 

1.理解典故

①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鮫人泣淚

《博物志》里有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煙

   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2.翻譯詩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麼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裡,天晴日暖,生出裊裊輕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種感慨豈待現在回顧追憶?它發生的當時我已經惘然失意,事後更何從追尋呢?

三、如何理解《錦瑟》的深層意境?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緻繁複,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

中間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於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於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凄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里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後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痴迷、「春心」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里,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四、究竟《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是什麼?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後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1.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2.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4.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於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儘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託。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6.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師觀點(並不要求學生認同):

   這首詩應該是感時傷世詩。《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徊、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五、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1.比喻象徵,形象鮮明。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錦瑟」「蝴蝶」「杜鵑」「珠」「玉」象徵著美好事物。

2.意蘊深厚,朦朧夢幻

   《錦瑟》一詩,無論是「錦瑟」,還是「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心知肚明,完全意會,但究其具體,卻雲霧遮目,不甚明了。雖不能說李商隱開啟了朦朧詩的先河,但這種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後世影響很大,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詞》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六、背誦詩歌。

            《馬嵬》(其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入課

1、導入新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於晚唐詩壇,頗受後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鬥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這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2、關於《馬嵬(其二)》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迹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馬嵬(其二)》

2、【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複,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裡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3、【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凄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4、《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後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對於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讚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後面的否定意見過於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入詩呢?()

 

三、總結、擴展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四、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第三課時《登高》

一、新課導入:

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的習俗,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以『登高』為題材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岳》、《登岳陽樓》、《登鸛雀樓》……)

最初登高是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裡,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會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見,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後來宗教意味漸漸消去,成為文人的一種消遣。

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因為人登高處時,眼界就會開闊,面對著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的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種滄海一粟的感覺。陳子昂登上幽州台後很自然的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勃等滕王閣也感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幾句就是說意識到一個人生命的有限。

我們今天來看看杜甫登高時的所感所想。

 二、補充背景資料:

1、作品:古人推崇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背景: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湧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三年之後他病死於湘江途中。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精當,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律詩的首聯不要求對仗,但是這首詩的首聯就十分工整,不僅上下句對仗,而且句子內部也有對仗,「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

    飛鳥,盤旋在空中,這正是千千萬萬流離失所者的真實寫照。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兩句從大處著眼。落木紛紛,可知是深秋葉本無聲,而『蕭蕭』有聲,其境界闊大可知了。『無邊』,寫出景象的壯闊,又可見秋意正深,其肅殺之氣已經遍臨天下了。其『滾滾』而來的江水是多麼地一瀉千里而不可阻擋啊!這兩句寫得境界闊大而意境深遠,而氣象寥廓肅殺,於蒼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壯啊!

古人常用江水比喻時間「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江水流逝往往讓人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體會到詩人悲涼的心情。因為悲涼,他感到滿世界彷彿都是落葉,落葉也都染上了他的心情;他看到江水流逝就想到:老了,歲月不待人啊。因此,詩人又用了「滾滾」二字,強調江水翻滾向前,有一種延綿不絕的味道在裡面,更能表現出時間的流逝。

     秋天、落葉、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於死亡的焦慮。詩人面對蒼涼蕭殺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難再!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頸聯直接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種種原因,無一字虛設,每一字都有豐富的內涵。有人認為這兩句八重悲哀,你可以品出幾層意思來?請具體分析。

     明確: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鄉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經常作客更可悲;四重離家萬里,又添悲一層;五重無親無友,獨自一人,焉能不悲;六重年過半百,一事無成,實屬可悲;七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八重台,高迥處也,登高遠眺,見天之遼闊、地之廣袤,必感自己渺小,天地無窮!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杜詩的『深沉蘊藉』。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尾聯中的「艱難苦恨」,包含了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內容,被認為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感傷,那麼,接下來當是「借酒消愁」,可是,詩人又因「潦倒新停濁酒杯」而只能與仰天長嘆了!

但是從戒酒這一舉動中,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與風燭殘年、年邁多病的頑強抗爭,表現出了他對生命的留戀。

四、總結全文

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鍊,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五、探討藝術手法

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何特點?

明確:從局部到整體,首聯是用工筆手法描寫細緻景物,頷聯是從大處著眼寫秋景。

 從上到下,上:雲天飛鳥,下:江渚流水

 視聽結合:視:天、渚、沙、落木、長江,聽:猿嘯

 動靜結合:動:蕭蕭落木、滾滾江水、盤旋的鳥,靜:天、渚、沙

六、拓展延伸

你眼前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課前找一位擅長作畫的同學根據這首詩為杜甫作一幅畫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請同學們點評畫中的杜甫與你心中的杜甫是否相符?如有差異,請描述。

 如:一個滿頭白髮、滿臉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詩人,顫顫地站在深秋的季節,他的眼裡滿是憂鬱、深恨,「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忘?」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此詩

2、完成課後練習

3、綜合三首詩,感受其作品沉鬱頓挫的風格

八、板書設計

                         登高      

急風高天   鳴猿清渚

景                               闊大悲涼

白沙飛鳥   落木江水

情景交融

羈旅異鄉   晚年多病

情                                深沉蘊藉

國難家愁   護病停酒

 

 

 

 

 


推薦閱讀:

對「對分課堂」的幾點看法及自我反思
教學中ICT的使用
學員有四苦,老師不得不知
從Blackboard和Quality Matters 看美國大學網路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分析

TAG:設計 | 轉載 | 教學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