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必修三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必修三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紅星中學高一備課組
《蜀道難》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及寓意;
2、把握詩歌寫景狀物寄懷的手法;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本詩的藝術風格。【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本詩,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及寓意;
2、把握詩歌寫景狀物寄懷的表現手法;3、體會總結本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討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順江而下來馬鞍山途中所作的《望天門山》。李白一生多次遊歷馬鞍山,留下了50多篇傳世佳作。這位在中國文學歷史天空大放光彩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能給讀者營造一種怎樣的感受?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此詩。
二、
2、師分組讓3-4位同學合作完成詩歌朗誦,初次把握詩的朗誦節奏
3、聽錄音朗誦,並討論各段的基本內容
4、理解該詩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後,讓全班集體有感情朗誦全詩,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艱難蜀道。
三、
1、 提問二: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即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提問三:作者寫《蜀道難》,你覺得還有無其他深刻的寓意?談談自我理解。
(師生討論,交流)
明確:關於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係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因此說缺乏根據。
三說: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作業布置】:試圖按內容思路和情感路線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明確:①、章法靈活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②、氣象宏偉。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二、
明確: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餘。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想鉤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著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言登山之難,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像,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見景物,畫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畫面極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
三、
③、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4) 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①、誇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
②、細節的動作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
③、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四、
讓學生在全面把握全詩的主旨大意和思想情感後,和老師一齊背誦全詩,鞏固記憶。
【作業布置】
(2)就課上討論的最喜歡的詩句擴展開來,寫篇小賞析,4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蜀道難
杜甫詩三首
教學目標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
2.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4.合作探究,體悟意境。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秋興八首》(其一)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念更為強烈。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三、誦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四、詩歌賞析
明確:首聯、頷聯描繪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由眼前的叢菊聯想到自己久不歸鄉,尾聯追憶故園的思緒被白帝城的搗衣聲打斷。
明確:主要寫蕭森之景。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瑟。「凋傷」本現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樹,反而在蕭瑟見出富麗。而「氣蕭森」則不僅指草木搖落,更指巫山巫峽,涵蓋江山萬千,為第二聯蓄勢,蕭森里見出壯闊。
明確:頷聯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雲在上,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對偶、誇張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而雄渾宏闊的氣象。
明確:頸聯轉而由景生情,「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飄零。「他日淚」則生悲情於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於萬里。
尾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綿綿。
五、合作探究
本首詩是秋興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為全詩中心所在。
前人評此詩前兩聯「因秋托興」,後兩聯「觸景傷情」。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明確:這兩句是情人仇兆鰲的評語,應該說對這首詩的結構和意境的把握是對的,只是言之過略。
六、布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板書:詠懷古迹)
1、朗讀
(1) 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缺點。
明確:詩人站在三峽西頭的夔州高山之上,遙看東頭地勢低落的香溪,群山萬壑,大江洪流奔赴荊門山,昭君就生在這萬山叢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自然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此聯起筆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長環境的奇秀,言外之意,只有這樣的奇山秀水才能養育出王昭君這樣的奇女子。用環境的雄奇來烘託人物形象的高大。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詠懷古迹(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
昭君 作者
絕代佳人
不辨美醜
身死異國
千載之怨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白飄逸,杜詩沉鬱。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鬱怨憤之情。
八、 板書設計
昭君 作者
絕代佳人
不辨美醜
身死異國
千載之怨
[教學目標]
1.領悟詩人用詩歌表現琵琶彈奏的技巧。
2.掌握疊韻、疊詞、擬聲等修辭手法。
3.認識詩人是如何將音樂與感情相結合的。
4.理解藝術虛構與真實的關係。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欣賞詩人如何描寫音樂的過程性。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精彩。
[媒體準備]
多媒體教具;《琵琶行》朗誦錄音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美讀詩歌,琵琶串珠。
一.導入示例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第二年的秋天的一個夜晚,白居易到江邊送友人。在中國詩歌史上,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夜晚,在這個夜晚,多情的詩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發,為我們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直到今天,詩中膾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時無聲勝有聲」,仍為我們所熟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琵琶行》。播放配樂詩朗誦《琵琶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他的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杜陵叟》、《上陽白髮人》、《後宮詞》、《賣炭翁》等。
三、檢測預習
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潯(xún)陽
霓裳(ní cháng)
迸(bèng)
謫(zhé)
四.美讀詩歌
1.初讀,讀節奏,讀韻律。
結合課後練習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感受七言詩的節拍。
二二三或四三拍。
學生自主揣摩詩歌。
2.再讀,品詩情,味詩心。
通讀全詩,所有的聲音都圍繞著什麼展開?
琵琶。
那麼請同學找出圍繞琵琶展開了幾次演奏。
分別品讀這三次或明寫或暗寫的演奏。感受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
3.共讀,摹詩調,繪詩意。
教師誦讀,學生跟讀。
五、布置作業
背誦《琵琶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重點鑒賞課文第二節。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通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語言品味音樂美。最後對比閱讀及課後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分別是:數學,文學,音符。」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那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寫音樂的。
二、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根據學生髮言總結
序曲——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點鑒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分組討論:本段音樂描寫的藝術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明確: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3. 對比欣賞:
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②昵昵:親昵的樣子。③蠐攀:登攀。④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裡借指音樂。⑤滂滂:流淌的樣子。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閱讀提示]
《聽穎師彈琴》一詩在音樂的描寫上也十分地成功,試與《琵琶行》作一比較分析。
[參考解說]
相同:1.兩詩均運用了「以形喻聲法」。在描摹琴聲的時候都能以形喻聲,賦形於聲,特別是比喻句的反覆運用,形象地描繪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琴聲巧妙地轉換成有形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使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2.都運用了「以情傳聲法」,將自己的傾聽的感受寫進去,並傳達給讀者,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3.都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法」,均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襯托為輔。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緻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2.《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3.《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並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另外,《聽》詩在形式上採用的長短不一的雜言體,與忽高忽低的琴聲及詩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適應。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像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四、 討論: 詩人何以與身份低下的的歌女產生情感共鳴?
琵琶女
年少時:歡樂、風光 年少時:
年老時:色衰、門前冷落 年老時:被貶、漂淪憔悴
訴身世
商人婦:輕別離,啼淚
同是天涯淪落人
五、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六、課外拓展:
關於「音樂」的引申擴展。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課後作業:
欣賞《幽蘭操》,然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八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京倡)
商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錦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領會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重點、難點:準確把握這首詩的意境和詩意
學習方法:誦讀,理解,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入課
2.作者簡介
3.關於《錦瑟》
二、如何理解《錦瑟》的字面意義?
1.理解典故
①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②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鮫人泣淚
《博物志》里有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煙
2.翻譯詩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麼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裡,天晴日暖,生出裊裊輕煙。
三、如何理解《錦瑟》的深層意境?
中間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1.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2.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4.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於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儘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託。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6.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教師觀點(並不要求學生認同):
1.比喻象徵,形象鮮明。
2.意蘊深厚,朦朧夢幻
六、背誦詩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入課
1、導入新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於晚唐詩壇,頗受後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鬥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這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2、關於《馬嵬(其二)》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迹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馬嵬(其二)》
2、【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複,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裡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3、【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凄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4、《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後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對於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讚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後面的否定意見過於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入詩呢?()
三、總結、擴展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四、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一、新課導入:
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的習俗,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以『登高』為題材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岳》、《登岳陽樓》、《登鸛雀樓》……)
最初登高是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裡,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會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見,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後來宗教意味漸漸消去,成為文人的一種消遣。
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因為人登高處時,眼界就會開闊,面對著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的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種滄海一粟的感覺。陳子昂登上幽州台後很自然的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勃等滕王閣也感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幾句就是說意識到一個人生命的有限。
我們今天來看看杜甫登高時的所感所想。
1、作品:古人推崇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背景: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湧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三年之後他病死於湘江途中。
三、賞析文本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古人常用江水比喻時間「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江水流逝往往讓人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體會到詩人悲涼的心情。因為悲涼,他感到滿世界彷彿都是落葉,落葉也都染上了他的心情;他看到江水流逝就想到:老了,歲月不待人啊。因此,詩人又用了「滾滾」二字,強調江水翻滾向前,有一種延綿不絕的味道在裡面,更能表現出時間的流逝。
尾聯中的「艱難苦恨」,包含了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內容,被認為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感傷,那麼,接下來當是「借酒消愁」,可是,詩人又因「潦倒新停濁酒杯」而只能與仰天長嘆了!
但是從戒酒這一舉動中,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與風燭殘年、年邁多病的頑強抗爭,表現出了他對生命的留戀。
四、總結全文
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鍊,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五、探討藝術手法
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何特點?
明確:從局部到整體,首聯是用工筆手法描寫細緻景物,頷聯是從大處著眼寫秋景。
六、拓展延伸
你眼前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此詩
2、完成課後練習
3、綜合三首詩,感受其作品沉鬱頓挫的風格
八、板書設計
急風高天
景
白沙飛鳥
情景交融
羈旅異鄉
情
國難家愁
推薦閱讀:
※對「對分課堂」的幾點看法及自我反思
※教學中ICT的使用
※學員有四苦,老師不得不知
※從Blackboard和Quality Matters 看美國大學網路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