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與音韻」視頻:南懷瑾老師講
「吟誦與音韻」視頻:南懷瑾老師講【視頻:南懷瑾老師講「吟誦與音韻」(視頻來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文字整理:我要講一講我知道的吟誦。先告訴大家,我今年九十三了,講這個問題我已經退回了七十五年,等於十幾歲的時候所瞭解的,實際上是十歲到十六七嵗這個中間,那時是民國,滿清剛推翻。我們中國人講吟誦讀書,現在叫做吟誦,我們以前,我在那個鄉下,我是浙江海邊,樂清,現在你們叫樂(yào)清,不對的,真講叫樂(wǒ)清。懂得廣東話、福建話,就曉得廣東話、福建話是唐代的國語,尤其廣東的客家話是唐代的國語,福建話是唐末、五代到宋朝的國語。所以這個樂字呢,比如廣東話音樂,我們叫音樂(yào),他叫音樂(wǒ)。所以真正我那邊的發音,大家現在講浙江樂(yào)清人啊,什麽樂(lè)清啊,是是是,因為不懂懶的跟他說,真正的是樂(wǒ)清。我現在聲明不是講這個問題,我講我小的時候,距離剛推翻滿清舊的文化沒有幾年,所以我當時曉得,現在叫做吟誦,就是讀書的方法。讀書一定要讀出來,嘴巴不發聲不叫做讀書,那叫做看書。我們小的時候一定讀書,讀古書,一定讀出聲音來。讀出聲音,各地有各地的發聲,腔調不同,連各地的方法習慣不同,沒有一律的。可是呢,在中國字的發音一定搞清楚,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孔子提倡的教育,所謂詩、書、禮、樂、(易)、春秋,這是樂(yào)。我們現在留下中國傳統文化,孔子編的五經,四書五經,四書是後來的。孔子編的,把中國上古文化集中,是六經,不是五經,《樂經》掉了,春秋的,秦漢以後已經掉了,沒有了,有一點點影響還在。中國文化開始就聚在《樂經》,樂(yào),禮樂(yào)春秋。這個呢不讀樂(wǒ),唱歌叫音樂(wǒ),康樂(lè),一般講發音的名稱叫樂(wǒ),樂(yào),禮樂(yào)春秋,這個字有三、四個音發。中國人上古就講樂(yào),樂(yào)不是唱歌,包括唱歌、跳舞、練武功,生活健康快樂的藝術,統統在《樂經》裡頭。我們上古的文化最重要在《樂經》,禮跟樂,可惜《樂經》掉了。可是《禮記》裡面保存了樂。所以你們剛才提到《詩經》,《詩經》裡頭就是古代的音樂。真正的《詩經》怎麽念法呢?據我所瞭解的,老師們講的,秦腔。那個時候的文化在陝西,文化中心,上古、周、秦都在陝西。陝(xiǎn)西,這個字規規矩矩不是陝(shǎn)西,陝(xiǎn)西。另外下來一個地方,山西,陝西到山西,秦腔,一個字一個字大聲地念,這是秦腔。後來下來漢代就講音樂,讀書也就講音樂,音韻的發聲。所以講中國的文化在文學,中國的小學,過去六歲,禮上的規定,我們上古,六歲入小學,小學就是認字。譬如現在教孩子們讀千字文,是小學,這個字怎麽寫法,代表的意義,都給它解釋了。因為中國一個方塊字,包括了好幾個的觀念在內。外文,英文、德文、法文,很多的字只代表了一個觀念,它跟我們不同。我們一個方塊字代表了好多觀念、好多句中在內,所以中國字實際上應用大概有兩三千個,幾千年的文化,懂了中國字,時代沒有差別,沒有時間的差別。了不起在這裡!因為人類的言語有二十五年、三十年要變,人類的言語都要變的。那麽中國上古祖宗已經看到了,把言語和文字脫開,變成方塊字,幾千年沒有時間的距離,也沒有空間的距離,沒有地區的距離,了不起在這裡。因此六歲入小學,認識中國字,認識了以後同時,認識中國字現在的學問叫做説文,解說文字,這是專門的學問,那麽說文同時認識方塊字,說文包括了什麽?注意!你們講吟誦,「音韻」,這個字發聲的音韻。音韻好多好多不同,這個音韻就很了不起了!這個音韻的學問在古代,我們小的時候,必須要學,叫聲律。什麽叫聲律呢?這個學問同天文、同地球物理,上古的科學。聲律有十二律呂,黃鐘、大呂……有十二個東西。怎麼來的聲律呢?中國古代五千年以前,等於六千年已經發明了,外國沒有,中國人早先的科學。譬如一年十二個月氣候,過去在西北,我們剛才講音韻之學,念《詩經》先要懂得秦腔,「關關雎鳩喔!在河之州喔!」就是這樣來的。秦腔,氣勢很大,那麽這個是黃鐘之音。怎麽叫黃鐘呢?過去測量這個氣候,把西北的竹子,甘肅那邊曬過的那個竹子,分十二管,十二角高低不齊的,那麽放管子在山裡頭,那麽把十二隻管子這樣參差不齊的,下面放葭灰,西北的一種草,燒了放下去,一張紙蓋在上面,輕輕的,不是黏住的,它到了冬至一陽生,地球的氣候,研究物理跟天文的關係,第一個那個很短的管子,到了冬至那一天,一陽初生,叫做葭管飛灰。葭是一種草,在管子裡頭,地氣,冬至一陽生,地球的氣上來了,它這個灰「嗚……」出來了,發這個聲音,所以叫做黃鐘大呂。地球陽氣出來了,這個時候是每一年的冬天,陰曆的十一月,冬至一陽生。十二月呢?第二隻管子,長一點的,到那個時候,所以説五天一候,三候是一氣,六候一節,所以一年二十四個,第二個管子就出來了,這個聲音是黃鐘大呂。現在學外國的音樂字母要一早起來練的,同一個原理不及中國,幾千年前已經發明,這叫聲音的曆律。讀書,中國字,曆律懂了以後,是什麽學問呢?照現在説,語言學。那麽民國以來,只有一位趙元任,研究語言學。語言學懂了以後,你廣東話、福建話,隨便你講什麽,乃至外國講話都通。譬如有一次我跟美國一個海軍上將,兩個人走路,他不會中文,我不會英文,兩個人走路還談了半天,一路談了兩個鐘頭,談得很痛快,然後兩個人逗出來一百個字相同,我們兩個説,「yes」,我說中國人告訴你叫「si」;「no」,我說溫州話,溫州人傳統客家話,這個東西有沒有――「no」,我說天生會英文啊。然後你說人來叫爸爸,媽媽,媽咪,都同的,很多同的,這就是音韻學。所以懂了這個音韻學,從小學入學起。到大學就不同了,這個聲律變成中國的詩詞。這個詩詞呢,中國字沒有拼音的,後來到漢朝以後佛經來了,印度的這些高僧來翻譯變中文,中國字難辦了,梵文有拼音,中國字沒有拼音,所以他們發明了拼音的方法,拼音是這樣來的。拼音叫切音,所以你看康熙字典,你們講音韻學,一定要讀康熙字典。字下面註解,什麽切,反切,以前不叫切音,叫反音。這個「公」字,天下為公,下面寫兩個字「古紅」,是自然來的。後來隋煬帝怕造反,把它改了,不叫反,叫切,所以後來叫反切,拼音來了。這個拼音,到三國的時候,曹操的兒子曹植在夜裡起來,聽到一個印度人唱那個梵唱,等一下叫宏忍師唱梵唱給你們聽。那個字漂亮,所以曹植有一篇文章叫《漁山梵唱》。梵字,代表中國字什麽?天,這個天,有個天叫大梵天,最清淨了。非常清淨的音聲,天籟之音,所以叫漁山梵唱,才有音韻開始。那麽後來這個音韻,中國人讀古書,一定要懂音韻,要從小學音韻來。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在梁武帝這個階段,才統一完成,現在作詩所以要音韻。那麽簡單,我們小的時候曉得啊,我小的時候聽來現在告訴你,就這樣聽來,都是老輩子傳給我,是這樣,但是懶得說。因為自己會唱嘛,很聰明,聽了覺得老師講得好囉嗦,現在想,流眼淚,我當時要多問一下就好了,不肯問,太聰明,一聽就懂了,「啊,曉得老師啊!知道了,我要去玩去了!」「再學一遍!」「我要去玩啦!明天再講啦!」我們當年跟老師很調皮。這些是音韻學。那麽講詩的音韻學,到南北朝以後,唐詩宋詞念呢?朗誦也要懂音韻學,所以懂什麼?譬如說,你們讀古詩啊,五言的古詩,古體詩,學詩的要會哦,唐詩三百首應該要看一看,要朗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要背啊。五言的古體詩,什麽叫古體詩?五個字一句的,一大篇幾十句,是鼓音,咚咚咚,秦腔,打鼓。七言的古體詩,是鐘音,打鐘的。譬如說,我們看唐詩裡頭,杜甫的詩《兵車行》,當兵去參與作戰,「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你們不懂,我們當時跟日本人打仗,當兵的出來,我是軍官,點那個來參與作戰的兵,一邊點一邊心裡在掉眼淚,我的媽呀,這些都是父母養的、父母生的啊,上去就是死啊,心裡有數,一邊「你叫什麽名字」,那就看到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爹爹媽媽,太太兒女抱來送,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哨兵啊,集中點名,向右轉!開步走!上戰場就會死,眼淚掉下來,一邊叫一邊難過。這個是鐘音,「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所以講到音韻,這些要懂。那麽五言的律詩是什麽呢?五言的律詩,是磬音,和尚敲的那個磬,「叮叮…」這個磬音。七言的律詩是什麽呢?笙音。那麽你們讀《離騷》,…兮…兮,不讀(xī),一般就是「啊」,太陽出來啊…,就是這樣,也可以讀,太陽出來唉…,後來人把它讀成兮(xī)。那麽現在所以你們講各地的方言、各地的朗誦,這就是朗誦,念詩、讀詩,古人所講讀書是書聲朗朗,就是那麽一回事。所以説你們提倡朗誦,我非常贊成。剛才我聽了各地的方言了,好像沒有規矩的,可是有規矩,我講的就是這個規矩,要懂得音律。-----------
推薦閱讀: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4 離相寂滅】(講經通俗版)
※嗶哩嗶哩有哪些好看的視頻?
※如何正確理解原生視頻廣告?
※眼滑 | Pro的技術與風格大賞
※Facebook Watch是一個可期待的體育視頻平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