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審美意義

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審美意義

張輝(襄樊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胡靜(襄樊市第一中學)

  摘要:文學意象是作家的主觀體驗與外界的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月作為一種文學意象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文的內容。月在古代詩詞意境的構造上廣泛而多樣,其審美意義表現為時空美、情愛美、喻義美。本文試圖通過對古詩詞中月意象審美意義的分析,來領略詩歌創作的多樣化藝術風格和鮮明個性特色,領略古詩詞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享受。

  關鍵詞:中國古詩詞;月意象;時空美;情愛美;喻義美

  

  意象在最初只是一個哲學概念。比如,《周易》中的意象就是利用八卦圖象演繹人生福禍的一種暗示或象徵。後來,意象逐漸被文藝評論家借用,用於對詩歌及其他文學藝術進行美學評論和美學研究。比如,《文心雕龍》中就已經有「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的說法。文學意象是文學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作品中那些蘊涵特殊意境的能讓讀者得之言外的藝術形象,是作家的主觀體驗與外界的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1]

  

  一、月意象的時空美

  月亮與人能共存於同一時空,能使不同時空的人心心相印。例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通過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通過明月,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不盡的思念,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也在對月相思,用明月反襯出深遠的寄託。特別在運用月亮所營造的邊塞意象中,「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早在唐代以前就有「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和「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唐詩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有「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

  同時,唐代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高適《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徵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二、月意象的情愛美

  詩人筆下的月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繫。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等哀愁的詩句,唐詩中有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望月有感》)的潸潸淚下……月意象的情愛審美表現為。

  1.骨肉分離之情:骨肉之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是所有感情之中最偉大的、永恆的一種情感。當親人分離無法相聚時,借月抒懷是古詩詞常用的手段。「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杜甫被安史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失掉自由,生死未卜,望月思親,悄然動容,神馳千里,借月亮來表達對妻兒的思念,飽含深情,感人肺腑。

  2.家國興衰之情:古詩詞中,詩人往往通過明月這一意象,來深寓、見證著對家國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凸顯悲涼之氣,倍增愴然之情。「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借月傷今懷古,托興深遠。月下簫聲凄咽,可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慘淡迷離。這是個人的憂愁,也是歷史的憂愁。「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月是漢月,也是魏月,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足見其亡國之慟。月意象在這裡以歷史的見證人出現,讓人倍增家國之痛、興衰無常的凝重感情。

  3.個人憂憤之情:嫦娥奔月的故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古詩詞中,有很多以月為意象,以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做為題材,其中尤以李商隱的《嫦娥》詩最具代表性。「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詩中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含有豐富深刻的意蘊。李商隱一生之中被政治派別和感情的痛苦所糾纏,以致於抑鬱不得志,造成他感傷憂鬱的性格。政治上的衝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詩呈現憂憤悲傷的情調。月亮高掛天空,境界何等高潔,然而在萬里長空中又顯得多麼寂寞,月中的嫦娥自然顯得孤獨,而這種寂寞孤獨正是作者憂憤感傷之情的影射。[2]在這裡作者藉助月意象把自己的高潔情懷與憂憤傷感的失落情緒,把不願變心從俗、同流合污與難以忍受孤獨寂寞的心理,表現得惟妙惟肖。

  4.思鄉懷人之情:落葉歸根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思鄉情結,對故鄉的思念是每個遊子魂牽夢繞的情感。常年漂泊在外自然會生出一種孤獨感和無助感。詩人們在尋找寧靜的港灣、心靈的慰藉、思念家鄉時,往往藉助月亮這一意象,於是一曲曲纏綿悱惻的思鄉曲從詩人們筆尖盪出。無論是寫征夫還是思婦,無論是寫宦客還是遊子,其思鄉懷人之情往往藉助月意象來表達。「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征夫之情。「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其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宦客之情。「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遊子之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思婦之情。[3]

  借明月以思鄉懷人最著名的是李白,在李白的詩詞中,可以找出他借月抒發思鄉懷人的大量詩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李白借明月思鄉最膾炙人口的是《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雖然內容單純,但是內涵豐富,表達的思鄉之情,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帶來美的享受。

  5.男女相愛之情:月是愛的禪意、愛的見證。在愛情的情感世界裡,唐人的情懷、渴念,甚為壯闊,更為空靈,情愛也甚是摯熱、濃烈。「待月西廂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滿屋樑」的空虛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的痴戀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間。分別之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階下清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隱《端居》)月明之夜,風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時,該又憑添幾重愁苦!於是凄迷廣浩的月下便成了無盡的相思之時空:「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月意象所造就的相思意緒,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月意象的喻義美

  1.以明月意象比喻永恆:

  月亮跨越時空,常常會引發詩人們關於人生的的思考。李白《把酒問月》中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詩中用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來喻義明月時空的永恆,人生的短暫,讀來意味深長,迴腸盪氣。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用明月來喻跨越時空的見證人,體現著詩人對於時空永恆,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劇,整首詩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給讀者以精美的藝術審美享受與感染。

  2.以明月意象比喻美人和戀情:月亮總是和愛情、親情、鄉情、友情密切相關,歷來是詩人們最愛描寫和歌頌的景物。詩人們往往用月意象來喻義女子容貌、體態與情操之美。描寫月亮的詩歌最早可以上溯到《詩經》,例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詩經·陳風·月出》)以皎潔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純與美麗。

  再如,「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以明月意象喻義痴情的愛人:空寂的庭院,不見你的人影,我心中縈繞著無限的孤獨與牽掛,陪伴著我的只有那一輪寂寞痴情的明月。詩歌意境含蓄深厚,曲折委婉,表達了對所愛之人的思念,給人一種情真意切、韻味悠長的美的享受。

  3.以明月意象比喻人的高潔品質:月亮高懸空中,皎潔、純凈,故常用月來喻義人的高潔品質。「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明月照亮了詩人獨坐的叢篁,傾聽著詩人的心曲。詩人完全融入了自然,進入一種與自然同體、與大化同在的境界,[4]借明月喻義超凡脫俗的高潔品質,給人一種心性澄明的美的享受。李白經常用月來喻義人的高潔品質,使其詩歌呈現出一種清水芙蓉的美,「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水中月若青蓮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潔本性,以比喻「濟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雲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李白《上雲樂》),月亮開始形成的時候,是由水銀鑄冶而成,純凈無瑕,這種品質正是李白人格的真實寫照。

  總之,在古詩詞中,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對象。分析和探討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審美意義,對於了解作者的藝術風格,理解作品的審美內涵,透視作品的文化意義,領略古詩詞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享受,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詩[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程郁綴.唐詩宋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M].北京: 華文出版社,2000.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推薦閱讀:

很有意義的存摺(轉載)
江西衛視《金牌調解》節目有什麼現實意義?
郝景芳:宇宙與人的意義
皈依三寶的意義
「奸門」有痣蘊含了哪些意義?奸門凹陷的面相有什麼影響?

TAG:審美 | 詩詞 | 古詩詞 | 意義 | 古詩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