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猶龍派太極拳 (韜鈞)

猶龍派太極拳  

 (一)

該拳功架中有懶搭衣式、雙按式、蛇盤式、犀牛望月式、紅娘照鏡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槍式、老熊捕蟬式、殼地龍式等,各有妙處,與他派有別。整個功架在套路編排上操練有序。功架中懶搭衣式是該拳開式之架,稱為母架,是該拳中精華。後人曾總結贊曰:「世人不知懶搭衣,左搭右搭曲中伸,搭中寓曲何人曉,曲中寓插知者稀。當中分歧如劍閣,頭為中鋒主玄機。千變萬化由我運,五步七星定根基。曲伸開合隨意往,動人消息在舌間。青龍攪起海底水,心中真氣在盤旋。須有一訣要牢記,曲肱而枕是會家。」該拳功細練智長,不論大身法或小轉關更獨具特色。一套太極拳功架即有九種練法和變化,這九種練功架是方大架子、圓小架子、硬架子、輕架子、快架子、慢架子、松架子、緊架子、中定架子,尤其注重身形氣口的練習。該拳有定式八法:提頂、圓襠、含胸、拔背、塌肩、沉肘、撐膝、坐胯。練功行拳的十三字要訣是:松、軟、慢、纏、繞、裹、捻、擰、定、離、奇、閃、轉。在操練動作姿勢時如切,如琢,如磨。處處磨棱去角,把自身肢體抱在一起,先求緊湊,後求開展。內要留意,外要用意。一式一樁如神鵰意刻的塑像,形死而神活。在動作中有的身斜、式斜,是斜南吊北的姿勢,是斜中寓直,偏中寓正,外斜而內正,是外緊而內松的練功方法。在摺疊中松纏軟繞慢中裹,抻筋拔骨擰中捻,外練筋骨皮肉,內練五臟神氣。求處處單輕,從不穩中求穩,從不舒服中找舒服,從不自然練成自然。整套「四廂」拳功架操練起來近一個小時,汗流而不喘。有人稱之為功夫拳,也是此理。無恆心、無信心練此拳是不會有收穫的。有外太極三字訣講道:「太陰形,偃月牙,三字訣,上下插,顛與倒,不離家,出乎此,亂如麻。」因此練功行拳絕不能脫離此三字訣的規矩。練習功法要求三條線,即兩足內扣,足尖翹起,要踩一條線,摺疊上下一條線,發勁順肩一條線。練功過程要練式、練氣、練機、練理,即以理造式,以式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循環往複,達到全面鍛煉,而又練有所歸,姿勢雖變化萬端,則理為一貫也。

  該拳體用完備,注重技擊,非常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運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隨感而赴應。攻守交戰時要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即是披身有法,玄妙內藏。以開合升降提舉吞吐為八訣,以離連粘隨牽撥合進為八式八法,更有離連隨等秘傳身形八法。離即粘,離中粘,粘中離。該派與其他門派的主要區別就是:不提倡太極推手的訓練過程。張振之先生和先父張鴻逵則更是反對推手的練習,他們一生中雖沒有練習過推手,但動手試技仍能發人丈外。張振之曾言:「推手長久容易找手,習慣已成難改矣。如戲台比試,見手才能化能發,一旦敵手藏匿就會無所適從,有害而無益也。試想雙方交戰攻守誰能給你搭手推手機會,任你推來推去,吾拳體用一致,練體為用,而動則無定式,動靜虛實也絕不會體現在一點上。誰知吾拳有動之不見其形,一觸即發之妙。」何況在任何太極拳譜中也找不出推手二字的記載,揭手和打手絕不是推手。以推手練習作為技擊方法來說教是狹義的。太極拳講求的造詣也並非是靠推手才能夠獲得,關於推手即是走架,走架即是推手的理論是否全面,太極拳術中有很多技擊方法在推手之中並沒有體現出來。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談。

  司新三先生在該派《藝學綱領總論》中講:「心為主帥眼藍旗,開路先鋒手最宜,兩腳出沒如兵器,五營頭肩肘胯膝,身似陣圖與隊伍,步稱坐騎豈支離,若知號令何由起,法動身隨貴及時。」該拳動手交戰時,出手不見手,拳到身要擁,動之不見其形,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大無外小無內,其剛不折,其銳無比。其轉無間,見隙而人。平常練功時老師注重拆拳喂招,引手領招之練習。要求彼發我接,我發彼接,待懂勁之後,設假像假招引手領招,練之純熟即無一定招式,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完全是隨機應變,順其自然。動手交戰時心意氣力四者不可缺一,心到則意到,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一動全動,一發全發,周身一家。靜如處女,形如捕鼠之貓,行之猛虎下山,動之雷鳴閃電。行門踩步,走奇踏中。發手放勁如角弓反張,吃手管步人磁石吸鐵,一搭即纏,一發即彈。出手見紅,瞬間見高低。這些都是本門的技擊特點。

總之,練拳更要懂得它的規矩和道理,下苦功夫,道歸善悟,更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文修武備,文能得武方能稱其大成。所以有理恭習開智慧,無理痴練老亦非,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須向自身求造化,得心應手出自然。猶龍派太極拳是較古老的優秀傳統拳種,現練此拳者屈指可數,需更進一步挖掘整理。

 

(二)

猶龍派太極拳法自武當山紫霄宮道師裴遠臣傳也以後,得其真傳者世代都單傳獨授。我小時曾問過恩師張鴻逵,什麼叫單傳獨授?張師說:「一個老師不管教了多少人,其中必挑選一個,背後單傳獨授、手口相教,只限師徒二人。叫做三口不傳 ,六耳不說。有時還得發誓升表。在表面上和大家練的是一樣的,而深奧及獨到之處別人是沒有。」所以單憑模仿外形和意想猜測,任你多麼聰明,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東西。凡事都有利弊,猶龍太極鮮為人知,面臨失傳,此乃原因之一。「不傳有罪,濫傳也有罪」。今不畏天責,替天行道,願有德者得之,無德者失之。問心無愧,以求功德。蒼天有眼,善惡必應。猶龍太極不但自身功法拳理獨到,而且也同時符合於普通的太極拳理。其養生與技擊是溶於猶龍太極自身功法和拳理之中的,同時也保持和體現了世代師師相傳 、聖聖相授猶龍太極的原始面貌。即便是猶龍太極的諸多功法層次中包括被裴遠臣點化的司星三以前所練之拳及功法,也必須按著猶龍太極原始面貌的拳理功法去打,不準任意改動。一經人為的改動,就失去 本來面目,就不是猶龍太極了。所以每代相傳都是要像扣模子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原始面貌的風格和韻味來,並且是以一開始的最初功法中就萌生著養生與技擊的兼顧。無論是每一個樁功,每一個拳架,及每一層功夫和拳法,都有具體的要求和切合實際的練法及作用。

  一、無極樁功 二、猶龍太極的養生與技擊 三、猶龍派太極拳的練功程序及輔助功法 四、幾點說明

  一、無極樁功

  站樁前首先平心靜氣,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兩腳內扣,形同內八字,相距如肓寬(功法進展後應縮為一橫腳之寬),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兩腳微微彎曲,膝不過腳尖,臀部不超過腳後跟。注意,只有這些仍是遠遠不合法度的,必須有一個內外相應的正確功法。內家拳是著重於內在因素與外型相統一的,只有功法正確才能產生實際的練功效果。所以從一開始就必須從一點一滴做好「定勢八法」,即提頂、吊襠、含胸、 撥背、松肩、墜肘、撐膝、坐胯。要求細則如下。

  一、提頂提頂者,虛靈頂勁是也。可以有兩種比喻:一如頭頂上系有一線,升降起伏由它牽引,其勁要不松不緊;又如頭上頂著一物,怕掉下來之意。頭頂要飛直,但不可有強硬之力。下齶微微內收、要不低不昂。神貫於頂,凝神睨視。鎮頭領氣要有輕靈之意。頭為六陽之首,周身百骸無不由頭統領,能提全身才謂之提頂。提頂要與吊襠相配合,成為垂直一線才能保持中正。

  二、吊襠 吊襠者,襠要圓,兩股暗中用力,臀部前送,小腹要有上翻之勢(勿過大),即肛門與肛臍之間有相吸之(勢)意。但不要用力、用意過大。頭頂百會要與檔下部會陰穴成為一垂直線相對。有時我們把提頂和吊襠放在一起講,為的是以整體把握,以達到「尾閭中飛頂頭懸」。

  三、含胸 心以上為胸。練內家拳胸部不可挺起,要內含下松,兩肩要微向前,內扣前合,要有投肩動作之配合(兩肘應松沉、提撥、外撐、內扣腕轉至手心向外,手指及掌有提插之意之勢)。能含胸才能以心運氣,氣運(潤)周身。

  四、撥背 能含胸才能撥背,能撥背力從脊發。兩肩之中(上部)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拳家多稱「玉樹掛寶元」),但不可低頭貓腰、燕撥脖。松其肩謂氣撥背。

  三、猶龍派太極拳的練功程序及輔助功法

  猶龍派太極的練功程序和輔助功法以無極樁開始,把定勢八法按要求作好,注重立身中正和圓滿綳撐,有意無意之間似松非松,然後萬念俱空,只有天地我在其中,此時身體內外氣機在運行中,混混蒙蒙,一片虛空和輕靈。正如拳譜歌訣所云:「混元一氣在吾光,始在陰陽未判前。」O,此

乃無極之象,道氣也。此時起勢練拳(包括初學入門及各種基礎訓練之功法),這叫「開天闢地分出陰陽」及四面八方。其訣云:「虛實動靜此中分,內外合一任曲伸。」此乃太極之象,道用也。

  對於斜肩吊背和一字線法的基礎訓練也有綱領性的要求,其訣云:「斜肩吊背真難看(難以看出之意),位置自然有高見。手足往來皆有定,有定猶貴能善變。善變無形亦無窮,無窮功夫在百練。」

  從嬰娃抱肋(胎含力功法)到周身法和五步七星的核心功法,要有內太極、外太極的修鍊過程。其內太極竅妙云:「內太極,呼吸氣。子午窟,先天地。升與降,開合閉。訶車靈,三寶聚。內成丹,仙道立。」外太極口訣是:「太陰形,偃月牙。三字訣,上下插。顛與倒,不離家。粗於此,亂如麻。」

  三盤九宮。所謂三盤即肩以上為上盤也稱天盤,胯以上至胸腹為中盤也稱人盤,胯以下至足為下盤也稱地盤。此三盤象徵天、地、人三才,三盤之中又各有其丹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所以又叫「三田相連為一貫」。上丹田藏神,其捶頭歌云:「眉稍眼角有情源,生死關頭轉瞬間」(此凝神睨視,一字線也)。中丹田蓄氣,其捶頭歌云:「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萬法通。」此運用金蟾吊氣之法調整呼吸也。下丹田藏精,其捶頭歌云:「靈明覺性力無邊,一粒金丹上指尖。」指氣運周身氣貫指尖,乃精氣神所至也。所以拳譜上講:「三才一貫,三田相連,內有真寶,內練為丹。」外用為捶,上丹田內隱「金蟾望月捶」,中丹田內藏「混元一捶」,下丹田內有「如意紫金捶」。拳譜又講:「太極門拳法專用稱砣勁,老牛筋力,最大者吸呼神光為也」。在太極定勢八法中把提頂吊襠放在首位,以示上承百會頂頭懸,下至會陰一線穿,才能立身中正,支撐八方。能吊襠才能裹腿護臀,能護臀才能練出臀收偃月三張弓的功力來。並能吐故納新(吐腹中之濁氣,納新鮮空氣),納氣於下丹田(也叫歸根復命)。註:人的呼吸不僅是口鼻,毛孔也能呼吸。所以叫「孔孔生春」,又叫「全體透空」。人還有內呼吸、胎鼻等。

  所謂九宮者,即每趟太極拳都有九種架子練習方法,象徵八卦加中宮,稱為九宮大路。其九種架子為:慢架子,八卦屬艮;快架子,八卦屬巽;松架子,八卦屬離;緊架子,八卦屬坎;輕架子,八卦屬坤;硬架子,八卦屬乾;方大架子,八卦屬震;圓小架子,八卦屬兌;中運架子屬中宮大通。此為九宮大路,其具體練法如下:

  舊時練拳,三盤之中分天盤、人盤、地盤練法,實際是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練法。並要求每打一趟架子時,此如講打高架子,從頭到尾都得打定架子,而且還要用繩子拉成水平線不準高也不準低。也就是說無論是高、中、低那一盤,都得按此標準去練。經過一段時間把三盤架子都打好了,再將高、中、低架子綜合演練。九種架子也是分九個層次去練,然後再將九種架子配合具體要求去練。最後再列出某一種架子進行單練、專練、單操、雙操、單殺、雙殺、及行門子等。

  猶龍太極四趟拳法(又叫四氣)為主要練法。首先要分六大程序。即:1、松、軟、慢;2、纏、繞、裹;3、松纏、軟繞、慢中裹;4、翻、絞、擰、纏;5、捻、擰、定;6、離奇閃轉、虛空靈巧。

  分述如下:一、開始要以松、軟、慢為主,此時練慢架子,松架子,輕架子,方大架子。為何以此四種架子練拳呢?因為慢架練遲,如懶搭衣法意遲遲,又形如抽絲,快了怕弄斷、慢了又抽不出,意在遲遲慢慢,連綿不斷。而輕架子練柔,其意是先柔軟而後極堅剛。而松架子練虛。太極拳訣講:「虛空靈巧乃真宗。」還有方大架練靜,舒展大方,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拳訣有云:「靜如山嶽,動似雷風」。靜極生動,動極生靜。互為其根,相輔相成。二、練纏、繞、裹時則以圓小 架子,緊架子為主。因為圓小架子主動,即一動無有一處不動。猶龍派太極的功法不但一動全動,而且各個部位都如安有不同角度的萬同節,不同角度一起動,要合要均。經過松、軟、慢的鍛練已去掉了不少稜角。要摩棱擦角,這就需要纏、繞、裹的具體操練。而緊架子主練實,意思是不但有纏有繞還有裹,裹就要裹緊、裹實、裹嚴。三、松纏、軟繞、慢中裹,是對上述功法的繼續延伸,將松、軟、慢與纏、繞、裹綜合起來練,並注重松中纏,軟中繞、慢中裹緊密配合與細膩之練法。四、對於翻、絞、擰、纏的練習,是在上述功法上的又一延伸、加強和升華,沒有這層基礎便練不出翻、絞、擰、纏內外堅固的內力和內勁來。沒有內力內勁的拳法,任你練的多好也是不能致用的。通過對翻絞擰纏的反覆訓練才會產生一動即纏(哪都纏),一發即彈(周身配合用哪彈哪)的功力和勁法。練到此時搓搓手、試試力(勁)必然要快,動作至疾(急)。所以這層功法的配合屬於「快架子」,同時快架子又是練「急」。值得注意的是「不急而速得真載,如此方稱太極拳」。五、捻、擰、定的練習方法,則應結合硬架子去練。硬架子其勁主剛,所謂「捻」,是捻動手指(即平時練拳運指法之一種),並且周身內外與口之開合都在旋轉而動,「擰」是螺旋而去並往裡鑽,往裡刃,要有滲透之力(即打透力)。「定」是百練從命,發落點正,是將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摩擦叫力和大氣盤旋聚成一點向外發放。練太極拳最基本的道是由圈組成,由大到小,由開展到緊湊,練到一定程序,則看不到明顯開展的大圈,和緊湊的小圈,而是極小的一點,正如拳訣所云:「極小之中藏神妙。外似無圈實有圈,大點盤旋人不曉」。

  關於「中定架子」,是三盤九宮九種架子,最難練而又必須得練的一種架子。因為氣勢中平,乃萬地之王,不但練拳如此,器械也是如此。在猶龍派太極之中有此專練之法,如中盤拳法歌講「中盤拳,端四平,鳳凰展翅顯奇能」。此是一趟拳法,由張鴻逵教師所傳,極為少見,較為神秘和保守。在拳架上屬於中平,要求三平。在此基礎上以九度角為基礎,再配合八法,臀收偃月,保持中正圓滿,緊湊綳撐,以雙抱拳旋身耐動,是圓形旋轉行門子之拳法的一種。全以各種身形步法手法進行練拳。

  以上所述乃九宮大路。

  六 離、奇、閃、轉和虛、空、靈,也是在三盤九宮練習熟練後而形成。猶龍派太極與他派太極的區別特點之一就是「離黏連隨」。即離著縫還黏著對方,以自身的身形步法(不離斜肩吊背腳踩一線),公轉自轉和自旋自轉體現出內外太極與天地之間遙相呼應。簡要來講,如:抽身換影,來無形跡,去我蹤影,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敵若打來叫其望空撲影直落陷井,我則是見影打影,見形打形,流星趕月決不放鬆。所以必須下苦功夫把離、奇、閃、轉和虛、空、靈三項練好。正如太極拳訣所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無堅不摧,所向無敵」。太極拳是講靈敏反應,「一羽不能加,蠅蚊不能落」即講此理。而且這種靈敏和反應並非指頭腦能力,而且身體各部都有靈敏反應。只有腦子有反應而身體不聽使喚是不行的。過去前輩們常說,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要給身上、拳腳上安上「眼睛」,其含義是非常深刻的。功夫是一層一層逐漸堆積而成,除上所講述的「三盤九宮」練法之外還要分明層次,繼續完成下列內容:即由招法之成熟漸悟懂勁,這需要說手、拆手、領手、喂手、架手(為練知勁聽勁)、聽手、動手、撤手等。這一系列功法必須連同身行步法真實操作一起進行才能完成。待到功夫純熟後才能進一步悟得懂勁,而後才能階及神明。太極拳訣講「一動一靜精神到」和「一陰一陽自有神」,及太極拳乃神功拳都講的是內在功夫。所以  說太極拳在內而不在外,那些只在外樣畫葫蘆者難得真功夫。

  另外太極拳練法還有三部玄妙即先慢(越慢越好,充實細而粗)、後快、快後復慢,也是先柔後剛,剛後復柔,柔後再剛……總而言之應是百鍊成鋼。除此之外還要把中正八剛十二柔,太極十三丹、太極十二形(八面熊拳內容)和秘傳中的各種「八不」練好。最後是將太極八法奇門拳、吊蟾功(天罡氣大力法)和內功及兵器練好。值得一提的是張鴻逵老師所傳的兵器都是「小毛錐」(筷子使用及訣法)、「子龍槍」(十三單趟)和「二十四式雙手大劍」,可惜的是有的都快忘掉了(學而不練有負師之罪過)。再有就是猶龍派太極的技擊之法全是離黏連隨,配合以「行門子」。所謂「行門子」是別具一格的,下面我就再把有關重要說明和練功及輔助功法簡要敘述一下。

  四、幾點說明

  我隨張鴻逵老師習猶龍太極多年,同時也學了不少李派和江南派太極拳法(以江南為多些),而當時在張師父身上我是分不出來的,認為都是猶龍太極。此事有張師父留下來的手跡和拳譜及一些具體練法為證。實際它們在練法上有的大同小異,有 的根本不一樣。但江南派太極無論是李派(指李瑞東所創編),還是猶龍,都是共同存在並佔有相當之成份。據張鴻逵老師講,當初裴遠臣不但傳授了司星三全部的猶龍太極拳術功法,而且還將以前所練之拳加以總結,並令其必須按猶龍太極的法度、綱領為核心去練,不能失其猶龍太極的原始原貌,所以歷代相傳都是和扣模子一樣不準有一點走樣,一走樣子就不是猶龍派了,失去原貌,不懂猶龍太極,便是糟踏了猶龍太極。另,司星三與李瑞東是師兄弟,在創編五星捶之時司星三不但是提議者而且是主要創編人之一,而且不管是先前和現在,凡知情的武林界人士及其門人們都知道 ,司星三的絕技是猶龍派太極拳法,而李瑞東的絕技是江南太極的八法齊門拳。筆者認為猶龍派太極拳與江南派太極拳在用法上都講究離黏連隨,這一點是不可以懷疑的實事,故按其血緣兩派都應屬於南派。司星三必然要將以前所學之精華和江南派太極與猶龍派太極溶在一起,而李瑞東與司星三既然是親師兄弟也決不會一點也不互相滲入。只不過各保持其各自打法而已。再有就是五星捶和猶龍都是四趟(猶龍龍四氣),雖然練法區別很大,但在套路順序上有些地方似乎非常接近。這一節進一步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拳與拳之間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張鴻逵老師故去後,我的李派太極拳法和江南派太極拳法是李派太極第三代嫡系傳人鄭炳章老師和張萬生師叔所傳,我不能埋沒每一位前輩,在打法上也不能混,李派就是李派,猶龍就是猶龍,江南也自然就是江南。但又必須將其所學溶為一體。這並不矛盾,只是派別打法不同而理是一個。還有就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分清初學、中練和高難度練法,一定要主次分明。有人學功夫專挑好的難練的學,結果層次不對,什麼也練不好,什麼也不是,還得從頭來。結果是,習拳容易改拳難,成了練藝之病。這叫好高鶩遠,欲速則不達。關於猶龍太極的練功程序和全部功法,此篇只是作了文字方面的介紹,以後將全面系統的人頭至尾文圖並茂詳細推出。猶龍太極的輔助功法即:披肩法、披衣法、抖繩法(抖小繩兩條)、摔拍汪(稱勁)、老牛筋(扯不開拉不斷勁力練習法)、抱杵法(形同撖欖,抱著打拳)、捏騰法、運指法、操指索法等。

猶龍派太極拳五步七星的練法 ——陳慶國 由正身雙抱拳,抱拳之手要在嘴前、胸前不停地滾動、捭搓;口之開合舌頭的曲伸捲動隨動靜之氣口而相應相隨。抱拳之手從正中向右斜旋立轉,同時右腳向左轉動45度(此時重心已落在轉動之右腳上),以腳跟為軸,腳趾內扣翹起旋轉而行,周身上下隨之而動。當抱拳之手至右肋、下腹之時(右腳早已踏實),左腿提膝拿腳邁踩於右腳尖前(腳尖仍需翹起內扣),並向右旋如倒丁之步,繼而雙抱拳行至胸前腹下,再往左肋腋下斜旋,同時鬆開雙手成欲搭(左)之勢。請注意此過渡勢,有斜肩吊背之勢。續而左腳內轉(往右),同時完成左搭右插之勢。搭至雙臂重疊之時,雙手雙臂,由肘互為作軸成相剪抱頭之勢,護頭偏向右斜上方看(要睨視),雙手心遙相而對,成「當中分峙如劍閣,頭上中峰似璇璣」之姿勢。在此勢基礎上,相剪、相抱、相挫、相往下拉。繼而還往下拉,右臂之手心朝上。當右肋拉到大腿根與腹部相接處之時,左手左臂反轉,手心朝下拉至左大腿根部,大有向上掀起之勢。由上勢上右腳,雙手雙臂同時向前、向上、向右上挫、上掀成右懶搭衣之勢。這一系列動作要同時進行,並要鎮頭領氣。到此完成了第一個懶搭衣的姿勢(定勢)。左勢的懶搭衣,由右勢的懶搭衣,隨勢而慢慢演變成右搭左插之勢。練法與右勢相同,只是姿勢相反,此是第二個懶搭衣。第三個懶搭衣,即第一個懶搭衣的練法。要說明的是順序、角度。如定勢八法站好(兩腳距離比肩窄,約一橫腳之寬)第一個懶搭衣在右45度斜角,第二個懶搭衣在左45度斜角,第三個懶搭衣則是取前兩個懶搭衣的中間,正前方位置。 承上勢;由懶搭衣(第三個右定勢)演練成環抱之狀;右手右臂在外,左手左臂在內,在右手大臂的肩頭裡側和腋窩之間,右腳在前。由此勢左手由右手大臂向上繞出至右肘時,雙手手心朝下,順勢向下、向前、橫向拉平;同時左腳上步。由上勢雙手拉平時,雙手手心朝上、朝內、朝胸斂至胸前。再由此勢雙手、雙肘劃立圈,聳動雙肩,提拿右腿右腳。承上勢,將兩手兩臂舉過頭頂,提拿之右腿右腳成欲蹬、欲踹、欲踩之勢。由此勢連手帶腳連身一同向前、向下——向地下撲按而去。此過渡之勢要一撲到地。當雙按掌撲到地之時(所謂撲到,手並不挨地,要差個一手指的距離即三到五厘米),右腳即左腳已跟至右腳並與其平行。此時由撲按之雙掌快要貼地面時,再翻手摟捧擎起。再慢慢連身擎起,斂到胸前。接著,再走第二個雙按。左面即第二個雙按與右面第一個雙按姿勢練法要求相同。到此時,五步七星已經練完,腳下即有七顆「北斗七星」的印跡。注意事項:以定勢八法為準則,升降、起伏、摺疊、轉換、要以臀收偃月三張弓為要求(即不要翻臀突臀),尾捛中正,並注意斜肩吊背、一字線法之配合,一切動作姿勢都在一式走完走整,要停未停之際連綿成下式,也就是太極所講究的「一定繼續不能停」。注意勁由內換,因為猶龍太極練法、步法與眾不同,從表面看不出重心在那,但練功人自己要十分清楚,左右前後及轉換之中的陰陽虛實變化。 重要說明:「五步七星和周身法」乃至以前所介紹的「斜肩吊背」、「一字線法」等各種練法,都是猶龍太極重要的練功方法,同時也是與其他各派太極拳的主要區別。恩手張鴻逵曾告訴我打拳時要心領神會,勤習默會,要用元神默會,這樣才能打出太極拳真正的「味」字的含意,即睨視凝神、氣運(潤)周身。打拳時的身形步法以及手指的曲伸、捻動要合著氣口即金蟾氣,「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妙法通」。要內外相通,天、地、人相通,內外合一,這樣打起拳來內氣外氣相銜接,氣團隨身形拳法而動,如氣團裹著;正如拳譜口訣所說:「混元一氣乃根宗」。附:懶搭衣練意要領訣: 世人不知懶搭衣,左搭右插曲中伸。搭中寓曲何人曉,曲中寓插知者稀。當中分峙如劍閣,頭上中峰似璇璣。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立根基。 雙按練意要領訣: 正身雙按神自然,五嶽肩齊斂胸前。撐襠坐胯輕提膝,肩膀聳動兩手舉。足趾蹺起腳頭平,手似捧物足兜泥。同時踩空向前撲,足跟落地雙掌撲。後腳輕移步前足,摟捧擎起似有無。

 

(三)

猶龍派太極拳法自武當山紫霄宮道師裴遠臣傳出以後,得其真傳者世代都是單傳獨授。我小時曾問過恩師張洪逵,什麼叫單傳獨授?張師說:"一個老師不管教了多少人,其中必挑選一個,背後單傳獨授、手口相教,只限師徒二人。叫做三口不傳,六耳不說。有時還得發誓升表。在表面上和大家練的是一樣的,而深奧及獨到之處別人是沒有的。"所以單憑模仿外形和意想猜測,任你多麼聰明,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東西。凡事都有利弊,猶龍太極鮮為人知,面臨失傳,此乃原因之一。"不傳有罪,濫傳也有罪。"今不畏天責,替天行道,願有德者得之,無德者失之。問心無愧,以求功德。蒼天有眼,善惡必應。

  猶龍太極不但自身功法拳理獨到,而且也同時符合於普遍的太極拳理。其養生與技擊是溶於猶龍太極自身功法和拳理之中的,同時也保持和體現了世代師師相傳、聖聖相授猶龍太極的原始面貌。即便是猶龍太極的諸多功法層次包括被裴遠臣點化的司星三以前所練之拳及功法,也必須按著猶龍太極原始面貌的拳理功法去打,不準任意改動。一經人為的改動,就失去了本來面目,就不是猶龍太極的。所以每代相傳都是要像扣模子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原始面貌的風格和韻味來,並且是從一開始的最初功法中就萌生著養生與技擊的兼顧。無論是每一個樁功,每一個拳架,及每一層功夫和拳法,都有具體的要求和切合實際的練法及作用。

  無極樁功 站樁前首先平心靜氣,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兩腳內扣,行同內八字,相距如肩寬(功法進展後應縮為一橫腳之寬),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兩腳微微彎曲,膝不過腳尖,臀部不超過腳後跟。注意,只有這些仍是遠遠不合法度的,必須有一個內外相應的正確功法。內家拳是著重於內在因素與外型姿勢相統一的,只有功法正確才能產生實際的練功效果。所以從一開始就必須從一點一滴做好"定勢八法",即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松肩、墜肘、撐膝、坐胯。要求細則如下:

  一、 提頂:提頂者,虛靈頂勁是也。可以有兩種比喻:一如頭頂上系有一線,升降起伏由它牽引,其勁要不松不緊;又如頭上頂者一物,怕掉下來之意。頭頂要正直,但不可有強硬之力。下顎微微內收,要不低不昂。神貫於頂,凝神睨視。鎮頭領氣要有輕靈之意。頭為六陽之首,周身百骸無不由頭統領,能提全身才謂之提頂。提頂要於吊襠相配合,成為垂直一線才能保持中正。

  二、 吊襠:吊襠者,襠要圓,兩股暗中用力,臀部前送,小腹要有上翻之勢(勿過大)即肛門與肚臍之間有相吸之 (勢)意。但不可用力、用意過大。頭頂百會要與襠下部會陰穴成為一垂直線相對。有時我們把提頂和吊襠放在一起講,為的是從整體把握,以達到"尾捛中正頂頭懸"。

  三、 含胸:心以上為胸。練內家拳胸部不可挺起,要內含下松,兩肩要微向前,內扣前合,要有披肩動作之配合(兩肘應松沉、提拔、外撐、內扣腕轉至手心向外,手指及掌有提插之意之勢)。能含胸才能以心運氣,氣運(潤)周身。

  四、 拔背:能含胸才能拔背,能拔背力從脊發。兩肩之中(上部)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拳家多稱"玉樹掛寶衣"),但不可低頭貓腰、燕拔脖。松活其肩謂之拔背。

  五、 松肩:能松肩,氣貫於肘到手。用意和氣將兩肩鬆開,一般來講要做三次披肩運動,即氣由腳下上行至後背、脊骨、兩肩,同時向內向前的環扣動作後,氣往下行再沉至腳底。雖(內)動猶靜謂之松肩。

  六、 墜肘:以心運氣,氣運身,氣行兩肘,同時做手隨腕轉,往來莫教空翻的纏絲動作。肘尖外撩、內扣、下沉,兩腕滾動,兩手提插謂之墜肘。

  七、 撐膝:胯往前送,兩膝著力,先向外開胯再吸胯圓襠,保持住一定的法度再向外、向下綳撐而下,並有向下之跪力(並非真跪)。將此意此氣此力送到腳底,空懸湧泉,十趾抓地,兩腳掌外緣踏實於地,腳心空懸成內八字,兩腳間距離最好是由一肩寬練到縮為一橫腳之寬。

  八、 坐胯:坐胯必須尾捛中正,不準前俯後仰,左斜右歪,更不準向前突臀。脊骨下部向前托起丹田,小腹微微上翻,謂之尾捛中正,謂之弓把。使氣下沉不使上浮。打個比方:自行車的老式坤車,車把高座子矮,兩手扶把,身體坐在座子上,保持中正自然。這樣有助理解體會坐胯。

  再說說人體四梢:

  發為血梢。虛靈頂勁,鎮頭領氣,練功發勁,養生技擊,都離不開挑血梢。

  舌為肉梢。又為舌稍。舌卷氣降,發聲平仄,舌之轉動皆通五臟,手之捻動,拳法動作,全離不開舌頭的配合。喉中納氣,舌動攪海,金蟾開口,調動真氣調其腎氣,叫腎水上行與腹內鼓盪,通其竅妙都離不開挑起肉梢(舌)。

  牙為骨梢。不是合上牙齒就算了事。前面講了,口之開合舌是要動的,而牙也是要動的,咬牙鼓目是秘傳八法之一。總之挑好練好骨稍,與養生和技擊都是有益的。 指甲為筋梢。內家拳虎口圓撐,五指通風,行拳練功多為以大指、食指領氣發功。五指之中皆有訣法,拳法無訣不靈。指示內外關竅,全憑口傳心授。指頭靈,其本身就是養生。用於技擊則鷹拿,虎抓(虎撲),拳家多謂:能挨一拳,不挨一掌。能挨一掌,不挨一指。太極雖言"拳"法,實際上指、掌居多,且尤為重要,號稱"十指運行手有訣"。

  按以上的八法、四稍所要求的認真去做,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養生無極樁,同時也是一個中體圓滿、支撐八方,萌生技擊效果,為技擊樁打下良好基礎的技擊無極樁。關鍵在於功法姿勢正確無誤,這樣才能上氣快,於養生技擊效果顯著,為以後的各層功法無疑打下良好的開端。用於養生,按以上各項要求做好,氣沉丹田,在有意無意之間,總之氣越往下沉越好。對於呼吸的氣和內氣之運行,應任其自然,勿忘勿助。在保持功法要求和姿勢正確的前提下,全部松下來靜下來。得法後,主要是自己調度好自己。用於養生,松的成份多一些。作者本人曾用此樁治癒了一些病症。有些練功出偏的人幾年未好,只站了一會兒樁就好了,關鍵是能調氣順氣。 如果用於技擊要加強各項要求,無論是想用此樁養生,還是技擊,只是在調節角度、法度上變換一些具體要求而已。而且是保持中正安舒,能支持八方的均衡間架,無論是上下左右,內外前後都要有帶有內功內力的纏絲勁來。力是固有的,勁是練出來的。這好比鐵是硬的,通過百鍊,才能成鋼。先極柔軟,而後極堅剛,是練出來的。方法得當,功夫練久了自然而然會出現混元之力。首先來講,姿勢角度得法,正確,加之得氣快,會很快得到自然的反抗外來之力的。這種自然反抗,不是單向力的反抗,是從前後左右上下都有此自然之力的反抗。再加深訓練,會產生混元之力。什麼叫混元之力?作者認為就是縱橫交錯,如古樹之根盤根錯結。又如許多根鋼絲各自都擰成彈簧,又將這些彈簧互相交織在一起,自然會產生全方位的彈簧之力。所以猶龍太極練到高層次是一動就纏,一發即彈。這一切都是由松、軟、慢,到纏、繞、裹,及捻擰,是一步一步進展而來的。內家拳法是通大道的,有形有象皆是假,無行無象才是真。無形無象盡浩然。要以養吾浩然之氣為宗旨,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開始練的無極樁,和後來有了功夫再站無極樁是絕然不同的。前者是以有極返無極,是個艱難過程,而後者是過程的完成,歸於無極。 無極歌曰:"混元一氣在吾先,始在陰陽未判前。須向規中尋大道,洞明此理入玄關。" 說明:猶龍太極的各種樁法,包括周身法和天罡大力法(實際是一種釣蟾氣、五雷訣 五指蟾之法),都是從無到有,從大動到小動,到不動;從外動到內動,到不動。調息運氣過程,也是胎息過程。這一切都包涵著養生與技擊。並加強了內氣的周身運行,起到了祛病延年的健身作用。猶龍太極的練法是由靜到動,又由動到靜,靜極必動。張洪逵老師說,張三丰祖師高就高在於極靜之中鑽究出來的動。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五傳至三豐。師祖為隱仙派,言其深隱莫測如龍,故又稱猶龍派。裴遠臣傳司星三,自言是武當紫霄宮道士,是張三丰的弟子。裴是清朝人,與張祖相隔年代甚遠,這或許是"言祖不言師"之故,或者是他有駐顏之術也可未知。此拳原名為"隱仙羽化猶龍派嫡傳正宗太極拳"。張師還說,內家拳有兩派,一為鐵蟾派,主剛硬(這裡暫不談門戶);一為金蟾派,即我們練的這一派太極拳,主要是練氣的,所以猶龍太極有外太極、內太極,和真太極之說法。有行釣蟾氣的周身法與五步七星法,蟾戲金錢的雙按法,又有內天罡、外天罡氣采懸天氣法。總之這些功法對於養生和技擊都是起著重大作用的必修功法。

  任何拳法、功夫都離不開基本功、離不開真氣的運行。內家拳法尤以為重。所以無極樁法,七星樁法(分定步活步)、斜肩吊背一字線法,乃至五步七星周身法的核心功法極為重要。功法是分層次和順序的。無極樁在開始為基礎功法,練到後來是高級功法。從無到有產生許多內外變化。定步七星樁法在無極樁(定勢八法和挑四稍)的基礎上,增強了上下肢運動和臀收偃月三張弓及拆疊法的練習。活步七星樁初步體現了斜肩吊背和腳踩一線,一步一格的進一步訓練,重點在於分清單輕單重,提腳拿腿下踩內扣的擰轉,與斜肩吊背旋腰吸胯周身配合。其注重點是得法得氣,尾閭中飛(即合持百會穴與會陰穴的垂直)。升降起伏也好,斜肩吊背也好,不準突臀(反臀厥屁股)。不收臀則氣機不通,必前失頭,與養生不利,也練不出偃月形的三弓之力來(即兩手一弓,脊背一弓,兩腿一弓),與技擊不利。凡摺疊處(時)不準一下疊死,無反彈力和靈活性,與養生技擊都無益外。總而言之,要圓滿綳撐,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伸撥對環(猶龍太極無論何角度之圍是講對環的0)。這主要是加強基礎訓練以立根基。

  以上功法純熟後,要更深一步的加強"斜肩吊背"和"一字線法"一系列的重點訓練。其法甚多,就其重點有:進退、縱橫、里圈、外旋、升降盤旋、展轉反側等。其形(行)不急而速,處處體現了斜南(斜肩同時),調比(吊背轉換),鹿伏、鶴行的猶龍太極的特有身形步法。其注重點是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也可稱運神)。在氣遍周身無滯處的前提下體現了絲橫交錯,翻絞擰纏和各種纏絲勁圈法,並且是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同時運轉,如同身體各部位能動處都安有萬向關節。從而加深內氣的運行,使內臟相互摩擦,叫力叫氣(實是大氣盤旋),並使筋骨皮肉包括身體各部肌體得到大幅度的鍛練,使得身體上下四肢連同腰胯都能緊密配合,靈活一致。腳踩一線的擰旋扣轉,提腳拿膝,不同於一般的抬腿邁步,要如同手臂一樣,拿起放下,並有踩空步,踏中宮(即踏洪門是也),顯足現真言之練法。提膝抬腿帶有鋒芒,隨發隨收帶有殺機。正如拳訣所說:"兩腳出沒如兵器"。此法於養生技擊及後面功法都甚為重要。

  周身法與五步七星則更加重要。無論何時何地,在練拳行功之時面向北斗七星勺柄所指方向(生氣之源),採取的是玄天上帝虛空之真氣,在練功之先,"默誦如意神珠"(歌訣),能通神明大覺。又有太極接靈術(咒語)。猶龍太極屬道教功法,而道家功法的根基是按時採取天地正氣,要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時,時中調息。一年之中四時八節:冬至、夏至、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二至二分為主,四立為輔,人體脊骨二十四節,與一年中的二十四氣相呼應。功夫正確得法,事半功倍,收效特大。正如太極拳所說:"乾坤有定位,日月互相纏。冬夏二至處,升降緊相連。太極之主宰,一息是真詮"。(主要還要調息)。如果站樁,可取周身法中的中上架、中平架諸勢之一,要求與七星樁接近。太極拳首重養生,關鍵是變換調節內外法度與外形角度,與內氣相結合,即可用於養生,也可用於技擊。周身法是無極樁、七星樁的延伸和加強,從一開始的預備式就進一步強調要求了無極樁法。

  定勢八法,尤須站好。披肩三次,四稍要挑。一臉正氣,排除干擾。臀收偃月,三弓掌好。凝神睨視,泥塑木雕。氣運周身,無微不到。法勢未動,氣已先行。其具體操法是:左右側履,掌要平繞。這是對手三陰手三陽的行氣練法。接下來是繞至胸前,掌按指翹。上提下按,雙手捧撩。上提下按實際是氣血的一升一降,即一"周天"。掌按指翹的捧撩動作是掌心吐力,力達指間,而且陰陽兩脈得到鍛煉。斜旋柔轉的弧形動作是陰陽互為其根。到雙手疊好,抱腹對竅時,實際上又過了一"周天"。掌往橫拉,手背貼腰完成了帶脈的運行。弓身下勢(經過環跳等穴)至膝,有提插對竅的運提轉腕的動作。順勢而下(至腳底外緣),足外邊的雙手直到腳內邊,再由腳而腿,由襠而膝慢慢升起。兩手背相貼提撥吊起,再翻手轉腕,再蹲身抱履……這一起一落的動作內外全練,從而三陰三陽得到氣血鍛練。兩手由下丹田變成手背相吸,沿胸中線一直上提,直到頭頂前上方,再翻掌滾腰,成為提撥吊起姿勢。實為釣蟾收氣的具體體現。繼而又如一灘稀泥慢慢蹲身運弓之勢,蹲到底,再將兩手摟回到海底(會陰穴),這就是海底釣金蟾。"金蟾"實際就是腎水。再將手連同身體慢慢升起至小腹下丹田,胸之中丹田。這就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從頭至腳是為乾坤運轉,也可稱交媾。總而言之,周身法以不同的操練手法和功架形勢,其升降摺疊往返數次,姿勢繁多,但都離不開大小周天和奇經八脈的真氣運行,於養生技擊極為重要。同時也是一種內外統一,動靜結合的行氣功夫。因練法較難,最好是由老師先看著,手口相傳進行練習。主要是氣息與動作配合的問題,拆疊起伏的,弄不好容易擊偏。

  關於五步七星,實際是下踩五步,上隨七星北斗,也稱天罡。星隨斗轉又稱之為天之核心,還稱作天盤。所以猶龍太極的五步七星為本拳的核心功法。天地人為三才,習武練拳亦有三盤:肩以上至頭為上盤,又稱天盤。五步七星是由三個懶搭衣和兩個雙按所組成,都是注重天盤的修鍊。(實際上三盤是連續一致,缺一不可的)。肩以下胯以上,連同胸腹為中盤,又稱人盤。胯以下至足,為下盤,又稱地盤(也包括低架子)。尤其是五步七星的兩個雙按,重點突擊了三盤皆通的練法。我以前介紹的無極樁,七星樁、斜肩吊背一字線法是基礎功法,周身法與五步七星是猶龍太極的核心功法,是好拳。即使是猶龍太極的全部功法也離不開這基礎和母拳。離不開三田相連(上、中、下三個丹田),三才一貫。內有真寶,內練為丹(養生),外練為捶(技擊)。

  三丹田之中由下丹田煉起,下丹田捶頭,乃海底金蟾,水中金也。由黃庭龠鼓盪而生。內有如意紫金捶,乃精氣神也。

  中丹田:內藏混元一氣捶,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妙法通,混元一氣乃根宗。

  上丹田捶頭乃九轉金丹靈光電力也。由日月星光,日月威力而生。故太極門拳法專用稱砣勁,老年筋力。最大者呼吸神光也,由父母生身之前,一點靈光從先天帶來,之良知享能也,非從後天人慾所生也。此即丹經所言之元神。以我派言之,乃法身之獨一無二之真神也。

  三個丹田不離金蟾,三才一貫不離天盤。實際是金蟾收氣法。氣采於玄天,星移斗轉,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北斗七星在空中出現不同的方位,並能因斗柄所指方向來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從而分成四季、又叫四時。

  猶龍太極主體拳法共分四趟。四趟拳法名曰四氣,按春、夏、秋、冬排列。其第一趟和第二趟都是單鞭起勢,而第三、第四趟則都是雲手開勢。只是各趟的單鞭雲手練法不同,第一趟的單鞭是"一目單鞭分布左右",第二趟的單鞭是"單鞭按掌橫跨步",第三趟的雲手是"左右雲手似挎籃",第四趟的雲手是"雲手三現龍探爪"。四趟拳法各有講法和重點練習。第一趟四季屬春,是功夫拳,重點練法是:風擺荷葉,懷抱琵琶蛇盤,犀牛望月,摟膝拗步,捨身懶搭衣和摺疊法。第二趟四季屬夏,是手法拳。重點練法有:控馬掌,七星掌,金剛亮背,豹虎爬山,左右臂山,肘底捶,側捻肱(即側攆猴),龍探爪雙抱拳。第三趟四季屬秋,是腿法拳。重點練法有:分腳、蹬腳、踢腳,狸貓抓鼠,十字指腳 ,斜旋(疊步)揉進,下式問心,下勢雀地龍,野馬分鬃,陰陽掌。第四趟四季屬冬,是身形法拳。全部練法是重點,配合手、眼、身、法、步,著眼於"法"字的練習。

  周身法與五步七星練法也不是一種,可單練、專練,也可以以套路連貫而練。

  內家拳法主要是鍊氣、調息,最難者要算養氣。前輩們常說:"鍊氣容易養氣難"。所以練氣、調氣、養氣都不能忽視。在練拳行功之時,手指之捻動,腹內之鼓盪,及周身上下動作的轉承開合,起伏拆疊、盤旋,都要與口之契合,舌頭之轉動喉中納氣相吻合。這就叫"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妙法通。"舌訣有云:"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潤(運),海底醍醐滴滴涼。"要真正懂得練功順序和層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不可本末倒置,好高鶩遠。撥苗助長、欲速則不達,以致擊偏。養生不得,反而危害了身體健康。所以要正視練功順序,方法得當、科學。認真練拳練功。

  鍊氣、養氣全在於調息。張三丰真人有云:"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度陰蹺之息與心中之氣相會於神凝氣穴之中也。"拳譜又云:"欲修大道,收斂心神或動或靜,一陽一陰。勤習默會,葆合天真。勻勻調息,慢慢是根。真常應物,妙能有因。"真息靜,蓋因外緣俱動時能靜,功夫在平日練習必先靜坐,正心誠意,其意唯求安閑自在,隨意所適,隨神所往,不可勉強,乃合天真也。手交接應物之時,親人臨敵之先,喜怒哀樂不能憾其天君,憂患榮辱不能拂其性志,強敵在前不能動其心氣。則察其形也,見表之里含其勢也,知彼剛柔、虛實而避之泄之,乘其一息之間送其去也。以之補之,我一息之應,雖無求勝而勝在其中矣。

 

(四)

  猶龍太極的養生技擊全都溶於拳理功法和拳架之中,說手、拆手是共用著懂勁的一個過程,說手、拆手是由教師將所練之法用於實踐單招單勢,並作以示範和具體說明。簡要地說,是變化角度合以內氣功的運用。除此之外還有喂手、領手。學生使用的不準確不對,要經教師領到一定的位置角度,因此便叫領手。學生剛使手法,當老師的還不能截,截回去猶使不出來,不敢使了。當老師的還得喂手。架手是學生給教師架著。還有聽手、動手,聽是聽勁,也叫"說話"。即兩手臂相貼。此是初始猶龍太極,講離黏隨。真動起來不搭手,不挨著(不說話)。但必須有這個過程,懂這個過程。動手是在此基礎上找個角度(雙方都找自己合適角度)無"取攏成套"的對打,是真有真使,只是點到而止,或打問勁不要互相傷害。但有時也很激烈。一般情況下是同門師弟之間,或由老師看著,也起著避免誤傷的作用。還有閃手,實際是散手的意思。閃手是在動手的基礎上延伸而來,是真殺實砍訓練,可稱得上是反擊,但仍不算完善,還有"行門子"。

  猶龍太極拳除已經介紹的功法外,在養生方面,除站各種樁功,還有靜坐。

  在技擊方面,除已介紹的功法,還有"行門子"。"行門"猶龍太極的獨特練法。張鴻逵老師說,不會、不懂"行門子",就是不會伸手,不會邁步,而且不準接手,要以肘和肩及身法接手。並告訴我"行門子"是別家沒有的,不準外露。

  "行門子",不是一般的比試,也不是戲劇舞台上走行門,邁過步。這裡所行之"門子"乃是指每進退、開合、縱橫、曲伸、往來,都是一片神行。手眼身法步美不勝收,鍛煉起來只覺得神力氣通太空。所謂種行,即精、氣、神與天地自然混為一體,一氣流通,一動皆動,無人無我。行起拳來,時如花樣滑水,縱橫交錯。旋轉自如,優美大方;時如風盪古標,迴環卷旋,龍吟虎嘯,氣勢磅礴。總之如水中游魚,穿梭自如,不受任何陰力。

 

  師有訓:

  一要心清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運行,始終暢通不能停。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若問大用緣何得,表裡精細無不到。

  有些練太極的人,很不注重喉頭。猶龍太極不但極為重視,還有專門的訓練要求,這就叫"鳥抵翅"。鳥抵翅是鳥用啄刷梳胸前左右的羽毛。仿效這一動作,可以使頭頸飛直,喉頭不突出。既有養生作用,還有護身作用。

  總而言之,"行門子"不是某招破某招,也不是找事單操雙操,打人;更不是頑命的拚殺,而是通過平時運用猶 龍太極的獨特要領訓練出來的特有的身形步法去迎人。這些身形步法主要體現在五行穿練、走奇踏水(太極講踏洪門),其中也有直中、變中、空中及力巧、力靈、力實的變換。其實是基於中正、八剛、十二柔的功底。

  "行門子"是形於外而神於內。如果僅求外形,那麼練的再好也只算得個中乘。因為上乘太極是要練出養生大益,而只有神於內遺照於形,方為形神兼備,有益養生。

  其實,傳統道門太極都有靜煉內丹的功夫,此步功夫為神行大法。猶龍太極對此亦有秘傳。訣曰:有形有象皆是假,無形無象才為真。清靜無為,空空洞洞。玲瓏剔透,萬丈光明。萬緣俱滅,一靈獨存。靜煉內丹過程,切莫追求功能,否則走火入魔,墜入鬼域。

  "行門子"是通過內與外、動與靜的兼練,使體內真氣與宇宙自然混元整體。它的"行"產氣化之行,氣化過程,體現在斜肩吊背和腳踩一線的整體運動,而不是單純的動胳膊動腿的四肢運動。是以身體玩耍四肢,而不是以四肢動搖身體。一行起來,是那個先天的神氣在內里起主導作用,所謂"勢未動,氣已先行"。不是以意領氣之初所練之功,要中正支撐八方,如古樹之盤根,似許多鋼絲橫交錯纏在一團,無處沒有彈力,並且處處勻稱。能在行門中運化五陰五陽,使陰陽無偏,方為妙手。

  "行門子",要將平時所練的一字線法和斜肩吊背進一步加強配合,即與鹿伏、鶴行緊密配合。鹿跑得快時,肚皮幾乎要挨著地面,故稱鹿伏;鶴行走時是提腿拿腳,高起高落,蹬踩而下,故稱鶴行。取此之形,合以內太極之氣,外太極之形,才真正是太極之四處著力,中間雷劈。乃真太極之象;處處不離中,處處不離空,處處不離合,行走"門"來會不自覺地自運自轉,前後、左右、上下、摺疊起伏,層伸吞吐,縱橫交錯,似有軌道循環不己。是隨心所欲,形神俱妙,而不是拘於規矩套路。即所謂"一動一靜精神到,氣遍周身不少滯"。可快可慢,可剛可柔,剛柔相濟,快慢相間。

 

  在此還須指出,學習"行門子"之前,必須先行學好《藝學綱領總論》和《藝學十二條目分注》。

  《藝學綱領總論》

  夫人之精神蘊於心,而注於目。由目散於四肢,達於百骸。必天君泰然,而後百體從命。故藝者口訣有雲"心為主帥眼為旗,開路先鋒手最宜;兩腳出沒如兵器,五營頭肩肝胯膝。身似陣圖與隊伍,步稱坐騎豈支離;若知號令由何起,法動聲隨貴及時"。

  《藝學十二條目分注》

  心運等,首坐鎮。(心貴靈穩,靈則遇勢能識,可以見機生情;穩則臨故不懼,可以逸待勞。)

  眼審察、首當前。(眼分正偏,正必直視,其神顯,而易奪,偏為睨視,凝而不眩也。)

  頭聚周身之勢。(前鑽後仰,旁擺下促,皆有點撞之法。)

  肩操變勢之權。(聳肩縱步,或坐步沉肩,急步轉肩,上搖肩閃步,帛肩掣步,其中亦有靠撞之法。)

  肘與肩通變化,須要聯貫。(盤肘避內,搐著挫肘,擁前挑上,疊肘蓋一,閘肘避下,勾肘避處,抽肘搗後。)

  手隨腕轉來往,莫教空翻。(甩、崩、豁、挫、撇、裂、搠、閘、勾、捋、帶、掃、劈、沉、滾、橫、擋、擁、靠、攄、掛、點、卡。)

  胯制勝於中間,未發宜含而不露。(撞跨、坐跨、摔跨、撩跨。)

  膝無敵於下部,即出必直而相連。(捉膝、擺膝、切膝、撞膝。)

  腳隨發而隨收,用不拘乎前後左中。(擺、撩、掃、撐、掛、邊、兜、句、點、踹、闖、漂、蹶、跺、彈、搏、攪、崩、掇。)

  身忽起而忽伏,不離乎進退盤旋。(抽身引法,捨身空法,閃身進法,抖身撣法,翻身打法。)

  步以舒已之技,層已之能,落處亦關分寸。(閃步、撇步、急步、坐步、止步、撤步、捆步、撞步、順步、拗步、跳步、偷步、顛步、撥步。) 聲以驚人之膽,奪人之氣,發時宜判後先。(先聲者乃詐進之法,如曹操伐吳,詐稱八十三萬也。後聲者,乃救急之法,如桓侯之喝當陽是也。)

猶龍派太極拳周身法不同於以前介紹的各種功法,是高級的氣功鍛煉方法。其勢嚴謹,又合著氣口(金蟾氣)而練。氣口既有嚴格的要求又要舒暢順達,起伏、摺疊、捻擰搓擦,架勢繁多,幅度很大,細微之處不可有點滴偏差。此功無人指導恐難以學會,有願意學者,我願親臨指導,我將手把手地教會。這樣我既不是私秘天寶,也不是濫傳、妄傳而妄洩天寶,因時、因地、因人而傳還是必要的。

以前介紹過「定勢八法、周身法、五步七星是整個套路的母拳」,即三個懶搭衣和兩個雙按,練後腳下出現七顆「北斗七星」(因為足跟著地,腳趾內扣,湧泉空懸,練起來左右旋轉,練功後地上留下了足的印跡)。如果是單獨練習五步七星,練到兩個雙按時就地慢慢起身收勢不收勢都行,但要站好定勢八法,由定勢八法向臀收偃月三張弓上要求,再打周身法。周身法要打四面,也就是四個方向各打一遍,以應四象,即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天體上的恆星,它們分布在四方(東南西北),著天不動所以周身法是定步、活練的一種動靜結合的行氣功夫。

「五步七星」加上四面周身法,這樣「七星」應「四象」,正好是天罡盤的一種功夫練法。

周身法與五步七星是猶龍派太極拳功夫的核心,本門拳利注重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究其原因;原來是研究內氣外氣離不開天、地、人相應。所以本門派有內天罡(咒)與外天罡(咒)之說。內天罡指人體自己,外天罡則指以著天不動的恆星為準,是與北斗七星聯繫在一起的。那裡的氣場很強很大,用之不完取之不盡,並且不受任何物質的阻隔,只要是北斗星斗柄所指之處即為生氣之源,因此練功採氣功效甚大,以本門派言之,則是采「玄天上帝虛空真炁」。此功法必須由老師口傳心授(單傳獨授)方能得到。五步七星的雙按即含此意。

周身法練意歌訣:

立如平準出天然,周身上下水一潭。憨憨厚厚如泥塑,恭恭敬敬心意專。參天拜地拜祖先,一絲不苟認的端。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全。四面八方中宮站,五行六合七星見。八卦九宮認真參,三田相連為一貫。前後左右成一線,渾身上下氣盤旋。升降摺疊勢要圓,九曲之珠節節穿。奇經八脈陽氣轉,螺旋環中圈連圈。子午卯酉在其間,天罡四象釣金蟾。練者若曉其中意,三七慧劍乃真傳。

操練法 預備式:

定勢八法,尤須站好。披肩三次,四梢要挑。一臉正氣,排除干擾。臀收偃月,三弓撐好。凝神睨視,泥塑木雕。氣運周身,無微不到。法勢未動,氣已先行。

 

周身法操練次序:

左右側搌,掌要平繞。繞至胸前,掌按指翹。上提下按,雙手捧撩。行至腦後,曲肘弓腰。貼腮而下,手背相交。順勢下行,雙手疊好。左外右內,抱腹對竅。掌往橫拉,腕轉指翹。繞至胯上,手背貼腰。弓身下勢,手圍膝繞。轉腕捻指,提插有竅。蹲身到底,腮肩膝奇。手搌足邊,此是外圈。內圈在里,續而內搌。有腳而腿,由襠而膝。順勢而升,手背相吸。提拔吊起,翻腕下垂。十指相對,下蹲抱搌。如灘稀泥,摟抱襠里。續往後插,兩手分擗。雙手兩腳,均要一齊。收斂回來,還在襠底。曲腕轉指,連身慢起。升至腹前,三盤轉環。環中有圈,雙手平端。徐徐捧出,如看金丹。怕人拿去,曲指旋腕。捲掖腹邊,填回丹田。手背相貼,立反指尖。上行腮邊,肘曲指彎。脊背撐圓,下拉分捲。行至腋下,各插兩邊。貼於脊背,向下伸延。連身蹲下,氣勢緩均。手至腳跟,返圈伏身。裹肩翻腕,手心朝天。大圈大攬,貼地劃圓。圈至正前,手背相連。變成平掌,拉到腳尖。伏身變掌,橫撐兩邊。雙手掌根,都在外面。順腳而轉,拉向後邊。拉至臀下,拔背提插。插至海底,十指相對。收臀欲站,兩臂撐圓。對拔拉長,兩手上揚。手背相接,掌根嚴貼。雙手合十,躬身施禮。肘貼腹底,貼腿挨膝。中平碾掌,抱拳守一。周身法勢,氣潤身體。四肢百骸,周流不息。松纏慢裹,捻擰軟繞。連綿不斷,謂之太極。天罡四象,三才合一。混圓真炁,盡收身里。

 

 

韜鈞太極工作室


推薦閱讀:

從陰陽角度分析樂嘉的性格色彩
tjboyue的【太極】2
原始太極十三勢
太極雜說 97
太極名家弓大鵬喜收新徒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