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和你親?一個寶貝這樣回答

孩子為什麼不和你親?一個寶貝這樣回答

  作者| 小游

  凱叔說

  kaishushuo

  我家當米媽也有這樣的糾結。

  孩子大了,

  每天催作業的是她;

  逼著孩子洗澡的是她;

  從被窩裡把孩子拉出來的是她……

  回家給孩子講故事的是我;

  出差往回帶禮物的是我;

  偶爾早回家和孩子滾在一起的是我……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和我「親」。

  但你能想像我每天在兩個女兒與孩兒她媽的醋意間遊走是什麼感覺么?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顆玻璃心,常常會追著孩子討要一個心目中NO.1的位置。

  如,我們會擔心孩子跟對方太好,而跟自己不夠好;

  如,我們明知不恰當,卻仍會有意無意地問一問孩子「爸爸和媽媽,你最喜歡誰呀?」、「如果爸爸和媽媽同時掉進水裡,你想先救誰?」之類的問題。

  面對父母的無理取鬧,孩子是怎麼應對的?

  外國一家電視台曾做過這樣一個街頭隨機採訪,採訪對象是大都是學齡前小孩子們,採訪的問題是:「爸爸或媽媽你最愛誰?」通常,小一些的孩子的答案都會是媽媽。

  大一些的孩子呢,為了不得罪父母中的任意一方,通常會回答「都喜歡。」但若採訪者變換一個提問方式,諸如,「天空中砸下來一個冰箱,你希望誰能躲開?爸爸還是媽媽?」孩子通常都會回答「媽媽。」

  聽到這樣的回答,母親的心裡一定是美滋滋的。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可能會傷心了,因為針對6~12歲孩子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普遍存在親近父親而厭煩母親的傾向。

  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我現在正面臨著被孩子嫌棄的問題

  隨著閨女逐漸長大,我發現她跟爸爸越發親昵,對待我呢,則是橫挑眉毛豎挑眼,「媽媽,這麼簡單的小人你都不會畫,你看看人家老爸的手藝多好,那麼難的飛機都拼好了。」「媽媽,你做的飯沒有爸爸做的好吃。」「老爸給我講《西遊記》,媽媽講的一點也不精彩。」

  而且父女倆還有了小秘密,沒事爺倆就嘀嘀咕咕說悄悄話,我假裝不經意地路過,小傢伙趕緊大喊,「媽媽停,我和爸爸講秘密,你不能聽。」每每聽到這句話,我的心就會碎一地。

  孩子爸得意得不得了:「你終於體會到我的感受了吧。我這是翻身農奴把歌唱,想當初孩子一出生,家裡的大床就沒我的份兒了。一歲之前是你趕我走,嫌我打呼嚕吵著孩子;孩子一歲之後,是小傢伙攆我:『爸爸,我要睡覺了,你去自己的床。』回想我那時候的心情啊,哇涼哇涼的。」

  一天實在沒忍住,抓住小傢伙,向她討要一個說法,「寶貝,你為啥跟老爸那麼好,都不喜歡媽媽了?」「因為媽媽老是說我,總讓我做這做那,還不讓我喝果汁;爸爸跟我一起,就總是給我撓痒痒、讓我騎大脖子,帶我出去玩,踢球跑步騎車,還給我買好吃的。不過,我還是最喜歡跟媽媽一起唱歌跳舞和畫畫,還要一起手拉手遛彎……」

  很明顯,在孩子心中,我不再是她的No.1,孩子變得跟老爸更親近了。

  為何會如此?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

  從個體發展來看,孩子一生中最少需要經歷三次分離,第一次是與媽媽身體的分離,第二次是與媽媽心理的分離,第三次是與家的分離。

  通常,孩子與媽媽的分離是發生在3~6歲階段。這之前,孩子更多從媽媽處獲得心理能量,有困難大都會撲向媽媽溫暖的懷抱,以尋求庇護;這之後一直到青春期左右的孩子,遭遇挫折,則更多願意從爸爸那裡獲得幫助和建議,並十分樂意在爸爸的鼓勵下勇敢去嘗試一番。

  另一方面,則跟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態度有關:

  媽媽從小就照顧孩子的一切瑣事,孩子的大事小事都一手抓、都需要想到,我們自身也習慣了這樣對待孩子。雖然,很多事孩子早已能夠自己獨立完成,做得很棒,但我們仍舊不放心,仍把他們當做小嬰兒,還想要包辦或指手畫腳。

  也正是因為我們這種事無巨細的關愛和親密無間的方式,與孩子渴望獨立、想要嘗試分離的願望相衝突,故而導致了孩子的有意或無意的反抗行為;

  而孩子爸呢,則會鼓勵孩子更多的探險,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甚至偶爾還會帶著孩子去試探媽媽限定的界限(如偷偷給孩子買飲料、讓孩子喝果汁等),也正因為如此,孩子爸輕鬆地獲得孩子的認同,成為孩子樂於親近的人。

  不難發現,誰能更好地關注到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並給予積極回應,誰就能得到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積極的回饋。這也正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智慧所在——「親密」和「有間」並行,在給孩子積極關愛的同時,還需要處理好與孩子的分離,讓孩子能離開父母走出去。

  學會放手,看著孩子離開,是父母的必修課之一。

  試想,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離沒有發生,會是怎樣的情況?

  我就接觸到這樣一個案例:

  孩子的父親因工作不得志,而養成了酗酒的習慣,酗酒又加劇了他在工作上的受挫和不如意。他將這股氣發泄到妻子和孩子身上,常常喝醉了就打罵孩子、訓斥妻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和媽媽結成了同盟,一起面對丈夫(爸爸)的打罵,互相療愈傷口,相互分享情感。

  生活中,這樣界限不清或者親子關係顛倒的情況不在少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一方面,夫妻關係以及親子關係是混亂的,妻子或丈夫無法從對方身上獲得支持,結果導致孩子被迫背負起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他在無形中扮演了丈夫的角色,替媽媽遮擋來自爸爸的責難和負面信息。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都未意識到孩子成長需要自己的空間和力量。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無法找到獨立的自己——他的一切都是依附於父母的,做什麼都會詢問媽媽意見,看父母臉色行事。這是很讓人悲傷的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光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與孩子分離,幫助孩子長成為獨立的個體。

  當然,養育孩子從來不是父母一方的責任,應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只有父母肩負其自己的責任並這樣做時,孩子才能真正從中受益。

  即使父母的養育方式和風格不一致,但這種差異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因為孩子能從中學到與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他能從多重依戀關係中獲得心理支持和能量,並彌補其他家庭成員教養方式的不足,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者:小游,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積木育兒」, ID:jingguanyuer,轉載已獲授權。

  --------End---------


推薦閱讀:

女人應該這樣活
銅錢陣風水用法,趕緊找,這樣擺: 驅邪 避凶 聚財!
生活不是只能這樣,還可以有很多樣
有錢人的別墅都有這樣的好風水,難怪越來越富有!

TAG:孩子 | 寶貝 | 這樣 | 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