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滿樓 | 覲見乾隆時,馬嘎爾尼究竟跪了沒有?

本       文       約      4200       字

閱       讀       需       要

9 min

覲見乾隆時,馬嘎爾尼跪了沒有 來自搜歷史 15:54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頻

1793年,大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嘎爾尼勛爵率代表團使華。這是當時世界上頭號強國,第一次試圖跟東方天朝建立外交關係,英國人帶著雄心勃勃的計劃而來,卻因覲見禮而鬧僵:清方要求他們按照外國使臣慣例,對乾隆皇帝三跪九叩,馬勛爵卻自尊心超強,硬是不肯跪,最終敗興而歸。

在當時,這是英國外交的挫敗,而半個世紀後,大清鴉片戰爭慘敗,這件舊事也被翻出來重新解讀,成了清朝愚昧自大的證據。

關於這些,我們都耳熟能詳了,而今天這裡要掰扯清楚的是一個細節:馬嘎爾尼見乾隆,究竟跪了沒有?

1、中英尬聊:No磕頭No一切

歷盡艱辛來到中國後,第一件令馬嘎爾尼不爽的事情是,中方官員把他們稱為「英吉利貢使」,也就是朝貢國派來的代表,而非平等國家的外交使節。英國人提出抗議,但抗議無效。

稱謂還是小事,當馬嘎爾尼使團來到京城後,遇到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磕頭。

馬嘎爾尼

這也讓中方官員很頭疼,要知道,其他國家的貢使和傳教士以前見大清皇帝,都是下跪的。但馬嘎爾尼堅稱,即使在英國國王面前,他也只是行單膝下跪禮,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會雙膝下跪。他聲稱,自己決不對別國君主施高過自己國君的禮節。

乾隆聽後,很不高興。不過,英國人不遠萬里而來,也就姑且恩准了馬嘎爾尼的單膝下跪。從形式上看,馬嘎爾尼似乎取得了勝利,但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次外交失敗的前兆已經初露端倪。

禮節問題看似細微,無關緊要,但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英國與天朝的衝突,已經在這一問題上展現無遺。

當時的乾隆並不在北京而是在熱河避暑,他要在壽辰慶典結束後才返回北京。為此,英國使團也被安排前往熱河參加慶典,以便乾隆接見。讓馬嘎爾尼感到失望的是,他們的到來並未引起乾隆的特別重視。在皇帝的眼中,這些人不過是給慶典增加些異國風味罷了。

萬壽節到來的那一天,在清廷接待官員的催促下,馬嘎爾尼和隨行人員於凌晨三點向皇宮出發。一片漆黑中,英國人走了近十里路,「隊伍亂成一片,一些狗、豬和驢竟混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了。」

四點後,身著禮服的英國人終於來到燈火輝煌的宮殿面前,他們的隊伍此時早已亂成一團。在這裡,上千名天朝官員、各國貢使和他們的僕役,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來。所幸的是,周圍尚看不清楚,倒沒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國人的狼狽。趁著這個間隙,英國人在燈籠的微弱燈光下趕忙整理衣裳,免得自己過於失態。

靜靜的等待中,天色漸亮,曙光乍現——皇帝來了!

熱河行宮,乾隆帝坐在16人抬著的轎子上

在司禮太監的號令下,全體人員呼喇喇地跪下,英國人也照樣做了,但只是單腿下跪。當大家叩頭時,英國人只是低下頭;大家抬起身子,英國人也抬起了頭。當大家又重新趴下時,英國人低頭;大家站起來時,他們也就站了起來。

多醒目的一群人!在乾隆的眼中,這群人是多麼無禮,其他人下跪叩頭時,他們居然比周圍的人高出許多!

隨後,馬嘎爾尼向乾隆呈遞了英王問候信,並奉上數只精美的西洋表作為禮品。皇帝回贈了馬嘎爾尼一件雕刻精美的如意。接著,副使斯當東上前向皇帝致禮,乾隆也贈給斯當東一塊與大使一樣的玉石。看到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後,乾隆將他召了過去,並解下身上的一隻黃色荷包送給了這可愛的異邦小友。小斯當東的反應很快,他當即用中文感謝了皇帝送的禮品,這讓乾隆頗感到有些意外。

乾隆接見小斯當東

覲見結束後,乾隆命和珅、福康安等大臣陪英國使團參觀熱河行宮。在看到園內放著數不盡的西洋玩具、掛鐘和地球儀後,英國人感到十分掃興,因為這些東西絕不比他們的禮品遜色。陪同馬嘎爾尼遊覽的官員還告訴他,比起圓明園內收藏的東西,這些西洋珍寶都算不了什麼。聽了這話,英國人一陣尷尬的沉默。

英國使團獻給乾隆的貢品

不過,英國人隨後扳回一局。馬嘎爾尼發現了一些英國製造的八音盒,福康安見他對此興趣盎然,於是傲慢地問:英國是否也有這些東西?但當他聽說這些東西就是從英國運來時,他也感到十分掃興。

在中國期間,天朝並沒有對英國使團進行特別優待。相反,因為禮節問題——英國人竟然不給皇上叩頭——而增加了乾隆對英國的惡感。這些遠道而來的英國人,根本沒有受到他們想像中的歡迎,相反,在表面的熱情和禮貌下,是天朝接待官員的極度厭煩和戒備,因為還有人因為禮節問題丟了官。

最終,英方提出的遣使、通商、減稅等問題,全被乾隆否掉,馬嘎爾尼使團的外交使命,徹底失敗。

以上,就是馬嘎爾尼使華的簡要過程。

2、英方記載:使節說沒跪,秘書說跪了

關於馬嘎爾尼使團究竟有無行下跪禮,各方記載不一,至今仍是疑案。

在當時的日記中,馬嘎爾尼對此一字未提,不過在之後所撰的《乾隆英使覲見記》中,他詳細地談到了這次的禮儀之爭。馬嘎爾尼在書中說,他當時表示,如果清廷非要堅持他向乾隆行三叩九拜之禮,則清廷也要派同等官職的大臣向英國國王和王后像行此大禮。最後,雙方折中為英使覲見時行單腿下跪禮。馬嘎爾尼還說,「行附庸國之禮,與待獨立國之禮不同。貴國必欲以中國禮節相強,敝使死也不奉教。」

副使斯當東記載了八月初十日乾隆在萬樹園接見英使的情形,其中云:「特使馬嘎爾尼……至寶座之旁拾級而上,單腿下跪,簡單致詞,呈書信於皇帝手中,皇帝親手接過,並不啟閱,隨手放在旁邊。」

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速寫乾隆肖像

小斯當東的記載則說:「我們早早就到了大殿,……接著,我們聽到莊嚴的音樂,隨著一聲令下,我們單膝下跪,俯首向地。我們與其他大員和王公大臣連續九次行這樣的禮,所不同的是他們雙膝跪地而且俯首觸地。……」

小斯當東當年13歲,他的記載不是那麼正式,但正因為如此,反而顯得生動形象。關於八月初十日的覲見,小斯當東是這樣說的,「(乾隆皇帝)坐在十六個人抬的金黃色轎子里,當他從我們面前經過時,我們單膝下跪並俯首向地。」

值得注意的是,細心的法國漢學家蓋廷傑發現,在後一段的「單膝下跪並俯首向地」一句中,最初的「觸地」被划去,而改成了「向地」。事後,法國漢學家蓋廷傑也不無揶揄地說:「這位馬嘎爾尼的侍童,在從未出版的日記中,以小學生的筆調和歪歪扭扭的字體,以他的童稚和天真,記下了英使與皇帝見面的情景。」

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所繪馬嘎爾尼謁見乾隆情景

小斯當東的日記和其父以及馬嘎爾尼的記載有著明顯的差別,而差別更大的是英國使團秘書溫德的說法,其在一份手稿中明確記載:「當皇帝陛下經過時,有人通知我們走出帳篷,讓我們在中國官員與韃靼王公對面排好隊伍,我們按當地方式施了禮,也就是說,跪地,叩頭九下。」作為補白的是,一位名叫安迪生的團員在事後記載說:「其時所行之禮,凡目睹者,皆嚴守秘密,疑其中必有不可告人之事也。」

3、中方記載:乾隆爺氣場太強,英國人當場跪了

對於馬嘎爾尼的來訪,中方的《清實錄》等官方書只說英吉利使臣行「慶賀禮」,並無其他具體說明。不過,在接待大臣和珅的報告中,則明確稱馬嘎爾尼使團在乾隆壽誕之日行的三叩九拜禮,其記載如下:

「臣等即令該貢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禮,畢。其應入座之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帶領該貢使於西邊二排之末,令其隨同叩頭入座。俟皇上進茶時,均於座次行一叩禮。」

朝鮮使者黃仁點也在回國的報告中提到當天的情景,曰:「咭利國俗稱紅毛國……昨年始入貢,而其人狀貌黃毛捲髮,醜惡獰悍,朝見之時,不知禮數。」由此可見,即使英使行中國禮,恐怕也不怎麼規範吧!

另外還有一個旁證,就是當時在場的軍機處章京管世銘曾寫了一首詩,曰:

「獻琛海外有遐邦,生梗朝儀野鹿腔;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

詩下,管世銘特別附註曰:「西洋英吉利國貢使不習跪拜,強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對,不覺雙跽俯伏。」意思是說,乾隆爺氣場太強了,這些英國貢使本來堅持只肯單膝下跪,但一見了乾隆,不自禁地就雙膝跪拜趴地上了。

嘉慶年間,英國阿美士德使團再次來華時,同樣因為禮儀問題發生衝突,嘉慶即說:「乾隆五十八年爾使臣行禮跪叩如儀,此次豈容改異?」這也算一個旁證。

由此或可推測,馬嘎爾尼使團在八月初十萬樹園招待會時行單膝跪地禮,而八月十三日乾隆壽誕時行的三叩九拜禮,而這種「三叩九拜禮」,又是被英國人改良的,這大概就是朝鮮使臣說的「不知禮數」吧。

對此,法國漢學家蓋廷傑也認為,事實的真相就是:「九屈膝,九鞠躬,這就是英國人用以替代三跪九叩的行禮方式,這也就是雙方用以打破禮儀問題僵局而一致同意的中西合璧的禮儀。」

4、不肯跪的英使,後來跪求做點買賣

事實上,乾隆對馬嘎爾尼使團在禮儀上不肯就範早有預判,其曾指示負責接待的欽差、長蘆鹽運使徵瑞,讓他話里話外透露給英國人,來天朝就得遵守天朝的規矩,別說是你區區使臣,就是外國國王來朝見,也一樣得三跪九叩。

乾隆還特別交代,聽說西洋人有用布扎腿的「國俗」,因此在開導時不妨說明,讓他們覲見時把布解開,以免耽誤下跪,跪完之後,再重新紮上不遲,這樣才能不讓大臣和其他國家的使者笑話你們不懂規矩。

然而,在反覆開導後,英國人仍不就範而只是做了適當的妥協而已,乾隆對此十分不滿,其表示:「似此妄自驕矜,朕意實為不愜!」

英國人所繪諷刺漫畫:乾隆接見馬噶爾尼

之後,乾隆在給大臣的密旨中指示:「朕於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無福承受恩典,同時即減其接待之禮,以示天朝體制。此駕馭外藩之道宜然!」

事實上,馬嘎爾尼在離開熱河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和乾隆見面,他們的外交請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黃色詔書的回應,僅此而已。如馬嘎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的:「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進北京時像乞丐;在那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像小偷。」

當年情景,躍然紙上。

經過數月的艱難跋涉後,英國使團終於見到了等待已久的「獅子」號與「印度斯坦」號,戰艦鳴禮炮十九響,迎接他們的歸來。但是,馬嘎爾尼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對他來說,這實在是一次極其失敗的出使。

事後,更有一段令人噴飯的小插曲。在陪同馬戛爾尼從北京南下杭州後,接待官員松筠向乾隆報告說,英國人哭求回國的時候仍從廣東走,並且乾隆曾經恩准他們回國時候買些茶葉絲綢,販回本國,但他們帶的銀子不多,所以跪求批准他們在寧波就地賣掉他們隨船的洋貨,以充貨款。

松筠在奏摺中對英國人貪圖貨利的描繪可謂活靈活現,什麼「淚隨言下」、「羞愧無地」、「免冠屈膝,喜溢於色」——形象到家了。乾隆接奏後,一面露出寬宏大量的微笑,一面用硃筆用力批道:「總不知足!」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里指出,要感知同一世界,必須屬於同一世界,也就是說要具備同樣的心理結構。然而,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狀況並非如此:兩者在對方眼裡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儀式在天朝皇帝眼裡純屬荒誕可笑——但英國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呢?

推薦閱讀:

群氓和眾神
從八字看你有沒有官運
【昨天被護的回答】關於小布希和特朗普在中國的形象
你所有正確的執著
從八字中看你能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妻子,對你一生有沒有幫助

TAG:沒有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