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走了:每個節目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2004年1月,一個新談話類節目《康熙來了》(以下簡稱《康熙》)在台灣中天電視台開播,當時沒有人知道,它能夠在以短命著稱的台灣綜藝節目名單中留多久。
2015年12月2日,《康熙來了》迎來最後一次錄像。在告別記者會上,蔡康永對小S說:「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女人」。
十二年過去。《康熙》來了。《康熙》走了。
一場殘酷又漫長的告別?
在這個跟紅頂白苟日新日日新的娛樂行業里,還有多少人關注一個已經不那麼紅的節目的離去呢?
還真不少。
10月16日下午,蔡康永突然在微博上發文說:「我要和《康熙來了》道別啦。我第一個當然是告訴小S,然後好好向節目老闆偉忠哥請辭。我說我想做些改變」。
小S隨後表示要共進退。期間,小S還微博發文稱又將錄製《康熙》,「自己捨不得睡,錄完就離結束的那天更近了」。
就連在SMG2016招商大會上,王偉忠也要突然說起這件事,「大家坐了一下午,也累了,我就簡單明了說一下『康熙』停播的原因……」大家都笑了,然後又沉默了。
「有笑淚、有陰晴,相伴一場,人來人往只是日常。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
一個綜藝時代,就此鳴鑼收場。
關於《康熙》停播的一切宏大意義,都是被賦予
關於《康熙》停播和台灣綜藝衰落的討論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可是《康熙》的離去,卻不必放置於台灣綜藝的大環境中審視,因為從出生時起,它就不是一檔真正完全屬於台灣的綜藝節目,它只是碰巧出生於整個島嶼之上,卻是屬於全體華人的。
在《康熙》之前,台灣綜藝從沒有出現如此開放性的雙主持人訪談類節目,在《康熙》成功之後,同類節目又一哄而上,但節目開開關關,通告藝人來來去去,有哪一個節目能夠最終留下來的?
當任何一個經典結束,我們總會習慣性地為這個經典找尋某種時代的象徵意義,比如以《康熙》停播隱喻台灣綜藝的整體衰落。其實,《康熙》只不過恰好見證了台灣綜藝在兩岸三地綜藝格局中的變化,甚至是台灣娛樂文化在華人文化中的起伏而已,《康熙來了》的停播,其實更多只能代表它自己。
那些關於《康熙》停播的意義 ,更多的是來自旁觀者的賦予,是一種他者賦予它的意義與想像。
《康熙》走了,因為《康熙》老了
殘酷地說,《康熙》的停播,原因無它:只因為《康熙》老了。
台灣綜藝壞境惡化,這當然是事實,可曾幾何時,《康熙》出生之時,不也正是台灣綜藝遭遇瓶頸之時。是誰為台灣綜藝殺出一條血路,開闢出一片新的天空呢?不正是《康熙》?
又有指網路節目分流了觀眾,製作費不斷減少,以致節目格局變小,變成通告藝人秀,這當然也是事實,可也並非所有節目都遭遇了網路節目衝擊,製作費下降背後,實則是金主對收視率和廣告效益的現實考量,它們不是《康熙》衰落之因,而恰恰是《康熙》衰落的結果。
萬物有消長,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康熙》也不例外,節目創意能力下降,觀眾出現審美疲勞,收視率逐漸下降,才是《康熙》最終告別真實的原因——沒有人這麼說,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不忍說,是全體華人的一種心照不宣。
在我看來,這才是《康熙來了》被熱愛的鐵證吧?所有人都不忍心說齣節目停播的真相,《康熙來了》是承載了多少愛才能做到?
屬於《康熙來了》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如果說《康熙》真有什麼宏大意義的話——第一次看《康熙》的時候,我還是個帥帥的正太,現在我坐公交車都要擔心有人給我讓座了——是的,我想說的是,它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與歲月,這個是真的。
有人說,《康熙》像是青年人望向外面世界的一面窗口,讓人看到華人世界裡名人的另一面。這麼說未免有點誇張,可是它的確讓一代人開了眼界。我想所有人第一次看到小S一屁股做到馬英九大腿上的時候都張大了嘴巴,原來綜藝節目還可以如此重口味,如此口無遮攔葷腥不忌少兒不宜,原來訪個談還可以這麼好玩!
可這也許恰恰是《康熙》由極盛逐漸轉衰的真正原因:啟蒙者總是難逃被時代拋棄的命運,即便你啟蒙的是一個時代的娛樂細胞。
當華人社會席捲入一場互聯網的娛樂化風暴中,當正統的宣教式電視節目從所有的熒幕上迅速消失,當所有人在時代面前迅速完成娛樂進化,當社會都已經完成了娛樂至死的重塑,當所有的經典都被顛覆,所有的規矩都被玩壞,以前被我們仰望、讓我們開眼界的《康熙》被放入新的標準下觀照,最終被發現當年的經典也不過如此。
從文化意義上說,這就是《康熙》該告別的時候了。屬於《康熙》的時代,終究還是過去了。
沒有了「康」,哪還會有「熙」呢?
蔡康永說,沒有想到《康熙》會關掉,他以為小S能夠繼續把節目做下去。其實全世界或許只有他會這麼想吧!
一直以來,小S就是節目中那個拚命得分的超級鋒霸,可是小S 得以肆意發揮,恰恰是有蔡康永這個超級後衛穩定全場,這樣的《康熙》,是因為蔡康永和徐熙娣兩個人才會存在。少了「康」,哪還會有「熙」呢?
蔡康永離去後,除了拍攝自己的電影,還將繼續加盟《奇葩說》,這當然會再度被解讀為台灣綜藝離島的新佐證。
其實無需賦予康永離去這樣的意義,個人的進退,首先關乎的還是個體自身。殘酷地說,如果《康熙》還是當年如日中天的《康熙》,康永會走嗎?可是都活在現實中的我們,誰又不會計算?
又有誰忍心責怪,睿智超脫如蔡康永,也會有人生的得失利益考量?
每個節目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其實誰的生命能不經歷告別呢?蔡康永和徐熙娣告別了他們的節目,我們告別了《康熙》。
誰在經歷離別的時候,不會在心裡大吼一聲:我永遠不會忘記你。然後,那些我們心中發誓要一生銘記的東西,有多少已經被我們遺忘了?可這就是人生。沒有人可以把所有半路下車離開我們的人和東西記在心裡一輩子。
所以,即使是《康熙》,又能被我們記住多久?這個飛速向前的世界,已經來不及回味這些鄉愁般的感懷了,我們只能匆匆和結束的就此道別,然後各自隔著命運的幽暗之火,不可言說,又無話可說。
小S曾經聊起過《康熙》「大結局」:「如果這期節目只有我和康永哥還有漢典,會挺有趣。」可是最終請來的,卻是范冰冰與李晨這對情侶檔。錄製中,范冰冰李晨兩人身穿休閑裝,氣氛輕鬆,無意間也在秀恩愛。而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則哭成淚人。看來即使是大結局,終究也不是「康熙」所能決定的。一個節目出現,一個節目消失,一個人呱呱墜地,一個人歸於塵土。人各有命。節目也是這般。
《康熙》是華人共同的時間和記憶共同成就的。當年王偉忠設想中的「康熙本應成為一檔真正的泛華人文化標杆類節目」,是不是實現已經不再重要;請了哪些嘉賓,不重要;得過什麼獎,不重要——在結束時,這個節目曾經陪伴多少人的泡麵時光,才重要。
這個節目還在,是因為觀眾的記憶還在,當所有人都遺忘了這個節目的時候,《康熙來了》才會真正消失。
賈樟柯電影《山河故人》中有一首葉倩文的老歌《珍重》: 「他方天氣漸涼,前途或有白雪飛,假如能,不想別離你」。
可是這個世界上,有什麼要別離的東西,是我們可以留住的?
明年的這個時候,又還能有多少人會記得有個節目,它叫《康熙來了》?
一個人,一個節目 ,終究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推薦閱讀:
※《每日農經》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多彩中國》話是怎樣一檔節目?
※衛視生存法則:甭再糾結吃力不討好的季播綜藝,常態周播節目才是王道
※《 風雲雄霸天下》講的是什麼?
※兩天一夜裡面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