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華文化的瑰寶(上)

《詩經》—中華文化的瑰寶(上)

(2013-08-30)

 

逸 明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它最後編定成書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起初稱「詩」、「詩三百」,到了漢代才被捧為儒家經典,稱為《詩經》。

 

《詩經》分為三大部分,按音樂劃分。1、「風」,各地的土樂稱「風「,共有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15個國家的地方土樂、民歌計160篇,稱15國風;2、「雅」,有大雅、小雅,都是周王朝直接掌控的朝廷之音,計105篇;3、「頌」,宗廟祭歌,有周頌、魯頌、商頌,計40篇。它產生的地域相當廣闊,北自黃河,南至江淮流域。周王朝時有一種采詩制度,「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漢書?食貨志》)。另有一種獻詩制度,「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國語?周語》),頌詩和雅詩的很大部分就是公卿列士獻上去的。統治者們如此熱衷地收集詩歌,當然並不是出於對文學的愛好,而是一種現實的政治需要,「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藝文志》)。但他們沒有料到的是,當年只是出於社會功利目的收集起來並不顯眼的一首首詩歌彙編成書之後,展示給後世的卻是極其可貴的中華民族此一時期的社會歷史風貌、人文精神和文學價值,成為全民族的藝術瑰寶。

 

《詩經》藝術上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

《詩經》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它在書中呈現的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芸芸眾生的生活圖景和經驗感情世界。所描寫的我國西周數百年間的社會現實生活,人和自然界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舉凡王事、戰爭、農耕、狩獵、祭祀、喜慶、兄弟、宴樂、戀愛、婚嫁、災荒、悼亡、讚美、諷刺等等,各種喜恨哀怨,真實,生動,深刻,多姿多彩。人生百味,應有盡有。

《詩經》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它的語句以四言體為主,韻律平穩,雍容典雅,而且重章疊句,此種結構形式不僅可以反覆吟唱,深化主題,煊染氣氛,且可加深情感,使吟唱者的感情得到充分表達。後世五言、七言等各類詩體盛行,但四言的詩經體仍長用不衰,可見它的藝術魅力。

《詩經》還創造性地運用賦、比、興藝術手法。「賦」即直陳其事,包括敘事描寫,議論抒情;「比」即比喻;「興」即托物起興,先描寫自然界中的某些景物,從此聯想,引發作者的內心思想和感應,發之於詩。這是「詩經」的無名作者們在我國文學藝術方面的特大貢獻。

《詩經》語言簡練、形象、優美,生動準確地表現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徵,辭語中佳句名句甚多,讀之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自然,《詩經》給後世留下的精神財富遠不只是上述這些,它是一座藏品極其豐富的藝術寶庫,研讀《詩經》,深入寶庫,一定會得益非淺。下篇將選編《詩經》的若干佳句名句,與讀者分享。

 


推薦閱讀:

COVtab「我不是潘金蓮」所揭示的三對社會矛盾
日本人為何出奇討厭討厭韓國?
魯迅當時每月工資350塊大洋, 換成現在的人民幣你知道有多少錢嗎?
很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知道從何下手?
如何評價劉若英?

TAG:文化 | 中華 | 詩經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