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國際化了嗎? | 時空網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放出了挺震撼的預告片,這一點符合老謀子的風格,雖然這二年他在票房上不敵馮導,但說到電影的商業手法,他的團隊可是國內最先獲得這方面成功的,這一點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電影《英雄》從開機到最後的票房大勝。然而,在2011年的下半年,我們看國內的電影出現了一個統一的特點就是國內一流導演的電影都開始有洋面孔加盟了,和以前偶爾三流國外明星客串不同,現在幾乎都是好萊塢的一線大明星。

從《雪花秘扇》里的韓國妞和休·傑克曼,到現在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中的克里斯蒂安·貝爾,還有馮小剛馬上就要開的新片《溫故1942》正在接洽兩位好萊塢的大牌,雖然這還沒有確定具體的人名,但馮導在2億充足的資金支持和這二年的人氣背景下是不太可能找二流明星的。這些影片中雖然有的是有國外大影片公司作為投資方來拍攝的電影,有國外的明星也許更好理解。但在近來出現的新片中都有國外明星的加盟是不是代表著中國電影開始了國際化呢?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國內的電影市場確實已經達到了「國際化」的水準,標誌就是票房。即便在有和國外不一樣的審核等限制條件下,進入國內的電影也許會在檔期甚至內容上有所差別,但引進的幾乎都在賺錢,這一點進口片遠強於國產電影。於是,我們可以理解國產影片開始走「國際化」的路線也是情理之中,打國際化牌子吸引更好的票房,即便是在影片走不出國門也不重要,重點是票房。其次,影片本身要國際化中國的電影或說劇本是不是不可以廣為世界所接受?我們知道老謀子成名走的是「鄉土」或說「純中國」的路線:《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等這些電影都是以所謂中國味或說老外印象里的中國味來走進國際化的市場的。看近年來國產影片票房和口碑不錯的電影有哪些走了國門?《非誠勿擾》《讓子彈飛》《趙氏孤兒》還是大業片?不說遠了,同樣有漢文化底子的HK都不太認可國產影片,國外呢?春晚最火的小品放到HK大多數人表示看的不是太懂,類似中國化的產品出口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那句「文化的就是世界的」的話在這會怎麼就不靈了呢?除了土特產我們還能有別的嗎?比如科幻電影和其它?縱觀好萊塢大賺特賺的電影幾乎都是科幻類動作大片。高級製作技術和商業包裝滿足了全球觀眾的娛樂口味,如果說未來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那麼我們國產電影目前還只能在「文化」和「語言」上找出路。文化原本是最值得深挖的元素,不過一個沒有諷刺,沒有批判甚至不能隨便娛樂的的文化根本不是真正的文化。如果哪位導演能拍一個時下社會冷漠的時代文化的諷刺電影一定會受到追捧,不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上根本沒有出路,馮導和王朔的組合只能打打磨磨嘴皮子的牌,子彈飛行中隱晦的比喻和諷刺,能做到的僅此而已了。我一直希望的是國內的一流導演能出品一部像樣的科幻電影。但我知道這個幻想很難實現。看過昨天的「國外科幻美術」專題沒有?這就是對比,就好像一個沒有基礎工業的社會想要生產出飛機和大炮你覺得可能嗎?如果用金錢買來技術和材料最終只會流於表面而缺乏內涵,況且科幻同樣需要「沉澱」。對比國外的科幻文學數量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國外的科幻產業如此興盛,他們從上一世紀初就開始拍科幻電影,而至今中國的科幻電影也屈指可數。亂侃了一陣,還想說的還有不少比如還有走出國門的中國影星們。不過不打了,因為我只是想說,這些打著國際化包裝的電影為什麼提不起我觀看的慾望呢?
推薦閱讀:

胡星斗:告別謀略之國--文明中國之希望(仨元文化改良論壇錄音整理)_仨元國學教室_天涯部落...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稱骨算命法-中國人自己的命理學,出生那一刻決定你的命運(男女版)
中國客消費能力無敵 究竟帶動了哪些國家GDP?|中國遊客|消費能力|購物
為什麼漢堡王在中國市場火不起來?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國際 | 時空 | 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