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一場亡國悲劇的演出
關於 明王朝的滅亡,也許是這近十年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各方面的檢討據說已達到極為細緻的程度。明朝的滅亡比任何朝代最有爭議,也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段歷史。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懸崖之後無華夏,明朝之後無中國」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漢族建立的封建朝代,即承蒙元啟滿清的王朝。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到1644年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開創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十幾年來,大家都看膩了滿清辮子大戲,曾經在全國的各大媒體電視經常播放國,夏商時代,三國,唐漢等電視劇,還有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大清帝國,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著《宰相劉羅鍋》《金牙銀齒紀曉嵐》《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下江南》《宮》的第一走紅了,接著第二第三第四部,連續在湖南電視台播放,全國掀起了清朝熱,什麼阿哥阿瑪貝勒的,展示了大清帝國的強大和威望,爽歪歪!而大多數的國人卻忽視了距離我們最近的漢室朝代--朱明王朝!為什麼明朝在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有人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竟然是大明朝,國人一提到明朝就聯想到廠衛,太監掌握朝政大權,說明朝皇帝除了前幾個皇帝幾乎沒有幾個好東西,有蟋蟀皇帝,有玩木匠的,有將近三十年不上朝的,有為長生不老煉丹等,不少言論。當年毛澤東看了《明史》就生氣。其實也不以為然,歷史永遠是勝利者寫的,《明史》是清朝人寫的,也是中國二十四史中存在最多疑點的一部史。1644年中國出現了三個政權,明朝,清軍,大順政權,後來清軍入關佔領了北京紫禁城,開始對中國統治,但明朝的將領擁護明朝宗室在就南京稱帝史稱南明政權,這就是世界史上第一個在國家滅亡後反抗時間最長的隊伍長達38年,至於清朝為了穩固江山,篡改《明史》,在中國各個朝代里的統治者不會管史官,而滿清一朝為了收攏漢族人,改寫《明史》的真實性,《四庫全書》就是對中華的文化破壞和毀滅,抹黑了前朝,為了編寫明史將近花了百年時間,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完成,說朱元璋長個像外星人,明朝皇帝貪玩,而清朝皇帝各個有事勤政愛民,別忘了當年明太祖編寫《元史》只用了兩年時間,元朝編寫《宋史》兩三年時間,處心積慮,但是幾百年後,2006由廣東順德的一名公務員當年明月寫了《明朝那些事兒》,和湖南衛視播放的《大明王朝1566》等全國各大網路論壇,鐵血,明朝吧等掀起了明朝愛好者的熱議,明朝有那麼黑暗有那麼腐敗嗎,如果有那麼差,那麼大明軍隊維持了大明朝三百多年(到南明1683年),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有(天工開物)的著作,明朝後期中國的科技,思想,文化,等領域仍是世界前列,清朝有什麼最大的貢獻就是帶來了領土,奠定了現在的省份,但是清朝末年又被別人割地賠款,,算扯平了,清朝統治中國兩百多年,僅僅兩百多年中國落後了幾百年,而明朝差,明朝的皇帝個個都不是硬骨頭,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遷都北京把京都移到最危險的邊緣防守北元勢力入侵中國,崇禎皇帝更是守社稷,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死也要守社稷,最後跑到煤山(今景山公園)弔死,看看明朝的末代皇帝和清朝末代皇帝他們在死前說的話就知道了這種氣魄,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萬邦來朝,而大清呢,割地賠款,萬邦來操,大清帝國的百萬軍隊竟然打不過八國聯軍的幾千人,八國聯軍攻陷紫禁城,大清皇帝和家屬竟然串鼠而逃,而明朝皇帝誓死保衛國家,以身殉國,明朝皇帝被蒙古兵抓去,寧死不降,另立新君大打敗蒙古,一個戰死沙場,這就是最有骨氣的王朝,大明王朝,!如果現在有誰在明朝吧說清朝比明朝強大會挑起極大的爭議。這樣的話題不是挑起民族爭議,和民族團結,只是讓我們正視歷史,滿清和元蒙也是中華民族的成員,所以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最讓香港中文史學界的人懷疑。香港學界提議中國歷史教科書是否值得重新改寫?不然中國百年後仍是使用這個教材。
崇禎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五人墓碑記》,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制,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他的一生在不斷的為了國家奮鬥,也在不斷的與文臣集團對抗掙扎。而這批文臣,也是歷史上最無恥的文臣。他們毫不介意飛快的投降。李自成或者滿清都可以是主人,也都見識了他們的醜態。
在用人方面,崇禎啟用了好談邊事的袁崇煥。這件事可以說為明朝滅亡敲響了不幸的鐘聲。然而崇禎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不會知道袁崇煥會做出什麼事來。對於他來說,帝國留下太多渾身污點的臣子,他只能扒拉著選用了。
袁崇煥抗高第命使覺華島數萬軍民被殺。又兩次抗旨賣糧食給為後金帶路的蒙古部落。袁崇煥修築錦州,使明朝的財政不堪重負。而私殺毛文龍,又使後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繞路入塞。最終導致了後金兵臨北京城下的結局。
清乾隆時期,反清復明的聲音在民間仍然沒有停止消亡過。乾隆的御用文人編造出明朝殺袁崇煥是中了反間計的謠言,影響極廣。但真正的事實從來不怕辯論,這些年歷史研究已經有了揭開真相的呼聲。網路的普及使歷史研究不再是某些人為某些目的服務的專利。
但崇禎不一樣。先看看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是怎麼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詔》)李自成是在明朝統治下活不下去才鋌而走險,與崇禎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這段卻說的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連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庄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所以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了。這樣的國家接了手,已無機會可言。
即使是對明朝大肆污衊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下旨停江南織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頭鐵器。他把全部的內帑都用來充當軍餉,他寵愛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銀器都是銅鐵,萬年燈只有上面兩寸是油。(崇禎連宮裡的人蔘和器具都變賣了湊軍餉。
可憐這樣一位帝王,因為他的政治意義,而被扣上太多不屬於他的罪名。其中有一條就是,他有內帑數千萬銀子,他寧肯殉國也不肯花錢。造謠的人和謠言傳播的人各有各的目的,盲目相信的人懶得去思考,以獲得一種自己勝過古人的粗陋快感。
關於崇禎的著名謊言,還有他的「剛愎自用」和「生性多疑」。這些謊言在崇禎離開人世後的一百多年被創造出來。這些御用文人苦心孤詣尋找出的罪證,成為小說家意淫的素材。
但當我們自己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一個和現在被妖魔化的崇禎完全不同的少年。
至於他的勤政,《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而且,從崇禎的諸多舉措來看,他也是想有為的,他在位十七年,動輒下《罪已詔》來安撫民心,所用之言都極盡自責之能事。
如在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皇帝是如此說的。
「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之後,在用人方面,崇禎啟用了好談邊事的袁崇煥。這件事可以說為明朝滅亡敲響了不幸的鐘聲。然而崇禎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不會知道袁崇煥會做出什麼事來。對於他來說,帝國留下太多渾身污點的臣子,他只能扒拉著選用了。
袁崇煥抗高第命使覺華島數萬軍民被殺。又兩次抗旨賣糧食給為後金帶路的蒙古部落。袁崇煥修築錦州,使明朝的財政不堪重負。而私殺毛文龍,又使後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繞路入塞。最終導致了後金兵臨北京城下,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北京勤王才解了北京之圍(北京四川營衚衕就是她三次勤王屯兵遺址)。「良玉自京師還,專辦蜀賊。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
公元1644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曆甲申年(猴年)。這一年中國正直明朝、大順、清朝三朝交替。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朝鮮仁祖二十一年,越南後黎朝真宗福泰元年。這一年的第一天是星期五。這一年,發生由李自成、張獻忠等甲申之變與清兵入關戰爭時的一系列事變。因1644年為甲申年,史稱「甲申國難」。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入主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百姓多所死傷。不久清朝侵吞中國的過程中,曾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滿清軍隊為報復漢人的激抗,發生過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除此之外,清軍還可能曾經在廣州、贛州、湘潭、大同、四川、南雄、潮州等地也進行了屠殺,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了至少數千萬。朱由檢終於迎來了這一年,從他17歲登基以來大明帝國已經是風雨飄搖,而他一心想著盼望大明朝在他治理的能夠得到中等不到哪一年了,前面的幾代人留下的病根和責任全部由他來肩負。但他到1644年這十七年來如一日。當李自成的百萬大一路殺到北京來,直到李自成進入紫禁城,朱由檢和王承恩走到煤山弔死大樹,結束了他的祖宗太祖皇帝打下276年的大明江山,當時如果皇帝沒有選擇這條路,也許逃到南京,待日後東山再起,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陪都,擁有一系列的國家政府機關等,朱家的血統不允許苟活,當年太祖爺定下的規矩就是天子於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大明帝國的氣數已盡,崇禎萬萬,沒有想到斷送了大明王朝,朱家的基業毀於一旦。最後自己卻做了非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對於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中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有不少的亡國之君一生被後世罵,而朱由檢的一生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不但沒有落到千古罵名的名分,但得到很多明粉和學者的同情。
皇帝應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人;某場戰役該如何打,以及執行哪些政策就能轉危為安等等。按照這些「事後諸葛亮」們的假設,明王朝 滅亡的悲劇似乎本是可以避免的。而之所以沒有避免,完全是由於皇帝和大臣們的失誤。這種具體研究過於強調君或臣的個人責任,卻缺少宏觀的把握。清史專家閻崇年的新著《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2006年8月版)注重於明何以亡和清何以興的比較。該書很像一本課堂講稿,影響了歷史敘事的連貫性。同時對戰爭描寫得過多、過細,有時細到了每一天,給人印象似乎明亡清興表現在軍事的較量,明的滅亡主要是軍事的失敗。
與之不同的是,樊樹志教授的《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一書,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明代崇禎朝17年的風風雨雨,從中揭示出導致明王朝滅亡悲劇之不可避免的原因。該書突破單純「事件史」的寫法,以人為本,著重描寫人的命運;以皇帝、官僚個人的悲劇來透視王朝滅亡的悲劇,並由此展示時代的悲劇,給人一種明晰和清新的感覺。
明王朝的悲劇主要在於那個並非亡國之君的皇帝卻難以擺脫亡國的命運,崇禎皇帝無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悲劇人物。該書告訴我們,與甲申年凄慘的悲劇結局不同,17年前(崇禎元年)新皇帝登基,展現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精彩開局」:他大刀闊斧地懲治腐敗的魏忠賢閹黨,對內推行「新政」;同時起用被閹黨貶斥的將才袁崇煥,力圖收復被清軍攻佔的遼東。這種「萬象更新」的景象讓人們將「中興」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的身上。皇帝本人當然更是躊躇滿志,以為能夠力挽狂瀾。然而接下來的事態並不盡如人意,外患未除,內亂又起,朝廷的種種對策又幾乎是招招皆輸。皇帝怨大臣們無能、自私以致誤國,而時人及後人卻認為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用人不當等因素加速了明亡。
客觀上看,明王朝樹敵過多,是其最大的要害。努爾哈赤為報明將領殺祖、殺父之仇,於萬曆年間向大明王朝進攻。崇禎初年,因天災和人禍(朝廷過度徵發),陝北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致使明王朝腹背受敵。對此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家范教授幽默地說:「最令他(皇帝)頭大的,則是起自陝北的明末農民起義軍。崇禎執政17年,農民軍跟著他17年,猶如幽靈附身,是專來催命、索命的。」(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史林》2005年第1期)以往的皇朝僅對付一個敵人——或是農民軍,或是域外異族——都難以獲勝,兩敵夾攻下的明王朝要想擺脫覆亡的命運,實在是勉為其難。兵部尚書楊嗣昌對此提出「高招」——攘外必先安內,但做起來實難,安內的力量總是為外敵所牽制。崇禎九年至十一年間,農民軍受到明朝將領盧象升、洪承疇等人的合力圍剿,幾臨滅頂之災。孰料遼東的清軍南下襲明,威脅京師。盧、洪大軍先後被抽調到抗清前線,兩人一死一降,使農民軍得以藉助喘息之機東山再起。崇禎十三年冬,李自成離開蟄伏多時的陝南山區,挺進中原,五戰五捷,大敗明軍,並於崇禎十六年率大軍東征,直搗北京。可見,因人力、物力有限,明王朝既安不了內,更攘不了外,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滅亡。
細究起來,滿清這個敵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崇禎皇帝的祖宗製造的;而農民起義軍的崛起,一方面可能是老天爺故意要與新皇帝作對——從崇禎登基始,陝北的災荒就十分嚴重,更主要的原因是萬曆以來的朝政荒廢以及對清作戰需要大量軍費,不斷的「加派」造成民不聊生——仍是祖宗種下的禍根。崇禎皇帝實在是一個最苦命的皇帝,最「冤大頭」的皇帝。他的祖父萬曆皇帝,還有他的「木匠哥哥」天啟皇帝荒淫、怠政,都是十足的亡國之君,卻在享盡清福後壽終正寢。崇禎為收拾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不遺餘力,登基17年,日夜操勞,寢食不安,最終仍是無力回天。
實際上崇禎皇帝最難對付的不僅是外敵和起義軍,而是朝廷中的大臣。儘管他一舉消滅了魏忠賢閹黨,卻無法根除黨爭的土壤。17年里官僚們意氣用事,黨同伐異,演出了一幕幕自相殘殺的悲劇和醜劇。據說崇禎皇帝在臨死時痛心疾首地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表現出皇帝對朝政的無奈和對大臣們的不滿。
假如明朝君臣能夠同心同德,一致抗敵,或許不至於輸得這樣慘,結果卻是事與願違。袁崇煥受命收復遼東,還沒與清軍作戰,卻先導演了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他用先斬後奏的手段殺死駐守在鴨綠江口皮島的總兵毛文龍,實際上解除了毛文龍長期以來對清軍的牽製作用,為皇太極發兵南下提供了極佳的機會。毛文龍手下的精兵強將紛紛投敵,成為後來清軍入關的急先鋒。袁崇煥的下場比毛文龍還慘,由於皇帝聽信謠言,加上朝中某些官員的誣陷,袁崇煥以「賣國欺君」之罪被凌遲處死。書中說,崇禎皇帝「自斬手足,自毀長城,以後再難謀求足以克敵制勝的帥才,遼事更加難以收拾。所以《明史》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決矣。』」
既然力主抗敵的皇帝、官僚都難以左右自己的命運,那麼,由他們主宰的大明王朝又怎能逃脫覆滅的下場?
崇禎十七年上演的既是明王朝的悲劇,也是明朝君臣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和民族的悲劇。彼時在世界歷史舞台的另一面,西方各強國紛紛崛起,開啟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而號稱「天朝」的中國大地上卻在血雨腥風地自相殘殺,重演那延續了幾千年的改朝換代。
樊樹志教授是著名明史專家,早些時候曾出版《萬曆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晚明史》(2003年)等多部著作。閱讀《十七年》,可以相應地參照這些著作。尤其《崇禎傳》與《十七年》有較密切的關係,更值得一讀。《後續》
推薦閱讀:
※北京上海有哪些音樂演出公司可以推薦?
※監督石立太一系列演出藤田春香訪談:演出個性完全相反的搭檔
※2011到2013焦俊艷參加過那些演出?
※天貺傳音——2018中國古琴戊戌春季巡演5月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