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治頸椎病五法
中醫調治頸椎病五法
中國中醫藥報 2010年12月29日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軟傷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頸椎間盤退變引起頸椎骨關節、軟骨及其周圍韌帶、肌肉、筋膜等損傷及其繼發性改變如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等,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複雜綜合征。病理分型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
頸椎病中醫病名為「項痹病」。臨床證候分以下4型:寒濕痹阻型,症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痰瘀阻絡型,症見頸項痛如錐刺,痛勢纏綿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處,夜間加重,伴上肢麻木、頭暈、欲嘔。舌黯,舌體有少許瘀點,舌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澀或弦滑。氣血不足型,症見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脾腎虧虛型,症見頸項酸軟脹痛,四肢倦怠乏力,或雙下肢軟弱無力,行走吃力,頭暈,耳鳴。舌淡或有齒痕,或舌干紅少苔,脈細弱或虛而無力。
頸椎病的中醫治療要依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瘀則通之,結則散之,寒則熱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其具體治法當根據具體辨證結果來確定。寒濕痹阻型,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痰瘀阻絡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絡,疏經止痛。氣血不足型,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脾腎虧虛型,治以健脾益腎,溫腎壯元。
針刺通絡鎮痛法
針刺取穴原則以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為主,並配合辨證結果而配合相應穴位。各型頸椎病均應選取頸椎棘突旁的壓痛點及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並配以風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後溪共為主穴,每次選用3~4穴。再根據頸椎病病理分型、辨證結果、循經部位分別選穴。
分型針刺
根據頸椎病的分型,選用不同穴位。神經根型可配患側大杼、肩髃、天宗、臂臑、三間、外關、養老等穴;椎動脈型可配太陽、頭維、百會、四神聰、內關、三陰交、太沖、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經型可配太陽、睛明、球後、翳風、內關、足三里、三陰交、交信、陰交等穴。
辨證針刺
寒濕痹阻型加風府、風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絡加豐隆、血海、膈俞,溫灸脾胃俞;氣血不足加肺俞,溫灸手、足三里、脾俞;肝腎不足加大杼,溫灸腎俞。
循經針刺
根據癥狀表現所在經絡進行選穴。手陽明經選用三間、曲池;手太陰經選用列缺、尺澤;手太陽經選用養老、小海;手少陰經選用神門、少海;手少陽經選用中渚、天井;手厥陰經選用大陵、曲澤;督脈選用大椎、至陽、後溪。
針刺方法
針具選用直徑0.3mm無菌性一次性毫針。針刺頸項部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時針尖指向病所,採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時進針後以得氣感向手部放射為佳;實證予以瀉法,虛證者予以平補平瀉或補法。配合電針密波刺激,以增強和維持針感,留針15~20分鐘。當患者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現為冷痛或酸痛為主時,在疼痛程度較強的部位加以溫針灸,並留針15~20分鐘。疼痛癥狀較嚴重,辨證為瘀血阻絡者,配合循經取穴方法予以刺絡治療。每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2~3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另外,除針刺禁忌症所規定外,針灸治療適用於各型頸椎病。電針刺激適用於頸項、肢體疼痛麻木癥狀,溫針適用於寒濕阻絡或氣血不足、肝腎不足的患者,刺絡適用於瘀血阻絡較明顯者。
推拿整脊法
在完成針灸治療後進行。要求在推拿過程中病者入靜,全身放鬆,呼吸調勻,細心體會醫生的手法。醫者應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從丹田運氣,催力到雙臂通過肘部到雙手為患者施以手法。手法治療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舒筋解痙類手法,其二為整復松粘類矯正手法。
舒筋解痙類手法
包括拿揉法、滾推法、點按法、推分法。該類手法以放鬆類手法為主,適用於除脊髓嚴重受壓的脊髓型頸椎病外的所有類型頸椎病。
拿揉法 醫者站於患者身後或患側,用雙手或單手拿揉患者頸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適度,從上至下做2~3遍。
滾推法 用手背及小魚際部位,通過做腕關節內外旋動作,邊滾邊用力向前推。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關節,掌指關節為著力點,手腕作屈伸運動,沿頸項部、肩背部及患肢後側、外側、內側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往返滾推3~5遍。操作時要有節奏感、滲透感,頻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於進一步鬆弛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緩解。
點按法 分十指點按、單指點按、疊指點按。十指點按適用於頭部,其手法是醫者用兩手五指指端分別置於患者頭部的兩側,其中拇指點按風池穴,其餘四指點按頭兩側膽經腧穴,每次點按10~20秒左右,反覆2~3遍,在點按時力量適中,要盡量追求滲透感,並配合震顫法;單指點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橈側在頸肩部及上肢的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上點按,同時左右撥動數次,力量由輕到重;疊指點按是用食指、中指重疊點按風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內關、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點壓10~20秒鐘。在點壓過程中可適當運用震顫法。要求用力均勻、滲透力強,在點壓每一點結束時,適當用力彈撥肌肉、肌腱。
推分法 雙手拇指交叉將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壓在頸部對側的風池穴上,其餘4指放在頸部外側,並適當用力交替沿兩側夾脊穴推至大椎穴,再沿兩側肩部分推至肩井穴後,按揉此穴5~10秒鐘。再做第2遍。
整復松粘矯正類手法
包括椎間關節推扳松解法、抖動肩關節法、仰卧手牽旋轉法、端提旋頸法,可根據病情、年齡、體質而酌情選用。
椎間關節推扳松解法 醫者一手拇指頂患側頸椎棘突旁,另一手前臂抱住患者頭部,作頭前屈並向患側旋轉活動的同時,用放於患側棘突旁的拇指分別從2~7椎作推扳手法。此法適宜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其頸項活動受限明顯者。
抖動肩關節法 醫者一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牽直,並輕輕作上下和前後抖動。此法適用於上肢疼痛麻木、肩關節活動受限者。
仰卧手牽旋轉法 患者仰卧於治療床上,頭部探出床頭,醫者坐於患者頭前,一手置於枕後部,一手置於頜下,雙手用力牽引頸部並輕輕搖晃,使頸肌鬆弛,然後在牽引力作用下使患者頭部左右旋轉到最大限度,施法時切忌用力過猛。此法適用於年老體弱者及椎動脈型頸椎病。
端提旋頸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身後,雙拇指置於枕部,余諸指微展開托於頦頜部,前臂壓於患者肩井部作為支撐點,雙手同時用力向上端提,當感到患者頸椎小關節微有鬆動,分別向左右旋轉頭項至最大角度時,輕輕發力快速扳動頸項,最多不超過3度。
以上手法在針刺後進行。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2天,2~3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中藥內服外敷法
中藥內服
用經驗方頸舒湯為基礎方(粉葛、當歸、桂枝、黃芪、炒白朮、白芍、茯苓、狗脊、全蠍、炙甘草)進行隨證加減治療。寒濕痹阻型加羌活、獨活、漢防己;痰瘀阻絡型加法半夏、陳皮、紅花、丹參;氣血不足加党參、熟地;肝腎不足加山藥、棗皮,偏於陰虛者加龜板、菟絲子、女貞子,偏於陽虛者加鹿角膠、肉桂、肉蓯蓉。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劑,5~10劑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天,一般內服2~3個療程。
中藥外敷
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用防風、狗脊、土鱉蟲、紅花、澤蘭、木香、三棱等製成活血、消炎止痛膏藥,在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較甚處貼敷12~24小時,每日或隔日更換一次。貼敷療法連續使用不超過10次。對皮膚過敏者禁用。
牽引治療法
患者坐於牽引椅上,套上牽引帶,並分別固定於患者枕部和下頜部,頭部略前傾15度,首次牽引重量約3~5千克,以後逐漸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過10千克,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如患者感覺在坐位牽引時疼痛加重,或牽引後出現癥狀反而加重的情況,應及時停止牽引,而行人工仰卧位牽引。筆者不主張採用持續性牽引,長時間的牽引和超負荷的牽引力極易造成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彈力疲勞,不利於病情恢復。筆者在臨床中發現有30%左右的患者不適應牽引治療,對接受頸椎牽引的患者,牽引重量應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
心理疏導療法
頸椎病患者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此,心理疏導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十分適用。應根據患者的心理素質施以調暢情志的各種療法,以改善或調整患者的精神情感狀態,促使心身趨於康復。此療法可讓家屬配合進行。
鏈接
頸椎病體療
對於頸椎病重在預防。注意平時正確的作息姿勢及睡姿的合理性,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習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尤其應加強頸項部及上肢的功能鍛煉。注意平時的保暖,切忌勿貪涼喜冷。而且應將自我體療始終貫穿於治療、康復、預防複發的全過程。可根據病情、體質、年齡選擇頸部操、自我按摩體療法,注意要循序漸進。
頸部操
可在工作休息期間做,方法是患者坐於椅上,挺直腰背,兩眼平視,呼吸調勻,全身放鬆。
低頭動作 要求頭慢慢低下,盡量使下頜貼向胸部,保持10~15秒鐘,然後慢慢將頭恢復原位。
仰頭動作 要求頭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15秒鐘,然後慢慢將頭恢復原位。
頭左右偏 要求頭慢慢左偏將左耳向左肩貼近,保持10~15秒鐘,然後慢慢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樣動作。
頭左右旋 要求頭部慢慢向左旋,盡量從左肩上方向後看,保持10~15秒鐘,然後慢慢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樣動作。完成以上4式為一遍,休息30秒鐘後做第二遍,可以重複5~10遍。
頸椎病自我按摩
按摩百會 用中指或食指按於頭頂的百會穴,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
對按頭部 雙手拇指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的太陽穴處,其餘四指微分開放在兩側頭部,雙手同時用力做對按揉動20~30次。
按揉風池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
拿捏頸肌 將左(右)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遍。
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於對側耳下翳風穴處,沿胸鎖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20次,注意動作不宜太快和過重,兩側交替進行。
按壓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於對側肩井穴,然後由輕到重10~20次,兩側交替進行。
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併攏放於上背部,用力反覆斜摩大椎各20~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對按內、外關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掐揉合谷 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合谷穴,其餘四指放在手背上,拇指用力掐揉合谷穴10~20次,雙手交替進行。
梳摩頭頂 雙手五指微曲分別放在頭頂兩側,稍加壓力從前髮際沿頭頂至腦後做「梳頭」狀,作20~30次。
做完以上10種方法為1次,每天早晚或工作休息期間做,一般1日2次。
推薦閱讀:
※揭秘!脖子痛不等於頸椎病?所以你還有救!
※肩頸不好?可以試試這6個動作
※頸椎病能不能根治?如何才能科學、有效的治好頸椎病?
※頸椎性高血壓,你被誤診了嗎?
※提示頸椎出現問題的信號??我們該注意了,不要任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