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曹中銘:滬港通大有可為

 七年前「港股直通車」在市場的企盼中最終沒了下文,七年後滬港通試點卻在不經意間「突然」被推出。日前,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布的聯合公告顯示,內地投資者買賣港股以及香港投資者買賣A股將變成現實。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滬港通試點獲得成功,在不久的將來,深港通同樣會橫空出世。

近幾年來,滬市無論是在掛牌新股的數量、投資者關注度、市場活躍度、成交金額以及個股表現上,都被深市遠遠地拋在後面。深強滬弱格局的再次出現,也導致滬市逐漸陷入「被邊緣化」的風險。為了擺脫困境,上交所接連打出「組合拳」,繼欲做大做強藍籌股市場,藍籌股試行T+0之後,上交所還欲推出戰略新興產業板,此後證監會表示IPO上市地不再與發行股數掛鉤亦被認為是上交所「公關」的結果。所有這一切,其實都體現出上交所欲與深交所競爭的心態。此次滬港通試點,對於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高滬市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以及活躍滬市交投氛圍等諸多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滬港通開始試點,亦有利於進一步在A股市場中倡導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投資理念。A股投資者熱衷於炒「新」、炒「小」、炒「差」,熱衷於概念與題材的炒作,而投機瘋狂則是A股最醒目的標籤。而香港股市有成熟的定價機制,有眾多國際投資者的加盟,繼QFII之後,滬港通的試點,將再次對A股市場的投資理念帶來衝擊。而且,如果今後投資額度放大的話,其衝擊力無形中還會更大。

另一方面,A股市場T+1是否會「回歸」到T+0值得關注。這幾年市場上呼籲實行T+0迴轉交易的呼聲不絕於耳,監管部門亦多次表示正在研究T+0。由於香港市場實行的是T+0交易制度,而A股實行的是T+1,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此事實也意味著,那些能參與港股通的A股投資者將享受到T+0的待遇,而內地買賣A股的投資者則只能實行T+1,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公平。此外,香港投資者習慣於T+0交易,A股的T+1是否會對其形成某種程度上的障礙亦不可忽視。

在試點期結束後,既然是滬港股票市場交易的互聯互通,筆者以為滬港通在諸多方面就應該進一步放開。一是投資額度放開。試點初期,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人民幣。統計顯示,截至4月10日,上證180指數成分股、上證380指數成分股以及「A+H」股等三項標的股票流通總市值約達13萬億元,滬股通3000億元額度佔比為2.3%,這表明投資額度明顯偏低,對滬市的提振作用還是相當有限的,而港股通也存在類似情形。

二是投資者門檻的放開。期指門檻50萬,融資融券門檻50萬,此次港股通的門檻亦是50萬元,可以說,50萬元已經成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門檻」。然而,市場上絕大多數投資者都無法跨越這個門檻,說明港股通又只是少數人的盛宴。而香港市場無論是在理性投資、市場監管、投資者保護等方面都明顯強於內地。因為門檻問題,港股通將廣大中小投資者拒之門外無疑是不公平的。

三是投資標的放開。無論是滬股通還是港股通,雖然涉及的標的股票分別500隻、266隻,但相對於滬港市場掛牌的眾多上市公司而言,其覆蓋面顯然不足。投資者的投資活動,不應局限於兩地監管部門的「指定交易」。更何況,績優股也好,績差股也好,投資者選擇何種個股,均遵循「買者自負」的原則。因此,今後監管部門應該放開滬港通的投資標的,以滿足不同喜好投資者的需求。

滬港通開展試點,見證著資本市場的開放,也見證著其進步。隨著試點成功並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放開,滬港通的前景無疑是廣闊的,也是充滿希望的,而上海市場與香港市場都將是其中的贏家。


推薦閱讀:

滬港通首日緣何「滬強港弱」
滬港通堪比當年H股赴港上市 將與深交所互聯
滬港通將於11月17日正式開始

TAG:滬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