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雜誌】62
形意拳精義(珍貴)原文地址:形意拳精義(珍貴)作者:禪武山人
形意技擊照形意拳二十四法一、形意拳有八須:頂、扣、圓、毒、抱、垂、曲、挺。每一須對應人體三處,合計為二十四法。拳式站定,此八須具備焉,皆所以蓄力養氣,使敵我者無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三頂:頭上頂,有衝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觀兔之飢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三抱: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2、九要三弓:脊背相弓督脈上升;兩肱兩弓出勢速猛;相股相弓進退靈通。三垂:肩要下垂氣力貫肘;肘要下垂氣力至手;氣要下垂丹田養守。三扣:膀扣開胸精氣上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三圓:脊背形圓精炁摧身;身形勢圓旋轉通神;虎口開圓剛柔齊伸。三頂:頭上頂有衝天之雄;手上有頂摧山之功;舌上有頂吼獅威容。三擺:兩肘要擺擺肘保胸;身形宜擺擺身形空;膝擺步拗旋轉靈通。三挺:挺頸貫頂精氣上通;勢若挺腰氣貫四梢;一身抖挺力達四霄。三抱:膽量抱身臨事不亂;丹田抱氣氣不外散;兩肱抱肋出入不繁。起躦落翻:起要勢躦,落要勢翻,起要勢橫,落要勢順。起為橫之始,躦為橫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起躦落翻,四字理分清。八論論身:前俯後仰,左側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陰即是陽,陽好是陰。論肩:精氣貫頂,肩要下垂,兩肘齊心,手勢相隨,身力至手,肩肘所摧。論肱:左肱前伸,右肱搰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相弓形,出用返方。論手:右手在肋,左手齊心,兩手陰陽,用力前伸,手隨身動,勢出宜迅。論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鉤,虎口圓開,有剛有柔,力要至指,須從意求。論股:左股在前,右股後撐,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進則用力,股如返弓。論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橫,步法莫紊,前踵對脛,兩足旋轉,足指扣定。論谷:穀道提起,氣通四梢,兩骽轉動,臀部肉交,勢隨身變,速巧靈妙。論曰:九要八論理要明,生克變化有神通。學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意行。四梢筋梢:爪為筋梢,手足指功,手抓足踏,氣力兼并,爪之所至,立生奇功。骨梢:齒為骨梢,有用在骨,切齒則發,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膽觫。血梢:發為血梢,怒發沖寇,血輪若轉,精神勇敢,雖微毛髮,力能撼山。肉梢:舌為肉梢,卷則降氣,目張發堅,丹田壯力,肌肉相鐵,臟腑充實。論曰:四梢之微理要研,精神勇敢力摧山。若明四字玄中妙,神意光芒氣綿綿。鍛煉筋骨:欲求身體之健康,首要鍛煉筋骨。骨者,生於精炁,而與筋連,筋之伸縮,則增力,骨之重者,則髓滿(髓是人之精也)。筋之伸縮,骨之靈活,全系鍛煉。頭為五陽之首,尾閭為督脈之門。頭宜上頂,尾閭中正則精炁透三關入泥丸(腦海),背胸(指背筋胸筋言)圓開,氣自沉下歸丹田(小腹)。兩肱抱撐,肩窩吐氣,開合伸縮,力達指心(是指手心屬筋)。象其形,龍墩目之精,爪之威,虎之坐,搖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車輪轉,身有平準線;兩足心含虛,抓地如鑽鑽;兩股形似弓,進退要連環;骨靈河車轉(如機器之轉軸也),筋絡伸縮如弓弦;身勁動發若弦滿,手出如放箭;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綿;手足挺勁力,扣齒骨自堅。形其意搖,首攪尾閭,動如飛龍升天,剪似猛虎出林,縱跳靈空象猿猴,步法輕妙如貓行,得此要素神乎技矣。校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為說明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必須取形意拳八字訣和象形拳八字訣,依依對照,方能議論的清楚,闡釋的明白,以備習拳者參閱。否則,偏於任何說法,都會論述的不全面了。故只有一條一條的錄其原文,方能較全面的議論清楚,闡釋明白。以八字訣為綱,二十四法為目,這樣方能綱舉目張。照錄之原文,首條用薜顛先生之八字訣,次條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訣,然後是我的議論之內容。下面就依序闡釋此中之精義。頂字訣薛:頭上有頂衝天之雄,手上有頂推山之功,舌上有頂吼獅威容,故謂「三頂」。姜:三頂者何?頭(後腦骨)向上頂,有衝天之雄。頭為周身之主,上頂則後三關易通,腎氣因之上達泥丸,以養性。手掌外頂,有推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人丹田,以固命,是謂之「三頂」。頂字訣之頂字,有止於此之意,內氣上升至百會上,謂之衝天之雄。頭為天才。百會為頭之最上頂端,內氣至此謂之頂。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頂也。拳經云:「頭若頂千鈞,頸如搬樹轉」。就是此「頂」字之訣也。所謂「後腦骨向上頂」之頂字,乃向上豎起之意,還是百會穴放置頭的最上端之意。百會置頭最上端則頭正,頭正領起則一身無懶骨,正所謂「頭統健之體,乃全身之總領也。故「頂頭懸」乃調身第一大法手之頂,手有手的規矩,尤其是主攻手的肘與膝上下垂直合住,肘不能越過膝頭,此時之手的內勁要到拳頭頂端或掌的頂端,此時手頭要有如推石柱之頂勁,才能打人如釘釘。此乃手上有頂推山之功的精義,只有氣貫周身,勁達四梢者,才能具備手上之頂的功夫。舌上頂,舌舔上齶,是舌放置而舔上齶處,非用力也,喉嚨暢開,謂之吼獅吞象之容,形容喉嚨暢開之象也,氣機通暢無阻之意也。又能接引內氣下行歸入丹田以堅固命氣也。三頂之論,兩家之論皆相同也。唯獨沒有「腰頂」之內容。腰為一身弓之把。發放人時「弓張把要頂」,取腰向前頂送之法式的。這一點,太極拳中強調的非常清楚。八卦掌拳師郭古民先生在歌訣中說:「背如箕底方為緊,掌穿力自如反弓」。講的就是「弓張把要頂」的「腰頂」之身法的。扣字訣薛:膀扣開胸精氣上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謂「三扣」。姜:三扣者何?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到手,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之「三扣」。此扣字訣,猶如將碗口朝下押在桌子上一般意思。背圓則胸平,兩肩若扣,虛胸實少腹,氣貼背之緣故,猶如天扣地一般。手心微凹則手背自扣。足心虛空,則足背必扣。實乃「陽散陰聚」之秘訣爾。即「天圓地方」之意思。在意調,非用力也。故肩扣則利於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手足背扣,利於內氣運行故周身勁力雄健,形之式使然也。然齒扣之說,形意拳有論,雖曰牙齒要扣,亦是微微合住,亦非是用力,避免口開神氣散失,防止受擊時傷害過大,避免咬舌。齒乃骨之餘,齒合則一身骨力不散亂。一身如繩束,自可收放自如。此乃緊縮筋骨之義爾。圓字訣也。薛:脊背形圓精氣催身,身形勢圓旋轉通神,虎口開圓剛柔齊伸,故謂「三圓」。姜:三圓者何?脊背要圓,其力摧身,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肘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勇猛外宣,則手有裹抱力,是謂之「三圓」。此圓字訣,乃指圓滿之意。肩背要圓,是指肩胛骨下邊至大椎穴,及兩肩中間。由於沉肩、拔背,氣貼背而成圓形之象,尤其是兩肩胛骨之間的二十四夾脊穴處一定要飽滿,才是肩背圓的景象。而腰至肩胛骨下邊沿的腰背處要上下直平之象。如果腰背處呈鍋底的圓象,是病拳之景象,非背圓之身法功夫。故正常的背圓之身法,有利於背發勁。並可具備精氣催身而進擊的效用。這一點正是腰背的勁意斂至肉底層的作用。只有腰背、肩背做的正確,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也就自然能做到了。身形動變圓活自如沒有圭角才見功夫。才能旋轉動變通達神明藝境。才能不攖人之力,這是用法的「圓字訣」。虎口要圓,是指食指根與拇指根的部位,要意圓,非形圓。圓則善變,又勁勢能達指梢之用也。正是剛柔齊伸,勇猛外宣之精義爾。前胸要圓之說,即是背圓肩扣,胸如何能圓?天圓地方,背圓胸方,一理也,胸如何能圓?含胸氣貼背,胸如何能圓?而兩肘力全,乃沉肩墜肘之形,肩撐肘橫之勁。與胸圓何關?故此前胸要圓之說存疑!心窩微收,呼吸通順。拳訣云:腹部松靜氣騰然,心窩乃胃上腕,乃沉降之勢,如何微收呢?況且,腰與肚臍,一陽一陰,陽散陰聚,亦應是肚臍微收才是。心氣下沉丹田,空胸虛胸,呼吸自然通順。故此條心窩微收之說亦存疑。抱字訣薛:膽量抱身臨事不亂,丹田抱氣氣不外散,兩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謂「三抱」。姜: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氣不外散,擊敵必准,心氣要抱,遇敵有主,臨變不變,兩脅要抱,出入不亂,遇敵無險,是謂之「三抱」。丹田抱氣,氣不外散,是指不要膨脹小腹而言。丹田抱氣有成一球狀者,身勢沉穩而又靈敏。此其一也。另有內氣騰挪於周身,以助攻防之勢。因為內氣之用: 「須分沉氣常實腹,貫通筋骨壯形骸」的兩方面內容。而丹田抱氣是「神氣」不散越的意思。古云:「神回身中氣自固」。反之,氣固自是神回身中而不外散之象。只有氣沉丹田,煉精化氣,氣聚才能氣抱丹田,知此練法得矣!兩肱抱肋,有說兩肘抱肋的,只有前手之肱骨裹合,肘尖向下;後手之尺骨掩合,肘尖向下。才成兩肘抱肋之形勢。肋處,乃肘窩,肘從此處出,又回至此處,出入如此簡單而不繁雜,確有攻防變化至妙神奇之用。《八忌歌訣》中說:「出拳高舉兩肋空」,即指「兩肱不抱肋」之病拳的。兩肋要抱,與涵胸、含胸是同一宗旨,即前空后豐之要義。此正是身法中的「脅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非出肉出筋出骨也。脅氣上交於頭,成大壯之勢,真氣上升於頭頂,健以初則力自大壯也;脅氣下交於足,故遇地而豫,真氣下降於足,順以動則神氣豫悅也。內氣之一呼一吸見於丹田,一升一降其要總在脅也」。此兩肋要抱,方有利於內氣之升降,故出入不亂,遇敵無險也。此正「氣下臍平小腹膨,練得熟時成一面」之體式。即胸腹上下是一個平面。才見功夫。如果臍突腹膨脹的大腹便便,是不知臍收肋抱之要義的病拳了。這不利於「趨避閃展」的攻防之用。心氣要抱,心為一身之主。然何謂心氣抱?即;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動靜清輕而靈。心能普照自身,謂之心氣抱。只有心氣抱,遇敵自有主見,方能以不變應其萬變。即順勢借力的法則不變,方能應其萬般變化之運用的。膽量抱身臨事不亂,膽為十二官之主,將軍之官,決斷出焉,少陽生氣之候,功臻一步一樁之候,以自身防守手法為界,圍繞自身周圍有一氣場效應的圓柱體裹抱著自身,此乃膽氣,亦名膽量。有此物抱身,則聽探靈敏快捷,故臨事能先知於人,自然先機於人,自然不會出現手忙腳亂,心慌意亂的現象了。由此條可知,同是三抱,內容各異。然宗旨不二。習拳者必須能以文觀法,才能知之周全。再能以形鑒真,功夫必定上身。自成拳門行家裡手了。如能「因知行解」,「因行知解」自會成為拳門通家了。垂字訣薛:肩要下垂氣力貫肘,肘要下垂氣力至手,氣要下垂丹田養守,故謂「三垂」。姜:三垂者何?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兩肩下垂,則臂長而活,肩摧肘前,兩肘下垂,則兩肱自圓,能固兩脅,是謂之「三垂」。垂者,沉墜之意。心氣沉入丹田,自可煉精化氣,養吾真元之氣,乃練功入手之正法。取「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之秘訣而立論的。氣沉丹田,則上虛下實不倒翁之象,故身法穩健,勢重如山。同上虛胸實少腹的氣沉丹田之法式,自有兩種之論述,習拳者必然要兼習而練用之。肩要沉,乃肩縫處鬆開,肩自然下垂,雙臂輕靈圓活,則臂長。勁力自能貫肘。肘要松沉,則肱骨圓活,除勁力貫手外,雙肘能抱脅護住脅部。故沉肩垂肘之形象,自有肩撐肘橫的勁力飽滿蓄勢之狀態。又有雙手臂不攖人之力的特有之功能。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雙臂如靈蛇的攻防之妙用。挺字訣薛:挺勁貫頂精氣上通,勢若挺腰氣貫四梢,一身抖挺力達九霄,故謂「三挺」。姜:三挺者何,頸項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骨腰挺,則力達四梢,氣鼓全身;膝蓋挺,則氣恬神怡,如樹生根,謂之「三挺」。挺字訣之精義,在於伸筋拔骨的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之勢。即形借氣催,氣秉形長,而成堅挺之勢。即在神為非拙力也。即內氣填實骨節間隙的堅挺。頸骨節節開張,精氣節節填實,直貫百會,自有頂頭懸之功夫藝境。而頸部肌肉鬆軟似有若無方見功夫。腰下松胯,腰上脊椎節節開張,內氣節節充填,直至大椎,則腰能堅挺鞭固。則勁力自達四梢。全身骨節皆能開張,內氣皆能填實,是謂一身抖挺,則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靈瓏剔透,則氣恬神怡,立步生根,一身無懶骨。如膝蓋堅挺,步履穩健靈敏快捷,手腕堅挺,穿透力強。然必須知道此「挺」字訣是內氣、外形,剛柔匹配如一的結果,是藝境功夫說,非是「力氣」解。這一點,習拳者一定要分辨清楚,方能習之不誤!弓字訣此薛顛先生所論象形拳法中有:脊背相弓督脈上升,兩肱相弓出勢速猛,兩股相弓進退靈通,故謂之「三弓」。此論同於三皇炮捶拳的「身背弓,手臂弓,腿足弓」的三弓說,不同於陳譜、武譜、太極拳的五弓說。實際上三弓說,五弓說的實質是一樣的。但要知道弓法的根、把、梢三節的關係。根要固,把要頂,梢要領的順隨之法。一身五弓皆如是法為準則。而八字訣的內容做到了,已經一身備三弓或五弓了。擺字訣此亦薛顛先生所論象形拳法中有:兩肘要擺擺肘保胸,身形宜擺擺身形空,膝擺步坳旋轉靈通,故謂「三擺」。擺法,古有「一擺出三尖」之說法,有擺步、擺手、擺身。擺者,乃搖擺之擺。兩肘擺動,有護肋保胸的效果。身形宜擺,擺動身形可避實擊虛之用。即「偏閃空費拔山力」之法式的意思。使對手拳勢落於空處。膝之擺動,步法擦地而行,旋轉變化靈通圓活無滯。上述三擺內容,實際上乃言說的手法、身法、步法的「一擺出三尖」之內容的。敏字訣敏字決乃形意拳所言之法: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飢鷹之捉兔,能預視察機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是謂之「三敏」。敏者,機警快捷之意思。心要敏,心具知人之能,方能隨機應變,心知肚明者,心機自然敏捷,即明者通。眼要敏,必具備一眼罩三關的「罩眼」功夫,而又靈者,方能具備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即預視察機之精義爾。手要敏捷,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自能先發制人了。能此三者,謂之「三敏」。曲字訣此亦形意拳所論之法:三曲者何,兩肱宜曲,弓如半月,則力富;兩膝宜曲,彎如半月,則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則力湊;皆取其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之意,是謂之「三曲」。訣云:「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此曲字訣講出具體部位之「曲」的方法。兩肱宜曲,即兩手臂宜曲似弓如半月,則富有變化不拘的攻防能力了。兩膝宜曲,即曲膝坐胯,彎如半月,則步法穩健、靈活而勢厚。手腕宜曲,則用勁力時能恰到好處,隨機應勢,能聚能散。結束語形意拳術、象形拳法的「八字訣」所蘊含的「校二十四法」之精義到此小議完了。此「八字訣」的內容,有練、體、用的全部之內容,即「建德體、至道用」的內容,囊括內容相當豐富。有身法之規矩、運用法則和功夫藝境,可謂無所不含吧!習拳者不可不依此而修練。然此八字訣「校二十四法」說,通過結合形意拳和象形拳法兩家之論的比較而知,各家說法雖不完全一致,就其異處,更應全部依法而修之。才是最佳的選擇。此八字訣內容,適合一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練者,參照練用,尤其是初入門者,更應時時處處依此而對照自己,才能立定修練之根基。否則,入門上手就不知法則規矩,自然會出現謬誤而不知。養成不良習慣,築成差錯,改之難矣!古云:「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實警世之言也。開始便依法而修,心知肚明,必能循序漸進,終而功成!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訣,頂、扣、圓、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種。(取姜容樵著《形意雜式捶》)。這就是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校二十四法說,就是:「調正身法的二十四種方法」。此乃立身之規矩,只有二十四法時時處處皆做對了,才符合拳術攻防之道的「身法」。普通人不具備此「校二十四法」後的身法,故不具備傳統拳術攻防的能力。這就是習拳得真傳者和普通平常人在「身法」的不同處。此校二十四法乃入門之規矩,是身法基礎功夫內容。前賢云:「樁法及拳式站定動變時,此八字須具備焉。所以養氣蓄力,使敵我者,無所措使,斯五行拳所持有者也」。此論說明校二十四法乃形意拳門特別注重的內容。然校二十四法的內容,在象形拳法中亦有,只是基本的八個字不盡相同,薜顛先生在其所著《象形拳法真詮》一書中說的八個字是:弓、垂、扣、圓、頂、擺、挺、抱。此八個字與形意拳門的八個字,不盡相同。如果同有三種,皆為二十四法。就會出現二十四法中有十八法同,六法異。再仔細看形意拳的解釋和象形拳法的解釋,有的字中的細解內容各異。這樣的結果,就是校二十四法的內容之說法也不盡相同了。簡單的看,是這樣的結果。認真的推敲,其實無異。只在側重點方面不同,宗旨就是一個,即通過校二十四法的規矩,調正身法,而成了一個「道體法身」乃是不二的。這才是校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及其練、體、用的的重要之意義。認識到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實質意義,我們再看其內容為何。為全面起見,以薜顛先生象形拳法八字為主,形意拳門八字為補充,盡量較全面闡述之。形意拳術和象形拳法的異同形意拳術,無非象形取意,即取十二種動物之能,以取其形之神者,立五行拳之五行,以取意也。合而名之形意拳。即外有其形內立其意。名雖五行,十二形合一,實則包羅萬象。苟能潛心玩索,得其化生之理,剋制之道,內外一氣,心意相合,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自有不聞不見之神妙。蓋還虛洗髓之功,有以致之也。象形拳法,乃內家、外家之功。運用先天固有之真,培養後天有象之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推演變化,妙極神明,內運其意,外發其象。象由於意致,意實在於象先。故象形者,即:「誠中形外」之意也。蓋有象而外全非真象,無意之中確有真意。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議」。此非淺造者所能領會萬一也。上述形意拳家和象形拳家的兩段論述,雖立論角度不同,但又都如文字「六書」的「象形、會意」而立拳說,述其精旨妙義,確是相同的。因「拳術可體萬物而不遺」的這個特點,故立論之點多的數不勝數。統觀傳統拳術各家之論,無有出其外者。上述形意拳家,象形拳家之妙論,皆本「健順參半」之妙旨而開宗明義,立定拳法之根基,這一點是相同的。即乾健之內氣、坤順之外形的「二一一二」之宗旨論拳,這是毫無異議的。再深一步認識,以「三一一三」之旨立論的話,此兩家又無不是「靈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化歸一的德之體;一而三之元玄的聽探之靜,信息處理之動靜,順化之動的有化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的道之用的」。如擴展開來認識的話,傳統拳術中的各門派、拳種,無不是稟此宗旨妙義而立拳的。只是各家之論述存在側重不同,理法疏密之差異而已。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認識「八字訣」的「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內容時,就具有廣泛的意義了。換句話說,也就是「校二十四法」對於每一個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來說,都具有校正身法的實際意義了。都要以二十四法的規矩,來初步改變自身,立定「法身」身法之根基。作者:北京精武堂薛顛五行拳當初我剛隨高老先生習拳時,所傳各拳均以慢煉為宗。當時高老已年過七旬,我以為他是年紀過大,身體不支,所以示範時才如此緩慢。也因為年齡相差過大,老先生說:「咱爺倆是只傳藝,沒傳承;以師徒相授,無師徒名份。」因為我父親說:「你高大爺得到孫存周,韓慕俠不少好東西。孫、韓二人是後起之秀,老輩都承認。要珍惜!」而且高老傳的慢煉並非輕鬆,很吃功夫的,雖然煉慢,但出功極快,我也就照此煉下去了。後來有孫式和張占魁的後系朋友問我,我就說是煉這兩支的。等教到葆真八卦的四身和龍擺尾時,老先生的演示確如行雲流水,極盡游龍飛升,飄忽不定之能。我這才知道原來高老的身法是如此變幻莫測,也驗證了家父的話。但當問到鍊形意為何不像別人一樣剛猛發力,慢煉能否打人時,高先生只是笑而不語。跟老輩學拳,這份苦得忍。幸遇薛顛武學傳人張恩師是我的福分。至此才知道世面上的形意拳都是以打法當煉法,用演法當打法。結果非但在比武中無法取勝,更是到晚年百病皆出,徒勞一生,終無所獲,悔之晚矣!形意是煉好了養人,終生收益;練不好傷人,後患無窮。薛顛受過異人相傳,在靈空師處得到升華,五行十二形都與李存義、李振邦大異。但無論如何變,都離不開九要(二十四法)。很多人拳架不正,就是八要沒有齊備,如此就不會長功。又因為形意細活小手特多,一個劈拳,張師就給我教了一年,也整整校了一年。高老首先教我的是孫氏劈拳,也是將近一年時間。我當時還小,心性未定,以為是不教東西就跟父親說了。過兩天我煉完拳,老先生說:「忠民,劈拳是基礎,把他煉好了,一式對式式對。有你父親,大爺不會虧待你。」薛顛形意有五行樁法,是配備五行拳的。一行一個樁,劈拳不是「三體式」,是另有一套。據傳郭雲深關門弟子,深縣西馬庄李振山因贍養郭晚年至送終,得此五行樁,並傳給其親屬。形意拳的氣法是門內密傳,與樁法一樣都是躲在門後煉的東西。李仲軒老先生煉至內氣騰然即是得益於此。勁法是鍊形意必煉的東西,沒它不能比武,李老在文中曾披露一二。我曾經給一山西形意傳人演練過一次,他說:「沒見過,這不是形意的東西。」形意是煉打分家,出功夫靠煉功架,煉小手,而比武就得求脆,求快。練形意要變幾次勁才能知道什麼是形意拳。比武要在轉瞬間完成。張師在跟林師爺之前是學朱家形意的。朱殿琛是「朱家四傑」的叔叔,用祖傳中醫與「定興三力」李星階換藝。林師爺是天津人,後北遷齊市。見張師練功刻苦,尊師謙遜就要教他。張師的朱家形意師兄對我說:「你師父有東西,他自己玩了幾年,把東西改了,和我們不一樣。此後與人動手眨眼間對方就倒了。」因薛顛的事,林師爺不讓張師提學拳的事,更不能提薛顛。我算是張師的關門弟子,因其父與家父是至交,故我平日稱張師為兄長,也因這層關係,張師才決定將薛派武學只傳給我一人。薛顛形意五行拳還有功法和打法。林師爺的東西程序性很強,渾圓樁也不是一上來就能站,要經過幾步才行。站完渾圓樁要煉圈手,但還不能直接煉,中間需要一個功法接引。「佔先手」是薛顛的獨特打法,在形意門中可謂「獨樹一幟」,比武省時省力,一個「巧」字就解決了問題。薛顛形意轉身形意拳是實在人煉的實在功夫。煉功架愈慢愈佳,因為形意細活小手特多,快了就忽略了,煉法出功夫全仗小手。煉拳要煉精細拳。過去圈裡互相都了解,沒有吹噓誇大的。我曾經看到媒體介紹的大師的功夫比自己的師父高很多,就拿錢去江蘇等地考察,結果如何在此不便講。只是想告訴大家,好師傅就在身邊,不要輕信他人。形意圈裡有句話「河北形意靠功力贏人」,我就此事問過張師薛傳形意是否如此。張師說:「有技巧不使,使了那是滑頭,遇功力大的就沒用;有功力不用,用了那是笨蛋,遇頭腦靈的就無用。」李老說的妙「用腦子比武是大智慧」。在武行里要人品功夫分開論,這是後來才悟透的道理。有人品有功夫可以做師傅,有人品沒功夫可以做朋友,我前些年就是沒弄懂這些,幫一朋友的忙,也給自己找了很多麻煩。沒人品有功夫不交往,兩者都沒有隻能敬而遠之了。沒有人親自試過李仲軒老人的功夫,但大家公認他是通家。一個人功夫如何可以從文章中得梗概,知深淺。只有松靜,才能敏感,敏感是鍊形意的訣竅,周身敏感即可周身聽勁。此外還有其他用處,但不是本文要涉及的,留待以後再敘。身心放鬆入手,從身心放鬆到身心兩忘,周身松空,心志明靜,自然漸入佳境。形意拳可開發腎臟,性腺。我就此曾寫過專門的東西,但並不是任何事都宜公開,要看時機與環境。有人拿這個說事,我無心參與是非,只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滿足了。「與惡狗爭食,非可」。尚雲祥是各拳皆通,但他並未學過,這是形意煉通之後自然形成的,「一通百通」。我曾經和一朋友交流過六合螳螂,很多地方特別是高深處都是相通的。薛顛形意的轉身叫回身法,是根據五行勁而設的。劈拳轉身暗含雞形的啄米,抖翎和蛇行。鑽拳和炮形的轉身分別是鷹鷂回頭與龍虎鬥志,這兩勢與熊鷹合演都是形意拳非常重要的功架。薛顛形意的橫拳轉身類似象形術的旋法,是八卦轉身法。關於象形術,按照林師爺的說法是薛顛首創。煉五行學不到轉身,對五行體會就不深。我當初隨張師學薛傳形意時,對起勢和收勢印象很深,不僅說道特多,張師也非常重視這些練家子注意不到的地方。教收勢時,張師說:「這是八卦掌。」我學過葆真八卦,對此有同感。因為是先鍊形意後學象形術,學旋法時,我才知旋法與收勢也是相通的。李存義將八卦撿出來放到收勢中發揮。薛顛不專門煉八卦,將精華濃縮成旋法享用。因我系統學過八卦,可從中相互驗證。松是鍊形意的頭道關,也是第一次變勁。要松到什麼程度,林師爺有自己的標準,全身要象輕紗一樣在空中隨風飄蕩,這個不好理解。你用手去抓羽毛,不好抓,有力使不上,等他落到你手心早把你打了。薛顛管這個叫「玉樹掛薄衣」,如此身法可在比武中發揮奇效。沉勁是松透了之後自然形成的。李存義《形意精義》:「四梢用力,則常能猝變,令人生畏。」手足筋梢是內氣充盈向手足灌注的結果,是充實不是自主繃緊。薛顛的鷂形首先把身體要養好,功夫才能上檔次。打劈時兩腎象肺一樣在縮漲,會感到腎臟燙如湯煮、丹田溫熱,此時周身暖意融融,妙不可言!師父給句話不見得當時就能理解,如同拳譜一樣,是過來人體悟,只有程度到了才能明白。「先天真一之祖氣、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龍虎二氣發源之始,道謂金丹,知此道理可以入德矣」。此氣乃武道之內勁「能擊人於數步之外,有鬼神不測之妙用,知此道理可以入道矣」。身體欲健康,首要鍛煉筋骨,「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綿,手足四腕挺勁力」,手上沉著、身上輕靈,步法要「輕妙如貓行」,「頭宜上頂,尾閭中正」則是鍛煉脊椎妙法。象形術的基本初衷是「陰康大舞民體健康」,宗旨是為了讓國民自修有成可上陣殺敵、保家衛國。「象形取義道啟康莊,命以術延道以人昌,勿忘勿助至大至剛,精修性命雲胡不臧」。五行拳暗含老三拳,裹拳形似波浪,有鼓盪吞吐驚抖之能。剪拳含火機之妙,有爆裂驚炸之猛。鑽拳剛柔相合如棉裹鐵,生於鼓盪內含挺力。鍊形意就是在修道,將世間一切理在身上悟出來,所以是真實不虛。打劈時,手抓回的同時,腳也隨之提扒,肛門會陰上縮,此法能治遺精,壯陽。人恢復野獸本能,身體超出常人範圍,具有野獸般筋骨結構、速度、敏銳度和力量,薛顛的武林名號是「瘋魔」,與一位近乎魔鬼般的瘋子交手,陰森恐怖是薛顛的實戰風範。象形術目的是啟發人的原始本能,是一步登天。西方依仗自身素質在體能、力量上做研究,與我們走的是兩個路子。他們練拳自身產生不了興奮劑,所以會累、會疲勞。打拳時刻留意外三合,動手時手一上、腳就進了,肘一提、膝就挺了,肩一動、胯就抖了。渾身皆手是在煉拳中養成的,不是打法。每一塊皮膚都長了眼睛、鼻子、耳朵,讓肌膚可看、能聞、會聽,後來長了嘴,開始喘氣了,就是體呼吸。明勁是勁布全身,暗勁是蓄意,化境是氣化之法。形意拳的精不是男人的精子,是人的精力,身強體壯會說精力充沛,生機勃勃的強盛狀態才具備進修的本錢。精力旺盛需馬上轉化,不能白白浪費,要用來補養身體,煉精化氣是變化氣質,精變化成氣,壽命就會延長。形意出手帶多股勁,一掌劈下去四周擰著螺旋,抓回來也留出二分向前的回力,煉的是將變未變的活力。身體隨時處於一觸即發的滿弓態勢,神意內斂,內氣一下就滲進骨頭裡,斂氣入骨。煉到這就有了興緻,隨時可應變發勁,行站坐卧都帶著拳意,舉手投足皆與常人不同。化境是將一切歸於虛無,此時已與道不遠,能感悟天地萬物。劈勁是斬釘截鐵的硬朗之勁,鑽勁柔順如水流般無孔不入,崩勁剛柔相濟、陰陽參半、虛實兼備。炮勁爆烈、火焰衝天、勢不可擋,橫勁沉重,是收斂含蓄的煉法。形意拳煉好了,一式對、式式對。從身心放鬆到身心兩忘,周身松空、心志明靜自然漸入佳境。形意拳轉身叫回身法,劈拳回身法暗含雞形的啄米、抖翎和蛇行。鑽拳和炮形的回身法分別是鷹鷂回頭與龍虎相交,這兩勢是形意拳非常重要的功架。橫拳轉身類似象形術旋法,李存義將八卦撿出來放到形意中發揮,薛顛將八卦精華濃縮成旋法享用。李存義在《岳氏意拳精義》寫到「四梢用力,則常能猝變,令人生畏」,手足筋梢是內氣充盈向手足灌注的充實,不是自主繃緊。起勢沒練好、打拳沒效果,收勢練不好、打拳沒收穫。薛顛打的鷂形有身子旋起來的感覺,勢勢擰身合肩胯,拗步蓄勢順步發。翻身接手靈光巧妙,虛接虛搭、若即若離。入林、捉雀是毒招,下抓襠、上扣眼,連打帶摔,這是旋下。抖翎、鑽天是挑領,穿襠人飛,是上旋。煉鷂形身子不會擰裹鑽翻既摔不倒人,更挑不飛人。煉拳一段時間,大小便會很臭,這是在排毒,過此階段會覺周身內外異常舒爽,口中津液湧出。比武與交流不同,什麼意外都有,光靠眼睛照顧不到,只有周身敏感才能應變自如。對感悟臟腑、筋骨、氣血及重要穴道大有用處,這是身內求。更深層可對周圍事物有感知能力,是身外求,此法可謂延命保身的良方。形意拳沒悟性煉不了,太聰明學不牢。師父把該說的都說到了,就看弟子能悟到哪,就得多少。沒煉到程度,師父不會提,怕亂了徒弟心性,不紮實求東西,很多人都耐不住等待,中途荒廢了。形意不怕沒基礎,年齡大,形意拳是悟出來,體會出來的。年輕人閱歷少,心性不定反倒求不出東西來。街斗後煉功有新體會,這是偏門,我不提倡。鶻形上開下合、起翻落鑽、開中寓合、合中含開。行架時含著螺旋,與敵搭上有把對方帶跑的勁,剛一牽動就變勁打出鑽拳。因此形手臂太開,犯了「八忌」,所以這兩動要在一下中完成,晚了敵人就真被帶跑了。若遇硬手,還沒等你鑽他,自己的中盤早被掏了。龍形狸貓上樹與龍象縮骨是束,熊鷹合形與抖甲是展,象形術屬於高起點高要求高成就。佔先是「巧」,可點、可打、可發。有了這個「巧」,制人就是抒發感情。點穴與手佔先都是「領先」的打法,打人容易、放人難,放人容易、控人難。能打壞人的很多,不少普通人也能作到。但真要乾脆利落的在比武中把人丟出去就需要功夫了,如在實戰中能控制住對方已算高手了!高明的師父是把東西撿出來教給徒弟,如此徒弟才能學會、煉通、悟透。一通百通是捷徑,到最後才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煉拳要有體重感,身法的變換、比武都靠這個。大腳趾蹬的是這個體重感,行拳走架的渾厚也是這個,象形術「大勢所趨」還是這個體重感 有位形意練家子是張師常客,想品品勁,總被敷衍過去。有一次剛好我在張師家煉拳,這位先生用激將法話里話外說張師功夫不行,我說:「咱倆摸摸。」薛顛的炮拳含虎形,剛搭手我就用半個炮拳把他丟了出去。那人從牆根起來說:「總算教出一個像樣徒弟。」走後張師說:「你怎麼那麼傻呀。給他一下得一下,又沒拜師,正回家琢磨那。」正象李老說的「沒立下師徒名份,應酬話就多。所以學形意,一定得先拜師。」學拳不比一般,感情再好,沒拜師,教東西也保留。沒遞過帖,東西學不完備。後來相遇幾回,他看出我與張師其他徒弟東西不一樣就拉我去吃飯。我知道他是套東西,就說:「您都有徒孫了,我哪敢說話。」他有些不高興,但路過他幾個徒弟的場子都很熱情,也算沒得罪人。起勢沒練好,打拳沒效果;收勢練不好,打拳沒收穫。薛顛收勢後會煉很長時間旋法,再猴蹲身一會。薛傳形意非常注重起,收,旋,蹲這些細節。薛顛拳藝很系統,程序性強。形意、象形術都從「虛無無極含一氣」開始。半年後,張師說:「可以煉猛虎歸洞了。」這個虎形的動作類似猴蹲身的功架,只是不蹲身,兩手成掌向上。這個虎形可將這「一氣」發揮出來。雖是先鍊形意後學象形術。但猛虎歸洞之後要將兩手向懷中含抱,掌心至臍。張師說:「這個功法是象形術的馬象。」可丹田氣足,腹硬如鐵。經過虛無無極含一氣、猛虎歸洞、馬象三步,煉渾圓樁才有深體會大收穫。沒煉過薛傳形意,看李仲軒關於薛顛拳藝的講述有似是而非的感覺。因為起點就不同,沒學過薛派武學是看不懂這些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形意拳是師父教徒弟,沒有徒弟問師父。程度不夠,既使學了也無用。林師爺說:「看薛顛打鷂形,有身子旋起來的感覺。」鷂形勢勢要擰身合肩胯,拗步蓄勢順步發。翻身接手靈光巧妙,虛接虛搭,若即若離。入林、捉雀是毒招,下抓襠,上扣眼,練打帶摔,這是旋下。抖翎,鑽天是挑領,也是蛇行的放大,穿襠人飛,是上旋。煉鷂形身子不會擰裹鑽翻既摔不倒人,更挑不飛人。煉拳一段時間,大小便會很臭,這是在排毒。每個人都有隱疾,鍊形意可將其化於無形。過此階段會覺周身內外異常舒爽,口中津液湧出。薛顛之鶻形泛談有位拳師連續踢了多家場子,在當地出了名。有次比武被對手的同夥在後面拿磚拍了頭,還未來得及調整就被二人連拳帶刀弄得半死。比武與交流不同,什麼意外都有。光靠眼睛照顧不到,只有周身敏感才能應變自如。形意要「光著身子」打拳。並不是真要脫衣服,全身四萬八千毛孔要象新生嫩芽一樣慢慢舒張,讓空氣在體內外流通。林師爺遵照薛顛的教法,半夜在樹林中煉。此法對感悟臟腑,筋骨,皮肉,及各大重要穴道有大用處,這是身內求;更深層可對周圍事物有感知能力,是身外求。林師爺憑此多次化險為夷,可謂延命保身的良方。形意拳沒悟性煉不了,太聰明學不牢。師父把該說的都說到了,就看弟子能悟到哪,就得多少。沒煉到程度,師父不會提,怕亂了徒弟心性,不紮實求東西。很多人都耐不住等待,中途荒廢了。張師說:「薛傳形意不怕沒基礎,年齡大。形意拳是悟出來,體會出來的。」年輕人閱歷少,心性不定反倒求不出東西來。光機械打拳,靠時間數量那是傻練。有在墳地練拳的說法,一般人在這種環境會心慌氣浮。其實這只是求那種周身敏感的狀態。也可不必如此,煉拳時找一點,夏天在樹林中站著,全身各處隨時有被蚊子叮咬的感覺即可。我有個徒弟跟「跑線」的學過打牌,這些長年在火車上「跑線」的專門靠與旅客打牌掙錢。一副撲克想抓哪張是哪張,想發什麼是什麼。這與比武是一樣的,眼疾手快就佔先。我小時是「慣打」,家裡為平事花了很多錢。街斗後煉功有新體會,這是偏門,我不提倡。鶻形是形意獨門,可平肝益肺。兩臂聯繫著肺,兩腿聯繫著肝。鶻形上開下合,起翻落鑽,開中寓合,合中含開。如此兩臂一開一合,滋潤了肺;兩腿一起一落,補養了肝。鶻形行架時含著螺旋,與敵搭上有把對方帶跑的勁,剛一牽動就變勁打出鑽拳。因此形手臂太張揚,犯了「八忌」,所以這兩動要在一下中完成,晚了敵人就真被帶跑了,若遇硬手,還沒等你鑽他,自己的中盤早被掏了。我只是薛派武學的受益者,因薛顛這一支傳播不廣,將自己的經歷與體會寫出來,給大家做個參考。薛顛的龍形細活小手是五行拳關鍵。有李存義支系的傳人來訪,其演示五行拳細活,實則並非如此。只是在傳承中各代傳人根據自己的特點所作的增改。形意練不得法易出偏差,萬萬不可自以為是擅自改動拳架。練拳不當受的傷是醫家都束手無策的。張師說:「咱這東西一輩子都用不上才好呢,說明這一生你是太平的。」現在是法制社會,打傷人要賠錢,打死人要償命。我曾多次因此賠錢,無奈之舉。高手每一拳都是致命的。張師煉拳從不發勁,既使教我勁法時,也相當柔順。只有一次,我嘗到了張師的勁道,那滋味真是回味終生。柔勁過關方可入明勁。薛顛的功架勢勢含有舒筋收筋,旋筋擰骨,潤筋養骨等多種功用,如此煉功才有進鏡。眾多習武者對司空見慣的「松」理解不夠,有不明者,有心知身不知者。「松」是大學問,千萬不要忽略。「自以為是」是習武大忌,要親自到過來人身上摸,在明白人身上試,才能真正將「松」功煉上身,受其益。樁功是密傳,只有拜師才能學到。張師教過一個煉功要竅,可貫穿所有壯功與功架當中。人剛躺下要睡覺時,身體會自覺調整幾下。同樣,站樁也要周身內外微微調整,達到非常舒適得勁的狀態,如此站下去即可享受樁功。打拳過程中也有這個微調,只是一個在動態,一個在靜態。薛派武學傳播很少,有人從此受益也算將薛派武學發揚光大了。煉拳得時常有新鮮感,不斷有提高才行。我現在的拳學理解比兩年前要深入,這裡沒有對錯,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因習武而交的朋友感情會更深。以前朋友要照片,我就拿外出遊玩的留影給大家看,有的說好,這是朋友捧場,真煉拳不會是這個樣子。林師爺只繼承了薛顛的武功與丹道,中醫方面略通梗概即因變故離開薛顛。張師是祖傳中醫,尤擅骨傷科,如此也算三藝齊備,沒有留下遺憾。我隨張師學拳時,他已退出武術圈多年,在家自娛自樂,至今還有不見外人的老習慣。要不是兩家的交情,我也無緣得此脈傳承。隨師期間,時常有人來拜師,都是熟人介紹,張師未收也指點了他們。來人都有層次,不是來學拳的,只想請張師把自己的東西串起來得以升華。這不比串腕子,是拔高的東西,必須拜師才能受教。張師為了不撥熟人面子,略微點撥他們也有提高。學拳到一定時候要找明白人把自己的東西串起來才行,否則始終是小成就,登不了大雅之堂。薛傳形意起勢是面向正前方,落勢是猴蹲身。猴蹲身是樁法,可激增周身氣血運行,充實丹田,達到神合,意合,精氣合的目的。猴蹲身功架精義是三並兩合。腳尖並,腳跟並,膝蓋並;肩要合住,胯要合住。脊背拔直,不可弓彎。兩臂團成圓。如此才可形正,氣順,勁整。站此樁時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煉,能松脊柱生活力。張師並非先教劈拳,而是教的龍形。薛顛管熊鷹合演叫「小形」,龍形兩腳不離地,是狸貓上樹接熊鷹合演的功架。龍虎二形通任開督,是入道修德法門。薛顛得靈空禪師傳授後,將重點放在龍虎二形上,這不是姬際可的體系,是形意的別傳。龍形精義在於眼睛與手的配合,眼注視隨手走是關鍵。象形術的龍象有六法,但把縮骨,抖甲二勢煉通,其餘皆不煉自明。龍形狸貓上樹與龍象縮骨是束,熊鷹合演與抖甲是展,猴形也一直在束展上做文章。象形術對筋骨功夫要求極高,沒有過關練了也無收穫,還會傷到身體。這也算高起點高要求高成就吧。五行拳的劈,崩,鑽,炮,橫各有它的妙處,十二形每一形都有它的功用。「全會則精」,全部學到了,自然融會貫通。形意拳必須系統全面的學,這樣才能一出手什麼都有。未學完備也就帶不出來,一輩子是上不了道的門外漢。薛顛的鼉形現在武術書遍地都是,也就此產生了眾多嘴把勢。前些年就遇到一位,後來發現說的都是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功夫,就終斷了往來。有一次立師(張立群)讓我品品勁,一掌下來我就全身「挺」在那不動了,好幾秒鐘才緩過來。他說:「這是定身法,要掌握火候。拍你一下,你本能全身一挺勁就僵在那了。」立師的師父是林北居,林是1912年生人,天津人。民國十八年拜在薛顛門下學習形意,象形術等,於民國二十二年離師去外地謀生。當年得過薛顛指點的人不計其數,但拜師的徒弟非常少。李存義,李振邦的傳人里請教的特別多,但都是有藝在身,所以只能視來人程度適當點撥。鼉形也是形意獨門,是鑽拳起手接橫拳,劈拳的動作,煉的是抽身法。落勢不停,行架中可隨時變換虛實。手是八字訣,功可健肺,用可點穴。與太極雲手,八卦滾球有異曲同工之妙!鼉形是鑽橫劈三拳在一個動態中,只是這橫拳太張揚了,劈拳落勢在了旁側。記得立師講鼉形打法時,他一掛一粘,我順勢一傾,左肩正好撞在立師手上,手臂立刻發麻,不敢動彈。立師說:「這是點穴,感覺和平日由於姿勢不正確導致的不過血一樣,是一動就難受,所以只能保持原狀,等血流通了就好了。」點穴需「眼疾手快」,更重要的是「隨機造勢」,手「佔先」放在那,你自己會來撞。不撞都不行,「形勢所逼」。佔先是「巧」,可點,可打,可發。有了這個「巧」,制人就是抒發感情。點穴與佔先手都是「領先」的打法,一個會兩個都會。打人容易,放人難;放人容易,控人難。能打壞人的很多,不少普通人也能作到。但真要乾脆利落的在比武中把人丟出去就需要功夫了。如在實戰中能控制住對方已算高手了!解析薛傳形意的「意」李洛農完整的繼承了姬祖的原始煉法,並未作任何的改動與增刪。形意拳之名自古有之,以前是門內叫法,對外有很多諧音名字,後來在李洛農時期叫響了形意拳的名號。郭雲深初始得藝於老樣形意拳,後來受教歸附於李洛農,統一了煉法,廣傳於世,得其部分老樣形意的有李存義、李振山、尚雲祥、孫祿堂。八卦掌屬龍,龍有翻浪升天之勢、游空隱現莫測。「龍」是身法,不是招式。所以,李仲軒先生文章中有「程廷華打八卦,勁力渾身鼓盪,感覺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動」。打八卦給人一種在空中漂著,許久也沒落下來的感覺,已經算煉到家了,所謂「游龍行空」。老輩人中能達到此境界的八卦門人有程廷華、韓慕俠、翠花劉和宮寶田。形意屬蛇,腳下不離地爬行,打拳也是一拱一拱的往前擠,蛇行步不是借鑒八卦的步法,形意拳本身就有走偏門的煉法。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腳下,所以「蛇行崩趟」是關鍵。李存義吸收了八卦、太極的精華,但並不是體現在步上。太極是水,可聚可散、可分可合,王宗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水受力則散、隨之即合;動時則分、靜時即合,是一種流動的活力,這是比武。打拳卻要像「行雲流水」般的穩、靜、慢、均,才出功夫。有徒弟跟我說:「師父,您教的這個樁過於簡單,讓我怎麼煉啊?」我看出他的心思是說我沒有交底,我說李仲軒先生的渾圓樁就兩句話,其實真東西也就如此。高明的師父是把東西撿出來教給徒弟,如此徒弟才能學會、煉通、悟透。很多人什麼都練,就是沒有長進,這是因為沒有把東西串起來,各拳都有新鮮,常聽這些只能是落伍。「一通百通」是捷徑,到最後才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煉法過於複雜,有措手不及之感。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會,當你要站樁前的一剎那是不是非常好?而樁架擺正了,就不一樣了?因為你要顧及的地方太多,根本無心去品味樁功的好處。薛傳形意的「意」就好似這個,無意之意方是真意。煉拳要有「體重感」,身法的變換、比武都靠這個。前腳掌和腳趾蹬的是這個「體重感」,性拳走架的渾厚感也是這個,象形術的「大勢所趨」還是這個「體重感」。武藝是養氣于丹田,道藝是無念無想、不思而得。前者練的是後天之氣,後者得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氣」,至於二者的區別,很難用語言形容,只有煉者心知肚明了。起點不同,一開始煉的就是兩個東西,當然只有武藝的成效,不知道藝的究竟了。說馬象煉功架愈慢愈佳,因為形意細活小手特多,煉快了就忽略了,煉法出功夫全仗小手。要煉明白拳,自己的程度心裡要有數。用大拇指按壓手臂的肺筋脈,有的地方有痛感,說明肺經尚未被打通,劈拳還未過關。抓劈拳一年左右會有窒息感,至此對體呼吸才有真正的體認,煉拳與修道是一回事,打拳要帶點靜坐的定慧,靜坐要帶點打拳的神氣。鍊形意本身就是修道。松是鍊形意的頭道關,也是第一次變勁。要松到什麼程度,薛顛有自己的標準,全身要象輕紗一樣在空中隨風飄蕩,這個不好理解。你用手去抓羽毛,不好抓,有力使不上,等他落到你手心早把你打了。薛顛管這個叫「玉樹掛薄衣」。只有松靜,才能敏感,周身敏感即可周身聽勁。形意要「光著身子」打拳。並不是真要脫衣服,全身八萬四千毛孔要象新生嫩芽一樣慢慢舒張,讓空氣在體內外流通。煉拳時也可以找一點,夏天在樹林中站著,全身各處隨時有被蚊子叮咬的感覺。尚雲祥講「輕出重收」,薛顛有自己的說法。形意拳只煉向上的勁,從不練向下的勁,鬆了自然出沉勁。樁功是秘傳,只有拜師才能學到。薛顛傳下的一個練功要竅,可貫穿所有樁功與功架當中。人剛躺下要睡覺時,身體會自覺調整幾下,同樣,站樁也要周身內外微微調整,達到非常舒適得勁的狀態。打拳過程中也有這個微調,只是一個在靜態,一個在動態。「肩窩吐氣」是薛顛講過的練功口訣。肩窩是張嘴,對著手臂吹氣,勁就到了指尖,站樁打拳周是如此。打劈拳時,「肩井」如瀑布一樣傾泄而下,是「重力」,對應「肩井」的是「湧泉」,打鑽拳時,「湧泉」似噴泉般向上湧出,身勢借著這個勢頭鑽出,這種煉法可將意氣勁合一。象形術守的是空竅,馬象的手型是倒三角,手指環扣將腹臍空出來,是丹田充實法的進一步煉法。並且是提著右腳跟,點著腳尖煉,類似馬休息時的腿姿,這是關鍵處。真傳易筋經亦是此種煉法。五法柔順,隨時可變勁打人,八象爆烈,有神氣逼人之勢。李老披露的是薛傳道藝形意的單馬形,而《象形拳法真詮》上披露的是雙馬形,發的是腰脊彈力,手撞出挨敵身要有向下扣腕的動作,勁就鑽進去透了後背,這一扣是腳踏出來的。剛開始寫書法,毛筆不聽手的使喚,此時不能用力,要學會「支使」它。身體就如同這支筆,學拳初始要學會放鬆,一用力全身就僵了,哪緊哪就不聽使喚,要嘗試著將身體支配的隨心所欲才行。書法有「藏鋒」,不是簡單的橫豎,一筆當中有許多的迂迴。形意里也要有「藏鋒」,有很多不顯形的動作運行其中,待能自如運用毛筆時,勁可透過筆毫直透紙張,此時發勁可透體穿骨,取人性命。我爺爺王克明看了王羲之的字,書法有了進鏡,連帶的形意拳也明白了。書道如拳道,都講究氣定神閑,只是一個把勁運在筆上,行在紙上;一個將勁化在周身,發於四空。薛顛的馬象抓劈拳一年左右會有窒息感,至此對體呼吸才有真正的體認。形意拳是招由勁生,五行拳的功架是根據五行功勁編的。煉拳與修道是一回事,打拳要帶點靜坐的定慧,靜坐要帶點打拳的神氣。鍊形意本身就是修道。形意拳是功夫拳,煉的是含蓄。薛顛管站渾圓樁叫「抱樁」,抱中還要有撐。一次我站樁,立師問我:「你抱過嬰兒擠公交車沒有?」我就明白了。兩條胳膊既有合勁有要有托勁,怕人群擠到孩子,還要有向外的撐勁。平日煉拳這個很難作到,關鍵在與心態。很多人看了李老文章練完拳也溜,但沒有效果。除不知道溜的方法外,拳打的對不對也是關鍵。薛顛教過林師爺一個溜之前的功法,希望大家可以從中受益。煉完拳把雙手搓熱反覆擦面,握成雞心拳敲三下後腦,兩腳尖分別向內扣幾次,之後再溜。個中妙趣,大家可以去體會。「肩窩吐氣」是薛顛講過的練功口訣,氣者,勁也。肩窩是張嘴,對著手臂吹氣,勁就到了指尖,站樁,打拳都要這樣。尚雲祥講「輕出重收」,薛顛有自己的說法。「騰」,形意拳只煉向上的勁,從不練向下的勁,鬆了自然有沉勁。「蓄」,煉收,含著勁打拳,所以煉功架是不發勁的。發著力打拳,看著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含著勁煉拳,兜著勁打人」。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樣傾泄而下,是「重力」。對應「肩井」的是「湧泉」,打鑽拳時,「湧泉」似噴泉般向上湧出,身勢借著這股勢頭鑽出。這種煉法可將意氣勁合一。象形術守的是空竅,馬象的手形是倒三角,手指環扣將腹臍空出來,是丹田充實法的進一步煉法。並且是提著右腳跟,點著腳尖煉,類似馬休息時的腿耍饈槍丶ΑU媧捉罹嗍欽庵至斗ā?五法柔順,隨時可變勁打人。八象暴烈,有神氣逼人之勢。李老披露的是薛傳道藝形意的單馬形,而《象形拳法真詮》上寫的雙馬形,發的是腰脊彈力,手撞出挨敵身要有向下扣腕的動作,勁就鑽進了敵身,這一扣是腳踏出來的。雙馬形是掛打合一,掛可牽人,打的時候還要踩著對方的腳。一上一下,一明一暗就亂了對方的陣腳,沒了方寸,我就勢亂中取勝,贏了對方。劈拳開肺,首先解決的是體能問題。拳煉的對不對自己心裡要有數,不能練糊塗拳。用大拇指按壓手臂的肺筋脈,有的地方有痛感,說明肺經尚未被打通,劈拳還未過關。拳越練越累是錯,應該越煉越舒服,越煉興緻越高才對。一天不煉都難受,象著魔一樣什麼都不顧了.猛虎歸洞與猴蹲身形意拳是先祛病再強身,首先把身體要養好,基本功才能上檔次。現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雖然經濟條件改善了,但身體卻處於亞健康狀態,沒有真正體會過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享受生活。因此,燕窩蛇膽鹿茸都進入了食譜,夢想著能將身體調養好。但人們生理機能下降,消化能力微弱,不見得吃什麼真就能受用。猛虎歸洞又叫虎形有極樁,西馬庄李振山深得此樁要義。虎形樁對養生作用很大,可改善睡眠食慾。練功得法,短期就有精力充沛,雙目有神的效果。猴蹲身形成於形意拳初期,是古傳內功之一,旁支亦有其它的叫法。形意拳保留了原始的煉法,系統完備,又不出偏差。薛顛傳的猴樁可煉出「腎息」,能逐漸過渡到體呼吸。站猴樁時會明顯感到兩腎象肺一樣在縮漲,小腦、腎、性腺都能得到開發。煉畢氣血團聚於腰腹,異常舒爽。無極合一併非形意獨門,楊露禪的嫡系應該知道這個功法。至於是太極門竄過去的,還是劉奇蘭與楊露禪共同發明的就不得而知了。從內功角度講,它是煉精化氣法門。初始會感到兩腎熱如湯煮,丹田發暖,熱流逐漸謾布腰腹周圍,並分兩路延四肢至手足,四心有發熱發汗現象。此時周身暖意融融,妙不可言!雖然形意拳功效卓著,但也是需要時間煉出來的,恆心與耐心是首要。而且每個人情況不同,練功體會也是各異。以上是我練功時的感受,或許會對大家鑒別自己所練真偽有個參照。功力來自於刻苦與體悟,現在年輕人怕吃苦,功夫沒下到就說形意,太極不好,去學外家拳。其實並不是老師沒認真教,你要反問一下自己是否象前輩那樣吃苦,那樣執著。師父給句話不見得當時就能理解,如同拳譜一樣,是過來人的體悟,只有程度到了才能明白。道藝五行拳需經催三節、驚四梢、閉五行、聚六合、顧七星、校八要(頂扣抱圓擺垂弓挺)、尊九歌的歷練,但這是在動態不好掌握,所以歷代門人均在三才樁中體認。細節都是練功竅門,如手型作對就會有小旋渦的感覺,這些在道藝形意中都是必煉的東西。道藝形意「先天」說先天樁煉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氣、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龍虎二氣發源之始,道謂金丹,知此道理可以入德矣」。此氣乃武道之內勁「能擊人於數步之外,有鬼神不測之妙用,知此道理可以入道矣。」形意拳講究抻筋,薛顛有所不同,煉的是舒筋、收筋、潤筋。抻筋易傷,而舒筋則有舒展松長的意味。皮筋光長沒用,要有彈性,所以要收筋。大筋這麼一折騰,要給於氣血滋補才能發揮良能。對於頭頂沉肩、含胸拔背等要領,薛傳形意有獨特的解釋,照此一一煉到身上,有脫胎換骨之感。過去的名家中,很多都是吃官飯的。黃文叔是福建省保安司令,曹宴海是總司令部少校參謀,諸桂亭是軍政部國術官。身體欲健康,首要鍛煉筋骨,「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綿,手足四腕挺勁力」,手上沉著,身上輕靈,步法要「輕妙如貓行」,「頭宜上頂,尾閭中正」則是鍛煉脊椎之妙法。象形術的基本初衷是「陰康大舞民體健康」,宗旨是為了讓國民自修有成可上陣殺敵,保家衛國。「象形取義道啟康莊,命以術延道以人昌,勿忘勿助至大至剛,精修性命雲胡不臧」。老三拳在象形術中分別是雲晃旋,裹拳形似波浪,有鼓盪吞吐驚抖之能,與橫拳相似。踐拳含火機之妙,有爆裂驚炸之猛,與虎撲相似。鑽拳剛柔相合如棉裹鐵,生於鼓盪內含挺力,可演化成崩拳。「以武悟道」話形意內家拳本身就是佛家功、道家功,將世間一切理在身上悟出來,所以是真實不虛。不要認為形意就是五行十二形那麼簡單,當然五行連環、形意八式、雜式錘這種有為之法並不在我等要習之列。鍊形意就是在煉內功。打劈拳時,手抓回的同時,腳也隨之提扒,肛門會陰上縮,此法能治遺精,壯陽。老樣形意講求恢複本能,郭雲深將這個道理告訴了李振山。姬師祖傳下來的拳在高境界追求神形合一,而老樣形意追求野獸良能。林北居說:「薛顛走路像老虎,落地無聲。」人恢復野獸本能,身體超出常人範圍,具有野獸般速度、敏銳。當時用來評價薛顛最多的是「瘋魔」二字,與一位近乎妖魔般的瘋人交手,這是薛顛的實戰風範。早年我提出「瘋魔」,有些人不理解,認為是初識武術的人亂編出來的名詞。到野獸般的瘋魔程度,勁力、招式就可有可無。但拳是一步一步煉的,還是要從內功、勁力入手。象形術是老樣形意的發展,由薛顛創立,目的是啟發人的原始本能,是一步登天。但形意拳程度不夠,直接修鍊象形術反倒求不出東西。因為需要深厚的內功,極高的筋骨要求和高度的拳藝做基礎,能自由把握自己的身體。否則煉之必傷。由於薛顛身體散發著獨有魅力和他深不可測的拳藝,國術館的學子都著魔似的苦煉。薛顛將武學實戰發揮到了極致,並不是心理發狂、下毒招這麼簡單。相對與還在追求招式打法或勁力的拳師,有天壤之別。西方依仗自身素質在體能、力量上做研究,與我們走的是兩個路子。他們練拳自身產生不了興奮劑,所以會累、會疲勞。這些是高東西,具體內容就不講了,不是保守,老師不看著煉,就真成瘋魔了。說些基本的東西,讓大家受益才是真的。打拳時時刻留意外三合,動手時手一上,腳就進了;肘一提,膝就挺了;肩一動,胯就抖了。渾身皆手是在煉拳中養成的,不是打法。周身敏感以前講了很多,每一塊皮膚都長了眼睛、鼻子、耳朵,讓肌膚能看、會聽、會聞,到後來長了嘴,開始喘氣了,就是體呼吸了。
薛顛武學境界泛談薛顛傳習的修鍊層次體現著他對中華武學的深度詮釋,是由武悟道捷途。直觀的反映內家拳與傳統文化的通融之處。形意拳初始是柔勁,舒筋拔骨、謂易筋。形意拳的精不是男人的精子,是人的精力,身強體壯會說精力充沛。生機勃勃的強盛狀態才具備進修的本錢。第二階段是明勁,找試摸拳勁,有粗筋壯骨作用。精力旺盛需馬上轉化,不能白白浪費,要用來補養身體,煉精化氣是變化氣質。精變化成氣,壽命就會延長。形意出手帶多股勁,一掌劈下去四周擰著螺旋。抓回來也留出二分向前的回力,煉的是將變未變的活力,含於內的形,形意拳的細活小動作即如此。李存義有「一形不順,不能煉它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煉,半年不順一年煉,煉至身體合順再煉它形,非是形式不熟悉,亦是內中之氣質未變化耳。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煉去,功夫自然而成」的名訓。下一步是暗勁,收筋縮骨煉含蓄。身體隨時處於一觸即發的滿弓態勢,神意內斂,內氣一下就滲進骨頭裡,斂氣入骨。主修五行樁,外形不動,裡面轉動。看似靜態,上手觸碰,內里卻似蟒蛇蛹動,是雖靜猶動的活體,鼓盪。煉到這就有了興緻,隨時可應變發力,行站坐卧都帶著拳意鍊氣化神,舉手投足皆與常人不同。第四層是境域上的化境,已超出勁的範疇。將一切歸於虛無,煉神還虛。重點是轉身,有潤筋養骨作用。最後是煉虛合道,驚筋靈骨,走的是敏感的路子,武學方面出靈勁。此時已與道不遠了,感悟天地萬物。體呼吸即形意拳悟道法門。近年來我逐漸意識到,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是全民健身。隨著社會老齡化,希望延年益壽、重視養生之道、尋求健身妙法的人越來越多。薛顛武學我們這一支正在延續,任務基本完成,今後不會再公開招收入室弟子。而面對更大的難題,面對如此眾多對武術一無所知卻又渴望將身上疾患去除的人們,太極拳無疑是最佳選擇。我們下一步重點是將這一綠色養生系統工程做好。讓廣大群眾在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今天,能夠遠離疾病、遠離痛苦,共同感受太極拳這一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凝聚著華夏先民高度智慧的人類文化寶庫。
太極八卦拾遺太極之陽為形,即正確標準的拳架;太極之陰為意,即內功神氣之修鍊。太極管煉拳叫盤架,但要「細」煉拳、「精」煉拳,把其總則、分度細摳。總則即太極一身之法,從頭到足均有其特定的要求。至於各式拳架由於繁雜精細,不是文字所能及的。現就其太極周身之法詳述如下。頭有「頂頭懸」一說,但由於抽象難懂,很多人都無法真正體會到頭正帶來的展眉落腮、面呈微笑之益處。頭如何正?收顎吞咽使脖頸微貼衣領即可。如此既無頭頂帶來沖頭之嫌、又無低頭挺頸封督之弊。頭一正可領全身氣血活奮、兩腳輕靈、周身鬆快。對於胸背的要求,坊間說法各異。正確的做法是,如要松胸背,必先張肘虛腋。把胳膊微內旋,讓腋下空出一個充氣空囊,汪公永泉有「腋下夾熱饅頭」的秘法留世,大家可細品味其中奧妙。松腰是太極拳一松百松的關鍵。整個脊椎形如九曲株,太極拳是軟中有硬的彈簧剛體。人要硬很容易,不會武的也能掄拳頭打壞人,但這是硬碰硬。太極拳是屬於瞬間驚炸的發力形式,傷人不傷己。這是力學,需要身體有高度的彈性。脊椎是最難煉的,得法也需要相當時日。肩鬆開有肩窩為證,坐著腰椎前塌,站著往後弓,這是松要的憑證。太極門自古即有蹲牆根的方法,但一般是煉拳兩三年後才傳授給弟子。因為此法不僅強度大,而且直接練習有沖頭眩暈現象。得真傳的門內弟子,第一年要煉的是一套開發命門的內功,形意門亦有此功,名為無極合一。是在配合調息的同時周身進行鬆緊的轉換,用以運化內氣。有此基礎一年以上,方可練習蹲牆根。此時蹲牆精力充沛、周身鬆柔,功力亦會突飛猛進。前兩步完成後,亦有更深層次的秘煉之法,以達到妙手境界。太極拳的眼神運用充分體現了陰陽相濟的理法。攝出與斂入同時,但並非純用意念行使,完全是內功神氣的自然流露。用眼之法魏老(樹人)有「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合」的精闢論述。太極拳用掌多,用拳少。對於手形要有松握小氣球的意識。勁大易破、勁小易飛,如此之拿捏分寸與李仲軒先生評論薛顛飛法點香頭並無二致。都是敏感的東西,並非全然用勁用力可比。這小球如何拿捏的住又不會破,掌心留個空殼,將氣球容入,拇指尖與小指尖在遠處用神氣合勁,將小球牽住。還要將氣球放出去,指節舒張、圓撐,掌根推勁,小球隨之即飛,但中指根要有根線把她拴住,此亦陰陽相濟之理。以上只是對太極拳初學的一些基本要求做了簡要的描述,期間有很多感觸無法言表,僅供大家參考。八卦掌屬龍,所以董系的分支傳人大多以「游龍」、「龍形」命名著書。而且很多傳人都將八卦掌練的快如風、疾如雨,真有「飛龍在天」的氣勢。八卦掌在練功時,是慢的,並不象龍,更像巨蟒在鼓踴。不是後腳蹬著前進,是全身的骨節一齊的「串」(只能這麼說),各大小關節螺旋著、帶著勁兒的擰著。有功夫的看一眼高手的拳照就能學到東西,我前些年保守,放一些照片在網上只為和大家相識。八卦掌動手時才真把龍顯現出來,渾身擰著勁,打一下就擰到另一面,始終像帶著勁的彈簧。招也就在這裡變化出來,不是一式一式的。所以與八卦動手有變化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觸。八卦掌我早年接觸很多,有知名的、有隱逸的,但由於正處於形意的求學階段,對八卦體悟不深。近些年在授徒之餘有閑暇對葆真八卦深入體會,方才感嘆:此技為何能與形意太極並肩而立,雄居上三門之位。三種拳法中,八卦掌是舒筋拔骨最快的。功夫的成就不在招式,內功勁法猶為重要,身體循圈走轉、身內圓丹自轉。隨著功力的增長,內力自會旋脫而出。所以被八卦打了,人是旋著出去的。形意是功夫拳,八卦更是功夫拳,盤根走轉的基本走圈.形意拳解要鍊形意要變幾次勁才知道什麼是形意拳。薛顛是異人相授,在靈空師處升華,五行十二形與李存義大異。有技巧不使,使了是滑頭,遇功力大的沒用;有功力不用,用了是笨蛋,遇頭腦靈的無用。李仲軒總結的好「用腦子比武是大智慧。」形意拳有五行樁法,配備五行拳用。一行一樁,劈拳不是「三體式」,另有一套。據傳郭雲深關門弟子——西馬庄李振山贍養郭晚年得五行樁,傳過親屬。過去名家中,很多都吃官飯。黃文叔是福建省保安司令、曹晏海是總司令部少校參謀、諸桂亭是軍政部國術官。起勢沒練好,打拳沒效果;收勢練不好,打拳沒收穫。薛顛收勢後用旋法遛步,再猴蹲身一會。薛顛非常注重起、收、旋、蹲這些細節。師父給句話不見得當時就理解,同拳譜一樣,是過來人體悟,程度到才明住?形意拳轉身叫回身法,根據五行功勁而設。薛顛傳的劈拳轉身暗含啄米、抖翎與蛇形。鑽拳與炮拳轉身分別是鷹鷂回頭與龍虎鬥志,這兩勢與熊鷹合演都是形意拳非常重要的功架。橫拳轉身類似旋法,是八卦轉身法。李存義將八卦撿出來放到收勢中發揮。薛顛不專門煉八卦,將精華濃縮成旋法享用。煉拳一段時間,大小便很臭,是在排毒。每人都有隱疾,鍊形意可將其化於無形。過此階段有周身內外異常舒爽、真氣旋轉周流全身、口中津液香甜味美等妙境。被點穴感覺和平日由於姿勢不正確導致不過血一樣,是一動就難受,所以只能保持原狀,等血流通正常就好了。點穴需「眼疾手快」,更重要是「隨機造勢」,手「佔先」放在那,對方會自己來撞。不撞都不行,「形勢所逼」。「佔先」是巧,有了這個「巧」,制人就是抒發感情,可點、可打、可發。點穴與佔先手都是「領先」打法,一個會兩個都會。「領先」不是先進,是動作總領先對手,真有一種打人跟預定似的意味。「佔先手」不是具體招式,是數個比武口訣。八卦掌屬龍,水墨畫里的龍都不是直的,身子橫豎有幾道彎。轉八卦時,里腳前邁,內手向返方向探出,身子就有了裹勁;外腳內扣,腰順勢向後轉,人就被旋起來。一裹一旋就變了身法、有了動勢,渾身這根大彈簧始終崩著勁,人挨上就彈飛了。形意屬蛇,腳不離地爬行,打拳也是一拱一拱往前擠。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腳下,所以「蛇行崩趟」是關鍵。太極是水,可聚可散、可分可合,水受力則散、隨之即合,動時則分、靜時則合,是流動活力,這是比武。打拳卻要象「行雲流水」般穩靜慢均,才出功夫。形意拳沒悟性煉不了,太聰明學不牢。師父該說的說了,徒弟悟到哪,就得多少。沒煉到程度,師父不會提,怕亂了徒弟心性,不紮實求東西。很多耐不住等待,中途荒廢。形意拳是悟出來體會出來的。鍊形意不怕沒基礎、年齡大,反而是閱歷少、心性未定的年輕人不易出功夫。功夫來自刻苦與體悟,現在人功夫沒下到就說形意、太極不好。不是老師沒認真教,反問自己是否象前輩那麼執著的體悟。目前薛派形意拳傳播少之又少,而真正能說清楚薛派形意內涵的人就更少,由於歷史原因使薛派形意逐漸末落了,故此,我把我學的一點皮毛和感受寫出來,已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薛派形意拳是薛顛祖師傳下來的,薛顛是個非常傳奇且爭議很大的武術大師,他的名字被曝光並且為世人重新知道,還應該歸功於李仲軒老人的逝去的武林。我也是看完逝去武林後才對形意拳有了嚮往和萌發想學形意拳的慾望。一天在網上看到了我師父民秋的薛派武學介紹信息,一看是傳薛派形意拳,於是就聯繫民秋老師並且了解了該拳的拳理和一些練法,並決定拜師學藝。當時炎龍網站正大肆瘋狂打壓所有與他們有威脅的武術有名望的人,我師就是受害者之一,他們自編廣告言詞詆毀我師名譽,結果可想而知,一群瘋狗狂吠而上,把我師咬的體無完膚。結果這群瘋狗真的瘋了,最後結果我不說大家也知道……多行不義自作弊。我師傅涵養極深,不與他們計較。正式拜師後,師傅給我講了門內薛派形意的初級練法,跟市面上練法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我才知道練法和演法是不同的。而薛派形意練法入門是柔練,行拳極慢,要求用意不用力,有如太極拳一樣,故我在公園練功,百分之百的人都說我在練太極,搞得我哭笑不得。開始練時感覺渾身不得勁,後來逐漸才有了一點感覺。慢慢渾身發熱,然後有了阻力感,練過2年後,與人推手耐力和內勁都長了。到此才知道薛派練法的獨特和功效之顯著。師傅說這隻能是初級功夫,後面還有更高級的練法,但層次不到是不能越級的。我的傳承:薛顛——林北居——張立群——民秋——楊老大簡單披露一下薛派形意練功的順序1、虛無含一氣:師傅開始教的樁法,在薛顛、孫祿堂的書中開始都提到了。2、低架渾圓樁:3、摸勁:鋸挫摸勁和鷹捉試力。摸勁要「慢慢以神意運動」,要摸出阻力感。4、站三體式:要站出輕盈感和騰挪之勢。5、柔練五行拳:劈拳(抽絲-撕棉-拉弓)、鑽拳、崩拳、炮拳、橫拳。要守規矩,注意細節不要丟。6、明勁:到兩手如拉弓的階段,就是出明勁了。7、暗勁:束展二字一命亡,達到境界就是拳打三節不見形,見形不為能,具備不動發力。8、化勁:入象、化腦子、虎豹雷音這三者是同時存在的,同時入象也就說明達到化勁了。9、十二形拳:龍形、虎形、猴形、馬形、鼉形、雞形、燕形、鷂形、蛇形、鶻形、鷹熊合形。李雅軒先生傳授的太極步法作者:
先師傳拳時除強調大松大軟外,首重腳下太極步法的練習。一般人練太極拳也講邁步如貓行,但由於傳授者腰胯以下未真正徹底鬆開,行步時未頂起頭來,塌下胯去,所以走起步來,邁不出大步,而且腳跟後滑,並美其名曰「弓步時後腳跟可以向後調整」,為他的這種出步找借口,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全不知太極拳之步其根在腳,腳跟一動,勁力全消的道理。如若勉強跨大步,勢必貓腰撅屁股,出腳沉重如秤砣觸地,咚然有聲。故練出之拳架,姿勢不優美,更說不上雄偉之氣勢。先師所傳之拳架,要求步幅寬大而邁步又輕靈沉穩,確需下一番苦功夫。先師所傳太極步法練習有兩種,一種為慢步練法,要求邁步時要有虛無之氣勢,要頂起頭,拔起背。他說:「太極拳步法之情形,如出右腳時,必先收全身之重量徐徐移於左腳,然後徐徐提起右腳。在提右腳時,如腳腿從水裡泥里抽出來的情形。右腳這樣子提起來,而後虛虛落地,慢慢踏實,其落地踏實用勁的情形,如將腳腿徐徐插在地下去;提左腳的情況與提右腳時的情況同。按照這樣子的練法,日子久了,腳步才來得柔彈而穩固有力,身體才能經得起衝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在身勢與步法動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龍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氣。這就是說,身心內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氣通。否則,就不是練太極拳的意思了。」這是第一種慢步練習的要領。第二種練法為行步快步練習。這是在第一種練法有基礎後的必不可少的練習法。兩腿要異常輕靈,要如像繩兒吊著一樣的松沉,落步輕,發步快,所謂步隨身換,忽隱忽現,進退神速,靈妙異常。太極行步運動起來,可謂來去如穿棱,忽隱忽現,矯若游龍。腳下只見步伐移動,而來去無聲。這種步法練好以後,運用於推手散手,可謂拳來不知,腳去不曉,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將發揮很大的威力。先師散手時,多以手揮琵琶為開手勢,右腿微屈,左腳尖虛虛點地,伺敵之動向相機而動,虛虛實實,變化多端。他曾與牟祖綬打散手,以右手虛晃其面,伊以手來接,先師忽以太極快步法左腳向左橫跨兩步以披身右踢腳之腿法擊中對方左脅,而力透右脅,疼痛多日始愈。先師在世時說:「步法腿法在太極拳中至關重要。」並說:「現在很多太極拳師不重視練腿,腿踢不高,步邁不大,老態龍鍾,舉步蹣跚,只可講講拳,友誼推推手,如遇實戰則不行此非太極拳本身之過,乃不知練太極拳手眼身法步之過也,學者不可不慎。」我想,要想在太極拳方面學成些功夫,先師所傳的太極步法不可不學,不可不練,否則,名不符實也。跟李雅軒先生學拳後對推手的感悟跟李雅軒先生學拳後對推手的感悟在跟先師(李雅軒先生)學拳的時候,我前面有很多跟著老師先學了很多年的師兄,年齡也比我大得多。他們推手的水平高低不齊,給我的感覺是:有的師兄手很松沉,推手後有舒服感,感到對我推手水平的提高有好處,就像老師說的「某某有點我的……」;有的則很犟硬,嗑嗑碰碰,又撥又拉,推得不舒服,不願意和他推,覺得和他推手自己的手都搞硬了。老師對我說:「你以後可和誰推,不和誰推」,又說:「他們功夫比你大,和某某推不會把手推壞,和某某推,他的手硬,會影響你,把手推硬了,以後改都改不過來……」。當時,我甚感奇怪,為何都是打這套拳,都是老師教的,何至於一個手鬆柔,一個手挺硬,而老師也是說他們沒能松下來,沒有松透。當時年紀輕,對老師的話也沒有去細細感悟,直到老師臨終時,只是說一切都在拳上找,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但當時未必全以為然,想的是怎樣能多掌握一些推手的技法,認為拳只要天天練就行了,老師的話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後來老師去世了,自己也開始教學生,一晃又是幾十年過去了,我的學生也是一大批,程度也是參差不齊,學拳的時間也是有長有短;我也是那樣教他們,他們也每天在練拳,在練推手;但推手也是有的有味,有的沒味,有的松沉,有的挺硬,有的幾年就練出松沉的感應,有的練了幾十年,推手仍然是硬梆梆的,沒有圓活之趣,此事引起我的思考,其原因安在哉?忽憶起先師臨終之言:「一切都在拳上找,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才恍然大悟癥結所在,深信先師言之不誣也。學拳之初,學推手之初,如果不能堅信大松大軟、松凈、松透的練法,腦子裡始終有用力使勁的意識,則松沉之勁不能逐漸而成!這種意識使勁道半松不松,硬柔混雜,其如煮飯,火力不透則米不熟,煮成夾生飯,其後怎麼煮總不熟,總不好吃。特別是初學推手時,多不敢完全放開,完全鬆開,因放開以後怕挨打,所以自然有一種一接確之後即頂抗以求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由於這種思想,久而久之在兩手兩臂骨質肌肉之間,形成一種犟勁的胚胎。這種胚胎一旦形成,就如夾生飯一樣很難軟化,所以即便練拳多年,由於這種犟勁作怪,出手也是硬梆梆的,缺乏柔韌和靈感。其實,在太極拳老論中就說得很清楚,要在不丟不頂之中去討消息。怎樣才能不丟不頂?就必須在完全松透之後才能練就此靈敏的感應。討什麼消息?就是有此不丟不頂的靈覺聽勁後才能上下相隨人難進,才能引進落空合即出。才能由開始鬆開容易挨打到逐漸使對方想打也打不到,如抽風捉影,英雄無用武之地,既保護了自己又打擊了敵人。如初練時即堅信此理,又在明師的指導下身體力行,真正在不丟不頂之中去體會大松大軟,在不丟不頂之中去松透,去掉周身拘滯之力,在兩手兩臂的骨質和股肉之間去增強鬆柔的韌勁,逐漸去掉骨質中的犟勁。推手時掤化走勁,臂不自動而完全以腰脊領勁,為主脊發而勁起腳跟,如此久而久之,才能生出真正之內勁,兩臂才能鬆軟如綿,而又似如綿裹鐵,既重回沉;其發勁則能放長擊遠,冷彈脆快,入里透內;入不知我,我獨知人,發揮出動人心魄之威力;而且與人推手,給對萬以舒服之感,且又有圓活之趣。憶先師教我時,每推一次手後,感到兩臂氣曲通暢,其沉甸甸重礦礦的松沉自墜的感覺要保持一個星期,此時練拳則感拳意上手舒服之極。老師的這種功夫就是他大松大軟練法的體現,我輩當好好體會之。「用力就練不出真太極""太極拳素有「重意不重力」的說法,老師教拳也總是強調「放鬆、不用力」,強調「用力就練不出真太極」。 可我們在與老師推手的時候卻感覺到他有無法戰勝的力(胡老師稱之為「勁」),我們伸出手,師指尖往我們手指上輕輕一落,我們就會感覺到痛入骨髓;老師站在那兒,任何人以兩手推胡師前胸,推者力一出,自身反被擎起而站立不穩。幾個有名力氣大的師弟在與師推手過招時,也被師打得心驚膽戰。老師體重120斤,年已七十,他的「大力」是怎麼來的呢?根據老師的傳授和我個人的揣測,試作一探討:一、「立柱頂千斤」原理:一根木棍,如果彎著,一撅就斷,可如果直立,就可以頂起很大的重量。胡老師教拳特彆強調虛實分明,有「兩腿好比一支架」的拳訣,老師總是近身制敵,搭手進身,對方即被擎起。與人試手,總讓別人推到胸前,打到背勢才化解反攻。二、尼龍扣原理:現代人的衣服使用尼龍扣較多,粘合、拉開可反覆使用幾千次。師教拳時講纏絲勁,說這種勁就像尼龍扣,對方手一來,勁一出,就要被我粘合,就要為我所用,粘多粘少,因勢而定,粘得越多,吃得越住,吞得越好,打(吐)得越利索。三、「一臂三力」原理:也與螺旋纏絲有關,對方拳來,我手臂引化,首先有個順勢力(減力?);第二有個牽引力,牽向我的有利位置(履要輕,要使敵無察覺);第三個力是在敵力的後面有個推動力(加力),幫敵手用勁,這三個力都是在我身手螺旋轉化中實現的,這就是太極拳的「借力打力」。有這三個力,對手會走空而跌出,反應快者欲換勁時,也被我首先察覺,想回去是回不去的。胡師常向弟子們說:「你的力比泰山還重,我就要站在你泰山之上」。四、「轉輪彈射」原理:往高速旋轉的軸承或履帶上拋一石子,石子會被彈飛,太極拳打人有這種勁頭。但師的旋轉發人不作無用功,是恰到好處的旋轉打擊。五、車輪的里輪(內圈)原理:兩匹馬拉車,拐彎時裡面的馬是不用勁的,原地不動就可以,整個車都是外圈的馬在拉。老師與人推手,總是佔住內圈,使你左不是,右也不是,上不行,下也不行,進不行,退也不行,一會兒便氣喘吁吁。六、肌纖維高度協調原理: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一般人的肌纖維可協調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如果這些肌纖維高度協調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拉動幾噸重的重物。師教拳便教「松」字訣,「鬆鬆松,貫始終」,大松大軟,「松到腳下最成功」.連踝關節都是活的,都有明顯的感知。手起肩落,骨骨節節全松下,精神卻提得起,身如電網接上電。真有「問天下誰是英雄」的勁頭(記得過去上海有位太極拳師說練太極就是練成一個電人,以電養身,以電擊人,我看老師也有這個東西)。七、旋風原理:大的旋風能量很大。師拳訣有「內勁起處似旋風」一說。中醫認為:衛氣行於脈外,不走經絡,可以隨意而至,而神意這東西又在全身無處不在,所以既能挨著何處何處擊,又可發揮全身整力。八、冰下流水原理:老師說:陳氏太極是長江黃河滔滔不絕,楊氏太極是冰下流水,看之不動,照樣可以載舟覆舟,擎起萬噸巨輪。九、勁頭勁尾原理:老師說:不是我勁比你們大,是你們勁打到頭,沒勁了,這時我才打的你們,一推就倒。十、「點狀人體形象」原理:太極拳講究「化發」,大圈化打、小圈化打好理解,這裡說的是就一點來打你也能化發,這一點也分為兩半,讓開一半打另一半,化一半打一半,以全力打你半力。且往你不得勁的方向打。十一、浩然正氣原理:孟子日:「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老師講信修睦,常教導我們:老子說過,「大慈者有大勇」,不忠不義練不成太極拳。十二、「應激神化」原理:關於人們在應激情況下迥異平常的反應,最著名的故事是「李廣射石」。而長期的神意訓練,可能會使這種應激情況下才會做到的事情變為尋常即能做到。十三、「橫來豎打,豎來橫打」原理:避實擊虛,也與勁頭勁尾原理彷彿。十四、槓桿原理:這是眾說最多的太極原理,在老師那裡,重物與支點的距離特別近,而力臂則特別長,大松大開,全身整力,「其勢險,其節短」。十五、挒勁原理:挒勁是捋勁之後又返迴向對方的回力上加勁,打到對方最背的落點上,因而打得狠。打得遠,事半而功倍。胡師的擒拿,總是有使人骨折的勁兒出來(挒勁),大的擊打動作也總是拿住對方的勁兒打擊對方。此外,精氣神為物質基礎、全身心地投入(老師行走坐卧無一處不練拳,無一時不練拳,躺在床上也是練拳。他躺在那裡,二百斤重的人按住他,也被他打飛。老師強調練拳練活各個關節,即便胸背也開合自如,能化能發。睡覺夢中都是拳)等因素是應有之義,就不多說了回龍保元法此功共為二式,乃煙霞古洞派神技,此功不站樁、不意守,特定姿勢,即可元氣充足,並在自然中打通周天,力氣倍增,身體輕靈,結丹歸真,絕非世傳繁瑣丹道之法。本功特別適合現在高節奏社會人士修鍊,每天只需15—30分鐘即可,房事後修習可立補精氣,快速恢復疲勞,對各種慢性虛損疾病養生價值極高,可短期恢復健康。本功法只有兩式,不需要意念,只需按動作練習即可。
嫡派真傳少林內功秘傳——倜庵識序易筋經為少林武術祖師達摩禪師所傳授,分內外兩經。內經主柔,以靜坐運氣為事,非少林正宗子弟,不得其傳;且擅此者,亦不肯輕易授人,守少林戒也。後之練武者,欲自炫耀,往往皆以十二段錦之法化之,以其段數相同,法則相類也。其實十二段錦自十二段錦,易筋經自易筋經,兩經可互而不可盡混者也。至於外經,則主剛,以強筋練力為事。其法遍傳於世,惟真本亦殊不多遘。坊間俗本,所載各段,節數雖相同,其法實大有出入。欲覓一完善之本,不可得也。大抵此法盛行於北方。茲編各法,乃得之于山西藥商鄒仲達君之秘授。據云:為少林山陝支派之真傳,較尋常坊本為勝也。法偏重於上肢,實為練力運氣、舒展筋脈之妙法。每日勤行四五次,百日之後,則食量增加、筋骨舒暢、百病不生;至一二年後,則非但身體強健精神飽滿,且兩臂之力,可舉千斤。即為平素孱弱多病,力不足以縛雛者,練習一二年,亦可以一掃其孱弱,兩臂增加數百斤之力。至若老年之人,精氣已衰,勤習此法,雖不足以返老還童,亦足以延年卻病。江右老人程明志,年已八旬,精神猶如壯年,日徒步三十里不為苦。嘗謂余曰:「予氣體素弱,中年多病。從友人之言,勤習易筋後,不久即康健。四十年中,從未為病魔所擾。今猶能強健步者,謂非易筋經之功乎?」觀乎老人之言,則此法之效力,可以知之矣。茲特將前後兩經練法繪圖列說,印行於世,以公同好,且為坊間俗本一證其訛。倜庵識弁言先強健體魄,而後易收明心見性之功也。自此少林武術,遂成一派,時在梁隋之際也。及乎宋代,武當道士張三丰,修真養氣,而得神傳之秘。應召入京,途中遇寇,一夜之間,以單丁殺賊百餘人。其武術亦為世所推重,從游以求其技者,亦頗眾多,至是武術除少林一派之外,又增一武當派矣。故今之學武術者,不出於少林,即出於武當。顧少林之術,似屬於剛,專註意於力之作用;而武當之術,如太極、八卦等拳法,皆以柔勝,純任自然,而專註意於氣之作用。因此,世人又強指少林為外家功夫,以武當為內家功夫,殊不知內功、外功之分別,並不在於兩家之宗派也。剛柔寓陰陽之理,剛屬陽而柔屬陰,陰陽相濟,始可孕育化生。獨陰不生,孤陽不長,此一定不易之理也。於萬物皆如此,而謂於武術一道,反能越出此理乎?少林派之武術,顯剛隱柔,即所謂寓柔於剛者是也,故亦可以鼓氣以禦敵;武當派之武術,顯柔隱剛,即所謂寓剛於柔者是也,故可以鼓氣以擊人。因皆剛柔相濟,陰陽相生之法,若謂少林有剛而無柔,武當有柔而不剛,則我實未見其可也。惟因此而宗派出矣。宗派既分,門戶斯立。如同學於少林門下之人,因師父之不同,而手法稍異,則必號於眾曰,我師何人也。我之所學某家之行派。甚有一知半解之徒,略習皮毛,即變更成法,專取悅目,而自鳴得意,自立門戶,以期炫耀於世。此於少林、武當二派之外,又有所謂某家拳某家刀拳,但一究其實,則其本源要不出二派也。至於內外功夫,二派中本皆有之,惟後人門戶之見太深,凡學少林派者,則指武當為柔術,而不言其外功;學武當派者,則指少林為外功,而不言其內功,積久而此種見解,隨成為學武者之通病矣。今試執一略知武術者而詢其內功之源流,則彼必猝然而對曰:是出於道家,而武當實其嚆矢。若語少林內功,彼必嗤為妄言,而必不肯信,斯非過甚之言也。世間萬事,只要門戶之見一深,即易發生此弊。固不僅武術然也,即以文事喻之,孔孟之徒,必斥楊墨;而楊墨之徒,必非孔孟。其實孔孟之學,固足為法,而楊墨之學,亦有可取,其所以不能相容而互相排斥者,門戶之見深也。故予謂欲集各家之長,必先破門戶之見而後可。若斤斤於此,勢成冰炭,無融合之餘地,則兩派之長,固可保持,欲融冶一爐,而推闡演進,以求其最精奧之武術,必不能也。且猶有說者,武當祖師張三丰之武術,亦從少林派中得來;且有謂張實出於少林之門。此說雖無可徵信,不足為據,而明代著名之武當派武術家如張松溪等,其初固皆從少林派學,後始轉入武當門下者。由此以觀,則兩派固可相容,而不必互相排斥者矣。其實少林派中,各種功夫,並非完全為外功,亦自有內功在。易筋、洗髓二經,所列各法,而能稱之為外功乎?更進一步言之,道家練氣而講胎息,佛家養氣而講禪定,我人試就此胎息與禪定二事,而究其妙用之所在,其理果有所異乎?一則心中念念在道,一則心中念念在佛,表面雖微有不同,實際則互相吻合,此所謂殊途同歸者是矣。予不揣鄙陋,而有此少林內功之編,非必欲苟異於人,而強別於武當派之內功,實因少林亦固有其內功,以世人忽視而不傳,甚為可惜。故不厭詞費而述之,使世之學武者知少林亦非專以外功見長也。更願學武者皆平心靜氣,破除門戶之見。將兩派之內功,互相參證,而求融合發明之道,使達最高無上之域。則強種強國,固可於此中求之,而益壽引年之機,亦寄於此焉。須知內功入手極難,不似外功之舉手投足及拔釘插沙之簡易。但練成之後,雖不能白日飛升,然身強力健,上壽可期。願學者毋畏其難而卻步也。內功與外功之區別凡練習武事之人,除各種拳法之外,必兼練一二種功夫以輔其不足。蓋以拳法為臨敵時動作之法則,而功夫則為制敵取勝之根本。若練就功夫而不諳拳法,應敵時雖不免為人所乘,其吃虧尚小;若單知拳法而不習功夫,則動作雖靈敏,要不足以制人,結果必大吃其虧。故有「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諺。此功夫之不可不練也。功夫之種類,亦繁複眾多,不遑枚舉,然就大體區分之,則不出乎兩種,即外功與內功是也。外功則專練剛勁,如打馬鞍、鐵臂膊等,制人則有餘,而自衛則不足。內功則專練柔勁,如易筋經、捶練等法,皆行氣入膜,以充實其全體,雖不足以制人,而練至爐火純青之境,非但拳打腳踢不能損傷其毫髮,即刀劈劍刺亦不能稍受傷害。依此而論,則內功之優於外功,固不待智者而後知也。且練習武術之人,本以強健體魄、卻病延年為本旨,學之兼以防毒蛇猛獸之侵凌及盜賊意外等患害,非所以教人尚攻殺鬥狠者也。故涵虛禪師之言曰:「學武技者,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惟守斯靜,靜是生機;惟攻乃動,動是死機。」練外功者,劈擊點刺,念念在於制人,是重於攻,若守則此等功夫,完全失其效用。攻則非但足以殺人,亦且足以自殺,故謂之死機。練內功者,運氣充體,如築壁壘,念念在於自保。他人來攻,即有功夫兵刀,皆不足以傷我,我亦處之泰然,任其襲擊,亦不至於殺人。則守之一字,其功正大,既能自保,亦正不必再出守攻人,因攻我者不能得志,勢必知難而退也,故謂之生機。然世之學武者,又恆多練習外功,而少見練內功者,則又何故耶?因外功一事,學習既較為便利,而所費時日又較短少,無論所習者為何種外功,多則三年,少則一年,必可見效。如練打馬鞍,三年之後,拳如鐵石,用力一擊,可洞堅壁。余亦類是。避重就輕之心理,固人人皆有者也。至若內功,則殊不易言成。一層進一層,深奧異常,學之既繁複難行,而所費時日,亦必數倍於外功,且不能限期成功,故人皆畏其難而卻步矣。他派固勿論,即投身少林門中者,彼未始不知少林一派中亦有精純之內功,顧皆舍此而習外功者,實避重就輕之心理使然也。至練習內功,略無根基,入手即練,其難自不待言;若意志堅強、身體壯健,而其人又具夙慧者,練此最為相宜,因內功固重於悟性也。武術內功與道家內功之異同武術中之所謂內功者,是否與道家之內壯功夫相同,此問題急須解決者。大概今人之言內功者,皆指道家煉丹修道之內功而言,所以謂少林系外家而無內功者,亦由於是。蓋少林為釋氏之徒,以拯拔一切眾生為旨,非專修一己之壽命者,故無所謂煉丹等事。因此外界遂以為既無修鍊之術,自然絕無內功之言矣,此誠極大之謬誤也!殊不知武術中之內功,與道家之內功,固截然不同,二者可相印證,可相發明,而決對不能混為一談也。然其間亦微有相同之處,即運行氣血以充實身體是也。茲且分述其不同之點,以證明武術中之內功,非即道家之所謂內功也,亦所以證武術中之內功,少林派中亦自有之,而非武當所專擅者也。夫道家之所謂修鍊者,其主旨在於證道成仙,其練法則重於運氣、凝神、聚精,使三者互相結合,將本身內陰陽二氣相融會,而名之曰和合陰陽。陰陽既和,又必使其精神媾合,如行夫婦道,則名為龍虎媾。既媾之後,精神凝聚,如婦人之媾而成孕,則名為聖母靈胎。待此靈胎結成,而具我象,則名為胚育嬰兒,而大丹成矣。由此而證道登仙矣。練此者為內功,而彼以燒鉛練汞者,固不與焉。然其所謂內功,雖非如是簡略容易,但就此以推求之,則與武功,竟無絲毫之關係。雖證道之後,成為不壞之身,而不虞外面之侵害,但成者,古今來能有幾人哉?至於武術中之內功,則無所謂靈胎胚育等能事,惟運氣則相同,其主旨在於以神役氣、以氣使力、以力固腳,三者循回往複,周行不息,則身健而肉堅矣。吾人之生也,固全恃乎氣血,而氣之運行,完全在於內府,而外與血液依筋絡而循行相應,而體膜之間,氣固不能達也。武術內功之所謂內功者,即將氣連於內膜,而使身體堅強之法也,亦非如道家修鍊之氣注丹田,融精會神也。此功練成之後。雖不能名登仙籍、長生不老,而全身堅實,我欲氣之注於何處,則氣即至何處。氣至之處,筋肉如鐵,非但拳打足踢所不能傷,即劍刺斧劈,亦所不懼,以氣充於內也。後所謂金鐘罩、鐵布衫等法,僅練得內功之一部分而已。實未足以語此也。此等功夫,練者雖不多,然吾人猶能於千百人中,見其一二,非若真仙不能一見者可比也。此武術中之內功,練習較外功固繁難倍從,然較諸道家之內功,猶容易不少也。內功之主要關鍵練習內功,極難入手,非若練外功之專靠肢體之動作與勤行不怠即可收效也。因內功之重者,在於運氣。我欲氣至背,氣即充於背;我欲氣至臂,氣即充於臂,任意所之,無往不可,斯能收其實用。試思欲其如此,談何容易。夫氣本不能自行,其行,神行之也。故在入手之初,當以神役氣。蓋入手時毫無根基,而欲氣之任意運行,而無所阻核,固所不能。所謂以神役氣者,即從想念入手。如我欲氣注於背,我之意想,先氣而達於背,氣雖未到,神則已到。如此久思,氣必能漸漸隨神俱到,所謂氣以神行者是也。此一步法則,亦極難辦到,由意想而成為事實,頗費周折,萬事皆然,不僅行功已也。在初行之時固定一部,而加以運用,先則意至,次則神隨意至,終則氣隨神至。達最後一步後,再另換一個部分,依法運行之。如此一處處逐漸更換,以迄全身。乃更進一步,使氣可隨神運行全身各部,而毫無阻滯,斯則大功可成矣。惟「以神役氣」四字,言之匪艱,行之惟艱,練至成功,其間不知須經過多少周折,而行功唯一之關鍵,即在於此。行功所最忌者,為粗浮、躁進、貪得、越躐等事,練習外功者固亦忌此,然練習內功,忌之尤甚。因外功如犯此數忌,雖足以為害,而其害僅及肢體;如內功而犯此等弊病,其為害入於內部。肢體之傷易治,內部之傷難醫,故務須注意焉。且每聞有因練習內功,而成為殘廢或發瘋、癩癱瘓等症者,人每歸罪於內功之遺害,殊不知彼於行功之時,必犯上述之弊病而始致如此。蓋粗浮則神氣易散,躁進則神氣急促,越躐即氣不隨神,貪得則神敗氣傷,要皆為行功之大害。且犯此弊病者,頗不易救。因我人之生存,全憑此一口氣息,氣存則生,氣盡則死,氣旺則康強,氣散則疾病,運行不當,其足以致害也,不言可知矣。粗心浮氣之人,運氣不慎,而入於岔道,不能退出,如走入盡頭之路,勢必成為殘疾;若躁進越躐,功未至而欲強之上達,則如初能步履之兒,而使跳躍,鮮有不仆者。癱瘓瘋癩一類病症,實皆由此而致,非內功不良之足以遺害,實練習者不自審慎,以至蒙其害也。凡練習內功之人,對於此種關鍵處,能加以注意,則難關打破,不難成功矣。我故曰:「貪多務得,非但不能成功,且輕則害及肢體,重則危及生命,實自殺之道,非練功之本旨也。」願學者慎之。練功與修養練習武功之本旨,實在於鍛煉身體,使之堅實康強,亦所以防蟲獸盜賊之患,非教人以好勇鬥狠為事也。故涵虛禪師有「學習武術,尚德不尚力」之語。夫至德所及,金石可開、豚魚能格,初不必借重武力,而始可使人折服也。故學習武事之人,對於道德之修養,亦為最重要之事。若不講道德,專事武功,雖未始不足以屈人於一時,然終不能使人永久佩服,蓋力足以屈人之身,而不能人之心也。每見武術功深之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縱有人辱之於通衢,擊之於廣座,彼亦能忍受,韜晦功深,不肯輕舉妄動以至人於傷害也。蓋彼功夫既精,若不如此,則舉手投足間,皆足以殺人。殺人為喪德之事,故不為也。惟彼略得一二手勢,粗知武功皮毛者,則粗心浮氣,揚手擲足,欲自顯其能為,猶為小事,甚則好勇鬥狠,動輒與人揮拳。勝亦無益,敗或殘身,且偶然之勝,亦不可終恃,結果必有勝我之人,此俗語所謂「有丈一還有丈二者」是也。此等舉動,實為自殺之道,去學武之本旨遠矣。以項羽之勇,而終敗於烏江,非武功之不逮,德不及也。故德性之修養,宜與武功同時並進,而品性優良之人習武事,則保身遠禍;性情殘暴之人習武事,則惹禍招非,此一定不易之理也。昔聞有投身少林學習武事者,主僧默察其人,趾高氣揚,傲慢特甚,與之語,尚豪爽,乃留諸寺中。初不教以武技,惟每日命之入山采樵,日必若干束,雖風雨霜雪,亦不能間斷。不滿其數,則繼之以夜,稍忤意志,鞭撻立至。其人歷盡折磨,惟以欲得其技,含忍待之。經三年之久,驕氣消磨殆盡,主僧始授以技。此非故欲折磨之,實以其驕矜之氣太重,學得武功,深恐其在外肇禍,累及少林名譽也。顧此乃他人消磨之,非自己修養也。少林十條戒約之中,亦有戒殺及好勇鬥狠一條,此又可見少林武術,對於德性之修養,亦甚注意也。凡武術精深之人,於自身之修養外,對於收徒一事,亦須特加註意,務必擇性情優良之人,始傳以衣缽;若性情強暴者,僅可揮諸門外,寧使所學失傳,不可將就。因此輩學得武藝之後,好勇鬥狠。固足害人,甚且流為盜賊,殺人越貨,尤足為師門之累,是不可不三注意也。既收徒之後,平日除督促其練習功夫之外,對於德性之修養,亦宜兼顧,如此熏陶,則其人將來學成必不至越禮逾分矣。行功與治臟之關係凡練習武術者,不論外功內功,須以凝神固氣為主。欲凝神固氣,又非排除一切思慮、祛除一切疾病不為功。治臟者,即調治內臟,使之整潔,而外邪無從侵入。然後更練習功夫,則神完氣足,成功較易,收效較速。否則內疾不除,外邪易入,縱使日習不輟,非但不能望其有成,甚或受其賊害。故世人往往言:「習打坐者易成白痴,習吐納者易成癆瘵。」此皆未能先行調治內臟,不得其道,致外邪侵入,內疾增盛,而成種種奇病,終至不可葯救也。凡行功十要、八忌、十八傷等,皆為治臟法中之最要關鍵,練習內功者,務須牢記在心,處處留意,迨內臟既完固之後,再依法行功,始可有效。行功之時以子午各行一次為佳,以子過陽生,午過陰生,合陰陽二氣而融會之,則成先天之象,神思寧靜,機械不作,一切雜念,無由而生。渾然一氣,成功自易。治臟之訣,只有六字,即呵、噓、回、呼、吹、嘻是也。每日靜坐,叩齒咽津,念此六字,可以去腑臟百病。惟念時宜輕,耳不聞聲最妙。又須一氣直下,不可間斷,其效如神。其六字行功歌曰:肝用噓時目睜睛,肺宜回處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嘬口,三焦有熱卧嘻寧。其應時候歌曰:春噓明目木抉肝,夏日呵心火自閑,秋回定收金肺潤,冬吹水旺坎宮安,三焦長官嘻除熱,四季呼脾上化餐,切忌出聲聞兩耳,其功真勝保神丹。其贊功歌曰:噓屬肚兮外主目,赤翳昏蒙淚如哭,只因肝火上來攻,噓而治之效最速;呵屬心兮外主舌,口中干苦心煩熱,量疾深淺以呵之,喉結舌瘡皆消減;回屬肺兮外皮毛,傷風咳嗽痰各膠,鼻中流涕兼寒熱,以回治之醫不勞;吹屬腎兮外主耳,腰酸膝痛陽道萎,微微吐氣以吹之,不用求方與藥理;呼屬脾兮主中土,胸膛腹脹氣如鼓,四肢滯悶腸瀉多,呼而治之復如故;嘻屬三焦治壅塞,三焦通暢除積熱,但須一字以噓之,此效常行容易得。觀乎上列之歌,則治臟之功,實巨。即不欲練習武功者,依法行之,亦可以卻病強身。而練習內功之人,對於內臟之調理,尤須格外注意。因內府調和,則神完氣足,利於行功;若內府失調,則神氣渙散,外邪容易侵入,而成內疾,於行功上發生極大障礙,甚或成為各種奇病,而至不能救治。故舉此法,以便學習內功者,於入手之初,先行此法而理其內臟,以免除一切障礙也。內功與呼吸呼吸一法,在道家稱為吐納,即吐濁納清之意也。呼吸乃弛張肺部之法。夫肺為氣之府,氣為力之君,言力者不離乎氣。肺強者力旺,肺弱者力微,此千古不易之理也。故少林派中對於此事非常注意,且有費盡苦功,專習呼吸,而增其氣力者。洪慧禪師之言曰:呼吸之功,可令氣貫全身,故有鼓氣於胸肋腹首等部,令人用堅木鐵棍猛擊而不覺其痛楚者,氣之鼓注包羅故也。然欲氣之鼓注包羅,而充實其體內,亦非易事,當於呼吸上下一番苦功也。惟此項法則,在北方本極重視,而南方之武術界中人,似少注意者。後以慧猛禪師,卓錫南中,設帳授徒,於是乃傳呼吸之術,學者漸注意之。今南方武術,亦多重斯道矣。惟呼吸一事,在表面上視之,似極簡便易行,然於時於地,皆當審擇,偶不慎非但不能得其益,反足以蒙其害。此術河南、江西兩省之武術界,皆視為無上妙法,以長呼短吸為不傳之秘。河南派名為丹田提氣術,江西派名為桶子勁,名目雖互異,而實際則無甚區別也。呼吸之練習,亦有數忌。在初入手學習之時,呼吸切須徐緩,以呼吸各四十九度而定。行時徐徐納之,緩緩吐之,不可過猛,亦不可前後參差,第一呼吸其速度如何,則至末一次之呼吸,速度仍依舊狀。其度數自四十九度起,逐漸增加,至八十一度為止。若呼吸過猛及參差等,皆為大忌,俱足妨害身體。呼吸之時地,亦極重要。晨間清氣中升,潔凈異常,是時呼吸,最為合宜。其地則當擇空曠幽靜之區,則清氣多,口中吐出之濁氣易於消散,吸入之氣,清純無比。若塵濁污穢之地,以及屋中,亦所切忌,以其清氣少而濁氣多也。呼吸之初,不妨以口吐氣,將肺中惡濁驅出,但以三口至七口為度,以後概用鼻孔呼吸,方可免濁氣侵入肺部之患。呼吸時又須用力一氣到底,始可使肺部之張縮,以盡吐濁納清之用,以增氣力。若完全用鼻納氣,用口吐氣,亦所當忌。呼吸之際,又宜專心一志,不可胡思亂想,心志不寧。若犯此病則氣散神耗,氣散於外,則所害猶小;若散於內,攻動內府,為害最烈,故思慮一事,亦宜戒忌。以上所述各端,如能加意。則功成之後,周身筋脈靈活,骨肉堅實,血氣行動可以隨呼吸而貫注,意之所至,氣無不至;氣之所至,力無不至,可謂極盡運行之妙矣。惟此等法則,雖極佳妙,收效則未能神速也。練功之三要練習功夫者,有三項要務,不可不知。此三項要務,即漸進、恆心、節慾是也。凡平素未曾練過功夫之人,其全身之脈絡筋骨,縱不至若何獃滯,然亦決不能十分靈活,與練過武功者相較,自有天壤之別。此等人如欲練習武功,不論其為外功或內功,務須由漸而入,始可逐步練去,而使其脈絡筋骨,隨之而漸趨靈活。若入手之時,即遽練劇烈之術,而用力過猛,必蒙其害。輕則筋絡之弛張失調,血氣壅積而成各種暗傷;重則腑臟受震過度,亦足以發生損裂之患。每見少年盛氣之人,學習武功,而罹殘疾癆傷等症,甚至因而夭折者,世人皆歸咎於武術之不良,實則非武術之咎,全因學者之不知漸進耳。吾人處世立身,無論何事,皆須有恆心,始可有成,學習武功,自亦不能例外。練功之人,既得真傳之方法,與名師之指點,更當有恆心以赴之,勤敏以持之,方可有成功之望。若畏難思退見異思遷或有頭無尾中途停輟,是其與不學相等。吾人如與人談及此道。愛之者十常八九,惟能勤謹練習,始終不懈,而達成功之境者,實百不得一。是何故哉?豈武功之難,不易練成耶?非也,特學者無恆所致耳。若能有恆心,無論其所練者為外功為內功,則三年小成,十年大成,必不使人毫無所得,廢然而返也。更有一事,為練功最緊要,人所不易免者,即一欲字是也。色慾之禍,固不下於洪水猛獸之為害。惟洪水猛獸,人猶知所趨避,而色慾一事,非但不知趨避,反樂就之。其中人也深,蒙害乃易。在尋常之人,亦宜以清以寡慾為攝生之要務,而在練習武功者,於此尤甚。練習內功,本欲使其精神血氣,互相團結,而致強身健魄之果,色慾一事,實足以耗其精血,散其神氣,而羸弱其身體者也。人身氣血,既經鍛煉之後,則靈活易動,倘於斯時而犯淫慾,則全部精華,勢必如江河之決口,潰泛無遺,以至於不可收拾。如此而言練功,又烏足以得其益,反不如不練之為愈也。故練習內功者,必先節慾,然後可以神完氣足,精血凝固,而收行功之效也。以上所舉三事,實為練習武功之最要關鍵,於人生有莫大之關係者。而少林門中子弟,對於此三事,皆奉為至法,不敢輕犯,此亦可見其重要矣。至於粗心浮氣之流,略得皮毛,即揚手擲足,耀武揚威,對於此等關鍵,亦漠視之。蓋非此等關鍵之不足重,蓋彼固不足以語此也。內功之層次禪分三乘,內功亦分三乘。其上乘者,運化剛柔,調和神氣,任意所之,無往不可。剛非純剛,剛中有柔;柔非純桑,柔中有剛。其靜止也,則渾然一氣,潛如無極;其動作也,則靈活敏捷,變化莫測,能運其一口大氣,擊人於百步之外,且無微不至,無堅不入。猝然臨敵,隨機而作,敵雖頑強,亦不能御,且受傷者不知其致傷之由,跌仆者不知其被跌之故,誠如天矯神龍,遊行難測,有見首不見尾之妙,固不必運用手足,而始能制人也。此種功夫,為內功中之最高者。古之劍仙,能運氣鑄劍,在百步內取人,有如探囊取物者,即此功也。惟此等功夫,高深已極,不得真傳,決難練得;且運氣如此,亦非一二年所可成,勢非費盡苦功歷盡磨折,始能如願。其法在今日雖不能謂為完全失傳,但絕無僅有,能者實不易見。至於中乘,則功夫略遜於此,然亦能剛柔互濟,動靜相因,神氣凝結,雖不能運氣以擊人,亦可以神役氣,以氣運力,使其氣能周行全身,充滿內膜。氣質本柔,運之成剛以御外侮,非但拳打腳踢所不能傷,即用利斧巨錘以劈擊之,亦不足以損其毫髮。此等功夫,少林門中,能者極多,即今日亦甚易見。此步功夫,雖不足制人,但則禦侮有餘矣。武術本為強身防患而練習,得此外侮不能侵,壽康亦可期,亦已足矣,更何必定求制人不法哉?此中乘功夫,雖可自習,顧其精奧之處,如不得名師指點,亦不易領悟。練習之時,最少亦須六七年,如天性魯鈍之人,或體弱多病之人,則困難尤多,更不止費此六七年也。至於下乘,則不僅不足以運氣擊人,即運柔成剛,用以禦侮,亦感不足。但能將神氣會合,運行於內府,而不能達於筋肉之內膜,其功效則在求內府調和,百病不生,強身引年,以享壽康之樂也。此步功夫,可於治臟法中求之,練習時亦極簡便,但能持之以恆,即有成功之望,固不必如練習中乘、上乘之繁複也,大約兩年之間,即可見效。且此一步功夫,實為內功入手之初步,即欲練中乘或上乘功夫者,亦須同時注意於治臟。因內府不清,外邪襲入,即足以發生種種疾病。有病之人,欲行內功,實為不可能之事。氣散神傷,決難使用,非先去其病,使其神氣完固不可。此治臟之法,即廓清內府、消除疾病之極妙方法,勤謹行之,功效極大,且甚神速,故練習內功之人,宜兼治臟也。練習內功之難關吾人無論練習何種功夫,必有一二難關,而以內功為尤甚。難關層疊,欲一一打破之,殊非易事。外功專重實力之練習,難關易過;內功則重於以氣行力,而偏於筋肉之內膜,故難關多而不易打破也。入手之初,練習羅漢拳十八法時,每感身不隨手,手不應身之苦,非失之太猛,即失之太弛。然此一重難關,但能勤加練習,久後熟習,則自能身手相隨,心手相印,不必盤根錯節,而可以不攻自破。及至進一步而練習五拳之法,則身手之動作,固稱心適意,不至再發生困難,而每易感到力至而氣不至,氣至而神不至,彼此失其連絡,而不能互相呼應,縱外面之形式無誤,在實際上,實完全無一是處。此關已較上述者較難,惟於各拳法所練之主要點,細加揣摩,應貫力者則貫力,應注氣者則注氣,各視其宜而行之,心志專一,久後亦易攻破。至第三步練習前部易筋經時必須氣力並行,無所不至,始達化境。惟在初時,往往只能力到,而氣不到,必須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使之漸能並行。此關實至不易,非經名師指點,與自己之悉心推闡不為功。更進一步而練習後部易筋經時,其難更甚。夫氣之一物,運行於內府,而能隨意行至,已屬不易,今乃欲注其氣於筋膜脈絡之間。任意流行,而無所阻核,此非難而又難之事乎?在初時自當先從內府流行入手,待氣抵內府,流行活動之後,再進而練習筋膜間之貫注。此項功夫之法則,就大概言之,要不外乎「以神役氣,以氣行力」八字。然此中之奧妙,非經名師逐步指點,不能詳盡,固非筆墨所能形容,所謂」但能意會,不可言宣」者是也。凡練習內功之人。如能打破此一重難關之後。則前面皆光明大道,更無毫釐之阻障矣。此外如打坐等事,本與二三兩步功夫相併行者,亦有種種困難之處,每每有神思恍惚,意志不寧等等弊病。然此等障礙,極易消除,但在人之抑制雜念,使心中光明澄澈,無思無慮足矣。諺有云:「天下無難事,只怕用心人。」是可見無論如何之難事,只須用心以求之,必能望其有成也。練習內功之人,亦自如此,其中難雖多,但能持以恆心,勤行不怠,更尋名師以指撥,則日久之後,此項難關,亦自能逐漸打破,而達登峰造極之境。若畏難而徘徊不進,或立志不堅,則難關打破,永無成功之日。世間之事,大都如此,固不僅練習內功然也。練武功者須守戒愛國少林門中,對於戒約一事,極為重視。凡練習武功者,必遵守戒約,如有違犯者,即逐出山門,不認少林弟子。少林之有戒約,自覺遠上人始,共十條,大概皆對於道德及技術而言,深得佛門之旨,世代相沿。直至朱明鼎革,滿人入主中夏,宗室遺老,憤故國之沉淪,欲圖大舉,相率遁入少林,有張一全者,重訂戒約十條,誓共遵守。此項戒約,與覺遠上人所訂者,實為大異。因彼以獨善其身為主,此則以致身祖國為主也。其戒約有「肄業少林技擊術者,必須以恢復中國為意志,朝夕勤修,無或稍懈」;及「每日晨興,必須至明祖前行禮叩禱,而後練習技術,至晚歸寢時亦如之,不得間斷」;及「少林技術中之馬步,如演習時以退後三步,再前進三步,名為蹈中宮,示不忘祖國之意」;及「凡少林派之演習拳械時,先宜舉手作禮,惟與他家異者,他家則左掌右拳,拱手齊眉;吾宗則兩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與胸齊,用示反背胡族,心在中國。」觀乎以上諸條,則其滅清復明之旨,已顯然可知。故少林派之在清初,已具有種族革命之精神,故上述之數條戒約,皆指國家立言也。至於指練武者個人而言者,則有「凡屬少林宗派,宜至誠親愛,如兄弟手足之互助救助,互相砥礪。違此者即以反教論。」;及「如在遊行時,遇有必相較量者,先舉手作上式之禮。倘系同派,必相和好,若系外派,既不如此。則相機而動,量其技術之深淺,以作身軀之防護,非到萬不得已時,不可輕擊其要害。」;及「傳授門徒,宜慎重選擇。如確系樸厚忠義之士,始可以技術相傳。惟自己平生得力之專門手法,非相習久而知之深者,不可輕於相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擇人而語。切勿忽視。」;及「恢復山河之志,為吾宗第一目的。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倘不知此者,是謂少林外家。」;及「濟危扶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門,自當以慈悲為主,不可有逞強凌弱之舉。」;及「尊師重道,敬長愛友,除貪祛妄,戒淫忌狠,有於此而不遵守者,當與眾共伐之。」統觀以上所述各條戒約,於國於己,皆有關切,故少林武術之至於清代,實不僅以明心見性為主旨,而鍛煉體魄,學得技術,實有驅胡漠北,掃穴黎庭之意也。凡少林門中子弟,對於十條戒約,概須遵守;若敢不遵,輕則揮諸門外,重則加以撻伐,故傳流至今。不學少林技術則已,如學少林技術,於此守戒一事,猶視為唯一要務也。練功必求名師學習武功,與學習文事,頗有不同之處。學文者但能識字,即可於書本中求其奧妙,而達於通曉之境。自己用功,即可登堂入室,固不必定須師傅之耳提面命也。練習武功則不然,縱能得其門徑及各種動作,惟其精奧之處,則殊難探得,非經名師之指點,實無從領悟也。故武術界對於師傅之尊重,其原因即在於此。拳法外功,已是如此,而內功一法,則為尤甚。蓋外功拳法,尚為淺顯之事,雖門外之人,不能自悟。但一經說明,定能恍然。惟內壯功夫,其理極深,且隱晦異常,非但門外之人,不能自探其奧妙之所在,即經師傅指點,如自己之功夫未到者,亦不易了解。故內功對於師傅,更為重要,且須自入手時起,至成功而止,在此時期之中,不能一日脫離師傅。蓋師傅之指點,亦須由漸而入,逐步做去。亦非能於短期間內,傾筐倒篋以出之者。我國之武術界,向分南北二派,試一究其情形,則北派之盛於南派,自不待言,而推原其故,北方人對於師傅之尊重,實有以致之。北方之人,求得名師,或致之家中,或隨侍其人,必至功程圓滿,始與相離。自始至終,往往厲十餘年之久而以怠,自可盡傳其技,盡得其秘,而造大成矣。且北人往往於技成之後,遊歷四方,作尋師訪友之舉。聞有名師,不遠千里而尋求之,以冀得其真訣。竟有終身從十餘師者,良以各家各有專長,非如此不能尋得也。南派中則疏於此,且盛行設廠之制,以極短之時間,而教人以些少應用之手法,敷衍了事,即以言功,亦不過插沙、打鞍等等死手,殊無足取。然以予所見,求師實為最要之事,如從師不良,則殆誤終身。故求先師必求名師,始能詳細指撥,而收探驪得珠之效。此事實一極難之事,蓋世間名師固不甚多也。老人云:「效法乎上,僅得乎中。」於茫茫人海中,欲求一術臻上乘而堪為我師者,豈易易哉?外功拳腳之術,能者尚多,求之尚易;若內功則精奧深邃,非常人能窺其門徑,而能者極鮮。欲求此項名師,誠難而又難矣。惟因此項精奧深邃之故,更不容不有名師之指點解釋。非然者,但於書本中研求之,雖可得其皮毛,決難得其精髓,且運氣錯誤,實多危害,非若外功拳腳等法,簡便易學,可於書本中求得其實用也。故練習少林內功者,於精勤修養之外,更須注意於師傅之人選,然後始可循序而進,克臻大成也。內功與打坐之關係打坐一事,無論道家釋家,皆視為極重要之法則,在道家為內觀,煉胎息長生之道;在釋家為禪定,修明心見性之功。雖志趣之不同,實異源而同果。打坐者,實從靜中以求自然之機者也。儒家亦曾云:「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此可見「靜」之一字,其功之妙矣。練習內功之人,本與外功相反,外功皆從動字上做功夫,內功自當於靜字上悟妙旨,此所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者是也。夫吾人生於今世,事物紛繁,情感雜沓,聲色攻於外,憎愛縈於中,自然之機,漸被蒙蔽,而至於消滅。在此時而欲其摒七情、遠六欲,舉一切貪嗔痴愛之事而絕之,返本還原,使四大皆空,三相併忘,六根清凈,此非難而又難之事乎?若非苦行修持,曷克臻此。打坐者,即忘機之妙法也,故道家、釋家皆重視之,而練習內功者,尤當於此入手。內功之主要關鍵,固在於凝神、斂氣、固精三事。若心如明鏡,一塵不染,一念不生,一念不滅,則神自凝,氣自斂,精自固。若心中雜念紛投,憎愛起滅,則神耗、氣散、精敗矣。於此而欲收攝,非借力於坐忘,不可得也。且內功者,固以柔制剛之法也。以安詳之態度而克敵人之暴動,是欲得其安,必先能定;欲得其定,必先能靜;欲得其靜,更非坐忘不為功。由此觀之,則打坐一法在內功中,所佔地位之重要,固不待智者而知之矣。惟吾人處身塵俗,欲其忘懷一切,本非易易,故在入手打坐之初,其意念必不能立刻即達靜止之境,猶不免有紛擾之虞,然必設法以驅除妄念,使心境明澈,達於止境而後可。其法惟何,即自觀而已。昔人謂打坐之人,必具三觀。三觀者,即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是也。在打坐之時,必集吾人之意於此三觀,然後雜念可漸遠矣。予謂不必定念三觀。即默念阿彌陀佛,或數一二三四等,皆無不可。蓋所以要如此之故,欲其意志專一,不生雜念也。非必一定三觀,或三觀於此,具何法力也,此不過初入手時之一種方法。及至心意漸堅,雜念自然遠去,而達於自然之境。功夫既深之後,非但雜念無由而生,即我自己之軀體,亦置之意外,而至物我俱忘之境,則靜止極矣。功行至此,則利慾不足以動其心,榮辱不足以擾其志,心地明澈,泰然自適矣。故練習內功者,必先從坐忘入手,盡求其靜,復於靜中求動,是為真動。強身健魄,行氣如虹,縱不能白日飛升,亦無殊陸地神仙矣。打坐之法則打坐一事,以靜為貴。能辟靜室,設禪床最佳。禪床之形式,略如一極大之方凳,約二尺半見方,皆以木板製成,務須堅固。如無餘屋為靜室,即於卧榻上行之,亦無不可。惟以板鋪為佳。以棕藤等墊,皆有彈力,坐時不免歪斜傾側之病,故宜用木板。每日於早晚各坐片時,時不在乎過久,緩緩墊加,易收實效。坐時勿著相,勿管呼吸,一任其自然。脊柱宜正,口宜閉,牙關宜咬,舌宜舐住上顎,兩手輕握,置丹田之下。坐有單盤雙盤之分。單盤者,即以一腿盤於下,而以另一腿盤置其上,法較簡單易行。雙盤者,即依單盤之式,將盤手下面之腳扳起,置於上面膝頭之上,使兩足之心,皆向上面,而兩腿則交叉綰成一結,此則較單盤為難。手之位置亦有兩種,以左大指輕捏中指,而右大指插入左虎口內,以右大指、食指輕捏左無名指根者,稱為太極圖;而兩掌皆仰,重疊而置者,則為三昧印。凝神跌坐。先自口中吐出濁氣一口,再自鼻中吸入清氣,以補丹田呼出之氣。呼時稍快,吸時稍慢,呼須呼盡。如此三呼三吸之後,內腑之濁氣,完全吐出凈盡,然後再正式行功。在初入手時,必有雜念縈心,而易祛除,則宜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數數目,以自鎮定其神患。久後功夫既深,則心境自然明澈,不復須如此矣。坐時宜清神寡慾,收斂身心。早起因晚間靜定,是為靜中之動;晚間行功,因白日勞動而習定靜,是為動中之靜。如此操持,是為動靜有常,陰陽相生。佛家坐禪,皆用雙盤之法。全身筋絡,得以緊張,身體容易正直,而收效較宏也。坐時有數要,不可不知:一為存想,即存欲靜坐之念,而冥心摒息也;二為盤足,即依坐法,盤足跌坐也;三為交手,以兩手交置,護于丹田也;四為搭橋,即以舌舐顎,使之生津也;五為垂簾,即下覆其睫,稍留縫隙也;六為守丹田,即意存於丹田,而不即不離也;七為調息,即調和其氣息,使之綿綿不絕也。知此七要,而打坐之法盡矣。此外坐法猶有所謂五心朝天者,實系道門中之坐法;而觀音坐、金剛坐等法,則為禪門中之別法。隨人之性情而變,吾愛何種坐法,即坐何式,固不必拘拘於定見也,惟終以雙盤坐法為正宗。坐之時間,以一炊時起手,以後逐漸增加,直至半個時辰以上為止。能坐至如此長久,則心境澄澈,一切雜念,無由而生,一切邪魔,無由而入,則明心見性,可歸正覺矣。少林內功之五拳少林內功,約可分為三步練法。在入手之初,宜先練五拳。所謂五拳者,即龍、虎、豹、蛇、鶴五法也。自梁代達摩禪師傳先天羅漢拳十八手以後,直至金元時白玉峰披薙入山,整理少林技術,加以研究。由十八手而增至一百二十八手,於此一百二十八手法中,更分為龍、虎、豹、蛇、鶴五拳。白氏之意,謂人之一身,精、力、氣、骨、神,皆須加以鍛煉,使互相為用,始克臻上乘。蓋精不練不固,力不練不強,氣不練不聚,骨不練不堅,神不練不凝也。五拳者,即可以練精、力、氣、骨、神之法也。故創此五式,使內外並修,而達於化境也。龍拳練神,練習之時,毋須使用外力,惟須暗中役氣,使注丹田,而周身活潑,兩臂則沉靜不動,使手心足心與方寸相印,此所謂五心相印者是也。如此練去,功成之時,競如神龍行空,靈活自在矣。虎拳練骨,骨之在於軀幹,所佔之位置極重。骨若不堅,則氣力自無所施,故必用虎拳以練之。練時須運足全身之氣,使腰背堅實,臂腿牢壯,腋力充沛,起落有勢,怒目強項,兩手作虎爪之狀,有如猛虎出山之勢。豹拳練力,豹之為物,其身體之雄偉與形狀之威武,皆不及虎,而力則過之,且腰腎堅強於虎,故善於跳躍。以之練力,最為合宜。練習豹式,務宜兩手緊握,五指如鐵爪鋼鉤,全身宜用短馬為起落,而鼓其力於全身。此等法則又名為白豹拳,以形似也。蛇拳練氣,蛇之為物,遊行夭矯,節節靈涌。人身之氣,亦貴於吞吐抑揚,以沉靜柔實為主,其未著物也,若甚無力;及其著物,則氣之收斂,勝於勇夫。練蛇拳者,正所以使其氣有如長蛇之遊行,而節節靈通也。練此拳時,宜柔身而出,臂活腰靈,兩指相駢,起落而推按之,以似蛇口之舌。且屈折迴環,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練剛為柔,所謂行氣如虹者,即此是矣。鶴拳練精,鶴之為物,雖屬羽禽,顧其精足神完,而克享大年。人身最重要之物,亦厥惟精神,故宜用鶴拳以練其精。練此拳時,宜緩急得中,凝精鑄神,舒臂運氣,所謂神氣相合,心手相印者是也。上述五拳,如能練至精純之境,則精固、力強、氣聚、骨堅、神凝。五者相合,互相融化,為用之妙,不可盡言;倘以制人,則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縱頑強之敵亦可折服,且出之輕描淡寫,而並不須窮形盡相也。其中妙旨,可以心領而不可言傳,全在學者下功苦練,用心推闡也。五拳之練習法五拳為龍、虎、豹、蛇、鶴五形,前已詳論之矣。惟其練習之法,猶未述及,今且分節言之。每一種拳法形狀,內中又分為數小節,如虎拳中則有黑虎試爪及黑虎坐洞等各種形式;而鶴拳則有白鶴亮翅、野鶴尋食等式,固不僅五種成法也。茲將各法分述於後,以便學習也。虎拳一、黑虎試爪兩足分開,屈兩膝而沉上身,踏成馬步;右手置腰際,掌心向下,用力下按,左手則向右方推出;上身亦隨之向右旋轉,至右斜前方為度;頭與身之方向同,突目前視,式如下圖。略停片時,更依前法向左行之,圖如下。二、虎掌爬風兩足分開,如上式作馬步;左手作虎爪狀,自右下提起,手掌向外,運指力向左拉引;同時,右手從右側平臂舉起,反掌向上,至齊肩時則折肱向內,指作虎爪形如抓物帶回之狀;身向正前方,頭偏於右,目突視右手,式如下圖。略停片時,更如法向左行之。三、餓虎尋羊左足向右方踏進一步;同時,全身轉向右方,兩臂從旁豎起,掌心向前,至平肩時,則向前緩緩壓下,作虎爪撲物狀,落至齊腰,則屈肘運指力向後拉引;同時,上身即向前探出,手拉至脅間為度,式如下圖。如此三探三退而止。四、黑虎坐洞先兩足分開作馬步,左手由前下方拗起,作抓物上提之狀,至頭上而止;右手則從左腰處提起,向右方拉開,作撕物之狀,至右乳前為度;臀部下坐,上身略後仰,頭偏右方,式如下圖。略停更如法向左行一次。五、猛虎伸腰先分開兩足作馬步,兩手同時向右肩上一揚。左手即從額前抄過,向左拉開,至左肩外而止;右手即從旁側拉回,至胸前為度;在兩手拉回之時,右足挺直,上身向左移坐,頭偏右,目上視,式如下圖。略停更如法向左行一次。六、白虎推山先將左足踏右一步成弓箭式,兩手從前提起至肩前,同時向前探出;再將兩手用力緩緩向前推去,上身乘勢挺直,臂直為度,全身向右,目視指尖,式如下圖。如此三推三退而止。豹拳一、金豹定身兩足並立,向右旋轉,全身旋至右斜方為度;兩手握拳,務須極緊,在旋身之時,運力緩緩屈肘提起,至齊腰而止,掌心向下,拳口貼腰;頭則微昂,目向上視,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之後,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二、地盆撕折先將兩手交叉於腹前,左外右內,成斜十字形;兩腳分開踏成馬步,兩臂即於此時向前翻起至胸下臍上處,掌心已向前面,即將兩手用力向旁分開,有如抓住一物,欲加以撕裂之狀,左手在臍前,右手在胸前,身向正前方,式如下圖。略停將兩手更換,反行一次。三、豹子穿崖先將右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亦隨向右方,成為右面之右弓左箭步;同時,右手握拳,從下提起護腰,拳心向上,拳口向外;而左手亦緊緊握拳,折腕使拳心向前,然後屈肘將拳向上抄起,至平肩為度;上身略向前傾,目突視左拳,此時左拳之拳心已向內矣,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之後,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四、豹子弄球先將右腳向右踏出一步,全身亦向右旋,足成右弓左箭步;同時,左手揸開五指,伸至前面,反掌向外,伸直後即用力向內拉回,手亦握拳,至左脅旁為度;同時,將右手揸開五指,伸至側面,掌心向後,緩緩攏指壓下,至腰外時,即握拳向前上拗起,如握住一物,向前折舉之狀,目視右拳,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後,更如法向左行一次。五、金豹朝天先將右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隨之旋轉,踏成右弓左箭步;兩臂同時向後張開,兩手則掌心向外,用力向後揸去,至極度時,再握拳折腕,使拳心向內,用力向上衝起,拳肱相接,拳平於頂;頭略昂,目視雙拳,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後,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六、金豹直拳先將右腳踏右一步,成為右弓左箭步,全身皆向正右方;在旋身之際,兩手握拳,兩臂從旁舉起,平肩為度,拳心向前,虎口向上,至此乃將右拳向內攏入,至直舉前方為度,而左拳亦折肘向右肩處攏入,至肩尖為度,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後,更如法向左行一次。龍拳一、雙龍掉尾先將兩腳分開,上身下坐,使成騎馬式;在上身下沉之際,兩手在下合掌,向上折肘舉起,置於當胸,作和南之狀,然後分開手掌,緩緩向兩旁推出,至兩臂平直為度。此法力須停於掌根而貫於指端。身向正前,頭略偏右,式如下圖。略停將手落下,更續行一次,動作同,惟頭部向左耳。二、金龍獻爪先將兩足分開,如上式成騎馬步;兩臂即從左右屈肘舉起,使肱臂與頭,成一山字形,手掌向前,略一停頓之後,即用力屈指,作龍爪狀,同時將肱向前壓下,手至肩前時,再略一停頓,即將兩大臂搿緊,而將兩手及肱向後反張,至兩肩尖外為度;身首各部,皆向正前,式如下圖。如此三舉三落而止。三、白龍回首先將右足向右踏進一步,成右弓左箭步,身亦隨之旋轉;右手直伸於後,左手則向後斜下方作拾物狀,略一停頓。左手向上斜揚起,而右手即作抓物狀折肘收回;同時,挺直右足,屈下左足,上身亦向左斜傾,頭偏右方,兩目上視,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後,更如法向左行一次。四、龍氣橫江先將右腳向右方平開一步,兩手交叉於腹前,左外右向,乃徐徐將身向右方旋轉,變成右弓左箭步;同時,將左手反掌向後分出,而右手則翻掌向上,從下抄起,以指尖齊眉為度;上身向正右,略略後仰,目視右手指尖,式如下圖。略停回復原位後,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五、盤龍探爪先將右足向右踏出一步,身隨之俱轉,使成右弓左箭步;乘勢將左手提置腰間,掌心向前,指皆彎轉;而右手則提至乳際,向前推出,臂直為度。略一停頓,則右手拉回置腰間;同時,左手向前推出,然後將身旋至正左方,依法行一次而止。下圖所列,乃右第一勢之情形。六、遊龍退步先將兩足分開,作騎馬式;左手平舉於側,掌心向前,右手置於左腰之前,掌心向內,上身略傾於左。然後將左手屈指向斜下方攔回至右腰前為度,掌心向內;而右手則同時向斜上方揚起,掌心向前;左腿乘勢挺直,上身則傾向右方。下圖,乃系向左之定勢。蛇拳一、八卦蛇形先將兩足分開,上身下坐,作騎馬式,身略偏右;左手屈肱,置於臍下,右手屈肱,置於臍上;然後將上身徐徐向左旋轉,在下之左手,由下從前面折腕翻起,至當胸為度,掌心向外,右手則由內向下按去,至腹前為度,掌心向下,上身偏左斜,式如下圖。略停更如法反行一次,身旋向右。二、白蛇吐信先將兩足分開,踏成騎馬式;左手屈肱提起,置左膝上,屈無名指與小指;而右手則抄至左方,上提向右方分去,亦屈二指;同時,上身向左下坐至極度,然後再將身移向右方,右手屈肱置膝上,而原屈之左手,則向左方分去;身偏於右,頭略下俯,而雙目則視左指尖。下圖所示,乃向左之定勢也。三、毒蛇橫路先將兩足分開,踏成騎馬式;左手伸直中食二指,向右方探去,右手亦屈肱豎起,放於肩外;上身右領,然後將左手由前面向左平分,至肩外則屈肘縮回;而右手則同時向左推過,放於左手之前,臂直為度;上身亦移向左方,頭偏於右,式如下圖。略停,更如法向左亦行一次。四、兩蛇分路先將兩足分開,左手提置於右腰之前,右手則直伸中食二指,屈肱提起,掌心向內,指尖與鼻尖相對。然後將身向右方旋轉,足踏右弓左箭步;左手則用力緩緩向後推出,右手則折腕向前指出;全身向右,目視指尖,式如下圖。略停,旋身向左,如法亦行一次。五、白蛇盤鼠先將兩足分開,兩手伸直中食二指,屈肱提置胸前。上身向右旋轉,兩足踏右弓左箭步;左手則從前面抄向右方指出,掌心向前,指尖向右,上身旋至右後為度,然後將左手收回置腰前,右手從前面抄過指出,身隨之旋至右前方為度,式如下圖。略停,更旋身向左如法亦行一次。六、毒蛇守洞先將兩腳分開,踏成騎馬式,將上身略向右旋;兩手同時向右斜上方推去,身亦前探;然後左手從原處落下,置於左膝前,而右手則在前面向斜下方徐徐壓下,至左手上面為止;上身亦向左移旋;坐至極度,頭偏右上,式如下圖。略停更如法反行一次。鶴拳一、白鶴亮翅先將左足由原方向踏前半步,與右足前後參差;同時,將兩手屈肱拗起,放於兩肩之外,指尖向上,掌心向外。然後將腳尖略略點起,兩手即同時向左右搧下,至臂直為度,而兩手掌之方向,則完全不變;身首皆向前面,式如下圖。略停,手足複位,更以右足踏前,如法行之。二、野鶴尋食先將左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隨之旋轉,至正右方踏成左弓右箭步;兩手伸直大中食三指,而屈其餘二指,屈肱提起,先將左手向下作抓物狀;然後右腳踏進一步,收回左手,改用右手向下作抓物狀;上身前傾,目視地上,式如下圖。略停複位,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三、雄鶴印翎先將兩足分開,兩手則各伸直其大中食三指,而屈其餘二指,屈肱提起,平置於肩尖之前,掌心向下;乃向左旋身,左手順勢向後面刷去,而右手下按至左乳之前。全身向左後略一停頓之後,即向右旋身,右手依法刷出,而左手則收回置於右乳之前,全身移向左前,頭偏於右,目視右指尖,式如下圖。四、長臬獨立先將兩手各屈小指及無名指,而直伸大中食三指,向前舉起,至與肩平時,則向左右兩旁分開,至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下;在兩手動作之際,右腳即向上提起,膝抵於腹,然後再將兩手拆肱,由斜下方抄起,提至肩前,式如下圖。略停複位,更提左腳如法行之。五、鶴爪印沙先將全身旋向右方,右足向前踏進一步,惟用腳趾點地,並不踏實;左手則從下面用力折肱,向上拗起,至迎面為度,掌心向前;右手則從旁側屈肱提至肩外,然後向前推壓而下,至手平乳為度,掌心向下,肘略屈,頭後仰,式如下圖。略停複位,更如法向左行一次。六、冰鶴守梅先將身體向右旋轉,兩手各屈其小指及無名指,而直伸其大中食三指,依長臬獨立之法,兩臂從旁平舉,至成一字形為度;右足同時向上提起,膝蓋及乳,然後將兩手從旁攔入,抱取膝頭,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式如下圖。略停複位,更旋向左方,提左足如法行之。少林內功與易筋經少林門中之內功,以易筋、洗髓二經為最精純。洗髓一經,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奧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領悟,且其原本,早已失傳。世間即有此書,要皆後人搜集道藏,附會而成,牽蘿補屋,固不見其能收若何效果也。惟易筋一經,少林門中,猶多傳法,並未泯滅,惟與世間刊本,頗有出入。今人之言易筋經者,每分為外功易筋經、內功易筋經,是亦牽強之說也。吾人試考其命名之義,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經。有不容強加分析之處也。易者換也,筋者筋脈也。易筋雲者,蓋言去其原來羸弱無用之筋。而易以堅強有用之筋也。亦即言練習此功之後,可以變易其筋骨,而使堅強有用也。由此觀之,則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屬於少林之內功門中,又烏得而強分之耶?此實世人不細味其命名之義,而妄加分析也。就予所知,易筋一經,實傳自震旦初祖達摩禪師,全部共二十四段,分為前後二部。其前部較易練習,為入門之秘訣;其後部較為精奧,為成功之途徑。今人不察,皆以前部為外功易筋經,而以後部為內功易筋經,實大誤也。且有雲外功易筋經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內功易筋經共二十四段,今已失傳,殊不知前後共止二十四段也。此步功夫練成之後,即入內功之中乘,能運柔或剛,以御外侮。所謂易筋者,非真能將人體之經絡取出,而換以堅強之筋,猶言練此功夫,日久之後,即可使筋骨堅強,勝於未練之時,如脫胎換骨。易筋雲者,比喻之辭也。洗髓之經,予不得而見。易筋經則非但所見之本甚多,且曾事學習。同邑蔣覲園先生,曾得真傳於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其文孫小溪曾假予抄錄,且為予言其精奧之處。予以多病之身,練習一年之後,雖未能變懦夫為壯漢,而病魔遠避,身體康寧。而所練者,猶僅其前段。於此可證此項功夫,實具有絕大功效也。聞小溪言,覲園先生,能運氣於全身,嘗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傷,惟力避耳目又兩頰耳。其功夫皆從易筋經中練得,此又可證易筋經之可以御槍刀,並非虛語也。蔣之本,與坊間之刊本,互有異同,茲即以此本刊行,以正謬誤。且述小溪之語,使世之學武者,知易筋經之但分前後二部,以便練習者得以漸進,皆屬於少林內功門中,實無所謂外功內功之分也。否則強分派別,徒貽譏於識者耳。易筋經前部練習法此部易筋經所列各法,即俗傳之外功易筋經是也,共十有二段。每段動作不同,而各有其妙事,宜於清晨薄暮之時,在空曠清潔之地,依法練習。待十二段行畢後,再從第一段復練,周而復始,晨夕各三次。一年之後,則精神萎頓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則實力增加,神完氣足,洵有易筋換骨之妙。但須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間斷。若荒怠不勤,絕不能剋期收效也。第一段面向東方而立。兩足分開,中間相距約一尺開闊。足之位置,須趾與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調息,摒除一切雜念,鼓氣於腹,毋使走泄。頭部向上微昂,口宜緊閉,牙齒相接,舌尖舐住牙關,兩目向前睜視,睛珠須定,不可稍有啟閉。然後將兩手摺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緩緩踏屈其肘節,將手提起少許,至腰部稍下處為度。惟兩手雖上提,而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如按桌踴身之狀。略加停頓之後,乃將十指運力向上翹起,而掌根則運力捺下。行時須極徐緩,至極度後,再停頓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復原狀。如此一翹一按,是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段功夫完畢。須默記其勢。按:此段名混元一氣之勢,先天之象也。一翹一捺,得乎動機,停頓貫氣,得乎靜定,動靜相因,而陰陽判,萬物生矣。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者也。行時宜全神貫注於指掌之間,不可相離。日久之後,則氣隨神到,而運於內,力由氣生而行於外,內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氣渙散力不專註,是為大忌。在兩手上提之時,切不能過至腰上,否則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損於筋骨。慎之慎之。第二段行前段功夫既畢之後,則將氣力收起,復平常小立狀態,使全身筋骨稍為舒展,以免過勞之弊。其休息之時間,則不必限定。行第二段時,先將兩足緊並,全身正立,鼓氣閉口,突視昂首,與第一段完全相同。兩手則將指屈轉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時握拳極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後,則將拳移置於大腿之前面,掌心與腿面相貼,兩大指則遙遙相對。至此略略停頓之後,即將每手之大指,向上翹起,以至極度;同時,兩手之其餘四指,則用力緊握,務用全力;而兩臂之力,則須下注,切不可有絲毫提勁。略停片刻之後,兩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亦慢慢鬆開,以復原狀,兩臂則宜用提勁,使氣力上收。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時宜凝神注氣,專心一志。行四十九度,第二段功夫畢矣。式如第二圖。按:此一段,坊本有將兩拳貼置於大腿之旁側,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勢。不得勢則力不充,力不充則氣不行,精神亦因之而渙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實謬誤之甚也。至於翹指之時,不能稍雜提勁者,則以氣力下注,貫於拳指之間,俾拳能愈握愈緊,指能愈翹愈高也。行此段功夫,亦宜出之徐緩,緊時則氣力下注,松時則氣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氣使力也。在表面觀之,似乎功夫僅及於指臂,實則偏及於全身。蓋以人身肢體,無不通連,而氣之源流,又從內府行流而至,無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時,最忌口鼻呼吸,身體動搖,因皆足以耗氣散力也。第三段行第二段功夫既畢之後,略事休息,再續行第三段。此段正立如前,先將兩足分開,中間距離約一尺左右。務須趾與跗成平線,忌作八字形。腿部宜運力下注,不可使稍有鬆浮,否則身體易於搖動,而致神氣渙散矣。頭昂目睜,口閉牙接,鼓氣腹中,與上二段同。兩手則將大指先屈置掌心,餘四指則緊握大指之外面,兩臂垂直,雙拳置大腿之兩側,拳心貼腿,拳背向外。在上手之時,臂部並不用力,拳亦握得極松。略略停頓之後,即將兩拳緩緩握緊,至極度為止;同時,運力於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將兩臂挺直,使肘節突出,而氣力易達於指掌之間也。略停片刻後,更徐徐矣住臂力,放鬆拳指,而回復原狀。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段功夫畢收。式如第三圖。按:此段主力之點,在於拳臂,行氣之法,一提一注。固與上段無所區別,但其間不同之處,亦不止一端。彼則並足而此則分開,彼則伸直大指而此則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兩足分開,所以使下盤牢固,不易搖動也。握拇指於掌中,所以實拳心而易於著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節,所以使全臂之氣力,下注於拳也。而各段之動作相異無幾,在功效上則差甚大也。行功之際,除動作之外,尤須注意於神氣之貫注,務使精神氣力,融匯一起。達則全達,斂則全斂。若精神氣力之不相融。雖練百年,亦是無益,學者宜加意焉。第四段行第三段功夫既畢之後,體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後再續行第四段。此段與以上各段不同。先全身正立兩足緊並,用足兩腿之氣力下注,以固下盤;然後將兩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掘之成拳。兩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掌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間之距離,則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上舉之時,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略略停頓,即運力將拳緊緊握攏,以至極度,而兩臂同時向前伸去,位置雖不能伸前若干,但氣力則完全前注。停頓片刻,則將拳放鬆,而收回兩臂之伸勁。在伸出時,切忌左右宕動。如此一握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段功夫既畢矣。式如第四圖。按:此一段乃氣注平行之法,使氣力進則注之於拳臂,退則流行於肩背。蓋握拳伸臂,兩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勢必緊張,此時氣力完全前透。待鬆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鬆弛,氣力亦因而退行,流注於肩背各部矣。此段最忌者,即為用力時兩拳向左右宕動。因兩拳宕動,則全身之氣力,不能專註於前,而旁行散亂。勢散神亂,行之非但不足以獲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註意。第五段行第四段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行此第五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緊目,閉口咬齒,凝神鼓氣,如第一段之形狀。將兩手握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豎於頭之上面,掌心相向,虎口向後,肘節微彎,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處,切不可緊貼。在兩臂上舉時,兩足即隨之踮起,兩踵離地一寸左右為度。略略停頓片刻,乃將兩拳緊緊一握,兩臂則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鐵杠,將身上收之狀;同時,兩踵再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而止。停頓片刻之後,再將兩拳徐徐放鬆,收回氣力,兩踵亦緩緩放下,仍至離地一寸左右為度。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五段功夫畢矣。式如第五圖。按:此一段功夫,乃將氣力流注全身之法。蓋舉踵踮趾,則腿胯等處必氣力貫注而後堅實。若氣力不注,則腿胯虛浮;腿胯虛浮,勢必全身動搖,不能直立,難於行功矣。至於兩臂上舉者,欲使其肩背胸脅腰腹等部之筋肉,處處緊張,以便氣力易於流注進退也。此段中之最須注意者,即在緊握雙拳之際,下挫其臂。所謂下挫者,乃運其兩臂之全力,向下挫去,並非真將兩臂做有形之動作也,此實為運意而役使氣力之法。是當特加註意者,兩踵之起落,務宜徐緩,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兩踵易受震激,足以影響及於頭腦與心房,為害甚烈,是宜切記。第六段行第五段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後再續行第六段。全身正立,昂首睜目,閉口鼓氣如前。先將兩足分開,相距約一尺左右,趾踵須成平行線,切不可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專註,且易動搖也。兩手則將大拇指放在外面,以餘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指節之外。握時亦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將兩臂從旁側舉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時,更屈轉肘節,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離耳一寸許為度,掌心則向肩尖。略略停頓後,即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頓後,即徐徐放開,以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段功夫畢矣。式如第六圖。按:此段功夫,乃運使氣力,進而流注於臂肘指節之間,退則流注於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內折,則筋肉緊張,氣力易於前達;大臂上抬,則胸廓開展,肩背緊張,而氣力易於流行,內府諸官,亦必因而舒伸,處處著力,毫不鬆懈。惟行此之時,上身切忌動搖,兩臂切忌震蕩。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時,徐緩從事,若舉動猛疾,則必難免也。第七段行第六段功夫之後,休息片時,再續行此第七段。兩足緊並,全身直立,昂首突視,鼓氣閉口如上。兩手則各將四指握在裡面,而大指則扣手指節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時,略停片時,即運力於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上。上身則略向後仰,惟不能過度。在兩臂分開之後,即將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約一寸許,專用兩足跟著地;同時,將拳徐徐握緊,從鼻中吸入清氣一口,吸盡一口,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開;同時,從口吐出濁氣一口,以復原狀。如此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式如第七圖。按:此段乃運使氣力旁行之法,而兼調內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氣力;一呼吸所以調內臟,即吐濁納清之意也。故行時上身必須後仰,始足以使胸廓開展。而可以盡量呼吸也。至於足尖上抬之故,亦無非欲使下盤固實而不虛浮。蓋足跟點地,氣力若不貫注,非但動搖,且立見傾跌。學者於此,宜三注意焉。第八段行第七段後,休息片時,再續行此第八段。此段與第四段之法,大同小異。並足正立,昂頭突視,屏息鼓氣如前。將兩拇指先屈轉,置於掌心,更以其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再將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對,惟兩拳間之距離,並不限肩之闊度,相去檢邇,約距二三寸。在兩拳上舉之時,兩踵亦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許。專用足尖點地,然後將兩拳用力徐徐握緊,以至極度,略事停頓後,再將拳徐徐放鬆,兩踵亦輕輕落下,著地時務須極輕。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前後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按:此段練空中懸動,使氣力流注於上下各部。與第四段相異之處,在於兩拳距離之遠近、及舉踵與不舉踵二事。在握緊雙拳之後,更宜將臂向外分去,至與肩膀之闊度相等,至放鬆時,則更徐徐合攏。行此段最難之點,則在於上身之向前後俯仰,而使下盤不能固實,故此一段功夫,實較第四段為難也。第九段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九段。全身直立,頭正目前視,上身須直,閉口鼓氣如前。兩足緊並,將兩大指屈置掌心,而以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後將兩拳從下面提起,務須在正方前上提,提至腹前,則屈其兩肱,向上翻起,至當面為度,拳心向外,兩拳面則斜向鼻尖之兩旁,肘臂屈成三角形,兩拳相距約三寸許。然後更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同時將小臂用力向內翻轉,大臂則用力向前逼出,肘節則向後面分引,各部同時運用氣力,略事停頓之後,再徐徐放鬆雙拳,收回各部氣力,以復於原來情狀。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圖9)。按:此段在翻肱向上時,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雖手中並未有物,心中當作如是想也。此段坊本錯誤者甚多,且有與第六段混為一談者,貽誤世人,不知幾許,故特加改正,並指其謬,以告學者。其與第八段不同之處,但須兩下參看,不難領悟也。第十段行畢第九段功夫之後,休息片刻,再續行此段。正立如前,兩足緊並,昂頭挺胸,睜目突視,閉口屏息,鼓氣於中。將兩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餘四指握之成拳,並不甚緊。虎口貼腿,拳心向後,乃將兩臂從前面舉起,至平肩之時,乃運肘力向左右兩旁分去,與肩尖相平,同時兩肱亦向上豎起,舉直為度,此時兩臂與頭,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兩耳。略事停頓之後,徐徐將拳緊握,以至極度,同時兩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勢,兩肘節則向外逼出,如欲使之湊合者。但皆用虛力,而並非有形之動作也。如此停頓片刻,即徐徐鬆手。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圖10)。按:此段乃練氣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餘皆非有形之動作,亦運意使力之法也。即拳家所謂「意到神到而力隨之」者是也。坊間俗本,不知此中奧旨,竟皆演有形之動作,則勢亂神散,而欲收效,其可得乎?荒謬之處,學者宜審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誤也。第十一式行第十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十一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手則各先將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護其外,握成極松之拳。乃運用臂肘之力,將拳向上提起,置於小腹之前恰當臍輪之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拳心向內,拳距腹約一寸左右。略事停頓,即將每手之四指,徐徐緊握,以至極度,而兩拇指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不作有形之動作,但氣力卻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之狀,停頓片刻,再將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鬆,而將兩臂之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九度,本段功夫畢矣(圖11)。按:此段功夫,乃運氣升降之法。在緊握之時,則自鼻中吸人清氣一口。在放鬆之時,則自口中吐出濁氣一口。惟須行之徐緩,吸須吸盡,吐須吐盡,切不可失調或中途停頓,致內部受到意外之震激。運力上提,本為無形之動作,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是為至要。第十二式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行第十二段。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乃將臂徐徐從前面舉起,平肩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中間之距離,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兩手上舉之際,兩踵亦同時提起,以離地二寸許為度。略略停頓之後,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輕輕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紮。同時兩踵提起,再輕輕收回,恢復原狀。踵落地之後,即將足趾向上翹起,離地以一寸為度。如此亦連續行十二度而全功畢矣(圖12)。按: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蓋以上十一段功夫,各有功效,行時氣力不免偏注,故必須用此一段以調和之,而使氣力偏注於全體各部,無太過不及之病,是亦猶打拳者於一趟既畢之後,必散步片刻,然後休息也。綜上述十二段功夫,每日勤習,則三年之後,必可有成,而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矣。易筋經後部練習法前部易筋經十二段,雖亦注重於氣力相隨,惟猶以力為主,剛多柔少,即以力行氣之法也。練習成功之後,雖可以氣力相隨,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於內膜而無所阻核,尚難如願以償。欲達到此種程度,必須前部易筋經練成之後,再接續此後部,但亦不能入手即練後部,因此步功夫,完全注重於運行氣力於內膜,以充實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於增加實力。然實力不足之人,欲其氣力運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練成,其效亦至微弱。所以須先練前部者蓋亦增加實力,始與氣相隨,然後更進而練習後部,於純柔之中求運行之道,自易於入手,且收效亦較為神速也。故單練前部,不練後部則可,單練後部則不可也,因單練前部,氣力縱未能運行於內膜,然較未練時必增加數倍,而收身強力壯之效,即不再進步而求其能於運行內膜,亦足以卻病延年矣,若後部則專講運行之道,單單練此,毫無用處,所謂徒勞無功者是矣,凡練少林內功者,對於此事,不可不知,茲且將後部易筋經十二段各法,列舉於下,以便練習。第一段先盤膝而坐,以右腳背加於左大腿之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以左腳背加於右大腿之上面,使兩足心皆向上,此為雙盤跌坐法。即尋常打坐,亦多用此法,惟須練習有素,始能自然。坐時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於木版之上,初時不易做到,因棕籘之墊,質軟而有彈力,易使人身體偏側,故不相宜。兩手則緊握雙拳,四指屈於內,而以拇指護其外。兩拳放於膝頭之上,須純聽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將雙睫下垂,眼露一縫,口緊閉,上下牙關相切,舌舐於牙關之內,冥心屏息,周身完全不用絲毫勉強之力,惟將精氣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決不能立時會合,惟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圖13)。按:此段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雜念一時不易完全消滅,雜念不消,則心神不寧,心神不寧,則精神渙散,行功等於不行,決不能收到絲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雜念,然後行功,自無妨礙。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蓋以其為內府之中宮也。第二段行第一段功夫,大約以一炊時為度,然後更續行第二段。跌坐如前,兩足並不放開,身體亦完全不動,惟兩手則將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為度。然後將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平肩之時,則屈肱內引,由頭上抄至後面,同時翻轉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後面時,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後頭,兩手之掌根,適按於耳門穴之上;兩臂則成三角形,抱時不宜用有形之力,頭略後仰,胸稍前突。惟在兩手動作之際,軀幹各部不宜稍有震動,心意仍須注在丹田;既抱住頭顱之後,略事停頓,即提氣上升,意想此一口氣似由丹田而起,經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而停留片時,再使其由頂門向後轉下,經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而回至丹田。初行時,不過一種意想,氣力必不能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惟練習既久,自有成效。惟行此功夫時,須一切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於貪功,是學者宜注意者也(圖14)。按:此一段功夫,乃使氣力轉運循環之法。蓋頂門之百會穴,實為首部要區,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為內腑寶庫,同一緊要,故氣力上升,則貯於百會,氣力下降,則歸於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環之道,一起一伏,亦陰陽造化之機,所以須一切純任自然者,蓋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後天之生動之。練習時以循環二度而停止,乃將雙手放開,握拳收置於兩膝之上,回復原狀。第三段行第二段功夫既畢之後,乃將圈盤之腿,徐徐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時,心神猶須寧靜,切不可有絲毫雜念興起。一炊時後,再將兩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為度。兩腿緊並,兩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蹠則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將上身徐徐下俯,兩手則從旁側抄向前方。至足前時,乃交叉十指,收住兩足。須將兩足用力向前伸挺,而兩手則向後拉引,方為得力,腰背兩部,始克因之而緊張。成此姿勢之後,乃將貯留丹田之氣,運於肩背腰股各部。初時亦僅意想可到,練至功夫漸深,則氣力亦可隨之俱到矣。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放開,回原來之平坐狀態(圖15)。按:此一段,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其主要之處,則在乎腰閭。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為最軟弱,氣力亦最不易貫注,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然後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緊張,筋肉緊張之後,氣力亦較易達到。勤加練習,自有妙用。惟身體起落時,務當徐緩,切不可左右擺動,以亂其神、散其氣,是為最要。學者慎之。第四段行第三段功夫既畢,略略休息,更續行第四段。先將兩腳徐徐盤起: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面,然後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放於右大腿之上面,兩腳心皆向天,成為雙盤坐之勢,惟在兩腳盤坐時,上身切忌向前後或左右搖動。坐定之後,寧神一志,注氣于丹田,摒除一切雜念。稍事停頓,兩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後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至頂門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將腕向前翻轉,而使掌心向上,兩掌用力上托,同時運用其氣,使從丹田向上提起,轉入兩臂,而達於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之法,並無有形之動作,惟意念之專註耳。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將手鬆開,將兩臂仍從旁側落下,運氣下降,回復原狀(圖16)。按:此段乃行氣於臂指之法,較第三段為難。因臂部肌肉堅實,氣不易行。如欲練至意到氣達、氣到力隨之境,非短時間能奏效,頗費苦功也。其所以須盤坐而行者,固實其下盤也。架手於頂門,則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使氣易於上達,更不至中途所阻核也。兩手動作之時,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不可粗率也。第五段行第四段功夫既畢之後,乃將所盤之兩足,徐徐放開,向前伸去,以腿直為度。兩足相併,以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足心則向前,足尖則向上,與第三段之起手時相同,略略休息之後,即續行第五段功夫。先將兩手由兩旁側之下面,徐徐移向後方,至尾閭穴之後,兩手相合,交叉十指,將腕翻轉,使掌心向正後方,而兩手背則貼於尾閭穴之兩旁,須要貼得緊緊,不可稍有鬆浮。兩肩頭則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聳,務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異常,然後用意想之法,運用其氣力,使充實其肩背。起初不過意行,久後自能達到。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收回雙手,回復原狀(圖17)。按:肩背等部,骨多筋雜,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故氣力之不易運行,與臂指相等,練習亦頗不易,收效之遲緩,較諸上一段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此段之所以兩手放於後面,及兩肩前逼而兼上聳者,無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而易於運行其氣,使之到達,不致多所阻核也,惟在運氣之時,並無有形之動作,純以意行耳。第六段行第五段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後續行第六段。先將兩足收回,成盤坐之狀:以右腳背放於左大腿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將腳背放於右大腿上面,使成雙盤坐法,與第一段相同。兩足動作時,上身切忌搖動。坐定之後,將兩手從旁移至前面,至臍下時,兩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時並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後運氣由丹田而注於腎囊,以活動其睾丸。停頓少許時,乃提氣上升,以回原處,作似欲將兩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氣上升之際,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勢。略停片刻,更運氣注於腎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圖18)。按:腎囊為人身最重要之物,睾丸又極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損,此一段功夫,乃專練收斂睾丸之法,即世稱之斂陰功是也,在初練只時,睾丸必難隨氣升降,然練習稍久,即易活動,反較運氣於肩背等為易於收效,因腎囊為筋絡所成,中空而運接於少腹,與丹田相距甚近,故氣力易於運到,待練習既久,睾丸自能隨氣升降矣,此功練成,人縱慾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無從下手矣。第七段行第六段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行第七段。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就原式略略加以停頓耳,兩手則從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兩股之側,按於板上,大指在內,指尖則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過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貼合耳。心神既定之後,則將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作向上升起之狀,惟並非有形之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之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將氣從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弛松,回復原狀。更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此段功夫,雖不甚難,但在初入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過若干時後,始克升降自如(圖19)。按:此一段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於內,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為易。惟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為繁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於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謂凝神鑄氣之法也。初入手時,未能久停,為時不妨稍暫,以後可逐漸加長,是在學者自己斟酌之。第八段行第七段功夫既畢之後,即就原式略事休息,調和氣力,使之稍弛展,然後再續行第八段。此段上身與兩足皆不動,一如以上二段之姿勢,惟將兩手提起,使離開板面,然後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緊對湧泉穴也,大指在內,指尖相對,兩肘微曲,臂部並不用十分氣力,但以手足兩心(手心與足心)貼合為度。略略停頓之後,始將兩臂稍微用力撐住,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行而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臍之四周繞一圓圈,上及肚子之下,旁及前腰。如此運行一周之後,即休息一呼吸時,一呼一吸後再為運行,以九度為止。若為女子,則宜自右而左(圖20)。按:此段乃鍊氣充實肚腹之法,而兼及於腰腎之前部者。行時宜先鼓足其氣,使之略一停滯,然後再運之循軌而行,似較稍易。惟在運行之時,非但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如身體動搖等;即內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須純任其自然。初時固未必能盡如我意,久後必可成功也。第九段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之後,仍就雙盤坐之原勢,略事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一如上式,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仍按於板上,休息約三個呼吸時,則續行此第九段。先將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舉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於肩上,掌心適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肱緊貼於胸脅前面。然後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肱則緊貼於右肱之外側,用力緩緩搿緊,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則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之內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後,自能運行無阻(圖21)。按:此一段亦系行氣於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殊不易運到,惟其不易運到,故須多練。而此後部易筋經中,對於練習肩背之法尤多,亦以此也,行時所以必兩手抱肩,緊緊相搿者,亦正欲使其肩背緊張,而氣易於貫注也。第十段行第九段功夫畢,先將左手徐徐落下,按於板上,右手再落下按於板上。然後將圈盤之兩腿,徐徐放開,直伸於前。略事休息,更續行第十段。須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於床板上,臀部坐於小腿上,尾閭則緊靠兩腳跟。上身略向後仰,頭正目前視。但經此一番動作,心神必散,故須休息片時,加以收攝,心神既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肱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乃將兩手掌輕輕按於脅上,兩肘則略略用力後引,此非有形動作。按定之後,意念即將氣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滿於兩乳房,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圖22)。按: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於此,若不練氣使之充實,最易為外力所傷。與斂陰一段功夫,實有同等之緊要,此段之所跪行者,蓋欲使上身正直,而氣易於運行也,兩手按脅者即所以示氣循行之路也。第十一段行第十段功夫既畢,即就原式休息片時,兩手則徐徐放下,垂於旁側稍稍舒展,續行第十一段。先將兩手稍微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乃將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於左膝蓋,即膝骨與腿骨接合之處。大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為用力作撐拄之狀,上身則向後作倚靠之勢,頭則後仰至極度。心神既定之後,則將氣提之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結穴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歷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滯丹田;再經一呼吸之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穴。如此升降各九次後乃將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亦收回垂兩側,回復原狀(圖23)。按:咽喉為人身最要之地,生死關頭之所系,且喉管為一軟骨,雖有筋肉護於其外,奈極薄弱,故此部最易受傷,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須加以鍛煉,若能運氣於喉,而充實其內部,功夫精純時,即快刀利劍亦不足以損其毫髮矣。惟此部功夫,亦極不易練耳。第十二段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則將上身抬起,而使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略事休息後,即收起兩足盤坐,仍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而左腳背則置於右大腿上,成雙盤坐之勢,在動作之後,神智不免外瀉,故須冥目靜心以收攝之。待心神既定之後,即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掌心熱如火發,乃將兩掌移貼後腰,先由外轉內,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內轉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段功夫畢矣。仍收回兩手,作第一段跌坐之勢(圖24)。按:此十二段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為行功十八傷之一。此一段加於十一段之後,良非無故,蓋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損傷其精,故用此一段以養其精,後腰,精之門也,精門和暖,則生氣自足,更不慮其損傷矣。(全文完)天下武林>傳統功夫>武當拳系> 正文回回十八肘(八)第十二肘 前頂肘第一手 上搖手1、盤法:口誦起始詞。承上勢,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朝上,十指平心,肘心朝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如圖1)承上勢,左腳朝前一大步,右腳隨進半步的同時,以身帶動右手從胸向內上搖到面前,五指朝上,左手後划到右肘內側處,肩內扣,三尖照,六合合,目前視。(如圖2)2、功用:如有人用右拳擊我前胸,我進中閃內上搖化敵擊,隨進步用右掌劈敵頸。(如圖3、4)第二手前頂肘1、盤法:承上勢,以頭領身,重心前移;上左腳向正東方一步,隨追蹬右腳半步,呈前膝彎套後膝彎的彎套彎步,在上步的同時,左手隨身向左內劃立圓攬到面前,五指朝上,掌心朝外,右肘同時前頂,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如圖5)2、功用:敵如用右腳擊我,我左肩變右肩,右肩變左肩,化敵之擊的同時,上右腳踩敵中門,右肘前頂擊敵胸。(如圖6)第三手 下抹手1、盤法:承上勢, 以頭領身,重心前移,上左腳過右腳一步,隨追蹬右腳半步,呈前膝彎套後膝彎的彎套彎步,在上步的同時,右手向前下抹,頭頂頸直,目前視,三尖照,六六合。(如圖7)2、功用:如對方左手擊我胸部,我右手向前下抹化敵擊,隨進步以肩擊敵胸。 (如圖8、9)第四手上掏手1、盤法:承上勢,以頭領身,上左腳半步,隨上右腳過左腳一大步的同時,進身右手上掏,步呈半馬步,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如圖10)2、功用:如有人用右拳擊我前胸,進左腳踩敵中門,用右手上掏擊敵襠,隨進步鎖敵喉。(如圖11、12)(待續)(責任編輯 若愚)
↑上一篇:寸勁震掌/舒紅雲 下一篇:回族武術興盛的四個歷史原因/劉 勇
推薦閱讀:
※SecWiki周刊(第212期)
※最近買了幾本雜誌,只是為了附錄的化妝贈品!
※商業雜誌推薦:財新周刊
※用命理學鑒定李敖生辰[轉貼於(命理雜誌)]
※這個紐約反時尚的時尚品牌出了本雜誌,不過你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