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代名畫賞析

宋代名畫賞析 

北宋

《雪景寒林圖》 北宋范寬 絹本水墨

縱 193.5厘米,橫160.3厘米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在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一1031年)還健在。他學畫初期,取法於荊浩,李成,後來立志革新,移居終南,太華諸山中,朝夕對著真實景象,創意構圖,最後終於領悟到「山川造化之機」,找到了自己的表現風格。他與開仝,李成鼎立而三,領導著宋初的山水畫。

    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因此在范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范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范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范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鑒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圓時曾流落民間。

《窠石平遠圖》 北宋郭熙

絹本設色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

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曾為宋御畫院藝學。師法李成,善畫山水,寒林。生卒年不祥,活動於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著有《林泉高致》一書。

    畫幅左側有款「窠石平遠」四字及「元豐戊年郭熙畫」。鈐「郭熙印章」一方。知為郭熙作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畫深秋清曠之景,神韻獨絕。樹石畫法與郭熙《早春圖》相似。但細部描畫較簡略。有「敕賜臨濟壹宗之印」等印記十一方和半印一方。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採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了這些特點。窠石用捲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凈而如妝」,「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繫,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於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是郭熙首先總結出來的。「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窠石平遠圖》標明了所採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出縱深的空間距離,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氣勢雄壯,使人觀之精神振奮。

 現今能見到的郭熙作品並不多,真正可信的不過六、七幅。《窠石平遠圖》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創作於元豐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傑作,也是欣賞他的畫作和理解他的美術理論的絕佳作品。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

米芾對范寬 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

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瑞鶴圖》 北宋 趙佶

絹本設色縱51厘米,橫138.2厘米

此圖畫壯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對神態各的丹頂鶴翱翔盤旋在上空,另兩對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彷彿回蕩著悅耳動聽仙鶴齊嗚的聲音。畫後有趙佶瘦金書敘述一段。此圖為宋人鄧椿《畫繼》中所記《宣和睿覽》冊中的一幅。《石渠寶笈重編》及《石渠隨筆》著錄。

《瑞鶴圖》曾收入《宣和睿覽集》,金軍攻入汴梁時,這件作品被拆成單幅的捲軸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進清宮,溥儀私自夾帶出宮後流失到東北,最終成為遼寧博物館的藏品。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御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珊瑚筆架圖》 北宋 米芾

紙本墨筆 縱27厘米,橫24.8厘米

米芾 (公元1051一1107年),字無章,號海岳外史,任內廷畫學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鎮江北固山。他的書法很有名,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在繪畫方面也頗有造詣,是文人畫派的創道人之一,所創「米家壇山」在山水畫中獨辟一徑。可惜今天已很難見到他的畫品。

《珊瑚筆架圖》是米芾在行文當中信筆所及,附於「珊瑚貼」之後。此筆架的筆法純用書法筆意,畫柱用筆由上至下,露鋒緩行,畫弧則頓筆蓄意,挑筆出鋒,畫檔是由左至右,顫筆而行,中間略有補筆,以取圓潤和實抱柱之意。下邊底座發筆肆意飄灑,錯落有致。筆架的形狀被生動地勾畫出來了,而輕重緩急,頓挑飛白,裹筆澀筆,使轉縱橫,書法的意義也表露無遺。

此貼見於《墨緣匯觀》《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著錄。卷後有米友仁,謝在子,郭天錫等人題跋。

《墨竹圖》 北宋 文同

絹本墨筆 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文同 (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層岩叢樹圖》 北宋巨然

絹本墨筆縱144.1厘米,橫55.4 厘米

    巨然 ,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確切的生卒年已難考證,主要活動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鍾陵開元寺的僧人,後因善畫山水得名,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隨他到了汴梁,居開寶寺中。因他在學士院玉堂畫了壁畫,蠃得朝野稱賞,遂馳名中原地區。他在繪畫史上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四大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此圖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的遠岫遙相呼應。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業樹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分,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在開合中寄意深遠。林中小徑,屈曲縈帶,就實崇虛,意趣深遠。而勾皺雅滴,筆墨秀潤。

    作品本幅無作者款印,僅有明董其昌的題識,種此圖為「僧巨然真跡神品」。考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和《宣和畫譜》所論巨然畫語,與此畫都有很吻合,所以史來鑒定家都認同董其昌的這一判斷。

《五馬圖 》北宋 李公麟 

 紙本墨筆,白描,縱:26.9cm,橫:204.5cm

二戰以前藏於私家,戰後失蹤,珂羅版藏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本幅無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 4段均有北宋黃庭堅的箋記,後紙有黃氏跋語,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紆跋,言及黃庭堅題於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兩處有乾隆帝的題文,鈐有清「樂壽堂鑒藏寶」等印20方。該卷系職貢類題材,作一人一馬狀。據黃氏題跋,5馬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皆為雄馬,均是西域的貢品,分屬宋廷的左騏驥院和左天駟監。前3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年輕氣盛、執韁闊步者;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馬的造型因品種而異,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別,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大凡畫貢馬的題材,馬的神態和步態都是如此。如《宣和畫譜》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意在生動的表現人、馬的性情。畫家在藝術上的獨創首先體現在純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於唐代吳道子時代的「白畫」發展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畫種--白描,本幅就是確立這一畫種的標誌。雖不著彩色,仍可使觀者從剛柔、粗細、濃淡、長短、快慢的線條變化中感受到富有彈性的肌膚、鬆軟的皮毛、筆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質感和量感。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體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的白描人馬畫無不源出於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南宋

《出水芙蓉圖》 南宋無款

 絹本設色縱23.8厘米,橫25.1厘米

    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

《出水芙蓉圖》一畫雖小, 畫得卻十分精緻生動。此畫系用沒骨法。用筆輕細, 敷色柔美, 幾乎不見筆跡。淺粉色的花瓣、嫩黃花蕊, 似乎還帶有拂曉時分的露珠, 這正是花苞初發的最佳時刻。粉紅色的蓮花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顯得格外的清妍艷麗。它突出地表現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

《松澗山禽圖》 南宋無款

絹本設色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

本幅無款。鈐鑒藏印「黔寧王子孫永保之」、「項墨林鑒賞章」、「神品」、「項元汴印」。

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對山鵲姿態各異,或飛嗚,或樓止,或啄食與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後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的雙鉤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展現了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景象,為南宋小幅花烏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寧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春江帆包圖》 南宋無款

絹本墨筆縱25.8厘米,橫27厘米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慎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題詩。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臨流撫琴圖》 南宋 夏圭(傳)

絹本,淡設色,縱25.5厘米,橫26厘米。故宮博物院  

 夏圭的《臨流撫琴圖》,圖中繪一高士臨流而坐,氣象蕭疏,意境深遠。夏圭師法李唐,為南宋院體畫的代表,強調寫實,注重形象的刻畫。與馬遠的畫法相比,夏圭更善於用水。墨筆急掃之後,迅速以水筆接染,筆墨銜接自然,一氣呵成。由於墨與水的使用恰到好處,使得整幅畫面顏色透亮,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畫樹木,得其形而又取其勢,意筆寫出枝幹,偃仰屈曲,蒼健老硬,有蛟龍驚虯之勢;樹葉點染而成,疏密有致,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看似不經意,實則慘淡經營。茅屋隱現於樹後,以墨筆勾出輪廓,再施以規則的點皴,極具裝飾意味。畫水有獨特之處。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為血脈」、「山得水一活」,水是山的眼睛,關乎畫面的神采,最難畫活。宋代的山水畫中多以密緻的線條勾出水紋,如現存李唐的《江山小景圖》、馬遠的《水圖》等都是以工緻的筆法畫出水紋。在這幅畫中,溪水則以簡練的線條勾勒,部分留白,盤曲掩映,時隱時現,難覓其蹤,表現出流水的清澈和流動感。夏圭是善於在繪畫中「用虛」的大師,在這幅畫中,他利用了留自來表現江山湖泊的遼闊深遠,雖未著一筆,卻能「無畫處皆成妙境」,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畫中的人物也很有特點,沒有過多地描繪細節,而是注重表現身體的動勢,筆簡而神全。撫琴者似在彈奏,讓人不禁聯想到琴聲的悠揚。

 

《採薇圖》 南宋 李唐

絹本淡設色縱27.2厘米,橫90.5厘米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畫了古代這兩個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圖中石壁上有題款兩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大約屬李氏晚年作品。本幅有明人項元汴、清人吳榮光等收藏印多方。後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蔡之定、阮元、林則徐、吳榮光、潘霄漢的題記。《清河書畫舫》,《汪氏珊瑚綱》,《佩文齊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

《採薇圖》畫面的氣氛肅穆、凝重、蕭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楓相對而立,樹榦奇崛如鐵、挺拔堅硬,這不禁使人聯想起楓樹的耐寒與蒼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將這兩株具有象徵意義的大樹布置在畫面最前端,或許就是對畫中人物性格的比喻與寫照。在楓樹後面的石壁上有兩行款識:「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題。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一塊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對而坐,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與叔齊。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態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長兄伯夷吧?此時,他正側著頭仔細聆聽著叔齊的談論,表情莊重肅穆,眉宇間彷彿還帶著許多的憂慮,似乎正在追憶故國往事。叔齊的形態略顯活躍,他身體斜傾,右手撐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長訴說著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種種罪狀。清代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評價這件作品時說:「二子席地對坐相話言,其殷殷凄凄之狀,若有聲出絹素。」現在看來,確有同感。

《秋柳雙鴉圖》 南宋梁楷

絹本設色縱24.7厘米,橫25.7厘米

此畫為紈扇頁,此圖右下方款行書署款「梁楷」二字。

梁楷,祖籍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南渡後流寓錢塘,南宋寧宗嘉泰年間為畫院待詔。他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及花烏,性情狂放不羈,喜愛飲酒。據載,他曾在畫院獨「金帶」而不受,不辭而別,人稱「梁風子」。梁楷書畫風多粗簡,擅長減筆畫。畫風於北宋初期的石格一胍相承,並將石氏粗簡的畫法創造性在運用到花烏畫之中。  

此圖前人定名《秋柳雙鴉》,實則寫唐代詩人王維五言絕句《鳥鳴澗》詩意。王維的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鳥鳴澗春山月出的夜景,既幽靜,又有生氣。梁楷的畫,以渴筆焦墨繪一節斷裂的枯柳,三兩根枝條昂揚向上又飄拂而下,突兀地將整幅扇頁中分為二,構圖大膽,以奇致勝。大片空白處淡墨暈染出的薄雲滿月,給空谷春山平添了幾分神秘。初升的月亮驚起的兩隻山鳥奮飛呼鳴,打破了夜空的靜寂,老柳雖然細弱,枝條卻仍堅韌,使觀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動。  

梁楷作畫,以「減筆」聞名,此幅亦不例外,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勾畫出所表現物象的主要特徵,描繪出花鳥的內在神韻。大片的空白使畫面顯得空濛含蓄,給人以筆墨有盡而意無窮的想像空間,達到了「於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效果。

《枯樹鶌鵒圖》 南宋無款

絹本設色縱25厘米,橫26.5厘米

此圖原載《紈扇畫冊》,經《石渠實笈初編》著錄。圖作秋樹殘葉,枯枝上樓息著一雙鶌鵒。整幅構圖疏密得體,用筆工整,刻畫入微,神形兼備,為宋代寫生花烏畫中的佳作。本幅上鈐」桂坡安國鑒賞,「大觀」半印和「宣統御覽之寶」收藏印各一方。

《海棠蛺蝶圖》 南宋佚名

絹本設色縱25厘米,橫2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款印,工筆重彩畫海棠花蝶。畫風工整,賦色濃麗,用筆沉穩,花葉用顏色屑屑渲染,陰陽向背交代得十分清楚。本幅鈐「黔寧王子子孫孫水保之」,「丁伯川鑒賞章」等藏印四方。一枝海棠旁,三隻彩蝶隨風起舞。此圖用筆在工整細緻中顯出沉著穩健,顏色富麗濃。

《女孝經圖》 南宋無款

絹本設色每幅縱43.8厘米,橫68.7至73厘米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所描繪的《女孝經》,是唐代鄭氏所撰寫的重要女性教育經典。書中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班昭)與諸女的問答,以告誡體講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女孝經》原本分成十八章,此本目前僅存前九章,歷述不同階層的婦女應該遵守的婦道,以及事奉公婆、丈夫等人的原則。其內容像是以夫為天、善事舅姑與親族、勤於紡績等,都是承續班昭的《女誡》而來。

全卷的裝裱採取一文一圖的形式,先以楷書抄錄一章經文,再以圖像呈現其內容重點,依次呈現九章。圖中除以敬謹侍立或跪拜的婦女,與端坐的尊長者相對,闡明彼此相處的倫常秩序,也有織布縫衣的生活場景,但呈現方式都像文本一樣端整而嚴肅,沒有太多戲劇性的細節。各幅多以庭園作為背景,以樹石構成圖像的界緣,區隔圖像與文字的空間。樹石的描繪精謹,畫中出現的斧劈皴與拖枝,標示著馬夏畫風的特色。畫人物衣紋勁健,面貌與動作細膩,設色溫雅。雖標名為馬和之(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院畫家)作品,但更類近於較晚期的院畫家馬遠、馬麟父子一派的風格。南宋院畫中有許多教化題材的繪畫,有些並有皇室的題字。本院另外也收藏有馬和之繪高宗書的《孝經》冊頁,這幅作品的產生,應該也可置於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花籃圖》 南宋李嵩

絹本設色縱19.1厘米,橫26.5厘米

此圖重設色,描繪盛開在精美的花籃中的鮮花。全圖畫風工整艷麗,為工筆重彩畫中的佳作。畫面左下方款署:「李嵩畫」三字,其下方押「項子京家藏」半印。

《碧桃圖》 南宋無款

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27厘米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碧桃兩枝,枝上的碧桃花有的吐露盛開,有的含苞欲放。花瓣用細筆勾描後多屑暈染,富有屑次變化和立體感。全圖用筆精細,設色淡雅,畫雖小,意趣無窮,是南宋寫生妙品。畫面無款。畫中鈐有「於騰」、「何榮精賞」二印。

《四景山水圖》 南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每幅縱41.3厘米,橫67.9至69.5厘米

《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與李唐的淵源關係,而秀潤過之,四幅畫面均無款印,但可信為劉松年真跡。後幅有明人李東陽題記。本幅分鈐《春和園鑒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銷夏記》著錄。

《楓鷹雉雞圖》 南宋李迪

絹本設色縱189.4厘米,橫210厘米

《楓鷹雉雞圖》是宋畫中罕見的巨幅作品。此圖繪坡石花竹中,一棵古楓拔地而起,枯枝上一對兇猛的蒼鷹正向下怒視著一對慌忙逃竄的雉雞。畫面上的山石樹斡用筆粗重,輔以水墨破染,其陰陽向背,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樹上的枝葉疏密有致,層次鮮明。鷹、雉的羽毛精細,神態生動。整幅畫面給人以嚴謹結實,氣魄宏壯之感。畫面左上方款署「慶元丙辰歲李迪畫」,可知。這幅作品繪於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本幅有「怡親王寶」等藏印兩方。

《果熟來禽圖》 南宋林椿

絹本設色縱26.5厘米,橫27厘米

林椿 ,錢塘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一1189年)畫院待詔,善寫花烏,師法趙昌。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樓息一小烏,尾挺胸,作欲飛的情態,形象生動可愛。系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彷彿在輕輕地顫動。果葉正反面刻畫細織,連蟲蝕的痕迹都頗為清晰。畫面雖不繁複,卻充滿生氣盎然的意趣。全圖筆法精工,設色妍美,是面宋初期花烏畫的佳作。本幅款署「林椿」二字,曾經宋牽收藏,《石渠實笈三編》著名。

《金明池爭標圖》  宋  張擇端

絹本設色縱28.5厘米,橫28.6厘米

張擇端另有一件被稱為神品的風俗畫《西湖爭標圖》,現已失傳。天津博物館藏南宋人臨摹的《金明池爭標圖》,題有張擇端款識。金明池在汴京城西,俗稱西湖。《金明池爭標圖》摹本又名《龍舟圖》,縱28.5厘米、橫28.6厘米,畫農曆三月二十日宋朝皇帝親臨池畔觀看龍舟比賽和嬉水表演。畫中金明池一覽無餘,四岸圍牆垂柳,列置彩棚,人物數以千計,小如蚊蟻。殿閣、橋樑、龍舟均為界畫,用筆精細工整,畫風不同於《清明上河圖》。

此圖描寫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台,台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彩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維游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全圖約有千餘人,雖然人物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在圖左側的粉牆上有楷書「張擇端呈進」五字款。經專家鑒定,對此圖作者有兩種意見:其一,從落款看,不像後人添寫。如此精細熟練的工筆畫應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張擇端的早期作品;其二,從此圖的風格及畫中景物看,斷為宋畫無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圖曾為明代安國,項子京鑒藏。

《百子嬉春圖》 宋佚名

此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蘇漢臣作。畫兒童百人在一處庭院中嬉戲玩耍,情景歡快熱鬧。按《圖繪寶鑒》:「蘇漢臣,開封人。宣和畫院待詔。師劉宗古,工畫釋道人物臻妙,尤善嬰兒。紹於間(公元 1131一1162年)復官。孝宗隆與初(1163年)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世人凡見嬰戲圖,便題蘇漢臣作。不知何據。未足篤信,暫存疑。

    這是南宋畫家蘇漢臣繪的《百子嬉春圖》中的「獅子舞」。畫面描繪一個小孩左手拿著繩索,右手牽著一頭金鍍眼睛、銀貼齒的獅子。張嘴擺尾的獅子,由兩個披著獅皮的小孩扮成。旁邊三個孩子正在觀看戲耍,組成一幅童子戲獅的舞蹈場面。「獅子舞」是人們熟識喜愛的傳統民間舞蹈,有關獅子舞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魏人孟康的《漢書·禮樂志》注,注中說:「象人」「若今戲魚蝦獅子者也。」所見最早的獅子舞形象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兩人扮成的獅子。

宋代獅子舞非常盛行,尤其是兒童們跳起獅子舞都興高采烈。這一時期的獅子舞,注重武藝,表演常與打鬥相結合。獅子有時還口吐煙火,以增強神威武勇的氣氛。這幅以兒童生活為主的風俗畫反映了宋代民間舞蹈的盛行。此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繪畫的繁榮

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於物產豐盛的江、浙、湖、廣地區都在其境內,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文化都得到繼續發展並超過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業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的需求量明顯增長,繪畫的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繪畫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繫。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以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慶宴會,所需要的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都可以租賃。適應年節的需要,歲末時又有門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為市甚盛。北宋時,汴京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一次售出,以防別人仿製;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吳興籍軍人燕文貴常到汴京州橋一帶賣畫。山西絳州楊威,善畫村田樂,每有汴京販畫商人買畫,他即囑其如到畫院門前去賣,可得高價。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現存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見其繪刻之精美程度。  蘇軾枯木怪石圖 米芾《畫史》說:「子瞻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 《枯木怪石圖》簡潔明了的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後冒出幾枝竹葉,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盤折,氣勢雄強, 「怪怪奇奇」,於筆意盤旋之中,凝聚成一團耿耿不平之氣,更有一股浩然氣脈,由石而樹、由樹榦而樹梢,扭曲盤結。直衝昊天。蘇軾一生,幾遭貶謫,在錯綜複雜的宋王朝政治鬥爭中飽嘗仕途的滋味,憤懣不平之氣交織於心,發諸毫端,借詩畫以泄胸中盤郁。蘇軾曾自題其畫云: 「枯腸得酒芒角出,肺肝錯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寫向君家雪色壁。」足以說明其抒寫胸臆之情。蘇軾作畫,固然重視抒發情感,但並不忽視形式技巧。他曾自謂: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追求。」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 快也。」 「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回頭再觀此圖:枯木用筆迅疾、取勢不惑,畫心枯淡盤旋,墨色變化多端。運用書法之筆法,飛白為石,楷行為竹,隨手拈來,自成一格。作為藝術家,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錶現自我,有所創新。倡導「士夫畫」,批評院體之匠氣。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再觀共文、其書、其人,誠然如是。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畫院的基礎上,宋代繼續設立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北宋徽宗時還曾一度設立畫學。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本人在繪畫上具有較高修養和技巧,注意網羅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搜訪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畫院畫家與社會保持一定聯繫,但又受皇帝的制約,宮廷繪畫帶有明顯的貴族美術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畫院集中了社會上的優秀畫家,體現了時較高的水平,創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李唐的《採薇圖》、《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水圖》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現的文人畫,從北宋中後期以後形成巨大的藝術潮流。當時對繪畫的收藏、品評和延納畫家作畫已在上層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風。更有不少文人親身參加繪畫實踐,像詩詞一樣用以寄興抒懷,在題材選擇、形象處理及審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們在畫幅上題字詠詩漸次增多,開闢了書畫題跋的新天地,並能自覺地將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引入繪畫中,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兩宋時期文人士大夫中湧現了仲仁、揚無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趙孟堅的水仙等,成為後世文人畫家追隨學習的典範。此外較為著名者還有燕肅、晁補之、宋道、宋迪、蔡肇、張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歐陽修提出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陳與義主張「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等一系列見解都具有代表性。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繪畫影響到遼金地區,成為元明文人畫發展的前導。  在繪畫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繪畫理論著述也大量問世。畫史、畫論、繪畫賞鑒及收藏著錄等著作大量流傳,如《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畫史》、《林泉高致》等,成為今日研究古代繪畫的重要文獻依據。

繪畫發展的階段

  馬遠梅石溪鳧圖》 馬遠極善造境。在此畫中,一角山岩橫空伸出,卻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氣,靜顯清晨之態;梅枝兩三,花蕾初綻,盎然生機便呈其中;野鳧戲水,爭知春暖,打破了山澗寧靜,平添了許多生趣。抒畫之意,涵詩之情,境味雋永,是此畫最大特點之所在。 「馬一角」之名稱雅號也可以從此畫中觀出一二意味。《梅石溪鳧圖》除此構圖巧思之外,在用筆上也是頗具特色的。如圖中左下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筆法有力明晰,橫出之石則用暈染之筆,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頓然消失,而且還襯托出些許空遠之感。點苔兒筆用在岸邊與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潤,岸之平淡則有幾許濃郁生氣。梅枝如虯龍展體,鐵臂橫伸,筆法勁硬有力卻又不失曲折遊動之變化,梅花點綴更豐富了枝幹的動感,與戲水野鳧相映成趣。構圖之巧與用筆之活,皆成趣味,簡潔明快,雅意橫生。落款也有獨到之處。在此畫中,既未見題辭,也未見作者印章,而且作者的題名落款如不細心觀看尚不易找到。原來作者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用筆題在巨岩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由此也可見作者構思巧妙,用心獨到。

宋初100餘年間,大體遵循五代繪畫傳統

  北宋開國後,汴京一帶成為繪畫藝術中心,宮廷畫院先後集中了來自西蜀的黃居□、黃惟亮、夏侯延□、趙元長、高文進等,南唐的董羽、厲昭慶、蔡潤、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帶的王靄、趙光輔、高益等畫家。院體花鳥畫以黃家富貴體為規範,道釋畫中以吳家樣影響最大,山水畫以院外畫家成就最高。此外,李成善畫寒林平遠,范寬善畫崇山峻岭,許道寧善畫平遠、野水、林木,他們3人皆先後在不同方面,發展和豐富了荊浩、關仝的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在此時期則影響不大。當時畫院內外以山水畫知名的還有燕文貴、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長宗教壁畫的有王□、高文進、武宗元等,花鳥畫則有趙昌、易元吉、王友等。這些畫家的創作實踐,醞釀著北宋繪畫風貌的新變化。

熙寧和元豐時期

  出現了以李公麟為代表的鞍馬人物畫,以郭熙為代表的山水畫,以崔白為代表的花鳥畫。他們在內容及藝術上都展示出嶄新的風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養。李公麟以單純樸素的白描形式,精確地表現了不同階層、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徵,特別是在刻畫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獲得極大成功。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經起稿而放手作畫。崔白描繪季節氣候變化中禽鳥的情態,善於表現敗荷鳧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來畫院內黃氏體制的規範,取得了更為自然生動的效果。郭熙通過景色季節及氣候的描繪,表現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來的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更高水平。以蘇軾、文同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繪畫潮流,也於此時形成。駙馬都尉王詵築寶繪堂收藏法書名畫,並於府第西園中聚集詩人畫家賦詩作畫,皇族趙令穰善作清麗富有詩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這一時期已開展的書活動,都顯示出這一階層藝術活動的活躍。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蘇軾等人的論畫詩文顯示了此一時期繪畫理論的新成就。

徽宗趙佶、高宗趙構統治時期

  是宋代宮廷畫院最為繁榮的時期。徽宗時畫院制度已相當完備,社會上民間畫家藝術水平的提高,為畫院輸送了不少優秀畫家。此時畫院高手雲集,善畫百馬、百雁的馬賁,開南宋山水畫新風的李唐,善畫風俗界畫的張擇端,富有才華的青年山水畫家王希孟,善畫花鳥翎毛的韓若拙、孟應之、薛志,以畫嬰兒貨郎著稱的蘇漢臣,為徽宗代筆供御畫的劉益、富燮等人,都以畫藝精湛、筆墨不凡而著稱。徽宗時內府書畫收藏極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畫譜》反映了當時宮廷收藏的盛況。靖康之變,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畫家被擄北去,宮廷藏畫流散北方甚多,給金朝統治區繪畫發展以相當影響。另外,大批畫家紛紛逃到江南,又成為南宋高宗畫院中的骨幹力量,促進了江南地區繪畫的發展。

孝宗以後的南宋時期

  特別是光宗、寧宗時期,山水畫繼李唐之後,出現了明顯的畫風變化,代表畫家為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他們重視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畫面大片空白突出鮮明的形象,畫面效果含蓄凝練,簡潔而富有詩意,具有優美的意境,簡率而富有表現力的大斧劈皴則顯示了筆墨技巧的提高。歷史故事畫及風俗畫在整個南宋時期都比較發展,此時出現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畫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圖》、《四迷圖》、《觀潮圖》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義。梁楷、牧溪、溫日觀的水墨、減筆則開了元明寫意畫之風氣。

其他相關

  李唐《萬壑松風圖》款識題於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於一一二四年,其時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  繪畫各科的發展宋代繪畫分科更加細緻、專門。宋徽宗時期辦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6科。《宣和畫譜》著錄藏畫,則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孝宗乾道三年(1167)著成的《畫繼》輯錄畫家時,則分為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 8類。這些現象反映了繪畫表現範圍的擴大和題材分工的細緻、深入。  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衛賢(傳)《閘口盤車圖》、王居正紡車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李嵩貨郎圖》、朱銳《盤車圖》、閻次平《牧牛圖》和無名氏《耕織圖》、《耕穫圖》、《柳蔭雲碓圖》、《江天樓閣圖》及見於記載的高元亨《從駕兩軍角抵戲場圖》、燕文貴《七夕夜市圖》等,都顯示了畫家視野的擴大和對現實生活的興趣與熱情。宋代城市中描繪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五瑞圖》、《大儺圖》、《觀燈圖》也紛紛出現。描繪貴族文人生活的繪畫仍然流行,帶有情節的肖像性繪畫,如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趙佶(傳)《聽琴圖》也都具有較高藝術成就。歷史故事畫中常糅進民間傳說,曲折地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態度。如描繪操守氣節堅貞不屈的人物的《採薇圖》,諍言直諫以及與權□的鬥爭的《朱雲折檻圖》、《袁盎卻坐圖》、《陳元達鎖諫圖》,反映以正確策略解決民族問題的《免胄圖》、《便橋會盟圖》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繪因戰亂和複雜的民族關係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繪畫非常流行,如《文姬歸漢圖》、《明妃出塞圖》,像當時民間的講史一樣,表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憂患意識。宋代統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觀,道釋壁畫雖缺乏唐代那樣宏偉的氣勢,但仍然保持了相當規模。如東京大相國寺、玉清昭應宮、景靈宮、五嶽觀、寶□宮及南宋臨安的顯應觀、西太一宮、五聖廟等壁畫大都出自畫院名家手筆。真宗時為建玉清昭應宮,招募天下畫工,應試者逾3000人,徽宗時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達數百人,可見其人才之眾。宋代宗教畫中出現更為鮮明的世俗化傾向。以熱鬧的場面、有趣的情節吸引觀眾,道教畫中創造了大量的神□形象,不少是憑藉現實人物形象畫成。宋代前期,吳道子畫派在壁畫中佔有絕對地位,從現存壁畫粉本《朝元仙仗圖》可見其藝術風貌。宋代墓室壁畫之數量、質量已不能與漢唐相比。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正定靜志寺塔和凈眾院塔基地宮壁畫、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畫以及河南等地區發現的宋墓壁畫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畫的重要遺存。

山水畫的發展

  山水、花鳥畫在宋代有著飛躍的提高。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鳥畫家極注重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並為此而養花養鳥。趙昌清晨繞欄諦玩,對花調色寫生;易元吉深入荊湖深山,觀察猿猴野生情狀;韓若拙畫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諳熟解剖結構。宋代花鳥畫家畫花果草木,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筍條老嫩、苞萼後先,務求生動逼真。因而評畫者視畫中貓之瞳孔為豎線而指出《牡丹狸貓圖》系畫正午景候,農民指出名畫《鬥牛圖》中之牛尾應下垂而不應上舉的錯誤,以及趙佶對孔雀升墩必先舉左足的論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實合理。宋代花鳥畫既有精工富麗,表現宮□中珍禽異木的黃氏體;也有筆墨簡拔、淡彩著色,描繪敗荷鳧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吳元瑜體;也有直接抒發士大夫情趣,專寫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戲體。

相關介紹

  張瑀文姬歸漢圖》此畫收藏有序。前端有明萬曆的「皇帝圖書」和「寶玩之記」兩印,後端書款處有「萬曆之璽」。傳至清代為清官內府收藏,卷上有清高宗乾隆親筆題籤: 「宋人文姬歸漢圖」,下注「內府鑒定」四字,鈐「神品」、 「乾隆宸翰」兩印。乾隆帝賞畫之餘,意猶未盡,還在卷上題詩記之。詩末押「比德」、「朗潤」兩個小方印。此後,畫面上還蓋有嘉慶、宣統等儲印十枚,前隔水上有「梁清標印」、「蕉林秘玩」;後隔水上有「蕉林玉立藏圖書」,後隔水之外還有「蒼岩子」、「蕉林居士」兩方收藏印。  蔡文姬為漢代蔡邕之女,漢末戰亂中被擄至匈奴,居十二年。後曹操念其父無後,以金璧相贖歸漢。《胡笳十八拍》相傳為她所作。歷代畫「文姬歸漢」的畫家不少,多有象徵,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繪。張瑀的畫則不以為然,整幅取勢,略去背景,用飛揚的線條極有韻致地畫出風沙瀰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隊迎風行進的人馬。畫面氣勢開合起伏,高低錯落,以實景和虛景相構和的方式展現主題。人馬是直觀的、實在的,風沙是聯想的、虛幻的。通過實在之物的品味,展開廣大的聯想空間,是中國畫構圖的奧妙所在。畫面的動感很強,細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著、動態、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畫中最妙言山水」,由於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要地位。許多山水畫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觀察和反覆體會,因而精確地畫出不同地域、季節、氣候的特徵,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從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筆簡括、章法高度剪裁的邊角之景,顯示了不同時期的卓越創造。山水景物不僅是仙山樓閣、貴族園囿游賞、士大夫幽樓隱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間穿插有盤車、水磨、渡船、航運、捕魚、采樵、騾綱行旅、寺觀梵剎、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通過真實的景物描寫,體現優美的想像,塑造詩一般的意境。  繪畫的成就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採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並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文人士大夫繪畫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目前學術界對《雪景寒林圖》是否范寬真跡尚有爭議。長期以來。此圖流傳不明。圖上之印「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點,可見宋代藏於宮中。從此至明代,不知流落何處。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標收藏,圖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兩枚和「觀其大略」白文一枚。其後見錄於《墨綠匯觀》,有「安氏儀周書畫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兩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大概與此同時,押有「乾隆御書之寶」,說明此圖曾被清宮收藏。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又流落民間,被收藏家張翼購得。今有「潞河張翼藏書記」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兩印。此圖描繪了北方壯美的雪山景色。畫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白雪皚皚。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其山取盤桓向上高遠之勢,其水造平靜冷凝之態,其樹畫深郁寒峭之意。從此圖可以體味到,作者已不拘於刻形著物的風格,脫離真山真水,表達出一種寫胸中塊壘,傳意中山水的傾向。  宋代繪畫其代表人物為李公麟、蘇軾、文同、米芾等人。藝術上力求洗去鉛華而趨於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風格。真正建立宋代書法獨特面貌而最體現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後期出現的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在書法史上將此四人稱為"宋代四家".南宋書法大都跳不出黃庭堅,米芾的藩籬,其成就遠不及北宋,缺少領一代風騷具有深遠影響的書法家.

劉駿圖題跋

  趙秉文行書趙霖昭陵六駿圖題跋金趙秉文書。紙本。行書題趙霖所畫《天閑六駿圖》。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歲。書法縱逸酣暢,古樸自然。金元好問云:「閑閑公書如本色頭陀,學至無學,橫說豎說,無非般若。」此件為趙秉文書法佳作。幅上鈐「吳簡」朱圓方印,「馬」字肖形印一方。《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行書宏齋帖卷

  縱39.2厘米,橫149.9厘米 南宋文天祥書。紙本。此為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帖中頗多憂國之言,且書法勁秀,不特以人重也。卷後有明李時勉,清永瑆、綿億、李瑞棻、朱益藩題跋。曾經明項元汴,清卞永譽、永瑆等人鑒藏。《珊瑚網書跋》、《平生壯觀》、《墨緣匯觀》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行書自書試卷

  南宋趙孟堅書。紙本。行書八十二行,自錄舊作詩五首。此卷間架緊密,行次相顧得勢,鋒穎秀挺不羈,別饒佳趣。自署書於「寶祐甲寅」,即寶祐二年(1254年),是他五十六歲時所寫。卷後有趙孟葆及元蘇大年等踐。曾經明吳幀,清梁清標。安歧、清內府,近人周鴻孫等收藏。《大觀錄》、《墨緣匯現》、《辛丑銷夏記》等書著錄。現藏上海博物館

待漏院記卷

  南宋張即之書。紙本。所書系北宋王禹撰「待漏院記」一篇。此卷字大如碗口,字體結構嚴謹,體態俊美,用筆粗壯雄健,取法於顏真卿,然中鋒、側鋒交替使用,有方勁古拙、斬釘截鐵之感。此卷雖無作者款印,但從字卷的風格看,顯為張即之的手筆無疑。卷後另紙有明吳寬、李東陽題跋,對張即之的書法作了評價。卷前有清人王芝林所錄《待漏院記》全文刻石拓片。曾經近人吳湖帆收藏。

楊婕妤花圖卷

  傳南宋楊妹子作。絹本。工筆設色。畫壽春花、長春花、荷花、西施蓮、蘭、望仙花、蜀葵、黃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宮槐、蓮桃、靈芝等各種花卉十四種,另有天空、紅日、祥雲三種,計十七段,每段各有題詠。畫風為南宋院體,設色妍麗,畫法簡練。景物用馬遠法,花卉取馬麟畫法。小楷詩題,字書嚴謹娟秀,嫵媚多姿。畫卷前有作者題詩。卷後明人題跋。清梁清標、清內府,近人張伯駒收藏。《石渠寶笈初編》、《書畫記》、《叢碧書畫錄》著錄。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二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各階層在城郊一帶的種種活動。不僅內容豐富,筆法精鍊,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至於畫面的內容場景,讀者觀圖便可體味,在此不再贅言。就其構圖藝術,作者採用中國古代畫家運用的「鳥瞰法」,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對社會生活和一切事物的特徵觀察極精,並有很敏銳深刻的形象記憶力和組織構圖的卓越技巧。至於人物神態的生動,樹木、水紋筆法的健朴流暢,界畫的精鍊和諧,都可見於作者在人物、山水、樓閣諸方面的全面修養。它集宋代各畫種的高超技藝於一圖,紛繁多變,於繁雜間遊刃有餘。尤其是對人物形態的仔細觀察,並精心刻畫,我們從圖中可逐一欣賞。至於內容的思想性,則更值得重視,它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生活風貌,並重點刻畫了作為當時交通命脈的汴河運輸情況和勞動者的艱苦生涯,實為我國古代繪畫之瑰寶。此畫無作者署名,因畫後金代張著之題跋明其作者及生平。《宣和畫譜》亦不載張擇端畫名,疑有別由。如陸完跋曰:「宣和書畫譜之作,專於蔡京」,京以權奸排除異己,因此《畫譜》不載張氏,猶《書譜》之不載蘇黃。此說甚是。

薇亭小憩圖

  趙大亨薇亭小憩圖紈扇南宋趙大亨作。絹本。設色。畫山峰腳下庭院景物,界畫涼亭,兩棵挺健的紫薇樹,葉茂花繁,玲瓏石點綴其間,亭中一人床上休息,幽靜涼適,清曠之氣超出塵表。石面上作者行書「趙大亨畫」款。《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雪山行旅圖軸

   南宋劉松年作。絹本。設色。圖中山白雪皚皚,映襯秋霜紅葉叢樹,分外妖嬈,林中房舍既然隱現,繞村水面,一舟泊於岸邊。岸渚溪橋,行旅者不畏嚴寒,踏雪而行。全畫用筆工細,人物面貌高古,神態刻劃入微。房舍以界畫筆法為之,工整嚴謹。山體巍峨,富有氣勢。畫面左側下端山石署有「劉松年畫」四字款。月

夜秋聲圖頁

  南宋馬和之作。絹本。設色。畫面月兔東升,激流若響,岸邊老樹搖曳落葉,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臨流獨飲遐思,旁立一童子侍候。無款印。左上方趙孟頫行書「白沙留月色,綠柳助秋聲」五言詩句,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詩情畫意。此圖的畫風,與《唐風圖》一致,極富生活氣息。上鈐有項元汴、文石收藏印記。清高宗弘曆行書七方詩對題:「散坐坡陀滿意情,靜晞月色聆秋聲。誰為能者誰所者,四句金剛概七情。」下鈐「意在筆先」印。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枇杷山鳥圖

  南宋林椿作。絹本。設色。枇杷枝頭,碩果累累。一小鳥棲於枝上,俯視著枇杷果上的小昆蟲。筆法精細,小鳥生動有神,果、葉描摹細緻,具有宋畫精密的特點。曾經清宋葷、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宮樂圖

  軸 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48.5厘米,橫70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宮中仕女宴飲奏樂場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合。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色彩鮮麗,線條細整。人物略為豐腴。此幅無款印。是北宋人臨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但筆力差弱,表情刻板,顯系臨摹所致。

五馬圖

  卷 北宋 李公麟紙本墨筆  李嵩《夜潮圖》凡讀過南宋周密的散文《觀潮》的人,都會為文中聽描寫錢塘潮的壯觀而感嘆。與周密同時代的南宋畫家李嵩的《夜潮圖》亦是從造型藝術的角度描繪這一壯麗景觀。畫面表現的應是八月十五日的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光如水,透過高閣的脊檐欄杆,但見潮峰奔涌而至,如「玉城雪峰,際天而來」。構圖上作者不取「全景」,僅以宮苑角入畫面,是典型的南宋山水風格。在月色的處理上亦見作者的用心,作者不以重暗的調子來表現月光傾瀉,而以宮苑內部異乎尋常的靜寂來體現月夜的靜謐。對於浪濤的描繪,尤為精彩,作者將細節的真實和詩意的虛曠相融合,以簡明流暢的筆法和醇潤的墨色,輔以透明的淡色,來勾勒、渲染、烘托出洶湧波濤,在月光的下面,滉滉漾漾。畫面左下方署「臣李嵩」,畫的上方有坤卦圖書,並題有「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十四字蠅頭小楷。

  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字伯時,舒城(今 安徽)人。熙寧三年(公元 1070年)中進士,擅書畫,尤工人物又以畫馬著名。精於白描,風格獨特。畫宋朝元右初年天駟監中的的西域名馬五匹依次為鳳頭驄、錦脯驄、好頭赤、照夜白和滿白花。各有一名奚官或圉人。畫無作者款印,前四馬後各有黃庭堅箋題的馬名、產地、年齡尺寸,卷末又有黃氏總跋,題為李公麟作。因第五匹馬(滿川花)後無-黃庭堅箋題,有人懷疑滿川花一段非李氏親筆,為後人補入。所畫五位馬官。兩位是漢人,余馬外族。形貌、服飾、神情各異。除局部有烘染外,都用單線白描。行筆勁細,富於變化。刻畫出馬的殿背的圓勁與彈性。筆法簡潔蒼勁,所畫名馬又文秀而又神駿,是宋代人馬的傑作。


推薦閱讀:

夢特芳丹的回憶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畫里畫外|從兩幅仕女圖看唐代貴婦的日常
它為什麼能與《蒙娜麗莎》齊名,成為世界三大名畫之一?
《夜巡》 倫勃朗·哈門斯·凡·萊因
[自在FUN]18歲少年的曠世巨作《千里江山圖》究竟好在哪裡

TAG: | 賞析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