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自殺殉國的皇帝!他死而華夏正統亡-今日頭條

1644年4月24日,大明帝國在一片風雨飄搖之中支離破碎,李自成的部隊從北京城外開進到午門的這段路上,沒有遇到一兵一卒的抵抗。然而整個北京城,已然是十室九空。李自成闖進紫禁城,到處搜尋崇禎帝的蹤跡。而此時的崇禎,在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皇后諸妃和兒女之後,獨自一人凄涼地走上了煤山,在景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結束了自己十七年的帝王生涯。

後人每每談及這段歷史,總忍不住扼腕嘆息。既嘆息大明帝國的覆滅,又嘆息崇禎帝生不逢時,認為他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雖然宵衣旰食,然而大明帝國卻是個腐朽枯爛,病入膏肓的爛攤子,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任誰也不能能挽回帝國的衰亡。並且他全家人都死於國難。那麼這說明,崇禎皇帝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與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有本質上的區別。像商紂王,隋煬帝那樣的君主,他們國家的滅亡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荒淫無道。而崇禎卻是大明開國以來難得有之的勤政的皇帝。正所謂明亡在萬曆,不在崇禎,癥結於此。

那麼崇禎在位的十七年裡面,大明帝國真的已經無藥可救了嗎?崇禎帝的「勤於政事」,他有沒有在面對大明帝國內憂外患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有利於挽回危局的舉措呢?他雖然自殺殉國,但是是否真的就像後人說的那樣,錚錚鐵骨,帝王典範呢?

1、天災人禍,到底是天為之,還是人為之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於是,大部分的饑民落草為寇,甚至爆發起義,其中就有後來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崇禎在位時期確實在陝西河南一帶發生過大饑荒,和範圍較大的一些自然災害。但是,如果我們細數一下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不難發現幾乎每隔一段都會有一些天災的記錄。換句話說,天災常有之,但如果能夠得到政府及時有效的補救,是絕對可以熬得過去的。中國版圖本來就很大,某一時,某一地發生饑荒災害,本來就平常不過。如果能夠有效地從別的省份調糧賑災,並且減免當地賦稅,那麼在等待災害消退的這段時間裡,還會有人出來造反嗎?

既如此,那麼崇禎到底是怎麼處理這些災害事件的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崇禎帝不僅沒有減免河南陝西兩地賦稅,反而逐年在增加。增加的軍費,全部投入到了大明在遼東對抗後金的戰役。崇禎帝一直認為,草民流寇不足為懼,唯滿清為大明之強敵。故而一味的橫徵暴斂,不恤民情。那裡有饑民流落為寇,他就派兵去剿。豈不知,滿清再強大,也只有遼東那一塊地方,只要守住山海關,滿清就不可能侵入中原。而饑民流寇是剿不盡,殺不絕的。因為他們都是最普通的百姓。給他們飯吃,給他們田種,脫下衣服,他們就是帝國的子民。可當他們再次遇到饑荒之時,就會又變成匪寇。內閣首輔洪承疇曾經就對崇禎說過,大明最大的敵人不是山海關外的滿清,而是中原大地千千萬萬的饑民。

2、重視戰爭,不恤人民

而崇禎似乎根本沒能理解這一點。他彷彿認為老百姓只是他統治的工具。他可以隨意的壓榨他們,剝削他們,留給他們,僅僅只有呼吸,甚至連呼吸的權力都會被剝奪。

如果研究一下崇禎朝的財政流向,你一定會發現,終崇禎一生,大明朝的稅收,貿易收入,資源的利用走向,百分之三十都用在了戰爭上。既有對抗滿清的戰爭,又有對抗農民軍的起義當中。崇禎似乎重來不去思考戰爭發生的原因,一味的以戰止戰,那裡又亂民造反,就必定要派兵去圍剿。他沒有想到的是,為什麼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老百姓造反的原因呢?鎮壓和安撫,哪一個成本更高,或者是利於國家長期久遠的發展呢?他似乎永遠也搞不明白。

由此可見,崇禎固然勤政,但是卻不體恤民生,有災而不救,有死而不聞。一味的征伐。這是歷來統治者的大忌。要知道,民本既國本。一個拋棄了人民的國家,必然要走向滅亡之路。

3、崇禎五十相,用人必疑之

崇禎在位十七年,始終沒有建立一個核心的領導集團。都說帝王之道,首要在於用人之道,要攻於心計。但是在崇禎的一生中,談到用人之道,大智之舉,似乎就只有他利用韓曠等東林黨人剷除魏忠賢黨羽的那麼唯一一次閃光點。其後,他用人必疑。被他親自廢除的東廠特務制度,又被他親手以曹化淳為主的閹人黨羽徹底扶持起來,依舊秘密監視內外大臣的一舉一動,包括內閣首付溫體仁,周延儒等在內的核心大臣,他都要秘密監視。他在位期間,一共換了五十二個內閣首輔。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實帝王心術,不信任大臣,自古都是如此。可是崇禎卻表現的尤其明顯。最能說明崇禎這種多疑不定的性格的一件事,就是袁崇煥的被冤殺。

袁崇煥是被崇禎一手提拔起來的寧遠大將。當初袁罷官在家,崇禎親派人去請,並且親自在轅門接見他。君臣二人飲酒暢談,可謂一時蜜月。崇禎問及袁崇煥幾年可收復遼東,袁崇煥趁著酒性,誇下海口說五年即可復遼。崇禎高興地送給了他三十萬兩軍餉,並授予他遼東巡撫一職,可以說把遼東全權託付給了他。然而僅僅在袁崇煥任職的第二年,就被崇禎秘密調回京城殺害。究其原因,竟然是一個太監密報說,薊遼督師袁大人暗中勾結後金,有密切來往。這實在是莫須有的罪名。袁崇煥自恃才高,有時不免僭越違主,這是事實。他不等稟告,擅殺毛文龍,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但在崇禎看來,這一舉措卻極大地挑戰了他的皇權。不也許不相信自己親自任命的遼東巡撫會對自己造反,但他卻寧願殺了他,殺了一個自己親自任命的人才。不得不說,這是崇禎在用人方面,可謂一敗塗地。

由於朝臣的頻繁更迭,各級大員走馬燈似的更換,導致了朝政的更加的混亂。往往發生戰事時,將令旦夕更改,各級官員不奉上命,各自為政,這就導致了原本混亂的局面變得更加的混亂。他越是想握緊權力,就越是會流走更多的權力。大臣唯恐犯錯,遭致別人攻訐彈劾,丟官不說,甚至丟命。所以問事人員往往無所作為,不敢盡心辦事。中國大地,人才輩出,怎會偏偏在崇禎一朝無可用之人呢?崇禎最後一次上朝,曾問首輔魏藻德,何以退兵。魏藻德不置可否。崇禎怒髮衝冠,悲憤地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文臣人人可殺。」他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自己把朝政搞的一片混亂,卻從不反思自己,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自殺之時留下的最後一份文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相信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但我確實不敢苟同他是一位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許歷史會同情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自殺殉國的皇帝,後人也會去他的陵墓上追拜祭奠。但我們不能就此肯定他,否則他的錯誤。而是吸取教訓,讓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的悲劇不在重演!

推薦閱讀:

大戰略丨新軍事變革怎樣重塑中國的軍事安全?
今日頭條被監管 黨關心的才是頭條
中國新聞出版網
軍民融合,中國的新戰略
風水上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自殺 | 華夏 | 皇帝 | 今日頭條 | 一一 | | | |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