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集)凈空法師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11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一面,從第三行看起: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這一段是彌勒菩薩聽了佛以上種種教誨之後,到這個地方這是總結。他老人家讚歎世尊希有,這個意思很深很廣。世尊這些開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覺悟。彌勒菩薩請法後面這一段話,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說的。

  「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現代這個時代。

  「頗有菩薩」。這個菩薩就是指我們在座的同修們,聽了佛這些開示之後,你憂不憂慮?你能不能懺悔?能不能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永離煩惱?就是佛在這一本經上講了種種過失、煩惱,能不能離開?

  我們看佛對於彌勒菩薩的答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從經一開端,彌勒菩薩的啟請,重點都在末世後五百年,就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

  「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有沒有呢?有,不過人數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薩。正顯示出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末世有一個人肯依教奉行,有一個人肯覺悟,世尊也不會捨棄,也要為這一個人說法。何況不止一個人!此地「少有菩薩」這一句,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些人。這個時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少數!

  你要問什麼叫善根福德?善根是對佛的教誨明白,佛講的話都能夠懂得、都能夠明了,這個人有善根。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有福。什麼福報?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個福報是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經上一般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這一生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成佛去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少數菩薩。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這是說還有許多的菩薩,占多數。這個多數就是善根福德很薄的,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的這些人,剛強難化。

  「不相尊敬」,這是表現在外面的相狀。我們學佛要想這一生成就,最要緊的是真誠心,對待任何人真誠恭敬。別人瞧不起我們,別人不尊重我們,是他的事情,決定不要責怪。為什麼?他是凡夫,他業障深重。我們如果責怪於他,那你也是凡夫,你跟他沒有兩樣。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就是凡夫咒詛菩薩,菩薩慈悲凡夫,這個不一樣!所以學佛在哪裡學?從這裡學起!

  「懷增上慢互相是非」,這個好懂!

  「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這就是指這一部經。這一部經上所說的,確實義趣深廣無邊,功德不可稱揚。這一些剛強難化的這些菩薩,他也受持,他也讀誦,甚至於他也演說,他也會說。

  「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換句話說,他受持、讀誦、演說,他不能依教奉行,他做不到!想做,往往他的煩惱現前。煩惱習氣現前,正如經中所說的,修積一切善業都有障礙,這就是業障!

  「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煩惱現前,佛這些話他也不相信了,他生起疑惑,從此以後也不說了。這樣的事、這樣的人,我們冷靜的去觀察,有,還滿多的,我們常講退心、退轉了;就是屬於此地所說的,他退轉了。再看下面經文: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人要退心,人要對經教懷疑,很不好!妖魔鬼怪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的信心一動搖,他就來了,魔就來了。魔化作比丘,這是一種。另外一種,魔也投胎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到這個世間出家做法師。《楞嚴經》上所說的,也是講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些邪師是誰呢?波旬的子孫,魔王的子孫。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波旬也很護持世尊,魔王很護持!但是總不願意這一些眾生都出了三界。都出了三界,他認為他統治的人民減少了,都移民跑出去了,這個很不高興。於是有一次就跟佛說:

  「我要破壞佛法。」

  佛就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

  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

  世尊聽到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個比喻,「譬如師子蟲,還噬師子肉」。這不是佛弟子,魔王的子孫來消滅佛法的,來干這個。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作比丘相,出家了。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現在這個社會上,到處可以聽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那個經不是佛說的,甚至於整個大乘經都不是佛講的,這是「大乘非佛說」!不但說這些話,還有好多著作,讓人看了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不僅退失信心,障礙一切眾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這個罪就重了。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他們說的也很有道理。你細細去聽,他說一百句,九十九句都很合理,毒只有一句,那一句毒就足夠害死你!所以在末法時期,你能遇到正法、能遇到真善知識,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

  「由魔波旬如是誑惑」。「誑」是欺騙,「惑」是迷惑。

  「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這一句裡面涵蓋著諸大乘經論。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彼此諍論。現在爭議最多的是《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諍論最多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其中原因了。

  末法時期,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也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的。為什麼?佛說過了。如果沒有這個現象的話,那佛在這個經上說的,豈不是妄語!所以現在這個時節,破壞佛法的、諍論佛法的,都是正常的現象,佛都講過。

  最要緊的,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修學?這一點很重要。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的目的是度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這個一定要清楚!這一切經,就是教材、課本,佛教學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學,這裡面各種科系統統都有。我是什麼程度,我學哪一個學系,這個要搞清楚!我學的這個學系,這個課本是我主修的,我一定要把它學好。不是我那個科系的,我不要去學它,它與我不相干!我是個學文學的,我文學的科目不念,我去念醫學部門那些功課,你能畢得了業嗎?你能學得成功嗎?

  所以大乘佛法到隋唐時代,這一些高僧大德們,揀別眾生不同的根性建立宗派。宗派就是分科、分系。你學某一個宗派的,某一個宗派有一系列取多少部經論。我們凈土宗的經論最少!原來只有三經一論,到現在,由於祖師大德們再加了兩樣進去,五經一論。我們這一個科系,只有五部經一部論,我們修學的標準就在五經一論裡面。

  今天下午有同修問我,有人講我們念佛不吃素就不能往生。他來告訴我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我沒有聽說。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我們這個科系裡面,五經一論裡面沒有這個說法。有人說《楞伽經》裡面有說,我們不學《楞伽經》。《楞伽經》是別的科系學的,我不是學《楞伽經》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我本宗的經論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當然素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不忍食一切眾生肉,他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人什麼叫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遵循五經一論就老實。五經一論外,再搞別的經論,你就不老實。你拿其他科系的東西,你摻在本科裡面,你就不老實!這跟在學校念書沒有兩樣。我們今天的選擇是凈土宗,不是選其他的宗。其他宗當然也可以做參考的,參考的原則在哪裡?與我本宗經論相應的,我拿它來做參考。與我本宗不相應的,我把它撇開,我不提它,這才叫老實!不是所有經論,像一個學校所有科系你都要去念,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的。

  明白這一個原則,至少可以幫助你斷除疑惑,幫助你一門深入!我們會得到成績。成績這是共同的,無論修學哪個科目,成績一定是煩惱輕,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多,這是智慧生!表現在外面,你的身體一定一年比一年好,為什麼?境隨心轉,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清凈、慈悲,你的相貌、體質會隨著你心去變。這個東西不能騙人家。一看到你,再看到你的言談舉止,你到什麼境界,修行有沒有功夫?都表現在外面,決定瞞不過人。你瞞是瞞愚痴的人、瞞沒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一看就明了。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彼諸愚人不能了知」,愚痴的人不知道。

  「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經上講的甚深義理,殊勝功德,為什麼你得不到?得不到是愚痴,是業障深重障礙著。

  「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你的業障消了,就得到。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求的時候,你求不到,沒有應,那是什麼原因?你有業障。你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這個經就作印證、證明。

  業障要怎麼消除?一定要修懺悔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怎樣懺悔?是不是要去拜個梁皇懺、拜個水懺?不是的。大師教給我,發現自己的過失,從今而後再不可以造同樣的過失,這就是懺悔。他教給我這樣懺悔、這樣消業障。這是真懺悔!那個法會是搞熱鬧形式。如果你不明其義,你不能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那只有形式,於懺悔法毫不相干。這是一定要知道。

  我們在倓虛法師傳記裡面,也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影塵回憶錄》就是倓老的傳記,倓老口說的,大光法師記的。裡面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你去看看那一段。那是居士,也沒有出家,每一天讀《楞嚴經》,研究《楞嚴經》的義理,八年他有一點心得。中午打瞌睡的時候,就有幾個鬼魂來求他超度,都是他認識的人,已經過去的人。

  他就問鬼:「你找我幫你超度,可以,怎麼個超度法?」

  鬼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

  他說:「好,我答應你。」

  他看到這個鬼魂踩到他的膝蓋、踩到肩膀,升天了。一共有四個。什麼形式都沒有,憑什麼?憑他自己修持的功夫。所以這個地方講業障消除,你一定獲得,這個經上的功德利益你可以得到!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大段,第十五大段是全經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為我們顯示出世尊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常常講的。三經是專說!除了三經之外,時時講經都講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耐心,不如日本人。日本人所編的《凈土全書》裡面,可能現在台灣也有出版。他們真的去查《大藏經》,發現經裡面有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總共有二百多種;有很明顯的文字是講得很清楚,像這個經上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世尊四十九年說許許多多經論,可以說到最後都總歸到凈土,殊途同歸。「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佛常講的。

  這十種心,佛一定也曾經說過;否則的話,彌勒菩薩怎麼會問?「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下面這十種心,是什麼心?給諸位說,就是菩提心。講發菩提心,這一句叫總說。菩提心怎麼個發法?什麼樣的心才是菩提心?這十條就是菩提心具體的事相。我們修念佛法門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有這個心,那你就真的發菩提心。若沒有這個心,趕緊要發!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彌勒菩薩慈悲代我們啟請。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跟《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一個意思?凈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的!你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你不能往生。

  此地說,「非諸凡愚」,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不是凡夫!真的嗎?你們《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不是說得很清楚,不是凡夫!你是什麼人?如來第一弟子!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你要發這種心,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所以不善凡夫、愚痴的人、煩惱重的人,他決定發不出來。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那麼這十種心就重要了。我們發不出來,就知道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努力把自己的障礙克服,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使我們得佛的加持,這個經教就是加持。我們真的覺悟、真正肯干、肯學,肯學就是你肯發這十種心。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這十條裡面慈悲列在前頭,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你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裡面最重要的,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傷害一個眾生,對於那個眾生真實利益有所損毀的,你的慈悲心沒有了。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你的悲心就沒有。「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存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是什麼?三界苦,輪迴苦,真正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念佛往生,這一生真的能出離輪迴。

  修學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學其他的法門,你未必能斷煩惱。念佛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有功夫,能把煩惱伏住,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一面讀經,一面還是有妄念。問我怎麼辦?我說:你學了多久了?他說:二、三年了。這是什麼原因?功夫不得力。還有可能,你不會用功,所以你的功夫不起作用。會用功的人,那個佛號怎麼個念法?也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幾萬聲。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古德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有煩惱習氣,你當然會起念;你不起念,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菩薩。六道凡夫一定會起念頭,所以起念頭不怕,怕的是你覺得太遲。

  我們這一個法門裡面,什麼是覺?阿彌陀佛就是覺。我念頭一起,不要去想這個念頭是善念、惡念,不要想這個,統統是妄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也不行,無念是無明。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不行!所以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轉過來,這叫會念佛。你能在這上注意、在這上用功,有個二、三年,你的妄念自然就少,這個時候功夫就得力。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破迷、要開悟。悟個什麼?悟人間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覺悟、明白,你就放下了。你心裏面的憂慮、牽掛放下了,對你功夫得力有大幫助。所以,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這是教你看破,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因妄念、煩惱而造作惡業?這是最愚痴的、最不值得的。

  所以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這個佛號就用得上力。功夫好的,二、三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有把握!所以慈悲心重要!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佛念得再好,甚至於功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海會大眾,心裡上有障礙。你去到那裡,你看不慣他們,他們也看不慣你,不能同住,所以你去不了。

  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十心。這十心有一條,下面九條統統具足。如果你說我有九條,還有一條有點問題,你十條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不能把它看做十個,它是個整體的,一體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十方面,一條不能欠缺!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對於佛的正法,我們現在所修學的凈宗法門:五經一論,決定依教奉行。縱然什麼樣的災難,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決定不會回頭,決定不會更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我就守定這個法門。對待別人也用這個法門勸勉,自行化他,居於正法。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前面第三是對你自己選修的,像我們學校念書,我念這個科系,我對這個有信心,決定不改,我四年就畢業。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學,在佛法里是不同法門、不同宗派的那一些,我們要尊敬,不能誹謗!所以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承認、認可,同意他那個法門也是無上法門,那個法門也可以拿學位、也可以拿博士。

  不能有執著心,執著我這個第一,他那個第二;我殊勝,他不如我。你這樣想,就是自贊毀他。那個法門是佛說的,你謗佛。法是佛說的,你謗法。依照那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你謗僧。雖然你這一門修得很好、很不錯,因為你誹謗三寶,你不能成就。誹謗三寶,諸位看看戒經裡面結罪,在阿鼻地獄!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修學其他法門的人?《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是好榜樣,就是此地所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自己都修一個法門。談到其他的法門,他就告訴善財說,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我不如那些菩薩,我不懂那些法門,你向他們去請教。自己謙虛,讚歎別人!

  有些人聽到你這個說法,奇怪,你既然讚歎那個法門,你為什麼不修那個法門?往年我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老法師邀我到他們的道場去講開示,他那個道場是禪宗道場,參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那裡去極力讚歎禪、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法師、讚歎大眾同修。讚歎完了,人家問我:「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修?」我老老實實回答:「我不是那個根器!參禪要上上根人才能開悟,我是下下根人,我怎麼能夠比得上他們。我說真話,我老實念佛,帶業往生就很幸運了。」

  記住,自己要謙虛,要懂得讚歎別人,要與不同法門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彼此互相讚歎,互相謙虛,佛法就興旺!不要認為自己修得不錯,就感到值得驕傲,就傲慢,瞧不起別人,瞧不起其他法門,不知道最後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這個經上對於這個道理、這一樁事情講得很多,所以「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佛在這個經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誡我們,利養不得了!一沾上前途就毀了。利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這是增長道心。如果貪著利養,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捨不得去,你的利養放不下,這是大麻煩!

  「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貪著,決定不能夠要求。縱然別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許多地方,人家請我去講經,我首先告訴他們不要宣傳。人家要做海報,還要登報紙,我說這個決定不可以,頂多你們自己家裡信徒,打個電話告訴他,發個簡單通知告訴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廣告,召集好多人來,不是好事情。頭一天把那麼多人找來,人家聽我們一講並不怎麼樣,第二天就不來,人就少了一半,你說這個道場多難看!沒見過面,好奇來了,結果一看不怎麼樣,道場聽眾一天比一天少,這是衰相。這個要懂得。

  我不宣傳,第一天來三個人,第二天來五個人,我這個道場是興旺之相!我這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廣告,不能像唱戲一樣,那是作秀,不可以!始終保持心的清凈法喜。「意樂」就是我們講的法喜充滿,你能夠離開這個利養、恭敬、尊重。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這是我們學佛正確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一時一刻都沒有偏差。目標在哪裡?「求佛種智」,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為什麼?不為其他,就為這個。我們得正覺,就等於阿羅漢。得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圓滿成佛。這是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這個。因為在這個世界障礙太多,修學環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還是為這樁事情。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一切眾生?這裡面沒有分別,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去修。對一切眾生都尊重,對一切眾生都恭敬,對一切眾生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不可以!修敬,敬是什麼?敬是性德。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修禮敬諸佛。

  這個「眾生」是廣義的。廣義眾生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我們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就說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尊重、都要恭敬,這叫學佛。這個心是菩提心,覺悟了。菩提心是覺悟的心,他一定是這樣做的。不能這樣做,迷惑顛倒,他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會尊重別人,一定會恭敬別人。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你不可去看、不可以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產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心裡一有貪著、有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好,隨喜功德!「於菩提分」,菩提是覺,不迷!著是迷,貪著是迷。覺而不迷,這個「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世法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出世間大法,我們講菩薩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條,就是精進。諸位一定要記住,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學佛,我修凈土,我對於凈宗五經一論,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是精進。我要摻雜其他宗派裡面的東西進來,那叫亂進、叫雜進,那就不是精進。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必定能有成就。這是說明一門深入的重要,一門深入叫精進。

  現在人的根性大不如古人,這是事實!我們現在人心沒有古人那麼清凈,古人的心大多數是定的,現在人心是浮動、躁動的。古人有耐心,現在人沒有耐心。所謂求新、求變、求快,這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因此,真正想學的人,真正會用功的人,都求單純、簡便、容易修學,不希望複雜、不希望困難;總是避免這些。

  現在生活艱難,工作很忙、壓力很重,凈宗雖然講的是五經一論,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抽不出這麼多時間來讀這些經論,受持一部就夠了。五經一論這六種裡面選擇一種,你一生不改變,你決定成就!這六樣東西最簡單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就可以保證你往生,這是最少的!

  你要是問這麼少可靠嗎?那你就又起了疑惑、又起了諍論,受害的是自己。你沒有看到我們這邊印的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我把他老人家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從錄音帶上已經節錄成文字,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你們仔細去看看,他說的諦閑老法師的一個徒弟,鍋漏匠,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功了。六個字都能成功,二百四十四個字還不能成功嗎?你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諦老的那個法師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老和尚教他的方法妙極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看多自在!絲毫約束都沒有。他是真老實,成功在老實!他聽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他成功了。預知時至,他沒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給他辦後事,希有!站著往生我們也聽說過,但是說站著三天沒聽說過。他有本事能站三天,六個字就成就了。

  有很多人跑來跟我講:「師父,好多人講一部經太少了,不能成功!」佛在這個經上都說明了,你的心生疑惑,起諸諍論,那就真的不能成功。你要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成功!你懷疑不成功,那決定不成功。所以要緊的是「無有雜染」,一定要保持清凈心。

  「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末後這一句講到究竟圓滿。不但一切相要離,連佛的相也要離,這個心才幹凈!你有這一條,你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亂。沒有這一條,有前面九條,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這一條,那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也是虛妄、也不能執著,這是入理一心,入一真法界。

  正是佛在經上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這個舍,你要懂得,不是我們的法都不要,法不要了你准墮阿鼻地獄!不執著!法要不要?要,依教修行,絕不執著。舍是這個意思,舍執著的念頭,舍執著的心。

  別說我們要法,要依法,等覺菩薩還要依法!哪有不依法的道理?人家依法而不執著法,他的心清凈,他沒有疑惑、沒有諍論。我們依法執著法,於是起疑惑、起諍論。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說有,那個經上說空,糟糕了,到底是有還是空?疑惑生起來了。我們自己沒有大開圓解,智慧沒有開!

  佛講經是跟大夫一樣,因病施藥!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講空的意思,破他執著有。那一個人執著空,佛對他就講有,講有破他空執!你要懂得佛說話的意思,他對什麼人講的,他治什麼病!你不問那個,單單聽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還懷疑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不太清楚,怎麼說話的時候沒有一定的主意,怎麼會亂說話?你要懂得佛說話的義趣。

  你看這些祖師大德,真正的善知識教誡初學,不準隨便看經,意思在此地。現在這樣的善知識沒有了,即使是有,學生也不聽。真正好老師教學,不准你看經,為什麼?就怕看到這些地方,你起疑惑、起諍論,自己惹好多麻煩,到最後信心都沒有了。有害,沒有利益。所以佛的經典要有過來人指導,我們可以用少時間得真實利益。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在此地說完這十種心,給彌勒菩薩說這一句,這是非常肯定的言詞,絲毫疑慮都沒有,「當得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隨成一心」,前面我們說過,一即一切,《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圓滿具足叫一心。任何一心裏面都具足其他九種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叫一心。有慈心,怎麼會沒有悲心?真正慈悲,自然護持正法,自然於一切法得勝忍,你那個心是圓滿的,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隨成一心,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這樣的人要是有一個願望,希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

  經文到此地,正宗分講完了。後面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請看經文: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干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一部經裡面所開示的,自始至終就是「如來真實功德」。他沒有講「諸佛真實功德」。如果說諸佛真實功德,我們未必有!說諸佛是從事上說的,說如來是從理上說的、是從性上說的,就是我們自性的真實功德,不是別的!

  你說這個要不要修?這不是別人的,我願不願意修在自己,我修也可以,我不修也可以,自性功德!你不是要明心見性嗎?見性就是自性功德圓滿現前。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自性功德,不是別的!菩薩如果覺悟,一定會「發起殊勝志樂」。志就是誓願,樂是愛好、是喜歡,你一定喜歡去做,一定喜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殊勝志樂。

  我們這一次為什麼要選擇這一部經?實在就是看到大家這幾年在凈宗上很用功很認真在讀誦、念佛、修持,但是沒有成績。像學生念書一樣,好用功,念得好辛苦,考試都不及格,這個問題很嚴重!毛病出在哪裡?我們要去找,所以找出這兩部經對治這個毛病。

  我們選講《金剛經》的目的是讓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你看破、放下!你在功夫上、念佛上的障礙可以突破。說這一部經是斷煩惱、習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知不覺犯好多的毛病。這些毛病要是不覺悟、不改過來,依舊造成障礙。所以《金剛經》是破理上的障礙,這個經是破日常生活瑣碎事相當中的障礙,希望你的念佛功夫一帆風順!我們講是目的在此地。

  經文也很明顯,「導歸極樂」,不要認為這是多餘的,這不是我們本宗的,本宗只有五經一論,怎麼又跑來搞這些東西。剛才說過,其他宗的這些課本有助於我,對我們有幫助的,我們可以選修!雖不是主修,我們一定要認真來選修。與本宗不相應的,我們不修它。這是與本宗相應的。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這是流通分裡面所不能避免的,一定要問的,請示經名。這個經將來集結流通,用什麼名稱?這個名稱是佛說的。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名是佛說的。

  「亦名彌勒菩薩所問」。所以如果提到《彌勒菩薩所問經》,也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有兩個名字。

  「以是名字汝當受持」。這個經名是全經的總綱領。所以從名題上,你就能體會到這個經所講的義趣,宗旨之所在,我們應當怎樣去受持。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干闥婆等」。當時與會的大眾,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末後這一句要緊,不是就聽了就完了,散會就完了。聽了真相信,回去要「信受奉行」。受是明白、覺悟,完全接受了,依教奉行。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以這個經作標準,決定不能違背佛的教誨,這才是佛的弟子,這個才是佛的學生,才是真正三歸弟子!

  歸是回頭,你從哪裡回頭?從迷惑回頭。現在覺悟,從錯誤回頭,從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頭,以正確的思想,這個經上所講的是佛的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凈心,這叫三歸依。今天我聽一個同修告訴我,學佛人,修凈土的,修了多少年,好像心裡不踏實,感覺很空虛很渺茫,這是錯誤。

  我們今天歸依,歸依三寶,三寶是覺正凈,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大家千萬不要有個錯誤的觀念。你今天在這歸依,問你歸依哪一個?我歸依凈空法師,那就完了,這才真的靠不住,這個要知道!這樣歸依會落空,造罪業!你是歸依三寶!

  我在此地是僧團的一個代表,給你作見證,把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我們有一個《三歸傳授》的小冊子,有兩個錄音帶,希望兩個錄音帶都能拿到。一個錄音帶是在新加坡講的,另外一個是在澳洲講的,澳洲所講的完全落實在生活上。這兩個帶子希望大家細細去聽,多聽幾遍,曉得你怎麼歸,依什麼。

  諸位既然要找一個依靠,沒個依靠不行,我就介紹你,我們歸依佛,佛是阿彌陀佛。人家以後問你,你歸依哪一個?我歸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歸依法,法是《無量壽經》。歸依僧,僧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個靠得住。大勢至菩薩表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你依什麼?處事待人接物依智慧、依慈悲。依智慧就不是感情用事,理智而不是感情,這才是真正的歸依處。細說都在錄音帶上,諸位細心去聽。

  今天因為給你們證明三皈,所以我也就穿袍搭衣。因為場地太小,同修們今天來得很多,所以歸依的儀式,我們就簡單隆重。形式並不重要,重要是實質。你真的發心回頭,真覺悟,真的依照世尊的教誨去做,那你就是真歸依。所以我們不重形式,重實質。

  今天皈依的同修,你們從座位上站起來就行了,不是歸依的坐在這裡不動,大家觀禮,為他們贊禮。發心歸依的站起來,跟著我念誓詞。因為場地小,我們就不拜,改作問訊。誓詞要念三遍,要從內心裏面發願,真正從今天起,作佛的正式的學生,這一點非常重要。

  大家歸依三寶,我不能坐當中,我坐當中變成皈依我了,這就糟糕了。我站在旁邊,你們在佛菩薩面前宣誓,我給你們作證明,今天難得有這麼多同修給你們作證明。好,向佛像行三問訊禮,翻開誓詞,跟著我念: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好!一問訊。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好!再問訊。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三問訊。

  還有同修要發心受五戒的,我建議同修們先學持戒,我三個月從新加坡回來的時候,再給你們受戒。先學戒,我們能做到,然後再受,最為殊勝。不要說受了之後做不到,又欺騙佛菩薩,不好。這些都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大家坐下來,我們念佛迴向。


推薦閱讀:

一掌經十二宮
明星說過的勵志語錄大全 超經典話語充滿哲理
一掌經絕學
廿四孝經,
地理三字經 理氣篇

TAG:凈空法師 | 菩薩 | 法師 | 凈空 | 殊勝 | |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