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語中的漢語成語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以後,佛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捨身同泰寺,出家去當和尚。唐朝的玄奘和尚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專程去印度取經,吳承恩以這事為主體梗概,鋪衍虛構而成神魔小說《西遊記》,可見其影響之深。由於佛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產生過多方面的影響,於是也就出現了許多來自於佛教或與佛教等宗教有關的成語。

譬如「當頭棒喝」,就是一個例子。據說禪宗和尚在接待初學弟子時,常常不問其情由,即給以一棒,或大喝一聲,要弟子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問題,以此考驗他對佛理領悟的程度。有個馬祖禪師,當弟子百丈參見他時,就對他大喝一聲;後來百丈的弟子黃檗參見百丈時,百丈對他說:「佛法不是小事。當年我參見馬祖時,他向我大喝了一聲,震得我三天之內一直耳聾眼黑。」後來黃檗得道,弟子臨濟問他,什麼是佛法大意?黃檗為了促其醒悟,一言不發,卻舉棒就打。連問三次,連打三次。臨濟被打得莫名其妙,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特地去拜見另一位禪師大愚。經他指點後,才恍然大悟。這就是「當頭棒喝」的由來。

由於佛教等宗教影響的深遠,一些與佛教有關的成語長久地在人民口頭流傳,有的早已被吸收成為漢語的語彙了。如:

一塵不染 大吹法螺 五湖四海 無風起浪 心心相印 水到渠成 水漲船高 想入非非 自作自受 拖泥帶水 看風使舵 針鋒相對 鴉雀無聲 逍遙自在 逢場作戲 降龍伏虎 現身說法 種瓜得瓜 賊去關門 單刀直入 惟我獨尊 借花獻佛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狹路相逢……

佛教以外,我國還曾盛行過道教。道教煉丹求仙,畫符誦咒,自稱能羽化升天,長生不死。因而成語中也有直接來自道家語或由道家語演變而來的例子。如:「淮南雞犬」和「雞犬升天」這兩個成語,就出於同一個道家故事:漢朝淮南王劉安一心煉丹修道,幾近疵迷。後來丹煉好了,劉安全家人吃了丹藥,全都升天成仙。殘留的丹藥撒落在庭院里,雞和狗吃了後,也都升了天。這原本就是道家編造出來的神話,後因廣泛流傳,便概括成了兩個常用的成語了。再如:點鐵成金,迴光返照,萬應靈丹,靈丹妙藥,脫胎換骨等等,都屬這同一類型的成語。

在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了解一些與宗教相關的成語,對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大有裨益。同時,對我們正確運用成語來表情達意,也是有幫助的。

這類與佛教相關的成語還有很多,如:

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云:『這便是媳婦兒。』」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辯才無閡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度眾生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一次,夜間鍾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這一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晨鐘暮鼓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咸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成佛作祖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比喻獲得傑出成就。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麼?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慈悲為本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捨惟機,低舉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裡面的奧妙之處。

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大千世界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刀山劍樹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法海無邊 佛教中比喻佛法廣大如大海,無邊無際。

法力無邊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三折:「小聖我法力無邊,通天達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么?」

返觀內視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返觀內照 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慾,返觀內照,近於切己體察。」

返視內照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禪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靜養一會,早聽四野雞鳴,於是垂目低眉,返視內照。」

返照回光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

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門 方便:本佛家語,指靈活對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後指給人方便的門路。

出處: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柄,蓋申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佛性禪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功德圓滿 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

函蓋乾坤 佛教語。原指泯合無間。後指言語詩文契理或一心專志而絕無雜念。

出處:《五燈會元·雲門偃禪師法嗣·德山緣密禪師》:「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

訶佛罵祖即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出處:元·許謙《與趙伯器書》:「不然,則梯接凌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

灰身滅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灰身泯智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同「灰身滅智」。

極樂世界 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出處:《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見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么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劍樹刀山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降龍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六塵不染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指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

出處: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塵不染,孤標水上之花。」

六道輪迴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

出處: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迴,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六趣輪迴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同「六道輪迴」。

芒芒苦海 佛教語,遼闊深遠的樣子。比喻苦難無窮無盡。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66卷:「嗟見南山塵,積年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夢幻泡影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出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普度群生 佛教語。指廣濟一切生死苦海中的眾生。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眾生 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佛教語。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清規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出處:《釋門正統》:「百丈山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刃樹劍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後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認雞作鳳 佛教指認凡庸為珍貴。

出處:《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認影為頭 佛教指認虛作實。

出處:《景德傳燈錄·月輪禪師》:「所以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為頭豈非大錯?」

如是我聞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

出處:《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處:《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三獸渡河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後泛指修行。

出處:《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善男信女 佛教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後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處:《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捨身求法 捨身:捨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雞豬魚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時至則行。」《仁王經·無常偈》:「生老病死,事與願違。」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醍醐灌頂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天女散花 原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出處:《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萬劫不復 佛教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萬劫就是萬世的意思。指永遠不能恢復。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

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西方凈土指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

出處:唐·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詩。

纖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乾淨。

出處: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現身說法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香花供養 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出處:《金剛經》:「以諸花香,以散其處。」

香火因緣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緣 香和燈火都用於供佛,因此佛教用來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

出處:《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剛看到新聞,說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只為不讓同學們過聖誕節,你怎麼看?
年輕人油膩起來,比中年人可怕多了哈哈哈哈哈哈
子、軒、涵、浩、梓、曦
都說客家人遍布全世界,客家人有什麼鮮明的化特點?
中國各民族主流意識能否接受將民族改為中華民族?

TAG:文化 | 漢語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宗教 | 成語 | 中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