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本是袁崇煥的秘密武器,卻反過來害慘了明朝

今天的人們提起晚明軍隊,想到的可能首先是武備鬆弛,軍紀渙散這樣的詞語,但是,就是這樣一支戰鬥力低下的部隊,曾經在袁崇煥帶領下,取得寧遠大捷,這其中少不了一樣秘密武器的功勞,那就是紅夷大炮。

中國曾經是火藥的故鄉,但明中期以後,火器製造技術已經落後於西方,為了在關外明軍節節敗退之際挽回頹勢,當時的明朝官員,同時也是著名科學家的徐光啟想到去澳門的葡萄牙人那裡買當時最先進的大炮。這種大炮,就稱為紅夷大炮,所謂「紅夷」,指的就是「紅毛荷蘭與葡萄牙」。

1620年(泰昌元年),明朝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4門紅夷炮,就在這一年前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艘 「獨角獸」號艦船,因遭遇颱風在廣東陽江海域沉沒,當地官員把這艘沉船上的大炮撈起,一共36門,並將其中24門送往京城,這其中又有近半數被運往了袁崇煥把守的寧遠。

這樣一來,按照《明季北略》的記載,袁崇煥在寧遠便擁有了紅夷大炮11門,又有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擔任火器總把,將這批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將後金的攻城部隊轟的血肉橫飛,屍積如山,乃至成為了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從此西洋炮名聲大噪,被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但是,故事到這裡其實還沒完,這大炮成就了袁崇煥的威名,但也成為了斷送明朝的利器。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領教了紅夷大炮的威力後,自己成功仿製的第一批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皇太極在八旗軍組建了自己的炮兵部隊「烏真超哈」,1639年的松山之戰,清軍已經開始擁有猛烈的火力,根據明將樊成功的彙報:「城中拾得打進炮子601餘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37門。」

這樣一來,清軍引以為傲的騎兵,明軍沒有,而明軍的秘密武器紅夷大炮,又被清軍抄了去,戰局陡然發生了逆轉。在松山大戰後,滿人便揚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此言確實不假,如果不是依靠大炮,清軍在入關南下的戰鬥中進行的也不會如此順利。

例如,《東華錄》中便記載道:「崇德七年四月,鄭親王、睿親王、肅郡王等以紅衣大炮攻克塔山城,鄭親王以紅衣大炮攻杏山,克之。」

「壬寅,上親統大軍征明壬子,上登松山南岡,相度城垣形勢,指示孔有德、耿伸明、尚可喜、石廷拄,馬光遠用紅衣炮攻擊。明日,孔有德等移炮前進,城垛盡毀」

頗為諷刺的是,清軍這些大炮,很多就是明軍叛將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帶來的。可以說,明朝處心積慮引進的秘密武器,最後反而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但是,武器再好,也得看誰造誰使,清軍雖然在立國之初靠大炮打天下,但到了晚清,由於整個國家的腐朽,武器又遠遠地落伍於時代了。鴉片戰爭時,關天培新造大炮四十門。在試放檢驗新炮性能時,竟然炸膛10門,一檢查發現,「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竟然能「貯水四碗」。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讓人興起末世之嘆了。

推薦閱讀: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否正確?
就明清兩朝比較而言,為何明朝皇帝多昏庸無能,清朝皇帝多勵精圖治?
讀《南明史》後記
大明·正德爺的「清真」瓷器(上)
為什麼宋朝的皇帝好像沒什麼特色?

TAG:武器 | 明朝 | 袁崇煥 | 秘密 |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