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人的肢體運動(動作),是由人體各個對稱部位的虛實轉換產生的。這個虛實轉換,是一切動作的動力來源。比如走路,兩足必須有虛有實並不停地轉換著虛實。同時,運動用力的部位,如兩手和身軀的上下、左右、前後,也對稱地配合著兩足的虛實轉換而分別虛實和轉換其虛實,才能使前進中的整體保持穩定、協調。沒有此一系列的虛實轉換,就不會有運動。
同樣的一個動作,由於各人對虛實的處理不同,其動作的效果也不一樣。就是說,只有虛實處理得當,動作才能靈活、順達、省力,得心應手,否則就會僵滯、費力,力不從心。因此,如何處理虛實,必然成為「武術功夫」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太極拳對每一動作,不僅要求分清虛實,而且要求虛實行當。然而,拳架動作在外表看來符合標準,而且訓練達到動力定型的程度了,能否說明其虛實處理得當了呢,答案仍有保留。有些人在推手中,看來動作熟練,並無差錯,可是處處被動挨打,站立不穩,他們總是責怪腿力不足,其實,更要害的問題還在於虛實不當所致。當然,體力是技擊取勝的重要因素,但虛實不當,體力便得不到充分發揮。常見體力較強的青壯年人竟敵不過體力較弱的老人,便是證明。
虛和實是相對而言的,它們主要是以肌肉的緊張程度來區分。所謂實,就是肌肉處於緊張的狀態;所謂虛,就是肌肉放鬆或者緊張程度小於對稱的實部。太極拳規定,緊張和放鬆,都不得達到極限的程度,用拳譜的話來說,就是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全然無力,就象懈怠時那樣極度鬆弛,這將失去變化的敏捷性;全然占煞,就是過度緊張以致關節處成了僵死之狀,運動起來好象機器缺乏了潤滑油,阻力很大。因此,超過一定限度的緊張和放鬆,不僅不是太極拳的分虛實,反而成了禁戒。
六組虛實分布
太極拳在宏觀上要求至少在以下六組對稱部位必須各自分清虛實:一、兩足;二、兩手;三、右足和右手;四、左足和左手;五、胸部和腹部;六、胸前和背後。運動中,兩足兩手的虛實是不斷在轉換著的,但不管如何轉換,不得破壞上述分布的原則。具體說,下面兩足要分虛實,上面兩手要分虛實,左邊手足要分虛實,右邊手足要分虛實。如右手為實時, 則左手右足應隨之為虛,左足為實;左足為虛時,則右足左手應隨之為實,右手為虛。這樣,上下左右都有虛有實,就有利於立如秤准,支撐八面。
胸部和腹部的虛實主要表現在內部,它要求腹內臟器放鬆自然下垂,成為胸虛腹實狀態,這在拳譜上稱之為氣沉丹田;胸前和背後則要求前虛後實,這在拳譜上稱這為含胸拔背。當然,在運動中,胸虛腹實和前虛後實的虛實程度不是始終如一的,而要隨著運動用力的需要而不斷改變,但這個改變,不同於兩足兩手的虛實轉換,而只是虛實的差別有時大些,有時小些而已。在呼氣發勁時,腹實和背實的實度大些,而胸虛和前虛的虛度也相應地大些,在吸氣蓄勁時適相反,這時胸部由於吸氣充滿了肺內而自然實些,同時腹和背的實度也自然緩解些,但仍危害是胸虛腹實和前虛背實之態,不得變成胸實腹虛和前實背虛。胸虛背實,有利於重心不降,樁步穩定;前虛背實,有利於維持胸虛腹實之態,也利於發揮強有力的背肌力量。同時,由於胸虛,兩臂的動作得到充分的自由。
虛中寓實和實中寓虛
在宏觀上分虛實的原則下,還要求有微觀上的分虛實。功夫精進的拳家,不僅兩足兩手能各自分清虛實,而且在一手之中,前臂、後臂也有虛實之分,肩(根)、肘(枝)、腕及指(葉)等關節及其外側(陽面)、內側(陰面)都有虛實之分;在一足之中,腿、脛、腳部以及胯(根)、膝(枝)、腳及趾(葉)等關節及其前側(陽面)、後側(陰面)都有有虛實之分。實手實足如此,虛手虛足也如此,軀幹上下左右前後均如此。功夫越深,微觀分虛實越細,動作起來,周身無處不在動,表現著虛中寓實,實中寓虛,運化無窮。照拳譜的話說,就是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太極圖是半邊為陰,半邊為陽,組成一個整體圓形,而陰半邊又是半陰半陽,陽的半邊也是半陽半陰,小陰陽組成大陰陽,大陰陽組成總陰陽,合成太極。陰陽就虛實。太極拳在運動中的虛實狀態,與太極圖頗相形象。
微觀上分虛實,對動作的靈活性以及化勁、發勁時穩定樁步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功夫深厚者,無不表現在微觀分虛實的細緻和運用的巧妙上。然而這種虛實之分及其轉換,並不象宏觀分虛實那樣可以納一定的規則,因為它處處以具體的武術作用為轉移。尤其在技擊實踐中,技擊情況變化莫測,作為適應瞬息多變的微觀虛實及其轉換自然是非常複雜的。實際上,這種功夫,只能由各人在不斷實踐中去默識揣摩,熟能生巧。
輕、重、浮、沉與虛實
在運動中,兩手兩足最為活躍,它們的虛實狀態對運動效果也關係最大。拳譜把它們的虛實狀態用輕、重、浮、沉四字歸納為十二種:雙輕、雙重、雙浮、雙沉、半輕半重、偏輕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輕偏輕、半重偏重、半浮偏浮、半沉偏沉。其中以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三種為合格,其餘九種皆屬病態。
輕與浮是虛,但兩者有程度之別,輕是虛中寓實,含有微觀虛實,故能變換自如;浮是過虛,即虛到全然無力,因此漂渺無著落。重與沉是實,兩者也有程度之差,沉是實中寓虛,有剛有柔;重是過實,即實到全然占煞,嚴重地失去了靈活性。所以合格的虛是輕不是浮,合格的實是沉不是重。
三種合格的虛實
半輕半重------主要表現在兩足的分虛實。站立著的人體,體重是由兩足分擔的,承擔體重的大部或全部的一足為實,其餘的一足自然為虛,太極拳要求為實的一足不要過實和為虛的一足不要過虛,具體說,兩足分擔體重從六比四到八比二之間為適度。這時實足仍能寓虛,虛足也能寓實,都有著落並能靈活轉換,稱為半輕半重狀態。如果兩足分擔體重達到九比一甚至比例差距更大一些的話,就會變成偏輕偏重或偏浮偏沉的病態。虛實程度主要是由內體感覺來掌握的,但在外表姿勢上也可以作出規定,如半輕半重要求遵守兩點:(1)在進身成弓步時,前腿膝部不要超出足尖,著地力點主要應在足跟上,即全腳著地,實在腳跟,虛在腳尖;同時,後腿不要挺直,膝關節應保留一定的曲度,使之仍有蹬地發勁的餘力,著地力點也應實在足跟,虛在足尖。(2)在退身成虛步時,胯根不要退入後足的範圍,並強調尾閭中正。前足為虛,但膝勿伸直,著地仍有支撐力。
雙輕和雙沉--------在運動中,兩足和兩手以同等或微有差別的虛實程度出現的情況是很多的,如拳式中的起勢、十字手和騎馬樁就是這樣,此外,在兩式過渡的中途也必然有一瞬間是這樣,那麼,這是不是沒有虛實之分的病態呢?不一定。因為這種表象,既可成為雙重和雙浮的病手,也可成為雙輕和雙沉的功手。
雙輕是兩足同虛,兩手也同虛,但它出現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狀態之中,上面虛領頂勁,下面尾閭中正,中間胸虛腹實,整體自然輕靈。上面兩膊相系,兩手硼勁不丟,粘走自如,下面兩足相隨,著地自然有根,輕靈善變。因此,它是太極拳的主要功手之一。
雙沉與雙輕在形象上頗相近似,其不同之點是身體重心降低,因此兩足同為沉實,此時腹部堅實點有所加強(拳譜稱為氣沉丹田)。由於沉實是在上體放鬆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實中寓虛,在兩手同虛的配合下,成為上虛下實,中間腰身中正虛靈,這就是拳譜所說的「自爾騰虛」,也是功手之一。
不合格的虛實
最容易犯的病象是雙重和偏輕偏重或偏浮偏沉。雙重是兩足同實,兩手也實,這樣,中間腰身也必然受到影響而填實,其結果是使全身上下左右凝成硬板一塊,喪失了運動的靈活性,這時,不管外力觸動他的哪一個部位,都將無法走化,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嚴重的病勢。
偏輕偏重是指兩足雖分虛實,但實則過實,虛則過虛,這多是由於身體重心過分地偏到一邊而造成的,此時不僅偏輕的一足無著落,偏重的一足也會在運動中被牽動而站立不穩,因此為病。右手右足同實而左手左足同虛和右手右足同虛而左手左足同實,是偏輕偏重的另一種表現,它造成身體半邊特重,半邊特輕,等於獨腳步獨手半邊身,其不利於立如秤準確性,可想而知。不過,這種現象是常有的,如拳式中的單鞭、扇通臂、穿掌等就是如此,此外在技擊實踐中也常常需要如此,所以這時必須特別注意,首先是身體重心不能過偏,這實的一迷,足下只能沉實,不能犯重,手上雖實,但應避免運動下沉,要向上硼起,使中間腰身處於虛靈之中。這樣,上下實而中間虛,實中守則虛,仍不犯偏聽偏信重之病;同時,為虛的一邊,手足都要虛而不浮,因此,仍符合半輕半重的功手要求。
從以上九種病手可以看出,它們都是由於偏(身體重心過偏到一邊去)、重(實到全然占煞)和浮(虛到全然無力)所造成的,凡在偏、重、浮的情況下,必然導致虛實無度,更無微觀真實可言。由此可見,要掌握正確的虛實,必須處處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車輪,要半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當然,這些功夫甚是細膩,而功手與病手之間,往往只有毫釐之差,卻有千里之謬。同時,功手的形成,與太極拳的其他行功法則是緊密關連的,因此,沒有一定的內功基礎和大量的實踐經驗是不易做好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