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帝:江山萬里不如梨園一佳人


弘光帝原本可以成為晉元帝、宋高宗那樣的半壁江山「開國君主」。在崇禎皇帝失國後兩個月,弘光皇帝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登基,此時明朝尚擁有江南半壁江山,但是此後一年,弘光帝便做了清軍的階下囚,半壁江山也未能保住。此後,南明政權雖然苟延殘喘十數年,卻終難逃避被清朝征服的命運。


爭國本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建立了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朱棣篡位後,對藩王制度進行了改革,從此之後藩王再也不能領兵,也不能參與地方政務,甚至連科舉做官都不允許,只能養尊處優、逍遙度日。到了明末,經過十幾代皇帝的「努力」,全國已經有了幾十位藩王了,而在明末最具傳奇色彩的恐怕非福王莫屬。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第三子,母親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正所謂愛屋及烏,萬曆皇帝對朱常洵也十分喜愛,想立其為太子,但是朱常洵非嫡非長,他的前面還有萬曆的長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天啟和崇禎的父親)。朱元璋在開國時即有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常洛雖然不是嫡子,但是比朱常洵要年長,所以萬曆皇帝也沒有辦法越過朱常洛而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萬曆並不死心。

 

萬曆皇帝像


當時朝堂上很多人不同意立朱常洵,比如東林黨,他們堅決反對萬曆皇帝廢長立幼,堅定地站在皇長子朱常洛這邊,並堅決地與萬曆皇帝做鬥爭。最終,在爭論了15年之後,事情才落下帷幕——萬曆二十九年,萬曆皇帝立朱常洛為太子,同時冊封朱常洵為福王,以及其他幾個皇子為親王,這一被稱為「爭國本」的事件才宣告結束。

 

朱常洵沒有得到皇位,卻得到了父親的愛,萬曆將福王封到洛陽,並且賜給他良田和莊園,而福王也樂得做一個安樂王爺。但是好景不長,崇禎年間流寇四起,這對各地的藩王們造成了影響。一開始只是財產損失,到後來連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脅,福王就因此付出了生命。1641年正月,李自成的部隊攻破洛陽城,福王來不及逃跑,被李自成殺害,野史中記載福王被李自成和一鍋梅花鹿一起燉了做成「福祿宴」,不過這只是傳聞罷了。

 

福王府被破時,福王世子朱由崧爬牆逃了出來,趁亂逃到了黃河以北的孟縣,福王世子沒有經濟來源,過得十分凄慘。後來,地方官員將福王世子的情況上奏給崇禎皇帝,崇禎十分同情這位堂兄,於同年二月,命駙馬都尉冉興讓、司禮太監王裕民等攜帶銀兩到河南慰問福王世子。1643年,崇禎令朱由崧襲封福王。

繼位風波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王朝中央政權瓦解。一個多月以後,南京陪都六部才知道崇禎殉國、三位皇子下落不明的消息。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領導南方的復明大業,必須立一個皇帝來主持大局。

 

崇禎皇帝自盡


明朝實行兩都制,這是朱棣篡位之後遷都北京的產物,因為南京是他爹定下的首都,朱棣自己又想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北平,所以只好實行兩都制,這樣不會顯得自己不孝順,畢竟在封建社會,孝可是頭一等的大事。

 

所以南京也保留了一套行政部門,但都是徒有虛名而已,到了明朝中後期,南京各部衙門裡面不是被貶的就是來養老的。其中,有幾個職務還算有點實權——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軍務勛臣,都是掌軍的,其中又以兵部尚書為最高指揮官。

 

此時,南京兵部尚書是史可法,他是誓死不降清的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齊名。他是東林黨人,而且他的老師是東林黨大佬——左光斗。但是此時,他還沒有成為英雄,所以要出來主持大局,號召南方力量團結起來恢復大明王朝。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來當這個皇帝?

 

前文提過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立下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崇禎皇帝已經於紫禁城景山上吊殉國,崇禎的三個兒子都在戰亂中被俘,被殺或者下落不明,總之崇禎已經沒有兒子來繼承皇位了,沒辦法父死子繼,那隻能兄終弟及了。

 

那我們再看看「兄終弟及」,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否有親兄弟?崇禎皇帝的父親是明光宗朱常洛,一共有七個兒子。

 

一、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皇長子,明思宗朱由檢同父異母兄,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歲即位,在位七年。崇禎皇帝繼承的就是朱由校的皇位,所以朱由校早就死了。

 

二、簡懷王朱由?,四歲殤。

 

三、齊思王朱由楫,八歲就夭折。

 

四、懷惠王朱由模,五歲殤。

 

五、朱由檢,母孝純皇太后劉氏,明光宗第五子,就是我們常說的崇禎皇帝。

 

六、湘懷王朱由栩,出生不久就夭折。

 

七、惠昭王朱由橏,出生不久就夭折。

 

綜上所述,崇禎的親兄弟們在崇禎上吊之前都已經去世了,很顯然兄終弟及也不可能了。

 

那隻能再往上追溯,找堂兄弟,堂兄弟就是崇禎父親的兄弟的兒子。崇禎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有幾個兄弟呢?光宗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兒子列表如下:

 

一、長子朱常洛,明光宗,母孝靖皇后王氏。

 

二、次子朱常漵,邠哀王,甫生即死。

 

三、三子朱常洵,福忠王,母鄭皇貴妃。

 

四、四子朱常治,沅懷王,早夭。

 

五、五子朱常浩,瑞王。

 

六、六子朱常潤,惠王。

 

七、七子朱常瀛,桂端王。

 

八、八子朱常溥,永思王,早夭。

 

從次子到八子都是庶出,那麼長幼論序,朱常洵(即老福王)這一支最親最長。老福王在戰亂中被李自成所殺,小福王朱由崧在家破人亡之後流落到淮安,此時論血親,他最親,論地點,淮安離南京也是朝發夕至,所以福王朱由崧繼位從法統上來說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性。

 

本來,史可法可以以南京首席大臣的身份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把明朝剩餘的力量團結起來,趁著清軍在北方與大順軍作戰,迅速收復山東、河南等大批正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國土,並積極備戰,無論清軍與流寇誰獲勝,南明朝廷都可以以逸待勞,坐收漁人之利。

 

史可法像


然而「一身正氣」的東林黨人卻在想:「如果福王朱由崧繼位了,會不會對東林黨人進行反攻倒算?」因為在五十年之前,由於東林黨人的據理力爭,老福王朱常洵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現在小福王做了皇帝,會不會為他爹報仇呢?所以,東林黨人下決心一定要阻止小福王上位。

 

在籍的禮部侍郎錢謙益當時被視為東林黨魁,他兩次從原籍常熟趕往南京,以「立賢」為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淓。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皇帝的侄子,而福王朱由崧則是神宗皇帝的親孫子,論血緣關係,無疑福王朱由崧更近。

 

南明世系表


所以,史可法陷入了矛盾之中,他既擔憂福王登基以後會對東林黨人不利,又覺得應該按照倫理立小福王。最終,他還是沒有敵過東林黨人的小算盤,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鳳陽總督馬世英,說「福王不賢」,並列舉了七條不賢的證據。為了兩邊不得罪,打算擁立遠在廣西的桂王朱常瀛登基。

 

此時福王坐不住了,眼看到手的皇位要丟,他不能忍了。於是,他聯繫了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人,欲通過軍事手段奪取皇位,而高、黃、劉等人也求之不得,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便是「策立之功」,政治地位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三人的頂頭上司——鳳陽總督馬世英原本已與史可法商定好迎立桂王,但是手下總兵已經選定福王,他只好順風使舵地轉向福王。於是,福王在三總兵的擁立之下,到南京即位,史稱弘光皇帝。東林黨人在強大的武力之前,也只能默認了福王的登基。

 

雖然福王的繼位合乎法理,但是在過程中卻發生了波折,並且帶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軍人干政。江北三鎮(後來是四鎮)尾大不掉,朝廷根本沒法調動,軍閥們各自守著自己的地盤,不願為了朝廷去賣命,最終錯失了收回河南、山東失地的機會,讓南明在之後面對清軍時處於了極其不來的地位,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史可法應當為此承擔最主要責任,如果他能從大局出發,摒棄黨派的利益,堅持擁立合法性最高的福王繼位,那麼他就是策立第一功臣,就不會發生後來的軍人干政的情況。那麼弘光政權也不會在一年之中就土崩瓦解,並且導致了後期的一系列的嚴重後果。

 

史可法勸廣納人才

 



弘光帝登基時清軍剛剛入關,立足未穩,而且清軍起初將李自成作為首要對手,清軍忙於和李自成交戰,對於和南明交界的河南、山東等地控制力極弱,雖然任命了山東巡撫並且派遣了一些軍隊,但是由於西線戰事的吃緊,清朝的所謂山東巡撫也只可自保而已,並不能有效控制山東。而山東士紳和百姓仍然心系明朝,整日翹首向南以盼王師前來收復失地。

 

但是弘光政權的領導者卻缺乏戰略眼光,弘光一朝兵力都集中在江北四鎮和左良玉手中,而左良玉位於湖廣,離山東較遠。離山東最近的當屬江北四鎮。

 

弘光帝登基後,根據史可法的建議在江北設立了四鎮:駐守徐、泗的高傑部,駐守鳳陽、壽州的劉良佐,駐守淮、揚的劉澤清,駐守滁州、和州的黃得功,這四鎮是南明除駐守在南昌的左良玉部之外最強的戰鬥力了。

 

江北四鎮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設四鎮時,每鎮額兵三萬,但是各鎮擁有管轄地的財政權,所以各鎮都有各自的私募兵,所以實際兵力會遠超三萬。據史料記載,1645年閏六月,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的南明軍隊就多達二十三萬八千餘名之多,由此可見,四鎮相加兵力應有數十萬之多。但是四鎮根本無意向北進軍,他們都忌憚清軍,不願意正面和清軍接觸。

 

八月,弘光政權兵部左侍郎左懋第上疏稱「山東人心亟可收拾。時命下議。時吏民人自為守,撫、鎮不至,無所稟承。」而清朝派去了官員,則各地逐漸歸附了清朝,有識之士都認為十分可惜。同年九月,史可法也上疏談到了這個問題,史認為江北四鎮缺乏兵餉,難以進入山東作戰。另一方面,北方很多的人才仍然心向明朝,史在奏疏中寫到「或不忘本朝,意圖南下,逃匿無從,是河北土地、人才盡失矣。乞速詔求賢,偏諭北畿、河北、山東在籍各官及科甲貢監,但懷忠報國,及早南來,破格用之。」

 

在江北四鎮擁兵自重、無法收復失地的時候,史可法建議利用人心廣納人才、將有用之才為我所用,也不失為一步好棋,但是史可法錯在沒有看得更深遠。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山東、河北等地同樣至關重要,因為這是連接南北的重要區域,守江必守淮,而要守住淮北之地,山東、河北可以為淮北提供更多的防守縱深。

 

梨園無佳者



 

弘光帝即位後,大權被馬士英等人把持,弘光帝樂得逍遙。據野史記載,弘光帝好女色,即位不久就令人以「大婚」名義四處挑選「淑女」,攪得蘇州、杭州等地有女兒的人家趕緊嫁女兒。除了好女色之外,弘光帝還有一個嗜好,那就是特別愛看戲,是個戲痴。

 

弘光朝的大奸臣阮大鋮也是個戲迷,而且還是個寫戲的高手,自己有一整套戲班子,經常被弘光帝召進宮去唱戲,漸漸的弘光帝的鑒賞水平也越來越高,最後這些戲子們都不入皇帝的法眼了。1644年除夕,也就是崇禎皇帝剛剛去世的這年除夕,弘光帝坐在宮中悶悶不樂,大臣們見皇帝不高興,便詢問皇帝是否因為兵敗失地而不高興,弘光帝嘆息良久,說:「我哪有時間考慮這些啊,我所擔心的是梨園子弟無一佳者,打算從良家中選拔人才以充實戲班,望各位大臣早做準備。」

 

貪杯

 



弘光帝還有一個看起來似乎無傷大雅的小毛病——貪杯。

 

明末文人的筆記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在弘光朝任職的明末著名理學家劉宗周當面勸諫弘光帝不要飲酒,弘光帝礙於劉宗周的面子,就對劉說:「為卿故不飲。」但是面有難色,劉宗周是個老實人,看到皇帝「犧牲」如此之大,一時不忍心,就說:「若止飲一杯亦無害。」

 

聽到劉宗周說喝一杯也無妨之後,弘光帝十分高興,令左右拿來一個大杯子。然後,弘光帝開始了他的表演,他端起杯子喝了一半,然後就再也不端杯子了,這半杯酒就一直擱在桌子上。而旁邊伺候的太監心領神會,端起酒壺將皇帝喝剩一半的酒杯再滿上。然後,二人這樣一來一回,這一杯酒始終沒有喝完。雖然名義上還是一杯,但是已經不知道喝了多少杯了,估計劉宗周看到這一幕也是哭笑不得。

 

馬士英安撫弘光

 



首輔馬士英關心的並不是怎麼穩固新建立的政權,更談不上向北從清軍手中收復失地,他想的是怎麼樣打壓朝廷中的東林黨人,從而將朝政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好為所欲為。

 

而要想抓住朝政大權,必先取得皇帝的信任,弘光帝是藩王出身,之前因農民軍而家破人亡,所以雖然做了皇帝,但是精神上很無助,也沒有自己的可信任的班底,所以馬士英決定從皇帝本身入手,只要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其他人完全可以用各種手段除掉。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穩定聖心,馬士英利用自己的首輔身份,做了幾件事情:

 

從河南救出太后。

 

所謂太后,是指福王朱由崧父親、老福王的原配王妃鄒氏,而弘光帝是老福王側室所生的庶長子,所以鄒太后並非弘光帝的親生母親,而是弘光帝的嫡母。朱由崧從河南逃出來時,鄒太妃並沒有跟隨而來,等到弘光帝登基後,派出大學士高弘圖等人去迎接他的嫡母,以安定民心。

 

為本生父親老福王上尊號

 

弘光帝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原本萬曆帝就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被東林黨所阻撓,最後只得封為藩王。如今,朱常洵的兒子登基為帝了,遵循嘉靖皇帝的先例,弘光帝也要為他的父親上尊號。老福王朱常洵被追謚為貞純肅哲聖敬仁毅為恭皇帝。

 

將老福王的遺骸移至南京

 

老福王在洛陽被農民軍殺害,但是兒子現在做了皇帝,那麼自己的墓葬規格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提高,老福王的遺骸被遷移到南京,葬入到自己的皇陵——熙陵中。

 

選淑女以充後宮

 

顧名思義,就是選秀女,弘光皇帝對這一條最為欣賞,畢竟前面三條都是為自己的父母而準備的,這一條才是實實在在的為自己準備的,而且也十分受用。弘光帝很快批准了這條建議,並派出太監到蘇州、杭州等地搜羅美女,江南美女多出自這幾個城市,一時間,民間惶惶不安,家裡只要有適齡少女的,都趕緊找人嫁了,免得被選進宮中受罪,甚至出現了女方家裡在大馬路上搶男子結婚的現象。

 

對親王活動嚴加控制

 

這是從朱棣篡奪皇位以來一貫的政策,皇帝都會對其他藩王進行限制,其實在朱棣之後藩王的權力已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畢竟他們對皇位有著天然的威脅,而弘光帝登基時又正值亂世,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限制,各地的藩王蠢蠢欲動也是情理之中。所以馬士英此舉也是為了鞏固弘光帝的地位,從而也實現鞏固自己地位的目的。

 

賜大臣謚號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在人死之後會對其一生的功過進行評判,在古代,往往會用謚號來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尤其對帝王將相,謚號是對其一生功過的評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謚號是十分慎重的。對於大臣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謚號,一般能獲得賜謚號殊榮的都是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力較大的文臣武將。

 

弘光帝於五月登基,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希望通過追贈謚號來喚起大臣們的忠義。在這一年的九月,弘光帝開始大規模地為明朝的臣子們賜謚號。

 

第一批被賜謚號的是崇禎朝在北京殉難的大臣們,其中文臣21人,勛臣2人,戚臣1人,共24人。

 

崇禎朝內閣大臣范景文謚號「文貞」,范景文為官清廉,「不受囑,不受饋」,北京城破後留下遺書,跳入井中殉國。

 

北京城最後的守將襄城伯李國楨被賜謚號「貞武」,清白守節曰貞,克定禍亂曰武,他雖然未能抵擋住李自成的進攻,但是也為崇禎皇帝盡了忠。

 

其中的戚臣是指崇禎皇帝的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北京城破後,全家自焚而死。

 

第二批被賜予謚號的是明朝開國的攻臣們,他們當年死後並沒有被賜予謚號,弘光皇帝這次順便為他們追加謚號,共24人。

 

其中,宋國公馮勝的哥哥馮國用被追謚「武翼」,朱元璋喜愛的大將廖永忠追謚「武勇」,其餘的開國的公侯伯子男等均賜予相應的謚號。

 

第三批比較特殊,是建文朝死難的諸位大臣,共46人。弘光帝朱由崧是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當年朱棣篡位後連建文帝的正統地位都不予承認,而這些因效忠於建文帝而被誅殺或者殉國的大臣們自然也不可能被賜予謚號,而到了兩百餘年之後的弘光朝,終於被政府所承認了。

 

其中,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被賜謚號「文正」,建文帝的主要智囊團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被賜謚號「節愍」,在國逢難曰愍,很好的形容了兩位忠於建文帝的大臣的結局。

 

第四批則是正德朝死諫諸臣,13人。第五批天啟朝死諫諸臣,共9人。其中包括因彈劾魏忠賢而被迫害致死的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等東林六君子。

 

結局

 



弘光皇帝登基後一年的時間內,根本無意進取,只知道享樂,而大政則皆出於奸臣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之手,國事日漸頹廢。而清軍則在1645年的正月擊敗了陝西的李自成政權,不久便南下討伐弘光政權。

 

1645年6月形勢圖


而此時,南明還發生了內訌。駐守武昌的左良玉為了逃避南下而來的李自成,率部向自己的首都南京進發,為了掩蓋自己的逃跑行為,還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馬士英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和性命,不惜犧牲江北防守,調動黃得功和劉良佐部前去阻擋左良玉,最終導致江北防守大空。

 

五月初五日,清軍抵擋長江北岸。五月初九日,清軍渡江來到長江南岸,攻克鎮江。五月初十,弘光皇帝和馬士英得知消息後連夜出逃,都沒來得及通知在京的其他大臣。

 

弘光帝輾轉來到蕪湖黃得功的營中尋求庇護,不久之後已經投降清軍的劉良佐領清軍殺到,黃得功雖忠心護主,但是無奈手下出了叛徒,叛徒將黃得功射殺,馱著弘光皇帝獻給了清軍。據記載,「田雄負弘光皇帝於背,馬得功執弘光二足。弘光慟哭,哀求二人。二人曰:『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弘光恨,嚙田雄項肉,流血漬衣。」

 

「五月二十五日丙午,……弘光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面。太后及妃乘驢隨後,夾路百姓唾罵,有投瓦礫者。」出逃十五天的弘光帝又返回了南京城,只不過短短十五天,他已經從至高無上的皇帝變成了清軍的階下囚。

 

六月,繼弘光皇帝之後監國的潞王朱常淓投降清軍,同時寓居在浙江的惠王、周王和崇王的其他明朝藩王先後歸順了清朝。七月,被俘的弘光帝和投降的潞、惠、周、崇等王跟隨多鐸大軍返回北京。

 

到北京後,這些原明朝的藩王們起初還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優待,發給俸銀供養。但是好景不長,這些明朝的藩王在世對清朝始終是一個禍患,尤其是在局勢尚不明朗的時候,這些明朝的藩王都有可能成為天下臣民反清復明的旗幟。

 

1646年五月,清朝政府將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連同其他藩王一起秘密殺害。

 

蓋棺定論

 



弘光帝即位時明朝還保有江南半壁,但是僅僅一年後,南京城就被清軍攻破,弘光帝則成了清軍的俘虜,為何短短一年時間,弘光政權就一敗塗地?

 

時人張岱在他的文集《石匱書後集》中這樣評價弘光皇帝,「自古亡國之君,無過吾弘光者,漢獻之孱弱、劉禪之痴、楊廣之荒淫,合併而成一人。」在這段記載中,身為明朝人的張岱對弘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將其比作歷史上三位著名的亡國之君——漢獻帝、劉禪和楊廣,而且認為弘光帝將這三者的缺點集於一身,比三位有過之而無不及。弘光帝是否真的如此不堪呢?

 

先看「漢獻之孱弱」,漢獻帝身為東漢王朝最後一位君主,他外無外戚可以依靠,內無權監可以信賴,只能任由董卓、曹操、曹丕等權臣欺壓。而弘光帝雖然出身於藩王,但是他遭逢不幸,父親老福王被李自成所殺,自己流落各地,靠其他藩王接濟勉強度日,一度只能住在一艘小破船上,所以在登基之時朱由崧沒有自己的班底。他雖然有馬士英和江北四鎮武力支持,但是這些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維護弘光帝,一旦形勢不利馬上就會調轉槍頭,後來江北四鎮中的劉良佐和劉澤清在清軍南下後就投降了清朝,所以弘光帝之孱弱是可以確定的。

 

再看「劉禪之痴」,劉禪痴不痴?本身就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說他就像《三國演義》中那樣痴呆,但是也有人說他是「大智若愚」,故意賣傻最終博得了善終,我想張岱所說的「劉禪之痴」應當是《三國演義》中的那種。看看弘光帝,說他痴呆並無事實根據,而且他在登基之初幾件事情處理得還算得當。如果硬要說他「痴」的話,那麼他是一個「戲痴」,特別愛聽戲,奸臣阮大鋮投其所好,而弘光帝後期也整天痴迷於聽戲,不理政事,甚至在除夕的時候因「梨園無佳者」而悶悶不樂,甚至在逃跑前一夜還在聽戲,謂之「戲痴」不為過。

 

最後看「楊廣之荒淫」,隋煬帝的荒淫眾人皆知,正史中也多有記載,當然也不排除後人抹黑的可能性。而弘光帝的荒淫也是有跡可循的,時人談遷曾記載弘光帝「一夜斃童女二人」,也許這個記載是別有用心的抹黑,但是其荒淫卻是不爭的事實。

 

弘光政權一年崩盤,說明弘光肯定不是力挽狂瀾的明君,甚至連守成之君都做不到,最多就是一個平庸之君,所以以上三種缺點都有也是可以確定的,但是把弘光比作漢獻帝、劉後主和隋煬帝,這三位恐怕也覺得冤枉,漢獻帝在權臣環伺中仍然能夠善終、劉阿斗在三國之爭中能夠平穩度過幾十年、隋煬帝更是文治武功赫赫功績,各有長處,弘光帝比這三位差遠了。




漫談南明

1 崇禎:最像明君的昏君


推薦閱讀:

假如你是崇禎皇帝,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明朝滅亡?
搖黃十三家與「媳婦溜」「望子關」
如果南明和清朝當年劃江而治,並且一直相安無事到19世紀中葉,會發生什麼?
滿清靠什麼輕易地征服中國?
弘光通寶與南明悲歌

TAG: | 南明 | | | 萬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