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盛唐之音講稿

開講辭: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新學期伊始,我們便有機會齊聚一堂,開始一次特殊的文學之旅。

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學藝術,今天我們就要去探尋其中的珍寶。該從哪裡啟程呢?——我想,就從我們最耳熟能詳、最引以為傲的寶藏開始吧!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王朝,它國力強大,幅員遼闊,經濟發達,文化鼎盛。一說起它我們就想到了李杜的詩歌,王羲之的書法,吳道子的畫……對,它就是不知讓多少人魂牽夢縈的盛世唐朝。今天,我們要試圖剝開冰山一角,去聆聽從那遙遠王朝傳來的盛世之音,去結識一個曠世奇才。

 

一、歷史的風塵

(出示三幅地圖)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受禪於隋,到公元907年哀帝李祝禪位於朱全忠,唐代共換了20個皇帝,經歷289年。自唐高祖、唐太宗削平隋末爭霸中原的群雄後,唐朝進入穩步的發展,雖然太宗勵精圖志創下了進取西域等豐功偉業,卻險些斷送在懦弱多病的高宗手中,但隨之登基的武則天,以其空前絕後的氣魄,以武周的名字,繼承了大唐的衣缽,對內擴大了統治集團,對外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穩固了與外蕃反覆爭奪的安西四鎮。這一切內政外交的舉措,被取代武周政權的唐玄宗繼承下來。唐玄宗和開元年間朝野的各類精英,共同打造出大唐盛世的榮光。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成為了一個時代的代表。唐詩,屹立於中國文學史上,成為一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峰!

 

二、    唐詩繁榮的原因

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了唐詩的繁榮呢?我想,豐富的思想是文學繁榮的土壤。唐詩的繁榮首先得益於:

(一)      開放的思想

(出示敦煌佛教雕塑、壁畫)這是敦煌的唐時期壁畫,和莫高窟的唐代佛像。眾所周知,唐王朝實行的是:儒、道、釋三教並存的思想體系,不像漢武帝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在唐代受到了高度重視,高祖武德二年(619)在國子學立周公、孔廟。唐太宗命孔穎達撰寫《五經正義》系統地闡釋了儒家思想,並作為全國學校和科舉的教科書。

與此同時,李唐統治者又認道家始祖老子為本家,封他為「太上玄皇帝」,把《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定為士子必讀書。

對於佛教,李唐統治者更是大力提倡,先後派遣玄奘、凈義等赴天竺取經,將大量佛經翻譯出來,並視為「聖教」。

當然從根本意義上,唐的統治者之所以允許三教並存,是為了「會三歸一」皆為其用,鞏固其統治。這很聰明,也展現了唐統治者非凡的胸襟和氣度。最難能可貴的是,統治者對百姓的宗教思想不橫加干涉,這就打破了歷史上將思想定於一尊的僵化狀態。文人們的思想更不以帝王或朝廷的愛增為轉移。各種思想、宗教聚集會合、自由碰撞。大詩人李白就對孔子的態度頗為不敬「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遙寄盧御虛舟》「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嘲魯儒》。唐思想的開放,還從許多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出示圖片)李白、杜甫、王維也被老百姓根據其特點被貫以「詩仙」、「詩聖」和「詩佛」的美稱。從這稱呼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在盛唐時期思想傾向是一道、二儒、三釋。這些思想的並存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      相對清明的政治環境

 豐富的思想必須植根於清明的政治土壤中,否則是難以成活的。唐代雖然還是實行家天下的集權制度,但相對來說,其政治環境是比較清明的。最高統治者能廣開言路,從善如流、較少忌諱。其中的典範當推太宗,唐太宗的賢臣魏徵在貞觀11年(637)一年連上四疏提醒初年勵精圖治而後逐漸驕奢的太宗。太宗看後不但不怪罪,還十分欣賞,親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把魏徵的文章放在案頭一資警惕,並鼓勵群臣犯顏直諫。既然「直刺至尊」都不致獲罪,那麼指斥權貴,抨擊時弊就更無被斬的危險了。

白居易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唐朝留詩最多的詩人(現存詩歌3000多首)說他的詩使「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但他本人不僅不用擔心掉腦袋,而且晚年還過得非常優遊。死後還得到了唐16代皇帝宣宗李忱深切懷念。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詩中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當然,在唐代帝王中不乏昏庸者,但總體上看,卻較為恢弘大度。

所以,和焚書坑儒的秦代以及憑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招來殺身之禍的清王朝及其它封建王朝相比,生活在唐代的文人真應該感到「幸甚至哉」了。

此外,玄宗時期開始的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更促使士人去深入鑽研詩歌的藝術技巧,加強詩歌創作的基本訓練,以期出奇制勝,一舉登第,因而它對於重視詩歌,愛好詩歌的社會風尚的形成及藝術經驗的積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失為唐詩繁榮的原因之一。

(三)      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

(為詩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題材。)

唐王朝雖與鄰國之間,以及國內各民族之間發生過戰爭,但隨著絲綢之路頻繁的貿易往來,唐時的中外文化交流卻比前代更廣泛。並且唐統治者不僅對各族、各國人民「愛之如一」,使他們樂居中土,而且敢於吸收外來文化,絕不存在「夷夏之大防」。

記得魯迅在《墳 看鏡有感》中所說「遙想漢人多少宏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束,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不甘示弱,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劍的駿馬,還刻著一匹鴕鳥,這辦法簡直前無古人……」魯迅所說的唐人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正是他後來所發揮的「拿來主義」的態度。(一個國家,如果強大、開放,那麼,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虜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往往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言猶在耳,先生的話中我們看到了盛唐的納百川之度。

我們就以鼎盛時期唐朝的都城長安為例。(出示圖片)長安不僅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那個時代東亞文明的中心。大一統的帝國首都,作為交通網路的中樞,把條條通途延伸至全國各地,乃至東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的主要城鎮。長安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以寬廣的胸懷,吸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物,他們中間有山東豪門大戶出身的士族子弟,也有前來參加科舉考試的東南才俊之士,既有西北投誠或被俘的胡族將領,又有沿著絲綢之路從中亞內陸來的粟特商人,甚至還有從更為遙遠的波斯、大秦趕來的基督教士和摩尼教徒。難怪王維、杜甫等詩人在其詩中這樣寫道:(出示詩歌)「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此外,日本從貞觀5年開始共向唐王朝派出譴唐使,天竺(印度)、拂林(羅馬)、吐火羅(阿富汗)、波斯(伊朗)尼婆羅(尼泊爾)、師子(斯里蘭卡)等使節都頻繁出入大唐王國。通過商業販運和王朝的賦稅貢獻,長安聚積了天下眾多的財富和珍寶;通過學校的知識傳授、傳教士和取經僧的共同努力,長安也成為精神思想最為豐富的空間。在此背景之下,各種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注入鮮活生命力的唐詩由此而盛。

要提出的是:文學中詩歌的「盛唐」時期,實際上要晚於歷史上所指的盛唐。(歷史上從唐太宗「貞觀之治」起,政治和經濟都已進入了鼎盛時期,與後來玄宗的「開元盛世」相輝映。可是在文學上,太宗雖然是一代英主,可是文學上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建樹。)所以我們現在講的盛唐是詩之盛唐和世之盛唐所並存換句話說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樣高度發達的真正的「盛唐」,也就是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年號,742——756)

 

三、    盛唐詩韻——曠世奇才(李白畫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盛唐之詩,則有李翰林(白)之飄逸,杜工部(甫)之沉鬱,孟襄陽(浩然)之清雅,王右丞(維)之精緻,高適、岑參之悲壯,王昌齡之聲俊……此盛唐之盛者也。若要問盛唐詩歌的顛峰,毋庸質疑非「雙子星座」——李白、杜甫二人莫數!

今天,就讓我們先從這位曠世奇才,李白說起。李白是盛唐,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詩壇的「天皇巨星」,是唐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當時就「粉絲」眾多,上至天子,下到貧民老百姓,以至於後世的人一說起唐朝,先想到唐詩,一提起唐詩先想到李白,一提起李白,想到的便是他的豪放與浪漫,風流和才華,是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壯麗詩篇,還有他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和瀟洒。以至於在後世的眼中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李白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專家們也不能斷定他的來歷。有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1、「條支說」(安息西,今伊拉克境內);2、「中亞碎葉說」;3、「焉耆碎葉說」(今新疆焉耆)。其中最流行的說法是(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他來自遙遠的西域,出生於碎葉城。5歲時,他的父親李客帶他來到蜀地,到了綿州青蓮鄉(四川江油)。碎葉城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叫托克馬克的地方,當時屬於大唐安西都護府管轄。為什麼在這麼遙遠的地方有人推測:一是李白的祖籍在隴西,即甘肅西部,只不過他的祖先在隋朝時犯了罪,被流放到西域碎葉城,於是李白就在那裡出生了;認為碎葉城當時不在隋朝的版圖之中,所以不可能成為犯人的流放地,李白的祖上即使犯了罪,也不會被發配到那裡去。也有人考證,李白的先祖比較愛國,不是被流放到那裡去的,而是主動報名支援邊地建設,作為移民光榮地去了碎葉城。有人考證得更細緻,說連李白的姓都是假的,他原是胡人,誰知道他姓啥?只是到了唐代,因皇家姓李,李白的祖上也想沾點兒光,就冒充李姓,混進皇家隊伍里來了。總之,李白的出身,始終是一團迷霧,如果李白會唱流行歌曲的話,他一定會唱那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其實英雄又何必在乎出處,有興趣的同學你們也可以考證一下。

因為老百姓喜歡李白,凡是他的故事,都籠罩在美麗的光環里。有人說李白原來是天上的神仙,因在天宮犯了錯誤,所以被貶人間;有人說李白卓越非凡,中國少有,世界罕見,幾千年就出來這麼一個天才,他不是外星人是什麼?有人說他媽媽忽然夢見太白金星入懷,於是懷了孕,生下他,所以給他取名李白,字太白;也有人說他之所以字太白,是因為他出生在西域,本來就有白種人的血統,皮膚特別白,所以叫李白。民間傳說有時候很可笑,也很荒誕,但其中蘊含著老百姓的愛與憎,既純樸又可愛。其實,李白的名字,與他自己的經歷有關。

李白生來聰明伶俐,似乎與一般的兒童不同。民間傳說,李白滿周歲的時候,其父母按照民間習俗讓他「抓周」,在他面前放了一些娃娃們喜歡的玩具。只見李白並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樣急於抓到什麼,而是稍稍遲疑了一會兒,然後爬過去,將離自己最遠的一本書抓在手裡,這本書是《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後能成為讀書人,就想為李白起一個好名字,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文化。可是兒子長到7歲了,他還沒有為兒子想好名字。這年春天,李白的父母帶著李白到野外踏青,只見春光明媚,百花盛開,李白的父親李客當即吟了兩句詩:「春風送暖蓓蕾開,迎新綻金它先來。」李白的媽媽也不含糊,接著吟道:「火燒杏林紅霞落……」下一句還沒吟出來,李白向旁邊一指,脫口而出:「花怒放一樹。」他的父母一看,路旁有一棵李子樹,滿樹白花開得正盛。李白的父親把這四句詩連起來一讀,覺得還是兒子的這句最好,一高興就給他起名為李白——當然,這也是民間傳說,還沒有史料來證實故事的真實性。

但李白的腦子好使、反應快,倒是真的。因為腦子好使,他非常調皮搗蛋。李白似乎在讀書上不太下工夫,他愛養鳥,所養的鳥都是奇鳥,十幾歲時就養了上千隻鳥。這些鳥聽從他的號令,飛來飛去總在他的掌中取食。他還非常喜歡武術,喜歡結交俠客和道士。西蜀在唐代是很富庶的地方,當時的成都名叫益州,海內外客商雲集,是全國聞名的大都市。李白在蜀中長大,見多識廣,頗為自負,在詩中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讀書方面起步似乎很高。事實上,他少年時期天馬行空,像風一樣刮來刮去,性格很不穩定,也沒有毅力。現在的小學課本上還有這樣的故事,說少年李白在象耳山讀書,吃不了苦,偷偷棄學下山。經過一條小河時,他見一個老婦人正在那兒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杵。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她磨這個幹什麼,老婦人回答:「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驚訝地問:「那要磨到什麼時候?」老婦人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聞言大驚,之後恍然大悟,趕緊返回山中繼續學習。後來人們傳說,那個老婦人乃是神仙所化,她見李白是個天才,可是不好好學習,於是專門下凡,現場辦公,點化李白。

李白開始安心學習,但學到一定程度之後,要達到更高的層次,就非常難了。有時候他咬著筆頭,感到文思枯竭。忽然有一天,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竟生出花來,之後文思泉湧,茅塞頓開,從此才華橫溢,不可遏制。這件事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詳細的記載。李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15歲的他,所作詩賦竟比司馬相如的還好。當地縣令慕名前來,和他吟詩聯句。一年夏天,江水暴漲,縣令和李白來到涪江邊,忽然從上游漂過來一具女屍,岸上之人驚呼起來。李白以為縣令會派人前去打撈,沒想到縣令也和老百姓一樣只是站在那裡看熱鬧,臉上還露出興奮的表情。女屍漂到岸邊蘆葦盪中,竟是一位美麗少女,李白感到惋惜,但縣令手捻鬍鬚,忽然大笑道:「有了!」 竟吟出一首詩來: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縣令吟罷,得意非常,拿眼角瞥著李白,意思是說:詩友,這次我先有詩,還不快和上一首!李白見縣令竟拿一位不幸少女開玩笑,心裡不是滋味,也不搭理他,轉身走了。李白那時候已懂得「先做人、後做文」的道理,認為學問必須與真善美結緣,而不能與假醜惡為伍。這個縣令不配做自己的詩友!後來,李白了解到,那名少女是因反抗惡霸施暴才投河自盡的,於是憤怒之餘又動了惻隱之心。他輾轉找到那個惡霸,拔出利劍把那人殺了,為那名少女報仇雪恨。史傳李白曾手刃數人,這是其一。李白從此離開巴蜀,仗劍去國,壯遊天下。(出示圖片)

走出巴蜀,外面是更遼闊的世界。是25歲離開家鄉的,佩著劍,唱著歌,既不帶書童,也不帶書箱,卻帶了一顆「佐君王、平天下」的雄心。他出仕的方案是:不走科舉考試這條老路,完全靠自己的才華聲震九州、征服朝廷。他壯遊的路線是:先到襄漢,南泛洞庭,登臨廬山,然後東下金陵和揚州,漫遊至湖北安陸。他來到安陸的時候,已經27歲。在這裡,他結了婚,當了人家的上門女婿。他妻子的爺爺許圉師曾當過宰相,當時已經離世了。李白結婚後,有了家庭的羈絆,所以就以安陸為中心,先向北遊歷了嵩山、洛陽、龍門、太原,然後又向東,把齊魯大地遊歷了一遍,併到了泰山之巔。接著他又向南走,走過安徽,走過江蘇,走過浙江。他走了大半個中國,卻不是盲目地走,而是在積聚能量。讀者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李白的詩多是「旅遊詩」。華夏大地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豐富了他的閱歷,砥礪了他的意志,激發了他的靈感。荊楚文化給了他浪漫風流,吳越文化給了他清新麗質,齊魯文化賦予他慷慨之氣,河洛文化鋪墊了他的詩書底蘊。他來自西域,心中涌動著胡騰舞的激情;他又很浪漫,腦海里閃爍著寶石藍色的幻思。他愛喝酒,眼前閃耀著琥珀般的酒光;他又愛劍俠,劍峰上跳動著冷峻的豪放。所以,李白身上幾乎集中了華夏文化所有養分的結晶,光芒四射。這一段遊歷,佔去了他10年左右的時間。到了公元742年,李白覺得自己的積累已經足夠,於是決定上朝闕,登廟堂,去見天子了。恰恰這時,唐玄宗下詔讓他速赴長安。於是他高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其實,這是他第二次去長安了,其實,如果沒有賀知章、吳筠、玉真公主的舉薦,玄宗是不會見他的。早在730年李白29歲時首次來長安,秘書監賀知章接待了他。賀知章官至三品,當時年近古稀,是李白妻子的爺爺許圉師的老相識。賀知章見許家這位女婿氣宇軒昂,就問其可有新詩。李白呈上了《蜀道難》: 噫吁口戲!危乎高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賀知章只看了開頭,便覺氣勢磅礴,連忙再往下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此詩歌除備言蜀道之險阻,又寓有功名難就之意。賀知章大為驚詫,作為詩人和政治家,他的閱歷不可謂不豐富,但從未讀過如此令人震撼的詩。他連連叫道:「好詩!天才!」便再也坐不住了,在原地轉了三個圈,當場直呼李白為「謫仙人」。這詩仙由此而來,是對李白創作個性與「清雄奔放」詩歌風的一個比喻。受到賀知章的盛讚,李白立即名噪京城。李白跟著他到處飲酒賦詩,不但結交了王公大臣,還結交了「飲中八仙」( 賀知章、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李白的日子悠遊自在,過得很瀟洒。一日聚飲,書法家張旭提議:「今天只許用古曲《將進酒》寫詩,哪個先來?這《將進酒》是個樂府舊題,「進酒」是勸酒的意思,《將進酒》是勸酒時唱的歌。」李白一聽,揮筆寫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眾人讚不絕口,看他怎樣往下寫。李白的樂府或歌行就是這樣,往往先聲奪人,開篇就牢牢抓住讀者。只見李白接著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此詩不僅襲用舊題,且題材、感情類型也與以往相同,但卻讓人覺得蕩氣迴腸,其實模仿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橋樑,同學們也可以試試。) 這詩句如江河奔騰,一瀉千里;真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看得在場之人目瞪口呆,贊道:真乃詩仙也!大家也不喝酒了,紛紛把這首詩抄下來,四處傳誦。一時間,長安城就像舉行世界盃足球賽般熱鬧,人們都來「參觀」李白,一睹詩仙風采。消息傳到玉真公主那裡,她命賀知章把李白請來。只見李白身著長袍,高冠革履,腰佩長劍,心中不由嘆道:「好個英俊男子!」這玉真公主是何許人也?玄宗皇帝的親妹妹,喜歡道教和文士,頗有權勢。她與李白促膝談心後很高興,說:一定把你舉薦給玄宗皇帝,人盡其才。

但皇帝豈是好見的?這一等就是十多年。李白雖有名氣,但他執意不走科舉之路,無官無職,待到皇帝下詔見他時,他已經42歲了。這次會見,皇上給了李白極高的禮遇。看看史書是怎樣記載唐玄宗迎接李白的:「降輦步迎,如見園綺。」同樣很有才華、已經當了30年皇帝的李隆基,一見李白,如見美景,趕快走下車輦,大踏步地迎上來,緊緊握住李白的手,然後兩人攜手坐在七寶床上,玄宗「御手調羹」,像服務員一樣親自招呼李白喝湯。玄宗封李白為「供奉翰林」。李白春風得意,開始了他一年多的「出入宮掖、獻賦作詞」的生活。但玄宗只把他當個清客,覺得李白入宮後,所作詩賦不再清新,加上翰林院里的人都嫉妒他,對皇上說他太傲,所以李白沒再被提拔。  

李白很鬱悶,於是就喝酒。天寶初年的一個春日,玄宗和楊貴妃來到沉香亭畔賞牡丹。美人在側,名花在前,玄宗好不高興,挑了16名樂工,著名樂師李龜年為首,各執樂器奏樂助興。玄宗說:李白已至京師,怎能還聽舊樂詞?快喚他進宮,寫新詞、譜新曲、唱新歌!李龜年帶人到翰林院來尋,都說李學士一大早就出去喝酒了。他又趕忙到長安酒肆中找,可哪裡有李白的影子!正焦急時,他忽聽酒樓上有人狂歌:「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傳。」狂歌者除了李白,還有何人?李龜年趕緊上前宣詔:「奉旨立宣李學士至沉香亭見駕!」誰知李白已經喝醉,醉中吟道「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呼呼睡去。唉,真是個詩痴!李龜年嘆道。他只好讓人將李白抬進宮去。這樣一來,抬到玄宗面前的就是一堆「醉泥」。若是別人如此見駕,便是「大不敬」罪,按律當斬。但玄宗見詩仙如此,反認為符合他的個性,於是命人鋪了地毯,讓他睡一會兒,見他口角流涎,又親自用袍袖拭去。李白醒來,玄宗笑道:「本是請你來填詞,不料愛卿醉成這樣。」李白說:不妨不妨,我李白斗酒詩百篇,請皇上命題吧。玄宗說就以牡丹為題,請作三首《清平調》。李白說若以牡丹為題,還得喝酒,喝了好酒,立馬可成!於是他喝了幾杯御賜佳釀,飄飄欲仙,迷醉中抓起筆來,寫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這是第一首,讚美楊貴妃飄逸如仙。接著他又寫了第二首: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楊貴妃看了,不解其意,只覺得用詞艷麗;太監頭子高力士看了,卻皺起了眉頭;玄宗看了,催促再寫。於是李白又寫了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在場的樂工接到新詞都很興奮,這是多麼好的詞,格調如此清新。大家按李龜年當場譜的曲一演奏,簡直如仙樂一般!玄宗來了興緻,拿起玉笛伴奏;楊貴妃也來了興緻,手執花枝起舞。唱畢,玄宗命楊貴妃親自敬上一杯葡萄酒,李白就著楊貴妃的纖纖玉手一飲而盡,滿場歡呼,盡興而歸。可高力士卻悄悄來到楊貴妃面前說:「你知道李白在第二首詩里罵你了嗎?」於是,一個小小的波瀾,掀起了……

原來,高力士見李白受寵,非常忌妒,於是對楊貴妃說:「李白寫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把娘娘您比作趙飛燕。趙飛燕宮闈淫亂,怎能和您相提並論呢?」貴妃由此記恨李白。她的堂兄楊國忠大權在握,就想問罪李白。李白知道後,想:我自幼任性,遺世獨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哼!不等你來興師問罪,我先要你難堪!你們就等著瞧吧!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夏,一番邦遣使來唐,遞交了一封國書。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認得番文。玄宗大怒:泱泱大唐,無人識番文,乃奇恥大辱!可見外語真的很重要啊!於是他派人滿城去尋李白。李白當時正在外面喝酒。李白回宮一看,原來是讓他翻譯「外文」,就對玄宗說:「這有何難,馬上就能譯出!」玄宗大喜,讓李白快快翻譯。李白接過番邦的書信,說:「剛在外面喝了酒,心中焦躁,快讓高力士為我脫靴!」力士只好給李白脫靴。脫靴後,李白對玄宗說:「番書上說咱大唐國佔了高麗之後,又逼近他們番邦,讓大唐快把一些城池歸還他們,不然就要起兵攻唐!」玄宗問:你可有良策?(此時的玄宗已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李白說:「我願起草《答番書》,平息此事。」玄宗說:快快寫來!李白說:「請國舅楊國忠為我研墨!」楊國忠不願意,玄宗下令:快去研墨!李白寫了幾個字,又說:「我背上痒痒,力士快幫我撓撓!」高力士羞憤難當,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但也只好上前為李白撓癢。次日,玄宗召見來使。李白用「外文」把《答番書》宣讀一遍。番使覺得李白的文字如筆走風雷,氣勢駭人,心想唐朝有這等神仙相助,不能敵也!遂化干戈為玉帛,重修舊好,按期朝貢。後人有詩讚曰:「干戈不動遠人服,一紙勝於十萬師。」

李白真可謂是天下最有才華的詩人,他一生寫下數千首詩歌,各體借工,現存900餘首詩大都是描述盛唐景象的,說實話,整個大唐,都應該感謝李白才對!因為他是大唐的「宣傳部長」,現代詩人,余光中盛讚道「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但他樹敵如林,權貴容不下他;他心雄萬夫,長安城太小了,也容不下他,他必須出走!《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擾,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尋扁舟。他跑到哪裡去了呢?他應該跑到哪裡去呢?——他跑到文化里來了,跑到山水裡來了;他跑到洛陽來了,跑到杜甫這兒來了。公元744年初夏,李白離開長安,過潼關,經函谷關,來到東都洛陽。洛陽文士聽到消息,早早到酒樓預訂酒席,要為詩仙洗塵。其中天津橋畔的董家酒樓,因仰慕李白之名,改名為「謫仙酒樓」。楊貴妃不喜歡的李白,唐玄宗不重視的李白,高力士陷害李白,楊國忠記恨李白,可人民保護李白,擁戴李白。世界上沒有哪個詩人能像李白那樣,有那麼廣泛的「人緣」。中國人熟悉李白就像熟悉自家的親戚,已經仙逝了1200多年的他,竟比任何當代作家的知名度還要高。

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即將發生。大唐詩壇的「雙子星座」——44歲的詩仙李白即將與33歲的詩聖杜甫相會。杜甫是初春料峭的風,給我們帶來的是清醒和冷峻;而李白是晚春溫暖的風,給我們帶來的是浪漫和飄逸。李白之瀟洒,在於勇敢而快樂地漂浮,或在水上,或在酒里,或在月光中;李白之可愛,是敢於赤裸著思想奔跑,並在跑動中灑下一路陽光。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應該擂三通鼓來慶賀這兩個人的相會。孔子和老子也曾在洛陽相會過。不管是老子和孔子,還是李白和杜甫,他們在洛陽的相遇,都稱得上是文化巨人的合影。

在為李白接風的首場酒會上, 杜甫很興奮,能與李白同席,他感到很榮幸。李白當時已經名揚天下,而他卻還沒有多大名氣。誰知李白知道他是杜甫之後,當場就背出他的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很驚訝:難道我的詩他也讀過?正在忐忑不安時,李白過來向他問好,並說,你的詩寫得很好,今後咱們可以切磋切磋。杜甫很感動,也很感激:也許李白才是我的知音?從那天起,杜甫天天和李白泡在一起,度過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洛陽城內城外,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杜甫在詩中這樣描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細想想,這兩個人也真是投緣,李白剛剛被權貴排斥,「賜金還山」到了民間,就與杜甫一樣成了閑雲野鶴。他這朵瀟洒飄逸的雲,投向了杜甫沉靜清澈的心湖,杜甫因此一個勁兒地為李白寫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這首《春日憶李白》,是說李白的詩寫得好,還有一首《飲中八仙歌》,其中說到李白的傲氣和率真——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當時能以書面文章不斷讚揚李白和思念李白的,也就是杜甫了。而一般人稱讚李白,還停留在口頭上。僅《唐詩三百首》一書中,杜甫就有五六首詩提到李白;《杜甫詩集》中更是有十幾首詩提到李白。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有三首,其中的《戲贈杜甫》,完全是以一種輕鬆調侃的心情來寫的——飯顆山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杜」二人在洛陽漫遊了十幾天後,又一同從洛陽出發,乘舟順洛河而下,到黃河換乘大船,然後繼續向東漂流。兩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路走來,到了滎陽。滎陽是劉邦和項羽當年隔澗對壘之處,「李杜」二人登上黃河邊的廣武山,在「楚河漢界」追古思今,大發感慨。杜甫此時激情澎湃,早已被李白感染得一塌糊塗。他們倆,彷彿一個是伯牙琴,一個是越王劍,杜甫的「琴心」遇到了李白的「劍膽」,真可謂「李杜」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兩人索性一路向東,經汴水直達大梁(開封)。在開封,他們遇到邊塞詩人高適。 

高適這個人寫詩也是筆走風雷,風格與李白有些相近。「李杜」來到開封的時候,適逢高適求仕不中,暫居這裡耕讀。「李杜」的到來,使原來的「雙子星座」,變成了「三足鼎立」。三位詩人攜手,好戲連台。這一天,他們三人登臨開封城內的古吹台。古吹台是春秋時晉國音樂家師曠彈琴奏樂之處,漢代梁孝王也曾在此宴遊,如今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殿內塑有這三人的立像,栩栩如生,很有個性:高適英武,杜甫沉穩,李白瀟洒。三人當即在古吹台上喝起酒來,一杯一杯又一杯,邊喝邊吟詩,在獵獵秋風中來了個詩歌大合唱。李白在這段時間裡過著狂歌度日、裘馬輕狂的生活。

(還有了第二次婚姻,她的第一任妻子為他生下一兒一女後已經去世了。據說有一天,他們三人正在開懷暢飲,忽聽琴聲傳來,這琴聲如夢如幻,如泣如訴,三人疑是師曠再生,不禁心生感慨。似醉非醉之間,李白即興賦詩,揮筆在粉牆上寫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園吟》。三位詩人走後,一位年輕貌美的白衣女子帶著丫環來到這裡。她雲髻高聳,裙裾飄飄,站在牆壁前反覆吟誦那首氣勢磅礴的詩篇,如醉如痴,連僧人進房都未覺察。僧人看到粉白的牆壁被塗得黑壓壓一片,心生怨氣,想要用布去擦,卻被這位姑娘攔住。經過一番交涉,姑娘取出1000兩銀子買下此壁,保住了牆上的詩句。這位姑娘來歷不凡,其祖父名叫宗楚客,在唐高宗時期曾做過宰相,後因依附韋後,被唐玄宗殺了。她「千金買壁」之事,很快傳到了李白的耳朵里。李白很感動,便托杜甫和高適做媒,娶這位宗氏女為妻。宗氏由此成為李白的第二位夫人。 但到了公元761年,宗氏離開他到鄺山學道去了。李白第三次結婚是在山東任城。這是他與杜甫、高適分手之後的事。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兩人共同生活了5年後,這個妻子不幸亡故。)

李白的一生是詩酒生涯。李白喜歡酒,千百年來,飲酒留名者,首推李白,其次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曹操煮酒論英雄,寫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個詩酒理論家;武鬆一口氣能喝十八碗,其實也算不上風流人物,只能稱得上好漢罷了。但李白不同,他飲酒的境界是「天子呼來不上船。」(杜甫)古往今來誰能如此?查閱李白的詩,其中寫到酒的佔16%,共有251首。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1400多首詩中,寫到酒的竟然佔了20%,比李白的此類詩還要多。但杜甫飲酒,想到的是「憂」,而李白飲酒,想到的卻是「忘憂」。李白寫酒的詩,有著強烈的主觀色彩,譬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往往發興無端,但卻句句痛快。他奇特的想像,往往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著思維的流動變化萬端。     

他喜歡月亮,常常「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近千首詩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他能把月亮人格化、民俗化,並時不時把夜光融到酒液之中,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美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的詩靈動,這源於他的浪漫,也源於他的孤獨。

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第二年,玄宗的兒子永王李嶙,違背他的哥哥李亨的命令,率水軍自江陵東下。他慕李白之才名,請他當幕僚。李白並不知道李嶙有與唐肅宗爭帝位的野心,還認為他是北上抗敵呢。不料次年春,永王部被肅宗擊潰,李白在潯陽被捕,後被流放貴州。這年李白已經58歲了。公元759年,李白走到巫山一帶,遇大赦返回安徽,於公元762年,病死在安徽當塗縣。這個與王維同年生的人,在王維去世一年後去世了,虛歲61歲。李白還喜歡水,在很多詩里都預言要突然水遁,或者大叫著「 人生在世不稱意 , 明朝散發弄扁舟」,想像自己乘風破浪,亂髮當風,從海上走遠了。所以民間傳說李白死於水中——他在當塗江上飲酒,醉了,看水中竟然有一輪明月,於是跳入水中捉月,結果溺死了。若此,李白就等於泊在月光里了。 

尋李白(余光中)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裡,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隻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來,太太也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里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髮當風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挑起的迴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你醉處,你說過,皆非他鄉    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    身後事,究竟你遁向何處?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勸你不住    一回頭四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示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裡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你故鄉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    詭緣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說里去

 
推薦閱讀:

比亞迪唐跑長途怎麼樣,怎麼跑?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