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家庭四訓講記之六(凈空法師)

清平學佛>>>

了凡家庭四訓講記之六

凈空法師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經]了解世間宇宙人生的常數,但是他也知道這裡面有變數。掌握了變數,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大則可以代世界國家謀求永久的安定和平。這一部書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現在幾乎變成看相算命的書,實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中說,[彌陀經]本來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書,現在變成為人送終的經卷,這實在是太冤枉了。[彌陀經]淪落到這種地步,就像[易經]淪落到看相算命、看風水一樣,太可惜了。[易經]確實是指導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的書。[易經]教導我們改造命運,就是[積善]。積善當然先要改過,改過而後積善,這樣的人家「必有餘慶」。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運,關鍵的所在,就是聞到善言他能夠深信,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雲谷這是因緣。佛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他的命運怎麼會不轉?決定能轉過來的。

  [聞善言而生疑謗者。是為罪惡之相。故曰疑為罪根]。[善言]是聖教,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後人稱之為經典。經典所說就是真理,永遠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就是幾千年前所說的道理,幾千年之後還是這個道理,永遠不變的;在中國是這個道理,拿到外國去還是這個道理。超時間,超空間,這才稱之為經典。

  所以聽到這些話,知道這些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的著作教訓絕對不是經驗累積的。經驗累積有時候還有差誤,還有不適時宜;佛經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不是經驗的累積。歷史教訓是經驗的累積。

  經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時空,是絕對的真理。你能相信,絕對得利益,得好處;不相信,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你當面錯過。所以佛法講

  [疑是罪根],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聞善言而起敬信者。是為福德之相。故曰信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間的福德都是從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聖言,你能相信聖教,無量無邊的福德都是從這裡生出來了。了凡先生很難得,聽到雲谷的開導他就深信。

  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處我們見到了凡尊師重道的真誠表態。並不是隨便說我相信,我一定照做,過了兩天都忘掉了。他認真的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敘述。從此把從前種種的習氣,種種的毛病在佛前盡情發露,絲毫不隱瞞。而且[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說自己種種過失的情形,向佛菩薩陳白,這是表示自己真心懺悔。求佛菩薩為作證明。[寶王三昧懺]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將自己的過失一樁樁的說出來。[朱子家訓有雲。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聰明智慧的人,自己弊病癒多人知道愈好。人家批評一句,人家責罵一句,業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惡越積越大,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所以有過失不要隱藏,別人說出來自己要感謝。縱然沒有過失,人家冤枉了我們也好,冤枉我們也是替我們消業,不必去辯白、辯護。常常為自己辯護,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說了,那個惡就大了。

  中國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歷史上賢明的帝王,就是他不護短。任何人可以當他面說他的過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責備人。為什麼?他要知過改過。

  了凡先生髮願[先求登科],這[科第]是他命里沒有的。命里沒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條],發願改過修善。[以報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講神明。報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

  雲谷禪師贈送[功過格]給了凡先生。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列出具體的條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

  教導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檢點,有過失要記下來,修的善事也要記下來。

  善則記數。惡則退除。

  [功過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間有一些讀書人以此來修身,佛門裡也有。蓮池大師就編有功過格,名稱叫[自知錄],完全是以佛法善惡的標準,提供給四眾弟子做為斷惡修善的標準。功過格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種,可以給我們做參考。了凡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時代背景跟現在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換句話說,許多事相上的標準不一樣,我們守住它的原理原則,要用智慧,然後細想當前的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法。目前還沒有人給現代人編一個功過格,現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過格,我們要曉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在密教里的化身。為什麼雲谷禪師不教他念經,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復清凈心,不要胡思亂想。咒沒有意思,沒有辦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凈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經、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這要應機施教。因為了凡如果教他念經,他會想經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個咒。佛門裡也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講求實行。

  我們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礎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講的亡羊補牢。所以把學佛的頭幾年著重在背書,背誦[無量壽經]。尤其是年輕人,二十歲以前是求學最好的黃金時代,能把這部書背得很熟,一生受用無窮。

  這種作法是一舉四得:第一、中國語言不會忘掉,尤其是海外的僑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中國文字能夠認識;第三、目的是通達文言文。文言文能通達,這是自己一生真實的本錢,他有能力閱讀[四庫全書],就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這是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可以吸收都變成自己的學問;同時,第四、也有能力讀佛經,作為學佛的基礎。佛法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背誦經典是根本的基礎,非常重要。能斷惡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凈心。[以期必驗],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語余曰。符籙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符籙]是道教的一種法術。類似佛門裡的念咒。[不會書符],就是不會畫符。[被鬼神笑],不會畫符的人,畫的符不靈,鬼神都笑話他。[此有秘傳],這符要怎樣畫才靈?密訣[只是不動念也],就是不動念。[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畫符的密訣就在此。你懂得密訣,也就會畫符了。

  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靈,念大悲咒很靈;有人念得不靈。秘訣在那裡?就在此地。他念咒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雜念,這就靈了。如果念咒當中有一個妄想、一個雜念,這咒就不靈了。同一個道理。所以咒愈長愈難念,愈不容易靈驗。楞嚴咒非常之靈,現在念楞嚴咒的人很少有靈驗的。為什麼呢?念楞嚴咒時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個妄想都不靈了,何況打很多妄想,當然就不靈了!

  同樣的道理,念經也是如此。念一部[無量壽經],如果沒有一個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讀經要以清凈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所以符咒真靈,不是不靈。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們攝心比較容易。而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短了,如果嫌這個還長,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這四個字就靈驗了。就好像我們這裡打電報給阿彌陀佛,電報打去,那裡就收到了。如果加一個妄念,他就收不到,沒有感應。這段開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祈]是祈禱,或者是向佛菩薩祈禱,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禱。[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感格]就是感應、靈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要從無思無慮處,使心地真正清凈,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我們祈求佛菩薩定要如此用心,至誠恭敬的去禱告,才有感應。原理如是,怎麼會沒有感應?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禱告,也是這個原理。心不清凈禱告是沒用處的。

  所以古代祭祀,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齋戒三天。這三天修清凈心,自己關在一個小房子里,一切萬緣放下。我們佛家講觀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時,確實他的祖先神靈來了。

  所以要知道,寺廟裡供奉的佛菩薩,佛菩薩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說佛菩薩形像供著就在。如果這個寺廟裡面,四眾同修,心地真誠清凈,佛菩薩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凈,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作祟了。這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寺廟裡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薩的。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這是孟子所說的,[夭]是短命,[壽]是長壽,這是迥然不同的兩樁事情,為什麼說是[不二]?我們起了妄念,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二;如果不分別、不執著,就不二了。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可見得是從無思無慮處才能看到不二。夭與壽不二,這是舉一個例子。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謂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維摩詰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也就是凈宗所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裡孟子也說到不二法門,可見都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這裡講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裡面,都能夠得到樂趣。樂趣是什麼?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乞丐可以說貧賤到了極處,他要真正能夠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樂。民國初年,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江蘇,當時有一個乞丐,白天出來討飯,晚上就在破廟裡睡覺,生活過得很自在、快樂。以後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財,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很有地位。他爸爸在外面討飯,人家就罵他:[做兒子的不孝!有這麼大的財富,怎麼可以讓你爸爸在外面討飯呢]?兒子聽了也很難受,就派很多人到處去找,把父親找回來了,在家裡供養。他父親在家裡住了一個多月,又偷偷的跑掉去討飯。人家就問他:[你在家裡享福不好嗎]?他說:『不自在。我白天遊山玩水,晚上到處為家,生活多麼自在,快樂無比。在家裡受人供養,簡直受罪!』他能在貧賤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財、色、名、食、睡,一點都不動心,心地清凈安樂。看這個社會,就像看戲一樣。社會上的人天天追逐名聞利養,社會大眾演戲,他在一旁看戲。這個人確實不是普通人!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樣子。

  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不是財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夠順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能真正幸福美滿。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貴]是富貴,能夠安於富貴。[賤]是貧賤,能夠安於貧賤。貧富是從財富上說的,多財是[富],少財為[貧]。貴賤是從社會地位上說的,貴是地位高的,賤是地位低的。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順逆境界包括了。無論處順境,處逆境,無不自在,正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實的幸福。沒有大學問,沒有真實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惟有覺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沒有法子,天天胡作妄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說之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們的命運改變、改造。改造命運並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時間之累積。要勇猛精進,與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關係。一定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還要勇猛精進,再假以時間,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為。思想、見解、造作,這些都屬於行為。說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語。身、語、意三業有過失,有惡意、有惡行,要把它改正過來。『治』就是對治,要用方法對治。

  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覬覦]是非分希望善報、善果早一點來。這個心是妄心,這一念是障礙。古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只要勤於耕耘,它自然有收穫。何必要天天去求?這是把實修的方法教給我們。什麼都不要求,只管斷惡修善,到最後什麼都得到了,不必求,樣樣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樁,就得一樁。多可惜?若不求就樣樣都得到了。為什麼說不求樣樣都得到?因為你不求,樣樣都是性德顯露,與性德相應,所以樣樣都得到。若有所求,則修德不與性德相應,故所得者有限。

  實在講,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還不是性德。因為他還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後再求兒女。他有求,求一樣就得一樣。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頭都沒有,惟一修身積德,則他樣樣都圓滿。他沒有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以後活到七十四歲。

  [覬覦]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將迎]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攀緣,把攀緣的心也要去掉。[皆當斬絕之矣],把它斷除,沒有絲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們的生活能過得很安穩,三餐吃得飽,睡得好,穿得暖,這就夠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穩,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費用少,生活容易。

  一般人要求奢侈、豪華,講求派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勞,這是得不償失。自己縱然有能力、有福報,應當給大家共享,那你的福報就是積德,積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所以有餘福一定給大眾去享受,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報提前的到來!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實學]是真實的學問。[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講的返本還源,也就是說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這裡面有真樂,法喜充滿,真正是離苦得樂。這是覺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是教他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這叫[圓修圓證]。[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訣還是[無記無數,不令間斷]。這就是常講的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計數?雲谷禪師傳給他不必計數,只要求不間斷。古德有很多要求我們從記數下手,原因是什麼?我們懈怠懶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實實的定一個數字,一天念一萬聲,一定要念滿一萬,對治懈怠懶惰的毛病。不記數,有時候就忘掉。像了凡這樣的人非常老實、認真,教這種人可以不必計數,計數反而是夾雜。他真學、真做、真精進,所以就教給他不間斷、不夾雜。

  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關鍵就是要一門深入。古人從讀經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經還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無心]兩個字很重要,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袁了凡雖然和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他沒有到無心的程度。他只是一點信心把煩惱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運,相信因果報應。

  所以雲谷禪師教他更進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執著沒有了,真性就顯露出來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法爾自然],就是凈宗所講的[一心不亂]。這是佛門裡面修證的目標,也就是圓滿真實的功夫。功夫到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是我們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一句佛號如此,念經也是如此。我們念[無量壽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用念經,一樣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可見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則原理目標完全是相同的。到念頭不動的時候,感應自然就現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個等級: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晉級到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功夫達到第一個階段時,不可中止,不要滿足,一滿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雖然成片,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什麼時候來接引你。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雖到這個境界,我們果得生死自在,最好還在世間多住幾天,為什麼?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這個世界磨練磨練。第二個更大的意義是多勸幾個人往生。我們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帶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標著重在幫助別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圓滿的,這樣才能報答佛菩薩的深恩大德,幫助佛接引眾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靈驗。(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9767.html)

凈空法師:《了凡家庭四訓講記》全目錄

推薦閱讀:

什麼是"家"?
誰說五顏六色是兒童專利?看這個英國媽媽如何將英式老房子改成一個色彩樂園
如果你看到他回到港灣
閑談 | 如果愛是一個謎,家就是謎底

TAG:家庭 |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