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家長應如何配合

淺談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8-10-28  作者(來源):襄一幼兒園 黃燕義

   中國有句老話「先入為主」,所以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從家庭生活過度到幼兒園生活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對幼兒進行教育的第一個環節。小班是幼兒踏入集體生活的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確實,幼兒園的許多活動(特別是小年齡幼兒)都是在生活中進行。因此,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呢?

一、開展生動、形象的區域遊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裡的「中心」、「小太陽」。幾代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 漸漸使孩子養成了依賴性。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他們從熟悉的家庭來到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生活上親情依戀特彆強烈,顯得很不適應。有的幼兒吃飯需要老師喂著吃,有的睡覺時,要老師抱著才能睡,有的大小便後不會自己拉褲子,有的玩了玩具到處扔等。而遊戲使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得到滿足。因此,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生活區我用雪碧瓶做了可愛的瓶娃娃,讓幼兒用小勺喂娃娃飯吃;提供玩具娃娃、小夾子和小衣架,讓幼兒給娃娃穿衣服,拉拉鏈,掛衣服等,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環境中,學習興趣濃厚,通過反覆練習,特別在「娃娃家」的遊戲活動中,幼兒通過給娃娃喂飯,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鍛煉,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我還將玩具筐和擺放的位子做一一對應標記,逐漸讓幼兒養成了把玩具放回原處的好習慣。在活動中,幼兒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會情感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二、在一日活動中滲透生活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年齡小,對於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為,我不是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是進行正確地講解、示範,使幼兒形成正向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榜樣,如,在剛開學時,很多幼兒都不會輕拿輕放小椅子,拖著小椅子到處跑的現象處處可見,坐的時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翹起來或不停地搖晃。針對這一現象,我與幼兒進行了一次談話。我說:「中午小朋友睡覺的時候,老師聽到教室里有哭聲,我找啊找,原來是小椅子,小椅子為什麼哭呢?它告訴我,小朋友不愛護它,用一隻手拖著它跑,坐的時候翹起它的兩條腿,還晃來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願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麼辦呀?」小朋友紛紛說:「我們不拖小椅子了……」「我們不翹椅子了!」我說:「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 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請像老師這樣做。」我給小朋友們做了示範,並詳細講解了怎樣雙手拿椅子,怎樣輕輕放椅子,然後,請全班小朋友練習。小朋友們都模仿著我的樣子,輕拿輕放椅子。此後,拖椅子的現象日益減少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立刻就會有同伴提醒他改正呢。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培養。,有一次,我請小朋友入廁,發現鄧嘉元和李隆兩位小朋友發生了爭執,仔細詢問後了解到,原來鄧嘉元小朋友沒有排隊,硬擠到前面,差點把李隆擠摔倒,於是,我就把他們帶回教室,請大家來討論,說說誰對誰不對。小朋友們紛紛發言,最後得出一致結論:上廁所應該排隊(後面的孩子應該站在小腳印上),如果擠來擠去容易發生危險。小班幼兒還很喜歡聽故事念兒歌,在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一形式。比如說,在洗手的時候,我讓幼兒邊洗邊念:「洗手前,先捲袖,再用清水淋濕手,抹上洗手液搓搓,指尖指縫都搓到,嘩嘩流水沖一衝,我的小手乾淨了。」這樣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兒歌的引導完成了洗手的任務。午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孩子們在用餐的時候,有的幼兒雙手不動,等著你來喂;有的幼兒能自己吃,但桌子上撒滿了米粒和菜,有時候地板上到處都是,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對於小班的幼兒,如果採取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肯定是不行的,我從幼兒感興趣的故事著手,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時間,給幼兒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吃飯時不能掉米粒了。有的幼兒經常小便在床上,針對此現象,我又給幼兒講述《小豬尿床》的故事,幼兒從生動、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啟發,懂得了午睡前一定要上廁所將尿排空,才不會尿床的道理。有的幼兒很難入睡,我讓幼兒欣賞歌曲「十二點鐘靜悄悄」,逐漸使幼兒養成了要按時睡覺的好習慣。有的幼兒褲子、鞋子經常穿反,我又用兒歌「好朋友」來幫助幼兒練習,一段時間後幼兒穿脫衣褲、鞋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時我注意觀察,對有進步的幼兒及時加以表揚,抓住一切可表揚的機會,督促和鼓勵孩子。

三、做好家長工作,形成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家庭是幼兒第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關心,學校的培養,更離不開家庭的熏陶。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需要成人在教育上要求一致,特別是幾代同堂的家庭,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當父母嚴格要求時,奶奶卻說:「就這麼一個孩子,從小讓他干這干那,於心何忍。」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爺爺說了:「孩子還小。動作慢,還是我來做好了。」長時間這樣,孩子自然遇到困難就找救星,還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後,在老師的教育和同伴的影響下,生活已基本上能自理了,但一回到家卻又「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個小寶兩個樣,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難養成。為此,我們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了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意義、目標、計劃及家長需要配合的事項,希望家長盡量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向家長推薦《鼓勵孩子自己來》的文章,「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孩子不會的事情引導孩子學著做,孩子能做事情督促孩子堅持做」。由於家長明確了活動的意義,所以在家裡不僅督促幼兒,還教給幼兒一些掌握技能的竅門。例如:怎樣分清衣服、褲子的前後,鞋子的正反等等,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使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教師有長久的耐心、和藹的言語,還要有一顆愛孩子、包容孩子的心。願我們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一定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培根說的好:「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追求的好習慣。」而3-4歲的孩子正是人生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不僅使幼兒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而且勞動觀念、集體觀念明顯增強,還培養了幼兒的個性品質,為幼兒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良好的習慣養成將使人終生受益。
推薦閱讀:

妳一定要知道!男人哪裡長痣【不能嫁】
(97)乘風先生對八字剖析的精彩論述(轉載)
客廳擺放風水
十條笑話:老闆不知道抽什麼風,大聲喊到:給這貨多放一兩面
長城三公主

TAG:生活 | 習慣 | 生活習慣 | 幼兒 |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