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個什麼東西 - 張從忠 - 職業日誌 - 價值中國網:網路就是社會!(財經商業新媒體...

文/張從忠

什麼是成功?《現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人類成功不外乎家庭、事業和名譽。關於人性,英國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認為:「在人的本性中我們發現,人們發生爭執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競爭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榮譽使人求名。」 在今天,職場中有一種表面工夫,即當眾表現出光明正大、體面優雅和民主公平,背後卻永遠遵循著「口是心非」的原則。但這一類人卻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和「社會精英」。

一、劉邦是個什麼東西

中國人是炎黃子孫,其祖先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一般人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然而黃帝卻在母腹中坐了20個月才出世。更古怪的是,他在襁褓里就能說話。后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他母親姜原一次外出時,踩著一溜巨大的足跡,心有所動,於是有孕。這使她非常不安,生下稷後,便悄悄棄在小巷裡,所以稷的名字又叫棄。奇怪的是,來來往往的牛馬卻不敢踐踏他,其母又把他扔在冰上,心想你這怪物還不趕快去死?偏偏這時候飛來一群大鳥,圍著他,並張開翅膀覆蓋這個幾乎凍僵的嬰兒,這下做母親的才傻了眼,不得不將這個男嬰抱回家養起來。

以龍體自居的皇帝,大概是源於漢高祖劉邦。起初,他不過是一個村長而已。據說,他母親一次在大澤的堤上小睡時,夢與天神交合,這時天空陰沉,雷電交作。劉太公尋找其夫人時,竟見一條蛟龍盤在劉夫人身上,以後生下一子,便是高祖劉邦。劉邦面貌與眾不同,呈龍像,頸子很長,鼻子也很高,所謂「隆準公」。他的左腿上有72個黑痣。劉邦好酒,常到鎮上武負和王娘娘的酒館中暢飲。這兩位精明的生意人,每次見到劉邦喝醉了,就趁機將酒錢翻上幾倍。當然,這則逸聞的意義,並不在於說明生意人的貪婪,而在於強調後面的異兆。在劉邦醉卧時,武負和王娘娘竟無意中見到劉邦身上有龍出現,這異事嚇壞了他們。於是年底算酒賬時,這兩位老闆都不約而同地撕掉了賬單,並保證不向劉邦索債。

那時候,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很擔心六國謀反。卜官告訴秦始皇,「東南有天子氣」,於是秦始皇親自出巡以便鎮服。聽到這個消息,劉邦懷疑是自己在作祟,於是逃亡在芒碭山中。他妻子呂雉常常帶些朋友來找他,每次一下子就尋到了,劉邦十分奇怪,呂雉說,你藏身的地方,上面有雲氣,我依此而找,就找到你了。這出夫妻合演的雙簧,目的就是讓朋友們信以為真,同來的人果然在肅然敬畏之餘,免不了添油加醋地幫忙把謠言轟傳開去。史書上記載,沛縣的子弟聽說此事後,來依附劉邦的人更加多了起來。以後,又傳出劉邦斬白蛇的故事,這樣就把自己龍體之象的天命,弄得結結實實了。

    人類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總是希望通過別人的行動來揣測出某些一貫性的、熟悉的東西。如果別人能預料到你的行動,他們就會有把握大局的感覺。如果想讓眾人追隨你並服從你,你只須故意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你製造的那些看起來缺乏連貫或毫無目的的行為,會讓別人心慌意亂,他們會費盡心機地揣摩你的行為。所以,才能出眾並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並不顯山露水;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而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君王守好君臣之禮,為的是保持威儀——不怒自威,恩威並用才能壓制群臣。沒有威,不能服人;缺了恩,不能馭人。文人好名,武將喜錢,就是說臣子都有所圖,為了所圖,為了盼頭才會為你儘力。但是恩威不能用盡,用盡了就沒有企盼,也沒有顧忌了,一個拳頭凌空著才有威懾力,落到了實處也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二、 市井磨練

史書上說:高祖曠達。這種曠達的性格除了生性以外,就是在底層市井中歷練出來的。 

    據說劉邦經常去蹭吃筵席,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他也不上禮錢就去白吃白喝。有一次縣令擺席,劉邦居然也去混吃喝。主人待客的規矩是:賀禮不滿千錢的,坐在堂下。堂上當然是貴賓席了,劉邦沒有錢還要坐貴賓席,拿張名帖往禮台上一扔,嘴裡喊道:「禮金一萬上帳。」然後就大搖大擺地坐到堂上。湊巧席間有位貴賓姓呂,是縣令的朋友。這呂公倒是個人物,不僅沒有因此而看不起劉邦,反覺得劉邦器宇不凡,倒把自己的女兒呂雉許配給了他,這就是日後的呂后。 

有一次,項羽和劉邦打了三年難分勝負;項羽不耐煩了,就給劉邦下戰書,提出他們兩個人決戰來解決問題,不要再牽連無辜百姓了。劉邦接書後哈哈大笑,說項羽真是無知,要這樣的話,天下早就平定了,還用帶什麼兵馬呢?並讓使者回去轉告項羽:我只鬥智不鬥力。項羽大怒,率軍來攻,劉邦不戰,登上城樓罵項羽,項羽一箭射來,劉邦應聲倒地;這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所幸距離較遠,沒有大礙。劉邦讓人把箭砍斷,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站起來,接著擠兌項羽說:你不是自負有能耐嗎?射箭又沒有力氣又沒有準頭,只射到了我的腳指頭,就這本事,還要和我決鬥嗎?項羽羞愧地引軍而退。

還有一次劉邦兵敗彭城,狼狽逃走。楚兵越追越緊,劉邦嫌車重太慢,竟將自己的兩個年幼子女推下車去。部將夏侯嬰跟在車旁,急忙揀起孩子放回車中,如此反覆了三次。劉邦大怒,拔劍就砍夏侯嬰,夏侯嬰不敢把孩子再放回車中,只好抱在自己懷裡,最後還算好,終於逃脫了。劉邦最惡劣的是,楚漢兩軍對峙。項羽情急之下,把劉邦的父親抓到軍中,想藉此來要挾劉邦。項羽派人對劉邦說:「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親烹煮了。」劉邦回答說:「我們倆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是把咱倆的父親煮了,請把肉湯分一杯給我喝(分一杯羹)。」項羽無奈,只得把劉邦的父親放了。

三、自知之明

    如果把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考量,他有三個非常顯著的優點。首先,他知道自己的斤兩,能重用比自己強的人,自己也能忍讓,而且在下屬面前也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行,不怕丟人。他無賴出身,打得過就是打,打不過就閃,從來不講什麼面子、榮譽,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非常難得。這也是後人稱「高祖曠達」的主要原因。他雖然身居圈子的領袖和核心,但他並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神壇」之上。

比如在鴻門宴前夕,張良問他:「您現在與項王翻臉,打得過嗎?」他老老實實承認:「打不過的。怎麼辦?」於是就有了鴻門宴上那齣戲。再比如他稱帝之後,有人告韓信謀反,陳平問他:「您打得過韓信嗎?」他也老老實實承認:「打不過。」於是就有了偽游雲夢計擒韓信那齣戲,並沒有顧及到自己身為皇帝的面子。

劉邦稱帝後,有一次與韓信談論諸將能將兵多少。劉邦興起,問韓信道:「你看我能領多少兵呢?」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那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至於我么,帶得越多越好。」劉邦笑了:「你既然多多益善,那為什麼卻為我所用呢?」韓信又回答說:「陛下雖然不善於將兵,卻善將將,所以我才為陛下所用。而且陛下的地位,是老天爺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為的。」韓信真的是毫不給劉邦面子,居然敢說自己比皇帝強,但卻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劉邦善於「將將」,心裡又不大服氣,酸溜溜地說著什麼「所謂天授非人力也」之類的話。

正因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才將事務交給專家去做:讓蕭何鞏固後方(總後勤部長),讓張良制定戰略(總參謀長),讓韓信領軍打仗(前敵總指揮)。他只負責總攬全局,從不對這些人負責的事務加以干涉。比如他讓陳平離間項羽的部下,給了他四萬斤黃金之後就不聞不問了。陳平是個什麼人?盜嫂、受金!很多人說他是個貪污受賄之徒,這批黃金他說不準要貪污多少呢!但劉邦不管這些,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結果項羽最重要的謀士范增就被陳平的離間計活活氣死了。又比如張良,屢屢出謀劃策,大的戰略方針幾乎都是由他制定的:彭城之戰後提出聯合韓信、黥布、彭越共擊項羽;韓信自立為齊王時勸說劉邦穩住了韓信;楚漢和約簽訂提出窮追猛打的戰略,終於徹底消滅了項羽。可以說,沒有張良,劉邦最後的軍事勝利,是很難想像的。而劉邦也從來沒有懷疑過張良的戰略,對他言聽計從。

    事實上,劉邦的這種特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承認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夠聽得進別人的意見;第二,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夠,所以不會賣弄聰明對部下指手劃腳。對於像蕭何、韓信、張良、陳平這樣的精英來說,劉邦確實可以說是「明君」——他們可以盡情施展才華,不用擔心自己沒有用武之地,所以這些人,願意為劉邦效力。

四、知人之明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政治家,只有自知之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知人之明才行。自知之明僅僅能保住自己不出錯,知人之明是把手下人才都擺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從而組建出最佳的組合,發揮團隊最大能量。

劉邦的知人之明更為人所稱道。一次他派韓信前去攻打魏王豹,以灌嬰、曹參為副手。他問酈食其說:「魏王豹以誰為大將?」酈食其回答說:「柏直。」劉邦就說:「那是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不是韓信對手。是誰統領騎兵?」酈食其說:「是馮敬。」劉邦說:「是秦朝大將馮無擇的兒子啊,雖然有些本事,也不是灌嬰的對手。誰統領步兵?」酈食其回答:「項陀。」劉邦這下就高興了:「項陀也不是曹參的對手。我再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他對敵我雙方將領的能力了解得清清楚楚,因人而用,的確是很了不起。

後來劉邦臨死,呂雉問他:「您駕崩後,蕭相國如果也去世了,誰可以取代他?」劉邦回答說:「曹參可以當相國。」呂雉又問:「要是曹參也去世了呢?」劉邦說:「可以用王陵。只是王陵不大聰明,需要陳平輔佐他。陳平才智是夠了,卻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周勃重厚少文,但將來安定劉家天下的必然是他,可以任命他為太尉掌管兵權。」結果後來發生的事情正如他所料。蕭何死後曹參為相國,蕭規曹隨,與民生息,天下傳為美談。緊接著諸呂擅權,危及劉家天下,正是依靠陳平、周勃等人的力量才得以挽救。可見劉邦之知人。

1、穩定的三角形架構

    劉邦圈子中的次級核心人物是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人被後世稱為「漢初三傑」。劉邦自己也承認是靠這三人的力量擊敗項羽奪得天下的,如何駕御領導這三個人,是劉邦的最大課題。

    一般來說,一個系統中最穩定的架構是一個的三角型結構。蕭何、張良、韓信三個人就是一穩定的三角:他們是平行的級別,只對最高首長劉邦負責。他們是互相依賴的,工作上有明確的分工,這種分工也形成了互相之間的制約。他們都是專業型人才,性格也不同,三個人不可能聯合起來對付劉邦——他們誰也領導不了誰,不可能產生新的領袖。而且,如果圈子中除了領袖,還有一位全面型的二把手作為次級核心的話,那領袖晚上肯定睡不著覺;如果有兩個次級核心的話,這兩個人很容易聯合起來共同謀逆——最高首長很容易成為他們共同的敵人,而三個人聯合的難度要大得多;再者,如果沒有得力的次級核心和幹部,也不行,事情幹不成了。作為最高領導,隨時要掌握全局,不可能讓其中的一股勢力發展壯大到威脅其他兩人的地步,更不要說威脅自己了。

劉邦與「漢初三傑」的搭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千古經典的政治組合。在不同的時期,三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劉邦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

2、天下平定後引退

    首先,三人之間比較超脫的是張良。張良是韓國官宦子弟,其先祖「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滅亡後,張良散盡家財,立志為韓報仇。秦始皇東遊時,張良與他找來的大力士刺客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緝拿張良。後來天下義軍四起,張良也拉了一支小股部隊,遇見劉邦後就跟隨了劉邦。在隨後的征戰中,在幾乎所有的重大戰略問題上,劉邦都聽從了張良的意見。「夫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張良雖然骨子裡很有俠氣,但長得卻很文弱,男生女相——按中國古代相書上的說法是貴人之相。

張良身體不好,多病。更重要的是張良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帝王師」他沒有政治野心,也沒有政治勢力。他是總參謀長的角色,沒有實際帶兵,也沒有把持地方政務,與別的大臣、將領也沒有拉幫結派。天下平定後甚至閉門不出,修鍊黃老之術,劉邦對他最放心。

3、善歸於上惡歸於己

    相比較之下,蕭何就要忍辱負重了。蕭何是劉邦的同鄉,劉邦當泗水亭長期間,蕭何擔任沛縣的功曹,兩人相熟識。蕭何本人很能幹,劉邦對他很敬重。劉邦斬蛇起義之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對他非常信任。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劉邦被封漢王,進入漢中。他手下的那些逐利之輩看著劉邦沒有什麼希望了,紛紛逃離,劉邦都沒有太在意;然而一聽到蕭何也逃走了,頓時大驚失色,如失左右手。後來蕭何回來,向劉邦推薦韓信為大將,劉邦立刻就聽從了,並沒有說「我再考慮一下」之類的話。這固然有劉邦本人曠達散漫的個性在裡面,但他對蕭何的信任也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劉邦對蕭何也並非全無防備之心,但蕭何卻能較好地處理好與「一把手」之間的關係。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離開漢中來到關東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戰爭,蕭何留在漢中,替劉邦鎮守根本之地,併兼供給糧草兵丁。蕭何很善於治國,不久就「漢中大定」,百姓皆樂於為蕭何奔走,蕭何對劉邦的糧草供應也很充足及時。但如此下去,劉邦深恐人心歸蕭,於己不利,他就託人捎信,探問蕭何,稱讚他把漢中治理得很好。蕭何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刻就知道了劉邦對自己起了猜忌之心。因為官場上有一個規則,就是「善歸於上」——所有榮譽都應該歸上司所有,下屬如果分了上司的榮譽,是會出問題的。蕭何立刻就將自己的子弟親屬凡是能參軍的都送到了劉邦的軍前,說是要為漢王平定天下而效力。劉邦一見,果然十分放心,因為漢中既無蕭何的族黨,蕭何也就不會生二心了。

    不過後來蕭何又犯了一次「錯誤」,那是在劉邦平定黥布叛亂的時候。蕭何身為相國,留守後方。他見上林苑中有很多廢棄不用的空地,就將這些空地交給老百姓耕種。這本來是一件善政,但劉邦回來之後卻大為憤怒。因為蕭何這樣做收買了人心,卻讓劉邦被老百姓罵。蕭何後來就多收財物以自穢,自己玷污自己的名聲,以讓劉邦放心。其實不僅蕭何如此,聰明有能的大臣莫不如此。「善歸於上,惡歸於己」乃是安身保命的良方。 

4、韓信的悲劇下場    

三人中間,下場最不好的是韓信。《資治通鑒》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使者到劉邦那裡說:「齊國人狡詐多變,容易反叛,而且又臨近項羽的楚國,請任命我為齊國的假王來管理他們!」劉邦看了書信之後說:「男子漢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啊!」馬上就讓張良帶著印信封韓信為齊王了。為了不讓韓信反叛,劉邦不得不忍,不得不接受韓信的要挾,但他卻也一直對韓信猜忌,最終讓呂雉殺了他。 

    韓信雖然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但畢竟不是政治家。打仗有方,自保無術。在楚漢戰爭中幾次要挾過劉邦,及至天下太平,仍不知道在新形勢下自己已經處於一個危險的位置,還經常發牢騷,恃功而驕,焉能不招忌乎?後人嘆曰:「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建議劉邦拜韓信為將,才有了韓信的功業榮耀;後來,蕭何又幫呂后將韓信騙入宮中而斬之。韓信自己不懂政治,又豈能怪蕭何這個「知己」?

毫無疑問,劉邦個人的品德、思想境界是不足道的。他拋妻兒,舍父母,言語粗俗,待人無禮,是個韋小寶似的潑皮無賴。但就這麼個潑皮無賴,卻竟然當上了皇帝,而且很受後人推崇。秦始皇東遊時,劉邦和項羽在不同地方分別見到了秦始皇的車馬儀仗。項羽言:「彼當取而代之!」劉邦曰:「大丈夫當如是也!」豪爽勇猛的項羽「取而代之」的願望也實現了,但他也像秦始皇一樣,痛快了沒幾天。陰柔無賴的劉邦「當如是也」的願望也實現了,而且開創了漢朝數百年的基業。 

五、用人之明

籠絡人和團結人的手段,劉邦在此方面堪稱一流的專家。對於黥布、彭越等輩,劉邦是採用利誘的策略。但對於蕭何、張良、陳平等這班人,他採用的又是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言聽計從,放手使用,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因為這班人和那些「逐利之輩」不同,他們是所謂的「士大夫」,境界比較高,他們追求的是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光靠功名利祿是很難拉攏的,必須採用其他的辦法才行。

韓信平定齊國,自立為齊王,不久之後又擊敗了項羽的部下龍且。當此之時,天下歸屬大權掌握在他的手中,向楚則漢亡,向漢則楚亡,就算擁兵自立,也並非沒有奪得天下的可能性。在這個時候,項羽派人來遊說他,韓信回答說:「我在項王麾下的時候,官不過郎中,位不過持戟,言不聽計不從,所以我才離開項王投奔漢王。漢王任命我為大將軍,授予我兵權,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別人提拔我重用我,我卻背叛了他,這不是我該做的事情。」

    1、團結兄弟朋友

    在底層混,要講義氣,要能團結兄弟朋友,給大家好處,用切實的利益籠絡人。關於劉邦慷慨大方的典型例子是對待黥布。黥布原名英布,盜賊出身,是項羽麾下的大將,能征善戰。項羽滅了秦王朝之後,封他為九江王,他嫌地盤小,不大滿意,因此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投奔到了劉邦這邊。劉邦這傢伙,無賴慣了,黥布拜見他的時候,他不把人家當一回事,竟然高坐床上一邊洗腳一邊接見黥布。黥布退出來之後,又氣又悔,差點羞愧得自殺。然而等到黥布回到自己的住處一看,卻又大喜過望。原來劉邦這人很慷慨,對部下的賞賜從不吝惜。黥布住處的宮室、飲食、從官,其待遇竟然和劉邦本人一模一樣。黥布這才覺得跟著劉邦混有前途,願意效忠於他。

不僅對黥布如此,劉邦對手下的其他人也同樣慷慨,甚至往往超過對方的期望。一言合用,賞賜立至;封疆裂土,毫不吝嗇——反正天下不是他劉家的,給出去也不心疼。因此他的部下對他都很忠心,願意為他效死力。不過這也出了一個毛病,就是韓信所說的「逐利之徒以奪天下」,就是說他的部下都是些爭名逐利的小人,沒有幾個君子。但對於劉邦來說,君子也好,小人也好,只要能為他所用,就都是好的。

2、對部下慷概大方

    對部下慷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都是為了利益而來的。他們沒有什麼青史留名的雄心壯志,也懶得理會自己的主子究竟是什麼人,考慮的僅僅是自己的實在利益。比如,荷包里多了多少錢,手裡有了多少權。他們的境界不高,但人數眾多,力量強大。得到這批人的幫助,才是最最主要的——這是政治勢力的底層基本力量。

    韓信在分析劉邦與項羽之間的差別時就說過:項羽英猛威武,驍勇善戰,一旦發起怒來,數千人都擋他不住,而且他為人仁慈,謙恭下士,別人生病的時候,項羽「涕泣分食」,很得人心。在這一點上,劉邦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項羽的。然而項羽卻非常吝嗇,有功當封爵的人,項羽能把官印玩弄得殘缺了,也捨不得賜給人家。也就是說,項羽是個將軍,知道心疼士兵,而不會籠絡幹部——這是政治家的致命傷!而劉邦則不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誰打下來就是誰的,自然人人爭先。

彭城之戰後,劉邦說:我拿函谷關東面的地區來封賞,誰能夠和我共建功業?可見其慷慨大方!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結果劉邦一懸賞,黥布就立刻來歸降,彭越緊跟其後。這兩個人再加上一個韓信,逼得項羽打了東面又打西面,顧得上前方顧不上後方,雖然他蓋世英豪所向無敵,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最終被拖得筋疲力盡一敗塗地。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劉邦捨得封疆裂土,得到了韓信等人的幫助,而項羽吝嗇不肯放權,結果手底下無人可用,不得不獨自作戰的緣故。

    3、劉邦尊重部下

最後一點是,劉邦出身底層,沒有貴族氣,自己沒有大本事,那麼我就用有本事的人。所以,劉邦周圍是一個優秀人才組合成的圈子和班子,他能用人會用人,而項羽則完全是個人英雄主義,部下的才能基本上被他個人的光環所掩蓋了。

劉邦在項羽敗亡取得天下之後曾說過一段話,他說:張良制定戰略,韓信指揮軍隊,而蕭何則負責穩固後方,我就是靠著這三人而取得天下的。劉邦搭起了檯子,讓大家唱戲。而且,劉邦抓大放小,大家盡情表演好了,具體的事物劉邦並不過問,在打天下的時候,也基本上做到了用人不疑——所以,劉邦的政治班底是很穩定的。而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能不被我擒獲嗎?相對於任何個人,組織和隊伍的力量是更強大的。項羽的個人才華不錯,但相對於以劉邦為核心,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為骨幹的政治勢力的絕佳組合,項羽一個人與之對抗,最終必敗無疑。所以說,政治家不可能搞個人英雄主義,他必須以自己為核心,畫出一個美妙而穩固的圈子來,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然後,驅使著這個集團軍抗衡、蠶食、消滅各種異己力量,最終的大一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圈子。到那個時候,開國帝王的新任務就是要搞好大圈子中各個小圈子的平衡和制約……

六、帝王心得

●做領袖的不能事必躬親,要懂得用人。善於調動天下人才的積極性為己而用,這是王者的大道。 

●會識人、選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大事業者的關鍵,反之,也是失敗者的重要原因。用對了人就成功,用錯了人就失敗!

●最大的私是私天下,而要取天下、成就最大的私,就要先做到無私,不爭小利,這是古今成大事者的規律。 

●什麼樣的領袖是稱職的,怎樣才能做一個萬民稱頌、流芳百世的領袖?歷史的經驗證明,王者之道,首先在於征服人心。 

●做什麼事情都有原則,有度,超越了度就走向反面。所以,一個成熟的領導人要善於把握時機審時度勢。同樣的方法、手段,運用得當就成功,反之則失敗。 

●至高無上的領袖地位和權力慾望,人人都想擁有。但奪取權力是危險的,古往今來的興衰成敗和權力的更替變換提醒人們,面對權力的誘惑,必須既慎且懼,必須小心慎重地使用和守護手中的權力。 

●要說服、打動人心,讓人接受自己的主張或意見,是一門高超的藝術,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揣摩對方的真實意圖。 

●失敗中潛伏著成功的機會。關健在於如何看待失敗、如何把失敗轉化為成功,把災難轉化為成就。 

●要想成功立業,不能寄希望於別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遠依賴的,因為事情總在變化。所以,只能依賴自己,不斷地修鍊自己,提高自己。 

●人的成敗、國家的興亡,是否有天命的註定,自古以來便議論紛紛。但從歷史規律來看,人或國家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在於人事,而不是天命。 

 

 

 

                                                                                     

推薦閱讀:

中國風水發展史
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神秘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怎麼回事?2040年9月五星聚會中國更加繁榮富強?
外媒:通用在中國工廠引領製造變革 在華有17家組裝廠

TAG:社會 | 中國 | 商業 | 財經 | 職業 | 媒體 | 成功 | 價值 | 新媒體 | 東西 | 經商 | 日誌 | w | | |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