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夏鼐的考古世界
走進夏鼐的考古世界文/海瀾山人這裡是五馬倉橋街,這裡是考古泰斗夏鼐的故居,也是夏鼐輝煌人生的回放器。夏鼐故居面積大概有1600多平米。該處地產是夏鼐的祖父白手起家後所購置,原位民居,現改為夏鼐紀念館,在裡面正向人們回播考古泰斗夏鼐的傳奇人生。
夏鼐的考古成就及理論研究成果碩果累累,其中發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便是其重大成就之一。到過北京的朋友,明十三陵是必走景點之一。十三陵安葬著明王朝十三位皇帝,定陵則是第十三任皇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皇陵。定陵是唯一經國家授權發掘的帝陵,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考古項目的主持者、直接參与和指導者就是溫州人——夏鼐。
明史專家吳晗是夏鼐的老同學,他們都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向中央建議發掘十三陵中規模最宏偉的長陵(明成祖朱棣帝陵)。是將軍都渴望戰場揚名,哪怕是馬革裹屍。那麼在考古史上留下更為壯麗的一抹,豈非夏鼐所夢寐以求的嗎?照理,夏鼐本該支持發掘皇陵。但是,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對發掘皇陵居然是持強烈反對意見的。因為,他的學識他的良知告訴他「憑當時的發掘技術和文保水平很難讓出土的文物不遭受損失。」夏鼐找了老領導老同學吳晗,他充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試圖能說服領導改變決定。兩位老同學深入交流後,夏鼐知道改變吳晗的決定已沒有任何希望,於是就和幾位學術界專家聯名上書中央公開反對發掘長陵。
但是,國家最終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歷史和定陵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因為某種原因,定陵成了試掘長陵的探試。這個時候,夏鼐又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發掘長陵的重擔。使定陵的發掘留下的遺憾降到最低程度(限於當時水平)。定陵的成功發掘,卻因大量國寶級文物嚴重氧化而變成了「廢物」,而印證了夏鼐當初反對的正確性。定陵的開膛破腹後的遺憾,卻讓長陵因此而躲過了一劫。夏鼐的這種反對,是其高尚品質的反映,他事後的擔當則是其顧全大局的風範。 ......
在圖片展中,我看到了夏鼐對家鄉的眷戀。夏鼐很留戀故鄉,上圖中的詩文便是一個遊子對故鄉眷眷之情的內心獨白。這首詩歌寫於1984年,詩歌云:「故園自有好山河,羈旅他鄉兩鬢斑。昨夜夢中游雁盪,醒來尤覺水潺潺。」
在圖片展中,我了解了夏鼐成長的經歷。夏鼐在瓦市小學接受啟蒙教育。初中和高中(一年)就讀於省立第十中學(現溫州中學)。夏鼐高中後期轉學到上海就讀,後考入清華大學。再後來,夏鼐被政府公費派遣到英國留學,攻讀的是考古專業。然後慢慢在考古界大放異彩,如河南輝縣商代遺址的挖掘、北京明定陵的挖掘、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以及其他方面的考古貢獻,這些成就勾勒出了夏鼐輝煌人生的一筆一線。
夏鼐同時期的同學朋友有很多都是當時各界的佼佼者,都是大師級人物。在圖片展中,我驚奇的發現張憲文老前輩亦是夏鼐友人之一,且還是姻親。張憲文老前輩在學術方面頗有造詣,出版有多本著作,《張璁年譜》便是其中之一。我很佩服明朝嘉靖初期的內閣首輔張璁,因此有幸拜讀過《張璁年譜》一書,由此特敬重張文憲老前輩,也由此更折服於以夏鼐等為代表的溫州先賢們。
時間太過短暫,一個下午的夏鼐故居游,讓我走進了一個考古世界,卻只能讓我對夏鼐先生的平生有個初略的了解。在離開夏鼐故居時,我為溫州走出了一個考古界的泰斗而頓生自豪感,卻突然又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嘆。我感嘆於:為何民國時期多大師,現今反倒不如過去?我想這或是學術界摻雜了太多的功利是學者趨炎附勢的一個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吧!走進五馬,走進夏鼐故居,走進考古的世界。你還猶豫什麼?到倉橋街102號的夏鼐故居一走如何?
推薦閱讀:
※在飛機上不會填寫Landing Card(入境卡)怎麼辦?
※迷你世界破解版發展歷程是什麼?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語言會怎麼樣?
※中國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