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極拳本身更寶貴的——太極拳精髓
灌想冥空 純音樂 - 養生音樂
灌想冥空 純音樂 - 養生音樂
一,太極拳的淵源
太極拳究竟是由誰最先創編的?歷來眾說紛紜不一,但較為傳統和大多數人的觀點都比較認同是北宋時期的張三丰。為道家隱士。曆數代傳至明末清初的王宗岳,王宗岳傳河南懷慶府的蔣發,蔣發傳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陳長興傳河北永年的楊露禪。此時大約在清嘉慶年間。及此,派生出楊氏與陳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也在此段時間內產生。後來,基於上述三家拳法有衍生出其他各家。雖然各家太極拳的外形不一致,各有特點,但拳理是相同的,故有「天下太極是一家」的說法。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式太極拳就改編於楊路禪孫楊澄甫晚年的定型架。應該說,太極拳體系的形成與完備不是一人之功,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由許多代人共同研究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這樣有些外國人通過練太極拳來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層意思。據說,「三」取於《周易》中的乾卦「 」,為天,為陽,為剛;「豐」字源於坤卦「 」,為地,為陰,為柔;「三豐」二字集合拉天地,陰陽,剛柔的意思,玄妙無窮。張真人為自己取名立號尚且如此聯繫易理,更不用說他創的這套拳法了。必定會將易理體現於拳路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傳·繫辭》)「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取名直接源於《周易》,並且在意思上也基本一致。即:含有陰陽動靜之機,包含了天地萬物發展,對立統一的原則。從拳藝上看:預備式----松靜自然,抱元守一,精神集中,兩腳虛實未分,此為無極式。繼而動靜開合,虛實剛柔,皆可由太極之理貫通。太極拳中的各招式均可由《周易》中的卦象來解釋,但鑒於易理深奧,普通人又對《周易》知之甚少,就不多解釋了。
二,太極拳與道家1 天人合一
道家認為:"人身一小太極,天地一大人身」。宇宙為一太極,人身亦為一太極.腹為太極,腰為兩儀,兩手兩足為四象,手足又各分兩截為八卦。人與天地構造相吻合,故曰「天人合一」。但人身處塵世紛爭,很少有「天人合一」的感受,道家認為,清凈無為,超塵脫俗,心與天地合而不為外物所累,人與自然同化而無牽無掛,一切順其自然,便可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很美妙也是很難達到的境界,也是道家隱士不以俗事為然的一個重要原因。
太極拳作為道家拳種,自然也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太極樁功中要求:眼似睜非睜,口微閉,舌頂上齶,心神合一,意想兩腳如樹根入地,真氣從頭頂下行至腳,人自然與天地相溶。體現了鮮明的道家特色。
在行功走架時,體會拳架中的剛柔虛實變化,也可有類似的意境。楊澄甫先師曾用:「浩浩乎如馮虛遇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來形容太極拳;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協會創始人趙斌老師也有詩云:意趣環生味無窮,恰似楊柳擺春風。練到柔和優美處,行雲流水一般同。
「老聃貴柔」(《呂氏春秋·不二》)。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老子「貴柔」的目的在於「勝」,可見老子所講的「柔弱」並不純粹。就客觀事物而言,老子認為外表柔弱的事物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或實力。比如,形態柔弱的嬰兒比外表堅實的成年人更具生命活力;學識越淵博的人,給人的感覺往往越謙虛;功夫越高深的人越「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相反,那些自誇自擂的人往往沒什麼內涵,還很招人厭,甚至給他帶來災禍。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現代的「水刀」可以用來切割鋼板。所以老子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柔勝剛強的原因也正是這種內在的恆長持續,充盈不已的強。
太極拳外表為什麼要鬆柔呢?內勁與此有什麼關係呢?下面就楊澄甫先師的言論作答:「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力,流滯於筋骨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用意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言:「極柔軟,然後極剛強」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正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
另外,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以靜制動,捨己從人,後發制人,不逞強鬥狠。這與老子所主張的「不爭」,「守雌」一脈相承。太極拳與《道德經》的聯繫還有很多,所以有人認為《道德經》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甚至乾脆把老子定為太極拳最早的創始人。
三,太極拳和中醫,養生《黃帝內經》是我國一部古老的醫書,其中所記載的各種理論,如:陰陽,經絡,臟象,表裡等,奠定了我國中醫的基礎,是歷代學醫之人必讀書目。幾千年的實踐證實了它的權威。人得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萬物和人體均由元氣構成,元氣又分為陰氣和陽氣。「人體有形,不離陰陽」(a《素問·寶命全形論》),「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處於陰陽對立的平衡中,失去陰陽平衡,便會發生疾病。「陰陽著,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以,《國醫指南·陰陽之義》:「凡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陰陽二字,和則生,不和則病。」《黃帝內經》又講,經脈是血氣運行的通道,外接於肌膚,內達於五臟六腑,人各個器官因此而成一個整體。「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素問·調經論》)。陰陽不平衡的表現是經絡不通,故中醫有言:通則不通,痛則不通。
太極拳的精髓是陰陽之道,「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王宗岳《太極拳論》)。通過分虛實人為地製造不平衡,外動引內動,使經絡暢通。太極拳養生鍛煉過程中肢體的運動就意味著經絡氣血的貫通,而身法則意味著氣血陰陽的調整。下面就身法與養生做一些討論。
(1),虛領頂勁;頭放正,頸項放鬆,有如頭頂一碗水;
頭為諸陽之會,一身之正,頭正帶動軀幹正直,有助於提精神防萎靡。
(2),沉肩垂肘,松腰提臀;
人體中一些重要的經脈多經過肩,肘,腰胯,放鬆這些部位可使氣血流通,通經活血,改善代謝,防治各種關節疾病。
(3),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時,呼吸是腹失呼吸;前者利於胸肌放鬆,增加脊柱韌性;後者使膈肌上下運動,胸腔上下徑增大,擴大肺的運動,使肺的通氣量增大,呼吸深度加強,從而加強氣血循環,可以增強體質;膈肌的運動可對內臟有效地進行按摩,有利於臟腑的保健。
太極拳「只重其意」,打拳要求精神集中於練拳上,即「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張三丰《太極拳論》),動中求靜,對人的神經系統有莫大好處。《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拳譜上講練拳:「先在心,後在身」(《十三勢行功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武禹襄《太極拳解》);中醫認為:「心為君子之宮,神明之處焉,心主神明」(《素問·靈蘭秘典論》)。這充分說明太極拳具有調心,調神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太極拳師在練拳時,大腦a波的趨同步化與同步化是有序性交替出現的。由於練拳時要求「精神內斂」,這樣可使大腦皮質排除干擾信號,建立新的興奮,抑制轉化過程,從而可使人體內受損傷的各種細胞或機制有自我修復的時間和機會,尤其可使平時緊張的大腦神經得到休息和調整。所以人打完拳後往往會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文/無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