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會打敗愛情嗎? | 關係測試
你認為維持一段關係,需要做哪些努力?
需要更加體貼,還是更為對方考慮?
那些方面曾經阻礙了,你與另一半最終確立關係?
你又是如何應對的?
其實,每個人對於感情有不同的需求,正是這些彼此的差異,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有趣,更有挑戰性。而維繫一段關係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調整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如何維持一段關係的長久?
愛情的三元素,形成了你的戀愛類型
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中,一個理想的愛情包含了三個元素: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commitment)。而這三元素的組合能夠形成不同類型的愛情類型。
在愛情三元素中,
親密,是我們在愛情中的情感部分,它源於我們對對方的美好感覺;
激情,是動機部分,它來自我們內在對對方的衝動和感受到對方的吸引;
承諾,是我們的認知部分,是我們理智上選擇這個人的一個決定。
在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中,三大元素是"愛情三角形"的三邊。每個元素的程度會由低到高,所以這個三角形可能有著各種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因而產生的愛情類型,也會有所不同。
無愛:當關係缺乏親密、激情和承諾,也許這兩個人僅僅是認識或熟人,但沒有真正進入到親密關係之中。
喜愛:當關係親密度高,但是激情與承諾都很低時,會產生喜愛。但是缺乏激情的關係並不會喚起對象想要和你確定長久關係的慾望。
迷戀:當關係中激情非常強烈,但是親密和承諾度低的時候,人們會有強烈的慾望而投入進去。
空愛:當關係中只有承諾,沒有了親密與激情,只留下了愛的空殼。
浪漫之愛:當關係中擁有很高的親密與激情時,它像喜愛與迷戀的結合。
友伴之愛:但關係中親密與承諾都很高時,兩個人可以坦誠與交流,有著深厚的情誼。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的激情逐漸消失。
虛幻之愛:當關係中缺乏親密,只有承諾與激情,兩個人容易很快墜入愛河,確立關係,雖然對彼此不是很了解,這種愛更像是風險投資。
圓滿之愛:當關係中同時具備很高的親密、激情和承諾,這是關係中最完美的狀態,是每個人理想中的最佳狀態。
有許多研究都發現,親密和激情決定了我們對於這段感情的滿意度,而承諾決定了這段感情是否長久和穩定。承諾是我們對待戀愛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國外有許多研究探討戀愛的穩定性和承諾的關係,以及在關係中感到壓力時如何應對以保持關係穩定;而國內幾乎缺少這方面的研究,但關於婚姻的穩定性和承諾的關係研究相對較多。
似乎我們文化中有這樣的觀念:婚姻才是鄭重的承諾,戀愛中的承諾並不那麼重要。
異地戀中,由於物理的分開,激情會天然地缺少,而親密和承諾就顯得尤為重要。親密感的增加可能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溝通和自我表露,那麼承諾就是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了。
Lydon(1997)提出戀愛關係中的承諾分為兩種:道德承諾和熱情承諾。
1.道德承諾:傳達給對方我們對待戀愛關係的價值觀;你對我的意義;我對於我們關係的認同。
2.熱情承諾:表達出我們就像是一個人一樣;我對我們的關係感覺到很棒。
學會把這樣的承諾傳遞給對方,也讓對方給自己一些承諾,異地戀的穩定性可以得以提高。
哪些因素,讓你們的關係更親近?
共同的興趣愛好,讓你們的關係更親近
在戀愛關係中,雙方的互相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單向的表露往往是發表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談論和評價的是「與我們無關」的事情。
常常戀人和我們談論ta的同學、同事如何如何,以及這些人身上發生了怎樣的八卦和趣聞。其實談論這些並沒有什麼,是我們開啟話題的一個方式,可是當接收信息的人並不認識對方的同學同事的時候,如果談話停留在了這個層面,這種溝通就是比較無效的,僅僅是滿足一方的表達慾望。
只有當雙方開始互相反饋,進行持續地互相交流時,溝通才會更加有效。這個時候不妨談談我們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好友、共同的經歷。
有時候對於異地戀來說,共同的部分確實比較少,我們很容易就漸漸沒了「共同的話題」。這個時候當我們開始談論自己的事情時,盡量學會「邀請」對方參與進來。
去談論在事情發生過程中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對方看到這件事情發生時「我在其中」。這個時候對方才能對於這樣一個ta陌生的事件有一定的熟悉感,因為「你在其中」。
為什麼有的關係難以長久維持?
Stafford(2006)的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異地戀人們從分離到重聚之後,3個月內終止了戀愛關係,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難過的數據。
為什麼我們經歷的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一起,卻最終放棄了呢?Sahlstrin(2004)提出一個解釋,是因為在異地戀中,我們常常會對戀愛關係或戀人理性化地看待。
理想化是一種知覺過程,也就是用自己所想像的「戀人形象」或「理想中的戀愛」來代替現實。這樣一來,在自己的腦海中全部是對方的優點,甚至對方應該是一個完美的人、戀愛的過程也是完美的。
這樣的理想化特別容易在異地戀中發生,因為我們無法真正接觸到那個人,我腦子裡可能會出現許多幻想。
而異地戀帶來的許多問題也需要我們運用理想化來儘可能地去減少。McWilliams(1994)發現,高理想化可以有助於減少戀愛關係中的問題,但是低理想化的狀態才是對戀愛關係更準確的認識,高理想化的狀態存在許多歪曲,它源於我們對於戀愛關係中問題的防禦和迴避。
當我們在異地戀過程中遭遇到一些問題和負面感受時,理想化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我們需要更真實地去認識到我們的關係,用更多的溝通和自我表露,更加積極地對戀愛承諾的方式去讓我們的感情維持的更美好。
你與另一半的溝通,在哪個層次?
異地戀是物理上拉開了距離,而有些同城戀情中雙方在心靈上拉開了距離。陳奕迅有一首歌《心的距離》中:衡量你的心直線到我之間,沒有跨越的機會,是什麼讓我們產生了心的距離呢?
溝通,是關係最好的調和劑
溝通的缺乏,讓我們的感情活在想像的空間里。很多時候猜忌和評判就出現了。
溝通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打招呼,也是最淺的層次。我們有一些半生不熟的熟人或同事,早上遇見說句早上好,晚上下班說句再見。
第二個層次是談論事實,一般的普通朋友就建立在這個層次。我們常常在酒桌上豪飲之後,與一些酒肉朋友講講八卦,聊聊身邊發生的事。
這也是相對較淺的一個層次,因為它比較「遠離」我們自己,我們談論和我們自己不太有關係的事情,從而逃開了在和對方溝通時捲入自己。當然談論事實並不是沒有一點點自我的投入,比較我們談論什麼事實,代表了我們有什麼樣的見識,我們有過什麼樣的經歷。
第三個層次是談論態度,比較親密一些的朋友之間。我們可能會深入到談論自己的態度。我們不僅僅停留在一些事實層面,還會開始說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捲入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我們會評價這些事情,從而表達自己的立場。溝通的這個層次意味著我們開始把自己的一些部分展示給對方看,開始有一些自我表露。
第四個層次是談論情感。談論情感的開始意味著關係進入了親密的階段。通過表達自己在一些經歷中所感受到的情緒情感,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
用溝通的層次可以判斷一下自己和戀人的距離。當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情感都自然地展露時,我們心的距離往往是靠近的。
不論此時我們是否爭吵、是否矛盾重重,只要我們還在溝通,還在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還能夠自然地表達各自的情感需求,我們的距離就不遠。所以,溝通的目的是展露情感,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每一段關係都需要真心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每一個投入到親密關係中的人都需要戀人的陪伴,當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心意時,陪伴就是最好的表達。影響我們戀愛中親密感覺的最大敵人就是陪伴的不足。
而很多人會覺得陪伴沒那麼重要,或沒那麼重視共享時光的人,要麼是把更多時間投入到自我的世界中,要麼是缺乏對共享時光的經驗,他們不知道兩個人在一起可以做一些什麼。
這其實涉及到我們對戀愛生活的一種創造性。不如現在拿出紙筆,寫下你覺得可以兩個人一起做的活動有哪些?除了吃飯、看電影、逛街之外,你還能寫出多少?
當你看著你寫下的答案時,去看看這些活動中,有多少是需要兩個人合作完成的?還是一個人做也可以,兩個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合作的?有多少是有競爭性質的?
並不是某種活動更好,而是活動性質的多樣性會帶給你們共享時光的豐富性和美好回憶。
作者 | 曾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乎ID:曾旻,科普作者,出版知乎鹽系列《直面創傷》。
參考文獻:
蘭嵐. (2015). 異地戀與同城戀大學生關係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北京林業大學).
Lydon, J., Pierce, T., & O"Regan, S. (1997). Coping with moral commitment to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104-113.
McWilliams, N. (1994).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ahlstein, E. M. (2004). Relating at a distance: Negotiating being together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5), 689-710.
Stafford, L., Merolla, A. J., & Castle, J. D. (2006). When long-distance dating partners become geographically clos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 901-919.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
推薦閱讀:
※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愛意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魔與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值得乎?
※愛與被愛的我們,聽說過合適嗎?
※《活了100萬次的貓》之自我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