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苦?

中華民族是個勤勞的民族,這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

似乎最能代表中國人吃苦的具體事件就是紅軍的兩萬里長征。

但吃苦這事,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到底怎樣才能叫吃苦?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對比來看。既然說中國人能吃苦,那就必須跟外國人相對比才有意義。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來華。他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社會,剖析中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吃苦,他也有具體的記載。讓現在的我們來感受下。

(晚清的中國人在南非挖金礦)

明恩溥認為,一個民族的勤勞由長度、廣度和強度三個維度構成。長度是指勤勞持續的時間;廣度是指勤勞的人數;強度指在「一貫的勤勉與刻苦」和「對事務的持久關注力」中投入的精力。以這個指標來衡量,外國人都認為中國是勤勉的。

明恩傅初到中國時,便感覺中國人似乎永遠在忙碌,好像每個人都在幹活。比如:納鞋底、織毛衣的女人。即使中國比較悠閑的富人,也不願放手自己的事業,仍要操勞一生。

明恩溥感嘆中國學生的勤奮,例如頭懸樑、錐刺股,程門立雪、鑿壁偷光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明恩溥還注意到,勤奮讀書的結果還體現在科舉考場上,很多高齡考生為了功名奮力拚搏。八十歲、九十歲、甚至百歲考生,仍與年輕學生坐在一起考試。明恩溥說這個是世界奇觀。

對於中國普通人的勤勞刻苦,另一位美國傳教士亨利博士則有親身的感受。他在廣州僱傭了三名轎夫趕路,三名轎夫為了節省5分錢,空腹走了一個來回,長達10個小時,行程46英里。還有兩名轎夫,抬著外國人加行李趕路,兩天時間內,用了27個小時,滴米未盡,行程35英里。那時,兩碗米飯僅僅3分錢。外國人實在驚嘆中國人吃苦的能力,覺得中國人是特殊的生物。

以上是底層勞動人民為了生計吃苦,還有一種官場上的高負荷忙碌。這也是讓外國人十分驚訝的。

據明恩溥回憶,他曾和一位中國內閣大臣聊天。該內閣大臣向他抱怨政務的繁雜,搞得自己精疲力竭。他說,自己每天凌晨兩點出門,三點到六點在皇宮值班。六點到九點,到軍機處上班。九點到十一點,到兵部報到。十二點到下午兩點,還要在刑部值守。兩點到六點,還要待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加上各種兼職瑣碎事務,一般很少能有晚上七八點鐘前回家的。這個抱怨的哥們和明恩溥抱怨完,僅僅半年不到,就因操勞過度掛了。

明恩溥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中國人為何要這麼忙,因為此時的歐美已經普及八小時工作制。他發現,中國的勤奮刻苦是從上到下的。

當午夜的鐘聲剛剛響過,歐洲的宮廷仍在美夢中酣睡,而中國的皇帝已經準備每天例行的早朝。每天天還沒亮,帝國的各層人等就開始忙碌起來。廣州的銅匠、福州的錫匠、寧波的木雕師傅,上海的磨坊工人,以及北方的各種清棉工人、篩面工人無不是從早干到晚。天還沒亮,賣蔬菜的農民就已經趕至集市。當歐洲人吃完早餐,中國的早市已經結束。

……

有人說,中國人能吃苦耐勞可以自給自足,不會去侵略,和其他國家爭搶資源,是周邊國家的福分。這話也有道理,問題是,讓別人福氣了,自己卻受罪,這樣是不是受虐呢?再者,社會的進步很多都是懶人的貢獻,君不見,大多的發明都是方便懶人的嘛?

有時,低級的勤勞吃苦是美德,如撿垃圾,撿得越多收入越高。但在高級競爭中,勤勞吃苦不一定是好事,甚至還會背負罵名。同樣是生產服裝,人家都是八小時工作制,中國人可以加班加點,以血汗壓低成本。結果服裝價格總是別人低,以這樣的吃苦去贏得市場,是會遭到集體鄙視的

吃苦,在我們的教育中是一種傳統美德。其實,我們要反思,是什麼文化、制度讓中國人這樣長期忍受勞苦?難道中國人天生就是受苦的命嗎?為何歐洲人可以過得悠閑富足,而中國人卻要終生艱辛忙碌?

小編個人相冊里的內容有乾貨,有意思,加小編的個人微信號:caring059,讓我們一起開啟一段奇妙的旅程吧!

如遇在微信中已停止訪問文章,請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用瀏覽器打開即可。蘋果手機請直接在本網站瀏覽查看文章。


推薦閱讀:

不要怪我太坦率, 70, 、80後比90後更崇洋媚外……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讚美月亮?
對中國「刻板印象」的破滅,第一章
在長城撿了22年垃圾的英國人,比中國人更像長城守護者!
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人

TAG:中國 | 中國人 | | | 吃苦 | 能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