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的處世之道

         蕭何的處世之道

                                     239班李勇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應該是對蕭何最經典的評鑒。韓信之成功實在離不開蕭何的舉薦,但是他的失敗或者說「屈死」主要還是因為他威脅到漢家江山。雖然可能是他主觀上沒有「野心」,但是客觀上他的確是一隻利劍,如果不折斷它,劉邦不能安卧,蕭何即使想報韓信也保不住。

在我看來,蕭何對韓信的態度完全取決於韓信的價值,漢初,蕭何慧眼識英雄,薦舉韓信為大將之後,劉邦對韓信心生畏懼,便借蕭何之手除掉韓信,其實,我認為韓信與蕭何的關係很簡單,根本不必借韓信來評蕭何。?

如果用現代一點的辭彙說,就是蕭何具備地道的「公務員操手」,蕭何在政治圈子中跟誰都好,又都不是最好,為了穩定漢朝政壇的平穩,假如,一但蕭何結黨營私,那麼漢朝一定不得安定,所以說蕭何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蕭何的處世之道是明哲保身,人生追求便是建功立業,他的為官之道更值得我們中國官員學習,成功事業,捨棄享受,確保名聲。

在漢初三傑中,蕭何身上的光亮是弱的,也是最強的,一生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又有著「漢初第一功臣」的稱號。

再回歸打到《淮陰侯列傳》這篇課文,在漢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情形下,韓信的死正常,蕭何的話也正常,一個是命,另一個是幸。

韓信之悲憤之情

                                          245班魏蓉蓉

《史記》是一部英雄的史詩,或叱吒風雲,或縱橫天下,或決戰千里之外,或運籌帷幄之中,或王侯將相之顯貴,或市井不一致卑賤,然而他們的結局多為悲劇,有悻悻而去,有憤憤而隱,或蒙冤被殺,或夷滅宗族,韓信就是典型的悲劇英雄之一。

韓信,受漂母之飯,忍胯下之辱,投項,不用,投劉,幾死,幸遇「蕭何月下追韓信」,被任用後,為劉邦南征北戰,出生入死,韓信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南摧楚兵二十萬,楚滅而漢得天下,這都是韓信的功勞,沒有韓信就沒有漢家王朝,將士「馬革裹屍,死而無憾」而結局卻是「狡兔死,走狗烹」,被夷滅三族。

韓信怒絕亭長,維護了其屈辱中的自尊,至漂母飯信時,信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足見其自信與抱負;韓信忍胯下之辱,足見其能屈能伸。井陘之戰,更是將韓信的軍事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一向喜歡韓信的高傲,那是出於一種對自身才華乃至生命的自信與自尊,即便是死,也沒有削減了些許英雄本色。樊噲是呂后的妹妹呂須的丈夫,也是開國功臣之一,在鴻門宴上盡顯風頭,然而「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為伍!』」韓信若笑中眼神流露出的儘是由衰的鄙夷與不屑。

《淮陰侯列傳》中說韓信少時「與其志眾異」。而不是「志在天下」。說其母墓旁反可置萬家。我們讀《淮》,讀得出韓信的孝心,和知恩報,何時讀得出他的忤逆叛亂?而這位忠心耿耿的將士卻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夷滅三族。

韓信的悲劇就在於他選擇了為「皮厚而黑心」的劉邦賣命,戎馬一生卻受盡猜疑,被奪兵權,蒙不白之冤,最終被夷滅三族。韓信何罪之有?罪在功高蓋主啊。

讀到蒯通的話時,一語見血,然而讀來皆司馬遷語。

其惋惜之意深蘊其中。

對英雄壯士戎馬一生卻冤屈而終,司馬遷盡灑熱血,同情,痛心,惋惜,悲憤交織在字裡行間,讀起來令人扼腕。

《淮陰侯列傳》中悲憤之情充溢於字裡行間,強烈愛憎蘊蓄於弦外之音,讀《淮陰侯列傳》,不禁滿腔悲憤,扼腕嘆息,更為中國歷史上「悲劇」英雄的現象而深深思索回味。

蕭何的污點就是污點

                                       245班張勝浩

蕭何本為秦吏,秦末時劉邦斬蛇起義,蕭何便加入其陣營,輔佐劉邦,楚漢戰爭時期,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了漢軍的鞏固後方,他指揮士卒不斷的輸送糧餉支援前線作戰,又頒布法令安撫關內人民,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當了皇帝,拜蕭何為相,蕭何不負厚望,他采遮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主張無為而治,全國上下,一片繁盛安詳,為漢朝之後的昌盛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尤其令人拍案驚奇的是,他去世以後,他的施政方針並沒有因為他的辭世而被顛覆,他的繼任者曹參對他生前所制定的法規律令隻字未改,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平安,成就了一段「蕭規曹隨」的千古佳話。對於蕭何的治國能力,就劉邦這個真命天子,也不得不由衷的說出一句:「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韓信身懷雄才大略,投奔項羽,項羽身氣傲,不予重用,韓信便又投劉邦,劉邦也不識其才,只打發了他一個倉庫管理人員的職位,韓信一氣之下,再次逃跑,多虧蕭何有知人之明,從與韓信的交往中看出了他身上卓越的軍事才能,十分賞識。此時蕭何見韓信逃跑,也顧不上自己的老邁之軀,風風火火的一出「蕭何月夜追韓信」,又對劉邦好話說盡,使得劉邦擇吉日,築高壇,沐浴更衣,登壇拜將,拜得韓信這位千古帥才為大將軍。

然而這位論治國天下無雙的蕭何蕭相卻仁義不足。漢朝建立後,韓信功高蓋主,並以此為資本,多次向高祖索要封賞,之後還數次惹怒高祖,高祖幾次欲下殺心而心又不忍。漢十年時,陳瞦起兵謀反,高祖御駕親征,韓信仍稱病不肯入宮。或許是為了個人的利害得失,此時身為呂后的同謀者的蕭何雖並不認為韓信會造反,但還是給韓信書信一封,說:「即使有病,也要強大精神,前來祝賀。」蕭何對韓信算是有著知遇之恩,二人私交也是很好,他的話韓信自然是相信。於是,這句看似是警惕的話直接導致了韓信慘死宮中。

這便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業蕭何,敗也蕭何」的來歷。縱觀蕭何一生,他與呂后合謀殺害韓信的這一舉動算是一個污點,這個污點雖不足以撼動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和光輝形象,但污點終歸是污點,公平的歷史給了他治國有餘而仁義不足評價,使他背上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千古罵名。

 

  齊人蒯通以相人說韓信……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蒯生曰:「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後數日,蒯通復說曰……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帥才不及帝王術    魏明倫

    韓信是天才的軍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偉人典範。韓信好名,近似楊秀清。未央宮誅韓信雖是冤案,但也不乏韓信自身的致命弱點。後人同情他,卻並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韓信的佼佼帥才和赫赫戰功竟落得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韓信成敗之謎》: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因此,有人認為韓信釜底抽薪謀反並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吒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韓信為什麼被殺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樹敵太多,單槍匹馬。

    3、恃才放曠,君主對他早有猜忌。

4、殺功臣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殺韓信是呂后和蕭何等乾的,劉邦並不知情,當他知道後「且喜且憐之」,心情很複雜,也很真實。

韓信被誣陷而死,或者釜底抽薪謀反,或者說反叛時涉嫌謀反,這樣都說明了韓信一代名將,卻是不成熟的政治家,更是一個看不懂政治和劉邦心思的魯莽將軍。我後人學習他的胯下之辱的忍的精神,漂母送食的自信、抱負和知恩圖報的行為,怒決亭長的豪情和自尊,戰爭中崛起和奮進,戰爭中叱吒風雲的運籌帷幄的英姿颯爽,這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蘇堪欽)


推薦閱讀:

TAG: | 蕭何 | 處世 | 處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