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毛澤東詩詞創作之路,發展民族的、時代的新體軍旅詩歌

走毛澤東詩詞創作之路,發展民族的、時代的新體軍旅詩歌

 龍樹准

一、用毛澤東詩詞助推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建設

賀敬之同志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的代序言中說:「毛澤東博大精深的思想,包括精闢的革命理論、崇高的社會理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等等,都在他創作的詩詞中得到生動的藝術表現。」「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史詩。它譜寫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勾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詠唱了英雄時代的英雄業績,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閃耀著歷史的光輝,是我國人民推翻舊中國的戰歌,建設新中國的頌歌。」「毛澤東詩詞蘊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展現了崇高的革命精神,豪邁的民族氣魄,優美的人格魅力,顯示出崇高美的藝術境地。」賀敬之同志的這些論述,是從宏觀的角度對毛澤東詩詞作出的準確、客觀和深刻的評價。作為解放軍的成員,更應當著重研究毛澤東的軍旅詩詞和毛澤東詩詞的軍旅特色。從他公開發表的詩詞的第四首《賀新郎·別友》(1923年)到《七律·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這期間所寫的詩詞,都是中國革命的偉大軍旅詩詞。深入地對毛澤東軍旅詩詞的研究,繁榮中華軍旅詩詞,對部隊進行潛移默化的革命詩教,豐富歷史知識,喚起民族自豪感,激發官兵的愛國熱情,磨礪鬥爭意志,陶冶革命情操,活躍部隊文化生活,把我軍建設成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紀律嚴明」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毛澤東詩詞的十大特色是衡量軍旅詩歌質量的標準

毛澤東同志以其親身的革命鬥爭經歷和創作實踐,把中國詩歌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毛澤東詩詞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繼承與創新,是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一體,是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代表作,歸納起來它有十個方面的特色。把這十個方面的特色作為衡量軍旅詩歌質量的總體標準(當然也應是衡量各種詩歌質量的標準),是十分重要的。這十條標準是:

 「四性」,即:

第一,強烈的時代性。緊跟時代步伐,具有時代精神,運用時代語言。

第二,鮮明的民族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美好的道德風尚。

第三,堅定的人民性。立足於人民,面向大眾,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第四,獨特的個性,「詩如其人」,具有詩人的個性特色。

「四美」,即:圖畫美;音樂美;建築美和語言美。

「兩高」: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高。

真正的詩人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的差異,而且前者是佔主導地位的。在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中,沒有思想境界與藝術境界的明確劃分,但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四性」和「四美」有各自不同的內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粗略劃分,「四性」更多的屬於思想境界的範疇;「四美」更多的屬於藝術境界的範疇;「兩高」則是二者的統一。

三、用毛澤東詩詞與詩論引領軍旅詩歌的創新發展

1. 詩歌文化的與時俱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詩歌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從內容和體式上來說,不同的時代,必然產生不同的詩歌體式。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王國維先生的上述論斷是十分精闢的,它準確地揭示了中國詩歌發展「始盛終衰」的歷史規律。近現代的中國也應當有一種主體詩歌體式。近百年來中國詩歌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古典詩詞被廢除,白話詩曾盛極一時,但它並沒有成為中國當代詩歌的主體。一批當年提倡新詩的先行者以及一些新詩著名大家,到後來居然告別新詩而迷戀古典詩詞。如一代名流郭沫若,青年時代,以其新詩《女神》而聲譽鵲起,中年以後只留下一冊薄薄的《百花齊放》的新詩集,其餘全部為舊體詩而被人稱道。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前驅,以新詩著名,到1925年他卻提出「勒馬回韁寫舊詩」。公木、郭小川、丁芒等都是當代著名的新詩人,但在他們的晚年卻耽於舊詩,或抒發其胸臆,或熱衷於弘揚古典詩詞。臧克家是當代著名新詩人,到晚年他卻說:「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 新詩舊詩我都愛」反映了部分詩人的心聲,不足為奇,一般情況,擅長寫古典詩詞的人,寫新詩可能要容易些,而不懂得古典詩詞的新詩作者,要寫好古典詩詞,大概是不可能的。近百年來,新詩為什麼不能成為時代的主體?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其中存在有諸多原因,如新詩過於散漫冗長,可以不入韻,過於朦朧,使人讀不懂等。總之,可以歸結成一句話,即沒有形成一定的體式。這個問題說來也很正常。一個新詩體,是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而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唐代近體詩,起於建安曹植,及至成熟,其間經歷了500年;宋詞源於盛唐李白,至南唐後主李煜形成格局,其間經歷了240多年。毛澤東同志深知新詩改革之艱難,他在1965年1月20日致胡喬木的信中說:「中國新詩尚未形成,……迄無成功。」目前新體詩正處於發展初期,出現各種流派,是很自然的,應當「百花齊放」,提倡多元化,讓各種流派接受實踐的檢驗而最終形成主流。我們不可能以主觀意願,制定一種所謂的新的詩歌體式而要求作者去遵循,但我們有責任積極主動地進行研究與創作。

2. 詩歌文化要在繼承中創新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說:「對中國和外國過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學遺產和優良的文學藝術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對於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並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裡,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在詩歌體式上,毛澤東同志主張「以新詩為主體」,他對李銀橋說 「你們年青人最好莫學寫舊體詩,學就學作新詩,歌頌我們的新中國,歌頌工農兵!」從以上毛澤東對詩歌改革的論述中,不難看出他的主張。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化建設上,應當有一個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詩歌體式,軍旅詩歌也應當與之同步。

3. 毛澤東詩詞與詩論為軍旅詩歌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毛澤東同志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問題,闡明了他的主張,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講話》為我們的詩歌改革確立了基本方向,那就是文藝為人民,實現大眾化。毛澤東同志從詩歌發展的民族性、時代性和人民性等這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原則性的問題出發去思考,以著手解決詩歌發展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出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從這個問題出發,毛澤東同志對中國詩歌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幹部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

其次,在繼承中創新。提出對舊體詩詞的基本看法:「一萬年也打不倒」(即要繼承),但不宜在青年中傳播(即要創新)。1958年冬,毛澤東答白梅問時說:「舊體詩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 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選編唐宋人詠四川的詩詞,包括李白、杜甫、高適、岑參、張籍、李商隱等共14人,64首。選編明人詠四川的詩詞,包括楊基、李延興、楊慎等12人,19首。並擬寫了標題和題下說明,發給與會者閱讀。 1957年夏毛澤東對冒廣生說:「舊體詩的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但老一輩的人要搞就搞得像樣,不論平仄,不講叶韻,還算什麼格律詩詞?掌握了格律,就覺得有自由了。」 1957年,《詩刊》創刊號準備發表毛澤東的18首詩詞時,毛澤東在致臧克家等的信中說:「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第三,重視從民歌中吸取養料。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同志說:「搞點民歌好不好?請各位同志負個責任,回去以後搜集點民歌。……搞幾個點試辦……下次會印一本出來。」 1958年毛澤東同志讚揚「周揚同志的民歌講得好。各級黨委、支部都要收集一些民歌。……出一萬集。」 他在《致蔣竹如》中說:「律詩是一種少數人吟賞的藝術,難於普及,不宜提倡。惟用民間言語七字成句,有韻的非律的詩,即兄所指民間歌謠體裁,尚是很有用的。」 1961年毛澤東《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說:「在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時候,我發動各省來的學生抄寫民歌,每人十首,……三百人就有三千首民歌……從這些民歌里可以懂得許多東西。這幾千首民歌后來丟了,非常可惜。」 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給陳毅的信中說:「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

第四,總括明確提出了中國詩的出路。「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方面都提倡學習,結果產生一個新詩。……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 「民歌與古典詩的統一,以外國詩作參考。」 並對新體詩提出了基本要求。他說:「新詩應該精練,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也就是說,應該在古典詩歌、民歌基礎上發展新詩。一方面要繼續優良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求得新詩的發展。」 他還說:「可以搞一本『新詩韻』——專為寫新詩用韻較寬的韻書。」 他說:「形式的定型不意味著內容受到束縛,詩人喪失個性。……固定的形式並沒有妨礙詩歌藝術的發展。」

如上所列,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詩歌向何處去?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中國詩歌的繼承與創新問題,新詩與古典詩詞的改革方向問題,民歌的重要地位問題,新體詩的形式、用韻與藝術問題等的論述,十分全面、系統。這些論述是完全符合軍旅詩歌的要求的。

四、對毛澤東詩詞的學習、研究與傳播,為軍旅詩歌的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主張詩歌文化要創新,要以新詩為主體。同時他又熱愛民族傳統文化。他一生創作的詩歌,除《八連頌》為雜言詩外,其餘全是古體。特別是自1957年7月1日《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毛澤東的18首詩詞後,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掀起了一個以毛澤東詩詞為樣板,學習、研究和創作傳統詩詞的熱潮,其勢如暴風驟雨,不可阻擋。各種詩詞學會和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各種韻書,各種唐詩、宋詞、元曲選編和鑒賞詞典充滿書市,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傳統詩歌的偉大復興與發展。但從新詩改革的角度看,似乎收效甚微,據統計,在《天安門詩抄》中,舊體詩詞佔了79%。

這些年來,中國詩歌的發展,在傳統詩詞的弘揚、普及與提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一批批個人詩文集和彙編集子不斷湧現。這些作品從許多側面,反映了中國詩歌文化的現狀和走勢,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為新體詩的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懂得古典,拿什麼東西與民歌結合?也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新體詩。

這裡應當特別提到的是,《紅葉》為中國軍旅詩歌的創新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紅葉詩社成立27年來,成員越來越多,帶動了許多軍區和軍兵種學習毛澤東詩詞和古典詩詞的積極性。對於推動中華軍旅詩詞的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引領與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為軍旅詩詞的創新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推薦閱讀:

春秋時期的華夏民族和周邊民族的衝突和戰爭有哪些?
你怎麼看藏族人?藏族人給你的印象?
如何杜絕極端皇漢思想?
該怎麼看待持中國國籍卻向著外蒙,哈薩克等外國的少數民族?
漢族和回族結婚,家長矛盾怎麼解決?

TAG: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