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難有「閏春節」
同一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是大致固定的,不同年份中最多前後相差一天,起因於回歸年不是日的整數倍以及公曆的閏年要增加一天。比如,春分總是出現在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而冬至總是在12月22日或23日,等等。相反,同一節氣在陰曆中的日期變化很大,不同年份前後可以相差達一個月。例如,1955和1956年的清明都在4月5日,但相應農曆日期分別為乙未年三月十三和丙申年二月十五,幾乎相差1個月,其他氣節的情況也是如此。節氣又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並交替安置。屬於「節氣」的是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屬於「中氣」的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24節氣在陽曆一年中的配置可以按地球公轉運動周期(回歸年)在時間上作24等分,稱為「恆氣」,每個節氣的長度相等;也可以按地球公轉軌道路徑均分為24等份,稱為「定氣」,這時各個節氣的時間長度是不等的。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即地球公轉運動的面積速度不變,冬至前後地球靠近進日點,軌道運動速度快,節氣長度不足15天;夏至前後地球靠近遠日點,軌道運動速度慢,節氣長度超過15天。
農曆閏年有13個月,其中增加的一個閏月插在一年中的位置是有規定的。農曆歷月長29-30日,平均月29.5日,因此一般會含有兩個節氣或者說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另一方面,24節氣的總長度約為365.25日,連續兩個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30.5日,比農曆歷月的平均日數約多一天。因此,農曆每個歷月中節氣和中氣所在的日期必然比上一個月推遲1-2天。長此積累,每經過32-33個農曆歷月後,必然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在月中)而沒有中氣,這一個月便定為閏月。農曆每經過32-33個月就插入一個閏月,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從而保證農曆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的長度。閏月前為幾月,該閏月便稱為閏幾月,如五月後的閏月稱為閏五月。 以上便是農曆置閏的法則,它是十分嚴格的。農曆閏月必定只有一個節氣,而且一定不是中氣,其他歷月都是兩個節氣,個別月份甚至可以有三個節氣。農曆的最大缺陷是不同年份歷年的長度相差太大,可達30-31天,這就會造成生活或工作安排上的某些不便。最明顯的就是在不同年份中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的陽曆日期可變動一個月左右,這就給學校每學期課程的設置帶來一定麻煩。 現在農曆中的節氣設置採用「定氣」方法,冬季兩個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度29.56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移動得很慢,所以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很小。夏季的情況恰恰相反,再加上冬季期間節氣逐月後移的積累作用,農曆三、四、五、六、七月後的閏月設置較多。在公元1821年至2020年這200年中共有農曆閏月74個,其中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也沒有。閏五月最多,達17次,其次是閏三、四、六、七月,分別為9、15、10、8次。另外有閏二月6次,閏八月6次,閏九月2次,閏十月1次。既然沒有閏正月,因而我們也就過不到「閏春節」了。(趙君亮 文)
推薦閱讀:
※遊戲王的狗年漫談
※「DR」世俗的春節/簫凌
※正月初一是春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
※新年著裝怎樣選購才更為合理?
※春節,融入國人血脈的基因
TAG: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