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期!(關於青春期的5個諮詢案例)

白岩松曾經說過一句話:「「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學時代的成長真相,和盤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話,一定會讓他們感到驚心動魄!」。的確,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期。青春期的孩子個性張揚,特立獨行,大人們將此理解為叛逆,覺得孩子長大成熟後就好了,父母和老師們往往忽視他們的心理世界。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青春期也是精神和心理疾病的高發期。

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揭示:大腦的不同區域和迴路發育成熟的速度是不同的,因為處理恐懼感的大腦迴路——杏仁核區——發育成熟得比較早,超過了前額皮質(負責推理及執行控制的區域)的發育速度。也就是說,青少年的大腦已經有一個增大了的容納恐懼和焦慮的容量,但在冷靜推理方面還不夠成熟。青少年因大腦急劇發育而導致焦慮和恐懼感大幅上升,這一點常常被忽略。

另外,由於性逐漸成熟,性激素的分泌會通過反饋增強下丘腦部的興奮性,與大腦皮質原有的調節、控制能力發生矛盾,使大腦皮質與皮下中樞暫時失去平衡。如果在這個階段,觀察不及時、溝通不到位、引導不得當的話,很容易讓孩子在心理上誤入歧途。

在長期的諮詢初中中我們意識到:青春期的心理疾病(長期積累導致生理疾病)、行為偏差(多動、暴躁、飲食失調、網戀、早戀、輟學、逆反、自卑、自大、憂鬱、精神分裂等)不是單獨的、個人的現象,往往是因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為問題的某一成員只是病態家庭的「發言人」、「代理人」而已。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的病態,家庭系統的病態則反映出整個社會體系的病態。

本期推送的的幾個案例都是關於青春期心理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個體取向的個案諮詢,還是家庭取向的家庭治療,在做未成年人諮詢時都不可能迴避家庭這一重要因素。

一、每一個青春期叛逆的娃,背後都有個不懂孩子的媽(爸)!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多數情況不願意順著父母的意思走,因為孩子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

為了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又擔心,擔心就忍不住去問,問了就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其實了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個女孩提到,母親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事實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會很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或日記。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

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二、對青春期孩子,關注即是壓力!(諮詢案例)

點擊圖片,打開視頻《極度驚恐》

青春期,正是孩子全方位建構自我的關鍵時期。孩子對父母的一句話、一個表情、眼神都比較敏感。建議家長最好不要說這樣的話:「考這麼差,你看xx家孩子都比你好」、「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是不行」、「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我們這樣都是為你好」、「又和誰出去玩了?」......

如果家長經常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會感到無比的壓力,而這最後可能導致兩個後果:一是孩子產生抵觸情緒,越來越叛逆;二是孩子什麼都不說,直到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少一些壓力,孩子便能少一分對外的抗力。孩子不用防衛父母評判的眼神和詢問時,更能夠聚焦自我的建構,成為他自己。

如果父母實在無法收回對孩子的關注,那麼就關注他做得好的地方,給予描述性的欣賞。

如果父母實在想為孩子做些什麼,那麼就給孩子做點兒好吃的。

三、父母活在悲痛和怨恨里,孩子不能容許自己過得更好(諮詢案例)

一個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的狀態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及性格,還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

家庭中的紛爭,父母間頻繁的爭吵,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害。孩子在恐懼、絕望、無奈中封閉自己,缺乏自信和信任。成年後,這些孩子非常有可能沉溺於自己的臆想中來彌補自己的缺失。

對於離異家庭來說,孩子比單親更痛苦的,是TA有一半的心靈跟已經和你分手的伴侶連接在一起。所以,當你只有一方的悲痛的時候,你的孩子卻有雙方的悲痛,還有那份矛盾與衝突。所以很多時候,離婚中孩子是最受傷的。

反之,假如沒有抱怨,沒有在孩子面前指責已分開的伴侶,表現出積極、正面的態度,讓自己建立一個新的人生,孩子就會放心了,孩子內心那份矛盾和衝突就能消除,也可以放下了。

四、一顆童心,所有的悲傷(諮詢案例)

「一顆童心,所有的悲傷」,這是一封女兒在知道了母親有「外遇」後寫來的求助信中的結尾語。

在父母的諸多品行問題中,唯以父母的關係緊張,並附有「外遇」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父母親感情不和甚至有「外遇」給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會因此恐懼:父母拋棄了我們。

夫婦間產生情感問題是常理,但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卻是父母們應該學習、研究與認真對待的。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建議這些父母要正視自己的情感問題。這包含著要正視現實,不迴避,不欺瞞,不違規。

 在正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妥善處理問題。分居、離婚、再婚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利益為前提,而是要把對孩子的教育與關心放在首位。千萬別以為「曖昧」關係可以求得太平,事實恰恰相反,問題都會由「不明不白」而產生。

五、朦朧和神秘的性(諮詢案例)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加快,第二性徵明顯,性意識也開始覺醒。由於青春期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對性的正確認識,所以他們的性意識活動通常表現為被異性吸引,渴望了解異性知識,常常想到性問題、性幻想以及做性夢等等。青少年產生的性心理問題大多數屬於可調節問題。出現問題如不及時調節,嚴重的就會發展成各種性心理障礙或疾病,影響身心健康。

性認知的偏差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道德所風行的性禁錮原則,使得許多學校老師和家長閉口不談有關性的話題,致使不少青少年不懂生理知識和性知識,認為「性」見不得人,難以啟齒、無所適從。性認知的偏差主要是對性及相關問題的認識缺乏系統的科學知識,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和不科學的觀念,影響個人自身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也影響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長進步,嚴重的則影響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性意識的困擾

青少年在一定年齡出現第二性徵,女孩有月經,男孩出現夢遺,進入青春期男女兩性相互產生好奇、傾慕、吸引甚至愛戀,出現性幻想、性衝動,這些都是青春期心理的正常反應,並不是不純潔、不道德或可恥的行為。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對於性意識活動一般都能給予恰當的應對,但是還有一些孩子不能正確的面對性意識活動,出現性意識困擾,產生焦慮、急躁、心神不安、鬱鬱寡歡、自責懊悔等不良情緒。有少部分孩子則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敢與異性的交往的現象,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會導致心理障礙。

 性幻想的困惑

 性幻想對進入青春期孩子來說,是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現象,性幻想中還會伴有相應的情緒反應,或欣喜若狂或悶悶不樂,由此而獲得一定的性滿足。一般性幻想出現在上床臨睡前或醒後卧床的那段時間。

六、的孩子心理健康嗎?一張表幫你讀懂青春期孩子

很多孩子,原來學習認真、成績比較好,進入青春期後逐漸變為不再認真、對學習馬虎了事,整日精神萎靡不振,家長們僅僅以為是「孩子學壞了」,或者以為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埋怨、指責,甚至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都不管用。這其實可能是孩子心理發出的求救信號,就像感冒前渾身發冷、嗓子難受一樣。

那麼,家長該如何評判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足夠健康呢?看看心理醫生給出的孩子癥狀自查表吧!

具體來說:

學習焦慮

一提學習就害怕

交往焦慮

35%諮詢反映學生人際關係難題

孤獨傾向

76%的獨生子女感到孤獨

自責傾向

稍有失敗怪自己

過敏傾向

孩子有點「神經質」

衝動傾向

脾氣太大暴躁

現實的文化背景與氛圍,決定了孩子及家長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認知還停留在近乎原始的狀態:感冒、發燒到醫院看病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孩子及父母的心理產生了不適,是只能依靠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說教來默默地消化、解決而不是去尋求心理的保健與治療,因為一旦踏進心理輔導室、相關醫院,「精神病」、」神經病」的說法與論斷會裹挾著太多的隱含意義撲面而來。這種巨大的來自周邊環境的輿論會迫使孩子和家長「諱病忌醫」,從而為很多現實的悲劇埋下伏筆。

推薦閱讀:

20歲的女生,該如何投資自己?
如果不出國不考試,學英語有什麼用?
這檔魔術節目,填充了我的青春
有還記得幾年前的奧比島的么?
我想和你好好的

TAG: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