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點青天字一行
——古詩詞秋之意象八:大雁
川 雪
大雁也叫鴻雁,是一種大的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在千百年來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故事,承載了多少文化,真是難以盡數!在古代詩詞中,大雁作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內涵是很豐富、深厚的。
鴻雁作為詩詞意象最早見於《詩經·小雅 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詩的每章開頭,分別借鴻雁展羽飛翔、鴻雁集棲水邊、鴻雁悲哀鳴叫起興,表現老百姓詛咒繁重勞役的悲傷心情。他們在荒野辛勤勞作,築起百堵高牆,自己卻沒有安身之所。
哀鴻,即哀鳴的鴻雁,成語「哀鴻遍野」即源自此詩。在後來的詩詞中,常用來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流離失所、啼飢號寒的災民。例如: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 李頎《古從軍行》)
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
這幾首詩的作者都是對戰爭和社會的黑暗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哀鴻」實則是勞苦大眾痛苦的呻吟。 再看唐代詩人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數民族回鶻烏介可汗率眾向南騷擾。北方邊地各族人民流離四散,痛苦不堪。杜牧當時任黃州刺史,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深為關注。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目送征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對他們寄予深切同情。
首聯想像鴻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這裡泛指北方邊地。「虜弦開」,是雙關挽弓射獵和發動軍事騷擾活動。這兩句生動地展現出一幅邊塞驚雁的活動圖景:仲秋塞外,廣漠無邊,正在雲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騎的襲射,立時驚飛四散,發出凄厲的哀鳴。「驚飛四散哀」五個字,從情態、動作到聲音,寫出一時間連續發生的情景,層次分明而又貫串一氣,是非常真切凝鍊的動態描寫。
頷聯續寫「驚飛四散」的征雁飛經都城長安上空的情景。漢代建章宮有金銅仙人舒掌托承露盤,「仙掌」指此。清涼的月色映照著宮中孤聳的仙掌,這景象已在靜謐中顯出幾分冷寂;在這靜寂的畫面上又飄過孤雁縹緲的身影,就更顯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黯淡,本就充滿悲愁凄冷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就更顯出境界的孤寂與雁鳴的悲涼。「孤影過」、「數聲來」,一繪影,一寫聲,都與上聯「驚飛四散」相應,寫的是失群離散、形單影隻之雁。透過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圖,可以隱約感受到那個衰頹時代悲涼的氣氛。詩人特意使驚飛四散的征雁出現在長安宮闕的上空,似乎還隱寓著微婉的諷慨。它讓人感到,居住在深宮中的皇帝,不但無力、而且也無意拯救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月明燈暗,影孤啼哀,整個境界,正透出一種無言的冷漠。 頸聯又由征雁南飛遙想到它們的北歸,說如今胡人的騎兵射手還紛紛布滿金河一帶地區,明春氣候轉暖時節,你們又怎能隨著和煦的春風一一返回自己的故鄉呢?大雁還在南征的途中,詩人卻已想到它們的北返;正在哀憐它們的驚飛離散,卻已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須知」、「豈逐」,更象是面對邊地流民深情囑咐的口吻。兩句一意貫串,語調輕柔,情致深婉。這種深切的同情,正與上聯透露的無言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照。 流離失所、欲歸不得的征雁,何處是它們的歸宿?——「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瀟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帶。相傳雁飛不過衡陽,所以這裡想像它們在瀟湘一帶停歇下來。菰米、莓苔,這兩種東西都是雁的食物。詩人深情地勸慰南飛的征雁:不要厭棄瀟湘一帶空曠人稀,那裡水中澤畔長滿了菰米莓苔,盡堪作為食料,不妨暫時安居下來吧。詩人在無可奈何中發出的勸慰與囑咐,更深一層地表現了對流亡者的深情體貼。由南征而想到北返,這是一層曲折;由北返無家可歸想到不如在南方尋找歸宿,這又是一層曲折。通過層層曲折轉跌,詩人對邊地人民的深情繫念也就表達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厭」二字,耽心南來的征雁也許不習慣瀟湘的空曠孤寂,顯得蘊藉深厚,體貼備至。 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詩。通篇採用比興象徵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寫雁,實際上,它句句寫時事,句句寫人。形象地表現了深受戰爭驚擾的邊民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苦難百姓的深切同情。風格婉曲細膩,清麗含蓄。秋風漸起,天氣轉涼,候鳥大雁由北南飛。在古詩詞中,大雁南飛常與秋風、落葉等意象一起,構成凄清哀婉的意境。如: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 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三國·魏 曹丕《燕歌行》)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唐 劉禹錫《秋風引》)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元 王實甫《西廂記》)
上述詩句中,歸雁與秋風、落葉、黃花等意象組合成秋天的典型環境,渲染了凄清的氣氛,為表達人物情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當然,大雁在藍天下飛翔,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容易引起美感。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寫了一首《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表現了詩人的審美情趣: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樑。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這首詩是詩人在杭州任時所作。江樓:杭州城東樓,即望海樓。水部張員外:即張籍。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對其作品評價甚高。張籍當時任水部員外郎。詩歌抓住大雨剛過,彩虹尚存,海市蜃樓將要消失的一剎那,將這一精彩場面剪輯下來,繪成一幅色彩絢麗的丹青圖畫。
江海邊或沙漠中,因空氣冷熱驟變,光線曲折,將地面樓台樹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認為這是蜃(蛟屬)呼氣所成的,因此稱為「海市蜃樓」。「蜃散」句寫的即是此種蜃景,不過詩人未曾描繪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雲收、空中幻影殘破的剎那,攝下了「破樓閣」的鏡頭。「虹殘」句也是同一法門。雨後天空出現的虹,彎彎地好象拱橋,此是常景,詩人靜候;待至虹影漸漸消殘,水中彷彿映著一座斷橋時,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門。「破樓閣」、「斷橋樑」,既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又顯示出詩人於選景上別具隻眼的匠心。頷聯為靜境描寫,頸聯遂作動勢點綴:風兒吹起,白浪翻騰,恰象花兒千片隨風飛舞;長空過雁,列隊前進,猶似人書青天字一行。一「翻」一「點」,使江天景物增添了無限生意,而遺詞用意之精微傳神,尤為人嘆服。
景物鮮奇,引動詩人雅興,故不僅吟玩成篇,且請人畫作圖幅,題此詩於上,寄贈張水部,末聯即寫此,字裡行間含蘊著難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詩寫景層層鋪設,淡墨白描,新穎有致而明白如話;其情則寄寓在景物描寫中,又涵詠在尾聯之點題中,而使人讀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輕鬆愉悅的美感享受。
再看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第二聯: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生命,你看,大雁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回來,心情輕鬆愉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
據說,大雁群棲群飛時是不鳴叫的,雁鳴叫則意味著失群。所以古詩詞中寫孤雁失群都是從鳴叫聲入筆。如: 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
(隋 薛道衡《出寒曲》)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宋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宋 蔣捷《虞美人》)
「斷鴻」和「斷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獨」而孤,幾位詩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鳴叫聲,與落日、西風、寒夜、哀笳、霜天、寂靜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組合,極寫客中遊子的悲切和孤傷。 寫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寫人。或懷人念遠,或睹物思鄉,或自傷孤寂。 如: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 杜甫《月夜憶舍弟》)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唐 李頎《送魏萬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 (唐 李頎《送劉昱》)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唐 韋應物《聞雁》)
唐代詩人杜甫和崔塗都寫有以《孤雁》為題的詩。先看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浦起龍《讀杜心解》)在安史之亂那動蕩不安的歲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他無日不夢想骨肉團聚,親朋重逢。詩中這孤零零的雁兒,寄予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再看崔塗寫的《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獨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這是一首以孤雁象徵詩人飄泊異鄉的詩。在瀟瀟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單影隻獨自飛翔悲鳴,在靜靜的寒塘上面盤旋,欲下卻又遲疑,只恐遇險。詩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畫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詠物抒懷,全詩意境凄苦感人。
秋天,大雁南飛。飛到哪裡不再繼續向南呢? 一說是衡陽,即現在的湖南省衡陽市,在衡山之南,故名。傳說衡山有回雁峰,雁飛至此而止,不再南飛,待春而歸。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唐 王勃《騰王閣序》)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歸雁時。
(唐 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宋 范仲淹《漁家傲》)
一說是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境。傳說大雁南飛至此而回。如宋之問《題大庚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來歸?」 「雁歸何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離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鴻雁的南飛或北飛(南飛、北飛都是歸)。所以,在古詩詞中,詩人多以「雁歸人未歸」來寄託遊子(或征夫,或遷客)思鄉的感情。例如: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歸》)
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過瓜時:有人替換時) (宋 賀鑄《搗練子·夜搗衣》)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宋 朱敦儒《臨江仙》)
這幾首詩詞中,主人公都是離家在外的遊子,見到大雁南歸(或北歸),激起了濃烈的思鄉之情。
再看錢起的《送征雁》
秋空萬里凈,嘹唳獨南征。
風急翻霜冷,雲開見月驚。 塞長怯去翼,影滅有餘聲。 悵望遙天外,鄉愁滿目生。秋意蕭索,長空萬里,一片明凈;天空中傳來一陣凄涼的叫聲,一隊孤獨的大雁正往南方飛去。秋風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徹骨;風捲殘雲,雲開見月,驚起飛雁。征途如此遙遠,真擔心會累斷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雖然看不見了,但隱隱還能聽到它的聲音。遙望天外,已經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悵,鄉愁不禁油然而生。
錢起的家鄉在吳川(今屬浙江湖州)。安史之亂後,錢起羈留長安,難以歸家。這首詩是寫詩人在長安觀秋雁南飛的感受。鄉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個傳統主題。詩人遭逢動亂歲月,漂泊流落,久居長安,不能回歸故土,只能寄情於懷想。這首詩就是寫秋夜送雁南飛,雁引鄉愁,詩人摹情寫狀,境界凄清,把鄉愁詠嘆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歸雁」常出現在送別詩或謫遷詩中,那是詩人以歸雁反襯友人的遠遊或外遷,或自傷身世飄零。如: 歸目並隨回雁去,愁腸正遇斷猿時。
(唐 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宋 歐陽修《戲答元珍》) 江南自是離恨苦,況游騘古道,歸雁平沙。 (宋 王沂孫《高陽台》)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信使。這個典故源於漢朝。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十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得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五代詩人溫庭筠瞻仰蘇武廟後寫有《蘇武廟》詩,讚揚蘇武的民族氣節: 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 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頷聯「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這是兩幅圖畫。上一幅是望雁思歸圖。在寂靜的夜晚,天空中高懸著一輪帶有異域情調的明月。望著大雁從遙遠的北方飛來,又向南方飛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南天的雲彩中。這幅圖畫,形象地表現了蘇武在音訊隔絕的漫長歲月中對故國的深長思念和欲歸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歸牧圖。在昏暗的傍晚,放眼遠望,只見籠罩在一片荒煙中的連天塞草,和丘隴上歸來的羊群。這幅圖畫,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環境、經歷、心情相互交觸,渾然一體。
在古詩詞中,詩人們往往借用鴻雁傳書的傳說,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或歸鄉的渴望。如杜甫《天末懷李白》前四句: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因賦詩懷念他。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再如: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唐 王灣《次北固山下》)
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 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