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藏象學說

中醫藏象學說

「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髒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勝、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膀、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一、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二、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腹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三、奇恆之腑

  形態中空與腑相似,功能貯藏精氣與臟相同,除膽為六腑之外,皆無表裡配合,也沒有五行配屬。

  四、臟腑之間的關係

  1.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古人在理論上多以五行生剋乘侮來進行闡述,目前從各髒的生理功能上來闡述相互關係。

  (1)心與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氣血相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

  (2)心與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統血,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關係密切。

  (3)心與肝:木生火的必要關係,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關係。

  (4)心與腎:水克火,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的關係。

  (5)肺與脾;土生金的母子關係;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輸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與肝:金克木的關係;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調節全身氣機。

  (7)肺與腎:金生水同源關係,二者協調調節水液代謝與呼吸運動。

  (8)肝與牌:木克土關係,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與脾主運化相互影響,肝臟生血的生成貯藏運行方面密切相關。

  (9)肝與腎:水生木,肝腎同源,精血互生關係;肝主疏地與腎主藏精相互制約。肝腎陰陽相互影響。

  (10)脾與腎:土克水,先天與後天的關係;相互資生互為因果,肝陽根於腎陽。

  2.六腑之間的關係

  六腑,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與密切配合。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

  3.臟與腑之問的關係

  臟與腑之間是陰陽表理關係,臟為陰,腑為陽,陰陽互為表裡。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

推薦閱讀:

「中西醫結合」姓「西」不姓「中」
中醫的殊途同歸——胡希恕與姚荷生
中醫的自學之路
這杯水比蚊香都管用,有了它,一整個夏天都不被蚊子咬!
10大類中醫技能,憑此可考中醫專長證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