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史可法與閻應元,一個是大官渺小、一個是小吏偉大

作為當時明清雙方對立的政權,身為吃著朝代俸祿的南明各個官吏,抗清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然了,當時很多南明官吏見到清軍就投降。這裡僅僅講最後誓死不降的明官吏,根據其所居位置和抗清貢獻及效果來講,有兩個人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史可法和閻應元。

先說說史可法,本人第一次知道史可法的名字是在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主要講的是揚州抗擊清軍的事迹,名字忘記了,不過裡面的史可法給人的印象是憂國憂民,堅決抗清,最後保持氣節而誓死不降,總之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看的一些連環畫等,史可法也是絕對一副高大偉岸的形象。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看了一些史書後,發現史可法相對於其在南明的地位而言,表現非常渺小,史可法最後保持氣節當然令人可敬,但作為當時明廷的大佬(相對於現在至少是部級幹部,甚至是副總理級別的幹部),僅僅是氣節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面臨滅國邊緣的時刻,更重要應該是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再不濟也要積極抗擊,抵抗對方的進攻。然後我們來看看史可法的表現,是在讓人太失望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668203_1.html/ ]

1,積極贊同愚蠢的「聯虜平寇」方針

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清八旗聯軍打敗後,顯然形式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進京的清廷(包括吳三桂等明軍投降軍)已經稱為南明最大的敵人了。因為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南明哪一方,單方都不是清方對手,只有兩者聯合才有可能抵抗清軍。然後他們居然愚蠢的說什麼唐朝有藉助回鶻、沙陀人的情況,要借滿清八旗兵對付李自成。他們完全沒有認識到當年的回鶻、沙陀人對唐王朝的土地不感興趣,不過是想著搶劫一把而已,而且當時唐王朝的相對實力也遠遠大於南明;清廷可不僅僅是想著搶劫一把,雖然大部分八旗貴胄覺得以黃河為界和南明南北分治甚至是搶劫一把回關外,但是由於多爾袞等一些有眼觀和見識的八旗上層野心膨脹,再加上洪承疇等漢奸從各方面出發一定要滅掉南明(經濟上糧食依賴南方是一個原因,而投降官員急於擺脫漢奸罵名是一個原因——南明滅了,那麼清廷就是正統了,自己就不是漢奸了)。結果南明這班人毫無積極搞什麼「聯虜平寇」,不僅不及時進兵北方擴大戰略生存空間,而且還派人去談判,不僅丟臉,而且還讓清廷看出了南明的孱弱,進而堅定了清廷滅南明的決心。

2,督師四鎮浪費大量時間和錢糧,卻毫無進展

如果說,制定「聯虜平寇」方針還可以推說為,不知道當時吳三桂和清方的關係,以為吳三桂依然是明這邊,而清廷不過是暫時居住在京城索要報酬的話。那麼在與清廷議和的北使團被清廷扣留和羞辱之後,南明應該明白,清廷滅南明是勢在必行的,那麼就該積極整頓軍備了。結果呢,史可法是去督師江北四鎮了,而且南明朝廷給了很多軍餉(據歷史記載為每鎮以兵三萬計算,每年供應米二十萬石、銀四十萬兩——當時一石米約值銀一兩),當時南方尤其是南明朝廷掌控下的東南一帶基本沒有經歷戰火波及,所以比較富庶能拿出足夠軍餉。然而四鎮將領還不知足居然大肆搜括地方、荼毒百姓,而史可法是明知道這些的,居然不加阻止。不僅如此,史可法自己怕死北上(當時議和失敗被清廷羞辱之後,明廷有識之士強烈要求北上佔領以及駐守一些城池,以便將戰略安全地域擴大),反而極力說什麼糧餉不夠之類的。結果浪費了大量時間和錢糧,後來清兵南下時四鎮的表現就知道了——除了黃得功部抵抗外而戰死外,其他三部投降反過來打明軍。

3,揚州之戰

揚州之戰,被很多人大肆鼓吹,用來說明史可法如何氣節高、誓死不降之類的,還居然鼓吹什麼給清軍以重創之類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史可法在1645年初被迫和高傑北上,而後高傑被誘殺,史可法居然在不了解當時清軍根本無力南下(主力都去打李自成了),不僅沒有及時在河南穩定局面建立防線,反而如驚弓之鳥,一路南下逃竄,在逃到揚州時候。由於不知道當時原本受自己節制的劉良佐和原高傑手下將領已經不戰而降了,結果來不及逃走清軍先鋒就已經兵臨城下了。當時明揚州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人少且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不敢出戰,史可法對如何堅守城池也沒有做任何準備,就是整天在哀傷嘆氣和害怕。封建文人說什麼史可法「堅守揚州達10天之久、大量殺傷清軍」,然而現實是清軍僅僅用了1天就攻克了偌大的、城牆高大的揚州城,這一點可以從史可法的遺書(寫於4月21號)可知,裡面說:「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史料記載清軍24號攻城,25號城破,城破後多鐸以史可法不接受投降為由,下令屠城。有的時候在想,與其想史可法這樣既不積極準備反抗,而限於面子又不願意投降,最後依然被屠城,還不如史可法自己自殺為明廷盡忠而揚州城裡的人自己決定是積極抵抗還是投降來得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縱觀身居南明高位的史可法的表現,首先,在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以自己維護新君登基功大自居而變得**跋扈,大權旁落,崇禎之前一直能掌握武將的局面變得完全顛倒,不是說武將地位高不好,而是說不懂管理的武將如果不積極執行朝廷既定方針乃至干預朝代既定方針那就是悲劇了;接著,積極主張愚蠢的「聯虜平寇」喪失大量的良機;再接著,以督師閣部經營江北將近1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毫無作為;史可法馭部下將領能力極其差勁(清軍主力南下,所節制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變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勁旅);最後,以被吹噓的揚州戰役來講,史可法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

再來看看閻應元,說到閻應元,本人是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通過讀連環畫首次知道此人,當時出以為閻應元應該是個像岳飛那樣的大官,長大後才發現閻應元不過是當時江陰縣城一個小小的典吏(大概相當於現在縣公安局局長的樣子吧)。在江陰縣裡的老百姓本來覺得明清朝代更替已經投降,結果地方官接到清廷要求剃髮易服政策,使得老百姓覺得這是在斷自己文化的根和對自己先祖的不尊重(當時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拋棄」),所以紛紛不滿而反了,閻應元是在積極響應老百姓的情況下,奮起反抗的。關於閻應元,由於是個不入流的小吏,再加上之前也沒有參加過什麼重要的政治活動,所以封建文人對其事迹記載較少。然而江陰抗清這一件事情足夠讓閻應元載入史籍了,一個小小的縣城在閻應元的指揮下(好像閻應元本人也並非軍人出身),居然在滿清數萬人的攻擊之下,守城達81天之久,而且清廷當時運來大量紅衣大炮,在清廷付出巨大傷亡後,靠著紅衣大炮轟塌城牆東北角後,才蜂擁而入攻克江陰,然而在攻入縣城後,在巷戰中清軍依然損失不小。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紅衣大炮,如果僅僅是出於完全冷兵器時代,清軍要攻克江陰需要多大代價,很難想像其能否承受的起巨大傷亡代價。

雖然江陰戰役沒有野史吹噓的那樣,打死滿清多少個王爺,但是參加攻城的確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端重親王)和尼堪(敬謹親王)、恭順王孔有德。而且以一個小小的縣城,抗擊清軍主力幾萬人+大量紅衣大炮這麼久,還打死打傷大量清軍,相比揚州守城之役,這個更加應該值得大書特書。這也說明了閻應元的守城能力之強。有的時候我在想,如果讓閻應元守那個揚州城(裡面可是有大量的軍事物資之類的),那麼清廷的付出多大代價呢?

對比閻應元和史可法,可知,史可法是官大、權重,然而作為非常渺小;而閻應元是連芝麻大的官(7品芝麻官)都沒有的不入流的吏,然而起作用卻光輝和高大無比。也許正應了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仗義每多屠狗輩」。

本文內容為我個人原創作品,申請原創加分

轉載請註明出自鐵血tiexue.net, 本貼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5668203_1.html                 

推薦閱讀:

雙子 Gemini :互相纏繞的生命
早安,晚安,一世長安
姑娘,哪裡有那麼多的女士優先
一月讀書總結
4· 獨家原創|內容為王,拍客無處不在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