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平:黑暗的囊

        說秦漢之際的人物,陳平不能不提。這個滿腹陰謀詭計的人物,像漂浮不定的浮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地周旋在魏王咎、項王羽和漢王邦之間。他最終落根在劉邦處,是很正常的;他如同劉邦一樣無情無義,沒心沒肝。是的,如果說張良的出身與情感如項羽,那麼,陳平的出身與作風就似劉邦。陳平和劉邦一樣有兄長,且這兄長還極其忠厚,能勤儉持家,從而他們都能佔盡兄長的便宜,讓兄長挑起家庭重擔,而自己則每日里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在外面結交流氓豪傑,尋找鬧事的機會。我以為,劉邦陳平之流最終能成氣候,能有所作為,也與他們有如此忠厚的兄長分不開。是兄長讓他們從家庭中解手放腳地涉足社會,交結三教九流,鍛煉自己的才能,積累自己的影響。《史記》載陳平事曰:

  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平曰:"貧何食,而肥若甚?"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我們看《水滸》中的人物,宋江是宋家黑三郎,武松是武家武二郎,李逵到處自稱李大,其實乃是李二,阮氏兄弟也是小二、小五、小齊。這一群江湖好漢市井流氓,背後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勤勉種田養家糊口的兄長。甚至連孔子也是孔家老二呢,不然他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自學成聖。我們局外人覺得他們很洒脫,很不凡,而局外人,就往往因為付出太多的犧牲而不滿。劉太公就不滿劉邦,說這個劉老三不如劉老二;陳大(伯)的妻子也不滿又高又肥長相俊美的陳二(平),說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他們成功了還好,如失敗了,還會給家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禍殃。宋江帶給宋家的禍殃還少嗎?李逵的兄長李大就因為李逵而吃盡官司,受盡折磨。陳平使兄嫂不和,劉邦讓自己的父親在項羽那裡當了多年的俘虜,還差點在兩軍陣前被推入油鍋烹了,變成不孝子的一碗羹湯。而且,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說,由於這些人自小就生活在別人的犧牲中,養成了毫不愧疚的心態,所以,他們一般比較自私,而且還能自覺不自覺地,自然而然地損人。劉邦和陳平在這一點上是比較突出的。他們確實都是沒有愛憎的人,他們自小便生活在別人的愛中,在別人的寬容中,但他們從來也沒有愛過別人。是的,他們沒有情感,只有功利計算和人生策略。我以前比較過劉邦和項羽,說項羽只有愛憎而無策略,劉邦則只有策略而無愛憎。現在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陳平和張良。張良毀家紓難,為韓報仇強秦,對韓的知恩圖報是那麼執著,對秦的仇恨則簡直是咬牙切齒。而陳平雖然也有報答魏無知的舉動,但從他一貫的行為看,這個舉動也可能只是他策略的一部分。連他的娶妻也是他人生策略的一部分,這一點也與劉相似。他和劉邦都因為做了富家的女婿而一下子變得人五人六,人模狗樣。《史記》載,到了陳平該娶妻時,富貴人家不肯嫁女給他,而貧賤人家陳平又看不上。有一個叫張負的人,孫女連嫁五次,五個丈夫都暴死。沒有人再敢娶這個克夫星了。陳平則看上了人家的錢財,想娶她來。正好張負也看重了陳平,兩者一拍即合。陳平窮,張家借錢給他當聘禮(這種可笑的舉動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別人好看罷了),又出錢讓他買酒肉辦婚宴。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史記》接著說:"平既張氏女,用益饒,游道日廣。"--確實,陳平所娶的,乃是張家的錢財而已,他急需這筆錢財來為他鋪路。

  不過,陳平與劉邦也有不同的地方。劉邦不讀書,貪酒好色,喜歡耍些無賴以佔一點小便宜。而陳平則好讀書,尤其愛讀黃老之書,沒有"貪酒好色"之類的不良記錄。劉邦好像很喜歡那種不負責的遊手好閒的生活,他活得有滋有味;而陳平在似乎有些落落寡歡。他的心思在別處。劉邦後來發跡,其動力在於他的多欲,他是一貫貪饞的人;陳平後來有所作為,似乎在於他的大志,他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一些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劉邦看到秦始皇前呼後擁,威風八面,車輦過處,山呼萬歲,萬民跪拜,衝口而出的一句話是:"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個"如此",就是威風,就是權欲、物慾與情慾的極大滿足,劉邦貪而饞之的,就是"如此"。而陳平呢,鄉里祭祀土地神,陳平為宰,負責切割分肉,分得很公平。鄉里父老誇獎他說:"這陳家小兒子分肉分得公平啊。"陳平喟然嘆息說:"陳平佐漢,志見社肉"的古詩。你看,陳平是早有大志,有理想。這是他與劉邦的不同處,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也是他比劉邦高貴處。

  當然,陳平也是一個不擇手段的人,劉邦戰勝項羽,證明了在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裡,流氓戰勝貴族的必然,下賤凌辱高貴的必然。陳平能在險惡的官場中成為不倒翁,當別人紛紛滅頂之時,他卻能穩坐釣魚台,善始善終,又證明了手段有時超越道德範疇而存在。或者,讓道德也暫時委屈一下,為了更好地伸,有時得能屈。舉一例。劉邦生前,為防他姓危害劉家江山,與諸將及呂后立下誓約:若非劉姓而稱王,天下共擊之。但劉邦一死,呂后稱制,便想立呂家的叔伯兄弟為王。"少文任氣,好直言"的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他對呂后說:"以前高皇帝宰殺白馬與大家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現在你要讓諸呂稱王,這是不合盟約的。"弄得呂后很不高興。可當呂后轉身又問陳平與周勃時,這兩個心懷鬼胎的傢伙竟然滿口答應:"高帝平定天下,把子弟封王;現在你太后稱制,要想封諸呂為王,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可以。"顯然,王陵堅持的是道德標準;而陳平周勃根據的乃是權力運行規則:劉邦掌權時可以封劉氏子弟,那呂后掌權時當然也可以分封諸呂。在這裡本無是非曲直,只有權輕權重。在一個權力社會裡,道德充其量只能成為個人操守,而不能運作社會。做事說話得憑實力--實際權力的大小。

  罷朝後,王陵責怪陳平與周勃:"當初高帝唼血而盟時,你們不在場嗎?"陳平說:"當面在朝廷諫爭,我不如您;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後代,您就不如我了。"

  陳平高出王陵的地方,全在於他知道應該循著權力運行的規則屈做而不能憑著一己的道德熱血。熱血會流盡的,而且還會白流。而以道德的強項屈抗擊權力的重壓,王陵的結局自在意料之中:他被架空。十年後,在憤郁不平中死去。

  當王陵心中的塊壘愈壘愈高,在重重鬱悶之下不能呼吸時,深諳"潛龍勿用"之道的陳平則遊刃有餘地與呂后玩起了政治遊戲。

  他每日只是飲醇酒,戲婦人。好像很滿足很頹唐地過著這種沒心沒肝的生活。其實,這是最早的《韓熙載夜宴圖》的版本。這時,一個對他有嫌怨的傻女人幫他的忙:呂后的妹妹呂須,記著先前陳平綁縛其夫樊噲之仇,常在呂后面前進讒言,說陳平身為丞相卻不負責任,每日只是花天酒地--這頭腦簡單的女人哪裡是陳平的對手!她哪裡知道呂后和陳平之間的遊戲!陳平知道呂須的讒言後,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了。而呂后知道這一切,又滿心歡喜--這確實是只有陳平和呂后才了解其內涵的政治遊戲--呂太后要的就是陳平的預,對她及諸呂吞食鯨吞劉氏天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陳平要的則是呂后對他的放鬆戒備。這種韜光養晦的策略後來成了中國政治家的制勝法寶!

  最後是呂須丟盡了臉面:呂后當著她的面對陳平說:"俗話說,婦人小兒的話不能聽。你我何等人?不要怕呂須的讒毀。"

  敗在陳平手下的豈止一個頭髮長見識短的小女人。周勃、灌嬰、韓信......這一連串歷史名角,英雄豪傑,大丈夫,不都敗在陳平含而不露的微笑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也敗在他手下:是他陳平用反間計,除去了項羽身邊幾位有頭腦有眼光的人物,使項羽成了聾子和瞎子。其中包括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項羽派使者到漢,漢為之端來了最珍重的菜肴--太牢之具。端菜的人看見使者後,假裝驚訝地說:"我們以為你們是亞父派來的,沒想到卻是項羽派來的。"把好酒好菜撤去,換上粗糙的食物。使者回來把這一切告訴項羽,頭腦簡單的項羽果然懷疑亞父與漢有染,漸漸地削奪他的權力。而性情急躁偏狹的亞父果然大怒,對項羽說:天下事大致已安定了,你自己好自為之吧。您放我這把老骨頭回故鄉。項羽竟真的接受了亞父的"辭呈"。范增在回彭城的路上,又氣又急又傷心,怨毒之氣上攻,在後背上生了一個大瘡,不治而死。

  范增不是死於那個大瘡,而是死於陳平的計謀。一生老謀深算,"好奇計"並不擇手段的范增老人,竟死於比自己年輕許多,更不擇手段的陳平之手。

  中國古代,成功的政治家,往往在行事上有污點。如果不在個人德行上做點降價,就只能是在現實政治上徹底的失敗,其結果至多只能做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道德大善反而無法實現。這是專制政體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專制政體一天不消滅,我們就一天不能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因為若保持清白之身,首先就不可能在那樣的體制中攫取權力。

  儒家在這一點上常常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他們既要鼓吹兼濟天下的功德,又要妝飾完美無缺的人格。正是這一點,使他們處在既賣矛又賣盾的境地。--韓非就指出,儒家聖人往往都是德行上有污點的,同時,他也指出了,德行上的獨善其身的,又恰恰是一無用處的廢物。這也是我們在研究歷史人物時常常碰到的麻煩:以君而言,劉邦是不孝不慈的,漢武帝是殺子殺妻的,唐太宗是逼父殺兄的,曹操功業蓋世,可他的個人德行卻領受了歷史上一切惡謚......以臣而言,商鞅富國強兵,但賣友詐交,攻掠故國;李斯功高百代,但焚書坑儒,讒殺同學;吳起強魏扶楚,但殺妻取將,母喪不歸......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究其根源,還在"專制"二字!

  陳平的成功,端在於他能在人品這一點上不追求高尚。他終生也沒有想過去磨礪自己的內在道德,他只磨礪他斬獲外在世界的利劍,他追求的是手段的高明,而不是光明。恰好這是一個需要智謀才能而不需要道德人品的時代。周勃和灌嬰不滿於陳平收受賄賂,又翻出他原先家庭不和的老賬(只是他們正好把事情搞顛倒了:陳平和嫂子之間不和,在他們嘴裡反而成了他和嫂子關係曖昧--盜嫂),以及他背叛魏王咎、項王羽等等,對劉邦指責他是"反覆亂臣"(反覆無常的作亂之臣)劉邦為此責備他的推薦者魏無知,魏無知對劉邦說:"我推薦他給您,是看中他的才能,而您今天所說的,則是他的品行,現在的時勢,就算有尾生、孝已的品行,有什麼用?我推薦奇謀之士給您,是想著他的計策對國家有利,盜嫂受金又算得了什麼?"當劉邦當面責備陳平時,陳平同樣不為自己品行辯護,他乾脆耍起無賴--"如果我的計謀確實可採用,希望您用我;如果不能採用,您所賜給我的金銀都在這兒,您拿走,我走人。"劉邦本是無賴,卻碰到了光棍,沒奈何,只得趕緊向他道歉,還升他為護軍中尉,所有將領都歸他監督。

  後來,陳平對劉邦分析項羽和劉邦的不同為人風格及其後果: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大王(劉邦)謾而少禮,士之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頓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流氓頭子劉邦就帶著這一幫"頑頓嗜利無恥者",打敗了"恭敬愛人"的項羽及其"廉節好禮"之屬,開國稱孤!這樣的歷史叫人如何能不感慨萬端!

  揚雄曾說:"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司馬遷)多愛,愛奇也。"司馬遷確實十分偏愛奇人奇才,他誇獎人,也動輒用"奇"字。這就決定了他對陳平的偏愛。實際上,陳平人不奇,計奇。而這些計,是如何個"奇"法,則連司馬遷、班固這些能看到政府不解密的檔案的史官也不得其詳。只是一再感嘆:"其計秘,世莫得聞。""奇計或頗秘,世莫得聞也。"桓譚、應劭都以為這是因為陳平這些計謀太平流(薄陋拙惡),所以"隱而不泄"。但這些計謀很管用,則是無疑的。司馬遷說他"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賑)國家之患",同時,他個人善始善終,也靠的是這些奇計。實際上,一切專制統治者搞的都是暗箱操作,利用的都是不可告人的權術。道家之祖老子說:"國家利器不可示人。"專制權術集大成者韓非說:"術者......人主之所執也。"這道家信徒的陳平,就是人主的智囊,是不可示人的黑暗的囊。

  平曰:"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陳平的優點,還在於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所以尚不能無所畏懼,無所拘忌,無所愧疚。這黑暗的囊,搞出那麼多陰謀,種下那麼多陰禍,讓那麼多英雄好漢翻船。雖則自己一生能得善終,但陰禍所及,子孫遭殃,他雖然被封侯,司馬遷把他列入"世家",但不到50年,國廢。且"終不能復起"。

  一個人,不管他有多少陰謀,可能謀及子孫?


推薦閱讀:

有沒有覺得哪一刻黑暗贏了光明?
玩知乎,最後要去看心理醫生,怎麼看?
我誕生在一個無盡的黑洞里,在我之前一定有一個人
那些最無力又無法改變的事?
如何評價永恆沉睡永恆沉睡(Sopor Aeternus)的音樂作品?

TAG: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