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幸福錦囊集 - 一、明理篇

幸福錦囊集 - 一、明理篇

(恭錄自蔡禮旭老師講座)

卷首語

在大力提倡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時過境遷,因為智慧、真理是永恆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超越時空,日日常新。古老的聖賢教育,就像和煦明媚的陽光,普照寰宇,不僅賦予人類生命,而且給人類帶來光明希望,帶來幸福美滿。

明理篇

什麼是道

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謂之道

大自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我們知道太空中的星球,其運轉都是遵循著固定的軌跡和規律,這就是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是必須要遵守的。如果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說:「我不想如是運轉了,我只要運轉九十度。」可能某一天新聞就會報導:兩顆行星相撞了。所以,星球運轉有其正道,人與人的相處也是有正道可依循的,這就是倫常大道。

五倫大道是自然法則

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稱之為倫常大道。五倫能實行的相當正常時,五倫之間就沒有衝突,會和睦相處,這是人類遵循了自然的法則。而當五倫關係未遵從大自然的法則與聖賢的教誨時,五倫關係就會起衝突,產生磨擦。現前社會的五倫關係運轉得如何?我們看到夫妻有衝突,父子有衝突,而且不是小衝突,父殺子、子殺父的事件,時有見聞。君臣關係又如何?現在也岌岌可危,有些地方發生員工把公司包圍起來的事件。試問包圍公司,他們是否得到好處?現代人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到最後都是兩敗俱傷。這是行事缺乏理智,缺乏聖賢教育。

現在的兄弟關係處得好不好?父母死了都還沒有入土為安,兄弟們就為了財產在爭吵。朋友之間也缺乏道義、信任,使得現代人的內心不安。現在五倫關係確實是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所以大家要齊心協力,盡快將五倫大道扭轉回到正道上,否則偏離愈久就愈難挽回。一旦不能挽回,世界就會動亂不安,人類就會互相殘殺。

夫婦是五倫大道的根本

五倫關係中哪一倫最重要?夫婦關係。一個家庭就好像一個社會的細胞,一個社會就好像一個器官,如果每個家庭都健康,則社會就健康。很多人說父子關係最重要,但沒有夫婦豈有父子,沒有父母何以會有孩子?所以,這個順序應當是先有夫婦,而後才有父子。

夫妻相處和樂,家庭的氣氛就好,孩子在這種和樂、充滿愛的家庭成長,人格會得到健全的發展。反之,父母時常打鬧互罵,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心充滿恐懼,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關愛。這種情緒一起來,內心就會覺得很空虛,沒有安全感,所以抓到東西就想控制、佔有。這樣的心態一旦形成,他的一生會很痛苦。

很多在吵鬧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都想早點離開家庭,早婚早嫁。嫁出去之後,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反而更苦惱,因為她沒有具備判斷對象的能力,只想到離開家就能幸福。她從這個家離開,又進入了另一個家庭,在這期間她沒有具備如何當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的經驗,因此很可能下一步走得更加艱苦。所以,夫婦關係相處得好,對孩子一生人格的成長非常重要。

現前離婚率特別高,很多家庭已經處在不健全的狀態。在此之下能否把孩子教好,這是值得我們去面對的人生情境。人生就如一盤棋,這一盤棋不好走,若你每走一步都能運籌得有聲有色,這才顯示出真實功夫。人生不要怕跌倒,只要肯站起來,孩子就會看到父母的誠心、勇氣,自然對父母產生敬意。

我有幾位很優秀的同學,從小他們的父母就離異了,都是母親帶大的。他們的母親不僅要工作,供養他們全部的學習所需,還要陪伴他們成長,因此他們從小對母親充滿感謝。我這幾位同學的工作穩定之後,都請求母親退休,讓他們來奉養。所以,人生不怕跌倒,重要的是要勇敢站起來邁向前去,一定可以把人生的劣勢轉變成為一條圓滿的康莊大道。我們認知夫婦關係的重要之後,就可以理解在和諧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但親子關係特別融洽,而且對孩子的德行和學問也會紮下深厚的根基,這樣的孩子前途無量!

記得我跟父親相處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的父親很嚴肅,但是從他對子女的付出,子女也能感覺到父親的愛護。中國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絕對不是抱一抱說「我好愛你」,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關懷、幫助兒女。

我父親有時晚上會帶我到外面逛一逛,他騎摩托車載著我,那時我覺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我抱著父親,可以感受到他的體溫,而那個溫度也讓我的心很暖和。父親雖然威嚴,但是也會讓孩子感受到他的關心。

我建議男性朋友,陪孩子不一定每天要陪一、兩個小時,只要有心,每天十分鐘就好。每天花十分鐘為孩子講八德故事,就是請出聖賢人來教導孩子。每天不間斷地講故事給孩子聽,陪伴孩子,孩子可以很直接感覺到父母的關愛。關愛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做,父子之間會更加相親,而孩子對父母也會有感恩之心。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只要遇到肯提拔他的長者,他的感恩心就會油然而生。古代有一句名言:「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有甚深道理的。

身體力行才是道德之人

我到深圳講課時,有一個以讀誦經典為主的幼兒園,他們的老師請我給小朋友講一堂課,我選講《弟子規》。一進到教室,我就跟小朋友們說:「來,今天老師給你們上《弟子規》。」所有的學生立刻異口同聲:「老師,我們學過了,也都會背了。」學習的態度至關重要,小孩才六歲,對學問已經輕視了,以為會背就是會了。我接著跟小朋友說,中國字充滿智慧,全世界的文字只有中國字能把人生的哲學、智慧顯露出來。我們看這個「道」字,我們讀誦經典就是要當一個有道德之人。這個字的右邊是一個「首」,左邊是一個「辶」部,這個「辶」代表要實踐;「前進」的進有「辶」部,就是代表要力行。所以,有道德之人首先要能力行,能做到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諸位小朋友,《弟子規》的哪一句話,你做到了?」本來孩子們的頭都抬得很高,一聽到這句話,馬上頭低下來了。《弟子規》第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做到了沒有?沒做到!現在的孩子七、八歲就很會跟父母頂嘴。我的朋友說:「哪要等七、八歲!四、五歲就很厲害了。」

第一句就沒做到,孩子求學的態度一開始就沒有回到要力行。但其實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講的讓他能信服,他就能領受。當天我講完課之後,其中有一個孩子就在日記上寫道:「蔡老師今天給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另外有一個小女孩,聽了我講解《弟子規》中的「晨則省,昏則定」這句教導之後,第二天早上就站在父母的房門口,當她的父母一出來,她就跟父母鞠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的父母馬上打電話到幼兒園問:「昨天發生什麼事了?」這樣的父母很有警覺性、敏感度,知道孩子有變化一定是學校在進行這項教育,了解之後才能跟老師密切配合,親師合作。我們引導孩子求學問,一定要在開始就落實在生活處世待人之中。

什麽是德

人與人之間,無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産生五種關係,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當我們遵循五倫的正道而走,自然有德行流露出來。父子有親,親是德;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別是德;長幼有序,序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其實,世間所有的問題,只要人與人處好了,大部分的問題都會化解。當人會尊重人,他內心有恭敬、有仁慈,就會愛惜萬物。所以,世界雖然亂,但是要解決問題並不複雜,只要把五倫做好,把人做好,問題就解決了。

慈是父德 孝是子德

父子關係是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不是,它是一種天然秩序。當孩子出生時,有沒有人規定為人父者要對孩子很慈愛?沒有。當他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不自主的就會生起無限的慈愛跟關懷,只想著如何讓孩子能健康成長。孩子從小對父母也是非常地依戀,那種愛是天性。很多一、兩歲的孩子,父母親處罰他的時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鑽,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緊。小孩子開口閉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的這種親情是自然的。

學為人父

現在的父子關係是不是「父子有親」?為什麼自然的秩序被扭曲?要把原因找出來。父慈,如何慈愛孩子?這很重要,假如慈愛孩子用錯了方法,就變成溺愛。自己還覺得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害孩子。當父母的要不要學習聖賢之教?要。做人不只是要學為人師,還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的方法錯了,也是為人父母的過失。很多母親說是「父之過」,與我沒有關係,實際上「父之過」也包含了母親在內。

什麽是孝

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孝

「孝」字是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為一體,稱為「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是一個兒子揹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要如何栽培下一代,才能對父母、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孩子是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

行孝不能等

行孝,一定要即時去做,內心會覺得很充實、很踏實。我有一位結拜大哥,他比我大一輪(十二歲)。我曾經跟他分享,行孝是最快樂的,他聽了也很認同。他的母親在這十多年來,身體一直不好,所以他推辭了很多應酬,只要一有空就趕快回家陪母親。如此做了十多年,內心很歡喜。他的母親前年往生了,當他母親往生之後,他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他說這十多年的抉擇是正確的,假如這十多年來把陪伴母親的時間用於應酬,他一定會覺得很遺憾。

學會拒絕

很多朋友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藉口。任何事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做得很好。人與人的交往當中,有一個功課一定要學,就是學會拒絕,不必要的應酬要能推辭,把時間用來做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拒絕當中有兩張王牌很好用,一張是父母。當朋友要找你去喝酒或吃宵夜,這會耗時又傷身。這時你只要告訴他:「我已經答應要到母親那裡吃飯,今天很抱歉,我不能跟你去了。」你這樣一說,可能他會想,我都已經半年沒有回父母家吃飯了,會把他的孝心喚醒。當你說要回去看父母,一般人不會再強迫你。第二張王牌是妻兒。假如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就告訴他:「我已經答應兒子,今天回家要講兩個德育故事給他聽,對孩子要言出必行,不可妄語謊言,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了。」朋友就不會強迫你了。

若他還是要強迫你,怎麼辦?這樣的朋友確實不通情達理,而對朋友應該要懂得取捨。「君子之交淡如水」,何以淡?此淡中有真味。朋友跟朋友相交都建立在道義、情義之上,他一定能體會到你有很多本分之事要盡責任,所以絕對不會每天跟你黏膩在一起。可能晚上七、八點時,他會提醒你趕快回家吃飯,這樣才有家庭氣氛;趕快回去看看父母,多盡一些孝心。而「小人之交甜如蜜」,甜如蜜就好像黏在一起分不開,為何會如此親密?因為他有目的,他可能看上你口袋裡的錢,或者看上你有哪些社會關係,一旦跟你接觸,他就能得到這些好處。所以,當他還未得到利益之前,他就每天陪著你,甚至到三更半夜都在所不辭。等哪一天你答應了,錢給他了,他立刻會變成另一個模樣。所以,選擇朋友要非常謹慎,行孝一定要懂得珍惜時間。

孝悌是傳家法寶

我的結拜大哥對他母親的孝行,也給下一代塑造了好榜樣。他常常回家陪母親,而他的兄弟姊妹也如是,所以家裡非常熱鬧,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也很好。他母親出殯的那一天,我也到靈堂行禮。我發現一件事,他們兄弟姊妹的孩子,其氣質、素質都很好,不但學歷高,對人的態度也很謙恭。所以,什麼是傳家最好的教誨?孝與悌,就是兄友弟恭。為人父母懂得以身作則,在下一代的心目中,就會樹立很好的學習榜樣。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父母要懂得用慈愛、智慧來教導下一代,孩子也要知道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孝道,如此能讓父子這一倫發展得和諧圓滿。為人能頂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要聽父母的教誨之外,還需要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來教導,就是老師。中華文化最重視的就是孝道與師道,在古代,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過世也要心喪三年。我們從喪禮中體會到,古人對於老師的態度非常恭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父母跟老師的恩德是我們一生都應當銘記的,對於父母與老師都應當孝敬奉養。

孝心是教出來的

有哪些善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一定要從小引導?「孝」。中國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是孝為先導,百善皆隨之,孝是德之根本。孔夫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教,人的孝心是教出來的。

當孩子有孝心時,行為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有孝心的孩子聽到父母的呼喚,就會很恭敬的聽從父母的意見。對父母講話能恭敬,此態度一旦內化,以後面對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關懷、體恤父母,此孝心慢慢內化,就能對其他長者,甚至於所有的親人,都能做到關懷、體恤。有孝心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愛護,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所以,孩子的關懷心、細心是從對父母的這份孝心開始培養的。

我們中心有個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上寫到:「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就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有孝心的孩子會不會有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不會,他會自愛自重。

「德有傷,貽親羞」,孩子有孝心,就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會讓父母丟臉。我從小最怕聽到一句話,就是怕別人罵我:「你真沒家教!」所以,什麽壞事都不敢做,深怕丟父母的臉。當一個人的孝心生起,其善行自然隨之,所以教孝特別重要,孝不可不教!

什麼是教

教者 上所施 下所效

真正把教育做好,把家教做好,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何謂教育?為人父母、長輩,每天都在教導孩子,假如對教育不清楚,就不知道每天所種下的是什麼種子。因此,首先要明白教育的真正意義。

漢朝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現在為人父母者普遍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情,而忽略了「上行下效」是從何時開始?胎兒時就已經在學習了。「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真正做到了以身示教,子女自然就會起而效法;假如教育子女只是用言語,自己並未做到,說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家庭一定會出現爭訟,輕的是起口角,嚴重的是父子兄弟告上法庭。

孩子逆反是結果 原因何在

很多家長有一種觀念,就是孩子一定會有逆反現象,會有叛逆期。此話對否?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數年間知識量倍增,有太多錯誤的觀念混雜在其中,積非成是。有的中學在開家長會時,老師對家長說:「你們的孩子現在是十二、三歲,正值龍捲風時期,所以孩子一定會叛逆。」父母本來還不緊張,聽完之後,每天在觀察孩子叛逆了沒有?突然有一天就會心想事成了。我們回想,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沒有出現逆反現象?史書上並無記載。為何幾千年來都沒有產生,而現在幾十年就發生了?究其原因在幾千年來的教育有孝悌的教導,不只在家裡教孝,鄰里鄉黨都有孝順的風氣。哪一家的孩子對父母講話不恭敬,不但他的父母會教導他,連鄰居都會教誨他。所以,整個社會風氣是有孝道的傳承。

近代這幾十年,中華文化出現斷層,無人教孝道了。孩子無法增長孝道,會增長什麼?增長自私自利,所以對父母就沒有恭敬之心。我們要思考一下,現在的家長言行是否一致?假如家長言行不一,孩子對家長就會沒有恭敬之心。當我們告訴他,你對大人講話要有禮貌,結果我們大人對父母講話很大聲,這就讓孩子的認知上出現矛盾,不但孩子沒有生起恭敬心,對父母也會不認同。這種不認同逐漸積累,有一天當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比你大時,他還會不會聽你的話?不會。所以,逆反現象取決於大人言行不一致,孩子對長輩沒有敬畏之心,再加上整個社會沒有孝悌的教導,才造成幾十年來這些年輕人出現逆反現象。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甚深影響

我回想自己是否有逆反現象,於是我去請問母親:「我有沒有逆反現象?」我母親想了一下說:「沒有!」父母在我的心目中都是最尊敬的,父母把孝道、把如何做人表演給我看,所以上行下效就是教。而這個教確實是無所不在,我們的言語、行為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從事教育的這幾年中,體會愈來愈強烈,父母的一言一行確實對孩子的影響甚深。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外婆家,我們坐的計程車的輪子滑到水溝邊,水泥地把排氣管撞活動了,所以後面的路途,車子一直叩叩叩響個不停。到了外婆家一下車,我的母親就把車費遞給司機,另外還多拿了五百元給司機。母親的這種行為很真誠,就深留在我的心中。那時我心想著:「母親是覺得體力勞動的人賺錢不容易,這五百元對我們而言並不多,但對他們來說,可能這個月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我們能力之餘,就多幫助別人。」因此,這種仁慈之心就播種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我們家三個小孩都不會跟別人吵架,因為父母在我們面前也從未批評過任何人。這種上行下效確實是無所不在,潛移默化孕育出善良的種子。

當下快種好種子

為人父母每天所做的是什麼事?教育孩子。有人做了七、八年,甚至於幾十年。當人家問他:「什麼是教育?」每天在做的事,他竟然答不出來。孩子的這一畝心田,在這些年中,究竟被種下了什麼種子?這個種子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些種子是否開始發芽?有沒有結果?雖然我們不知道種下的是好、是壞,但是一定會發芽、結果。所以,我看到很多家長,孩子已經十多歲了,他們的臉上都寫著哀怨、憂愁。原因是孩子的行為已經很難掌控、扭轉,所謂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因此,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什麼是教育,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趕快種下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種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確的做人處世的態度。

寵子害子

現在父母教育孩子出現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一個「寵」字。「深圳特區報」報導,有一對夫妻親自去找報社,要把孩子對他們不孝敬的行為報導出來。為什麼要報導出來?要讓為人父母者有所警惕。他們是晚年得子,所以對孩子是百依百順,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早就反應孩子的行為既偏頗又無禮,但他們還替孩子找借口,說他以後就好了。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以後就會變好,甚至於還聽算命的說,這個孩子到十五歲就會變好。難道十五歲以前都不好,十五歲以後會好嗎?不可能!哪有突然一覺醒來,從不懂事瞬間就變成懂事,這只有在夢裡才可能發生。他們的孩子現在要娶太太,就要把他們夫妻趕出家門。所以,寵孩子,孩子一定不孝。

教子慎於始

教育孩子要慎於開始,從小一定要正確教導。所有的事,你都一手承攬替孩子做,做久了,孩子的心裡會覺得父母替我做事是應該的。替我買房子,替我娶老婆,都是應該的,為孩子做事累得要死,結果一點功勞都沒有。現在很多小孩才七、八歲,就常聽到他們說:「我爸爸的那些遺產都是我的。」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話,心裡感到非常不安!

磨鍊孩子是歷鍊他一生的本事

我有一位長輩叫盧叔叔,他跟他的孩子講:「我所有的錢都是取之於社會,往後我也要用之於社會,回饋廣大的人群。我要成立一個公益基金會,我一分錢也不會留給你,但是你只要努力念書,認真學習,你要念多高的學位,我都支援你。」讓孩子從小覺得父母的心胸非常寬廣無私,所以孩子對父母是從心底而佩服。

雖然盧叔叔的經濟很不錯,但他的兒子到美國留學,他給孩子的費用抓得特別緊,因為他知道中國人所說的「富不過三代」,在現前是一代都支撐不了。從前還有聖賢根基,家庭、社會還有節儉的美德給孩子做榜樣;現代的孩子從小舉目所視都是奢靡,從小就很會花錢。所以,他在兒子出國留學前,就告訴他:「我給你的錢都計算好了,假如你亂花,自己解決。如果你帶一個黑人回來,或帶一個白人回來,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醜話講在前面。兒子從小是父母帶大的,知道父親言出必行,所以不敢造次。

學成準備回國之前,他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媽媽說:「我錢不夠了,無法坐飛機回來。」他媽媽一聽,第二天一大早立刻要去匯款。盧叔叔馬上跟他太太說:「等一下!孩子一有問題,妳也不分是非,心就慌了。」他說:「我算給妳看,我們給他的錢剛剛好可以買飛機票回來。兒子為什麼跟妳要錢?因為他知道一回來,我一定不給他錢,他的生活會非常拮据,所以想留一手,讓身上的錢還有空間緩和一下。」所以,就跟太太說不可以匯。結果兒子打了兩、三通電話,都沒有接到錢,後來就自己搭飛機回來了。兒子回到家,盧叔叔馬上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這個家不能讓你住了,你自己出去自力更生。」假如你是當父親的,能做得出來嗎?這是不是慈愛?兒子因為從小被這樣的父親磨鍊,所以他也很樂意出去找工作。他被面試的這家企業是一個連鎖性的教育機構,董事長親自面試,本來下午有五、六個人要面試,當面試到他的時候,後面的人就沒有面試機會了,因為董事長跟他談了兩、三個小時。在談話的過程中,董事長跟他說:「這不可能是二十五、六歲的人寫出來的企劃方案。」董事長就從企劃案的內容逐一詢問他,他都能對答如流。後來董事長給他一句話:「你要多少薪水,你自己開價。」你希不希望你的兒子以後去工作,老闆說「薪水要多少,自己開」?所以,當孩子有這樣的德行與能力時,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在經濟上,盧叔叔沒有再支援他,但是有交代孩子身旁的這些長輩,說:「我兒子假如撐不下去,要跟你們借錢,你們可以借他,但是不能超過兩千元。」盧叔叔都預測到了,結果在第一個月,他兒子確實撐不下去了,因為房租很貴,就跟兩位長輩各借了兩千塊錢。但盧叔叔交代:「他說哪一天還你,你一定要打電話跟他要。」後來那一天他兒子準時還錢給這兩位,從此就沒有再向人借過錢。他撐過來了,能力也磨鍊出來了。

寵孩子造成的是不孝,如果你懂得磨鍊他,這是歷鍊他一生的本事。什麼是真正的慈愛,要細細去思考。有時愛之,反而足以害之,而愛是要用理智不是情感,情感會變成寵愛、溺愛。

身教則從

有一位老師讀了《弟子規》之後很高興,他心想:我可以拿這本書好好教訓我的學生。第二天就開始教學生,他每天眼睛瞪得很大,像警員站崗放哨一樣,看到學生哪裡做錯了,立刻提出批評,做了一個多月之後,他覺得很辛苦。有個機緣他與我們共餐,他說:「《弟子規》那麼好,但是為什麼我推廣起來很累?」我告訴他:「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學生做到,而是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則。」他這個心念一轉,做法就改變了。有一天他在整理桌子,突然抬頭一看,有二、三個孩子跟著他在擦桌子,其他的孩子一看別人在做也跟著做,結果全班同學都動手擦桌子。他說那時內心很感動,以身作則的力量真的很大。

那個星期他們去公園做教學考察,在公園裡,他很自然的蹲下去撿起一個紙屑,撿了差不多二、三張,他回頭一看,發現幾十個學生都在撿垃圾。他說那時看了,眼淚幾乎要流下來。他發現一個真理,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別人的力量就特別大。最後,學生還把他手上的垃圾拿過去說:「老師,您是長輩,這種事讓我們來做就好了。」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家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把孩子教育好;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也是把國民教育好,因為領導人總是不願意國家、朝代傳到他這一代就斷絕了。假如傳到他就斷了,就對不起列祖列宗,對不起後代子孫。皇帝一登基先做哪件事?立太子。可見一個國家、朝代,對於後繼有人之事,總是擺在首位,所以從前的皇帝是請全國學問最好的讀書人來教育他的下一代。但你們不要羨慕皇子、皇孫,一定是生活很優厚、很享受,其實不然,他們是天還沒有亮就要起床念書,因為他們要承傳一個朝代,需要有豐富的學識。一個國家如此重視後代子孫的教育,一個家庭當然也要重視教育。

孩子的教育應擺首位

一個人在中晚年能否得到真正的好命,關鍵在於是否把孩子教導好。假如夫妻兩人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家庭生活也很優厚,但是孩子因為失教,在外面遊手好閒,甚至於父母都不知道孩子今天又會做出什麼事情,這樣的父母在中晚年能否有好日子過?不可能。很多人到了中年才發現經營家庭的重點,輕重緩急擺錯了,沒有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但後悔已來不及了。現代很多父母都是把教育孩子的目的,擺在對名利的追逐上,這是很悲哀的現實。其實名利的追逐對家庭教育而言,就是在毀壞孩子的前途。

什麼是育

育者 養子使作善也

中國最有名的一篇教育哲學,就是《禮記.學記篇》,這已經綿延了幾千年。教育是什麼?《禮記.學記篇》對於教育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開示:「教也者,長善而救失」。教育是「長善」加上「救失」,這句話已經把教育最重要的兩大綱領體現出來。

家庭教育的原則要統一

教育孩子要注意一個重點,就是對教育孩子的原則要一致,不能爸爸是一套,媽媽又是一套,甚至於爺爺又是另一種方式,孩子聽誰的?他會無所適從。現代的孩子特別聰明,聰明都用到哪裡?如何得到所要的東西。他講一些好聽的話給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聽,他們就給他買東西。不僅如此,當孩子犯錯誤時,是想著躲到誰的背後會僥倖逃過,這一生就養成逃避責任的習慣,而不是去面對責任、改正過失。所以,當孩子有錯誤時,家庭中的長輩要有一致的原則,決不能通融、偏護,這一點很重要。

記得我小時候一犯錯誤,我的眼睛就看著爺爺、奶奶,因為我是長孫,特別得到爺爺、奶奶的疼愛,不過在此時我的眼神再哀淒也起不了作用。爺爺會跟我說:「你自己犯錯受處罰是應該的」,他就跟奶奶上樓了。我那時不懂他的用意,只覺得他們很無情,現在我從事教育工作就懂得了。爺爺、奶奶雖然沒念過書,不識字,但是他懂教育,難怪他能教出四個大學生,還有一個是博士,絕非偶然。因此,教育孩子並不是憑學歷,而是教育的智慧與經驗。

每次父親在責罰我時,母親在旁一句話也沒有說,這一點很重要。現在有很多父親在責罰孩子時,母親就插手進來處理,可能還沒有處罰孩子,夫妻兩人就先爭吵起來,所以教育孩子要很敏銳、要有理智。我母親在一旁聽著,頭都沒有抬起來看我,因為她怕我看她,她會於心不忍。我母親是一位老師,我長大之後,就把小時候所體會的教育與她一起分享。我母親就告訴我說:「小時候你爸爸在教訓你的時候,我就在想,年紀這麼小,如何聽得懂這些大道理!」但我跟母親說,我確實聽得懂。所以,不要輕視小孩,即使父母講的很多言語,小孩不是完全了解,但是小孩從父母的言語、眼神當中,可以深刻地了解父母那種望子成龍的苦心,感覺到父母對自己那種痛惜與疼愛,真的不是喜歡罵人。

我父親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自愛。」我母親問我:「這句話你真的懂嗎?」我真的懂。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這句話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伴隨著我突破重重的逆境,甚至突破種種的誘惑。

有一個報導,調查了全國很多的榜首狀元,結果發現沒有一位狀元的父母是當教授的,反而很多都是農民。父母很刻苦在工作,雖然從小的生活很困苦,但他們非常勤勞幫助父母,也很有孝心。我們看到這個報導能推論,這些狀元在讀書期間是否被逼無奈?不是!他的動力何在?在他的孝心與報恩心。他的動力絕對不是一台數碼相機,或是一台高級電腦。因此,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而不關乎父母的學歷,也不是金錢能辦得到的。所以,家庭教育的原則一定要正確一致。

什麼是善

辨善要看存心

何謂善?打人、罵人是不是善?對人是九十度鞠躬,有時候還是一百二十度的鞠躬,如此是不是善?善有標準,《弟子規》是非常好的標準。善從哪裡判斷?從存心,可以判斷出是真善還是假善。這個人對人非常恭敬,但是他只對上司恭敬,對下屬就很不客氣,這就不是真善。他有目的,為了攀龍附鳳,為了自己的升遷,這種存心是自私自利,是惡。看人不能只看一個點,要看線、看面,看他是否對任何人都用真心。

假如看到一個人打人、罵人,一般人覺得打人、罵人是不好的,但是我們細細去觀察,他一掌打下去會把對方打醒,所謂是「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朋友、親人犯了錯,你不規勸他,不但他錯了,你也錯了,因為沒有盡到本分。我有一位好朋友,有一次被我罵了半個小時。次日,他打電話給我說:「我三十多年來,接到最好的一份生日禮物,就是昨天你罵我。」我才知道昨天是他生日。我也從這個例子中體會到,一個人的福分在哪裡?在於受諫。能接受別人的勸誡,要有大福,心量大,能寬容,所以能避開人生很多的危險,因為他能廣納諫言。我們知道這位朋友對我們很信任,這時就要一棒把他打醒,當你是為了對方而著想,這個存心就是善。

心真一切皆真

我們看任何事情都要從根本著手,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哪裡表現出來的?心。行為是心的反射,言語、動作都是心的寫照,心與行是分不開的。當我們的心是為別人著想時,所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就是利益他人,所謂心行一如。提升一個孩子的道德學問,從何處下手?從他的存心下手,直截了當,所謂一真一切都真。一真是什麼?心真。一切是什麼?行為。心真了,所有的行為都真了;心不真,所有行為都是假的。不要看那個孩子恭敬地向你鞠躬,可能你離開之後,他就變另一個樣子。學習要抓住根本,抓住真實的東西,就是心。一個孩子有孝心,他一切的行為都是孝順的、真心的;一個孩子有了恭敬心,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恭敬的。因此,不要輕視禮儀,不要輕視孩子對長者的禮貌,這些禮儀、禮貌都是從外逐漸內化而成為孩子內心的態度,當孩子內化之後,言語、行為就不離恭敬之心。

人生面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物,其實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當你對他好,他反饋回來的是好資訊;當你對他不好,他反射回來的是不良信號。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當我們對鏡而照都是笑臉,就説明此心是隨時隨地對人關懷和恭敬。我們學習聖賢學問,腦海裡要想不起任何一個不順眼的人,想不起與任何人過意不去,每天所想都是大家如何對我們的關懷,我們要趕快提升自己,去回報別人。

當我們觀照人生這面鏡子時,看到有五十個人在對我們微笑,有五十個人對我們啼哭,甚至於對我們很兇,請問我們贏得的這五十個笑臉是真的還是假的?心真一切真。一個人真正能寬容別人,絕對不是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容量,仍有百分之五十不能容納,這豈不是自欺欺人?這證明我們還沒有真正落實聖賢的教誨。為什麼有百分之五十是笑臉?因為他們聽你的話,你怎樣講,他就怎樣做,他順從你,你就對他笑臉相迎;假若他們不順著你,你就對他沒有好臉色,這就是好惡之心使然,好惡之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用好惡心對人,縱使有些人對我們是滿面笑容,長期的相處總會有些磨擦產生,立刻就從笑臉變成了惡臉。人的道德學問要時時處處提得起恭敬,提得起寬恕,才是真實學問。求學問之人,人貴自知,不可自欺欺人。

自利是惡 利他是善

《了凡四訓》對於「善」的分辨,講得很透徹。其中提到: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細辨。《了凡四訓》有一個實例,有一群讀書人去請教中峰和尚:「打人、罵人是惡。」中峰和尚回答說:「未必然也!」中峰和尚引導他們,要從存心去觀察,假如打人、罵人的目的是要把對方喚醒,那分存心就是善的,這一掌打下去會使對方醒悟,打人也是善。如果打下去不能喚醒對方,就不能打。讀書人又說:「禮敬人、恭敬人,對人很有禮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然也!」假如他是為了功名利祿,為了諂媚長官,這是惡。

從此事例中我們了解到,為他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惡;能一心為公即是善,念念為私即是惡。所以,從根本上去分辨真僞,就很容易斷定出來。

規勸別人,雙方也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之上。「交淺不言深」,彼此交情深厚,我們不提醒他,是於情於理不相符,所謂「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就是沒有盡到做朋友的本分。我們待人只要是用真誠心,就不會偏差太多。

請問:一個人很勤勞,是善還是惡?這也要看他的存心。有一位朋友在遠地工作,回到家裡連父母都沒有去問候,就馬不停蹄的去關心客戶。很多人說:「那個人工作認真是好人!」但你要看他勤勞的方向與動機是什麽?假如他一生只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這種勤勞也是惡,因為他只有名利,沒有父母。所以,看人要入木三分,才能分辨真假。

陰善與陽善

善有「陰陽」之別,行善不欲人知就是陰德,行善還常常炫耀就是陽善,陽善是享世名,陰德則得天報之。我們也曾聽過某個學校在募款,要幫助一些貧窮的同學。此募款有個規定,若學生捐了五百元,在舉辦晚會時,就可以戴一朵小紅花,還可以點蠟燭。請問:孩子捐款的動機何在?在掛小紅花、點蠟燭。因此,行善的風氣是為名,將會給下一代做出不良的示範。縱使學校的做法是為了將此善行加以宣揚,但為人父母也要私下告誡孩子,這些事都是我們應當做的,不需要大肆宣揚。

辨善要看流弊

善中也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易,《了凡四訓》中解釋的很詳盡。我舉「是非」跟大家說明。

在春秋時代,孔子有兩位學生,一位是子貢,一位是子路。子貢是大商人,常在其他國家做生意。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只要在其他國家見到自己的國人被賣去當奴隸,就可以把他贖回來,而這個贖金國家會還給你。這樣的法律非常好,喚醒每位國人去愛護、解救同胞。當子貢贖回國人,官府要把贖金回送給他時,子貢沒有接受,一般人覺得子貢很高尚,不接受贖金。

但是孔子批評他說:「子貢,你這樣做錯了。」為什麼錯了?會讓其他人在贖人時有所顧慮,因為他拿了贖金就好像沒有子貢那麼高尚,可是不拿贖金,他的經濟又不充裕,生活會有困難。他在救人時產生遲疑,就可能沒有把自己的國人贖回來。這個人可能又是一家之主,一人沒有得救,很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孔子才說,子貢的做法會產生不好的流弊。

而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溺水,子路非常有正義感,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來。救起來以後,溺水的人內心非常感謝,就把家裡的牛送給子路,子路也很高興把牛牽回去。孔子就稱讚子路說:「往後魯國人就會有很多人勇於幫助別人,解救別人的生命。」因為子路的表現,讓人感受到善有善報。但一般人會覺得子貢不接受贖金是正確的,而子路受牛就不如子貢高尚。孔子觀察事物不是只看現前,還要看往後的流弊,所謂是不看一時而要看久遠,不看一身而要看天下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善的是與非當中,也要謹慎的去分辨。

從此處,我們能理解到所謂的非慈之慈、非禮之禮的分辨方法。非慈之慈,就是看起來長輩對孩子很仁慈,可是那種仁慈既沒有理智又沒有智慧,是溺愛的行為,所以那個慈心對孩子而言,就是行了惡事,所謂「愛之足以害之」。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看以後會產生的影響,來斷定是善、是非善。當我們懂得如何判斷善惡以後,就要積極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愛敬存心

存心正,行為一定正。有個小朋友某天中午睡醒,另外一個當值日生的小朋友,就把他睡覺用的墊子抽出來,他還沒有站穩,這一抽造成小孩傾倒一邊,頭撞到了牆,看似不嚴重但是也很痛,老師也訓誡了收床墊的小朋友。當天晚上他的母親打了一通電話到幼兒園來說:「孩子喊頭痛,不知道今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老師才警覺到孩子撞得還是有點嚴重,於是請她母親即刻帶去檢查,還好無礙。隔天老師對這個小朋友說:「你撞了以後感覺頭痛,一定要告訴老師,不然可能很嚴重而沒有及時醫治,身體就會受到傷害。」這位小朋友對老師說:「老師,那個小朋友害我被撞到,已經被訓誡了,假如我又告訴你們我頭痛,這個小朋友又要再被訓誡一次,可能回家後又要被他媽媽罵,所以我才不願意講。」一個孩子才五、六歲,他可以做到替人著想,當場我們這些老師聽了也非常感動。

愛與敬是一種內化,孩子有恭敬心,就會做出恭敬的行為,甚至還未教導,他都會自然地做出來。有個小朋友從老師眼前經過,見老師正在看講座影片,於是就把身體低下來,低到不會影響老師視線的姿勢走過去。我們看了覺得很安慰,孩子這分存心就是凡聖之間的差別。孟子提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聖凡之間的差距就在一念存心。孟子還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時時為人著想,恭敬待人,而「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仁慈跟恭敬是能感,所感的境界是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敬。我們要跟聖賢人學,就要從根本的存心與用心來下手,其修學的速度會很快。

敬重尊長

對於父母、長輩要恭敬,不可冒犯;家如是,企業、團體亦復如是。老闆、上司有任何過失,我們不可以冒犯的態度來諫言,如此會令他很難下台。我們首先應該多付出,建立足夠的信任,再給予一些諫言、勸導。等這些諫言、勸導確實讓他感受到很大的利益,也感受到你很有智慧,自然而然對你的建議就會重視,所以凡事要能水到渠成才好。

對國家領導人,我們也要尊敬,絕對不可以毀謗。《梵網經》教導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我們要講領導人好的方面,讓他更了解到哪些事應該做;而他不好的地方,我們不能大肆批評,因為批評到最後會造成整個社會時局的不安,所以要謹慎言語。很多朋友提到,假如他像紂王一樣怎麼辦?假如他真的像紂王一樣暴虐無道,遲早有一天會被人民所推翻,「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我們要了解,古代商湯革命是革命史中最早的。他討伐夏桀前,其實他對夏桀也非常恭敬,他屢屢勸告夏桀,而夏桀未從。湯王還去找很有賢德的伊尹,他去找伊尹時,帶了很多金銀財寶,伊尹如如不動。之後又多次去勸請,他的真誠感動了伊尹,伊尹才隨他出來。伊尹為什麼出來?只是為了湯王對他的賞識嗎?絕非如此,是為了能利益天下百姓。湯王找來伊尹不是去推翻夏桀,而是把伊尹這樣賢德的人介紹給夏桀,共介紹了九次。九次之後,夏桀依然是荒淫無道,湯王為了救民於水火才革命。革命的時候還對天做了一個隆重的祭祀,向天說道:「絕對是要為民伐罪」。當他擊敗夏桀之後,並沒有大肆殺戮,還給夏桀的後人御賜了一個封地,讓他們居住在那裡。這些聖王之所以會革命,其動機完全都是為了天下人民,後人是否學到了這一部分?很多人只是為了權力,一旦得到天下就大肆殺戮,那都不是好的做法。所以,對於國家領導人,我們不應該批判、毀謗,要多肯定,希望他愈做愈好。

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人與人一起行善,一個人行善跟一群人行善,那種感受不同,行善的人多就能把善的氣氛帶動起來。記得我考上師範院校後,因為離家較遠,我就坐火車上學,平時我到學校時,同學都還沒到。當天是暑假結束後的第一天上課,這兩個多月都沒有人來上課,每個書桌上都有厚厚的一層灰塵。我就想到,假如這些女同學走到座位前面,看到厚厚的一層灰塵,她們會用面紙一邊擦一邊皺起眉頭說:「太髒了!」這是一個修無畏布施的好機會,為了讓她們免除煩惱,我找了一塊抹布,把所有的桌子、板凳擦拭乾淨。而且要快點擦,因為怕同學看到會產生誤會,好像我刻意做給他們看。擦完之後,我很安心的坐下來。雖然同學們都沒有看到,請問彼此是否有交流?有!當人一念善心對他人,其實彼此的關係已經建立了。所以,那一年我們班上所有的同學和我都相處得很好,因為我的態度已經決定了彼此之間的一種感受。每天我都是最早到教室,就會把教室後面的垃圾收拾乾淨。差不多做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要丟垃圾時,同學跑過來說:「這件事讓我們做就好了。」當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其實也會讓所有同學生起服務他人的心,如此就可以與人為善。

我念師範院校時,有一次上「教育哲學」,老師出了十個題目,有關於星座與教育的書籍如《愛彌兒》等不同類型的題目讓我們討論。其中有個題目是「色即是空,空得了嗎?」這個題目對沒有學佛的人,可能連空是什麼都不知道。我一看這個題目太難得了,可以跟四十幾個同學談佛法,這是想求都求不到的事,這時我們要當仁不讓。我是五號,五號到八號是同一組,老師開始依序抽各組的題目。我對身旁的女同學說:我們一定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這個題目。結果我話才講完,老師就說:第二組是「色即是空,空得了嗎?」那位女同學嚇了一跳。所以,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

由於那次的機會,我也準備了很多內容,那天還穿著西裝談了一節佛法。談完後,很多同學跑到我前面說:「大學時候就學佛,但好幾年沒看佛書了,今天聽你這麼一講,又心生歡喜。」我立刻說:「你比我幸運太多了,大學就聞佛法,要好好珍惜,不要錯失了這個機會。」因為遇到這次講述佛法的機會,從此很多同學就與我結上了法緣。

勸人為善

「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許多聖哲先賢將他人生的智慧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學習。成人要以言語規勸並不容易,我記得在大學時曾聽過一句話:「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只會看你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選擇教小學?因為小學生會聽你說什麼,大人不會;大人必須用行為、用身體力行去勸導。晉朝有一位大臣管寧,有一天在其轄區遇見一隻耕牛撒野,跑到別人的田地亂踩,管寧將此牛牽到樹蔭下等待牛的主人,當牛的主人來時,看到長官牽著自己的牛,心想這條牛又亂踏別人的莊稼了,於是牛的主人便生起慚愧之心,這種處罰比罰他的錢還難受,管寧無需責罰他。這就是用德行感化。

管寧還發覺轄區內的水井很少,人民總是為了水的問題爭執,甚至還經常打起來。他處理時不是用制止的方法,而是非常善巧方便,他自己去買了很多水桶,然後清晨就與部下把這些新水桶全部打滿水,擺放在井旁邊等待人民來挑,等這些人民快步跑來要搶著打水的時候,忽然看到他們的長官都已經幫自己打好了水,這時人民想到:自己以前爭水搶水的行為太不應該了,因此個個都生起慚愧之心,從此人民爭水打架的事情就消失了。管寧勸人不用責罵,而是以身作則讓人民生起深切的慚愧,所以我們用身勸也能喚醒他人的覺悟。

有位女士的先生吃到不喜歡的東西,就會吐出來或者放在一邊。她沒有說話,自己就把先生吐出來的東西再吃下去;做久了,她的先生就不再吐了。這也是以身勸導,以道德來感化親人。

成人之美

在這個時代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確實不容易。我在大陸走過不少地方,有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你們在我的笑容背後有沒有看到艱苦的過程?那時是一個人舉目無親,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披星戴月,就是早上很早出門,晚上騎著腳踏車回來,已經十點多了,等梳洗完畢都已經十二點了,然後躺下去很好睡。通過這樣的經歷和體會,我發現那些失眠睡不著的人,就用我的方法拚命做事,就不會失眠了,這是良藥。

在那段過程中,常常有人到我們中心來,左看右看說:「現在哪有這檔子事?講課不收錢,書也不要錢,一定是有什麼目的。」他們不相信,因為從沒遇過。所以,常常遇到很多人對我們質疑,但是我們還是很歡迎他們來看,他們看了就能接觸了解。所以,在這個時代要把好事做好,確實不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善行,一定要盡力幫助他。縱使是一句讚歎的言語,相信對他也是一種鼓舞。因此,不要吝嗇我們的讚歎,這就是成人之美。

救人危急

俗話說:「惠不在大,在乎當厄。」只要他人在急難之中,我們能適時給予幫忙,他會終身受益、感謝。我們也要常常看到身旁、周圍親友的需要,當然這也要用我們真誠與關懷的心,才能處處發覺他們的需要。我也常提到假如我們的家人得了癌症,我們要檢討,因為癌症真正的原因,在於人的心理跟情緒。家人得了癌症,很有可能是十年、十五年這種長期情緒的壓抑才會造成。如此長久的時間,我們卻沒有發覺,都沒有適時去疏通、疏導,所以我們要非常敏銳的去感受別人的需要。

1、逢凶化吉要靠智慧

說實在的,現前這個時代,不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且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假如每個人內心都非常焦慮煩躁,可能就自顧不暇,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開智慧,不斷成長,才能自利利人。當家庭中出現危急的狀況,才能穩下心來用智慧去處理,這樣才會解決事情,甚至於會贏得家人對你的信服與更高的信任。我們有了智慧,臨事不慌張,因為我們了解凡事都是有因有果的,只要我們能如理如法去從事情的因地找原因,就一定能逢凶化吉。

2、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爺爺中風時,我不會很慌張,因為爺爺捕了一輩子魚,而且是我們鄉鎮捕魚的第一名,所以我學佛以後,時常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我是長孫,應該也要承擔不少罪業。記得我第一次放生的時候是在二十六歲,當時一放生,整個頭皮都發麻,那時我還沒有深入佛法,我心想:「奇怪,我的頭怎麼發麻?」我就問問右邊的朋友:「你的頭會不會麻?」他們看看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又問問左邊的朋友:「你的頭會不會麻?」他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後來我才感悟到,這一定是佛菩薩的加持:你這個傻小子,如此重要的事你現在才做,假如再不趕快做,可能連命都沒有了。那時我住在楊老師家,楊老師看我是短命相。我有時候也要開車回家,時常邊開邊打瞌睡,那時候可能是業障現前,我的意志力就無法控制睡眠。打瞌睡時,還把車輪壓到高速公路地上凸起來的警示器上,壓到時我整個人被驚醒過來,感覺捏了一把冷汗。那一次我開車回去,正好是道證法師主法全台灣大放生,幾十輛大卡車一起在台南的海邊放生,我參加了那次放生以後,就沒有頭部發麻的現象了,而且咳嗽也很快好了。確實是放生、無畏布施才能得健康長壽,所以行善絕對不能等。我爺爺在半夜中風時就立即送到醫院檢查治療,他的中風是整個面部的血管都塞住了。我的長輩們都很孝順,也因為孝順才令家風保持不衰,但是運勢還是會有起伏。我爺爺在前一段時間常常頭痛,大家以為是感冒,因為爺爺幾十年來檢查心臟都正常,因此就忽略了。當爺爺突然中風了,所有的叔叔、姑姑長者們就慌了。他們慌,我們不能慌。我跟父親講:「您要立刻給我五萬元台幣,我要去做幫爺爺修福的事,但是這五萬元一定要是爺爺自己的錢,不可以用你們的錢,而且還要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再去捐。」那幾天我走進加護病房不是去掉眼淚,而是趕快趁爺爺清醒的時候告訴他說:「爺爺,世界上窮困人很多、可憐人很多,我們現在有能力應該多多幫助他們。」爺爺點點頭,我經由他的同意,就拿了這筆錢去放生,去做了一些國際性的賑災活動。結果做完後的第五天,我爺爺就離開加護病房,醫生本來說沒有救了,隨時要等著處理後事。這是我們第一次如理如法的求到。

後來醫生又說:「八十幾歲的人中風,絕對不可能會起來走路。」我要去澳洲前,爺爺還在病床上,我就跟他相約說:「我下次回來,你要走給我看,要好好多做復健。」我到了澳洲學院以後,就拿了一筆錢以爺爺的名義布施。那天布施完,晚上打電話回家,我母親跟我說:「你爺爺今天會走路了。」當然不單是這一筆錢布施出去就會走路,不能這樣想,因為眾緣和合,可能是眾多因素成就的,但是只要我們用善心、真心去做,感應絕對是真實不虛的。所以,當我們的親友遇到危難的時候絕對不能慌,而是要用如理如法的方法將其化解,而如理如法的方法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正法、深入正法。

3、彰顯孝道才能救人危急

當朋友希望你幫助他的時候,大多數都會很急躁、很著急。這時你絕對不能被他的情緒所牽動,你要穩定下來,也讓他把心靜下來,讓他把問題分析清楚。其實當他把問題分析清楚以後,就會明白第一步應該如何走。第一步絕對是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唯有在因上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才有可能扭轉未來的命運。所以,我們能時時心情穩定,才能時刻提醒他人的覺悟與覺醒。

現代人最大的危急就是人與人的衝突,人與自然的衝突,人與天地鬼神的衝突。這三種衝突的根源,還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當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解決了,則人與自然、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衝突也就化解了。在書中看到過去的長者都很孝順,孝順的人會不會奢侈?他們早上洗臉的水還要放到晚上下班回來再洗腳,這些長者對自然資源都是非常愛護,因為他們很清楚,資源不是屬於自己的,應該屬於世世代代的人類,甚至於是屬於地球所有的萬物。

我們今天要化解整個危難,必然要從人與人的關係開始;而五倫關係又必須從「孝道」著手,孝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原點。當我讀到《孝經》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夫子的教誨時,內心非常喜悅快樂,也非常感恩。因為我們生怕有助人之心,無助人之法,那就只能在旁邊看著人家痛苦,自己也很難受。我們找到了德行之本,就是孝道而已。君子務本,本立道就生,當孝道能彰顯,自然而然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逐漸改善,人與自然、人與天地鬼神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何讓孝道彰顯,就是我們刻不容緩要去做的工作,如此才能救人於危急之中。

4、救人危急 刻不容緩

我們中心有些老師常常告訴我說:「蔡老師,您好像沒有什麼疲憊,沒有什麼挫折感。您在做這些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告訴這些老師:「今天你看到有個小孩爬上了古井,瞬間就要掉下去了,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趕快把他解救下來。當我們真正看明白,大多數的人就好像在這口井邊玩耍,瞬間都要墮到三惡道去,而這一墮可能萬劫不復。我們明白此真相,就不能視而不見,應該要竭盡全力來幫忙、引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我們真正肩負起這樣的使命與態度,就能自利利他。當我們念念為大眾服務的時候,我執雖然沒有刻意去斷,也會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點點滴滴放下了,所以任何的疲憊與挫折感等煩惱也就看破、放下了。

當我們聽到一些長者說到他的孩子不孝時,都會聲淚俱下,當下我們也感受到他的痛苦,甚至於也陪著他一起落淚。當我們把執著放下,就會逐漸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同體相生,否則怎麼會為他人而落淚!「力行近乎仁」,當你真正去幫助別人,感同身受的時候,那顆本有的慈悲心就一點一滴的透露出來。有位同修寫一封信給我,提到化解現階段的災難,一定要從《弟子規》開始推展,我們同修的心境都是從天下世界而著眼,當這樣的人愈來愈多的時候,就絕對可以扭轉世界的劫難。

捨財作福

我們看到別人在經濟上有危難,應隨分隨力去幫忙,這個財也通工作能力、也通智慧,我們處處能多做財施、法施、無畏施,就會得到財富、智慧、健康的果報,所以捨財自然就能得福。

1、五福臨門 福禍相依

古代常常講到「五福臨門」,這五福也都是從這三種布施中得來,所謂有「壽命」、有「財富」、有「健康」。雖然長壽,但沒有健康,好不好?那根本就是受苦!我們也看到很多病人,躺在那裡只剩一口氣,一躺就是二十年、三十年,這就是活受罪。第四個福是「好德」,自己有福分,也能看到別人的需要,懂得樂善好施。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假如無好德之心,可能又會因為福分而造作罪業。佛家常說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現在的人在哪一世?大多數在第二世,確實自有人類幾千年歷史以來,從未有人福報如此之大。皇帝吃得好嗎?很不錯!我們現在相差皇帝很多嗎?你看上餐館吃飯,一餐飯多少錢?那個福報跟皇帝可能也不會差太遠,皇帝也沒有坐過汽車,也沒有坐過飛機。現在人享這樣大的福,其實是禍福相倚,所以要懂得惜福。

我常跟父親講:「你的命好,我的命不好」,一般人都覺得:「自己命不好,別人命好」,但是我們細心去觀察,我父親那一代因為困苦所迫而勞動,所以身體健壯,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強壯,心中自然快樂。再者,由於困苦的原因,所以念念都會想著要報答父母之恩,要孝養父母,要友愛兄弟、朋友,念念都是善心,所以中晚年果報殊勝。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嬌生慣養,身體都很瘦弱,因為養尊處優,很多做人做事的能力都沒掌握,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福分都折盡了,到了中晚年時,我們則當堪憂了。所以,我們身在福中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正所謂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師長也常告誡我們,這一生不往生,死了就不得了!佛說三世怨,第三世就墮落了。我們從這裡也了解到,給予孩子最大的福分絕對不是金錢,而是我們德行的榜樣,德才是萬福之根基,有德者,其福才能綿延不斷。

司馬光先生說過一段話:「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中國人造字真的是通過文字就給我們開光。何謂開光?是否人家給你摸兩下頭就開光了?光是智慧,當你見到文字,你只要一看,就能領會其中的道理,這叫做開光。中國字告訴我們,錢會有什麼危險?兩把刀重疊在一起就會爭奪起來。所以,只要是聚財,家庭就可能不會和樂,天天想著要如何分;國與國之間假如重視財富,可能就會造成爭戰。中國字非常難能可貴,我們也從中體會到老祖宗的智慧與恩澤。

第五福是「善終」,就是好死。你們有沒有把握好死?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為臨終做準備,每當躺下睡覺時,就當作要往生了,就會好好念佛。時時念死,才會好死。印光祖師在他的佛堂貼了一個大大的「死」字。人真的時時念著「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才會「善終」。

護持正法

因為有正法,人才能判斷是非、善惡、好壞,才能不造作罪業,不會造成家破人亡,甚至於亡國。儒家也提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所以,我們要護持正法,請轉法輪。

1、護持正法 捨我其誰

請誰住世?請自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亦生,如此好的條件我們都同時具足,護持正法,捨我其誰。「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護持正法就是要從落實《弟子規》做為開始邁進的第一步。

《大學》裡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只要我們都回歸到這個點上來進行思考,很多事情就一定可以慢慢促成,這句教誨就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根本就是修身,由此可知,修身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護持正法的大根大本。修身的基礎就是《弟子規》,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把《弟子規》落實,如此就能「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演」在前面,「說」在後面,當演得不好,說會出現什麼情況?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我們的親人可能會說:「你自己都沒做到還說我,真是五十步笑百步」,當你的親友如此認為時,我們就要勤修忍辱,要趕快反省,萬萬不可有瞋恚心,否則就會斷人法身慧命。

2、護持正法 教學為先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護持正法,就要先從自己、先從家庭開始落實,建立一個家庭也是要教學為先。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把家庭的學習風氣推動起來,都要效法聖賢,如此家庭的道德風尚就會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我們還要把家庭的學習風氣帶到公司裡,如果我們是一個公司的主管或老闆,更要以身作則。我們了解到,現代人因為失去了聖賢的教育,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都比較複雜,大都是隨順煩惱,心中沒有做人的分寸與規矩。團體當中首重「見和同解」,而此知見的建立,絕對是要經過長期的薰習才行。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認知,在公司也一定要每天聽課,絕對不能中斷;一旦中斷,團體的思想觀念又會亂成一團。身為主管的千萬不可以說:「來,大家統統都坐好,好好聽課,我先出去了。」這樣會不會有效果?保證員工心裡不服,陽奉陰違,所以我們要帶頭做榜樣。

我們中心其他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我不但要坐在下面聽,而且還要做記錄。為什麼?因為我常常要講課,到上課的時候江郎才盡還得了!所以我要比他們更認真,與他們教學相長,也由於我具有學習態度,就會產生良性循環。我告訴我們的老師說:「師長一天講四個小時,我們不能少於四個小時」,所以這次我們講課是每天講六個小時,這也是考驗自己。說出來很丟臉,年齡只有師長的八分之三而已,結果師長常常到了晚上十點多還神采奕奕,而我們是硬撐的。但是「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現在趕快修無畏布施,以後身體就會逐漸好轉,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拿什麼去護持正法?

我有一次到汕頭去講課,來了四百位老師聽我講課,這些老師大都是第一線的老師,他們的學習狀態非常好。我們也深深感受到老師不是不想教好學生,而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我的課講完之後,很多老師都上台來說感想,其中有一位老師說:「我今天才知道德行的根是孝道,教育要從孝做起,要從《弟子規》做起,要從我做起。」他還把幾天的課程做了一個結論。汕頭的學習風氣很盛,我們就派老師長期到那裡去培訓教師。我知道為什麼汕頭的學風興盛,因為汕頭人特別重視孝道。我們第一次在海口主辦了五天的培訓課程,我們入住的店家老闆跟老闆娘就是汕頭人,他們就很有孝心、善心。

3、立足本分 做好榜樣

護持正法,在公司中就可以帶動正法的學習,做事能專一,一就能變成多。師長教導我們,無論在任何行業,都可以作菩薩。現前在律師界就把律師做好,讓所有的同業都來學習,這就是菩薩。我們今天在企業界,就要做企業界的模範,能處處回饋社會,處處重視員工的福利,讓更多的同業起而效法。

我們常常教導孩子從小要立大志,甚至可以在晚上孩子睡著了,站在他面前說:「你要做現代的范仲淹」,聽說這樣很有效果。因為有人做過實驗,他女兒生病了,他就在她的床頭告訴她:「身體本來就是假的,身體都是假的,病怎麼會是真的!」一直與女兒溝通,結果隔日起來,女兒居然不咳嗽了。不過這個方法不能保證對每個人都有作用,這也要看個人的誠心、意念,甚至於還包含在家庭裡是否有人在做無畏布施的功德。

4、學貴力行 淨定安樂

《弟子規》的教誨貴在落實,而不是高高掛在書櫃上。我們一定要把《弟子規》的每一句經文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師長也時常提到,經典中多次重複的經句,就是佛陀最重要的開示,而師長苦口婆心的教誨,也正是我們入道最直捷的一個重點。一個人進入佛法之門,首先要做到的是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這真的是很輕鬆、很愉快的事。

當我們起貪瞋癡慢的時候,心中會快樂嗎?非常的苦惱!這是認賊作父,認這個煩惱賊,當作父親看待。當我們有一天真正明白煩惱是賊的時候,還會繼續把煩惱當父親奉養嗎?不會!你會瞬間都不願意再見到它。就好像有個人背了一包垃圾,背了三十年,突然旁邊有位智者告訴他:「仁兄,你背了這些髒垃圾,還不趕快放下?」他一看:「果真是垃圾!」但是他突然又想:「可是它陪了我三十年也有感情了,又捨不得放下。」所謂是知難而行易,真正明白是賊,真正明白是垃圾,沒有人願意一分一秒要保留,都希望立刻捨棄。而這樣的決心要通過時時薰習,要通過同參道友的處處提醒。

興建大利

只要是對人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時代成事不易,當我們看到有心人在付出,我們就隨喜功德,這都是在興建大利。我們看到古代很多善人,都願意造橋鋪路,這都是利益成千上萬的人民。當我們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中央有些石塊,我們會想到什麼?白天可以看到,晚上沒有路燈就很難察覺,很可能有個人在打行動電話,突然就撞到這塊石頭而跌倒。所以,我們要處處為人著想,處處與人方便,當我們看到了,就要趕快把石頭從路中央搬開,方便人們行走。我有時候路過建築工地,就看到工地上有些竹竿又長又尖,都已經堆放到人行道上了。假如有人走路的時候不專心,很有可能被這些竹竿刺傷,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就找個有顏色的布把它綁在竹竿上,提醒過往的行人注意,這樣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我曾經在電視中看過一則公益廣告,有個人騎著腳踏車,看到路中間有一塊大石頭時,心想事不關己,就沒有把它挪開;但他經過石頭之後又想:後面若有騎高速摩托車的人,或許會撞到這塊大石頭而受傷。這個騎腳踏車的人想到這裡,立即回轉把石頭搬開了,這種行為就是無量功德。假如騎車的人是一家之主,他這個劫難沒有躲過,將會造成一個家庭的終生遺憾。所以,我們處處為人著想,就是在興建大利。利益他人有短暫、有長遠,真正長遠的利益,絕對都是要讓大眾有正確的思想、觀念。

愛惜物命

所有的蜎飛蠕動、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知覺的,不應該去傷害。當我們有這分仁慈之心,就能做到時時尊敬動物。

1、尊重生命 長養善根

「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在佛法認為,老鼠和飛蛾的生命同我們人類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牠們。譬如「憐蛾不點燈」,因為飛蛾在夜晚喜光,飛蛾一看到燈光就會飛過來,假如燈光的溫度太高就會傷害了牠們。《文昌帝君陰騭文》提到:「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都是在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上,要顧慮到不要傷害弱勢的生命。

有位朋友常去登山,他有一個動作,我們看了很受感動。在爬山的過程中,有個蜘蛛已經爬到人行道上來了,他就對其他的小朋友說:「我們來爬山的是客人,這些動物是主人,這個又是蜘蛛的家,我們不應該破壞牠們的家庭,所以要繞道而行。」當小朋友從小就能尊重這些弱小的生命,就會長養孩子的善根。

2、鷹知反哺 物我同心

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動物的孝行,如烏鴉尚且知道反哺,孝養父母。有個獵人有一天他瞄準了一隻老鷹,正要射殺時,突然發現這隻老鷹雖然獲取到一些食物,但牠卻沒吃。獵人很驚訝:牠為何不吃?老鷹又飛走了,獵人就在那裡等老鷹回巢。後來這隻老鷹飛回來的時候,牠還帶來了一隻年紀更大的老鷹,一看就知道是牠的媽媽,這隻老鷹就叼著食物,一口一口的餵牠的媽媽吃。這個獵人本來是要射殺牠,當看到這一幕時,他自己深受感動,他的獵槍從此也放下了。面對動物我們要尊敬,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地球都是休戚與共,不應該互相傷害,應該共存共榮。我們早上起來,看到很多的小鳥在那裡啄食,在那裡歌唱,我們的內心也覺得非常的愉悅。

3、愛惜物品 珍惜資源

除了愛惜生命,也要愛惜物品。暴殄天物,對東西浪費,與殺生的罪沒有兩樣。因為我們浪費資源,將會給未來人類造成長期的損害,這就間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於他們的生命。當我們把水源污染了,請問這個罪業有多重?太重了!有些工廠趁人不注意,把污水排放到江海,水一旦受到污染再要讓它恢復清澈,不知道要花幾十倍、幾百倍的時間和財物。工廠主人可能都受過小學教育,如果我們在小學的教育中能把這些做人的分寸、做人的道德告訴他們,以後他們在福報現前的時候,就不會造作這種行為。

4、慈悲心行 首在教育

我常跟很多老師分享說:「我們要為晚年打算,假如我們不認真教學,未來的天下就是交給現在的這些學生,他們對人毫無仁慈之心,一旦掌握大權之後,他一定會說,不要理這群老頭子,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做老師的、做長輩的,一定要把孩子的仁慈之心從小培養好,我們的晚年才會幸福。其實,整個人類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在這個時代中,任何一個地方不安,我們都有責任盡力去幫助,這種態度相當重要,因為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莊,我們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對於物品的珍惜,也要從小教導孩子。《朱子治家格言》教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問小孩說:「米從哪裡來的?」他說:「從廚房來的。」接著又問他:「廚房的米又從哪裡來的?」「爸爸、媽媽買的。」「爸爸、媽媽又從哪裡買來的?」「從超市買來的。」「超市的米又從哪裡來的?」首先要感謝農民辛勤的耕作,還有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幫助、運輸,然後父母辛勤勞作賺錢,才能買到這些米。如此尋根追底,他才知道一粒米吃到嘴裡,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人的心血,才有可能成熟結果。我們向孩子們啟發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確實是一個互助之體。

如果父母懂得教育,就會尋找一些帶孩子外出的機會,讓他去體驗農民勞動的辛苦,面朝黃土背朝天,不但汗流浹背,還要等好幾個月才能收成。當孩子能有這樣的環境去親身感受,他才能體會到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不朽詩篇的真正意義。當孩子能具備這樣的態度,在每日用餐時,他就能從內心感謝農民的辛勤勞動及所有付出勞動的人。他用這種感恩之心來吃飯,愛惜食物,相信他就能達到人與物的資訊交流,這碗飯的結晶就會變得非常美好,當然吃下去也會對身體有利。

5、節卦的警示

「勤是致富根,儉是持家本」。一個家庭要維繫得好,一定要節儉,當然致富就一定要辛勤勞動,絕對沒有白得的午餐。《易經》裡有一卦叫做「節卦」,「節卦」的爻辭說:「甘節,吉;安節,亨;苦節,貞凶,悔亡」。節儉的態度還有境界之不同,雖然我們的生活非常節儉,但感受是甘之如飴,那就是大吉。當我們在節儉的同時,還要想到給孩子做出榜樣,想到我們節省下來,就能讓更多的人不至於餓死,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節約,就會感覺到非常愉快。當我們輕物質,重精神生活,你對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會逐漸下降。我們也不要立刻要求親友將食物的享受降到最低,如此他會生煩惱,道法自然就好,等到他充滿法喜,自然慾望就會慢慢放下。在春秋時代,孔夫子非常讚賞他的學生顏淵,說顏淵能「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境界唯有契入方能感受,顏淵能甘節,所以他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安節」,在過節儉的生活時,也能理得心安,不會覺得很勉強,能保持如此的態度就「亨」,「亨」則人生、家庭會美滿順利。假如在節儉時覺得很痛苦,不能承受,那他就會去揮霍享受,所以「苦節,貞凶」。假如你看到一對夫婦很奢侈花錢的時候,就可以斷定他家庭以後的結局,有智慧的人是能看得出來的。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到人的一舉一動,就可以斷言他一生的吉凶,這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當我們在節約、節儉的同時,也是在斷自己的貪心。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不僅僅只是利益他人,更直接的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當我們能處處愛惜物命,就不會加以傷害,就不會瞋恨;當我們能捨財作福,真正肯「捨」就能捨掉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慳貪,利人一定利己。

什麼是愛

男女相處也要道法自然

男女相處,事實上都是一個正常的軌跡,也就是說要道法自然,絕對不是像現在情歌中唱的那樣。但是我們現代這些年輕的孩子,他對於男女正常關係的認知從哪裡來?很多都是從這些情歌,覺得人不輕狂枉少年,好像沒有愛得要死就是沒有年輕過,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都在影響他們。我在教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們班上一個女孩子跑過來對我說,隔壁班一個男生,昨天跟隨她一直走到她家門口,她很生氣,覺得他鬼鬼祟祟的,所以她請我去處罰那個男學生。怎麼辦?我們當小學老師真的是什麼事都要管。因此,我們對於小學生雖然不要刻意去跟孩子們談男女的相處問題,但是我們卻要把男女相處的正常軌跡、這些道法自然的正知正覺,都要告訴孩子們。我就走到那個男生的班級去,看看他的老師不在,我才進去,因為我不想把事情鬧得太複雜。一進去,我就把這個男生叫過來,其實他看到我的時候,內心有沒有疙瘩?有。他想我可能會去罵他,但是我沒有罵他,我跟他說:「你為何這麼傻?」他聽了一頭霧水。我接著就跟他說:「哪有像你這樣追女朋友的?你看你這個動作表現出來,她是愈來愈討厭你,還是愈來愈喜歡你?」他聽完之後,若有所悟,頻頻點頭。以後這個男孩子遠遠看到我,手就舉起來:「老師好!」我仍然跟他保持很好的善緣。

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其他的同學也都知道此事,我就順水推舟告訴他們,男女相處要經過一段時期,從相識、相知、相惜、相愛到結婚。結婚以後,是不是就結束了?不是!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開始,所以我們要懂得經營家庭的幸福生活。有人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這話是錯誤的,誤導了很多人。夫妻相處是不是真情真愛,在什麼時候能看出來?看往後的家庭生活。我常說,什麼叫真情真愛,就是七、八十歲的老先生牽著老太太的手,在海灘上散步,然後老太太跟老先生說:「老伴,明天是十五,記住要吃素。」這是真情真愛,酒是愈陳愈香!

男女交往慎於始

現代的年輕人相互交往時是很輕易的、很不謹慎的,結果雙方一交往之後,才發現對方與自己不太適合,隨後就想分手。由於一開始雙方的交往沒有謹慎,到後來就很麻煩。所以,現在很多男女之間的關係,談到最後會互相衝突、互相傷害,甚至於還有很嚴重的悲劇發生,這樣的結局都是因為一開始交友時不謹慎所造成的惡果。由此可知,男女交往慎於始,才是化解家庭互相衝突、互相傷害,和防止悲劇發生的最有效方法。

謹防傳媒污染童心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年輕人說:「現在假如沒有談男女朋友,覺得自己很丟臉」,所以很多年輕人為了要趕流行就去找異性朋友交往,這種心態會陷自己於很危險的境地。為什麼年輕人會有這樣的態度,原因何在?從小接受這種情歌、電視節目的渲染太嚴重了。聽說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談對象,誰跟誰是一對,誰跟誰又是一對。這聽起來很好笑,你再細細想想,心裡就會感到很恐怖,因為這些污染對孩子的內心是有很大的影響。有一個小學生懷孕了,不知道男方是誰,不確定是哪一個。問這女孩子,她卻說現在沒有男朋友是很丟臉的事,這是小學生講出來的話。我們面對自己的小孩、面對學生要好好教,而且要讓孩子防止這些傳播媒體的污染,讓孩子看電視一定要選擇內容,有色情、暴力與愛恨情仇的戲,不要給孩子看,要教導孩子如何去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關懷愛護別人的善心、善行。

愛是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

「愛」是一個會意字,一個「心」加上一個「受」,才成為一個愛字,表示愛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付出的,而不是靠嘴巴講講的。何謂心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他人的需要,這才叫做「愛」。當有一個人處處都為你著想,處處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麼?非常歡喜,非常溫暖。假如你跟朋友也好,跟親人也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大家都覺得很溫暖,那一定是對方很懂得處處為你著想,這才是真正的愛。

愛的感覺是溫暖的

當我們懂得去愛護別人,就一定會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的言行舉止讓人家的感覺是很歡喜、很溫暖的。假如你今天所交的這位朋友,或者是你所交往的這位對象,讓你每天的壓力很大、很痛苦,這時應如何做?要趕快做出抉擇,不然愈拖會愈複雜。此時你就了解到,對方可能是以愛的方式來威脅你,他說很愛你,所以你應該為他做任何事,你今天只能陪伴我,不能陪你爸爸、媽媽,就會用這種所謂的愛去要脅對方。現代的男女在交往上是否輕鬆?很多人都很痛苦。因為人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不懂得如何去為別人著想,所以對於什麼是真愛,現在的年輕人確實還需要認真學習,《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愛人的經典。

「愛的感覺是溫暖的」,這一點要注意,決不是像情歌一樣,愛得死去活來,那不是愛情,而是「欲」,時時想要控制對方、佔有對方。「欲」是穿著漂亮的外衣,喬裝打扮成愛的天使,你沒有仔細看清楚,就會被它所欺騙。

愛的言語是正直的

判斷雙方的愛是不是真正的愛,就要看對方的言語是不是正直的,若雙方的言語是正直的,則證明雙方的愛是真愛,因為愛的言語是正直的。這個標準絕對不只是男女之間正常關係的標準而已,也包括所有的親友是不是真心的愛護你,都可以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愛的言語是正直的,是真正為你著想的,而不是花言巧語。

我為學生講愛的時候,就把「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這五個愛的階段分析給學生聽。假如有一個男生,第一次見到妳,就跟妳說「我好愛妳」,妳要不要相信?他從相識立刻就跳到相愛去了,這不是自然現象,一定是假的,這是錯誤的。還有的剛剛交往三天就說:「我一定要娶妳」,馬上從相識變成結婚,這絕對是騙人,都是花言巧語,言語不正直代表他一定是有所目的跟企圖,等到他目的達到了,就把妳拋棄了。所以要會判斷對方的言語,花言巧語不能聽。

有一位朋友很有意思,她第一次和他先生見面時,她先生就說「妳的牙齒不好」,這樣的人好不好?是不是很正直?非常正直!她先生說:「牙齒不好,咀嚼不好,消化就不好,增加胃的負擔,長期下來胃就不好」,很有推理能力,他講的是不是實話?確實如此。因為她先生和她相識時,第一次就率直的告訴她牙齒不好,她認為這個人非常正直,絕對不會講假話,以後就嫁給他了,現在他們夫妻相處得很好。所以,我們要判斷,言語要正直而不是花言巧語,朋友們向你阿諛奉承的話都不是真的,要懂得去判斷、分辨真愛與假愛。

愛的心地是無私的

一個人有愛心的時候,他的愛心是否只是對一個人而已?絕對不是,他應該是對所有人都非常關懷和愛護。很多女性都說,我的先生第一是愛父母、第二是愛兄弟、第三是愛孩子,我排最後。其實她講這話時,內心還是很安慰的,因為先生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對人的愛心、關懷、情義都是真的。妳陪伴了他幾十年,他對妳的這種情義就會愈來愈深。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時間一定就是天長地久的。

愛的行為是成全的

隨喜別人的愛心、支持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成全了自己的愛心、善行。譬如當你在孝順父母、對別人很有愛心、落實聖賢教誨的時候,他一定會從內心裡讚歎你,甚至於幫助你,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假如有一對年輕人在交往時,男的對女的說:「我難得放假,你今天就陪陪我,別回去陪妳爸爸、媽媽了。」這樣的男人是否可以交往?很危險,不能輕易交往。假如妳要回去孝順父母,他一聽就很歡喜的說:「趕快回去。」甚至於他還會說:「我陪妳回去。」這樣的男朋友就值得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敢帶對象回家,原因在於父母都有人生的閱歷,一看到他的言行舉止,像照妖鏡一照,就會原形畢露。所以,現代年輕人都很怕見長輩,因為內心德行不夠。

當對方有這些善的想法時,我們要隨喜他,這樣彼此之間的感情,以及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就會愈來愈和諧。有一位朋友,他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由於她那段期間身體不舒服,經濟滑落下來。哥哥知道了妹妹的情況之後,就立刻要把他兩年多來的積蓄全部匯給妹妹。他能這樣做,誰最歡喜?他的父母最歡喜。兄弟姐妹友愛,是父母最放心的一件事。他的太太知道了,很歡喜的幫他把這個錢匯過去,成就先生這種友愛妹妹、兄友弟恭的德行,還當面跟先生說:「我很佩服你這麼做。」她處處看到先生的優點,所以夫妻相處很和樂。當我們的生活伴侶所做的都是非常好的事,一定要全心全力支援他,因為「愛的行為是成全的」。夫妻相處都遵循道義,家庭的後福一定無窮。

什麼是富

富在知足

什麼是富?很多人都會認為有錢就是富。這個答案為什麼這麼標準?這是受了誰的影響?我們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富的含義絕對不是錢很多,真正的富在於「知足」。假如孩子在生活上不知道滿足,縱使錢再多,他也不會覺得快樂;一個人真正知足,他的內心就常常會覺得很快樂,知足者才能常樂,所以真正的富在於知足。人的慾望只要一打開,就很難收回來,所謂「欲為深淵」,這個深淵踏下去就深不見底。所以,我們不要羨慕虛華的人生,應該追求真實、知足才是真正的富。當我們能這樣去引導孩子,孩子這一生就會懂得知足常樂,才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才不會崇尚虛華。

欲是敗家亡國因

在古代,楚王很喜歡腰肢纖細的女子,結果宮中的女子很多都餓死了。上有所好,下面的人就會投其所好,因此所帶動的就是錯誤的風氣。家長帶錯風氣,家會垮;國君帶錯風氣,國會垮。所以,「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個國君假如貪愛錢財,最後的下場很可能是跟人民發生衝突。古代紂王寵愛妲己,其實在紂王那個時代有沒有賢臣輔佐?有!當朝很多賢臣,都是很有學問的。其中有一位叫箕子,箕子見到紂王的行為,他立刻就想,商朝保不住了。古代讀書人都可以見微知著,看到一些細微之處,就能預知結果。

箕子看到紂王送給妲己一雙象牙做的筷子,就斷定商朝要滅亡了。我們會說:「有如此嚴重嗎」?我們細細來推敲一下,當妲己拿著象牙筷子,請問她會用什麼酒杯飲酒?可能是犀牛玉杯。當她所配用的是犀牛玉杯,她又會使用什麼樣的盤子?很可能是用金銀打造出來的盤子。若是用金銀打造出來的盤子是不會盛豆腐青菜的,所盛的一定是山珍海味。試問,她是否會穿T恤衫吃山珍海味?不會!她會穿著綾羅綢緞,吃著山珍海味,住豪華的宮殿。然而這些都需要錢,錢又從何而來?對人民不斷的壓榨,掠取民脂民膏,到最後人民一定會起而與之反抗,所以一人貪戾,一國就作亂。古代賢哲們確實很有智慧,懂得抽絲剝繭,看出往後不好的影響。

商朝被周武王推翻了,古代這些起義軍的君王,事實上也都很仁厚。他把商朝滅掉,沒有對商朝的子民、對紂王的子孫進行殺害。而是特別賜給紂王的子孫一塊領地,讓他的後代繼續在那裡生存。周朝因為有這樣的胸襟,也很快贏得天下人的歸順。

當為人父母愛好的是名是利,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也是很不好的影響。世間人說,人生的目標就是在追求富貴,人生忙忙碌碌就是要享受富貴,他究竟有沒有享受到真正富貴?現代人的人生都被誤導了,我們去看看市面上的書籍,那些寫如何賺進生命的第一個五百萬、第一個一千萬這些書都是暢銷書;而如何把夫妻關係處好、把孩子教育好的這些書,相比之下卻很少有人問津。所以,人的專注點都在錢,覺得一有錢人生就很快樂,殊不知慾望一打開,見不到底,欲是深淵。

沒有智慧 錢是禍患

很多人覺得有錢就是富,其實愈有錢愈擔心錢會變小。譬如看到別人有五千萬,他才一千萬,會覺得自己很窮;等自己有五千萬,又看到別人有一億,他又覺得自己很窮。這樣的人有沒有富?當他不知足,再有錢,他也會覺得很匱乏。

我曾經接觸一些企業家,他們說企業家假如沒有接受聖賢教誨,這一生真的是窮得只剩下錢而已。當人生有錢而沒有智慧,錢可能就會變成禍患。你有錢之後,外面又常常遇到種種誘惑,可能會因為錢,就開始糟蹋自己的人生。

大富之人的四種命運

1、勞心勞力

第一種情況是勞心勞力,每天工作很努力,超過八個小時,甚至十個小時,正值中年卻突然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或生了重病;辛苦了一、二十年,最後什麼也帶不走,這就是勞心勞力。他躺在醫院,心裡是否快活?不快活!「我賺了大半輩子的錢都花不到,太太還很年輕,不知道這麼一大筆財產會到哪個男人的手裡?」想到就會捶胸頓足。這個結果好不好?不好!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確實在往這裡面衝。

2、鎯鐺入獄

第二種情況是鎯鐺入獄,有些人在賺錢的過程中常常鋌而走險,觸犯了國法。我從北京坐飛機回來,在飛機上看到一則新聞,就是俄羅斯的首富現在變成了階下囚,他還很年輕,只有四十歲左右。所以,人生絕對不能貪婪,應該誠信去經營事業,老老實實去付出,相信會有很好的回報。所以,要教育孩子往後不要鋌而走險,更重要的是從小教導孩子要「物雖小,勿私藏」,教導孩子要廉潔守本,這才是做人的根本。

3、失去健康

第三種情況是失去健康,有很多人為了賺錢,根本不顧自己的身體,都是通宵達旦的忙於應酬,結果是錢賺到了,而身體也毀壞了。當一個人中晚年身體不好,他還能坐享其福嗎?可能一輩子或後半生都要跟藥物為伍,這樣也不是好的人生。

4、家業事業圓滿

能將事業與家庭兼顧的企業家,才算是完美成功的企業家。我認識一位長者,我叫他盧叔叔,他曾經是雅馬哈的總裁,手下員工有八萬人,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企業家。他做事很有原則,星期日會把所有的應酬都推辭掉,一定要陪太太跟孩子一起吃飯。他堅持這樣做,所帶給妻子跟子女的感受是什麼?溫暖。當爸爸的、當先生的如果非常在乎家庭,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就很強。當我們認知到家庭的重要,自然而然就會積極去呵護家庭,事在人為,絕對不會找藉口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你有所堅持,身旁的朋友自然會隨著你的原則去調整。

財富是果報 真因是布施

我們必須要知道財富的真正原因,與什麼樣的人生才能得到財富?不然可能一輩子都在賺錢,但是一輩子也沒有剩下多少錢。俗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生命中的財富,絕對不是你去爭就可以得到的,我們要知道如何去種富,才能收穫財富。得到財富的真正原因,就是要多行布施,多為社會付出,自然財布施就能得到財富。香港的首富李嘉誠是汕頭人,他每年所捐獻的款項都非常大,都是捐獻公共設施回饋鄉里。

在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跟文種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恢復了越國。後來范蠡跟文種說,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同富貴。范蠡很會看人,會看人很重要,不會看人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好的結果。文種不會看人,他看到榮華富貴來了,怎麼可以把現在的富貴捨棄?不願意!後來,果然越王勾踐賜文種自殺。而范蠡帶著西施離開了越王勾踐,改名換姓叫陶朱公,他到了江南一帶開始做生意,范蠡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做了沒多久就發了大財,范蠡馬上把財富統統捐獻出去,然後又從小生意做起;過了幾年又發財了,他又把錢全捐給貧窮困苦的人,之後再從小生意做起;後來范蠡的財富越來越多。這段史實,歷史上記載叫做「三聚財,三散財」。

人能有財富,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將財布施出去。范蠡的做法和成就,也是謹遵聖賢教誨的善果。《大學》提到「財散則人聚」,當我們把財散出去的時候,什麼聚過來了?所有人對你的愛戴,人心都向著你,無論你做什麼生意,他們都要來買你的,來支援你,因為你贏得的是人心。不是說財散出去就沒有了,不是看不到就是沒有,它無形中的影響力只要遇到緣就會起現行。財富有因、有緣才會結果,「因」在於財布施,「緣」是你的努力、加上貴人相助、加上機會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結出財富之「果」。所以,經營人生的財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經營,不然你一生的努力最終可能都是枉然。

人生有捨就有得

我的姐姐懷孕以後就把公職辭掉,很多親戚朋友都覺得很可惜。連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說:「你去工作,我來幫你帶孩子。」但是人生有捨有得,她辭掉公職就在家待產做月子,到後來小孩都是自己帶。姐姐辭掉工作以後,就是姐夫一個人賺錢,但是愈賺愈多。為什麼會愈賺愈多?因為姐夫給姐姐的錢,姐姐常常會拿來給我,她說:「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沒什麼用,幫我拿去印經書,做些善事。」姐姐懂得幫助先生布施財,所以她的先生愈賺愈多。有一次,他們夫妻一起出去買東西,剛好遇到大賣場開幕可以抽獎,第一特等獎是一台轎車,我姐姐也參加了這個抽獎活動。沒過多久,大賣場打電話來說:「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轎車。」所以,要懂得布施,要懂得種財布施的因。

對於物質的東西,我們不是不需要,而是夠用就好。真正的富在於知足,知足者富。《無量壽經》說:「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人不知足時,會覺得自己很窮,就一直在追求。「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所有追求的東西都帶不走,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又造了一身罪業,非常冤枉!

什麼是貴

人敬則貴

什麼是貴?一般孩子認為官做得很大叫貴。真正的貴人,是讓人從內心尊敬你,那才是真正的貴。古代諸多帝王中,您還記得幾個?這種貴是過眼雲煙。但是假如你今天走進林則徐紀念館,你會肅然起敬;你今天走入孔廟,你絕對會恭敬瞻禮。假如你今天見到的是唐朝的某個皇帝,你也不會敬他,當然唐太宗你要敬,因為唐太宗不只是有權貴而已,他還幫助中國人做了很多不朽的事業。所以,真正能讓人家敬重的,一定是那些真心利益別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而且人民對他們的這種恭敬會超越時空,孔子、范仲淹就是這種真正的富貴之人。

做官之人,當他得到權位時,最重要的是要做哪件事?他要全心全意為人民、為員工謀福利,絕對不能利用權位去壓迫別人,甚至於為自己謀福利。假如是這樣的長官或領導人,等他下台以後會有什麼結果?所有的人都會唾棄他。貴的真正意義是「人敬則貴」,每個人見到你都心生歡喜,都從心裡尊敬你、佩服你,那才是真實之貴。

當我們有機會做公司、做政府的領導者,我們應該提起的不是權勢,而是本分。為人領導者更重要的,應當時時念著如何帶領員工創造更好的生活,不只是在經濟方面要帶領員工,在精神方面也要跟員工一起成長,當你有這樣的定位時,相信你的員工會很尊敬你。當政府的領導人責任很重要,因為每一個決定的影響層面都非常大。所以,處高位者更應該戰戰兢兢,謹言慎行,因為一言一行所帶動的影響面很大。當你能處處為下屬、為人民著想,當你離開這個位置時,他們一定會感謝你的恩德,對你還是一樣的愛戴,絕對不會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敬人者人恆敬之

人是不是一定要有權位的時候才能有貴氣?才能讓人家尊敬?並不如是!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士,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她每天只吃一餐,她在飲食方面的慾望很低。慾望很低是不是強迫自己忍出來的?不是!人都說每天最少要吃三餐,有的還吃四餐、吃五餐。吃飯實在是很浪費時間,你是否有此感覺?人為什麼要吃飯?因為消耗很多能量,所以要吃很多飯。人的煩惱愈多,需要的食物就愈多;煩惱愈少,需要的食物就愈少。

許哲女士吃得這麼少,那是當然的,因為她煩惱很少,她不為自己謀私利,只想著如何幫助別人,所以煩惱輕,智慧長,自然而然就不需要那麼多的食物。從許哲女士身上,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當初顏淵跟孔夫子學習的時候,顏淵是法喜充滿的,所以顏淵才能達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這是一般人都受不了的生活狀況。一個人的精神層面在提升,他對於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慢慢地放下,就減少了。

許哲女士不僅吃得少,而且她沒有買過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在她看來,很多人把舊衣服扔到垃圾桶,她覺得很可惜,於是就撿回來穿。她穿這些衣服,除了惜物之外,還有一個很深的含義,因為她一個人還要照顧幾十位老人,都是她親自登門把一些生活用品,吃的、穿的送給這些物質比較貧乏的老人。假如她身上穿著旗袍很高雅,提著一包白米走過去,那接受她照顧的老人一定會覺得有壓力:我會不會弄髒她的衣服?所以,當她穿得跟他們一樣的時候,對方就會倍感親切。

當她來到這些老人的家裡,我看到他們見到許哲女士的那種歡喜雀躍的表情,就好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所以,新加坡尊她為國寶,不只是新加坡人尊敬她,世界很多國家也邀請她去演講,對她非常尊敬。我說許哲女士才是真正的富貴之人,這樣的富貴是很有意義的,她的人生也過得非常充實。當我們的生活是這樣的富貴,你的孩子也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經營他的人生。

要做真正富貴之人

人本是清清白白、自自在在的來到這個世間的,何苦要沾染上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太不值得了。真正的富貴不在於社會地位,誰是真正的富貴之人?答案就是我們的師長。既然師長已經給我們做了這樣好的榜樣,我們也要「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我曾經聽到一則公案,就是一位禪宗祖師,他的母親過世了,他就把母親背到山上準備火化,可是所有的鄰居看到以後,都對他的行為非常不滿,覺得他很不孝順,何以這樣草率就把母親的屍體處理掉?結果這位禪師就對鄉親們說:「一人得道,九祖生天,否則諸佛妄語。」說完之後就把母親火化了,突然他的母親現天人相,升天而去。所有的鄰居看到這個瑞相,個個轉怒為喜。當我們真正念念為大眾,真正做個富貴之人,不只自己成就道業,還會讓祖宗都得到利益。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學好《弟子規》,就能挽救世界、挽救家庭。現代的家庭狀況如何?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複雜的事情中,只要會抽絲剝繭找到綱領,其實問題都不是很大。周朝為什麼可以綿延八百多年,原因何在?聖賢的教育。

以孝治天下

讀歷史能鑑往知來,周朝就是將孝弟的基礎做得非常紮實的王朝,至今仍然能指導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周文王對他的父親王季非常孝順,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則省,昏則定」。他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都要去給父親問安,看到父親身體很好,他內心很歡喜;看到父親身體不適,他就覺得很難過。父親每天三餐的食物,他都要親自去查看,看看溫度是否適中,唯恐太熱了燙著了,太冷了吃不下去。

偉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後會感動全國人民。當一個君王能如是做時,全國人民會如何?孝是一個人的性德,只要君王做出孝道的表率,就會觸動全國人民這一分本善之心,所以人民就會效法。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也是繼承了父親的德行跟志向,當文王生病的時候,周武王每天陪伴在側,連帽子都不解下來,一直這樣侍奉父親。父親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父親吃了一餐,他就陪父親吃一餐。確實念念都為著父親,如此陪伴了父親十二天,父親的病就好起來了。我相信除了藥物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的這分孝心,讓他的父親非常的寬慰。所以,周朝是以「孝」治天下。

一個家族能這樣盡孝,就帶動了一個國家的孝道。《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個家庭都是仁德之風,則一個國家就能興起仁德的社會風氣。所以,帶領一個國家,帶領一個團體沒有想像中那樣複雜,只要能從自己修身、齊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國、平天下,使團體興旺。

以悌治天下

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有兩個哥哥,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們三個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太王看到自己的孫子文王,心裡很歡喜,覺得文王一定會是一個很好的領袖。文王的大伯泰伯、二伯仲雍,一看到父親的這個眼神,就知道父親想傳位給弟弟王季。為了讓父親往後傳位時沒有掛礙,所以泰伯跟仲雍兩個兄弟就到山上再也沒有回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父親太王能直接傳位給王季,王季又直接可以傳位給文王。

泰伯跟仲雍的這種行為成全了什麼?成全了父親,也盡了他們的孝心。而對於兄弟,他們是可以將財富捨掉,甚至於把最高的權位也能禮讓。這種做法不只是兄弟之間的互相禮讓,更重要的是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成全了整個社會的禮讓風氣。家庭的紛爭減少,社會的紛爭自然減少。因為泰伯和仲雍的這種做法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民,不僅感動了當時的人民,就連相隔了兩千多年後的我們這些學生,也能感受到泰伯跟仲雍的這種德行。因為上一代做出了好榜樣,傳給下一代也會繼續保持下去。周公的哥哥是武王,他們兩個都是文王的孩子,兄弟也非常相愛,非常和睦。武王那時在生病,很可能會去世,周公寫了一篇文章,然後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靈位面前起誓,周公說:「捨我的壽命轉給我的兄長,讓他能繼續安定天下」,這個誓言講完之後,這一卷文章就放在他們祭祀祖宗的太廟裡面。沒有過多久,武王的身體就好了,《中庸》說:「至誠如神」,確實感得武王身體就好了。

武王去世之後,就是成王登基,周公就輔佐成王,教導成王,結果天下太平。這時有些別有用心之人就開始散播謠言,說周公想篡位,周公聽到這樣的謠言之後,為了不讓他的姪兒為難,自己辭職到山東去居住了。有一天,成王在走路的時候,看到天上又是風、又是雷,就感覺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恰當,上天才會有這些異象產生。於是,成王就到太廟去祭祀,然後發現了周公的這篇祈文,就把它打開來看,看到周公為了祈求他自己的兄長武王能延壽,句句都寫得情真意切。成王看完之後,內心非常地感動也很慚愧:這麼好的叔叔,我居然還讓他到偏遠的地方去。所以,成王親自去把周公請回來,讓周公制禮作樂,致使周朝逐漸地興盛起來。

周公這種對兄長的誠心,不只讓他的兄長能延壽,他這分兄友弟恭的精神,還傳承給了他的後代子孫。傳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孝悌。《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修道之人就是要修仁慈之心,而一個人的仁慈之心從哪裡開始做起?從孝與悌做起。留多少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受益,而讓子孫後代承傳孝悌的德行至關重要,如此子孫後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以仁治天下

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贏得民心。有一次,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挖出了一些白骨放在旁邊,周文王看到了之後,對這些白骨非常地恭敬,立即就為這些白骨舉行很隆重的祭祀活動,然後再將這些白骨埋好。旁邊的人看了很受感動,他們都說連死人文王都不輕慢,都這樣恭敬,可想而知,對於活著的人必然會盡心關懷,愛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就以仁慈之心統一了天下,而且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享國年代最長的一個盛世,周朝綿延了八百年之久。

孔門為何能綿延二千多年而家風不衰

一個家庭有孝弟可以綿延多久?我們在中國歷代聖賢中,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他的家風兩千多年不衰。假如今天突然你得到一個消息,你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你是否會覺得今天跟明天絕對不一樣?突然會覺得我不能丟孔老夫子的臉,無論走到何處,言語、行為都會很謹慎。所以,德風可以影響如此之長久。


推薦閱讀:

是不幸使人早熟,幸福使人晚熟嗎?分享一下你的經歷?
有心計的人更容易幸福嗎?
有沒有哪一瞬間讓你覺得人生雖苦,卻依舊很愜意?
幸福靠自己創造
為什麼事情總是過了以後才會覺得好,覺得幸福 而當下卻不覺得 這是為什麼 怎麼做才能做到當下覺得幸福?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