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說闖王李自成之死

該帖被瀏覽  874 次,回復 1 次

在郭沫若先生正名闖王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而非通城52周年的前一天,應友人之約,前往咸寧九宮山參觀考察,途中就闖王之死在闖王陵與當地民眾進行了調查,傳說中的情節雖與史料有所差別,但調查結果卻有很大可信之處。

一、郭沫若先生正說闖王死於湖北通山縣

1956年5月18日,郭沫若先生撰寫《關於李自成死難地點的問題》一文中有如下表述:「1955年湖北通城縣將修建傳說死於通城九宮山的農民英雄李自成的墓,曾約我為該墓題詞。鍾龍保先生將這一事件的經過在《光明日報》『史學』雙周刊第78期(1955年3月15日)上作了介紹,並附有新墓照片。近據《歷史教學》編輯部、湖北師專歷史系、武漢大學歷史系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評,認為李自成死難地點應為湖北通山縣,而非通城縣。這一考證,確有實據,是可以信賴的。我為通城縣李自成墓所作的題詞,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李自成『犧牲於湖北通城九宮山』都是根據舊有的傳說,應予以註銷並改正。現由《歷史研究》編輯部將《歷史教學》編輯部等的考證材料彙集發表,以供參考。」

二、郭沫若先生說闖王死於湖北通山縣地主黨羽之手

1955年11月25日,郭沫若先生在評價李自成之死時,有如下表述:「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1644年3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的戰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滿人既佔北京,暫時和南明妥協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勢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輾轉南下。1645年5月,李自成率部到達通山,不幸在這九宮山為地主的黨羽所殺害。年僅39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三、從史實記載的大順軍敗北路線中尋找闖王死於山民之手之證據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率大順軍進攻山海關。15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行至翁後,突然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多爾袞當即複信吳三桂:「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吳三桂收信後,決定投降清軍。

21日,多爾袞悄悄進駐歡喜嶺。22日上午,大順軍與吳三桂大戰,戰正酣,狂風忽起,飛沙走石,清騎兵突然從吳三桂陣後吶喊殺出,銳不可當。大順軍損失慘重,劉宗敏身負重傷,李自成連夜撤退。26日返回北京,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帝位後,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倉促撤離北京。

在多鐸、阿濟格兩路清軍的攻擊下,潼關失守。李自成率大順軍於順治二年正月十三,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後入湖北襄陽、承天(今鍾祥)、荊州等地,集中兵馬20萬,乘南明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之機,率軍東下,從嘉魚牌州過長江,4月佔領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

李自成在武昌戰敗後,進至富池口。清軍輕兵急追,夜間直衝李自成的寢帳,李自成的三個妃子投江自盡,李自成潛越富池口而遁。劉宗敏及其一妻二妾、左光先及其一妻三妾、張鼐之妻、谷英之妻,還有李自成的兩位叔父(趙侯、襄南侯)及其家屬都被俘了。劉宗敏被清兵殘忍地用弓弦絞死,他者皆被殺。

大順軍在富池口戰敗後,即上溯富水而取興國城,原駐興國江上兵備道洪天擢、知州何鳴早已逃之夭夭,留湖廣參議王喬棟守城。城破,王喬棟即自縊於城樓。李自成為與白旺部會合,棄城不守,自小道入江西瑞昌。當義軍越過兩省邊界,到達緝捕司衙門所在地肇陳時,當地百姓藉大順軍之軍威,一舉攻破緝捕司衙門,將緝捕同知趙三薦殺死。

據瑞昌文史資料記載,羅城山有「闖王女兒墳」,相傳闖王李自成之女李月娥戰死羅城山後埋葬於此。

據《德化縣誌》、《九江府志》記載,大順軍越過羅城山,欲取九江,在九江西40公里之洗心橋受阻。攻佔洗心橋後,駐守九江的盟軍袁繼咸和左夢庚降清,清軍尚可喜部於4月28日佔領九江。此時,追擊大順軍的清軍和駐九江的清軍同時到達洗心橋,與大順軍展開了決戰。在強大清軍的攻擊下,4月29日,大順軍作戰失利,自焚余舟南撤。5月初一,大順軍佔領江西瑞昌縣城,復南退。

為分散清軍追擊目標,大順軍在撤至武寧縣橫路(距通山70里)時兵分三路,白旺留守作為後衛,田見秀、牛金星率軍途經九宮山南麓取武寧,轉向湖南。李自成率一軍復返興國,進通山。

5月初四,李自成率部分義軍進入通山境內,經上遷里(現洪港鎮),駐東台寺(現屬楊林鄉)。

據康熙四年《通山縣誌》記載:「順治二年五月初四日,闖賊數萬入縣,毀戳四境,人民如鳥獸散,死於鋒鏑者數千,蹂躪三月無寧宇。」《太平山志》中載:「李自成、張獻忠作亂兵敗,被吳三桂追趕至太平山地界。」《興國州志》:「東台寺,治西南一百八十里石艮山下,宋熙寧間敕建,崇禎十七年,闖賊踞庵,鄉人焚之。」東台寺鐘銘文記載:「崇禎十七年,闖賊踞庵,僧潰無遺。」東台寺碑文記載:「崇禎之末,毒遭闖踞。」據通山洪港鎮《王氏宗譜》於順治14年(1657年,距李自成入通山不足12年)仲秋月所載:「順治乙酉三月,闖賊擾境,由湖口渡江南,越九宮奔四川,官兵追之。五月初四,兵馬數萬繹集里中,其遇而死刃下。填溝壑者往往藉也。」「清定鼎戎馬生郊,經兵災之慘,祠堂竟成丘墟。」《王氏宗譜》中所言「繹集里中」的「里」指上遷里,原隸屬興國,今為通山縣洪港鎮。

史料更有載:「巴哈納將左翼,鰲拜巴圖魯將右翼,甲喇章京顧祿將中路,分道合擊之,直摧中堅,入賊壘,賊兵挽手就殲,生擒自成妻妾及賊侯某,獨索自成不得。」《東華錄》載:「窮追至賊老營,大破八次,賊兵儘力竄入九宮山(原註:山在武昌府通山縣之南九十里),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

大順軍入通山洪港後,再次分兵,李自成率5000人馬,過黃連洞,夜宿東台寺,次日越過一條支脈山谷,進入九宮山東港,出港即船埠,遭清軍幾倍於己的騎兵圍擊。

小源山谷之中,有程、金、龔三姓鄉勇。其鄉地總鋪即設在小源口。當他們聽到杉坑寺金住僧的報告,當即集中鄉勇,伏於密林中突起以巨石打散自成親兵,李自成單騎衝出險境,鄉勇追殺不已。

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記載:「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宮山嶺即江西,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散,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潭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賊也。」

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他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鍤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九宮山志》載:「道光間,牛跡嶺居民鋤地得馬鐙二,江北人胡某營肩挑貿易於此地,先後出數錢數百換得之,洗涮細視作黃金色,上有永昌年號,闖物無疑也。」「李闖墓,在九宮山牛跡嶺,順治二年賊敗竄通山,六都人程九伯集眾殺賊於小源口,葬此。」

《通山縣誌》載:「李闖墓,在縣南七十里上六里小源堡牛跡嶺下,李闖王敗竄至此為程九伯所殺,遂葬於此。」

《通山縣鄉土志略》載:「牛跡嶺,在縣治東南七十里,相傳老子騎牛過此,其跡尚存。明末李自成為程九伯所殺,葬此嶺下。」

四、當地民眾傳說更加證實闖王葬身之處為九宮山牛跡嶺

走訪中,通山縣委組織部一幹部(夏先生)給我們介紹了當地民眾廣為流傳「系山民當賊所誤殺」和「系山民圖財起意而誤殺」的兩種不同版本的類似說法。

一為「誤匪而斃」說。順治二年五月初,某日,從富池口激戰中潰敗的闖王李自成率領18親兵沿山谷南逃,在小源口附近山區突然遭到伏於密林中的鄉勇巨石攻擊,被清軍追趕多日的闖王親兵以為又遇清軍阻擊,而當地山民組成的鄉勇又以為是來此打家劫舍的土匪,戰鬥異常慘烈。在人多勢眾的鄉勇面前,闖王所率20親兵顯得勢單力薄,拚命掩護闖王李自成單騎衝出險境。

李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時,恰遇大雨,馬不能行。在拉馬登嶺時,巧遇當地山民程九伯在地里干農活,邊有隨身帶去的午餐乾糧,饑寒交迫的李自成當即提搶走食物。程九伯見李自成拉馬佩劍,狼狽不堪,狀如土匪,爭之定不力,遂回家報與家人。家中有金姓外甥帶鏟(鐵鍬)與之一同前往,欲討公道。程九伯衝上去抱住路邊樹下而食的李自成大腿,欲將其掀翻。無奈李自成人高馬大,功夫又好,一下子反將程九伯壓於臀下泥潭中。隨即拔劍欲殺九伯,由於佩劍血漬凝固又經泥水,終不能出,金姓外甥趕到見狀,舉鍬劈之,李自成腦漿迸裂而亡。

李自成死後,山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均田免賦」的農民領袖李自成,「大駭,從山後逃去」,當地官員聞訊趕到驗屍時便不能識。故《阿濟格奏報》載「賊兵窮力盡,竄入九公(宮)山,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處搜緝,有降卒雲自成竄走時,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李自成者往人其屍,屍朽莫辯」。又有《闖逆伏誅疏》「今日逆闖已誤死於鄉兵,而鄉兵初不知也。使鄉兵知其為闖,氣反不壯,未必遂能翦滅而致駑刀之交加,為千古大快也」之說。

二為「見財起意」說。話說李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時,恰遇大雨,馬不能行。在拉馬登嶺時,巧遇當地山民程九伯在地里干農活,邊有隨身帶去的午餐乾糧,饑寒交迫的李自成當即提出用隨身攜帶之飾物與之交換。山民程九伯雖不識李自成身份,但見其換物如皇室用品,又身帶寶馬與鑲寶佩劍,狼狽不堪如落魄官宦之人。程九伯將其狀告訴家人後,家人見其換物即見財起意,遂與之一同前往探看究竟。李自成見有金姓外甥帶鏟(鐵鍬)陪同,以為來人反悔,欲奪他物,便與老者理論。言語中程九伯衝上去抱住李自成大腿,欲將其掀翻。無奈李自成人高馬大,功夫又好,一下子反將程九伯壓於臀下泥潭中。隨即拔劍欲殺九伯,由於佩劍血漬凝固又經泥水,終不能出,金姓外甥趕到見狀,舉鍬劈之,李自成腦漿迸裂而亡。

家人驚駭人命,拖延報官。由於山區路長,恰逢雨季,李自成斃命時其狀又慘,當地官員趕到驗屍時終不能識。才有《阿濟格奏報》中「屍朽莫辯」之說,也為後人傳說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里,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的「歸隱說」留下託詞。

五、闖王李自成之死眾說紛紜

闖王李自成之死,雖然在前幾年召開的全國李自成學術討論會上,「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已被專家們所確認。但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一直有爭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但大致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自縊說。自縊者自盡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奏報中說:「……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但是後人認為,李自成久經沙場,果敢堅強,絕無自殺之可能。而且阿濟格的說法,並非親眼所見,故真實性甚低。

二是戰死說。《通山縣誌》中的記載為:「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而《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沒有一個地方明確指出,程九伯的確殺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說殺死了李延。那麼李延又究竟是誰?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麼關係?他們會不會是同一個人呢?雖然,在查閱了《米脂縣誌》《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鄉的史料後,發現記載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說法很多,唯獨沒有延字,但也不能保證《程氏宗譜》有誤記誤傳之可能,在當地山民口音中,「李自成」三字讀音很快時,與「李延」讀音是很相似的。

三是誤死說。誤死即誤傷致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他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鍤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四是搏鬥死說。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鬥,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並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又滲人泥漿;一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從背後以鏟猛擊李自成頭部,即刻而亡。

五是歸隱說。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里,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另有「禪隱」湖南石門縣夾山寺之說和歸隱粵北樂昌市金城山的「萬古金城」之說。

六、正說闖王李自成之死

關於闖王李自成之死中的五種說法除歸隱說外,無一例外都說明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的九宮山,這種說法不僅被郭沫若先生進行確認,也為多數史學家所認同。至於歸隱於榆中青城或粵北樂昌市金城山之說應與史學中多數記載有不可信之處。如若是歸隱甘肅省蘭州的榆中,想必李自成西安戰敗後即放棄鬥爭,那麼後面的經藍田,商州,走武關顯然不是李自成親率隊伍,歷史劇目中的妄殺李岩等人更是沒有理由了。而且,作為農民出身的李自成更不可能讓妻兒老小為掩護其北上「榆中歸隱」,而帶領大軍背道而馳地向南征戰。即使這樣,帶軍的領袖能為何人?在京城中「變了質」的劉宗敏以及李自成這妻高桂英能夠繼續統領人心已散的大順軍么?「榆中歸隱」不太可能,但自兵敗襄陽後分兵直插粵北樂昌金城山可信嗎?

史料更有載:「巴哈納將左翼,鰲拜巴圖魯將右翼,甲喇章京顧祿將中路,分道合擊之,直摧中堅,入賊壘,賊兵挽手就殲,生擒自成妻妾及賊侯某,獨索自成不得。」如若李自成自襄陽分兵,武昌之戰後就不可能有《東華錄》載「窮追至賊老營,大破八次,賊兵儘力竄入九宮山(原註:山在武昌府通山縣之南九十里),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顯然,李自成在襄陽沒有離開大軍,在湖北陽新縣七峰山(九宮山西北相連山脈)一帶至今相傳有李自成當年潰逃時所建古城牆遺址,說明李自成一直率領大順軍征戰至九宮山,「歸隱粵北樂昌金城山」便不可信。至於「禪隱」湖南石門縣夾山寺一說,由於李自成自小源口一戰後,《何騰蛟奏疏》載:「相隨偽參將張雙喜系闖逆義男,僅得馳馬先逸。而闖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馬下』。」顯然,與李自成一起戰鬥的義子張雙喜在大順軍一敗再敗的情況下,不可能誤傳李自成斃命之信,更不可能出現《闖逆伏誅疏》所述「一時賊黨聞之,滿營俱哭」之景象。以李自成死後「屍朽莫辯」,而推斷其出家「禪隱」湖南石門縣夾山寺確無實證。相反,《九宮山志》載:「道光間,牛跡嶺居民鋤地得馬鐙二,江北人胡某營肩挑貿易於此地,先後出數錢數百換得之,洗涮細視作黃金色,上有永昌年號」,若非闖王物品,深山中的金制馬鐙何來?

因此,依尋當時大順軍潰敗的軌跡,結合史料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駐東台寺後,次日死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牛跡嶺應該是真實可信的。至於郭沫若先生強調李自成「為地主的黨羽所殺害」,應為當時的歷史政治環境所限之結果。當地流傳的「系山民當賊所誤殺」或「系山民圖財起意而誤殺」兩種觀點,即「誤匪而斃說」與「見財起意說」,如若還原以歷史真實,後者較前者具有更強的可信度。

小資料:

李自成簡介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尊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陝西省米脂李繼遷寨。

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被地主武裝殺害。李自成余部降清後,又反叛滿清,繼續抗清鬥爭。

生平

  李自成,萬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60多里(兩地現均為橫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發現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裡的人代代口口相傳,是李繼遷的後人,這個地方正是當年党項拓拔氏東遷後聚居的地方。另一說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屬太安里二甲李氏。自成的曾祖父李世輔因生活所逼,遷至地荒人少的原米脂縣李繼遷寨(現屬橫山縣)。

清末米脂學人高照初考證當年邊大授掘墓時,李自成的祖墓地已有23座墳塋,1000多棵林木。按每代埋3人計算,也有七八代了。另外,李自成的相貌也不同一般。身材很高,力氣很大。顴深,鴟目曷鼻。( 《明史》------李自成傳 「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 )

兵變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進行了驛站改革,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征戰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後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余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後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稱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入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東征北京,突破寧武關,殺守關總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紛紛來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據說李自成進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覆滅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采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說李自成脫逃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李自成的民族考證

1.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是党項族後代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於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

李健侯已在《永昌演義》:自成定都西安後,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繼遷為不祧之祖」。

李自成結合自身党項羌族的生活禮節創立禮儀制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政權後,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曆代朝廷和自身党項羌族的生活禮節,使其禮儀大氣而莊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禮儀制度 《明季北略》: 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紛更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紀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定思小紀》「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藍,俱刊定成。

李自成第十四孫的陝西銅川礦務局工作的李志強:"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後,是党項民族拓跋氏,至今,"闖王"後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習俗,這對研究西夏及党項民族有著極其重要的考證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後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禿髮"習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著和當初建立西夏王朝主體民族党項人的"禿髮"習俗,村裡的人大多體格強壯,力氣大,男丁習武之風較為普遍。

西夏專家唐榮堯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項民族已有近十年的歷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項民族、羌族人的發源地和隱居地。從高原到盆地,從沙漠到草地,行程數萬公里。爬過雪山,走過草地;上過青藏高原,去過尼泊爾山區;在唐榮堯先生的研究中,確認李自成是西夏党項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到李繼遷寨考察過,在《李自成》一書中,這樣寫道(第四卷第十六章):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後的勛業應該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統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國要強大得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如今他已經破了北京,不久將平定江南,統一宇內,李繼遷傳到李元昊,又傳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發揚光大。

歷史教研員紀連海經過考證:"因為我們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漢人,李自成是党項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於陝西米脂雙泉里李繼遷寨(今屬橫山)的李自成的祖先應該是党項羌族人——也就是說,李自成應該是党項羌族人的後代。"

陝西歷史研究所專家李登第和米脂縣李自成紀念館原館長盛長明:"在陝西省延安市富縣太平村發現整理的《李自成家譜》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國王元昊的後代,系党項族。"

2.李自成是鮮卑党項後裔。

因為李自成尊李繼遷為祖,而李繼遷自稱是鮮卑之後。(《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3.李自成是漢族的觀點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李健侯在他的《永昌演義》里說:「自成之敗,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漢族之大不幸也。」

紀連海:「我們要據此考證一下李自成的民族所屬。有的人說了,難道李自成不是漢族人麼?據我考證,李自成還真的不是漢族人。」 紀連海說的有的人就把李自成當漢人。

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於1038年稱帝,建立西夏國。西夏傳國將近二百年,於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北地區的党項人士也與漢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縣的李繼遷寨人,稱李繼遷為始祖,所以他雖是漢族,卻是西夏國的羌族後裔。

米脂縣政協高埃飛:而李自成是地地道道的米脂太安二甲老戶,純屬漢人。

李自成的後代是漢族(打電話問的)。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本名鴻基,陝西省米脂人。據記載,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揮師東下南京,因形勢逆轉,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宮山轉戰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於此。建國後曾多次維修,並增建了拱橋、層台、花壇、墓碑、陳列館、休息廳等附屬建築。墓碑上書「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題,墓後高處聳立著下馬亭,附近還有落印盪、激戰坡等遺址。南虹橋在通城縣城東南16公里鯉港河上。因形若長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豐七年(1857年)建,為邑中著名石橋之一。青石疊砌,五拱並置,長40米,高5米,寬5米,設計大方,結構堅實,卓躒宏偉。經歷百餘年風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蕩漾,夾岸樹木,煙霞掩映,異景別趣。  

收藏評分分享

 

推薦閱讀: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為何採用李自成的國號大順為年號?
為什麼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時候,失敗百次能重起百次,但為什麼一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呢?
假如沒有李自成搗亂,明朝是否能夠戰勝滿清?
李自成暗殺謀士李岩,真的是因為農民階級思想局限性嗎?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