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詩詞經典04:古代詩歌鑒賞知識大全

◆⊙◆唐詩宋詞 經典賞析◆⊙◆古代詩歌鑒賞知識大全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一、表達方式的評析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庄》),「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徵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二、藝術手法的賞析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藉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4、對比手法。5、賦比興手法。6、用典。7、虛寫與實寫。8、象徵手法。(以上內容詳看附錄)三、修辭手法的體味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以上內容詳看附錄)附一: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繫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3、象徵手法:象徵是藉助事物間的聯繫,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徵是一種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願。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徵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4、、虛寫和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像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複雜的情形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寫的是想像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亘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試想,若不用虛寫,怎能展現如此闊大的景象?這種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為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實寫,不言而自明,就不展開分析了。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張的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於羅敷具體怎麼美呢?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一盪,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你想她怎麼美,她就有多麼美。6、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7、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8、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9、設問: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問,自己不答,讓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洒洒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10、比喻: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對於比喻,尤其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種相似聯想。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據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比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11、比擬: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人聯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愛者更活潑可愛,使可憎者更可惡。「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上》),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描寫,寫出了荷花嬌羞、鮮嫩的情態,寫得新鮮活潑,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量的愁苦化成有質有量的東西,並且用船來載,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和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賀的《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吳鉤」,古代吳地生產的一種彎刀。這裡代指精良的武器。「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13、對偶: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律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和第三聯(五、六句)都必須是對偶句。這兩例完全符合嚴對的要求,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講究平仄相對和詞語的對仗,所以多用嚴對。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聯繫看,對偶基本上有三種:正對、反對和串對。正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補相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對偶,意思互相補充,描繪了從室內向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須輸梅一段香」。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前者由假設關係相連,後者是承接關係。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如學齡前兒童都會背誦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15、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附二:詩歌形象賞析一、詩歌形象的分類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對形象的識別,對其象徵意義的感悟,對其特徵的把握,對其社會價值的認識等。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痴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①豪放洒脫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②青衫淚濕、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這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③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形象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庄》),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樂而忘返。④愛民惜才的形象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裡行間。⑤兒女情長的形象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描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了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二、如何鑒賞詩歌形象第一步:感受客觀生活圖景。①了解物象的性質:烏鴉象徵著凄涼,柳和送別有關,浮雲象徵著遊子等等。通過看物象的性質把握詩人的感情主旨。②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聯繫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圖景的性質。③分析寫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是粗線條白描,還是濃墨重彩、精雕細刻,有沒有鋪墊、襯托等。第二步:體會感情。①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感情的基調是「樂情」還是「哀情」,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格調是高昂還是低沉,對事物是褒還是貶。②具體抒發了什麼感情,為什麼。③採用了什麼抒情方式。第三步:體會形象對讀者的感染作用。是輕鬆愉悅、心曠神怡,還是驚心動魄、熱血沸騰,或是慷慨悲歌、勇氣倍增等。附三:體會詩歌情感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1、憂國憂民戰亂離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者腐朽: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林升《題臨安邸》:「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達對山河淪落國破家亡的痛楚: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揭露統治者的橫徵暴斂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2、建功報國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豪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陸遊《書憤》。貶官謫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懷才不遇的寂寞,報國無門的激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年華消逝的感慨,壯志難酬的悲嘆: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3、思鄉懷人。天涯羈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思親念友的孤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邊關征夫的思鄉: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閨中怨婦的懷人: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依依惜別的深情: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贈汪倫》。情深意長的勉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4、超塵脫俗寄情山水的悠閑,退隱田園的淡遠: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厭離官場的險惡,歸耕隱居的自在:陶潛《歸園田居》。5、生活雜感昔勝今衰的滄桑,時事變遷的感慨: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青春易逝的傷感,時不我予的焦慮: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告慰平生的喜悅: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附四:理解不同題材的古詩所表達的不同內容要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就要涉及古詩的題材分類,因為不同的題材決定了古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內容。古詩按題材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托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羈旅還鄉詩等。1、山水田園詩(寫景詩)以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為題材的詩歌。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鑒賞山水田園詩,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僅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②、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③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一般地寫景詩,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裡牽涉到一個感情寄託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撥高作品的思想內涵。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最後,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2、詠物言志詩詠物詩的特點在於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感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情。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3、邊塞征戰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成為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朵奇葩。當然,我們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鑒賞邊塞詩,要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徵。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幫助的。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幾多悲壯,幾多憂傷。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辱不斷,國難當頭,可統治者卻軟弱無能,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更多的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如陸遊「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儘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更多了一些凄涼,一些惆悵。4、懷古詠史詩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儘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於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迹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便產生了,出現了像劉禹錫、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等;杜牧的詠史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等。鑒賞詠史詩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推敲作者的態度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詩人們由於不同的藝術技巧,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對於同一歷史題材,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這麼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聯繫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蘇軾的《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同是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這裡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裡「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更多地是表達自己被排擠的心理。5、送別詩以送別親人、友人為題材,既表達人所共有的親情友情,也抒發自己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獨有的情感。有豁然開朗、意氣風發的,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大多數還是寫離別的依戀、悲傷,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還有一部分送別詩是「惜而不傷」的,雖充滿依依惜別之情,但並不悲傷,反而透露出一種詩情畫意,充滿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附五:鑒賞古詩的語言在鑒賞詩歌時,鑒賞者總是首先接觸詩歌的語言,並通過它來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形象所蘊涵的精神內涵,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鑒賞詩歌,對其語言的理解、鑒賞是首要環節。鑒賞古詩的語言,主要體現在鍊字、省略、語序、風格特點四個方面。一、析鍊字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注重語言精練、凝縮,言簡意賅,分析「鍊字」時我們應特別關注動詞和形容詞。1、分析動詞:如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詩人在東籬下採菊,不經意間與南山相視,表現了詩人悠然恬淡的隱逸生活。如果換成「望」則表示詩人主動去看,那就索然無味了。再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怨」字,用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分析形容詞:形容詞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風有綠江南岸」,這「綠」字最為精警,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詞的選用。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以渲染氣氛。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天空延伸,表達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情。二、明省略由於古典詩歌對字數句數的嚴格限制和對內容最大容量的追求決定了詩歌用語不僅要精心錘鍊,以一當十,而且要求能省則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說語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1、省略主語:如「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遙招手」的主語是蓬頭稚子。「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語是應是山中霧氣。2、省略謂語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懷李白》)只用了一個簡單的名詞性片語,沒有謂語中心語。或用幾個名片語合,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楊柳岸曉風殘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三、調語序為適應格律要求,為強調某些意韻,達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古人作詩常常要打亂正常的語序。1、定語與中心語倒置:如「碧玉妝成一樹高」(高樹),「雨里雞鳴一兩家」(一兩家雞鳴)等。2、主語與賓語倒置:如「泉聲咽危石」(危石咽泉聲),「雲氣噓青壁」(青壁噓雲氣)等。3、動賓倒置: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等。四、品風格由於詩人的風格和詩歌要表達的內容的不同,詩歌的語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品味。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眼子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表面上寫野草閑花、夕陽西下、燕子飛入百姓人家這些景象,但實際上詩人通過這些景象抒發了世事變遷的慨嘆。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等。3、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色彩繽紛,景象綺麗,想像奇幻。4、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常見於山水田園詩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用語活潑新穎,有一種清新之美。5、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言傳達儘可能豐富的、生動的意韻。如「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一個「獨」字,境界全出,既有「孤獨」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有表現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6、豪邁。用語慷慨激昂,充滿激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壯美。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7506935f804d2b160b4ec02b.html

古代詩歌鑒賞知識大全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一、表達方式的評析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庄》),「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徵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二、藝術手法的賞析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藉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4、對比手法。5、賦比興手法。6、用典。7、虛寫與實寫。8、象徵手法。(以上內容詳看附錄)三、修辭手法的體味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以上內容詳看附錄)附一: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繫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3、象徵手法:象徵是藉助事物間的聯繫,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徵是一種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願。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徵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4、、虛寫和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像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複雜的情形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寫的是想像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亘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試想,若不用虛寫,怎能展現如此闊大的景象?這種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為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實寫,不言而自明,就不展開分析了。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張的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於羅敷具體怎麼美呢?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一盪,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你想她怎麼美,她就有多麼美。6、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7、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8、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9、設問: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問,自己不答,讓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洒洒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10、比喻: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對於比喻,尤其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種相似聯想。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據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比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11、比擬: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人聯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愛者更活潑可愛,使可憎者更可惡。「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上》),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描寫,寫出了荷花嬌羞、鮮嫩的情態,寫得新鮮活潑,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量的愁苦化成有質有量的東西,並且用船來載,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和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賀的《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吳鉤」,古代吳地生產的一種彎刀。這裡代指精良的武器。「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13、對偶: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律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和第三聯(五、六句)都必須是對偶句。這兩例完全符合嚴對的要求,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講究平仄相對和詞語的對仗,所以多用嚴對。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聯繫看,對偶基本上有三種:正對、反對和串對。正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補相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對偶,意思互相補充,描繪了從室內向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須輸梅一段香」。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前者由假設關係相連,後者是承接關係。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如學齡前兒童都會背誦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15、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附二:詩歌形象賞析一、詩歌形象的分類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對形象的識別,對其象徵意義的感悟,對其特徵的把握,對其社會價值的認識等。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痴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①豪放洒脫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②青衫淚濕、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這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③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形象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庄》),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樂而忘返。④愛民惜才的形象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裡行間。⑤兒女情長的形象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描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了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二、如何鑒賞詩歌形象第一步:感受客觀生活圖景。①了解物象的性質:烏鴉象徵著凄涼,柳和送別有關,浮雲象徵著遊子等等。通過看物象的性質把握詩人的感情主旨。②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聯繫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圖景的性質。③分析寫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是粗線條白描,還是濃墨重彩、精雕細刻,有沒有鋪墊、襯托等。第二步:體會感情。①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感情的基調是「樂情」還是「哀情」,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格調是高昂還是低沉,對事物是褒還是貶。②具體抒發了什麼感情,為什麼。③採用了什麼抒情方式。第三步:體會形象對讀者的感染作用。是輕鬆愉悅、心曠神怡,還是驚心動魄、熱血沸騰,或是慷慨悲歌、勇氣倍增等。附三:體會詩歌情感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1、憂國憂民戰亂離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者腐朽: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林升《題臨安邸》:「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達對山河淪落國破家亡的痛楚: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揭露統治者的橫徵暴斂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2、建功報國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豪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陸遊《書憤》。貶官謫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懷才不遇的寂寞,報國無門的激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年華消逝的感慨,壯志難酬的悲嘆: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3、思鄉懷人。天涯羈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思親念友的孤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邊關征夫的思鄉: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閨中怨婦的懷人: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依依惜別的深情: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贈汪倫》。情深意長的勉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4、超塵脫俗寄情山水的悠閑,退隱田園的淡遠: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厭離官場的險惡,歸耕隱居的自在:陶潛《歸園田居》。5、生活雜感昔勝今衰的滄桑,時事變遷的感慨: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青春易逝的傷感,時不我予的焦慮: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告慰平生的喜悅: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附四:理解不同題材的古詩所表達的不同內容要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就要涉及古詩的題材分類,因為不同的題材決定了古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內容。古詩按題材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托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羈旅還鄉詩等。1、山水田園詩(寫景詩)以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為題材的詩歌。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鑒賞山水田園詩,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僅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②、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③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一般地寫景詩,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裡牽涉到一個感情寄託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撥高作品的思想內涵。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最後,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2、詠物言志詩詠物詩的特點在於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感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情。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3、邊塞征戰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成為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朵奇葩。當然,我們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鑒賞邊塞詩,要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徵。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幫助的。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幾多悲壯,幾多憂傷。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辱不斷,國難當頭,可統治者卻軟弱無能,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更多的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如陸遊「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儘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更多了一些凄涼,一些惆悵。4、懷古詠史詩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儘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於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迹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便產生了,出現了像劉禹錫、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等;杜牧的詠史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等。鑒賞詠史詩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推敲作者的態度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詩人們由於不同的藝術技巧,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對於同一歷史題材,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這麼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聯繫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蘇軾的《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同是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這裡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裡「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更多地是表達自己被排擠的心理。5、送別詩以送別親人、友人為題材,既表達人所共有的親情友情,也抒發自己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獨有的情感。有豁然開朗、意氣風發的,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大多數還是寫離別的依戀、悲傷,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還有一部分送別詩是「惜而不傷」的,雖充滿依依惜別之情,但並不悲傷,反而透露出一種詩情畫意,充滿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附五:鑒賞古詩的語言在鑒賞詩歌時,鑒賞者總是首先接觸詩歌的語言,並通過它來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形象所蘊涵的精神內涵,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鑒賞詩歌,對其語言的理解、鑒賞是首要環節。鑒賞古詩的語言,主要體現在鍊字、省略、語序、風格特點四個方面。一、析鍊字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注重語言精練、凝縮,言簡意賅,分析「鍊字」時我們應特別關注動詞和形容詞。1、分析動詞:如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詩人在東籬下採菊,不經意間與南山相視,表現了詩人悠然恬淡的隱逸生活。如果換成「望」則表示詩人主動去看,那就索然無味了。再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怨」字,用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分析形容詞:形容詞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風有綠江南岸」,這「綠」字最為精警,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詞的選用。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以渲染氣氛。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天空延伸,表達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情。二、明省略由於古典詩歌對字數句數的嚴格限制和對內容最大容量的追求決定了詩歌用語不僅要精心錘鍊,以一當十,而且要求能省則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說語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1、省略主語:如「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遙招手」的主語是蓬頭稚子。「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語是應是山中霧氣。2、省略謂語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懷李白》)只用了一個簡單的名詞性片語,沒有謂語中心語。或用幾個名片語合,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楊柳岸曉風殘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三、調語序為適應格律要求,為強調某些意韻,達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古人作詩常常要打亂正常的語序。1、定語與中心語倒置:如「碧玉妝成一樹高」(高樹),「雨里雞鳴一兩家」(一兩家雞鳴)等。2、主語與賓語倒置:如「泉聲咽危石」(危石咽泉聲),「雲氣噓青壁」(青壁噓雲氣)等。3、動賓倒置: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等。四、品風格由於詩人的風格和詩歌要表達的內容的不同,詩歌的語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品味。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眼子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表面上寫野草閑花、夕陽西下、燕子飛入百姓人家這些景象,但實際上詩人通過這些景象抒發了世事變遷的慨嘆。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等。3、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色彩繽紛,景象綺麗,想像奇幻。4、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常見於山水田園詩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用語活潑新穎,有一種清新之美。5、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言傳達儘可能豐富的、生動的意韻。如「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一個「獨」字,境界全出,既有「孤獨」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有表現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6、豪邁。用語慷慨激昂,充滿激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壯美。詩歌鑒賞第一步----如何讀懂詩歌(2012-10-31 19:45:46)

轉載▼標籤:雜談分類:教學資源如何讀懂詩歌 【教學目標】學習讀懂詩歌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教學方法】討論法、鑒賞法【點擊考綱】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課時安排】1課時一、怎樣算是讀懂詩歌1、明白表層意思    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淺層意思?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後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例:漢江臨泛王維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大意:(我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遠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動;波濤洶湧,浪拍雲天,搖蕩起(遠方的)天空。襄陽風光美麗,(似乎想要把我)留下,與山翁共謀一醉2、領會深層意思    寫出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  反映了什麼思想(態度、觀點)二、讀懂詩歌的方法技巧1、品標題     標題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嚮導。它或點明主旨,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調。例1:              (海南、寧夏卷)題李世南畫扇  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解讀】如果只看正文可能會以為詩歌描寫了鄉村野外的自然風光,但看了題目之後,才會明白這是一首題畫詩,描寫的是畫面圖景而非眼前實景。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自然想到詩歌中「潺潺水聲」、「瑟瑟秋風」、「寺廟鐘聲」、「知村近」、「覺寺深」等描寫應是詩人的想像與聯想,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由畫內想到畫外,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這一理解與本詩第二題的鑒賞要求不謀而合了。例2:                   近試上張水部  (唐)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思考: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解讀】此為干謁詩。詩人以「新婦」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畫眉」比自己的詩文。以「夫婿」喻指當時在詩文上頗有名氣而且又樂於提拔後進的水部郎中張籍。含蓄表達考前擔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張指點。通過優美的詩韻,巧妙地表達了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仕途的一場考試前,那種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作用1:題目揭示內容    朱熹的《觀書有感》,如果只看詩正文,以為是小湖水的風景,但看了題目之後,便知道,本詩談的是作者看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書,天光雲影是指書中有美好的景緻,源頭活水是指讀書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遠鮮活。作用2:題目表露心情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個題目前後兩個動作。「尋」與「不遇」,含蓄之極。但我們即使不看詩也能夠揣測出作者遺憾的心情。作用3:題目展示思路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題目意為遙望月亮起相思,進而懷念起遠方之人。而「先望後懷」正是該詩的思路。2、知作者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知人論詩」就是說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經歷、風格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知道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例3:             (全國Ⅱ卷)春日即事 李彌遜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 ]① 李彌遜( 1085 - 1153 ),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 ② 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思考: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解讀】有了這一介紹,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難看出詩的一、二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從這些凄涼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愁緒。三、四句寫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這正是作者因反對秦檜而被免職後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人真正是觸景生情,情由景生。例4:                望江南      李煜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註: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後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故國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凄涼無限之吟唱。思考: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呢?【解讀】從表面看(特別是後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是表達夢醒後面臨處境的無限凄涼。3、讀注釋     詩歌的注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對這一內容讀詩時一定不能忽略。例5: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思考:此絕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解讀】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忙著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例6:                鵲橋仙·夜聞杜鵑①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②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③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遊在鄭(今陝西省)做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積极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遊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管,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後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驚殘:驚醒。 ③故山:即家鄉。思考: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解讀】表現詩人歲月蹉跎、英雄老卻、事業無成的無限感慨和悲嘆。4、析意象   「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例7:                (全國卷3)鷓鴣天    晏幾道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思考: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解讀】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註:李益,中唐邊塞詩派,擅長絕句,善寫風景。思考: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解讀】楊花漫天飛舞,飄蕩如雪。人們往往把纏綿哀思、離愁別緒、理想抱負以及自身的抑鬱不得志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5、明典故    用典可以豐富詩的內容,裝點詩的門面,提高詩的質量。齊梁文學用典太多,晦澀難懂,但適當用典,的確有利於詩歌思想內容的表達。例9:         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注] 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後,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後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後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此詩即寫於隱居期間。思考:請分析這首詩的妙處【解讀】詩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慶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來寫「避元」;用「怕有漁郎來問津」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決意絕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詩中,融入了豐富的內涵。全詩讀來含蓄蘊藉,耐人品味,一個絕不與元統治者合作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6、抓尾句   詩歌往往先寫景敘事,後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詩歌的尾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例10:                (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思考:這首詩體現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追求?【解讀】全詩抒發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表達了作者羨慕自由自在的漁樵生活。三、小結詩歌鑒賞的步驟1、看題目和作者; 2、默讀兩遍詩歌,整體感知;3、找出寫景、寫物、寫人的名詞,  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寫了什麼;4、找出反映詩人感情的動詞或形容詞,弄清詩人表達的感情;5、看註解並反觀詩歌題目,做總體思考。 6、仔細審讀題干,規範答題【特別提醒】1、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悟才是關鍵。2、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3、這段時間做詩歌鑒賞題,不要忙於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課堂練習:1、讀《幽居初夏》(陸遊),回答問題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問題:⑴詩中所寫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一特點的?「幽」。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動襯「幽」(「下鷺」)③以聲襯「幽」(「鳴蛙」 )問題:⑵本詩抒發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思想感情?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怡然自得之樂(閑適之情)②尾聯「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2、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李益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注]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大意:傍晚時分,一陣微風吹來,把我從冥坐中驚醒。我走近窗戶,思緒飄渺起來。(風)吹開門,又吹動竹子。(我聽到動靜)以為是故人來(看望我)。(風)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階下的青苔上。(這風)應該掀開門帘進屋來,為我拂去綠琴上的塵埃。領會《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這首詩的深層意思。1、這是一首懷遠思人之作。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兩句詩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氛圍。3、本詩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感情。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7506935f804d2b160b4ec02b.html


推薦閱讀:

顧城是一位怎樣的詩人?
蘇軾的哪些詞可以振奮人心?
詩歌鑒賞
從此以後,一切都有了新的意義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