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綱要(四)
大般若經綱要 第七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面,從第六行看起,第六行最後一句。
【有菩薩安住六波羅蜜多。常為邪見盲冥有情作法照明。亦持此明。常以自照。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這就是菩薩。菩薩心要安住在六度上,大乘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這個十法界就是因果不空。《般若經》上教給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六道、十法界是因果變現出來的,如果沒有因,哪裡會有果呢?由此可知,既然有六道、十法界這些事,那個事相是果,果必有因,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古時候宗門裡面,有一條公案叫野狐禪,這個是百丈大師的公案,唐朝時候。那是說在過去有一位學佛修道的人,曾經有人向他請教:「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的答覆是不落因果。以後就墮狐狸,畜生道,墮落在畜生道,在畜生道做了五百年的狐狸。畢竟他還是個修行人,大概修行功夫還不錯,所以五百年之後,這個狐狸又練成人形,我們叫狐狸精,變成人形。
再遇到百丈大師,他非常苦惱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於是他就向百丈大師請教,他有個問題,就提出他從前人家問他:「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說:「你明天來,明天我上堂說法,你來把這個問題當著大眾提出來。」到第二天來了,這是個老人,年歲很大,一般人不認識他,百丈大師認識他,他是個老狐狸精。他就提出來: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給他改一個字,答覆他:「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你看他是「不落」,這個「不昧」,一個字,所以一個字錯了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公案就從這來。第二天這個老狐狸在後山就死了,百丈大師帶了一些出家人到那裡去給他收屍,給他火化,按照出家人荼毗的方法給他火化。告訴大家,他是個狐狸精,前世就是答覆人家錯一個字,墮了五百世野狐身。
連諸佛如來在六道十法界應化都是因果,哪裡沒有因果呢?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說佛法是緣生,緣當然有因、當然有果。世間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世間法,因果。出世間法,我們看到《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如果要沒有因果,哪有這些事情?沒有因果應該是平等的。有四土三輩九品顯示出有高下不平等,那當然有因、有果。所以要知道世法、佛法,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有因果,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正因為因果不空,所以諸佛菩薩才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因果要是空的話,那還度什麼眾生?他還發什麼願?沒有必要!所以要曉得因果的道理。
那麼佛給我們講十界,十法界這個因非常複雜,因緣都非常複雜,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因緣。任何一法它的成就都是無量因緣,正報在一毛孔,依報一微塵,可見其複雜的程度。在這樣複雜因緣當中,哪一種因緣最重要?把那個最重要的一條找出來,佛在教化眾生常常用這個方法。佛說在十界裡面,佛法界是平等心,這是最重要的因素。你要能修平等心,你與佛就相應。平等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平等、覺」,這個是成佛第一個條件。要真正做到平等,必須對人、對事、對物,不但沒有執著,而且沒有分別,你有分別就不平等。真正把分別、執著完全離開,這個與佛法界相應,也就是說佛心現前,成佛的心。
菩薩的心是六度,心裏面常常存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菩薩常存此心,常行此道,把這六條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都做到了,那叫行菩薩道。所以這個地方講:『有菩薩安住六波羅蜜多』,菩薩的心安住在六度裡面。我們順便把十法界下面也略說說,雖然這經上沒有,常識!緣覺是十二因緣心,聲聞我們常講阿羅漢是四諦心,這個我們常講叫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再往下去就是六凡|六道凡夫,六道裡面最高的是天,天人是十善心,佛經裡面有《十善業道經》,修十善,這才能生天,生天最要緊的條件是十善。欲界天要靠十善,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以十善為基礎,他們再加上禪定的功夫,不能說只有禪定不必修十善,那個錯誤的,沒有那個道理。如果他修禪定,他的心行不是十善,他那個定是邪定,那個定修成了,也是變成妖魔鬼怪,不會變成色界天、無色界天,不可能的,所以十善是生天的基本條件。
人道是五戒。這裡面還有一個阿修羅,阿修羅也是修十善,雖修十善,貢高傲慢的心、好勝的心沒有離開,所以修十善變成阿修羅。下面三惡道,餓鬼是貪心,地獄是瞋恚心,畜生是愚痴心,愚痴就是邪正是非搞不清楚,往往把它搞顛倒,這叫愚痴。這是說十界最重要的條件。此地是講菩薩,菩薩心存六度,修行六度。
下面一句:『常為邪見盲冥有情作法照明』,菩薩跟小乘不一樣的地方,菩薩是主動的去幫助眾生,不像二乘人。二乘人你求他,他幫助你;你不求他,他不會主動來找你;菩薩是主動來找你。「常為」,常常為那些邪見的眾生,為那些盲冥的眾生,「有情」就是眾生。盲冥是指的愚痴,並不是真的他瞎了眼睛,不一定!他有眼,他見不到事實真相;有耳,他不能辨別邪正,這個叫盲冥。邪見?他的想法、看法錯誤,當然他就要造作許多的惡業,造惡業自然就要墮惡道。菩薩憐憫這些人,常常為這些人「作法照明」,這四個字就是以善巧方便,開悟這些眾生;照明就是開悟,幫助他開悟,幫他破迷開悟。
『亦持此明,常以自照。』他也常常用這個方法自修自行,自行化他都用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怎麼自行呢?斷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自行。譬如布施,布施是舍財、舍物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利他。自利呢?是把自己慳貪的煩惱斷掉。持戒是守法,守法當然能夠幫助這個社會有秩序,幫助這個社會安定,這是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可是它對自己是消除自己的惡習氣,一些壞的毛病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所以這個裡頭有自行、有化他,用這個來自照,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照破,《般若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
『乃至無上菩提』,這無上菩提成究竟的佛果,菩薩就用六度的方法來成就無上菩提。給諸位說,證得無上菩提的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菩薩用六度這個法門。六度裡面,或者用一度,任何一度都可以達到,一度裡面含攝其它的度,以一度為主修,《般若經》上這麼說,《華嚴經》上那些大菩薩們作榜樣給我們看。他的用意就是教我們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容易成就戒、定、慧,然後你才有方法作法照明;戒、定是方法,慧就是照明,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
【此法照明。曾不舍離。是菩薩由此因緣。於諸佛法。常得現起。】
這一句特彆強調,這個方法決定不能舍離,一定要有耐心持之有恆,有恆才能成功。現代人修學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耐心,確確實實是「邪見盲冥」。佛在經上感嘆的謂:「可憐憫者!」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是非邪正不能辨別,哪是真法,哪是假法,你沒有能力辨別。記得過去有一年,大概是十年前,黃念祖老居士到美國華府,美國的首都,他到美國只去了一次,住了一個月。他也是密宗的上師,也是凈土宗的傳人。那個時候我在DC,有些同修來給我說,他們從中國請來一個上師來灌頂,我就笑笑說:「用不著!」你們老實念佛就好了,何必還要搞這些名堂呢?我就問他:「你們請的是什麼人?」他說:「請了一個黃老居士,黃上師,黃念祖。」我一聽說黃念祖這個名字倒很熟,當時想了很久,才想到從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提過這個人,有這麼一個人|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居的學生。我就問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夏蓮居的學生。」他說是的!我說:「那很難得,你們趕快把他請來。」我就知道這個人不是騙人的,他倒是真正的善知識,他有師承,他的老師都非常難得。所以到了美國之後,我們就連絡上。
他在美國也給這些喜歡學密法的人灌頂,他把灌頂的意思說出來,儀式、形式不重要。形式,你在三寶面前、上師面前,上師手裡頭拿一點水,在你頭上彈兩彈,那就是灌了頂!那你每天洗澡,那個籠頭是大灌頂,比那個舒服多了!所以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我們平常受三皈依,受三皈儀式很簡單、很隆重,你有沒有真的皈依呢?誰知道!我給你這麼一念,你就得三皈了,不見得!你要真正發心才能得到,你不真正發心,這個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形式,沒有實質。
實質上灌頂是表什麼?灌是慈悲加持,頂是佛法裡頭最殊勝的頂;佛大慈大悲用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給你,這叫做灌頂。那麼你在那裡一灌,你是不是至高無上的佛法馬上就得到?如果真得到了,那沒錯,你這個灌頂很有價值。我聽說在美國灌頂,一般價錢都是五十塊美金起碼,如果特別殊勝的灌頂,價錢都很高。那一灌你是不是就開悟了?你的業障是不是消除了?如果果然有這個效果,我早就去了,我不落人後。實在講,錢都冤枉花,灌完之後還生煩惱,可見得佛法是講實質不重形式;形式無關緊要,最重要是實質。
你明白這個道理,黃老居士在美國也跟大家講《無量壽經》,我們用的是同一個版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那時候我們兩個見面很歡喜,因為在全世界弘揚這個本子,就我們兩個人,所以非常投緣。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你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都不曉得!諸佛如來給你灌頂,沒有收你的灌頂費。如果你真懂得這個道理,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你每念一聲,就是阿彌陀佛給你灌頂一次,這種殊勝還得了嗎?這裡講的「邪見盲冥」,你就知道了,想想看自己是不是這個人?被人騙了都不知道。
我在邁阿密講經,我旁邊一些同修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在這個地方授皈依,收費多少錢?」我說:「皈依哪裡還要收費呢?」他說:「不收費人家瞧不起你,收費越多,大概越靈。」我說:「我不收費。」他說我不靈,我就不靈,我不能隨著他的邪知邪見,我們要如法,我們不能被他破壞,那就看個人的緣份。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
菩薩用這個方法,就是六波羅蜜,或者是全用,或者是用其中的一種。『曾不舍離』,不但是一生他這個心安住;安住就是不動搖,不會見異思遷,不會常常去改變,那才叫安住。不曾舍離不但一生不改變,這真的是一門深入,而且是生生世世都不改變,成佛之後還不改變,這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太多太多。成佛之後他還用他過去那個老辦法來教化眾生,大勢至菩薩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你們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這一個方法,真的叫老實念。老實的標準是大勢至菩薩,這是標準的老實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改變,就用這個方法。他自己成了等覺菩薩,也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像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他現佛身教人也是老實念佛。他不教別的法門,別的法門有別的佛菩薩去教,他只教他這個法門。所以許許多多菩薩成佛之後,他不舍因行,他在因地里用這個方法,用得很熟、很習慣,還用這個方法表演給大家看,還用這個方法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曾不舍離。
【是菩薩由此因緣。於諸佛法。常得現起。】
『諸佛法』,諸是多,此地「諸佛法」不可以把它看作一切諸佛的方法,你這麼看就錯了。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穿衣是法,吃飯也是法,一低頭、一舉手都是法,沒有一樣不是法,你在這一切法裡頭不迷,覺而不迷,就叫做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一切法裡頭覺悟;「諸」就是一切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你大徹大悟。『常得現起』,現起一個大覺的作用,那就是菩薩心。
【是故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身語意。三有罪業。無容暫起。】
你要是真正身語意這三業,都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般若波羅蜜是真實的智慧,是空有兩邊不著,那你這個三業罪當然就消除了,這個一定的道理。三業罪雖然有罪因,可是沒有緣,沒有罪緣,你那個罪業不會起現行。這一句也是教給我們,消除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你的身語意三業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幾個人能做到呢?實在做不到,還回過頭來老實念佛,你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再看下面一段。
【有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能成勝智。】
前面一段說,有菩薩安住六波羅蜜,這一段是有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諸位要曉得,安住般若波羅蜜,前面五度必定具足;前面五度要沒有般若,不能叫波羅蜜多,這是修福。所以前面五度每一條,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那就叫波羅蜜多,所以才叫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它與般若相應。由此可知,般若是關鍵,能與般若相應就能成就殊勝的智慧,勝智就是殊勝的智慧。
【由此智故。雖行一切法。而不得一切法。】
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行一切法』不著空,『不得一切法』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叫與般若相應。像《金剛經》的開端,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是行一切法;雖行一切法,世尊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也就是講他雖行一切法,實際上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而且不落印象,這是高明。不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不執著就不用第七識,若無其事、不落印象就是不用阿賴耶識,這叫做什麼?離心意識,法相宗裡面講離心意識,如果你能離心意識,與般若就相應。
【雖能圓滿一切佛法。而於諸法無執無取。】
如同諸佛如來,諸佛如來諸位知道的並不很多,但是對於西方凈土阿彌陀佛,大家知道的都很詳細。圓滿一切佛法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在西方世界成就大圓滿,雖然成就大圓滿,阿彌陀佛沒有執著,阿彌陀佛於一切法沒有取捨。為什麼呢?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所以他心地乾淨若無其事。也許同修要問,這往生的人見到阿彌陀佛,佛來接引他,這又怎麼說法呢?阿彌陀佛有沒有著相?有沒有取相?給諸位說,阿彌陀佛沒有著相,阿彌陀佛也沒有取相。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往生那個人心裡頭變現出來的,這是真的道理。變現出阿彌陀佛是真的、是假的呢?決定是真的,絕不是假的。《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現前;你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你眼前。阿彌陀佛來了沒有呢?所謂「不來而來」;往生的人去了沒有?去而不去。這個話說得越說大家就越難懂。我以前跟諸位講過,就好象你們看電視撥頻道一樣,只是換一個頻道,跟這個很相似,把我們娑婆世界這個頻道,換成極樂世界頻道,那就是了。所以古人有一個小冊子,叫「生無生論」,所謂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就是說的這樁事情。現在這個講法,實在講已經被科學家證實了,科學家講空間是多維次,我們常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到無限度的空間,這個空間的維次,實在講,就跟電波的頻道差不多那個樣子,實在講換頻道。
由此可知,十法界就是頻道不相同,看你怎麼個換法,這個換不需要按鈕,是起心動念,念頭在改變頻道;現在科學逐漸進步,將來不需要按鈕,你動念頭的時候,那個頻道就會換。實在講,科學越進步,對佛法的解釋越方便,想想佛在經上所說的都是事實,都不是假設。所以念佛,佛是一定來迎接。佛不是有心來迎接,佛有心來迎接,那你就錯了;佛無心,他才能夠來迎接,有心就不能來,有心跟我們一樣變成凡夫。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法自性空故,所以對於一切法你可以做,你不能執著,不能存著有「得」的觀念,你有「得」的觀念,你就錯了。
知道一切法畢竟不可得,為什麼要做呢?因為因果不空。譬如財富,這是一般人最關心的,大家都希望得到的,你是不是能得到?命里有的就有,命里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命里有沒有是怎麼回事呢?前世修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修財布施,布施是因,你得財富是果報;你修法布施這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報;你修無畏布施是因,你得健康長壽是果報。你修的什麼因,後頭就有什麼果報,所以因果不空;你不肯修因,那來的果報。果報雖然現前,能不能得到?不可得,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你今天財富來了,你以為真的得到?沒有。所以財貨叫通貨,像水一樣流通,現在流在你面前,它不會停在你面前,它還是會流失掉,它從你面前過一過而已。但是在這段期間,在你面前過的這段期間,你有權利去支配它。你要把它支配它向善,那你就得善果;你要不懂,拿這些財富去造惡,那你就受惡報。你想得是決定得不到的,這就說明因果不空的道理,因果不空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有一些學佛的同修,怎麼學佛的呢?過去發了大財,現在倒閉了,走投無路了,才來學佛。我見到他,不錯!因為你的錢要不倒光,你就不肯來學佛,倒光了反而好了,佛來救了你。你要不倒光,成天花天酒地,你怎麼肯相信佛法?還是有善根,還是佛菩薩保佑,把你的家財全部都搞乾淨,讓你在這裡覺悟。每一個人回頭覺悟都不一樣,有人在順境里覺悟,有人從逆境當中覺悟回頭,遭遇極大的困難他覺悟了,都是過去生中有善根,佛菩薩幫他忙。唯有真正覺悟,才能解決問題。你這一生,人一生太短暫,年輕的時候懵懵懂懂還不覺得。像我這個年齡,跟你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我這個年齡讀佛經,經上講夢幻泡影,我完全肯定,聽了點頭,一點都沒錯。
我們一同到台灣的那些朋友、同學、同事們,四分之三都不在了,真的像一場夢一樣。這四十多年的歲月,將近半個世紀,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樣,才知道這個生命短暫、生命脆弱。再想想佛法要緊,我們這一生時間短,來生是長,來生怎麼辦?從前不曉得,現在明白了,來生最殊勝的地方是生極樂世界。如同經上所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身,不是這樣脆弱的身,金剛不壞身!壽命是無量壽,不是這麼短促,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隨你去遊玩,你愛到哪裡去玩,就到哪裡去玩,你說那多自在!這就說到生活活動的空間是無限大。
佛說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就看我們這一生願不願意去?那麼怎麼個去法呢?老實念佛,你就決定去。要記住老實,雖念佛,不老實,去不了。剛才說了,大勢至菩薩是最老實的一個人,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其它的一切都放下,世法、佛法全放下。放下不是不幹,還是乾的;每一天還是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不再放在心上,要懂這個道理。心裏面無論做什麼事情,若無其事,心裏面只有一句佛號,只有一個願望|求生凈土。這也符合般若,空、有兩邊不住;生活、工作照做不著空,心裏面若無其事,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不著有,這空、有兩邊不住。佛法也要放下,那麼經要不要聽呢?不要聽了。不要聽,這裡法師講經,一個人沒有的時候,這多難過!所以你們還是來聽經,來聽經是什麼?是事,不著空;雖然坐在那裡聽經,聽而無聽,無聽而聽,心裏面還是阿彌陀佛念到底,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著。那你到這裡來幹什麼?作影響眾。為什麼呢?莊嚴道場。讓那個初學的人、沒入門的人,看到這個道場這麼殊勝,這麼多人來的時候,接引眾生,幫助接引,甚至於自己要不要呢?自己不需要。所以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是莊嚴道場,修般若波羅蜜多,空、有兩邊不住,這個妙絕了。問題你會不會修?你會修,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在一切法裡面只有這一條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走的通,決定有成就,要走其它的路太難太難了。
不但我們要修,而且要記住弘揚,大慈菩薩曾經說過,你勸兩個人修,超過你自己修行的功德;你要能勸到十來個人修,他說你就是真正的菩薩;如果你能勸一萬個人修,那你就是阿彌陀。大慈菩薩講的,講的話沒錯。他這個話的意思,你真正勸了兩個人念佛往生西方,你就成就兩尊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作佛。你幫助兩尊佛成佛,你的功德多大!你要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真正往生,你不是菩薩,誰是菩薩?這個效果是從這說的。你雖然弘揚佛法,但是你弘法利生做得不錯,聽眾也有幾千人、幾萬人,可是一個人都沒往生,給你說你沒有功德!講度眾生,你一個眾生都沒度。必須往生才算是得度,如果不能往生的話,那就不算,這個標準在此地。
最近韓館長往生,你們大家都看到,她是真往生,一點都不假,阿彌陀佛來接她走。我們看到這個相,從來沒有見過,我們也送了不少在家、出家人往生,都沒有見過這個相。昨天火化了有舍利,因為那個場所太複雜,撿舍利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她兒子沒有撿,她兒子看到有很多很漂亮的,非常好的,他統統裝在骨灰盒子裡頭把它封起來。我說你應該把它撿出來。他沒有時間。有舍利,很好的舍利,真的!她憑什麼呢?是不是她自己念佛呢?這個大家都曉得,她一天到晚嘻嘻哈哈,我沒看她念佛,她的興趣就是逛街,在美國天天逛mall,她念佛是什麼?臨終十念,臨終念佛,跟十八願完全相應。
但是她有很大的功德,就是護持凈宗,凈宗現在弘揚到全世界,依照《無量壽經》修行,依照這個方法念佛往生的太多太多了,這是她的功德,等於說都是她送的,都是她成就的,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沒有人能夠跟她相比。在這個時代純正的佛法,她護持三十年始終沒有變心,一直護持下去。所以她今天這麼殊勝在哪裡?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天凈宗弘揚到全世界,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估計,雖沒有精確的計算,在一般估計的話,應當超過一千萬冊,分布在全世界;凈宗經論的講解,錄像帶、錄音帶也是流遍到全世界。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跟東南亞這些國家地區,念佛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往生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們親眼看見。飲水思源,這個功德不能不說是韓館長的,她給我們現身說法,教我們什麼?怎樣去護法,你真正能護持正法,你不修也能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你送往生的人送太多了,那麼多人都往生到極樂世界了,看到你臨命終時,那些人一定都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虧了他,趕快去接他。」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麼個道理。所以大慈菩薩這一首偈,就是教給我們護持正法,特別是護持凈土法門。
經文這底下講:
【雖能圓滿一切佛法。而於諸法無執無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這個是把道理說出來,心裡一定要清凈,臨命終時一定要放下,不能有一絲毫的執著,一切人、事、物都不要去管它,一切隨它去就好了,一心想佛決定往生。《飭終須知》、《飭終津梁》裡面都說得很清楚,許許多多一生修持的很好,臨終這一著錯了,也就是人在臨終的時候,怎樣送終的常識沒有,所以把他成就耽誤了,非常可惜!不曉得這些常識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小冊子一定要看,看到什麼?我們自己心有警覺。因為你到臨終要生病的話,你自己做不了主,完全聽別人擺布,那你就完了。如果臨終的時候,有一、兩個冤家債主在你旁邊,你還有什麼成就呢?什麼叫冤家債主呢?到你快要斷氣的時候,來問問你長短,來摸摸你身體,來看看你的頭,你就完蛋了。
斷氣之後八個小時,神識離開身體,經上講如生龜脫殼。這個時候不要說你碰到他的時候,他非常痛苦;他躺在床上,你這個衣服碰他的床邊,他都感覺到受不了,誰會注意到這個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他走的時候,他躺的那個姿勢不管他,「他那個姿勢不好,不好看,要給他扶一下」,那就壞了。他明明能往生,又把他拖下來。不能碰他,最好是十二個小時以後,你再去動他,這個是一般常識,很多人都不知道。還去摸摸那個地方最後冷,到底是頭頂、還是胸口,去摸他,這叫要命,要他命!這都是冤家債主。那麼我們讀了這本小冊子之後,看看許多臨終的人,家親眷屬都是這樣對待他,好象這樣對待他都是很平常,這真是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盡搞這一套。我們讀了之後,警覺什麼?我們自己最好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不必人照顧。
今天下午有個老居士來看我,他跟我提起來,我都不認識他了,幾十年沒見面。從前蓮友念佛團的老同修,也都七、八十歲了。講到王天明,王天明老居士作團長的時候,請我在念佛團講《楞嚴經》、講《彌陀經疏鈔》,我在那裡講過幾部經,這大概是三十多年前。而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他那種往生我們就要學,他自在!他往生前兩個月,就知道自己那一天走。所以有空閑的時候,看看這些親戚老朋友,告別!見最後一次面。往生的那一天,他自己的兒女都在外國,就是老夫妻兩個住在台灣,那個時候沒有計程車,三輪車。夫妻兩個到念佛團念佛,坐三輪車去。坐在車上告訴太太,說我要往生了,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到寂寞?他太太聽了這個話之後,你要能往生太好了,那你就不必想這麼多。其實他太太不曉得他那天晚上往生,所以太太同意、答應了。
念佛團那天晚上共修,他們共修就跟打佛七一樣,只有一枝香,當中這老居士們輪流講開示。那天晚上是魏老居士,輪到魏老,魏老跟我也很熟悉。他跟魏老商量,他說:「我們倆調換一下,今天我來講。」當然他是長輩,又是當時念佛團團長,就讓他去講。他這一上台,本來的開示是三十分鐘,他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得非常懇切。說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為他老人家在台上講了一個半鐘點講累了,他要回家去了。下了台之後,他講堂旁邊是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他有這個本事,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本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像這樣子走,不受人擺布,那你真的往生,真的自在了。這是李老居士。
在美國舊金山甘老太太告訴我一個往生的故事。這個人是她的親戚,也是一位老太太,兒女在美國,她到美國去之後,就幫著做家事,在家裡面燒飯、洗衣服、照顧孫子,就干這個工作。她是個念佛人。往生這一天,家裡人都不知道,早晨起來發現,今天早晨沒有燒水,也沒有燒早飯,所以就感覺得很奇怪,老太太今天怎麼忘掉了?就開她的門,(美國老人的房門沒有鎖的),門一打開,老太太是盤腿坐在床上,已經走了,坐著走的。而妙的呢?她把兒孫的孝服一份一份,不曉得什麼時候做好的,都擺在她床前,後事她都準備好了,遺囑也寫好了。家裡兒女一看呆了,這是預知時至。大概是小孩上學,兒女去工作,她在家裡做孝服、做衣服。這了不起!預知時至,坐著走,不聽人擺布。
如何才能做到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做到了。如果對這個世間,無論是人、事、物,有一絲毫放不下,你就做不到。你臨命終時,能不能往生是個未知數,除非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來幫助你,在關鍵的時候提醒你。如果這個時候遇不到真正善知識,他愛護你、捨不得你,在你面前哭哭啼啼,這裡摸摸,那裡摸摸,你就又回來了。阿彌陀佛來了也沒用,他打轉就走了,你就去不了。你在接受這些煎熬痛苦的時候,發瞋恨心,那你就墮三惡道,所以這個關鍵的時候,比什麼都重要。
《飭終須知》這個名字,一般人看到不喜歡,這好象人死辦喪事,一般人不喜歡看,但是太重要了。你不喜歡,難道你不死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先印了一萬本,我把那個封面改了幾個字,《怎樣念佛往生成佛》,這個名字稍微好一點,大家看到也許會歡喜一點。這名字改了一下,《怎樣念佛往生成佛》,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你自己家裡有老人,或者親戚朋友,在臨終,你要是能幫上忙的話,無量功德。成就一尊佛,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一生能夠成就兩、三個人真正往生,自己是決定得生,這個福報太大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八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八面,看下面阿拉伯的數字,八十八面,從第六行看起,第六行當中有一個字空字,這是一個段落,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六種波羅蜜多。嚴凈一切智。一切相智道。由畢竟空無去來故。】
從這一段看起。『菩薩』,他上面加了一個有菩薩,意思就是說有一些菩薩。如果我們以天台家的講法,天台將世尊一代時教判為藏、通、別、圓,四教都有菩薩。雖然菩薩這個名義相同,而實際上他們的境界淺深廣狹差別很大。四教的菩薩都修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的名字相同,裡面淺深也不相同。這種情形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就如在台灣我們念國文,初中有國文課,高中也有國文課,大學還有國文課,國文兩個字沒有兩樣,也是一樣講法,可是裡面程度相差就大了。四教菩薩所修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就像這個樣子,這是我們必須要能夠體會的。
也正是大乘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我們在此地,這是《般若經》上,我們聽到佛在這一會裡面所說的,藏、通、別、圓四種菩薩,他們聽佛說法領悟的淺深不一樣,隨類各得解。這個情形,我想一般同修都能夠理解,就以我們現前來說,我們這裡坐下來看看,恐怕也有一、二百人,這一個半鐘點講下來之後,大家聽了,每一個人領悟的也不相同,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原因呢?當然這裡面原因也非常複雜,牽涉到過去無始劫來的根性種種不同,所以有種種差別。這段經文上最要緊的是說,『安住六種波羅蜜多』,關鍵在「安住」這兩個字,這是值得我們注意,也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修學時間也不算少,同修當中也有學了二、三十年的,甚至於比這個時間還長,為什麼我們功夫不得力?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沒有享受到,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沒有安住。安住兩個字的意思,說通俗一點大家好懂,就是專精、專一,這就叫安住。安是你心裏面沒有疑惑。住?住在一個境界裡頭,正是所謂一門深入,你才能有成就。通常在念佛法門裡面,我們常講,不懷疑、不夾雜;安就是不懷疑,住就是不夾雜,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是重要的原理。只要你把心安住在這一個境界裡面,沒有不成功的,所以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
這些菩薩安住在六種波羅蜜多,這正是菩薩的正行。過去在講席裡面,曾經跟諸位同修介紹過,大乘經上常講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呢?十法界是現象,十法界是屬於果報,果必有因,因是十法界人心不同,所以顯示出境界就有差別。我們從上面來說,這是佛在一切經上常講的,佛是平等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平等,佛境界就現前。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平等心現前,你就什麼時候成佛,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他此地講,他安住六波羅蜜,所以這是菩薩的正行,非常難得,也非常殊勝。再往下去,緣覺是十二因緣,因緣心;聲聞四諦心。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心,人道是五戒心;這裡面還有一個阿修羅,阿修羅是五戒、十善裡面夾雜著貢高我慢,這變成了阿修羅。三惡道,貪心是餓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獄。當然這個裡面的業因非常複雜,世尊這種說法,只是在複雜的因緣裡面,給我們說出最重要的一個緣故。
菩薩是六度,修六度才『嚴凈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般若經》上這些名相,跟古時候翻的稍稍有一點差別。嚴是莊嚴,我們學佛的人每天做課誦都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嚴就是莊嚴,凈是清凈。這兩個字合起來,就很明顯的教給我們,什麼樣子才算是莊嚴?清凈。心清凈,國土就清凈,身心清凈這是真正的莊嚴。無量的光壽,無量的莊嚴具,都是從清凈身心裏面,自自然然生出來的,所以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嚴凈一切智。通常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般若經》上講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相智就是一切種智,當中道種智省略。省略並不是沒有,這三種智,說一個前,說一個後,當中一定包括在其中。這就是莊嚴,如來果地上的真實智慧。
在一般解釋,一切智是指空,也就是指一切法的本體,本體是空寂的,所以是萬法皆空,這個說法是一切智。阿羅漢、辟支佛也曾經證得。雖然一切法體是空的,可是相有,不能說這個相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相。這種種不同的森羅萬象,怎麼變現出來的?如果能夠明了這樁事情,那他的智慧就叫道種智;這個「道」是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什麼道理變現出來的。這個「道」裡面,包含著理論、方法、因果,包括這三方面。十法界都不出理事因果,都不出這個範圍。因為它多,所以叫種,種是種種,這一類的智慧就是通達明了一切法的現象,這個智慧叫道種智,在我們這個經裡面叫道相智。第三種就是體用他能夠圓融過來,知道體用不二,理事一如,這個智慧才圓滿,這叫一切種智,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相道智。這是通常講我們解釋「佛陀」,佛這個字,它這個字的含義有智、有覺。智呢?就是這三種智。覺呢?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是體,覺是用,有體、有用。
可是後面這一句話重要,『由畢竟空無去來故』。這才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一部《大般若》,我們今天讀它的綱要,它的內容六百卷經。六百卷經裡頭有一個總綱領,諸位要能夠掌握住了,這個六百卷就不難懂了。總綱領就是三個字|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我們要問,這三種智有沒有呢?三種覺有沒有呢?有,雖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因為有智、有覺,這個沒有落空,不著空。因為畢竟空不可得,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著,一切法事實真相,就是這個樣子。通達明了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在這個世間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生活、怎樣工作,與一切智不可得相應。那要相應呢?那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世間人所謂的究竟圓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你生活裡面,沒有絲毫缺陷,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所顯示的都是大圓滿。這一句總說,下面分開來說,六波羅蜜一條一條分開來講。
【無布施。無慳貪。唯假施設故。】
《般若經》最難講的地方,就是這些文字,你如果執著文字,沒有布施、沒有慳貪,好了,我什麼事也不要做,這叫什麼?叫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安住六波羅蜜多」,你要懂得安住這兩個字的味道。如果你修布施,你布施著相,我今天布施多少財物,做了那些好事情,那些人受到我的利益,你就著了相,著了相就不是安住。安住是做了又不著相,你才得到安;你做了著相不安,你的身心不安。安是什麼?要完全空掉才會安,心裡頭有東西,你怎麼會安?所以大家的心都不安。你要知道你為什麼不安呢?因為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思前、思後,你就不會安。你要果然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像《金剛經》到最後「無智亦無得」,那你怎麼不安呢?你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安。有絲毫牽掛,有絲毫的念頭,你就不得其安。但是有一個念頭除外,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沒問題;除念阿彌陀佛之外,任何念頭你都得不到安穩,念阿彌陀佛可以,這是一個特別的例子,一個特別法門。
「無布施」是告訴你不著布施的相,經上常講:「三輪體空」,這才是安住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手段、是方法,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破除我們無始劫來最嚴重的一個煩惱|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貪是貪求。布施這個手段就是對付慳貪,慳貪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假如這個慳貪煩惱斷掉了、沒有了,你還著了一個布施的相,你這個波羅蜜不圓滿,你還著了相。
後面這一句就更妙,『唯假施設故』,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為什麼呢?我們煩惱沒斷,真的要吃藥來對付我們的煩惱,用布施對治慳貪。這一位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高級的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他們的境界。他們煩惱斷了,布施波羅蜜圓滿了,還要不要修布施波羅蜜呢?他還修,還繼續不斷的修。他為什麼修呢?他不是為自己,為利益一切眾生,就是說給眾生作個榜樣。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所作所為、種種表現假施設故,是來幫助初學的,他自己已經達到圓滿了。前面兩句是圓滿了,自利圓滿了;後面這一句,利他圓滿了。所以一樣還是勤修布施波羅蜜,做樣子給人看。
第二句:【無凈戒。無犯戒。唯假施設故。】
持戒是手段,目的是破惡。凡夫無始劫來迷惑顛倒,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執著我,起心動念都想到我,這是毛病。為什麼說想到我是毛病呢?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六道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有我執,才無緣無故變現個六道輪迴;因為有法執,所以才變現出十法界。原來我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根源,所以佛說我執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這通常講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阿羅漢、辟支佛他的本事,就是把我破除了;換句話說,起心動念不再有我這個念頭,六道就沒有了。如果法執再破了,那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就是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與大菩薩們,他們修行的處所,他們活動的空間,跟十法界這個裡面不一樣。
因此,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惡,我們不能不承認,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說得更清楚、更明白。而言語、造作,念頭是總指揮,念惡,身口怎麼會善呢?佛教導我們,用持戒這個方法來破惡,佛告訴我們,那些事情我們應當要做,那些事情我們不應該去做。佛說應當去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應當去做的,我們決定不去做,這就是持戒。應不應當的標準在哪裡呢?實在上諸位仔細去觀察,不難體會,我們把它結歸起來,答案顯現出來了,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佛都叫我們去做;凡是利益自己的,佛給我們講不可以去做。利益自己是什麼?增長我執,增長貪瞋痴慢,所以這個東西不能做,這個在戒律裡頭,我們找出這個標準。所以佛與菩薩們,他們給我們作了示範,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他的心平等、清凈、廣大。那個心一動,他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沒有說是為我家裡幾個眾生,為我們這個團體幾個眾生,沒有!你看那個心量多大,盡虛空、遍法界。
無凈戒一定是無犯戒,無犯戒、無凈戒,持戒波羅蜜圓滿。這個兩句是自度,跟前面意思完全一樣,無凈戒、無犯戒。清凈、犯戒這個是兩邊,兩邊的相都不可得,可是他還有沒有持犯的樣子呢?有,持犯的樣子唯假施設故,他表演給我們看。有表演持戒的,有表演犯戒的,兩種人都是善知識,兩種人都是佛菩薩,諸位在大乘經上看到,小乘經上也有。佛當年在世,有一些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迦葉尊者,這個是給我們表演像唱戲一樣,他唱正派,他表演持戒,戒律很清凈。像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他們唱反派,完全搞破戒,都是菩薩,都是佛與大菩薩。讓釋迦牟尼佛在當中來評判,對持戒的讚歎,對犯戒的喝斥,其實這個是做給我們看的。他們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犯戒?沒有,他們真的沒有。所以我們不可以把他們當做凡夫來看待,那你就錯了。這些都是諸佛如來大菩薩示現,像唱一台戲一樣,他們都是表演某一個角色,表演得很逼真,讓我們在這個裡面覺悟。所以他有表演,這個表演就是假施設故。為什麼說個「假」呢?表演也不執著。換句話說,他的心依舊是清凈、平等、覺,他沒有迷,只是舞台上表演這個角色而已;表演的再逼真、再像,也是若無其事,那就是假設施。
第三、【無安忍。無忿恚。唯假施設故。】
這是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忍辱在這個地方,這是玄奘大師翻的,是按照梵文原文多半是直譯的|安忍,六度裡面的忍波羅蜜是安忍。古德譯經沒有照這樣翻,他把這一條翻作忍辱,這個是有特別的用意。因為在古時候的中國人,對侮辱看得非常嚴重,我們在古書裡頭常讀過,「士可殺,不可辱。」士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樣的人殺頭無所謂,侮辱不可以。所以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古德翻經的時候就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這是一個特別的譯法,實際上的意思是安忍。
忍在菩薩修學六個原則當中,我們稱為六度,非常重要。佛在《金剛般若》上,《金剛般若經》大家都念過,它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其它的《般若經》,我們不見得念過,《金剛經》念過。佛在《金剛經》上,將這六大綱領有說得很詳細的,有說得很簡單的,輕描淡寫帶過就完了,唯獨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這個道理就是說,這六條綱領中,這兩條最重要。布施能修福、修慧,你要想修福、修慧,積功累德,你怎麼修呢?修布施。而忍辱正是成就,你雖修,如果你不能忍,你的成就很有限。所以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說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要想成就,安忍就太重要了,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忍是一個人修學成就關鍵之所在,越是大的成就,越要大的忍耐。特別是對於瞋恚,這個地方講『忿恚』,更要忍!這個就是遇到心裏面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一般人要發脾氣,瞋恚,動了瞋恚心,這個境界現前。
而實際上,忍辱的範圍非常廣大,順境也要忍,不能單看逆境,順境也要忍。順境不生貪念,這個世間人遇到順境貪愛、留戀,捨不得放下,也錯了。所以順、逆境界都要忍。一切境界當中,你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動,實際上這個如如不動,是底下禪定波羅蜜,但是你要曉得,禪定是以忍辱為前方便,忍辱是禪定前面的功夫,不能忍哪來的定呢?所以一定要能忍,順、逆境界什麼樣的境界都要忍,然後才有底下的精進、禪定、般若。我們現在處的這個世間,這一段的時間與空間是亂世,眾生的生活很苦,天災人禍非常頻繁,我們處在這麼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菩薩這六條綱領就顯得格外重要。換句話說,我們要怎樣才真正能夠平平安安度過這一生?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這六條綱領。
布施叫我們放下,後面般若是叫我們看破。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不要掛在心上,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是守法,佛在經上許許多多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但是經論太多了,如果每一部經論都涉及,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而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能夠受持一部經,我們一生就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說實實在在的話,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無量劫都受用不盡,這是真的,一定要守法。除佛教誡我們之外,我們現在身體還沒有離開世間,還跟世間這麼多人在一起相處。人是一個社會的動物,他有組織,所以國家有憲法、有法律;每一個地區,有它的風俗,有它的習慣,有它道德的觀念,我們都應當遵守,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我們守法不犯法。安忍,我們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絕不急躁,有耐心、有步驟、有分寸的去做,做得圓圓滿滿。
後面這是精進,精是要進步,現代不但是科技日新月異在進步,單單這一端進步,其它的都不進步的時候,那個毛病就出來了。應該怎樣呢?齊頭並進,這個社會大眾才真正能得到幸福。而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德行、學問,德行跟學問要有進步,怎麼個進步法呢?佛教給我們的方法,跟世間人所想出來的方法不一樣。世間人的想法怎樣?我要成就學問一定要廣學多聞,現在學校教育就是用這個方式|廣學多聞。佛法不如是,佛教給我們是一門深入,絕對不是廣學多聞,是叫一門深入。可是也許諸位在四弘誓願裡面看到,「法門無量誓願學」?沒錯,你只看到後面,前面呢?你沒看到前面。前面那一條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佛教人一門深入是幹什麼?斷煩惱,佛教你是這個。煩惱斷了,智慧開了,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你煩惱要沒有斷,你廣學多聞,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說得妙,他說結果是什麼呢?增長邪見,這清涼講的。我們仔細去觀察,煩惱沒有斷的,那些廣學多聞的,你仔細去接觸,想想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你看看他是不是增長邪見?沒錯!確實增長邪見。邪見解決不了問題,今天社會這麼複雜,誰能解決問題呢?沒斷煩惱的那些廣學多聞的人太多太多了,他們來為我們這個社會大眾辦事,越辦越亂,越辦越糟,他還自己以為有學問。所以回頭過來看看佛經,對於佛菩薩就不能不佩服,他們是先斷煩惱,斷煩惱之後,那個心是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智慧現起來了,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你無量智慧,你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在無量法門裡頭,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你才廣學多聞呢?你一門深入達到信心清凈則生實相,行了,可以了,然後你才可以廣學多聞。這個則生實相,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智慧開了。智慧開了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跟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所說的,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有這個本事才行。我們現在怎麼樣呢?眼見色、耳聞聲,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常生煩惱,常生貪瞋痴慢,這怎麼行呢?人家常生智慧,你要問他,他為什麼常生智慧?心清凈,煩惱斷掉了。所以一定要曉得修學過程,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一門深入這個辦法,這個精進就是斷煩惱。斷煩惱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所以我們先要學無知,然後起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
平常我們沒有講經,沒有人來問問題,這個時候心永遠是清凈的,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無知。別人來問問題,隨問隨答,展開經典,裡面的義理就像泉水往外涌一樣,那叫無所不知。初學佛的人,特別是初講經的人,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經文展開之後,不曉得怎麼講?到處去找材料,找了一大堆,厚厚的寫了多少張來批註,結果講出來也是牛頭不對馬嘴。什麼原因呢?智慧沒開!收集再多,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你要收集一個人的,從頭到尾講下來還像個樣子,雖然不是自己的,它裡頭的脈絡還能夠連貫的下去。如果要搞三個人、五個人合起來,那說出來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這就完全錯了。所以諸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理,一門深入,決定不能搞兩門。
我今天下午到這邊來,我三點半鐘來的,四點鐘有一位老太太來看我,這個老太太跟我大概有二十多年沒見面;是我早年在蓮友念佛團講《彌陀經疏鈔》、講《楞嚴經》的時候,她常常來聽經,二十多年前。來的時候跟我講了很多很多的話,我都在旁邊聽。講完之後,她向我請教,我說你的頭腦太複雜了,妄想太多了,這是大病。她今年七十八歲,跟我講讀了很多經,現在想學一門深入,不忍心捨棄。拜很多佛菩薩,現在專門拜阿彌陀佛,她說那些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好象我跟他這麼多年往來,現在跟他斷交,心裡好難過!那我就沒法子,我就引她到我房間里去,我說:「你看看我供的,我的小佛堂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我說:「我觀音、勢至都不拜。」她看了呆了。我說一門深入,七十八歲了,還有幾年?
她說她作了一個夢,說夢裡頭有人跟她講,她還有五年,她說:「我是不是預知時至?」我說:「你叫胡思亂想。」這個就是沒有遇到好人指點,跑的道場太多,親近的法師太多,一個法師教她一個法門,十個法師就十個法門,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修行修了這麼多年,幾十年了,越來越亂,越來越定不下來,這個虧吃大了。所以我就勸她,經也放下,不要聽了。她還要聽我那些錄音帶,不要聽了。年歲大了,有什麼好聽的,不要聽了,也不要看了。她到這還找佛書看,還有人介紹她這個經、那個經,不要看,統統不要看,回家老實念佛,一句阿彌陀佛。你要真正老實念,決定往生,這是真實話。別說年歲大了,年輕人實在講都不能搞得太多、太雜,你要是搞多、搞雜,準定吃虧。實在講沒有必要!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
精進這個道理,說起來好象是好懂,可是事實、效果,你沒有見到。所以你對於古大德的講法,現在人這些講法,也是姑妄聽之。為什麼?因為你體會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拉拉雜雜要搞一大堆。去年年底,我在新加坡辦了一個「培訓班」,期限不長只有三個月,有二十八個學生,我們只學一門功課|《無量壽經》,每個人都學,每個人都講一遍;換句話說,就講二十八遍。而實際上在講一遍之前,還要練習講一遍;換句話說,五十六遍。三個月當中,每一個人要聽五十六遍,聽一部經,不學凈土的也相信凈土了。學生的心得報告我看到了,原來有幾個學禪宗的,對於凈土很排斥,到最後深信不疑,為什麼呢?三個月當中,五十多次的熏習,他們明白了,他們才知道精進的好處,才知道什麼叫做一門深入。以前雖然聽,聽到這一句話,這幾個字也懂得,真正的意思不曉得。
這個道理很深,希望諸位細細去揣摩,果然能夠信受奉行,這個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議。我常常勸人,可是有一些人懷疑,懷疑什麼呢?你這個凈空法師不是好人,你叫我們學一樣,你自己搞那麼多樣。其實他不知道我的苦心,我叫你搞一樣,你的成就決定超過我,超過太多太多。你要跟我一樣,什麼大乘經論統統都搞,你搞一輩子比不上我,你比我差遠了!我今天為什麼要搞這麼多呢?給諸位說不得已,沒有法子,這些經典要有別人搞,我絕對不去搞。我現在講《華嚴經》,如果有人講《華嚴》,我《華嚴》邊都不碰它,我決定是一門深入。我現在是什麼?這個經教已經沒有人在搞了,逼著我沒辦法,犧牲自己的品位,為了利益大眾,把佛法傳下去,這是不得已。我知道的好處,我自己為什麼不幹呢?我當然會幹。但是我今天指給大家的路子絕對正確。
精,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
【無精進。無懈怠。】
這是精進波羅蜜自學圓滿,自己圓滿。
【唯假施設故。】
還要表現給別人看。倓虛法師《念佛論》那個小冊子,我們這邊有,它的份量很少;後面有一部分,大概份量跟前面差不多相等,是我們從倓老法師在香港打佛七,一個錄音帶裡面寫出來的。這個錄音帶裡面,跟我們講了幾個故事,這幾個故事很能啟發人。特別是講諦閑老和尚早年有個徒弟,箍捋匠這個徒弟,跟倓老算是同學,但是倓虛法師沒有見過他。這個人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什麼叫佛法,一竅不通,一定要賴著老和尚跟他出家。老和尚是從小就認識,小孩在一起玩耍,沒有辦法,這給他剃度。剃度了跟他講,也不要受戒,鄉下找個小廟,叫他在那裡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跟他講,你就這樣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這個對他很適合,這個人老實聽話。你看精進,精到什麼程度?六個字!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你看看多自在,一點壓力都沒有。念了四年,人家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一門深入!精進波羅蜜。
那個時候,諦閑老法師在金山寺做知客,金山寺在鎮江,他那個徒弟在溫州|浙江溫州,送信送到那邊去,老和尚坐船回到溫州替他辦後事。他還站在那裡,死了以後還站了好幾天,等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研教、講經有什麼用處?你跟他比差太遠了。我看《念佛論》已經送的差不多,今天我通知圖書館趕快再印一萬冊。果然能夠信受奉行,利益是無量無邊。
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樣經也不要聽了,我這講經你們都不要來了。我還是希望你們來,來幹什麼呢?「唯假施設故」,這個意思就是,你們實實在在講不需要聽經,一句彌陀念到底;到這兒聽經為什麼?充場面,讓這邊人多,那個初學的人一看,大概這個法師講經還不錯,這麼多人聽,幫助他增長信心,這就叫「唯假施設故」。所以這是什麼?來做影響眾,不是做當機眾,是來影響道場,是這麼個意思。他是來表演,你坐在這兒是不是聽經?不是!你坐在這一句也沒聽進,你坐在這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佛念到底。這個就對了,這就沒有錯了,你是戒、定、慧三學具足,這是精進。底下一條靜慮。
【無靜慮。無散亂。唯假施設故。】
『靜慮』是禪定。禪是梵語,從梵文音譯過來的|禪那。定這個字是中國字,印度禪那的意思,跟中國的定很接近,所以譯經這個名詞把它合起來,這個名字叫梵華合一。名詞兩個字,一個字是梵語,一個字是華語,它的意思接近。而實際上禪那是靜慮的意思,嚴格的來講,跟我們中國「定」的意思還是有差別。因為「定」只有靜的意思,沒有慮的意思。所以當時翻的時候,有翻作止觀,翻止觀翻得好,禪那翻成止觀翻得好,它裡面有止,止是定的意思。除止外,它有觀,所以它那個定,它不是死的定,它是活活潑潑的,對治散亂。那麼現在呢?這位菩薩靜慮、散亂兩邊都離開了,這就是禪定波羅蜜圓滿,自利圓滿,他還繼續不斷的在修,修是給別人做樣子,「唯假施設故」。
禪定修學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後面有,到第二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到時候我們再詳細的來研究。這就是在生活當中、在工作中、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面對這個社會非常複雜。在複雜的社會裡面,我們如何修禪定,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般若經》上佛給我們說了幾百種的方法。實在講最簡單的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到後面我們再說。再看底下般若:
【無般若。無愚痴。唯假施設故。】
菩薩行門六條綱領,前面五條都是屬於事,都有跡象可循;般若是理,沒有跡象。理離不開事,從事上顯示出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布施?布施能不著相,又肯認真的去做,做了又不著相,又若無其事,那就是智慧。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事,都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很認真、很努力去修學,雖修學都不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了不可得,身心清凈。那麼你所作所為,這是顯露出大慈大悲,為眾生做個好樣子,給眾生做模範。淺的利益是讓這個社會有秩序,大家能夠得到安和樂利,這是很淺顯的利益。如果聰明根利的,那個利益就更大、更高。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開端所表演的日常生活,須菩提發現,他怎麼能發現?他自己達到那個境界,他才看出來,原來世尊在日常生活表演的,是真實究竟的大圓滿、大自在。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在他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圓圓滿滿顯示出來,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真正不可思議。這也是我們看得淺,如果再深一層看,不僅是四十九年所說,實在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塵說、剎說,都在他著衣、持缽裡頭表現無遺。所以一切佛法何曾離開生活呢?何曾離開工作呢?所以我們這一次講《華嚴經》,我們擬了一個總題目叫「現代生活藝術系列」,你懂得諸佛菩薩他所說的、他所行的、他所表演的,就是現代生活藝術系列,真實究竟美滿。你要懂得了,你從今天起過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夫的生活,那不一樣,真正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九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
請掀開經本八十九頁,請看下面阿拉伯的數字,八十九頁第一行。這一段上一次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講完,今天我們接著講。我們從當中看起。
【是菩薩不著趣入。不著不趣入。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不著布施。不著慳貪。不著凈戒。不著犯戒。不著安忍。不著忿恚。不著精進。不著懈怠。不著靜慮。不著散亂。不著般若。不著愚痴。當於爾時。於著不著亦無所著。何以故。達一切法畢竟空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今天講台上有一位同修提了一個問題:「誦《無量壽經》可六度齊修,要如何修?」我們剛才念的這個就是六度。六度裡頭最重要的,著重在那個「度」字,梵語稱為波羅蜜多,我們中文就翻成「度」的意思。假如只修布施、持戒、忍辱,不能叫六度。「度」什麼呢?一定要搞清楚。布施是度慳貪,你能夠把貪心放下,用布施這個手段,把這個慳貪,不但事沒有,連這個念頭都打掉,那就叫布施波羅蜜,才叫做六度。
由此可知,念佛也好,念《無量壽經》也好,念經的時候能夠放下萬緣,那就是布施。依照規矩去念,從這個經文展開「如是我聞」,一品一品念下去,念的沒有錯亂,沒有顛倒,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這一部經很長,初學的人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念完,至少也得一個半小時,你要很有耐心把它念完,這個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念的時候勇猛精進,每天或者是規定念一部、或者是念兩部,天天不缺,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念的功夫不夾雜一個妄念,那就是禪定波羅蜜。經文念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懷疑,充滿了信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可見得念經也是六度齊修。不過最重要的是要你將念經的六個原則,如何能夠應用到生活上,應用到工作上,你就真得受用。否則的話,讀經的時候有六度,不讀經的時候六度都沒有了,那個沒有什麼大用處。最要緊的是要能夠應用在生活上,使你的生活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生活,這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受用。
那麼今天經上講的這一段這個境界就高,是把你的修學向上提升,這個提升的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這個境界說實在話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到極處,無有可舍,那你就圓滿。布施圓滿了,是條條都圓滿,不但這六波羅蜜圓滿,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都得到大圓滿。這個裡頭最重要就是不著,決定不能著相。什麼叫著相?我們一般人見色聞聲這個心裡頭落印象,落印象就是著相。如何叫不著相呢?不落印象呢?難啊!你要能不落印象,那你就成功,你不但是六道出離,十法界也出離,你的功夫超過了一般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如果用天台家的話來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你都超過了,這個標準就高。當然不是我們現前境界,可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鍛煉,我們必定會落印象,希望這個印象淡薄,印象不要太深、不要太濃。假如一年比一年淡,那你的功夫就有進步。
「趣入」是證果。譬如小乘能夠將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他就趣入初果,也就是須陀洹。我們一般講證入,或者講證得;這個「趣入」跟證得的意思一樣。可是要知道,他不能著相,如果他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這個人肯定沒證得。何以見得?佛在《金剛經》上說過:「須陀洹不作是念」,沒有這個念頭,沒有說他已經證得須陀洹。如果他還說已證得須陀洹,他有這個念頭的話,他不是真的須陀洹。由此可知,從小乘初果,小乘是四果四相,大乘五十一個階級,一直到圓教如來的果地,人家修的是什麼?就是修不著。這麼多的品位,從哪裡來的呢?就是不著功夫有淺深不相同,品位低的,不著的功夫淺;品位高的,不著的功夫深,實在講都是修的一個原理、一個原則,《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可以說這兩句是大、小乘人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叫真修行。所以這個地方是對自己來說的,一昧從不著上下功夫,心裏面絕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你已經著相了。
不趣入呢?不趣入念頭也不能有。為什麼呢?趣入跟不趣入是相對的,相對的在佛法裡面講叫二法。維摩居士講得很好,《維摩詰經》裡頭說的,「佛法是不二法」。《六祖壇經》也講得很清楚,「二法就不是佛法」。諸位要知道,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才起心動念就是二法,怎樣才能做到不二法呢?兩邊都不著,趣入是一邊,不趣入是一邊,兩邊都不著,這就成功了。兩邊不著,佛經裡頭也有個名詞叫中道。諸位要知道,佛說個中道,方便說,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中道。真的有個中道,中道是一邊,那個兩邊又是一邊,不又變成兩邊了?祖師惟恐我們不會這個境界,所以後頭又加一句,兩邊不立,中道也不存在;中道也不能執著,執著就不是中道;不執著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中道。所以趣入、不趣入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才真正能夠趣入。
此地所說的境界非常微細,實在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應該怎麼辦呢?趣入,向趣入這個地方加功用行,我們才有指望。如果說不趣入呢?不趣入就懈怠、懶惰不幹了,那永遠沒有指望。所以這些話,是等到我們自己功夫到相當程度,才告訴你趣入這個念頭不能要,那你就真的進入。這個意思要懂。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我們真的辦不到,那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個經上講的,到極樂世界再辦,現在不是我們的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能入這個境界,那就不難。這是最穩當、最近的一條道路,開啟我們般若智慧。
下面一句,這是講利他,前面這一句是自度。自度不能著相,度他也不能著相。『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金剛經》上世尊講得很好,他用他自己來作個比喻,「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那個實無眾生得度,不著相!度眾生的事情做不做?做,從來沒缺席過。雖做,心地清凈,決定不落痕迹,這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有什麼本事?這就是他的本事,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做一樁事情,心裡落印象,落印象就是造業,不落印象不造業,沒有業;沒有業,當然他就沒有報。我們這個落印象,印象裡面可以分為三大類,好的、不好的、無所謂好壞這三種;無所謂好壞叫做無記業。三種都有果報。
好的,善報,三善道;不好的,三惡道。正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我們沒有能力不著相,那麼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就要想到善惡因果報應,才能夠真正的自求多福。現在人常講改造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懂得因果。果上沒有辦法改變,要在因上改變,因、緣上改變,這個是合理的,這是真實的。所以度眾生,這個度就是幫助,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不可以著相。著已度,這著有;如果著非已度,那是著空,空、有兩邊都有過失,都不能夠解決問題,對自己都是障礙。
下面這六句就是六度,『不著布施。不著慳貪。』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要不要做?要做。布施的目的就是度慳貪,慳貪是煩惱,是煩惱裡面的根本煩惱。佛在經上,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沒有比這個更重的。實在這三毒再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貪,你為什麼會有瞋恚呢?貪不到才發生瞋恚;如果你貪得了,那瞋恚就沒有了,愚痴自在其中。所以三毒歸到最後就是一個「貪」字,六度把這個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個六波羅蜜實在講,都是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這兩條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包括菩薩一切法門,而六度又可以歸納成一個布施,這才曉得布施重要。
布施就是舍,布施就是放下;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徹底放下,究竟放下,慳貪的根就拔掉了;換句話說,你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你要想斷煩惱,從哪裡斷呢?從布施斷。怎樣才能達到究竟圓滿呢?要不著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不行。即使慳貪也能夠斷了,斷的不徹底,斷的不圓滿,一定要不著,才是究竟圓滿。這個要認真的做。
第二個、『不著凈戒。不著犯戒。』戒律是修學的根本,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從持戒下手。如果不持戒,決定不能成就,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要記住的。戒律從哪裡下手?根本戒就是五戒,佛在一切經上,教給我們五戒十善,從這裡下手。佛在《觀經》給我們講修行的三福,三福是所有宗派行門修行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包括念佛法門;念佛是易行道,但是如果你持戒不嚴,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變成什麼呢?念佛是善業,你還在三善道受報,不能往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所以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持戒念佛。
戒律廣義引申就是守法,樣樣都如法,這個意思既深又廣,無論是修學世法跟出世法,一定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這樣去修學。可是你要做到圓滿,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他最後結論是告訴我們,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故。既然畢竟空,佛為什麼要攝這麼多法?這些法都叫方便法,破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用這個方法來破除。也正如同眾生生病,大夫用藥物來給你治病,這個葯很有效,你服了這個葯,確實藥到病除。等到你病沒有了,葯也不要,法也不能執著。病好了,病好了天天吃藥,又吃出病來;病好了,葯就沒有了。所以那個葯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佛法就好比是葯,方便法。所以佛法也是因緣生的,眾生沒有病,哪來的佛法?所以眾生病沒有了,個個都成佛,這個法就沒有,這叫法不能夠執著。
在我們現前,我們一定要認真去持戒,我們還著相持戒。千萬不能說我不著,不著是好聽,不著凈戒,那你也不著犯戒,就天天犯戒,那還得了嗎?那就不得了。不著犯戒,前面那一條要做到,後面才有功德。如果前面那個不要,我單單要後頭|我不著犯戒,那天天犯戒,那就是要墮落,你就完全把意思錯會。前面這一句圓滿,後面這一句才得力,功夫才真正得力。
『不著安忍。不著忿恚。』安忍是忍辱波羅蜜。世間人常說:「忍耐是有限度的。」為什麼會有限度呢?因為他著,他著了相。著了相,這個忍辱的確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著相,這個忍辱就沒有限度,那才能叫圓滿。忍辱對什麼?對瞋恚;忿是忿恨,恚是瞋恚。多半是對於逆境,這個境界不稱心、不如意,才生瞋恚心。學佛的人、學菩薩的人一定要牢牢記住,這個煩惱起來了很可怕,佛在經上比喻說:「火燒功德林」,什麼火呢?瞋恚之火。你看人一發脾氣,全身發熱,臉上都赤紅的,瞋恚之火,非常可怕。功德是什麼呢?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定就是德、功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那麼你一發脾氣,戒、定、慧就沒有了,這叫火燒功德林。戒、定、慧三學也是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包括無量無邊的行門,我們常講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比喻你從這個方法證得,前面講的趣入,你從這個方法趣入,所以把它比喻作一個門。這一發脾氣,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保持。你要問問,你修行有多少功德?那你就想想,你從什麼時候到現在還沒有發脾氣,你就這麼一點功德。如果你到講堂來聽經之前,發了頓脾氣的話,那你的功德就是幾秒鐘,就是幾分鐘的功德,從發脾氣以前都沒有了。
那這個樣子是不是白修了呢?沒有白修。那是什麼呢?福德。福德跟發脾氣沒有關係,福德燒不掉,功德燒掉了,功德沒有,你修的那個戒、定、慧,都變成三界有漏的福報。所以你要曉得,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在三界裡頭享福,受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佛經裡面,講的五戒、十善不一樣。你看十善裡面,身三、口四、意三,這個身三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也有這三條,不一樣。五戒是功德,十善是善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是五戒那個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雖然名詞一樣,好象在行持上也差不多,可是意義不相同。一個是曾經持戒是發了誓願,一定要守;十善你沒有發這個願,沒有發這個誓,所以戒跟善有很大的差別。
在念佛人來說,戒幫助你得定,定是什麼呢?《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你要是得到了,決定往生。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不等,上等的功夫叫理一心不亂,中等功夫叫事一心不亂,下等功夫叫功夫成片。實在說上等、中等我們都很難達到,但是那個下等的功夫成片,如果我們大家努力一點都可以達到。那麼下品行嗎?行,下品生凡聖同居土。這個裡面也有三輩九品,功夫成片的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往生的人,不但可以預知時至,而且可以自在往生;這個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不一定要等我們這個壽命到,不一定,想提前可以。壽命到了的時候,如果你還有事情的話,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就是我們講的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可見得在念佛法門來講不難,確確實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那你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你不肯布施,你就做不到。布施是什麼?放下,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真正肯放下,讓自己心裡頭絲毫牽掛都沒有,你就成功,你就能做到。所以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知道這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不但世間法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世間法放下了,佛法也要放下。只依靠這一句佛號就成功,決定得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同學們聽得也都耳熟了。
由此可知,成敗的關鍵,一個是放下,一個是耐心,忍辱波羅蜜就是有耐心。凡夫總有習氣,現代人所謂的有些瓶頸,一定要把它突破,你修行的功夫才能得力。突破?唯一條件就是耐心。譬如念佛,如果我們日夜不斷的去念,感覺得疲勞、疲倦,這個就是業障。怎樣把這個業障突破呢?那你就是堅忍,克服自己這個習氣。突破這一關,念佛的好處你就得到。你會越念越歡喜,越念越自在,越念這個身體越健康。頭一關很難突破,突破之後就得自在,念的時候法喜充滿。
下面一句:『不著精進。不著懈怠。』一定要勇猛精進,雖勇猛精進,心裏面不要著勇猛精進的相,著這個相就不好了。因為你著相,你的心就不清凈,所以要懂得離相。離相修行是諸佛菩薩行,著相則是凡夫心;凡夫跟佛菩薩就是心不一樣,佛菩薩心清凈,凡夫的心污染;著相就是污染,不著相就清凈,差別在此地。所以《般若經》上一再強調不著,一再強調不可得,你就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決定不能懈怠,一定要勇猛精進,兩邊不住,這個就對了。
底下經文是『靜慮』,靜慮就是禪定。六度裡面的禪定,這個名詞在譯經的體例裡面叫梵華合一。因為禪是梵語、梵音;定是中國字。所以這個名詞裡面,一個字是梵語,一個字是我們中文,他把這兩個合起來,成為一個佛學名詞。禪很接近定,但是我們用定來解釋禪很難,所以必須要加以解釋。解釋裡面,多半翻作靜慮,這個是解釋禪定。靜就是定的意思,可是它裡頭有慮,它不是一個死定,它是活的;定中有境界,不是沒有境界。所以靜慮又翻作止觀,這個名詞諸位也常常見到。天台家修止觀,止觀就是禪,它有小止觀、有摩訶止觀。止就是定,就是此地靜的意思,靜止;而觀就是慮的意思。他用觀,用觀好,觀好在哪裡呢?不用心意識,這才叫觀。心意識是什麼?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不用心意識,譬如我們眼見色,我們眼看這朵花,沒有分別,沒有用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心,也不落印象,這個時候叫觀。如果才有分別,這是蓮花,這是紅色的、綠色的荷葉,那就不是觀了,那你就落到心意識裡面去了,這就錯了,凡夫的知見。
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觀,真的是止觀,止是如如不動,觀是不取於相,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這叫靜慮。不是說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不知道不行,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沒有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那你所用的是什麼呢?用的是真心,心意識是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對外面境界是真實的境界,那不是虛妄的境界,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凡夫,凡夫用心意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菩薩也對著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相,他怎麼說呢?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才讓我們真正明了境隨心轉,所以諸佛菩薩見色、聞聲是實相,我們今天見色、聞聲是妄相、幻相,這夢幻泡影。同樣是這個境界現前,他就不一樣。他用真心現的境界就真實,我們用妄心變的境界就虛妄。所以說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明白這個道理,那個會修行的人,他怎麼個修法?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外境;外境那個不管事,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把妄心修正為真心,真心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是真心;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妄心。凡夫把真心變成妄心,妄心在法相宗裡面講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妄心。佛菩薩回過頭來了,轉八識成四智,叫四智菩提,那就是真心。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都轉過來了。你要問怎麼轉的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轉了。那麼你所接觸的相,就叫實相。實相跟妄相是一不是二,不是說妄相外面有一個實相,那你就錯了。
同樣一個道理,妄心跟真心是一樁事情,不是說妄心外面有個真心,真心外頭有個妄心,那你就錯了,這錯到底了。所以給你講真妄不二,就是念頭上轉。轉過來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你就趣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靜裡頭有慮,這個慮諸位要知道不是思慮,思慮落到意識裡頭去了。這個慮的意思就是明了,不需要經過考慮,一切明了,是這個意思。所以實在講用靜慮不如用止觀好,我們更清楚、更明了,意思容易被人明了、顯著。
末後這一句:『不著般若。不著愚痴。』實在講,不著就是般若,著了相,般若就沒有。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靠修來的。從哪裡來的?從禪定當中來。六度裡頭,第二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般若智慧是從禪定裡面來的。換句話說,禪定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凡夫的心不清凈,是污染的心,被污染了。染污心起作用就是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些東西。清凈心起作用,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決定沒有煩惱。這也說明,佛菩薩跟凡夫心不一樣,我們講用心不相同,要明白這些道理。般若不執著,愚痴當然也沒有。愚痴也不能執著,不但沒有這個事,名詞也沒有。名是假名,都是世尊接引一切眾生方便的設施,不是真事。
這是把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說出來,菩薩從來沒有休息,認真勇猛精進的在做。雖然做,不著相,所以他沒有疲倦。像《行願品》裡面所說的「無有疲厭」,同樣做一樁事情他不厭。我們這個世間人天天做一樣的事情,做久了就厭煩,菩薩不厭煩。他為什麼不厭煩?他沒有著相,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他怎麼會厭倦呢?我們為什麼有討厭呢?著相,我每天干這個,他就覺得厭煩,著相!他不著相。所以他也不會疲倦,也不會厭煩,道理在此地。我們對於一個工作,如果很認真努力去做,也能夠做到不著相,你這個工作一定會做得非常圓滿。世、出世法沒有兩樣。
下面更進一步叫你不著,不著也不能著,你要著了一個不著,你就壞了,你還是著。『當於爾時。於著不著。亦無所著。』你那個心才真清凈。《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清凈、平等、覺,這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你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果報|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就得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得到,不是說得到有不圓滿。
我們在這個世間,福報很有限,得到的是非常非常渺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就算是幾十年,你有個房子住,你得到就一個房子,這個城市你沒有得到。你當個市長,假的!你當個市長,這一個市是你的嗎?不是,空名而已,你並沒有真的得到。可是清凈、平等、覺那個得到,那不一樣,那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得到,你真得到,那絕對不是誤會,所以一定要修清凈、平等、覺。這三樁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我們一般最多的都是從清凈心。我們讀經、念佛、修行,修什麼?清凈心。用什麼方法修?用這六個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什麼?修清凈心。清凈心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清凈心。心不顛倒是慧,就是覺;清凈、平等、覺,後面有覺,覺就是心不顛倒,樣樣清楚、樣樣明達。這樣子不著也不著了。
下面說為什麼?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們說出來。『達一切法畢竟空故。』達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畢竟空。這個諸位要曉得,畢竟空就是畢竟不可得,不可得才是圓滿的證得。這個意思不好體會,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我們沒有入不二法門,我們把一切法都把它分做二截,一個得、一個不得。哪裡曉得,得跟不得是一樁事情,那你就入不二法門。給你說不可得,是你心裏面決定不能有這個痕迹,不能有這個念頭;給你說得,真的一切你都得到。可是你心裡頭有個得的念頭,你什麼都得不到,為什麼原因?你心裏面產生了障礙,這業障。如果沒有這個業障,為什麼說一切都得到呢?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自性變現的。你的心性是能變,虛空法界是所變,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你怎麼不能得到?當然得到。
可是你有個「得」的念頭,你就得不到。「得」的念頭,清凈心裡頭沒有一物,你有個「得」的念頭,壞了,你就得不到。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所以心要清凈。清凈心的德用不可思議,《華嚴經》稱之為大不思議經,什麼不思議呢?這個心之體、相、作用不可得。可是才起心動念就被污染,污染之後,那你這個裡頭就產生能所,就對立了,你的受用就非常非常有限。所以通達明了一切法畢竟空,《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給我們說明一切法的真相。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諸位再翻過來,看九十一面。九十一面第三行卷十,我們從第五行第二句看起,我把經文念一段。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最尊最勝。最上最妙。具大勢力。能修行無等等諸法。能圓滿無等等諸法。能具足無等等諸法。能得無等等自體。所謂無邊殊勝相好妙莊嚴身。能證無等等妙法。所謂無上正等菩提。】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說修行般若波羅蜜的這些菩薩們,這個地方是舍利弗尊者、目連尊者,飲光是迦葉尊者,善現是須菩提尊者,這都是佛的這些大弟子們,他們贊佛。佛在這一會裡面,跟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讚歎菩薩修般若波羅蜜無比的殊勝。這段經文我們念了之後,我相信同修們非常羨慕,怎麼個修法呢?我告訴大家最簡單、最容易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具足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裡面具足圓滿的波羅蜜多。許多人不肯念佛,是沒有認識佛號的功德,他不曉得,他不識貨,那個沒有法子。最好的寶貝擺在面前不認識,這種人很多很多。
世間人認為什麼東西寶貴呢?寶石、金剛鑽擺在面前,這個不得了,沒有一個不喜愛。其實比這個東西更寶貴的太多了,什麼東西呢?故宮博物院的破銅爛鐵,擺在那裡你們誰要?沒有一個人要,馬上就丟掉。那個才是真正寶貝,幾千年的古物,金剛鑽換不來的。內行的人、懂得的人,知道那是寶貝,它的價值超過金剛鑽。幾個內行人呢?恐怕那些東西擺在我們這裡,我們這裡所有人看看都搖頭、都不要。佛號就是如此,真正知道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的人,真的是不多!真明了,真肯去修,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的是無比的殊勝,沒有人能相比。這些事實,《凈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很多,《往生傳》裡面也記載很多,就是擺在我們眼前,最近這幾十年間,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不在少數。
這段經文我們略說一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什麼叫修?什麼叫做行?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太多,佛在經上把一切眾生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所有一切動作,身的行為。口是言語,口業的行為。意是念頭,起心動念。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用身、語、意全部包括。行為有了錯誤,才需要修正,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如果說得更詳細一點,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就都包括了。用什麼做標準呢?般若波羅蜜是標準。般若|智慧。波羅蜜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換句話說,是以究竟圓滿的智慧來做標準。那當然是最尊、最勝,沒有比這個更尊貴,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這個最上、最妙都是讚歎。
那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佛在這個經上講的是真多。《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全文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二十四本,這個節要是二十四本之一,原文是二十四本。說得這麼多,歸納起來只有一句話,《心經》上所講的「無智亦無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無智亦無得」,講了二十二年,講了這麼一大堆,結歸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
無知是從心上講,我們講能現、所現,或者是能變、所變。能現的是心,《華嚴經》上所說:「虛空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這個心,無智!我們今天的病在哪裡呢?偏偏去求知,那就壞了。真心裡頭本來無知,你天天求知,你不是糟糕了,你的心就壞了。所以修行人修什麼呢?修定,修無知,無知是真知,這《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作用。
我舉個例子,舉個很淺顯的例子,我剛才講的,我們眼睛看這個花,我們看它無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打妄想,這不是擺在面前清清楚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知、般若,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有人來問:「這是什麼?」我告訴你這是蓮花。這什麼顏色?這紅的顏色;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是對他的,不是對自己;對自己的無知,你的心永遠清凈、平等、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無所不知。不教化眾生,對自己是一無所知,什麼都不知道;雖不知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糊塗,不是白痴。所以般若有體、有用。我們修行人修什麼呢?先要修無知;換句話說,先要修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這個才最妙。所以具大勢力,這個勢力就是我們今天講能力,具大勢力就是你得大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下面講到:『無等等諸法』,能圓滿無等等諸法,能修行一切法,無等等是一切法,你能修行一切法,你能圓滿一切法,這個無等等是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其中。具足一切法,能得一切法自體,自體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在有情眾生我們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稱為法性,這一句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能得無等等自體,就是明心見性。下面這是講的相好,正報、依報。正報像大乘經上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正報。依報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彌陀經》上講的極樂世界,種種莊嚴說之不盡,依正莊嚴你都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金剛經裡面提到的 云何應住 云何降服其心?
※《致不明(般若)的一封信》
※夢似花落(五)
※《地藏法門》收穫體會
※《三法印》
TAG:般若 |